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707阅读
  • 4回复

[山东]昌邑2004年来区划对比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2-04
昌邑古为齐国地,属龙山文化。周为都昌城,秦置都昌县,宋置昌邑县,后为历代治所。昌邑之名沿用至今,长达1千多年。昌邑地域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一、“昌邑市”语源简析
“昌邑市”一词属于汉语地区地名,其标准语音为“chāng yìShì”。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东部,潍河下游,莱州湾南岸。地处北纬36o25′~37o08′,东经119o13′~119o37′。东邻莱州市、平度市,西接潍坊市寒亭区、奎文区、坊子区,南连安丘市、高密市,北靠莱州湾。面积1.814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地奎聚,在省会济南东方向250公里处。为潍坊市辖县级市。
昌邑历史悠久,名称更迭错综复杂,屡经演变,领属时有更易。周治都昌城,为齐国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归秦,置都昌县;东汉属胶东国,后并入北海国。宋分置昌邑县。据《宋书?地理志》记载:“宋建隆三年(公元962),以青州北海县建为北海军,置昌邑隶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为以后历代县治。名称来历,因其地曾为都昌之邑,故名昌邑。


二、昌邑市政区沿革简况
昌邑市历史悠久。据本市千戈庄村出土的黑陶片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商、西周属莱国。春秋时期设城邑,有鄑水流经其地,故名“鄑城”,属纪国。齐师灭纪,废鄑邑,建邶殿,后改称都昌,属齐国。秦实行郡县制,都昌称县,属胶东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都昌称国,历经五世,国除为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北海郡,都昌属之。以后,另置下密。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封胶东顷王子林为密乡侯,封胶东顷王子邑为平城侯,故改置密乡(今昌邑市围子镇古城里村),增置平城(今昌邑市饮马镇饮马村)二侯国。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又增置胶阳(今昌邑市丈岭镇高阳村)侯国,亦属北海郡。不久,密乡等三侯国均废。东汉置都昌、下密,属北海郡。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郡更名为国,遂属北海国。三国时期,置都昌、下密,属北海郡(魏地)。晋朝,置都昌、下密,初属齐郡,后归北海郡。怀帝永嘉之乱,都昌被废。密乡以南地区归淳于县,属城阳郡。南北朝,宋(刘宋)置下密属北海郡。北魏复置都昌,增置胶东(括寒亭区一部分)与下密,三县同属青州北海郡。北齐省胶东入下密,徙潍县境内,都昌徙昌乐境,改属高阳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高阳郡,置东下密于废郡城。开皇十六年,分置潍州,东下密(括寒亭区一部分)属之。大业二年,改属北海郡。唐初,置下密。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增华池(故芙蓉池,今本市双台乡永安村),訾亭(今昌邑市龙池镇瓦城村)、平城(今昌邑市饮马镇饮马村)三县。六年,留下密,华池、訾亭,平城皆入北海县。八年,并下密入北海,属河南道青州。自秦至宋1500年间,其建置变化极大,或封侯称国,或并析置县(经常几个侯国或几个县同时并存,所以境域范围无一定数,直至宋代,方大体定局)。至于县(侯国)的名称,主要有都昌、下密、北海、昌邑。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唐安乡置昌邑,初属北海军,乾德三年,军升为京东东路潍州,昌邑仍属之。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元代昌邑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明初,昌邑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属莱州府。洪武十年五月,并昌邑入潍县。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昌邑县,改属莱州府平度州。清朝沿袭明制,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平度州。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昌邑隶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7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38年2月,先后属山东省第八行政区、第十三行政区、第十七行政区。1941年1月,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先后属胶东区西海专区,清河区清东专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1950年4月昌邑改属昌潍专区。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归并昌邑县,隶属不变。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改为潍坊市,昌邑从属不变。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昌邑县,设立昌邑市(县级)。昌邑市由省直辖,由潍坊市代管。


三、昌邑市地名语词特征
昌邑境域内分布着古今各类地名数千条。这众多地名,是人民群众开拓、建设昌邑的见证,是文化起源、发展和政区沿革的可靠记录。它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而使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语词等具有鲜明的特征。
昌邑地处胶潍平原,是山东半岛通向内地的枢纽。其地《莱州府志》记载:“东马会青莱之道,船帆通辽碣之津,济之巨邑,海隅之咽喉。”在这块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他们在生产活动、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给境内的各地理实体赋予了不同的名称。由于社会、历史和语言的演变,这些地名有的沿袭,有的消亡,有的更新。
境域内分布的数千条地名,按其类别可分自然地理实体,政区,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人工建筑物,古迹,纪念地等类。这众多的地名,其形成先后,最早的是山、河、名称,如潍河是以鸟类作图腾取名的。次是聚落名称,其取名,在宋朝以前的多用附近山、河形势;明朝初期的多以所处环境的特殊标志或嘉言、愿望;明中期以后的多带姓氏;清朝以来设立村落的多取自姓氏加方位。再次是专业部门、人工建筑物等名称,多是由所在地的名称派生的,中间加入表示职能或所属的词语。
境内地名的取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都有密切关系。探其形成原因可分多种:地形地名。如鞋山、鳌头埠;山埠地名。如石埠、羊山;水域地名。如古河、岔河;史迹地名。如大营、峰台;人物地名。如浞河、李才;古城地名。如瓦城、古城里;植物地名。如花园、皂角树;物产地名。如油坊、大窑;方位地名。如南逄、东南之家;位置地名。如山阴、山前;交通地名。如胡家道口、南店、五里、八里庄子;形象地名。如峡山、青龙山、莲花山;相关地名。如岞山、岞山站;对称地名。如大姜、小姜,东龙湾、西龙湾,前马兰屯、后马兰屯;数字地名。如二甲、七甲;吉祥地名。如永安、抚安、抚宁、太保庄;神话地名。如顾仙、望仙埠;迷信地名。如卜庄、活儿埠;赏赐地名。如崇德屯、太平村;兵事地名。如军屯、营子;轶事地名。如太祖河、火道等等。这些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诸内容,反映了境内土地的形象特征,保留了古往今来的变化过程。是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据考证,全市819个自然村,除8个村无据可查外,其余811个村庄中以山、水取名的169个;以古国、古迹取名的49个;以吉祥嘉言取名的78个;以异闻取名的24个;以神话取名的8个;以方位取名的57个;以营防取名的20个;以人名取名的3个,以姓氏取名的270个;以姓氏加地方取名的52个;以姓氏加方位取名的53个;以姓氏加嘉言取名的23个;其它的6个。
1、历史村庄  远在氏族社会,人类开始组成家庭形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境内便出现了比较稳定的村落。这些村落首先是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产生、发展起来的。一是古潍河两岸的高地上,或山前埠脚下、近水、肥沃土地处。以河岸为路,相互往来。已发现的有千戈庄龙山文化。一是在北部平原宜于原始农业、畜牧业的边缘地带。有记载的瓦城在西周时期发展为重要城邑。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逐渐向交通要道外扩展。早在商朝,从中原通向东海边的“鲁中山区北麓东西大道”逐渐形成,经境北部。秦驰道亦从此通过。西汉又有都昌、平城、胶阳和下密等县城。延至元朝又置寨、驿辅。相互间来往的大道两侧及附近散布更多村落。其间除历代自然灾害和战争摧残,使不少村庄淹没外,存者多数代代相传,有根可循。此类村落的特点是多庙、多碑、多古大树、多姓氏、多传说、多文化遗址。据考证村落建于周朝的6个;西汉的15个,唐朝的12个,宋朝的17个。
2、移民村庄  据考证,始祖从山西、四川或河北迁来立村的居多。其事《续文献通考》载:“太祖至成祖年间,屡徙陕西、浙西民于河南、山左。”(按山左即山东省)。究其原因是四次战祸造成。一是元末,毛贵率农民赵文军转战境内,元军摧残镇压屠杀居民。二是元诸王内讧相互恶战,存者又遭残害。三是朱元璋进取山东,元军设防,两相割据,余者再受战祸。四是惠帝“靖难之役”。以前三者最残,致使“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xian)以来尽化为蓁(zhen)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明朝初建,朱元璋提出:“当今要政,在于安养生息。”措施之一便是移民。《题洞县大槐树》诗云:“问我始祖来何处,晋南洪洞大槐树,槐树荫泽极广覃,北平山左及河南。”据载:迁民机构设在洪洞县广济寺。所有山西移民均到此领取户部发的勘合,编队迁送。此次考证中,也有不少谱牒亦记有从山西迁来的记载。另外,有些几移其地,辗转迁来。此类村落通称有:塔、店、道、埠、戈庄等。专名有的加姓氏或方位。据考证,境内819个村庄中,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来建村的134个,从四川迁来建村的129个,从河北迁来建村的60个,从其它迁来建村的248个。
3、开拓村庄  明末连年战争,百姓又遭残害。清初,实行奖励垦荒,减轻徭役,薄赋等措施,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耕地向外开拓,村落选地新建,有的初在田野搭房暂住,后渐成村落,有的逃避另处,搭棚开荒,渐成村落。也有的分居后,在自己地上建房、种田,繁衍成村。到清末民初,人口增多,耕地向远处发展。为方便生产,常在荒地、河滩、山埠等处,搭屋弄坡,以后定居,派生出另一类村庄。类似村庄全市有148个。
4、迁建村庄  建国后,为进行水利建设,部分村庄迁移另建,特别是峡山水库建设,有39个村搬迁。有的移于另地新建,仍保持原村名称。八十年代以来,出现新的聚居、地片和建筑群,已具规模,如下营港、塔耳堡、岞山、石埠、柳疃等镇驻地及交通要道等处,都变化很大。
5、水迹村庄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腐败,堤防失修,河水为害,淹没村落,居民另定村庄。境域内保留有关水迹命名的村庄多处。河头、下湾、岔河三个。鄑水、河滩、流河、柳疃、姜家寨等。尚有以泊、堤、崖、沟、口为村名的多处,均与水迹有关。决口后,有的完全淹没,如石埠,唐朝立薛花殿,后被潍河决口冲没,村民另建有七个薛庄。宋庄镇的张庄,雍正八年,潍河泛滥原村冲毁,人民分建有三个张庄。如柳疃镇的长胡同、邓家庄等16个村庄,夏店镇的高戈庄村13个村庄,奎聚的沟崖村。以上村落多分布在沿河或地势的洼处。
6、战迹村庄  昌邑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许多村庄与古时的军事活动有关,最普遍的通用名是“营”。如:大营、军营、搭连营、南营、豹埠营、大行营、前行营、铁匠营等十几处,查其村名由来均与古代战争有关。其它有屯、台、廒等类似这样的村庄有28个。
称谓、书写,地名是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称谓或标志,本限于某地。由于多年的自然变化和历史变迁,出现诸多变异。一是旧名扬弃。如杨家庄改称金李埠、仲家庄改为建设。二是名不符实。宋庄,宋氏立村;韩家屯,韩姓最早定居。诸姓已没,村名仍留。三是合二而一。如原为初家庄和曲家流两村,新建后构成一体名初曲。王家庄子、肖家庄子,重建一处称肖王。四是村政不一。如西金台一个自然村,分设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行政村。像此类村庄全市有59处。五是书写简化。新部首写辛戈画埠省写化埠等。
在命名含义上,每一地名都有其含义、来历,从内容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象征地貌特征,有的反映人文活动,有的表示吉祥嘉言,有的取名古迹遗址,有的附会神话传说。有的保留一时的赞美,有的存留历史轶事,有的记其交通状况,有的展示建筑特色,有的带有诙谐滑稽。更多的是取自姓氏等。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昌邑市历史悠久,沃野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发达,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昌邑市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昌邑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
(一)文物古迹
昌邑文物,古人曾送有八景:青峰凝翠,潍水环青,东山晚照,两岩晨旭,孙庙奇槐,仙园异笔,游沼荷香,震台月霁。由于时代变迁,今多名存实亡。现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1、古遗址
(1)千戈庄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现昌邑市北孟镇千戈庄村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夹沙黑陶器残片,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4千多年前就有人类聚居。
(2)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位于昌邑市石埠镇西村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由于群众取土和平整地面,暴露出许多灰坑,边缘清晰可辨,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商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
(3)吕山周代遗址  位于本市饮马镇山阳村北,整个遗址座落在吕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南部文化层不明显,西部文化层0.5—1.5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
(4)鄑邑故城遗址  位于本市龙池镇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据旧《昌邑县志》记载,“鄑城,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海滨,土人呼瓦城,半为水渐。春秋庄公元年(公元前493年),齐师迁纪鄑。”“鄑”即鄑邑城,鄑邑在春秋时为纪国城邑。鲁庄公元年,齐灭纪后,鄑邑归齐。该城何时所废无考。
(5)密乡故城遗址  位于本市围子镇古城村。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密乡为“春秋莒密邑,汉置密乡县,为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昌邑东南十五里。”《春秋左传》载:“鲁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十月,纪子帛莒子盟于密。”纪国与莒国在此缔结盟约。乾隆七年《昌邑县志》记载:“汉为密乡县,属北海郡,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改国,属城阳郡。东汉永元九年(公元97年)重设密乡县,西晋时又废,复于淳于县。”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法化”刀币、铜戈、铜镞等。
(6)都昌故城遗址  又名邶殿,春秋时为齐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封晏子都昌,辞不受。”汉朝时为侯国。乾隆七年《昌邑县志》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都昌国,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康熙十一年《昌邑县志》载:“唐废入北海县属青州北海郡。”该城即废。故城遗址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在遗址曾出土多件汉代陶器。
(7)胶阳故城遗址  西汉时为胶阳侯国,现位于本市丈岭镇高阳村。据《莱州府志》载:“高阳城,高密西北三十里,汉置县,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高阳侯,即此。”《高阳志》记载:“大业末废。”该城遗址南北长4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现高阳村座落其上,在该地发现汉代的砖瓦残片。
2、古墓葬
(1)埠头战国墓  位于本市石埠镇埠头村北100米的土埠顶上,封土高3.5米,封土底径约22米。据当地群众介绍,墓室为上穴,内有积石。穴长宽各约3米。1977年,群众挖地瓜窖时,从封土底部挖出器物若干,其中有铜敦1件,玉器残部一件,水晶板指一件,水晶杯2个,玛瑙环、玉环各一件,铜带勾一件,骨器2件,石串珠若干。这是战国时期卿、大夫的墓葬。
(2)高阳侯墓  位于本市丈岭镇高阳村西南约1000米处,堡陔埠的南端,原有封土高约10米,“文革”中,群众将封土取平,现可辨墓道口痕迹。据道光三年《高阳志》载:“汉成帝封淮阳王孙并为侯,即此。”“淮阳王孙冢、村西南二里。”乾隆五年《莱州府志》亦有同样记载。此冢即高阳侯孙并之墓。
(3)固王冢墓群  位于本市双台乡幸福村西。据旧《昌邑县志》载:“固王冢在县西三十五里,故老相传,今不可考。”原有墓葬九座,群众称为“九顶莲心冢”,并各有其名:斗冢子、升冢子、簸箕冢子、盖垫冢子、半边冢、东高庙、西高庙、焦冢子、仙姑冢,哪座是固王冢尚难断定。“文革”中有4座被挖,五座尚存。在被挖的升冢子与仙姑冢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与铜器。陶器主要有盉、耳环、鸡形器、鸟形器等,全为泥制灰陶,造形生动;铜器有印章、洗、带勾、勺、弩机等,非常精致。其中铜印为方形,长、宽、高均为2.3厘米,上有4个篆字“刘小子印”顶有桥式钮。据出土文物鉴定,为东汉墓葬。
(4)林家埠汉墓  位于本市石埠镇林家埠村南150米处,墓葬封土高约3米,底经约7米。1975年在墓南侧挖排水沟时,发现铜壶一件,重15公斤;还有瓷壶2件,现已不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汉代墓葬。
(5)黄福墓  明太祖时任工部右侍郎,太宗即位后任工部尚书。宣德年间任户部尚书等职。1440年病故,回乡安葬。该墓位于本市都昌街黄辛戈居委会西北。抗日战争时期墓室被盗,文革期间石碑石人石马被砸。
(6)黄元御墓  黄元御曾为清乾隆帝南巡御医。该墓位于本市都昌街办黄辛戈居委会南300米处,封土高1.5米,底经2.5米,墓前有石碑1座。
3、古文物
昌邑市历史悠久,文物较多,但大部流入民间。1956年由文化部门收藏管理,当时收藏了一百余幅名人字画和一批铜器、陶器和玉器等珍品。“文革”期间字画被焚,铜、陶器被砸,残遭破坏。1978年清理尚存847件,其中相当于一、二级的文物有4件,将主要文物略述如下。
(1)“五铢”钱范  1983年6月在本市南隅居委会出土,长22厘米,宽8.2厘米,厚0.6厘米,重1公斤。“五铢”工字字体粗实,“五字”交叉两笔缓曲,“铢”字的“金”字旁作三角形,“朱”字上部转角为方折,下部为圆折。经鉴定为汉武帝后。
(2)胶西侯印  1985年春,本市西冯村村民种地时发现,印边长2.3厘米,厚1厘米,重40克,桥式钮高1厘米,阴刻篆书“胶西侯印”4字,印面文字剔镂较浅且粗。《史记》中记有“胶西王刘印”,《汉书中》中记有“胶东侯刘端”,未曾查有“胶东侯”者,有待以后考证。“胶西侯印”北京
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
(3)“铜仿壶”与“半两”铜钱  1982年于本市双台乡东候村出土。铜仿壶,高35厘米,最大腹径18.5厘米,重2.5公斤,小口鼓腹,高圈足,上腹铺首衔环1对,与满城汉墓出土的铜仿壶相似。“半两”铜钱,直径2.2—2.8厘米,正方形穿孔,边长0.7厘米,厚0.1厘米。穿孔旁有篆文“半两”2字,大部分无边郭,无内郭。属汉“半两”铜钱。
(二)历史人物
在昌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出过不少的著名人物,文有相武有将,既有文人又有名医,他们的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在中国的现代史中,昌邑大地也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爱国忧民, 立志报国。故人已去,他们的事迹在中国、在齐鲁大地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黄福(1362—1440)  字如锡。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出仕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黄福22岁为贡生,入太学,始任项成主薄,不久改任清源知县。后被明太祖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太宗继位,升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1405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任职期间,开源节流,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深受众望。是年,南方交趾动乱,朝廷命黄福去两广治军。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人心悦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明朝有名的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黄福在边疆为官19年,仁宗皇帝调其回京。宣德元年,留守边疆的官吏,实施暴政,交趾人又起反抗,朝廷再次命黄福前去平息。黄福实施仁政以慰人心。回朝后改任户部尚书。几年后皇帝念他年事已高,久劳在外,改任南京陪都兵部尚书,后又重赐黄福,授光禄大夫,加赠三代。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病死南京,朝廷敕赐祭葬,回原籍昌邑安葬。
黄元御(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是清朝乾隆年间名医,医术精湛,声望显著,所著《黄氏八种》等医书,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元御出身读书门第,勤奋好学,颖悟异人,他少负大志,常欲跻身青云,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不料30岁时,因患眼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无路仕途,立志学医。在学医第六年上,就颇有见解地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后又写出多部医书,其中《黄氏八种》医书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750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逢乾隆帝病重,经籍人荐于朝廷,遂召进宫。皇帝服三剂而愈。乾隆帝遂命他为太医院御医。1751年2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随驾武林(杭州),沿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神效,皇帝感其学艺,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首。1758年,他从江南返里,继续为家乡人民治病,于9月17日在昌邑病逝,是年53岁。
傅振邦(1814—1883)  字维屏,号梅村。曾被清朝诰封“建威”将军,并赐满名“绰克托巴图鲁勇”。傅振邦出身武门, 20岁中武举,22岁中武进士。清咸丰二年(1852年),被授为桂林游击衔,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义军奔11省,清廷称其为常胜将军,赐戴花翎。1853年付振邦率部赴南京,攻占太平军城东据点数处,为建清朝“江南大营”立下功劳。1855年,张洛行捻领军攻打徐州,击败清军。清廷急调付振邦署徐州镇总兵。付振邦率兵攻打捻军防地,残杀捻军首领纪学中、李无伦等人。1859年,清廷任命付振邦督办鄂、豫、皖三省剿捻事宜,并令其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事。1860年被任命为云南提督。1861年因病回原籍昌邑养病。时捻军首领刘天福、刘天祥率5万兵马涌于昌邑。清廷命付督办莱、登、青三府团练,阻击捻军。1862年,付振邦伤病未愈,又被奏荐帮办皖豫军事,后补授直隶提督。1880年,又调任湖北提督。1883年因年老病弱辞职回籍,当年病去,时年70岁。死后,清朝赐祭赐葬,为其建祠置碑,并封其子为“荣禄大夫”。
宋占魁(1845—1906)  原名兆法,字捷臣,号梅村,,昌邑人氏。宋占魁出身贫寒,年少时拜师学武,遂学成一身坚实武功。清同治十年(1871年),初试武科,考中生员。1882年,考中武举。1886年,宋占魁借钱赴京应试,武艺超群,被点为丙戌武状元,慈禧太后亲赐花翎,封为御前头等侍卫,赐名“占魁”,并御赐“庆延云社”匾额。1893年宋占魁被选任为山西平阳府参府正堂,1893年改任太原总兵。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宋占魁上奏朝廷,主张武力抵抗,反对妥协投降,更反对慈禧溃逃西安的行为,婉言拒绝慈禧让他护驾的圣命。慈禧太后极为不满,对他不再信任,处处刁难。宋占魁报国无门,抑郁成疾,1906年病逝太原,时年61岁。
陈干(1880—1927)  字明侯,昌邑籍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山东民军统领,三十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军部参议等职,曾授予陆军少将、中将军衔。陈干16岁随乡亲去东北谋生。1901年,毅然投笔从戌。1905年陈干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以宣传革命为己任。1906年,东渡日本,在东京访章太炎。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在小石川召开的会议,后受孙中山委派到东三省进行秘密活动。1907年秘密潜回山东,继续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1908年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培育人才,策动革命,组织学生游行,发动工人罢工。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东民军统领,并为南京临时政府授予第一任少将。南北议和告吹,陈干奉命率民军(后改称淮泗讨虏军,陈任司令)自凤阳起兵,会各军北伐,大败清军张勋,先后攻下濉溪、萧县,收复徐州。徐州光复后,淮泗讨虏军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陈任旅长。袁世凯窃夺大总统后辞去旅长职务。1921年3月14日,孙中山任命陈干为非常大总统府咨议。1922年,中国政府任命陈干为“鲁案中日协定联合委员会”委员,与王正廷等4人为中日正式谈判代表,反对王正廷的妥协态度,同日本当局据理力争,1922年12月1日,日本将青岛交还中国。1925年不满张宗昌的军阀统治,再次辞职回原籍昌邑。1926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干被任命为军部参议。1927年任第二支队司令,挥师北上。后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互相倾轧,不幸被诬陷遇害。
于培绪(1901—1928)  字赞之,又名茂宁,化名伯涛,昌邑人。1925年经关向应、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齐鲁大学第一个学生党员,昌邑市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他深入济南鲁丰纱厂开展宣传活动,并到鲁南各地开展工作,后去泰安发展组织,任中共太安支部组织委员。1927年9月,泰安支部扩大为泰莱县委,任县委书记。不久,他参加了省执委在潍县乐道院养正小学召开的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贯彻省委“要急速进行武装指示”的会议。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准备组织农民暴动。10月发动群众对付反动盐巡,诋毁官办盐店,使盐价降低。11月向省执委做出《泰莱暴动计划》的报告。由于接受新的任务,计划未实施。1928年4月,调任鲁北特委委员,6月5日,受省委指派,回原籍昌邑饮马领导当地红枪会组织,发展农民运动。回乡后,与共产党员黄复兴、黄世伍等人首先成立“贫民会”,深得群众拥护,影响很大,附近高密、平度、安丘三县的代表也前来联系。贫民会的发展,为组织农民武装打下了基础。同年10月成立了中共饮马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领导农友先后斗争了一批恶霸地主,农民斗争如暴风骤雨,令地主土豪胆战心惊,他们勾结军阀黄风歧,围歼红枪会。12月24日,于培绪、黄复兴不幸被捕,于当晚10时在昌邑城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卢志英(1905—1948)  谱名宗江,行名子江,号育生,曾用名卢涛、王殿臣、周志坤等,昌邑人。16岁就读于乙种蚕桑实业学校。毕业后投身奉系军队,后回原籍。1925年2月到郑州入洛阳陆军训练处任队长,与南汉宸、赵惠尘等朝夕相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派遣去新疆旧军内做党的兵运工作。 1926年遵党指示到冯玉祥联军政治部工作。1927年调任骑兵三师八旅十六团二营营长,后任该师参谋主任,并在该部发展党的组织。1928年打入蒲城县,以保安总队长兼承审员身份发展兵运工作,后被捕,经地下党员张育民营救。1929年春化名卢涛赴北平,与周恩来的特派员项与年共同领导学生运动。1931年,受中央军委指派去西安争取杨虎成将军,发展党的统一战线。1932年调任南京党的地下书记,一面积极恢复党的组织,一面在国民党中央、国防、外交部、兵工署等要害部门广交进步人士,获取了许多军事情报和绝密文件,报送中央军委。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介绍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昆仑等一批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卢志英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去上海。1934年夏,党派卢志英夫妇去江西,化名卢育生打入国民党江西赣北区行政督查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的司令部,任上校主任参谋兼清乡委员长,利用国民党要人康泽、陈诚等的关系,陆续派中共党员打入敌特机关,建立情报网,获取许多重要情报,并设法将整套“围剿”红军的“铁桶计划”会议绝密文件,密抄在4本《学生字典》内,报送中央。1936年初,卢志英夫妻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七、七”事变后,党派卢志英去上海建地下情报网。他以开设沪丰面包厂为掩护,搜集情报,向新四军输送药物、医械和枪枝弹药。1938年后化名周志坤在宁沪一带发展地下武装,组建抗日游击队,有力的配合了黄桥战役。战役后组建起苏北联合抗日部队,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直属陈毅领导。1942年1月,卢志英在盐城面见刘少奇,接受在敌占区建立一个独立军事情报系统的任务,复回上海,仍以面包厂厂长的身份打入国民党中、军统特务机关搜集情报。1945年日军投降后,奉命立即接管上海。解放战争时期,卢志英在京沪杭一带领导建立了30多个地下情报小组,并亲自打入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机关,担任中统上海沪东区副主任,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武器装备等情报及时报送解放区。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同年年12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三)历代文学成果
昌邑人民素有勤耕织,乐诵读,勇于斗争。历史上学者名流不乏其人。清朝名医黄元御所著医书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典籍。国民党著名人物陈干戎马一生,劳禄奔波,勤奋著书。另外,涌现出了昌邑籍在外地工作的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影协会员7人;在本市工作的山东省文联作协、戏协、曲协、民研会会员8人。 在外地工作的著名电影文学家张笑天,有8部作品获省以上奖。
    1、《黄氏八种》等医著  清代乾隆年间御医黄元御,30岁时习医。他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集众人之智,成一家之言,学问深湛,知识宏富。在习医的第六年上,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他毕其一生,除行医治病,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计98卷,凡数十万言。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四圣悬解》、《金匮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此外,《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疫痘疹》等医著在江南影响很大。
2、陈干书籍  陈干一生,不仅能治军旅,且才华横溢,工诗文、善书法,多才多艺,章太炎称其:“天性敦厚,志趣高旷”,“诗近晚唐,字纺颜鲁公”。毕其一生,于戎马倥偬之间,芳碌奔波之余,总是勤奋著述,甚至在监狱也不稍懈怠。所著作有:《倥偬集》、《欧战拾遗》、《旅大问题汇纂》、《鲁案》、《威案》、《青岛案》、《诗集》、《庭语》、《家庭琐言》、《选订经国文抄》、《六经辞语》等数十卷。
二、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昌邑,地处山东省半岛西北端,潍河下游,莱州湾畔,地势南高北低,开阔平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植物的生殖、繁衍。北部沿海一带有辽阔的海域和滩涂,盛产鱼、虾、贝类和盐业生产,地下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已开采利用)。中部有10万亩苗木,南部有丰富的铁矿和石英石矿等物产。境内有胶、潍二水纵贯南北,季节性河流30余条,公路、铁路横穿东西。这里不仅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而且交通发达,是山东腹地通向半岛地区和经水路转往外省的重要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昌邑由原来农业大县,自8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经济工业强市。
(二)经济概况
昌邑现有规模以上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231家,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四大支柱为特色的多产业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特别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定不移的组织实施:“三化一推进”、“五力合一”促发展的总体战略,“抓投资、上项目、树特色、创名牌、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立市”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195个。其中,过10亿元的2个、过亿元的13个、过5000万元的17个。总投资45亿元的海天生物化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石油加工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8.81亿元、5.85亿元。“同大机械工业园”和“海岛新材料深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10万吨氯碱”项目、投资2亿元的“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投资1.5亿元的“大型管材生产线”等项目正在陆续投产。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优质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2003、2004、2005三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村镇植树93万株,成片造林25万亩。贝类人工培养、精养和工厂化养殖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5万亩。水产品产量7.03万吨。
昌邑以“柳疃丝绸”为代表的丝织、纺织印染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朝时,柳疃、龙池一带就“养蚕织棉、捻线就织”,所织皆为家蚕茧绸和樗茧绸。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乾隆五年的《莱州府志》,其“货美”篇云:“昌邑产山茧绸”。清末民初,县内丝织业日趋繁荣。1902年,王元廷著《野蚕录》载:“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阗,茧绸之名,溢于四远。”“神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来,十数里结尾相接。”193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载:柳疃附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约有万余家,从业人数达十万左右”,产品远销日本、印尼、朝鲜、英、美、俄、荷兰等国家和平津、上海、香港等地区。许多外国商人来柳疃开设绸庄,大量收购丝绸。经烟台、青岛、上海等地直接运销国外。1933年烟台英商“仁德泽行”来柳疃设绸庄,同年,柳疃丝绸应美国总统胡佛邀请,参加芝加哥举行的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展出。同时,部分绸庄、商号将柳疃丝绸运到北京,加工染色成“京庄绸”,转销欧洲等地。最兴盛时年出口60万匹,价值400万银元。抗日战争前后,丝绸生产和出口逐渐减少。1950年党和政府重视柳疃丝绸的外贸生产,对私营厂、店实行计划订货,原料供应,委托加工,组织外销。1952年组织了丝绸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成柳疃丝绸一厂、二厂,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产品增加到24个品种。1985年以来,昌邑丝织、纺织、印染业生产进入了崭新阶段,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城乡齐上,以丝绸、印染为特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05年,全市有丝织、纺织、染织、色织企业1675个,各类纺织染机2.3万台,从业人员达150000人。生产品种达60多个,年产达20亿万米,成为昌邑的支柱行业。
北部沿海一带,滩涂广阔,地下卤水藏量丰富,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武帝时,整兴盐法,在都昌(昌邑)设盐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富国盐场由沾化县迁来昌邑,在瓦城设大使公署,下辖利渔、榆英(今灶户)和黄埠三个社滩,有灶丁472人。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烧署,公署先迁城内,后迁下营。富国盐场辖利渔、榆英、咸河、廒里、下营、刘家屯和瓦城,有滩户179户,灶丁8475人。1931年,设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利渔验放处。1941年,昌邑县政府在利渔设盐务所,管理盐务和税收。1944年,渤海工商局五分局昌邑支局建立,在下营设税务所。1948年,在灶户和利渔分别设立盐务所,盐业管理归一,辖灶户、利渔、廒里三个盐场。到2005年,全市共有盐场45个,盐田86万公亩,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年产原盐300万吨。
境内北部近海海域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底质泥沙,常年水温变化0—27℃。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的有机物,水质肥沃,是多种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好场所。盛产海洋鱼虾180多种,渔业资源丰富。由于受海潮的不断浸渍,大量的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平坦广阔的泥质盐碱荒滩。其中有20万亩潮间带,滩涂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贝类140多种。1974年,柳疃、东冢、青乡、下营等处公社相继建起贝类场,蓄养文蛤17万公斤。1980年,市委、市政府投放大量资金,组织各乡镇民工在潍河东部沿海修筑一条高4米全长21公里的防潮围堤。同时,建起  万亩养虾池,实行人工海水养殖大虾和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棚252个,面积18万平方米,产售大菱鲆1000吨,获得成功。此外,境内还有淡水面积6万亩,产淡水鱼20余种,潍河银鱼,细如竹筷,白如银条,透明无骨,肉细味美。四孔潍鲤,体金鳞,质嫩肉鲜。还有梭鱼、鲻鱼以及中华绒螯蟹等。
昌邑海洋渔业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管仲相齐,为渔盐之利致齐富强”,“都昌已负盛名”。海滩之民,精捕鱼为生,为渔民之始。1934年,昌邑有渔民数百户,渔商船500余只,至1936年,全市24个沿海村庄,有680户,707人从事海洋渔业。建国后,沿海渔民进行民主改革,发展海洋渔业。1955年,成立了6处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75年以来,全市从事海洋捕捞的大型、中型机动渔船186只,专业渔民1173人,从事海水养殖的1986人。同时,在下营海港建立了海洋捕捞公司、下营航运公司、渔船修造、水产加工冷藏等单位。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总之,昌邑工业经济正在崛起,将与昌邑的农业特色经济并驾齐驱,为昌邑地理文化大放异彩。
三、乡土文化
昌邑市的民俗风情,属北方类型,典型齐鲁文化,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与周边县市区大同小异,但也有独到之处。
(一)民俗风情
节日  主要有过年、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腊八、辞灶等农历世俗节日,但尤以过年、元宵节、中秋节尤为隆重。
(二)民间艺术
剪纸  早在晚清就比较盛行,遍及昌邑南北。建国后,1954年本市陈光宗打破剪纸系闺阁艺术的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刀剪并用搞创作。他的处女作《看书报》发表于1954年第17期《儿童时代》。同年,他倡导成立了“龙池剪纸小组”,该组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到1985年时,市内有12名作者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参加省级以上展出。其中陈光宗创作的《刘海戏金蟾》、《赶鸭》,1985年分别应邀去法国和日本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收入《中国民间剪纸选集》。
(三)传统文艺体育
1、民间杂耍  主要有龙灯、高跷、狮包、旱船、跑驴、闹海等。这些杂耍,历史悠久,大部遍及全市。正月初二就开始活动,持续十几天,元宵节达到高潮。在民间杂耍中,小章竹马独具一格。
小章竹马  据马氏宗族历代传说,至今已延续24世400余年。表演形式,马队由9人9马组成,男4女4分别左右,中间有1穿元朝服的督军,骑黄骠马,称老座马。男骑手元代兵卒打扮,头扎手巾,身穿背有“勇”字的兵服,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挽马缰,身佩刀剑,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头戴珠翠,身着红绿缎袄,腰系彩裙,全是古代闺秀打扮。并有1马童,手提马鞭,作为马队指挥。马队前面,由武术队引导,1面“马”字大旗率先开始,随之便是众多的化妆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此外要大刀、双刀、拐子枪、梢子棍的各2人,扛扎枪的20人。耍钢鞭、绳鞭的多少不限,但人数对等。马队之后,18名手持腊杆的护马队员分别两侧,以便保护竹马安全。整个演出队伍,最少六七十人,多则百余,阵容之盛。竹马的制作,造型精巧,装璜艳丽,栩栩如生。
2、美术、书法  自明清以来,不乏工书善画之人,但作品多已散失。新中国建立后,我市或本市籍专业从事或喜爱美术、书法人物不断涌现,并产出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立志,多年从事美术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数以千计,不少作品多次参加省、国家和出国展览。有的被各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代表作品有,油画《荒原十月》,水粉画《牡丹花》、国画《鱼》等。同时,也将绘画应用于刑事侦察方面,王立志亦曾做出过一定贡献。孟庆甲的楷书,真草隶篆,苍劲有力,闻名中外,他的名字已载入《书画名人词典》。市内作者李洪修,1984年创作的年画《三月》,在全国第六次美展中荣获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齐述仁与孙广田(字南园)的书法,1985年曾去日本展出。
(四)居住文化
在聚居特征上,多年来,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聚居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点状形,住户少,面积小。多在不能提供较大面积平坦的山地、丘陵上。二是线状。沿山埠、河岸、道路展长分布。有直线形、弧形、人字形、丁字形等。三是块状形,多在地形平坦,人口较密的地区。大小不等,大部无规则,略呈长、方、椭圆等形。四是复合形。是上述形态发展到一定规模,占有相当平面位置,与另一居民点并存入一体的村落。以上村庄,由于不断发展,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近年规划重建,大部分成为块状,复合聚居,呈有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1、建筑  旧日,各村房舍高低不一,院落大小不齐,大多数是土打墙、草拍房、小院落、矮门窗。规划新建后多是砖瓦房、院成方、大门口、玻璃窗。有的已建楼房。
2、街巷  通常街称道,巷称胡同。旧村中,均不正规。一般是弯曲不平,阴雨难行;或半截道、死胡同。改建后,街道宽阔平坦,巷口等距整齐。百户内的村落通常是一条街或十字街或前后街;二百户内的往往是双十街或井子街;二百户以上的有主街、街巷多呈网格状或楼盘形。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02-01
潍坊不要脸,抢了不少地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02-01
老家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8-02-01
吉林市还有个昌邑区。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8-02-11
嗯,所述比较翔实~

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撤并了不少乡镇,不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