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18阅读
  • 4回复

[地方沿革]瑞安古城迁建始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7-27
历来有关郭璞卜筑永嘉郡城的记载较多,曰郭璞于东晋明帝太宁癸未元年(323)登上温州西郭山察看地形,见九山环列,犹如北斗星座一般,依山控海,形势险要,是建造郡城的好地方。其中华盖、松台、海坛、西郭四山像北斗的“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像“斗构”;黄土,灵官二山则是辅弼。因此他建议跨山筑城。后人为纪念郭璞卜城功绩,把西郭山改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

  同年,郭璞也就安固县(今瑞安市全部和泰顺、文成等部分)城的迁址提出建议。新编《瑞安市志·大事记》称:“东晋太宁元年(323),县治由鲁岙迁至邵公屿。”但是,该志及其他一些著述鲜有涉及县城迁址的原因和经过,故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是研究瑞安古代史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数年前,笔者在编撰《温州古代经济史料汇编》时,多次查阅了珍藏在温州市图书馆里的王瓒等编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的《温州府志》影写本,这是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温州府志,再结合其他史料,从中可以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明弘治《温州府志》指出:“瑞安县治在龙山之右,岘山之左。吴始置罗阳县,治在十二都北湖鲁(岙)。晋太宁间用郭景纯卜,迁于今县治址也。”这是有关瑞安县城迁址的最早记载,它明确叙述了迁址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王殿金等编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的《瑞安县志》进一步说:“郭景纯卜迁云:‘蔡侯肇创公署私第,已有正偏前后之分,今以署为治,以私第为祠,则善矣。’”

  记载中提到的郭景纯即是晋代名士郭璞。郭璞(276—324),字景纯,晋时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省)人。父瑷,曾任尚书都令史、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词赋为晋时中兴之冠。他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西晋末东渡。晋元帝时,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璞著《江赋》,其辞为伟,为世所称。注释《尔雅》、《山海经》等数十万言,为两晋之际著名学者。晋明帝太宁元年,郭璞客寓永嘉,卜建(迁)永嘉郡(境今温州、丽水两市,闽东的罗江一度并入)城、横阳县(境今平阳、苍南两县全部及泰顺县的部分)城和安固县(境今瑞安市全部和泰顺、文成、瓯海、龙湾的部分)城,为浙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早在三国孙吴赤鸟二年(239),罗阳县从永宁县中分析出来,境今瑞安市、平阳、苍南、泰顺三县的全部、文成县的大部及瓯海、龙湾两区的部分,县治在今安阳镇锦湖办事处的集云山南麓鲁岙。至东晋太宁元年,采纳了郭景纯的占卜,迁往新址邵公屿原蔡敬则的公署。其时,今瑞安市区尚处于飞云江口的古海湾之中,江口北岸在今小横山、南岙山、赵家山、外陶尖、西岙山、马岙山、第一山、牛伏岭、宋岙山、周岙山、万松山一线,邵公屿、龙山和岘山为海湾中的岛屿。邵公屿面积较大,也较平坦,位于龙山和岘山之间,以今瑞安市人武部、公检法大院旧址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这可由邵公屿及其周边大沙堤、小沙堤等地名得到证实。相传邵公居此故得名。东汉时,会稽郡东部都尉(官职在郡官之下、县官之上)蔡敬则领兵于此,筑城郭,浚河道,建公署私第,使邵公屿得到初步的开发。   

  为什么新县城选在邵公屿呢?弘治《温州府志》又曰:“晋郭景纯迁县治,盖取傍有邵屿鳌伏,西则岘山龟浮,后则楼隐凤展,左文峰类苍龙之角,鼻水宜流,右秀岘有四七之井,仙石常掩,于以捍风涛,镇火灾,其中一街一河,状若棋枰,纵横贯通。”郭璞从堪舆的角度认为,新县城依靠邵公屿像巨鳖一样蜷伏在海湾之中,西边的岘山似金龟在水中沉浮,其后面的栖隐山好比美丽的凤凰展翅欲飞,左侧的白岩山文峰如苍龙之角,细水长流,右方秀丽的岘山上有28口水井,常有仙石掩盖,因而可以捍御风涛,防范火灾,屿中间有一条街道,道边是条河流,形状如同棋枰,使全屿纵横贯通。所以,新县城选在邵公屿。

  依照城市规划的眼光来看,新县城位于邵公屿确实十分科学。日光充足,适合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隔水的西、南、东三面环山,可以阻挡风雨的袭击;城内星罗棋布的水井,能够满足居民饮水的需要,纵横交错的河网,便于居民洗涤、交通、防火及污水的排泄,而横贯全屿的街道,既为全城陆路交通的主通道,又为商业的主要场所,故新县城的选址比较理想。

  从更深层次分析,县城的迁址是当时安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土地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原县城在集云山南麓鲁岙,岙者即山间平地也,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鲁岙的土地有限,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对土地的需求。而邵公屿四周由于长江口外南下海潮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不断淤涨成滩涂,可以为当时缺少土地的安固先民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故先民们纷纷迁居邵公屿垦涂为生。随着时间推移,这里的人口不断集聚,市场不断繁荣,渐渐成为全县的经济中心,而鲁岙则不断地衰败。为了便于对全县经济的管理,将县城由鲁岙迁至邵公屿已是大势所趋。

  郭璞敏锐地看到这种趋势,适时提出迁址的建议。此后1600多年的事实证明,郭璞的建议十分明智,他的选址原则也很有道理。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7-28
写得不错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8-26
太深奥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12-26
我只知道在海安有古城墙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12-28
说得也是,这就是台州市要迁建的原因。
当台州行署驻在临海时,全国人民都说要市管县;
当台州市搬迁到原黄岩县域后,全国人民都说要省管县。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