切换到宽版
  • 3599阅读
  • 12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44):楚雄府&武定直隶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6-01
楚雄府:冲。隶迤西道。明领州二,县五。康熙八年,省?咢嘉入南安。雍正七年,省定边改隶蒙化府。乾隆三十五年,裁姚安府,以所辖姚州及大姚县来隶。东距省治四百二十里。广三百七十五里,袤五百八十里。北极高二十五度四分。京师偏西十四度四十五分。领州三,县四。

楚雄冲,繁。倚。城内:雁塔山,即古金矿山。西:峨?录山。西南:九台、碧藏山。龙川江自镇南入,纳大石河、青龙河诸水,折东北,合方家河,缘定远界入广通。东:平山关。南:雪里关。吕合一驿。土县丞驻县西南。

广通冲。府东七十里。东:高登山。西:凤山。南:卧象山,与伏狮山对峙。东北:阿陋雄山,有阿陋井、猴井,俱产盐。龙川江自定远入,东北流,纳立龙、清风、罗申诸水,北流入元谋,注金沙江。立龙河自北,清风河自东,并入龙川江。有阿陋井盐课大使。回磴关土巡司。驿二:路田、翀资。

定远简。府北百二十里。东:宝华。西:乌龙、云龙山。东北:诸葛鼇峰、宝应山,俱在旧琅盐井司境。绝顶峰在黑盐井司境。龙川江自楚雄入,纳琅溪、零川、龙沟河、紫甸河诸水,入广通。县境产盐,旧设琅盐井提举司,后裁。黑盐井提举司驻宝泉乡。土主簿驻县西。驿一:新田。

南安州难。府东南五十里。康熙八年省?咢嘉县入。雍正九年设州判驻焉。西南:表罗山。东:健林苍山。南:茶山。青龙河源出州北,入楚雄。马龙河源出镇南,南流,大厂河东南流,二水相合为礼社江。妥稍关、鹅毛关、会稽关,俱在州南。

镇南州冲,疲。府西北七十里。东:石鼓、五楼。南:石吠。西:苴力铺山,白龙河出其下,纳清水河、平夷川诸水,与龙川江合流入楚雄。西:白崖江,自姚州缘界入,入南安。北:十八盘山,连厂河出,入姚州。其东紫甸河,入定远。东南:阿雄关,土巡司驻。西:镇南关、鹦鹉关,土州同驻。永宁乡,土州判驻。驿一:沙桥。

姚州繁。府西北二百一十里。明,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裁府,以附郭之姚州改隶。东:白马山、燕子山。西:赤石、龟祥。东北:妙峰。西北:回龙、象岭山。一字水源出黎武山,北流,迳白盐境,又西北入一泡江。香水河出黎武南麓,西南流,入大姚。蜻蛉河出三窝山,西北流,潴为大石硼,北流,纳回龙厂河,折东入大姚。阳派河源出金秀山,北流汇为阳片湖,又北流,会连场河,同入蜻蛉河。北:白盐井有提举司。驿一:普淜,州判驻。土州同驻州西南六十里。

大姚简。府西北三百二里。南:几山。北:方山、龙山。西北:玉屏山。羊氾江源出城北么(此夕)村,东北流入金沙江。香水河自姚州入,南流入大姚河。大姚河源出镇南北十八盘山,纳蛟龙江、苴郤河、紫丘、滥泥箐诸水,入金沙江。白马河、卧马刺河、矣资河从之。东:黎石关。西:龙门关。有苴郤巡司。

武定直隶州:隶云武分巡、粮储道。明,武定府。领州二,县一。乾隆三十五年,降为直隶州,裁府治和曲,降禄劝州为县。东南距省治二百四十里。广三百六十里,袤三百三十九里。北极高二十五度三十二分三十秒。京师偏西十三度五十七分,领县二。北:甲甸背。西北:猗朵。西:狮子山。北:金沙江自元谋入,左有会川,卫水自四川会理合东安河南流来注。又东流,合大环川,入禄劝。盘龙河源出罗次白花山,为鸠水河,东北流,至城东,左会鹞鹰河,为盘龙河,东入禄劝。南:小营关。东南:小甸关。西北:油榨关、龙街关。明只旧、草起二盐井,今废。巡司一,驻金沙江岸。

元谋难。州西北九十里。东:定见山。西:翠峰。南:马头。北:温泉、莲花山。北:金沙江自大姚入,合西溪河,即龙川江下流,自广通北流入境。又北会南号河、黑占乾河、元马河、罗又乾河、午茂乾河、炉头河,自大姚东流,合为苴宁河,又北入金沙江。元马冢,州北二十里。华阳国志谓县有元马,日行千里,元马河以此得名。土人呼马为“谋”,县以此氏焉。东:望城关。

禄劝难。州东北二十里。明,州,乾隆二十五年降。东北:乌蒙山,一名雪山。北:法塊、幸丘。东南:普照山。北:金沙江自州入,东流,勒洟溪、东洟溪自幸丘山合北流入焉,又东纳普渡河水,乌龙河自乌蒙山北流注之,又东入东川巧家。普渡河即螳螂川下流,自富民北流入境,纳掌鸠河水,北迳雪山入金沙江。西南:雄关。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8:0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6-01
楚雄州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禄丰发现了生活在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元谋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并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证明元谋人不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还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证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先秦时期,楚雄地区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汉中期,中原王朝相继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至隋唐时期,州境经长期民族融合,形成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居住区域。唐宋时期“南诏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罗部(罗次)、罗婺部(武定)、华竹部(元谋)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广通)、摩刍部(双柏)等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明初大量移民屯垦之后,汉族逐渐成为楚雄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楚庄蹻通滇,楚雄属滇地。汉代分属益州郡和越巂郡。蜀汉时分属建宁郡、越巂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晋宁郡和云南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期属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府、罗婺万户府和大理万户府,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时分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等县。新中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辖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县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贵的抗暴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同年间,声势浩大的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大起义席卷全州,给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哀牢山以李文学、杞彩顺等为首的彝族农民大起义,坚持斗争20余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中,州境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有的驰骋疆场,有的运筹帷幄,有的兴办实业,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游学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有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和宣传委员张经辰、组织委员毕昌杰等,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州境万人从戎,前仆后继,同雪国耻。解放战争后期,州境反蒋浪潮风起云涌,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南山区、东山区、滇北游击区等革命根据地,配合野战军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6-01
楚雄历史悠久,4-5世纪,就已进入青铜器时代。1975年楚雄城郊万家坝出土的铜鼓、编钟、青铜农具、兵器1000余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铜鼓,1986年又出土一批青铜器,经考证,是春秋战国遗物,表明楚雄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有较为发达的古文化。楚雄的名字始于战国,公元前300至前280年,楚国人庄矫开滇略地至此,称为楚;元初置威楚千户,后改为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楚雄县,隶楚雄府;民国三年(1914年)裁府留县。1949年楚雄全境解放,1983年9月撤县建市。

楚雄汉代属益州郡,蜀汉、西晋属云南郡。晋咸康三年(338年)爨酋威楚筑土城于峨碌,为楚雄建城之始。东晋属建都郡,隋朝属昆州,唐朝属览州,南诏属弄栋节度,宋朝为白鹿部属威楚府,元朝设威楚县隶威楚路。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升威楚,辖富民、净乐2县。元朝二十一(公元1284年)撤销2县,复置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楚雄县,隶楚雄府。民国三年(1914)裁府为县。1949年12月9日,楚雄全境解放,1950年1月25日,楚雄县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86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楚雄市为乙类开放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6-01
牟定历史悠久。汉属益州。蜀汉时为蜀地。晋属宁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西濮州,贞观十一年(637年)改称(上为髟下为矛)州。宋称牟州,属楚雄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更名定远州,不久即降州为定远县。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定远御守千户所,属楚雄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复设定远县。清朝因之。民国3年取古地名"牟州"、"定远"之首字更名为牟定县。1958年10月一1959年10月并归楚雄县,牟定为区。1959年11月复设牟定县。

牟定,属滇中最早开发的历史文明古县,县内各类文化遗址颇多,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留下许多的珍贵文物收藏于该县图书馆,肖克将军亲笔题名的“三清阁”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1962年和1978年分别在戌街、新甸出土的铜鼓、铜扁钟,系战国时期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2千年历史,且是省内出土铜扁钟中最完整的。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6-01
双柏县建于西汉,属益州郡,辖今易门、双柏二县及新平县的西北地区。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属建宁。晋属宁州。唐初属昆州。宋大理时隶属威楚府。蒙古忽必烈灭大理国后,立摩刍千户所。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摩刍千户所为南安州。明、清代名南安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因与福建南安县重名,易名摩刍县。1929年正式恢复汉时双柏县名。
1958年10月,并入楚雄县。1959年11月,又恢复成立双柏县,县城从云龙镇迁至妥甸。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01
南华县原名镇南,乃“南中之一重镇也”,1954年6月30,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报经政务院批准,将镇南县改为“南华县”,意为“西南美丽的地方”,1958年10月并楚雄县,1961年3月恢复南华县。
  南华县是龙川江的发源地,居滇西与滇中之要冲,是滇西与滇中的交通枢纽,亦是四川入滇西的必经之路,古有“九府通衢”之称。自元代设镇南州治,明代在此筑城,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在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增强了团结和友谊,谱写了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853年,杞彩顺揭竿而起,为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拉开了序幕;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路过镇南,播下了革命火种;1937年,中共云南地下党在镇南师范开创地下工作,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的组织,宣传抗日民主运动。1949年农历2月,滇西人民自卫团(后改编为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八支队)的第一支民族武装  二大队在镇南组建,为解放滇西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华县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也有了巨大变化。

南华汉时属益州郡。三国时属建宁郡。晋时属翼部。唐初设邱州,唐南诏置石鼓县,后置俗富郡。元宪宗七年(1257年)设欠舍千户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欠舍千户所为镇南州后,始有镇南之名,意取“南中之一重镇也”,时辖石鼓、定边二县,后革二县为乡,属威楚路。明、清仍为镇南州,属威楚府。民国二年(1913年),镇南州改为镇南县,1954年10月,改称南华县,属楚雄专区。1958年并入楚雄县,1961年恢复南华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延续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01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为滇国地,汉代始置弄栋县,唐代设姚州都督府及南中统部,统辖今滇西、滇东、黔西及川南大片土地和人口,史称“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疆域最大时辖57州、县,为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境内文物古迹及历史文化名人众多,艺术遗产丰富,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梅葛”、“姚安花灯”、“坝子腔”、“莲花落”等四大民族民间音乐声情并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骆宾王、张柬之、程立本及著名思想家李贽均在姚安任过知府、知州,元代高明、明代陶氏兄弟、清代高映、马驷良、甘氏父子等“一门出五举,三步两道台”,陶珽草书海内驰名,高映“桃李满南中,著作冠一州”,赵鹤清书画尽得“南派”真髓,绘画蜚声艺坛。县内有建于唐天佑年间的龙华寺,建于明初的德丰寺、文峰塔、文昌宫及铸造于清代的高映铜睡像等一大批名胜古迹,县博物馆馆藏省级以上文物达600余件,位居全州之首,被誉为“迤西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01
在姚安县城北3公里下新屯村北的龙岗镇政府门口,耸立着小卜将军墓冢。据知情人讲,该墓早年荒废,痕迹不存,当地热衷民族文化的郭开云老人多方查询,终于找回清代末年的墓碑,上面阴刻有“周小卜将军墓”几个大字,由文物管理部门重新考证文献,以砖石堆砌重新恢复旧墓于此。2006年印发的《姚安文史》介绍说:
  周小卜将军墓,……周是周朝,小卜为人名,是庄蹻部将。《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295年)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近蜀黔中以西。至滇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沃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灭古滇国,派部将小卜继续率兵远征滇西诸蛮,兵至姚,与乌蛮民族发生激战,战殁于姚,南诏蒙氏立祠祀之。旧建有亭,因乱圯毁。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知州黄启风等捐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知事李映乙勒石以纪重修经过。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原貌,该墓有力地证明二千多年前司马迁撰写《史记•西南夷列传》的真实可靠,同时也说明了早在二千三百年前,中原的汉人就进入了我们姚安,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姚安生产力的发展。1981年被楚雄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客观地说,以上记述似有不妥:一是《史记•西南夷列传》讲述楚将庄蹻入滇的时间在楚威王时,而不在顷襄王时。讲述庄蹻于顷襄王时入滇的是《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二是庄蹻入滇是建立滇国,而不是“灭古滇国”;三是该墓是后人所筑,其事的真伪尚需考证确定,不能说“该墓有力地证明二千多年前司马迁撰写史记《西南夷列传》的真实可靠”;更不能说“同时也说明了早在二千三百年前,中原的汉人就进入了我们姚安……”因为庄蹻来自楚国,而楚国不是中原;跟随庄蹻而来,受命西进姚安的小卜不应该是中原人。
  在笔者所著《滇国史》中,小卜将军的事迹是作为民俗材料出现的。但笔者既然引用了天启《滇志》所记述的这一事件,使之入史,笔者觉得有责任对这一传说进行考证,拟以一孔之见为这一历史传说寻找可靠之依据。
  二、有关小卜将军入滇的文献记载
  就笔者所见,有关小卜将军墓冢记载不载于正史,仅见于方志。
  《寰宇通志•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姚安军民府”条载:“小卜灵岳祠,在姚州西北二十里,昔楚庄蹻之将小卜战死于此。蒙氏时,立庙祠之,土人有祷辄应”。
  《明一统志•云南布政司•姚安军民府•祠庙》载:“小卜灵岳祠,在府城西北,昔楚庄蹻之将小卜战死于此,蒙氏时立庙祀之,土人有祷辄应。”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姚安军民府•祠庙》载:“小卜灵岳祠,在州西北二十里,楚庄蹻之将小卜战死于此,蒙氏时为之立祠,土人祷之,无不灵感。”
  正德《云南志•姚安军民府•祠庙》载:“小卜灵岳祠,在府城西北。昔楚庄蹻将小卜,战死于此,蒙氏时立庙祀之,土人有祷辄应。”在“官迹”条,《云南志》又说:“周:小卜,楚庄蹻将。”
  《滇略》卷五《绩略》载:“西南夷之有楚风,自蹻始也。蹻将小卜者,战死于姚,姚人立祠以祀之。”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出版诸葛元声所著《滇史》亦说:“蹻以兵威略定滇池,又令部将小卜引兵收滇西诸蛮,归报楚王。会秦夺楚巴、黔中诸郡,道塞不通,回复还滇”。
  康熙五十二年,管棆撰修的《姚州志•古迹》说:“小卜墓,在府西。按:小卜,楚庄蹻将,战死于姚,蒙人立祠于墓”。其后,自清朝康熙年间至民国年间的姚州方志,都有类似的记载。在其上列举有关小卜将军的记载中,当数《寰宇通志》最早,据方国瑜先生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考证,认为该书的史料多在明朝洪武和永乐年间收集,时间较早。但不管有多早,我们都知道记载中小卜将军最早的庙或墓,都不超出唐代南诏国时期,为当时的南诏王蒙氏所建。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许多史料都没有把“周”和“小卜”这些文字连用,惟正德《云南志》和姚安旧志提及,与今“周小卜将军墓”碑上的文字吻合。
  三、“周”是东周赧王之“周”,不是小卜将军姓“周”
  对于“周小卜将军墓”碑上的文字,一些同志把“周小卜”当成人名,认为庄蹻之将“小卜”姓“周”;一些同志认为“周”是“周朝”,不是姓氏;一些同志提出:倘若真有“小卜”其人,但“小卜”处于战国,与周朝无关……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看法如下: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延接周慎王定登基,是为周赧王元年。就战国后期的楚国而言,周赧王在位59年的从政生涯,一生历经怀、顷襄、考烈三代楚王,是中国历史中王位较长的一位国王,也是东周的末代国王。这个时期,东周政权犹存,但战国七雄业已竞起,各使解数,逐鹿中原,东周政权名存实亡。由于东周国名依然存在,而庄蹻入滇建立滇国时为楚顷襄在位之年,故把跟随庄蹻入滇的小卜当作东周末代之人,也是合乎情理的。
  乾隆《姚州志》在《古迹》中对战国时期的小卜将军作了类同康熙《姚州志•古迹》的记载之后,在《忠烈》篇中又说:“周:小卜,楚庄蹻将,战死。蒙氏立祠祀之,旧在名宦,今改入忠烈”。在小卜之下,该书随着排列了“宋:高升泰,南诏段氏臣……”等历朝历代的名人佚事。从这点看,“周”是“东周”,“小卜”是人名的解释是对的。
  四、“周小卜将军墓”因何而建,建于何时?
  据说,“周小卜将军墓”最早记载见于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而且也说墓系南诏蒙氏所建。
  查《新唐书》,其中,《南蛮上》载:“南诏……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居永昌、姚州之间”。当时,唐朝在姚州设置都督府,都督既兼姚州刺史,又总领滇西的各羁糜州。《旧唐书•张柬之传》说,武后神功年间(公元697年),“姚府总管五十七州”,过了33年,即公元664年,唐王朝在姚州建立都督府;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前后,姚州都督府所属的一些羁糜州县的刺史、县令,利用唐王朝和土蕃之间的矛盾,进行地方分裂活动,使姚州都督府和下属各羁糜州县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至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朝为稳定和巩固姚州都督府所属的一些羁糜州县,利用蒙舍州(南诏)的首领皮罗阁征服邻近的一些羁糜州而统一了洱海地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合六诏为一”。公元738年,亦即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兼并了云南郡(即姚州都督府)内的各羁糜州县,唐王朝因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仍旧从属于姚州都督府。
  云南方志上说“小卜灵岳祠”为“蒙氏时,立庙祠之”,可能就是在皮罗阁被封为“云南王”后的这一时期所建。
  当时,皮罗阁建“小卜灵岳祠”的目的可能有三:一是向唐王朝表示忠心,认为小卜为战国开滇之王庄蹻属下,来自靠近中原的楚国,入滇是为了开拓楚国疆土,皮罗阁似把自己当作小卜,表示南诏臣属于唐朝廷,他们是大唐王朝派到古代云南其地的臣民,在南诏其地为大唐王朝开疆拓土,扩大王朝版图;二是标榜自己。当年庄蹻入滇称王,派出小卜一部扩大统治区域,但小卜将军没有冲出滇西昆明人的封锁线,战死于姚。皮罗阁自己则鹤立鸡群,独树一帜,不仅在滇西一带所向披靡,成为威震四方的“云南王”,而且因为镇压东部爨区贵族的叛乱旗开得胜,把南诏的统治势力从滇西扩展至滇中和滇东地带,皮罗阁可能是自比滇王庄蹻,故为小卜造祠建墓;三是向唐王朝亮出警示灯。天宝十至十三年(公元751~754年),唐朝三次征伐南诏失败,南诏便脱离了大唐王朝,进一步兼并了邻境的许多地方而建立了独立于唐王朝之外的南诏政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诏政权建立“小卜灵岳祠”,是告诫唐王朝不要轻易进攻南诏政权,否则,其下场有可能就像小卜将军一样,有来无回。
  南诏政权在姚安其地修建“小卜灵岳祠”,显然是因为其地有过这样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经过当地人的演绎,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然后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亦即南诏政权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建立了“小卜灵岳祠”。除其主观因素之外,客观上起到了记录战国后期发生在古代云南的这一段历史的作用,使之定型,成为当地文明演进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小卜将军西进战殁于姚安一事属实
  民间传说,小卜将军是滇王庄蹻部将,要判断历史上有没有小卜将军西进这件事,首先要判断历史上有无庄蹻其人,庄蹻是在什么年代进入古代云南?据《滇国史》知道:庄蹻受楚顷襄王派遣,率领由百越民族组成、有10余万之众的东地兵,于顷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于楚国溯长江而上,进入了古代云南,建立了古滇王国。小卜将军若是滇王庄蹻部将,有可能在这一时期,担当了滇王西进战略执行者的重任。笔者之所以有此判断,理由如下:
  (一)庄蹻是越人,小卜亦是越人
  《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楚都),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
  《史记•西南夷列传》又说:“使将军庄蹻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史记•楚世家》记述秦国夺去楚国的“巫、黔中郡”以后,楚顷襄王于公元前276年招收了10多万“东地兵”溯长江而上,“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所谓“以为郡”,指的是被秦所夺的“巫、黔中郡”之一部分,亦即“东地兵”所收复的“江旁十五邑”,而非秦所夺的“巫、黔中郡”的全部。这些“东地兵”,指的是来自“东国”或“东地”之兵,据《左传•昭公四年》、《国语•吴语》、《战国策•楚策三》、《史记•楚世家》、《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墨子•非攻》等相关史料指证,所谓“东国”或“东地”,亦即“吴越”。如此,“东地兵”则系臣属楚国的吴越故地上由百越民族组成的军队。庄蹻是来自楚国越人“东地兵”的首领,在滇国故地出土的青铜文物当中,均呈现鲜明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征,正好是越人“东地兵”归属于楚国军队的证据,也是来自于楚国的越人军队建立了古滇王国的说明。西进战殁于姚安的小卜将军当然也就是百越民族组成的“东地兵”中的一分子,是滇国建立的功臣。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滇国之后,在滇国旧地建立益州郡,统领十七县。十七县中涵盖今姚安、南华、楚雄、牟定、广通等县旧地,统称弄栋县,归属于益州郡管辖。姚安其地有青蛉河,靠近大姚一带出土过“越归义青蛉长”汉印一枚,可证这片区域在先秦时期有不少百越民族居住。汉人军队进入姚安其地之后,当地越人随即归顺了大汉王朝,百越民族首领因而被封为“越归义青蛉长”一职,赐予汉印。
  (二)姚安其地出土有不少战国时期的青铜文物
  姚安古代青铜文化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滇国青铜文化的一部分,数量据说名列全省出土青铜文物的第三位。其地出土的青铜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质量高,在年代上具有连续性。其中属于战国时期的有造形古朴,纹饰奇特,构思精巧的编钟、铜鼓、牛头铜剑、鞋形铜钺、山字形剑、螺旋柄山字形剑、戈、单耳矛、凹心口形铜锄、凹口圆銎坎肩铜斧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出现和使用的年代,正是属于小卜将军西进姚安战殁的年代,可以作为小卜将军到过姚安征战的确凿证据。
  (三)姚安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在向石寨山型铜鼓转化
  2004年8月10日在云南省文山州举行“文山铜鼓暨民族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铜鼓至晚于公元前7世纪,就在濮人居住的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问世,虽与中原青铜器一脉相承,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又使它独具特色,形成铜鼓文化由南向北而不是由中原向南传播的格局。笔者在会上发言认为,楚国越人东地兵是石寨山铜鼓的设计和制造者。没有楚国越人东地兵的进入(庄蹻入滇),就没有古代滇国的形成;没有百越民族带来的先进的铸造技术,也就没有石寨山型铜鼓的出现。公元前276年,即庄蹻建立滇国后,越人的铸造技术融进了滇民族传统青铜制造技艺中,使万家坝型铜鼓向石寨山型铜鼓发展有了技术和手段。在“周小卜将军墓”附近的下新屯村,于2000年5月出土两面万家坝型铜鼓:一面足部无折边,胴径通高27厘米,面径25.5厘米,胴径33厘米,足径39厘米,腰部被13条垂线分格;另一面足部外侈,有折边,通高28厘米,面径28厘米,胴径36厘米,足径40厘米,腰部被21条垂线分格。将这两面铜鼓与其它地方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相比:楚雄大海波鼓腰部未被分格;楚雄万家坝M23:159号鼓腰部有12格;M23:161号鼓腰部有15格,M23:159号鼓腰部有12格,M1:12号鼓腰部有16格……。在对万家坝鼓的断代问题上,李昆声、黄德荣先生于1990年在《考古》第5期发表《再论云南早期铜鼓》一文,把这类铜鼓分为“四式”,并确定其“年代上限为春秋早期或更早,晚至战国末”。以此为据,万家坝鼓的下限“晚至战国末”,笔者将姚安其地出土的万家坝型多格铜鼓判断为战国晚期,这些铜鼓格内虽然无纹,但却是处于石寨山型铜鼓在格内饰纹嵌图必经的前期阶段。姚安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腰部之格均比其上与之相比同类型铜鼓腰部之格要多,说明姚安出土的铜鼓为万家坝鼓与石寨山鼓之中间形态。吴越古国精妙绝伦的青铜铸造技术闻名天下,姚安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腰部多格——这个微妙的变化,显然与来自楚国的越人东地兵有关,也与滇王庄蹻派出的小卜将军率兵到达姚安后,其部属于越人东地兵而因其所带来的青铜先进铸造技术有关。
  姚安其地出土战国晚期万家坝型铜鼓,是小卜将军在这一时期接受滇王庄蹻派遣,西进出征或防守其兵家必争之地而战殁于姚安的历史见证。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6-01
大姚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蜻蛉县,属越崔郡。蜀汉、西晋属云南郡。东晋属兴宁郡。隋朝属南宁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境内置褒州领扬波(今金碧)、乐疆(今龙街缴末)两县;置西濮州领马西县(今新街大古衙),兼领天池、盐泉、涌泉、甘泉、4县。贞观十一年(637年)年西濮州改称州,领蜻蛉、濮水、铜山、歧星4县。宋大理国时以夷名置褒州,属弄栋府统矢逻。元宪宗七年(1257年)废褒州置大姚堡千户所为大姚县,属姚州。明代属姚州军民府。清朝属楚雄府。民国初期属腾越道,道废,属云南省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楚雄专区;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姚安、永仁、盐丰、大姚4县合并为大姚县;1961年1月,姚安、永仁复置县,大姚、盐丰两县仍合并置大姚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6-01
 永仁古称苴却,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战国时期属滇王领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属益州郡和越寓郡的弄栋(今姚安)和蜻蛉(今大姚)二县所辖,隋属蜻蛉县。唐初曾置强乐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微州,设深利(今永仁)和十部(今仁和)。南诏时属姚州都督府大姚堡。大理国后期属姚州都督所辖统矢府大姚堡。清道光三年(1823年)属楚雄府大姚县,置苴却巡检司分治。民国二年(1913年)改苴却巡检司为苴却行政区域,设行政委员。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大姚析出,取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首字定名为永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楚雄专员公署,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同年并入大姚县。1961年又从大姚县析出,仍设永仁县,同时将大姚县中和区划归永仁县。1965年将仁和、大田两个区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1974年又将平地、大龙潭两个公社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6-01
武定在战国及秦时,属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属宁州建宁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和建宁郡。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唐贞观六年(632年),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罗婺万户府。元至元七年(1270年)为北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为武定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武定军民府。隆庆四年(1570年)改土设流为武定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武定直隶州。1912年为武定州,1913年设武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置武定专区;1953年归楚雄专区;1958年楚雄专区改设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彝族自治州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7-06-01
元谋以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闻名于世。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称三绛县,属越嶲郡;东汉改名三缝县,蜀汉因之:唐属縻州,金沙江南称磨豫,江北称七部。大理国时名华竹部,属威楚府;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始称元谋县,隶武定路军民府和曲州;明、清时属武定府,民国初属滇中道,后道废,直属省;新中国建立后属武定专区,1953年武定、楚雄两专区合并,元谋属楚雄专区(州)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7-06-01
禄劝县
西汉时属益州郡。唐代为求州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禄劝州。清乾隆区三十五年(1770)为禄劝县。1983年由楚雄州划归昆明市。1985年11月成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境内群山重叠,山脉屑拱王山系,有轿子山、白抛山、大岔口山、老黑山等。河流屑金沙江水系,有普渡河、攀坞河等。较大的坝子有九龙、禄劝、咬西、撤营盘等。坝区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地处滇东地震带小江地震区。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