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16阅读
  • 0回复

[历史地名]新疆28个千佛洞地名解释(原创,严禁任何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8-08
  一、喀什地区:

  1,三仙洞(千佛洞):汉语,民国《龙陵县志》载,三仙洞“有石佛三,天然生成,不事雕饰,土人遂称之为三仙洞”。位于喀什市与阿图什市交界的伯什克然木达里亚斯河北岸,为开凿于西域最早的洞窟,年代相当于公元1世纪,有洞窟3个。

  2,棋盘(千佛洞):维吾尔语,“放牧者”。当地维吾尔人称其为“喀拉嘎玛”,意为“黑色的洞”。位于叶城县棋盘乡12公里棋盘河岸,开凿年代不详,有洞窟10个。

  二、库车、阿克苏地区

  3,克孜尔(千佛洞):古突厥语,“姑娘”、“公主”。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 7公里的明屋塔格山与雀尔塔格山间的渭干河北岸,为开凿在西域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年代大约为公元 3-9世纪,有洞窟339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4,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古突厥语,“红色的哨兵”。现代人根据维吾尔语译为“姑娘的住地”,不妥。位于库车县城西12公里伊西哈比乡夏玛勒巴格村盐水沟东20米的黄土台地间,开凿年代为公元4-10世纪,有洞窟54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5,库木吐拉(千佛洞):维吾尔语,“沙漠中的土台(烽火台)”。位于库车县城西25公里库木吐拉电站的渭干河岸、雀尔塔格山北麓东崖壁上。开凿于4世纪(两晋时期),经历了5个世纪的发展、鼎盛,5个世纪后,中原唐朝经历内部变乱后国力衰微,无力经营西域,突厥、吐蕃相继侵凌社会动荡,回鹘西迁逐渐控制龟兹地区,石窟开凿逐渐衰落废弃;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伊斯兰教传入西域,逐渐取代佛教,龟兹地区佛寺、石窟遭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破坏。现有洞窟112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6,森木赛姆(千佛洞):维吾尔语,“奔腾的骏马”或“奔走的马蹄声”,演变为“骏马嘶叫”。位于库车县东北40公里的牙哈乡克日西林塔格山口,开凿年代为公元4世纪,废弃于公元10世纪。有洞窟52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7,玛扎伯赫(千佛洞):维吾尔语,“伟大的麻扎(墓地)”,因其位于库车县20余公里的玛扎伯赫麻扎得名,开凿于公元7世纪,有洞窟34个。归入森木塞姆千佛洞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8,苏巴什(千佛洞,佛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为“昭怙厘大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雀离大寺”;《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称“雀梨大寺”、“雀离”、“雀黎”。“昭怙厘”为梵语同名异译):维吾尔语,“水的源头”。位于库车县东北25公里的雀尔塔格山口。开凿于公元3世纪,废于公元10世纪,有洞窟7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9,台台尔(千佛洞):古突厥语,“古老的蒙古人”,“台台”即“达达尔”、“鞑鞑尔”的音转,因此千佛洞为蒙古人所建,故名。位于拜城县克孜尔镇6公里的额特尔山南戈壁滩上,开凿于公元8-13世纪,有洞窟18个。归入克孜尔千佛洞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0,阿艾(石窟):维吾尔语,因此千佛洞为该窟所在地库车县阿格乡维吾尔族青年吐地.艾孜发现,意为阿格乡的艾孜发现,故命名。位于库车县阿格乡克孜利亚大峡谷中,开凿年代为公元3世纪,有洞窟1个。归入苏巴什佛寺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1,博斯坦托乎拉克(石窟):维吾尔语,“胡杨绿洲”。位于库车县牙哈乡博斯坦托格拉克村附近,开凿于公元6-8世纪,有洞窟1个。

  12,温巴什(千佛洞):维吾尔语,“十户人的头领”。位于拜城县西南25公里的雀尔塔格山北麓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中,开凿年代不详,有洞窟14个。归入克孜尔千佛洞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3,喀拉尤勒衮(千佛洞):维吾尔语,“黑色的胡杨林”。位于温宿县城附近的喀拉尤勒衮村5公里处,开凿于公元7世纪,有洞窟4个。

  14,托乎拉克店(千佛洞):维吾尔语,“胡杨林”。位于温宿县境内,开凿于公元3-8世纪,有洞窟7个。

  15,沙依拉木(千佛洞):维吾尔语,“选择”。位于乌什县英阿瓦提乡23公里的沙依拉木山、英阿瓦提河东岸,开凿于公元3世纪,有洞窟14个。

  16,托乎拉克艾肯(千佛洞):维吾尔语与蒙古语的合词,“托乎拉克”,维吾尔语“胡杨”;“艾肯”,蒙古语“山谷”。位于新和县西南40公里的雀尔塔格山南麓胡杨沟中,开凿于公元7-8世纪,有洞窟13个。归入库木吐拉千佛洞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三、焉耆、库尔勒地区

  17,那克沙特拉(千佛洞):蒙古语,“那克”为“这是”,“沙特拉”为“安静、宁静”。该洞窟因修建库尔勒市铁门关水库而被淹没。具体无从考证。

  18,锡克沁(千佛洞,佛寺),蒙古语,“三角形”。位于焉耆县七个星乡七个星村北国道218线附近,开凿于南北朝至初唐,有洞窟10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四、吐鲁番地区

  19,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维吾尔语,“山腰”。位于吐鲁番市三堡乡木头沟西岸,开凿于公元5世纪,15世纪衰退。有洞窟83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胜金口(千佛洞,佛寺):古突厥语“胜金额格子”的简称。额格子即“山口”之意,“胜金”,古意不详,今意为“渗透”,“渗尽”,相传鲁克沁王从煤窑沟修渠引水到鲁克沁,水流到这里就渗干了。另一说为“晒经台”的转音,传玄奘取经时在此人马过河,经书掉入水中,师徒捞起经书在此地晒干经书,故名。位于312国道吐鲁番市三堡乡木头沟畔火焰山崖壁上,开凿于唐代,有洞窟10个。归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1,伯西哈(千佛洞):维吾尔语,“五个洞窟”。位于吐鲁番市三堡乡,开凿于唐代,有洞窟5个。

  22,吐峪沟(千佛洞,佛寺):维吾尔语,“弯曲、曲折”,另一说为“狭窄”,“行不通”。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苏巴什河南口,开凿于公元5世纪,有洞窟96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3,崖尔湖(千佛洞):维吾尔语与汉语的合称,“崖尔”为维吾尔语“悬崖”、“峭壁”,“湖”为汉语。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交河故城西岸崖壁上,开凿于公元4-5世纪,有洞窟7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4,亚尔乃孜沟(千佛洞):维吾尔语,语意基本同上。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乃孜水库西岸崖壁上,开凿年代不详,有洞窟7个,已毁。

  五、哈密地区

  25,白杨沟(千佛洞,佛寺):汉语,当地维吾尔人称“台藏”。位于(哈密市)兵团农十三师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的白杨河岸,开凿于唐代,有洞窟12个。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六、吉木萨尔地区

  26,高台(千佛洞,石窟):汉语,因其位于一青石崖壁上而得名。位于吉木萨尔县西南5公里的天山浅坡处一块台地上,开凿于公元7世纪,旧窟在意被毁,现在的洞窟为20世纪末重修,有洞窟1个。

  27,台藏(千佛洞):维吾尔语,“土石崖”。位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白杨河西岸土崖上,开凿于公元7世纪左右,有洞窟11个。

  28,北庭(千佛洞),汉语,北庭,汉代有北庭都护府,故名。位于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坡城子村的北庭故城内,开凿于公元10世纪,有洞窟8个。(20070807  乌鲁木齐)


  图:吐鲁番伯西哈千佛洞  摄影:风沙星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