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12阅读
  • 9回复

[地名由来]我收集的东部地区县级行政区划名字的由来[苏、浙、沪、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6-05
江苏省

南京市

下关区:1949年建第七区。1950年改第六区。1955年改下关区

秦淮区:因秦淮河过境得名

白下区: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移白下县治于本区境,故名

玄武区:因区境北部有玄武湖而得名

建邺区:以南京古称建邺得名

鼓楼区:以境内有鼓楼而得名

浦口区::“浦口”意为水滨临岸处。1955年改浦口区,以驻地浦口镇得名,2002年浦口区和江浦县合并成立新的浦口区

栖霞区:以栖霞山得名

六合区:《舆地纪胜》卷38真州《景物下》: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曰寒山、曰狮子、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元和郡县志》云:在县北八十里,六合县因六合山以为名”

雨花台区:因境内雨花台得名

江宁区:太平寰宇记》卷90昇州江宁县引顾野王《舆地志》曰:“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南门临浦水,至今呼江宁。”

溧水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析溧阳西北境及丹阳(今江宁小丹阳镇)故地东郊置濑水县,因境内有濑水(今胥溪)而得名,后因吴语“濑”、“溧”音近而改称溧水.《太平寰宇记》卷90昇州溧阳县:“溧水西自溧水县界流入。”县有溧水,因以为名

高淳县:《明统一志》卷6江宁府《建置沿革》:高淳县“本溧水县地,弘治四年割立信等七乡建为县,开治高淳镇,故名”

无锡市

南长区:以主要街道南长街命名

北塘区:以境内北塘大街命名

崇安区:以古刹崇安寺命名

滨湖区:2000年,无锡市郊区更名为滨湖区,以濒临太湖得名

锡山区: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

惠山区: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锡山市,设立无锡市锡山区和惠山区

江阴市: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废暨阳县,置江阴郡,迁治君山以南,因地濒大江之阴,故称江阴。 据明嘉靖《江阴县志》卷1:“以其地滨大江,故名江阴。”是江阴以地处长江之阴(南岸)而得名。

宜兴市:《晋书·周处传》载:周处之子周兴兵平叛,三定江南,“帝以频兴义兵,勋诚并茂,乃以阳羡及长城之西乡、丹杨之永世别为义兴郡,以彰其功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义兴。北宋太平兴国初避太宗讳改宜兴县。

苏州市

平江区:以境内平江路命名

沧浪区:以境内著名园林沧浪亭得名

金阊区:以境内古城之金门、阊门命名

虎丘区:2000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以虎丘山得名

相城区:相城因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在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吴中区:200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以原吴县得名

吴江市:《读史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吴江县:吴江“在县东门外,即长桥下分太湖之流而东出者,古名笠泽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称吴淞江。吴以吴江(即吴淞江)为名

昆山市:《旧唐书·地理志》载:昆山县取县界(昆)山名。按昆山在今松江县西北23里,本在昆山县界。唐天宝中割县之南境置华亭县(后改松江县),昆山遂在松江县境。《读史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昆山在“府西北二十三里,……山之得名,亦以陆机兄弟生于此,取昆山出玉之义”

太仓市: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3太仓州《建置沿革》称:“三国吴于其地置东仓,太仓之名或始此。”

常熟市: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始建常熟县,县治在福山镇,因境内“原湿异壤,虽水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名常熟

张家港市:因长江滨张家港而得名

徐州市

鼓楼区:以境内古建筑鼓楼得名

云龙区:以境内云龙山得名

泉山区:以境内著名泉山得名

九里区:国务院1995年12月26日批准将徐州市矿区更名为九里区

贾汪区:以有百年以上煤炭开发历史的原贾汪煤矿所在地而命名

邳州市:古为邳国。战国时为齐下邳邑。秦置下邳县。北周置邳州。县西北古邳镇东3里),以古邳国为名

新沂市:因新沂河流贯全境,建国后根除了历史上的沂水灾害,使沂河两岸人民得益很大,故名

铜山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00徐州府《山川》:铜山“在铜山县东北八十里,与利国驿连境。旧常产铜,故名”。县以铜山为名

睢宁县:清光绪《睢宁县志稿》卷6称:“县以睢水得名。”睢宁取“睢水安宁”之意

沛县:据《水经·泗水注》:“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元和郡县志》卷9徐州沛县:“取沛泽为县名。”

丰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丰邑即今丰县

常州市

钟楼区:以境内之钟楼更今名

武进区:刘熙《释名》:“晋,进也。”武进取“以武而进”之意

天宁区:以境内天宁禅寺得名

新北区: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常州市郊区更名为新北区

戚墅堰区:初名戚氏港,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称戚墅港,后改戚墅堰

金坛市: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复置县,取“句曲之山(即茅山),金坛之陵”之意命名金坛县,属江南东道润州。 《太平寰宇记》卷89润州金坛县:“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

溧阳市:因地处古溧水(濑水)之北和古溧山之南,故名溧阳

南通市

崇川区:以南通古称崇川而得名

港闸区:以境内天生港、唐闸2镇取名

通州市:国务院1993年1月8日批准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县级),以南通古代属于通州得名

启东市:《启乐设治汇牍》载施滋培《请愿分县纪略》称:县名启东“以外沙在江北大陆极东,沙洲接涨无已也”

海门市:据《明一统志》卷12扬州府《建置沿革》:海门县“以僻在海隅,因名”

如皋市:《太平寰宇记》称:“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今秀水港),港侧有如皋村。”因以为名,《荀子·大略篇》“望其圹皋如也”之意为名

海安县:以驻地海安镇得名

如东县:如东县以原为如皋县东乡而得名

连云港市

新浦区:新浦名始于清嘉庆年间,因聚落形成于板浦、卞家浦之后得名。另说:境原有新浦河,后沿河建宅堆盐,人烟日稠,“新浦”遂为地名

海州区: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因临海得名

连云区:以境内连云港得名

赣榆县:据光绪《赣榆县志》卷2说:“其得名赣榆也,以山。”

东海县:清道光《云台新志》卷2载:“明高登龙《云台山图序》云,余郡隶有海州,滨于海之东,因曰东海。”

灌云县:因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故名灌云

灌南县:因地处灌云之南,境内有灌河而得县名

淮安市

清河区:因曾是清河县治的一部分而得名

清浦区: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开清江浦口以通漕运,后为镇名,简称清浦,以此名区

楚州区:以古地名楚州得名

淮阴区:《水经·淮水注》:“淮水右岸,即淮阴也,淮阴以在淮水之南而得名

涟水县:《元和郡县志》卷9泗州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涟水,即沭水

洪泽县:县以洪泽湖为名

盱眙县:夏、商、周三代先后隶属扬州、徐州、青州。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秦时始置县,先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因县治初设在圣人山,登临其上,可以眺远,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县:因境内水面宽广,水产资源丰富,有“日出斗金”之称,加之有大、小金沟二镇,故名

盐城市

亭湖区:2003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盐城市城区更名为盐城市亭湖区

盐都区:1996年9月,撤销盐城市郊区,设立盐都县。冠名盐都,取音与汉代古县“盐渎”同拼音字母;取义,都即城之首也,2004年3月撤销盐都县,设立盐都区

东台市:本泰州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泰州分置东台县,以东台场为名

大丰市:以境内有大中集和新丰两大市镇各取一字为名

滨海县:因地处黄海之滨,故名

建湖县:初名建阳县,因境内建阳镇而得名,于1951年7月取建阳、湖垛(今建湖)两镇的首字为建湖

阜宁县:清置阜宁县,取“商货阜通、地方安宁”之意

射阳县:因射阳河自西而东横贯全境,故取名“射阳县”。《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射水之阳。”故以为名

响水县:据1983年版《响水县地名录》说:“响水镇原名响水口。因村傍灌河,河床陡深,潮汐差大,每逢潮起潮落,村境支流,跌水轰鸣,数里皆闻水响,遂名响水口。”

扬州市

广陵区:因扬州古名广陵而得名

邗江区:《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邗城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广陵县为邗江县,以古邗江和邗城得名

维扬区:2002年11月11日,民政部批准扬州市郊区更名为维扬区

江都市: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为江都国治兼置江都县,以县临大江,为一都之会,故名

仪征市:《舆地纪胜》卷38真州:“真宗朝以铸圣像成功,为真州。”按宋信道教,铸玉皇圣祖太祖太宗金像于真州,建道观曰仪真,谓得其真仪,故州、县取为名

高邮市:《太平寰宇记》卷130高邮军高邮县:“本汉旧县,是秦之高邮亭,因以立名。”

宝应县:。《旧唐书·地理志》载: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

镇江市

京口区:以镇江古地名京口得名

润州区:以镇江古地名润州得名

丹徒区:《太平寰宇记》卷89润州丹徒县:“吴录地理云:朱方后名谷阳。秦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长坑败其势,故云丹徒。”

扬中市:《地学杂志》1914年第7、8期载《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该县本为太平洲,孤峙扬子江中。”故名扬中

丹阳市:《元和郡县志》卷25润州丹阳县:“秦时望气者云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丹阳

句容市:《元和郡县志》卷25润州句容县:“县有茅山,本名句曲,以山形似己字,故名句曲;有所容,故名句容。”

泰州市

海陵区:以泰州古地名而得名

高港区:高港区始置治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1997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泰州市高港区

姜堰市:1994年7月,撤销泰县,设立姜堰市,以驻地得名

靖江市:成化七年(1471年)设靖江县。据《江南通省舆图册说》:“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

泰兴市:明《嘉靖惟扬志》卷2:“泰兴之意莫详,意以自泰州分县,故谓泰兴。

兴化市:《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扬州府志胜》卷17:“伪吴武义年中置今县,言将振兴其教化也。”

宿迁市

宿城区: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宿宿迁市设立宿城区

宿豫区:2004年,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

泗阳县:以其处古泗水之阳而得名

泗洪县: 泗洪县以旧泗州城和洪泽湖的首字为名

沭阳县: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设沭阳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因县城位于沭水之阳而得名

浙江省

杭州市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1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

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

建德市:建德县名因封建德侯而来,取建功立德之义

富阳市:古称富春,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临安市:据《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临安县:“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桐庐县:《方舆胜览》卷5建德府《山川》载:桐君山“在桐庐。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

淳安县:明《嘉靖淳安县志》卷1《风俗》称:“兹邑旧以淳而易安得名”

宁波市

江北区:因地处甬江、余姚江北,故名

海曙区:因区内有一座建于唐代的鼓楼——“海曙楼”而得名

江东区:因地处奉化江、甬江东岸,故名

北仑区:因北仑港得名,北仑港是以港中一小岛北仑岛而命名

镇海区: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鄮东甬江口建望海镇,为镇海建制之始。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望海镇为望海县,未几改为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定海县改名镇海县

鄞州区:据《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奉化县:鄞城“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鄞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县以赤堇山为名

余姚市:《水经·沔水注》:余姚县“因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据《越绝书》卷8载:“越人谓盐曰余。”余姚亦为古越语地名。《史记·五帝本纪》正义:“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

慈溪市:宋乾道《四明志》卷16《慈溪县志·水》载:“慈溪县南三十里,与大隐山接,本曰大隐溪。里有董黯,生后汉时,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后乃以名县。”

奉化市:据《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宁波府志胜》卷5载:奉化县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

象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

宁海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宁海县,由于沿海之地饱受海浪不宁之苦,取海静境宁之意

温州市

鹿城区:相传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置永嘉郡筑城时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

龙湾区:1984年12月并近郊状元镇、龙湾乡及瓯海县永中镇2村置龙湾区,以境内龙湾乡得名

瓯海区:温州古称瓯,瓯江口习称瓯海,1981年析原温州市郊5区置瓯海县,1992年3月9日设立瓯海区

瑞安市:清乾隆《浙江通志》卷8《建置》载:“唐天复三年有白鸟栖县之集云阁,武肃王闻于朝,诏改今名。”

乐清市:传春秋周灵王太子晋乘鹤至箫台山上吹箫,“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以名县。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

洞头县:因洞头山(岛)得名

永嘉县:民国《永嘉县志》卷2《舆地志·山川》:瓯江“在府城望江门外,一名永宁江,一名永嘉江,一名蜃江”

苍南县:因处于玉苍山之南,故名

平阳县:《太平寰宇记》卷99温州平阳县:“邑有平阳岭”,故名

文成县: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南田(今属文成县)人,死后追谥“文成”。县名即由此而来

泰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民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

嘉兴市

南湖区:以境内有南湖得名

秀洲区:1999年6月,郊区更名时将古秀州的“州”字上加了三点水,称为秀洲区

平湖市:据明天启《平湖县志》载:谓平湖者以治即武原陷为湖处,土脉坟起,坎陷底平,故名

海宁市:《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海宁县“取海涛宁谧之意也

桐乡市:以昔多梧桐,有“梧桐之乡”称号,得名海盐县:《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海盐县“故武原乡,有盐官”。《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嘉兴府志胜》卷2:“县地广斥,盐田相望,故汉改名海盐。”

嘉善县:清光绪《嘉善县志》卷1:“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

湖州市

吴兴区: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县、归安县合并为吴兴县,吴兴一名由此而来

南浔区:以驻地南浔镇得名

长兴县:乾隆《湖州府志》卷2《城池》载明顾应祥《重修长兴县城记》说:“城始创于吴夫差,厥形长,故邑名长城。钱缪有国,避朱温庙讳(其父名朱诚),改为长兴。”安吉县:据《吴兴记》:“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中平二年,分故鄣之南乡置安吉县。”

德清县:据《郡县释名》浙江卷上:“邑东有余不溪,其水清澈,余则不,故曰余不。邑临是溪,因名德清。”

绍兴市

越城区:以历史上曾为越国、越州之都城、治所而得名

诸暨市:据梁载言《十道志》:“诸暨县有暨浦、诸山,因以为名。”

嵊州市:南宋嘉泰《会稽志》卷12嵊县:“东有簟山,南有黄山,西有西白山,为县之秀峰,嵊山在北,乃四山为嵊之义”

上虞市:《水经·渐江水注》载:“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

新昌县:又清乾隆《浙江通志》卷24《城池》引《吕光洵修城记》说:“新昌盖剡之东境,梁开平间,析其十三乡为县,以其创建也,因名新云。”

绍兴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以越州为临时首都,题“绍祚中兴”额,升越州为绍兴府;翌年改元为绍兴,绍兴由是得名

金华市

婺城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婺州,金华为其州治。今金华改简称婺,由此得名

金东区:以其位于金华市区东部而得名

义乌市:《水经·渐江水注》载:“《异苑》曰:东阳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此为传说)

兰溪市:《东阳记》载:兰溪县治西南6里有兰阴山,“其上多产兰,故名兰阴,以其横截大溪,又名横山大溪,即兰溪也”

永康市:传孙权之母曾来上浦乡进香,祈求“永保安康”,故名永康。《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永康县“三国吴名,以地有永康溪也

东阳市:《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处州府志胜》卷8:“三国吴宝鼎元年置东阳郡,以其地在金华山之南,谷水之东,因以为名。”

武义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上:“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始武安、武隆之类。曰武义者,凯以仍义乌而加武名耶。”疑武义县名与武则天有关

浦江县:据《太平寰宇记》卷97婺州浦阳县;“浦阳江在县西三十里,县取此江为名。”

磐安县:1936年设大盘山区绥靖专员办事处,驻榉溪;1939年置县,以大盘、安文两地名中取一字音,为“磐石之安”义,命名“磐安县”

衢州市

柯城区:以境内有柯城乡得名

衢江区:以衢江而得名

江山市:《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江山县“以邑有江郎山也”

常山县:《元和郡县志》卷26衢州常山县:“因县南有常山为名。”

龙游县:《元和志》:唐改太末县为龙丘,因龙丘山为名”。同卷《古迹》载“太末故城“在龙游县治。……旧志:吴越时,以丘名近墓不祥,乃改为龙游”

开化县: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吴越分常山西境的开源、崇化、金水、玉山、石门、龙山、云台七乡析置开化场,以开源、崇化二乡名各取一字而得

舟山市

定海区: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置定海县,取“永定海疆,展复舟山”之意

普陀区:以境内普陀山得名

岱山县:因岱山为名

嵊泗县:1949年10月置嵊泗县,县名取嵊山、泗礁两岛名首字组合而成,因嵊泗列岛得名。“嵊泗列岛”由嵊山岛和泗礁岛首字取名

台州市

路桥区:以驻地得名

黄岩区:因黄岩山而名

椒江区:因椒江横贯全境得名

临海市:晋《太康地记》称:“以地临海峤为名。”

温岭市:境西有峤山,一名温岭,市以山名

三门县:据民国《南田县志》卷25载:三门▉“在县境蓬莱乡六都之北,瀛州乡十都之南,其西口有三门屿、白蛇山矗立,俨成三门,故名,三门为申(即上海)、甬(即宁波)、台(即临海市)往来商轮出入要口”。三门县以此得名

天台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下:天台县义同台州,“取天台山名也。”

仙居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下:“旧志:邑东南三十里有括苍洞,在栝苍山之间。按尘外记,栝苍成德隐元之天,盖第十洞天,列仙所居,在台之安乐,即仙居旧邑也。”仙居之名以此

玉环县:明嘉靖《太平县志》卷1说:“一云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玉环县,以玉环山或玉环岛而得名

丽水市

莲都区:唐中和元年(公正881年)卢约起义军占据处州,徙沿小括苍山,踞山筑城,因共“众山环簇,状如莲花”,而得名

龙泉市:《读史方舆纪要》卷94处州府龙泉县:剑池湖“在县南五里,周三十亩。要传欧治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

缙云县:《郡县释名》浙江卷下:缙云县“政和志云,古有缙云氏,盖以官名

青田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分括苍县地建立青田县,因“山下有田,产青芝”,故名青田

云和县:《读史方舆纪要》卷94处州府云和县:“本丽水县浮云、元和二乡地,景泰三年析置今县,兼二乡之名以名焉。”

遂昌县:《大明一统名胜志·浙江处州府志胜》卷8:遂昌县“平昌山在县东界西明山之次,前后两山,形如昌字,故以名山,而县名亦因之”

松阳县:《元和郡县志》卷26处州松阳县:“本汉回浦县之地,属会稽。后汉分立此县,有大松树,大十八围(或作大八十一围),因取为名。”

庆元县:《宋史·地理志》载:庆元县“庆元三年分龙泉松源乡置县,因以年纪名”

景宁畲族自治县:《郡县释名》陕西卷下称:静宁州取“边塞安静宁辑之义也”。1913年改静宁县。因元静宁州而得名

上海市

黄浦区:因黄浦江得名

徐汇区:1945年以原徐家汇镇为中心建徐家汇区。因镇得名

长宁区:因长宁路得名

静安区:因江南古刹静安寺得名

卢湾区:以境内习称地名卢家湾得名

普陀区:因普陀路得名

闸北区:以区境位吴淞江原新闸(今大统路桥附近)以北,故名

虹口区:因虹口港得名

杨浦区:以杨树浦港得名

闵行区:以驻地得名

宝山区: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在今川沙县高桥东北筑有海船入港村志的土山,称宝山,遂名

浦东新区:因地处浦东,故名

嘉定区:以年号得名

金山区:乾隆《金山县志》卷1:“金山,海中山也。城南与山接,故名。”

青浦区:青浦县因青龙江得名

松江区:唐天宝十载(751年)置华亭县,因华亭谷为名。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华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松江之名始此

南汇区:因县治设于南汇嘴,故名南汇

奉贤区: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82松江府《山川》:奉贤泾“在奉贤县东南洮港东,北流入运港,县取名以此”

崇明县:宋史·王德传》:绍兴元年(1131年),都统制王德“平秀州水贼邵青。初,德与战于崇明沙”,即此。崇明之名见于正史始此


安徽省

合肥市

包河区:因辖区内的包河景区而得名

庐阳区:合肥庐阳区是历史上的古庐州城,故名

瑶海区:以瑶海公园而得名

蜀山区:以蜀山湖而得名

长丰县: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长丰县

肥东县:该县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故名

芜湖市

镜湖区:以镜湖风景区在区内,定今名

马塘区:以区内有马塘为名

弋江区:以青弋江得名

三山区:以驻地三山镇而得名

芜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05太平州芜湖县;在芜湖侧,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南陵县:据《三辅黄图》卷6《陵墓》:“文帝母薄姬南陵,在霸陵南,故曰南陵。”县在南陵侧,故以南陵为名

繁昌县:据《帝王世纪》载:魏文帝登禅于曲蠡之繁阳亭,为县曰繁昌。是繁昌因繁昌亭而得名

蚌埠市

蚌山区:蚌山区因辖区内“南山”得名

龙子湖区:以境内龙子湖而得名

禹会区:因西邻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涂山,而得名

淮上区: “淮上”系沿用历史上淮河之滨的地域名称

固镇县:以县治所在地固镇为名

怀远县: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凤阳府志胜》卷14:“宋宝祐五年贾似道奏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理宗御答云,荆山为城,义在怀远,绘图来上,殊用嘉叹。于是改军名怀远。”今县沿怀远军为名

五河县: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34泗州《古迹》:五河故城“在今县南……咸淳七年始置县。以淮、▉、浍、沱、潼五河合流而名”

淮南市

田家庵区:田家庵原为淮河岸边荒无人烟的渡口,有田姓夫妇在此搭庵(草棚)卖茶摆渡,故名。

大通区:1953年设大通、九龙岗2区。1955年合并为大通区

八公山区:以八公山为名设区

谢家集区:以矿区命名

潘集区:以区内潘集镇而得名

凤台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分置凤台县。因“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清一统志》),故以凤台名县

马鞍山市

雨山区:以境内雨山得名

花山区:1964年设花山街道办事处。1976年置区,区名由此而来

金家庄区:以城区兴地金家庄为名

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28宣州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

淮北市

相山区:以相山为名

烈山区:以烈山矿区为名

杜集区:因杜集得名

濉溪县:《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铜陵市

铜官山区:《明一统志》卷16池州府《山川》: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故名

狮子山区:以狮子山镇而得名

郊区:以位于城郊而得名

铜陵县:《明一统志》卷16池州府《山川》: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旧尝于此置铜官场。”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

安庆市

迎江区:以区内迎江寺定今名

大观区:以大观亭为名

宜秀区:2005年5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05]38号)批准调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含安庆别称宜城之意

桐城市:《太平寰宇记》卷125舒州桐城县:“取桐乡为名”

怀宁县: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安庆府志胜》卷7载:“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

枞阳县:桐城县志》载:枞阳县“盖在枞水之阳,故汉以名县”。又说:“枞阳负山而居,山不甚高,因多枞得名。”今枞阳县因古枞阳镇为名

潜山县:《明一统志》卷14安庆府《建置沿革》:潜山县“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间始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

太湖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25舒州太湖县:“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治。”

宿松县:据《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安庆府志胜》卷7:宿松县“本汉皖地,元始中立松滋县。晋平吴,以名重荆州属邑,改曰宿松”

望江县:《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安庆府志胜》卷7:“志云,县治郭璞指建,自七里冈分三垅相挟而驰,右为南台山,左为周何山,县治山居中昂首而向江,故曰望江。”

岳西县:《史记·封禅书》载: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即潜字)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县在潜山之西,故名

黄山市

屯溪区:名源于水名,“屯”字据《广雅》解释为“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

黄山区:以黄山得名

徽州区:以古徽州为名

歙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

休宁县:《太平寰宇记》卷104歙州休宁县;“按吴图云,吴割歙县西川分置休阳县,在此县之西二里杨村东三里灵鸟山上,吴避孙休之名改为海阳县,仍移于万岁山上。晋平吴之后,改为海宁县。”“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黟县:《清史稿·地理志》黟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

祁门县:《舆地纪胜》卷20徽州《县沿革》载:祁门县“因县东北有祁山,改为祁门县。”

滁州市

琅琊区:以区内琅琊山得名

南谯区:因三国魏曾侨置南谯州得名

明光市:以驻地明光镇得名

天长市:据《太平寰宇记》卷130天长军:“唐玄宗开元中以诞辰为千秋节,遂改县为天长县。”

来安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28涂州永阳县载:“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岭山,南流至来安村为名。”

全椒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30滁州《山川》:覆釜山“在全椒县治北,形如覆釜,故名。城跨其上,为县治主山”。县治在山上,因名全椒

定远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28濠州定远县:“梁天监三年(504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县之得名以此

凤阳县:据《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建置沿革》:凤阳县“以在凤凰山之阳,故名”

阜阳市

颍州区:以颍河而得名

颍东区:因位于阜阳市区东部,颍州区以东而得名

颍泉区:因处在颍河、泉河之间而得名

界首市: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界首集“西与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界自此始,所以集名界首”。县、市因界首集而得名

临泉县:以临颍河支流泉河之上,故名

太和县:宣和中改泰和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置太和县

阜南县:县因在阜阳之南,故名

颍上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1颍州颍上县:“以地枕颍水上游为名。”

宿州市

埇桥区:公元605年隋炀帝为巡游东南开挖汴河,设埇桥

砀山县:《寰宇通志》卷22徐州砀山县:”以县东有砀山故名。”并载: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萧县:《左传·宣公十二年》又载:“楚子灭萧。”秦置萧县,因古萧国为名

灵璧县:《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凤阳府志胜》卷14:“以县产磬石,珍之如璧,故名。”

泗县:因泗水得名

巢湖市

居巢区:因临近巢湖而得名

庐江县:今庐江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卷26江南庐州府庐江县:“庐江盖因旧郡而名。”

无为县:《元史·地理志》亦称:“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

含山县:《大明一统名胜志·南直隶和州名胜志》卷20:“志云,含山在县西二十里,形势开耸,若含众山,县名本此。”

和县:据《舆地纪胜》卷48和州《风俗形胜》载:唐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记》:“北齐图霸,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和州。”今县因和州为名

六安市

金安区:1999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09号)设立金安区

裕安区:1999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09号)设立裕安区

寿县:寿县因旧属寿州而得名

霍邱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霍邱县。以地处霍山北麓的丘陵地而得名

舒城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置舒城县。“徐”、“舒”二字,古不只同音,实即一字,郡舒就是群徐,这一群戴舒名的小部落都是从徐方分出来的支部(参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167页),汉代在这一带地方置舒县。今舒城仍以古舒县为名

金寨县:金寨县以原驻地金家寨为名

霍山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卷26庐州府六安州霍山县:霍山“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文帝分淮南地立衡山国,以此山名也

亳州市

谯城区:谯城自古就是州郡所在地,唐朝以前称谯(谯县、谯郡),由此得名

涡阳县:《读史方舆纪要》卷21凤阳府寿州蒙城县:涡阳城“在县东北,以涡水经其南而名”

蒙城县:据《太平寰宇记》卷12亳州蒙城县:“南蒙城、北蒙城并在县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皆自后魏孝文太和七年为之。”唐因以名县

利辛县:因县治设在利辛集,故名

池州市

贵池区:扬吴顺义六年(926)秋浦县易名为贵池县,贵池由此得名

东至县:1959年由东流、至德二县合并设置东至县,取两县首字为名

石台县:《元和郡县志》卷28池州石埭县: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

青阳县:据《元和郡县志》卷28池州青阳县;“在青山之阳为名。”

宣城市

宣州区:以古宣州而得名

宁国市: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分丹阳郡为新都郡,又析宛陵县南乡置宁国、怀安2县。县名取自吉语,意为“邦宁国泰”,并“筑城以防山越”(明嘉靖《宁国府志》)。 汉为宛陵县地,东汉末孙吴置宁国县

郎溪县:明嘉靖《建平县志》卷1:“凡舟可摩而上下者曰步。郎,居民之姓也。”县有郎溪,今县以郎溪为名

广德县:《旧唐书·地理志》载:至德二年九月,(缓安县)改为广德,以县界广德故城为名
泾县:秦建置泾县,因境内主要河流青弋江古称“泾水”,县以水名

旌德县:《元和郡县志》卷28宣州旌德县:“本太平之地,以县界阔远,永泰初‘土贼’(按,此封建统治者对农民革命势力的诬称)王方据险作叛,诏讨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县。”

绩溪县:《元和郡县志》卷28歙州黟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6-05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有不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大侠,多多指教,上官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6-05
"海安县:以驻地海安镇得名"
等于没说。海安镇又何以得名?以所在海安县得名?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6-05
启东市:《启乐设治汇牍》载施滋培《请愿分县纪略》称:县名启东“以外沙在江北大陆极东,沙洲接涨无已也”
也等于没说。。。
其实启东人都知道,启东得名是“启吾东疆”的意思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6-05
引用第0楼上官羽鸣于2007-06-05 01:10发表的 我收集的东部地区县级行政区划名字的由来淮阴区:《水经·淮水注》:“淮水右岸,即淮阴也,淮阴以在淮水之南而得名


现在的淮阴区包括区镇府所在地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90%以上)地方都在淮北,人文也与淮南的旧淮阴县地不一样,名字却叫淮阴区,淆乱视听,应尽快改名。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6-05
补充:谢家集区,在皖北,一般以集,井,庄命名的地方以前都是某个聚集而居的大姓命名的
潘集区:以前叫古沟区。
每当别人夸我,我就很局促,因为夸的还不够         
每当有人骂我,我就很扭捏,因为没有骂到点子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6-05
而合肥市的蜀山区好像是以市区西郊的大蜀山而得名
每当别人夸我,我就很局促,因为夸的还不够         
每当有人骂我,我就很扭捏,因为没有骂到点子上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6-05
“灌南县:以在灌河之南而得名”
值得推敲
灌南县为析灌云县南部置县,其名应与灌云县有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6-05
新沂市:因新沂河流贯全境,建国后根除了历史上的沂水灾害,使沂河两岸人民得益很大,故名

这个说法也值得推敲
新沂河只是从骆马湖经新沂与宿迁边界东流而去,说“流贯全境”是睁眼说瞎话,流贯新沂全境的是沭河与沂河。
新沂应与沂河有关。新沂置县以前,江苏沂河流域无“沂”,山东倒是很多“沂”:临沂、沂水、沂源、沂南。
新县要取名“沂”,不能叫沂东或沂西,当然也不是沂北或沂中,按地理位置叫沂南很合适,但山东已有沂南,自然不能重名。且是新县,故名“新沂”。

个人理解,不一定适合官方口味。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6-05
唐天授元年(690),改永宁为黄岩县,以县西上郑乡黄岩山命名。
县名由来 查考北宋《太平寰宇记》、南宋《嘉定赤城志》与历代《黄岩县志》,均援引南朝《临海记》所载:东汉末,中国道教名人“西城真人”王远(字方平)隐居之山顶(即今县西50公里圣堂乡萌菜垟村后)有黄石,故命名黄岩山(仙石山)与黄岩县。三面壁立“仙石”仍在。
浙江黄岩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