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912阅读
  • 9回复

[江苏][原创]浅谈行政区划对城市的影响(泰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9-02
— 本帖被 keating 从 区划改革 移动到本区(2016-10-26) —
这篇文章是上学期我的一门课《城市规划思想史》交的期末论文,写得不好,请大家指教!


前言
本文讨论的范围是中国行政区划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而逐步稳定下来的,现在中国的长城以内的这些省份的边界也基本就是从明、清就已经形成的边界。(东北地区由于经历了清朝的特殊地位,民国的重新划分,“伪满洲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再次重新划分,所以省界变动很大,则应当另当别论。)
虽然省界在几百年来的变动比较稳定,但是省下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动就一直没有停过变动。这一变动甚至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近现当代各个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体系的变动
元、明、清时,一级行政区划为省,清朝省下设府、厅、州、县。明清时的州,清朝的厅有的直属于省,有的归府管。元明时期的州有的有县,有的不辖县。清朝凡是属于府的州一律不管县。也就是说,元明清时期的州实际上就是比较重要的县。清朝宣统末年则开始废府。此外元明清也有道,但是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域。
到了民国初年,废掉了全部的府,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另外在省县之间还有道。国民政府时废除了道,另外设立了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理十几个县。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但在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国民政府的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的管理无一例外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目前的地市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地区(以前为专区,政权为专员公署)、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从19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地级行政区都改名为地级市。
目前的行政区划体系比宪法中的规定多出了一个“地级市”的概念,关于地级市有没有必要存在,这是目前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不过从国家政策来看,省直接管县是大势所趋,目前一些省份(浙江、江苏等)已经实现了财政上的省管县,浙江更是对一些经济强县赋予了许多地级市的权力,如义乌市。


第二部分、行政区划变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一些实例
由于中国的国情与政策不同于美国等国家,所以城市的发展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美国的一些城市所辖的市区面积一般都很小,其城市一般都充满了市区,而且一般都会扩展到邻近的县,也就是说美国的城市边界没有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束缚。有的城市甚至可以跨州界发展,如堪萨斯城。华盛顿的市区也扩展到了周边各州的领域。
中国的城市要想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一般都会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解决,但往往这中间牵涉到的利益关系相当复杂,所以遗留了很多问题。
下面我对几个我比较了解的城市作出实例分析。
1、江苏省泰州市
首先看一下这个城市的历史沿革:
泰州古称海陵,在史书上始出现于西汉(前117),当时海陵县属临淮。
东晋义熙七年(411),升为海陵郡,下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个县。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又分海陵南境5个乡设置泰兴县,取因“泰州而兴起”之意。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元宗保大十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这种管辖范围大致一直延续到明朝,由于改朝换代,期间管辖范围有反复的变动,但大致区域并无大动。
清朝,分泰州东北部,设置东台县。
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民国21年,江苏省划为15个行政区,泰县属泰县行政区,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民国38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 个县。
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
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1958年7月,又改为专署辖市。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
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8月12日,扬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目前下辖海陵区、高港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四市两区和泰州经济开发区。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从东晋到民国末年,泰州市的行政区划范围变动平稳,辖区范围基本上是今天的泰州市全境、盐城市的大丰市,东台市,南通市的海安县,如皋县。
左图的红线范围内就是这一地区的范围。从方言也可以看出来这一曾经的行政区划范围曾经稳定地存在过,因为虽然这一地区目前分属泰州,盐城,南通三市,但是却同样是泰州方言区,与周边的扬州话,南通话,吴语有着迥然的区别。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泰州市位于整个地区的最西部,也就是说,从古代开始,泰州城市的辐射范围一直是主要向东辐射,最东边就到了大海边上了。而往西部则辐射空间很小。
为什么呢?
我想,这主要是西边不远处有另一个中心城市——扬州,古代的扬州曾经一度繁华过,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泰州城往东一直到大海边都是泰州文化区,讲一样的方言,有一样的习俗,而往西走不远处就成了扬州文化区了。泰州城的东部古代就是滩涂,比较由于海岸线的不断后退,所以泰州在古代不断地在东部地区置县,自然也就天经地义地是泰州文化影响区了。这个文化区能够稳定的存在到今天,不得不归功于行政区划的稳定。
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泰州、扬州一带的行政区划频繁变动,对这一带的城市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期间,不仅原有的泰州行政区被瓜分为3部分,甚至还出现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并、分开的重复上演。如1950年,扬州竟然全部合并到泰州,也许是这一决定太不合实际,扬州城立刻就变为了省直属,3年后,这个过大的泰州行政区也就撤销了。但是与此同时,泰州市的全境又被合并到扬州行政区,不久后,泰州城也变成了省直属,不过,从1958年到1996年之间的38年泰州市降格为县级市级别,一直隶属于扬州地区,以及后来的地级扬州市。
从1950年到1962年,泰州市辖区曾经两度地与包围它的泰县合并,分开,最终1962年又分开。
以前有很多的城市都是出于城乡分治状态的,也就是城区很小的一部分设为市,这一部分一般只有城区范围,而四周则被一个县包围着,但往往这个县和市有着同样的名字,比如说以前的无锡市与无锡县,现在的九江市与九江县。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城乡分治”的情况一般只会出现在地区一级的城市上,而很少有出现在县级市上的,这是由于地区一级的城市一般拥有更大的权力去利用所辖县的资源。但是1958年泰州被作为县级市而划入扬州行政区之后,管辖范围依然只是仅限于城区部分,造成了泰州市与泰县平级的情况,所以泰州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大大的制约,当时泰州的管辖范围只有37.92平方公里,而人口却在25万左右,人口密度大,城市无法对外扩张,缺少腹地。
这一弊端造成的影响是:
1、经济发展的束缚:1983年扬州成立地级市,当年泰州城的工业总产值等多项指标均高于人口是其两倍的扬州城。而之后差距与拉越小,到1996年泰州成立地级市时,泰州在很多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与扬州。
2、城市规模的束缚:解放初期的时候,泰州和扬州的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相当,但是到了1983年扬州成立地级市的时候,扬州的城市人口已经是泰州的两倍了。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行政区划的调整严重制约了泰州的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一些专家学者对此现象曾经作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给政府提过建议,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拓宽了空间。
2、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
广东省东莞市与中山市的情况类似。
东莞市原先属于惠阳地区,1985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中山市原先属于佛山地区,1983年12月,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又于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两个市有一个共同的特殊的特点,就是作为一个地级市,不辖任何市县,也不分区。这在全国相当罕见(其他两个为三亚市和嘉峪关市)。
两市都是在短短几年内从县一路升格为地级市的,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从今天两市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国家的政策倾斜都是不无关系得。
由于管辖范围不大,而且经济迅速发展,造成了城市的无序扩张,扩张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应当有序进行,这一情况在东莞身上更为明显,东莞目前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28个镇,每个镇都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造成了每个镇都发展了漂亮的镇区。于是就形成了市域范围内处处是市区,而又不存在完整的城区的状态,城市没有明显的中心。
以上的一些问题,也是有行政区划的一些影响的,因为地级市下辖的街道办与镇的行政级别是相同的,没有主次之分,加上各镇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进行城市建设,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更需要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许多公用设施完全可以共享,不需要搞“小而全”。现在的东莞缺少统筹规划,如果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
我认为东莞的行政区划调整可以有两种模式供选择。一是现有的32个镇和街道办不动,在它们中间设立几个区来管;二是进行调整合并,适当支持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适当限制一般镇重复建设同类设施。从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目的与效果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要强调中心建设,以及主次中心相结合,优化城市资源的配置,减少重复投资。


第三部分、总结
行政区划的调整的目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管理,促进发展。但是如果调整不当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制度下,行政区划手段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所以我们的政府在准备调整的时候都应当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
前几年全中国又刮出了一个“撤县设区”的风,许多城市的市辖区的人口在一夜之间翻了几倍,人口也大幅增长,这为以后的城市建设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但是如果妄图以撤县设区来达到增长城市规模的目的是不对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不是只有这个因素的。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城市化很低的县,不具备条件的县也跟上了这班“撤县设区”的浪潮,并没有产生好的影响,国务院也冻结了这几年的“撤县设区”的调整,看来政府也正在趋向成熟,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9-02
引用第1楼sirkem于2007-09-02 08:52发表的  :
抗议
靖江历史上是常州府的(直到民国)
靖江是吴语区

抱歉,但是靖江也不是全境都是吴语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10-26
靖江在明初还是个江中岛。
傻子偷乞丐的钱袋,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麻子说:“看我的面子就算了吧。”疯子说:“就是,人要有理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10-26
胡总的家乡嘛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10-26
照你这样讲  泰州独立十年了  现在应该超过扬州咯?
Пекинский Лесно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10-28
我有个大学同学(东台人),虽不是区划地理爱好者,但他受家乡风俗影响,对东台、大丰、兴化、姜堰、泰兴、泰州、如皋、如东、海安这些语言、风俗相近的县市被ZF割裂为三的事实深感不满。他把这块地区(正如楼主红笔所框)称为“东洲”,将其方言统称为东洲话。
读了楼主的文章,看来这个争议不是笑话,真正反映了长期以来的区划设置的弊端。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10-28
补充:“东洲:不包括靖江。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10-29
很赞同,区划对方言风俗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力.
吾之所愿——复我汉唐 兴我华夏!
大中华帝国——万世长存!
自由—民主—我可以为此奋斗终生!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10-29
作为此区域里的人 但是对某些区域的话还是不能完全懂 音调也有区别啊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10-31
给江苏增加一个沿海城市。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