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寻求突破
1995年1月中旬,李强同志和我去南京进行了紧张的活动,先后接触了戴为然、潘祝平、薛金鳌、朱通华、吴镕、张秉铎和汪洋等同志。所有接触到的同志都认为,省委换届工作已结束,现在是争取解决泰州问题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能再失去这次机遇。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启动。
朱通华、薛金鳌和汪洋准备牵头,分别在政协和人代会上再提提案或建议案。民政厅准备起草报告,提出解决泰州问题的方案正式报省政府,建议在省委原则通过后,立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着手进行筹备。吴容、朱通华和薛金鳌还认为,在两会召开前需要造一点舆论,他们打算挤时间来泰州联名写一篇文章。这就是后来发表的《苏中崛起“动力城”──新春泰州行的思考》(见1995年2月10日《新华日报》)一文的写作背景。文章中原来还有一段关于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由于涉及敏感的问题,因而未能见报。
这次在南京,还就有关具体方案进行了磋商,并取得了一致意见。他们认为,江苏的城市分布不均匀,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的方便考虑,苏北要培育中心城市,扬州、淮阴两个市要划小,这在理论界、学术界、一些党政单位和一些关心泰州的同志中已经有了共识。目前,扬泰分治、泰州升格的条件已经成熟,泰州问题可以先一步解决。现在搞提案或建议,均不涉及苏南的城市,以免节外生枝,干扰决策。至于具体方案,一致主张泰州升格,带泰兴、靖江、姜堰和兴化。大家都认为,回避矛盾,泰州原地升格的方案不可取。这是因为:第一,泰州的地盘太小,原地升格不能解决泰州发展的实际问题;第二,不能提高泰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第三,地域比泰州大、经济实力比泰州强的县级市,苏南有好几个,苏北的泰兴、靖江也不差,如仅原地升格,容易引起连锁反映,不利于安定。
1月13日,李强、夏龙山和我第二次拜访孙颔同志, 想请他对解决泰州问题再帮助促进一下。孙颔同志说:“你们不要给我宣传,我也是积极分子。这件事大概前年就开始酝酿,沈(达人)、陈(焕友)曾要我做点调查,拿个方案,民政厅也把一些调查材料复印给我”。
“经济发展了,行政区划需要调整。从管理方面考虑,有些市管辖范围太大,也需要调小。泰州不是孤立的问题,还涉及到扬州。我接触过扬州市的领导同志,他们还是比较开明的,并不因为东部是肥肉而不肯丢。”“泰州解决了,淮阴怎么办?全省需要通盘考虑。”他接着说:“区划调整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江苏一直是求稳怕乱,换届那个当口不可能动。”
关于调整方案,孙颔同志这次也说:“泰州这一块最好是三泰一兴一靖,一定要带兴化,不然吃粮的问题无法解决。”他说,“你们放心,这件事我会经常提。调整行政区划最难的工作,一是调整班子,二是财政问题。不是作个决定,下个文件那么简单”。
最后,孙颔同志说:“如果正式报告你们不好打,我给你们转个有关情况和意见的材料总可以吧!”
回泰商量后,我们便以综合反映情况的形式起草了一份报告。在介绍泰州概况之后,着重从市区道路无法合理布局、城市供水水源已成问题、许多大型工业项目无法安排和载体小负担重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讲述了由于辖区过小,对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在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空间太小形成的制约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此,我们殷切希望能及早对泰州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必要的调整。接着,综述了各方面先后提出的一些建议:
⑴从全省加快发展苏北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全局考虑,苏北必须加快培育和增加中心城市。理顺泰州地区的行政区划,充分发挥泰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对苏北特别是苏中经济发展将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⑵泰州历史上就是苏中的区域经济中心,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三个中心城市之一,与南通、扬州共同驰名于苏北大地。随着泰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发育,城市的辐射力日益增强。把泰州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好,将如虎添翼,对实现江苏长江经济带的外向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
⑶泰州周围地区产业结构大体雷同。按生产力布局调整好行政体制,充分发挥泰州人才、技术、管理、信息、产品的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展企业集团和规模经济,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优势,这将是江苏不花投资而新添的一个经济增长极。
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泰州引江河即将开挖,这条河开通后,高港港与泰州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根据高港的地理位置和功能,泰州是它依托的城市。行政区划问题一旦解决,便可立即着手在泰州与高港之间进行统一规划,南有港口,北有城市为依托,沿河一线的鲍徐、寺巷、刁铺、口岸4个镇工业基础也比较好, 很快便可形成一条产业经济带,对苏北特别是里下河地区,将产生很强的辐射力。
吴容本来还建议我们在这份材料里提两个方案,一是“三泰一兴一靖”划为一个行政区,二是泰州升格。我们在撰稿时,还是有意回避了。
稿成,经陈敬毓、李强审阅后,一月二十六日用“政协泰州市委员会”的名义印发,报孙主席,并请转报陈书记、郑省长。在正式印发前,我曾将清样送朱爱群书记过目,他点头认可。
(廿三)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
人代会和政协委员会是反映民意的两个重要渠道。1992年,全国人大代表、副市长裴靠恩去北京出席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我给她准备了一份《关于完善江苏省市带县体制及调整行政区划的建议》,文中明确地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实行扬、泰分治,并本着港城一体化的原则,适当扩大泰州市的辖区范围”。会议期间,裴靠恩从山东代表团找到了支持者秦云,最后她们联名提交了这份建议。7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给她们的答复是这样写的:“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你们所提建议很重要,省政府已责成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按照促进经济建设、方便行政管理的原则,提出进一步完善市管县体制的意见。有关泰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和相应问题,也已请省有关部门作专题研究。”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次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有关泰州问题的情况。
1992年,陆荫、郁冠、丁伯仁、潘祝平、叶春生、孙鹰、董晓敏、吴慈生、卞春及和汪洋在省政协会议上,也提出了“泰州改为省辖市,泰州、泰县、泰兴、兴化、靖江5 个市县建立一个经济区和行政区”的提案。他们在提案中最后是这么写的:“泰州的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问题,已经引起上下左右各方关注。近10年来先后有省级有关单位,南京、上海的大专院校,中央国家机关的有关单位,到泰州作过调查研究。凡是到泰州作过调查研究的单位和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将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将泰州地区几个市县建立一个经济区和行政区,非常必要。去年9月省政协经济委员会邀请戴为然等老同志和省政协委员座谈时, 也一致认为解决泰州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问题势在必行。本着中央领导同志近期谈话中有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精神,对这一问题宜及早解决。”
1993年3月中旬,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为了解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问题,组织潘祝平、赵骥、吴伯修、丁伯仁、杨玉、鲍惠康等委员来扬、泰两市视察。在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该视察组以这次的《视察报告》作为发言材料提交给大会。《视察报告》的“问题与建议”部分写有这么一段“泰州市的行政区划不合理,不仅影响泰州市本身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泰州附近地区乃至里下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泰州市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和沿江地带地区的中心城市,对该地区的发展起极为重要的辐射作用,但现在的状况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分离,城港(高港)分离,城乡分离,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泰州市自身所辖的区域太小,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如建开发区本应放在城南(离高港仅23公里),但出城向南100米就是泰县,因而只好违心地放在城东;又如,有不少外商来泰州洽谈建电厂,也由于空间太小,没有建大电厂的条件而告吹。建议省委省政府从泰州市周围地区和泰州市本身的经济发展出发,重新考虑调整该地域的行政区划。”因为这份材料发给所有出席会议的委员,所以影响是比较大的。孙颔主席曾问潘祝平:“你们怎么搞了个材料在大会上发了?!”潘老说:“这次主要是视察经济发展,泰州区划问题只是提了一下,不是专门写这个问题。我们感到写得还不够。”
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 汪洋等7位代表提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改变泰州、高港现状,促进苏中经济“起飞”的建议》,其主要内容为:
1、泰州市幅员虽小,但工业比较发达,现已成为苏中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极”。……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后,当可恢复泰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2、泰州位于通、扬二市之间,地缘居苏中之中,南与隔江的苏、锡、常直接毗邻,北则贯通里下河地区,乃至沿海的东台、大丰。因此,泰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战略地位,突破一点,可推动全盘。
3、高港自清末以来即是苏中甚至整个苏北客货运的出江口或转运地,历史上曾高度繁荣。如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仍以泰州为其依托城市,当可港城结合,货畅其流。
4、扬州市现管辖十个县(市),以其经济实力,颇似“小马拉大车”,难于适应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建议:
①扩大泰州郊区,升格为省辖市(或称地级市)。按照经济发展、人文相连,可辖泰县、泰兴、兴化、靖江四县(市)。……行政区划如采纳建议调整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当会促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苏中经济就能进一步搞活,在原有基础上“起飞”。
②为了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良港和苏中的出江门户高港,使其现有的设施得以充分使用,使其固有的能量得以挥发释放,使其原有的吞吐能力不因货源或其他人为因素而每况愈下,促请在江苏境内的长江北岸似可不必重复建设新港,这于国、于民、于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因为,任何港口的发展,均是以有无腹地、有无货源为前提的。关键是要调整好适宜港口发展的行政区划和理顺有关行政关系。按经济地理思考,高港距泰州只有23公里(与张家港的港城距离差不多),高港和泰州北面的腹地都是里下河地区。因此,高港与泰州港城结合、互为依托,必能促进长江北岸的更大开发,必能促进苏中地区经济的“起飞”。
对于这份建议,只见到交通部4月29 日给建议人的答复:“我部十分重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建设,为搞好该地区港口建设的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建设,国家计委与我部已联合发文通知有关部门、省、市开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研究工作,预计1994年年中将完成最终报告。你们的建议有助于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部将在研究工作中予以充分考虑”。此外,答复函中还提及:“为配合江苏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解决高港港没有杂货泊位、不能适应苏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我部已批准高港杨湾港区一期工程立项,拟建设15000吨海轮泊位1个、100吨级内河泊位4个, 目前正在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深入开展前期工作。它的建成将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但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没有见到有关部门的答复。
1995年,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更为强烈,在省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期间,汪洋委员和朱通华、杭长涌分别提出了第5010号和第5012号提案。5月20日,省民政厅给提案人分别作了答复。 朱通华和杭长涌对答复不满意,提出了意见。7月15日民政厅作了再答复:“你们对于我厅5月20日的答复不够满意,我们予以理解”。 “行政区划调整问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多年来,人大、政协的同志十分关注,这是很可喜的。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1991年我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曾就全省行政区划所存在的问题一事,分别向省委、省政府写出《关于我省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汇报》。近几年我厅又就上述问题多次作过口头汇报。省委、省政府对区划的调整设置很重视,我们将以你们的提案为驱动力,扎实有效地做好有关调查、论证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议,以尽快解决目前行政区划设置上实际存在的问题”。从中不难看出,他们也是有苦衷的,因为民政厅毕竟不是决策部门,要他们作出明确的答复,也真是勉为其难了。
在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王菁、刘统关、李自慧、洪宗礼、石林、董木森、王一美、范锡林、葛玉明也提出了《关于扩大泰州市郊区的议案》:1、请省政府将泰州扩大郊区一案列入省政府1995年议事日程;2、尽快作出决定,划出10个左右的乡镇,归属泰州市。经大会主席团决定,此议案作为建议办理,并请民政厅会扬州市政府研处。5月3日,扬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黄首翔批示:“请泰州市府办理”。并要泰州市政府在5月10日前“将会办意见直接报省民政厅”。 经与省厅联系,厅里的同志也感到可笑。这样的问题泰州市怎么能处理呢!最后还是由民政厅给代表们作了答复。
这几年,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关于泰州行政区划的提案和建议,可能还不止上述这一些,尽管每一次答复都未能有圆满的处理意见,但却起到了舆论的作用,让领导同志不时地听到这方面的呼声,这对最后决策也是一种推动。
(廿四)见到了“曙光”
1994年春,侍云诗同志调农工部,张秉铎同志继任省民政厅厅长。侍厅长是很同情泰州的,虽作过一番努力,但在任期间未能促成泰州问题的解决。为了使继任者了解泰州地区的情况,5月21日,陈敬毓、李强和我去南京拜访了张厅长。交谈后方知道,张秉铎原任省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多次到过泰州光孝寺,到民政厅之前就很关心泰州问题。他说:“我还没有来民政厅上任,戴为然、潘祝平同志都找过我。姜永荣副省长去医院看我,也谈起泰州问题,他认为泰州问题要解决。所以,我到民政厅上任后,首先了解的就是有关泰州行政区划方面的情况。泰州问题如今已不是什么秘密,省级各部门认识是一致的”。接着他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如今广东已有20个地级市,山东有17个地级市,我们江苏迟迟未动,至今还只有11个地级市。现在省厅已经给省政府写了报告,建议将泰州、常熟、江阴升格。张厅长说:“解决泰州问题的不利条件,是泰兴在前建市;泰县撤县建市,很快也要批下来了。现在不是我们要加快节奏,而是你们要加快节奏。泰州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多次机遇”。他还说:“要解决泰州问题,单有老同志呼吁不行,省委常委内部要有人出来做工作。你们工作的力度不够,没有一个专门攻关的班子,只有沈达人、陈焕友等领导去泰州时你们才提一提。我是关心泰州问题的,我也不可能成天考虑你们的事。不能等批下来再开展工作”。
1994年8月,省政协副主席童傅、秘书长吴镕受省政府的委托来泰考察引江河工程,并召集有关市、县的领导同志进行最后一次论证。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也向他们汇报了泰州市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谈到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吴秘书长与童副主席商量后,他们表示可以给省委、省政府写一个建议。11日上午,李强和我就建议的内容与他们进行了研究,吴秘书长要我们代为起草一份稿子。关于调整方案,他们开始认为“三泰一靖”为宜,暂不考虑兴化。我估计这一方案可能来自孙颔同志,或是出于扬州不愿放兴化的考虑。但我们认为,兴化还应包括在这一行政区内,主要理由是:第一,兴化与泰州同属一个经济区,经济联系历来密切;第二,泰州、泰兴都是粮食差进地区,只有姜堰能基本自给,若不包括兴化,粮食需要调进,将来会增加不少困难。他们采纳了这一意见。于是当晚我便把稿子起草好,第二天交给了他们。
不久,我们便收到了正式报告的复印件。全文如下:
关于调整泰州市行政建制的建议
孙颔同志并报
省委、省政府领导:
最近,我们去扬州市考察泰州引江河工程,在泰期间,顺便了解了泰州市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泰州市的党政领导同志和群众都反映,泰州辖区过小,严重束缚着城市的发展,盼望能及早给予适当的调整。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省在行政区划方面需要作局部调整,但各地情况不一,一次性全面调整有不少困难,似宜本着“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的原则来处理。我们认为,泰州的情况比较特殊,解决问题的时机也已经成熟,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作出决策。
一、泰州在历史上就是苏中地区的一个经济中心。在长江北岸,通、扬、泰三市曾经齐名。后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把行政区与原来自然存在的经济区分离了,泰州便成了全区最小的一个县级市。近几年来,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引人瞩目, 26 万人口,1993年创造出73.8亿元的工农业产值;今年1-7月份,工业产值已达75.77亿元,预计全年可超过110亿元。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益好,今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长73%,利税增长达103%。特别是春兰集团的形成,已经把泰州市的地方工业推上了规模经济发展的轨道。专家们把泰州称作苏中的“经济增长极”。
二、泰州市的辖区太小, 必须增加回旋的余地。 泰州市现有面积119.5平方公里,城市的主要经济活动都局限在南部宽度只有5公里左右的狭长地带。城市在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空间太小形成的制约也越来越突出。市区道路无法合理布局,许多大型工业项目无法安排,甚至连自来水厂的水源都难以解决。
三、泰州城市要发展,必须港城结合。泰州是里下河的门户,泰州和里下河地区的发展,在交通方面必须依靠港口。高港港在泰州的正南方,港城相距23公里,处于南官河入江的河口,也是未来泰州引江河的河口。高港港的直接经济腹地是里下河地区,而港口的发展又必须以城市为依托,高港港以泰州市为依托合情合理。高港地区的人民代表曾经联名上书,为了加快苏北沿江地区的发展,建议将高港划归泰州市( 此信民政厅有存档)。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今天, 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可以成为增长极辐射中心的泰州和已经对外轮开放的高港港,至今尚未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四、解决泰州问题的时机比较成熟。自1984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老干部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调查组,都不约而同地建议,为了加快苏北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希望早日改变泰州地区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的不合理状态。这方面的呼声,近两年越来越高,各级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也不断有提案和建议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对如何解决泰州的行政区划问题,各方面酝酿时间较长,民政部和省政府也委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作过专题调查和论证,各有关部门的认识也基本一致。此次了解,扬州市的领导同志也已有思想准备。
作者:惊蛰 2006-7-25 22:44:00)
五、关于调整的方案,各方面比较倾向的意见是“扬泰分治,泰州升格,港城结合”。至于泰州地区的管辖范围,有“三泰一靖”和“三泰加靖江和兴化”等方案,看来,还是采取后一种方案为宜。兴化与泰州的关系至为密切,原属同一经济区。 这样, 新泰州市的建制面积为4300平方公里,人口约520万,工农业产值1993年为400余亿元。这样规模,可为泰州城市向南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在港城之间可规划建设一个开发区,前有港口,后有城市依托,当会促进苏北沿江带的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搞活苏中经济,对泰州引江河的开挖和管理也将带来许多方便。
以上建议,祈能及早研究决策。
童 傅 吴 镕
一九九四年八月十四日
(分送:省委常委、副省长,张秉铎同志)
10月22日,南京传来了可喜的信息,陈焕友书记对上述报告已有批示,大致内容是:①这个报告很好,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解决;②此事待换届以后研究;③注意严格保密。
(廿五)水到渠成
1994年省委在筹备张家港现场会期间,一个星期天,顾介康副秘书长和研究室的两位处长陈洪斌、刘福林突然由张家港来泰州,柳生荣和我在宾馆接待。顾秘书长这次来说是“了解经济工作情况”,在交谈中并希望我们能组织写一篇有关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文章,实际上此行的任务主要是约见市委书记朱爱群。柳生荣同志负责联系,朱爱群约定下午三时来宾馆。那天下午,顾秘书长没有安排其他活动,便在宾馆里坐等,但朱爱群未能按时赴约,顾秘书长曾对柳生荣说:“你们书记忙,那就算了罢!”不知是何缘故,朱在五时过后方才到达。书记问我秘书长这次来泰州的意图,我说可能是听听您关于行政区划的看法。朱笑了笑说:“现在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说完,便进了秘书长的住房。后来,他们两人单独进行了谈话,谈话的内容没有向外透露。
1995年,省人代会和政协委员会结束后,陈焕友书记便把研究可供操作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任务交给了顾介康。据说,早在省党代会一结束,陈对顾即已经有交代。制订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本来是民政厅的事,现在要秘书长亲自办,不要民政厅参与,而且起草班子只有三人,有关情况初期只向陈焕友书记和梁保华秘书长报告。这主要是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议论和波动,在方案实施前,知情范围越小越好。
得知省委已将行政区划调整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之后,我和柳生荣同志便与省委研究调整行政区划研究小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向他们提供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在每次接触时,除了注意收集信息外,我们都要介绍一些情况,或是申述一些我们的观点,也许起到了一定宣传和咨询服务的作用。由于接触多了,相互之间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谈话也就不那么拘谨了。因为事关机密,即使涉及到一点内情,回来后我们没有汇报的任务,只能“守口如瓶”。
4月6日,我们得悉研究小组已完成《关于我省部分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初步方案(第二稿)》,并经梁保华秘书长审阅后报陈焕友书记。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是贯彻省委提出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委认为,今后一段时期,苏北经济的发展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苏北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也不会有全省的现代化。通过合理调整苏北部分地区的行政区划,对加快苏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江苏经济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苏北大部分地区城市功能不强,辐射作用较弱,特别是淮阴、扬州两市所辖县(市)较多,“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更加明显。这些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心城市设置偏少,很有必要选择若干个基础条件较好、地理位置适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作为新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这样做,既有利于减轻淮、扬两市的领导压力,又有利于增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研究小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主张采取“扬泰分治,城市升格,港城结合”的格局。初期对增设泰州市为省辖市的设想,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方案下辖泰兴、姜堰、靖江三市;第二方案下辖泰兴、姜堰、靖江、海安三市一县;第三方案下辖泰兴、姜堰、靖江、兴化四市。他们认为第三方案比较好,同时应考虑扩大泰州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将现属姜堰市的鲍徐、寺巷和现属泰兴市的刁铺、口岸、田河、永安6 个乡镇划归泰州市,与东郊、西郊、泰东、泰西、朱庄5个乡共11 个乡镇联合组建为泰州市郊区。
作者:惊蛰 2006-7-25 22:45:00)
研究小组还对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议论已久,而且又采用自上而下的办法,调整动作较大的扬州、淮阴两市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很可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如扬州原来经济总量已排全省第三,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将扬州一分为二,经济总量将大大减小,特别是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规模企业以及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县(市)将划出去,冲击和影响较大。在这次调整中,还可能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一是城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不相上下的县市对选定做为中心城市的市可能会不服气,二是苏南一些实力和规模明显优于苏北的县级市这次没能升格,也会感到不服气。此外,重新组建地级泰州市的领导班子也是一件相当重要而又具体复杂的工作,由于体制上的衔接和各项工作短期内难以很快到位,经济工作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和负面影响,区域经济不能迅速进入有序状态。从社会上看,由于涉及自身利益的关系,干部和一般群众对这次区划调整也会有不同的反映。如果在区划调整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预见不够,措施不力,则可能造成人心浮动、思想混乱、工作消极、生产下降、集体上访等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建议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采取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论证、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对策措施。
书记办公会讨论过两次,方案有所变动:未来的泰州市设城区和港区,不设郊区。城区以泰州原有的地域为主,可考虑从寺巷、鲍徐再划入一部分。8月3日获悉这一情况后,我便向研究小组提出,希望能将塘湾一并划入,因为市区的外环路已经规划到塘湾境内,否则将有碍城市规划的实施。他们随即查阅了地图,认为我们的意见有道理,答允待总方案确定后,将来再作微调。
8月4日,李强和我第三次拜访孙颔同志,同去的还有市民政局局长蔡锦云。我们刚坐下,孙颔主席就说:“你们不要讲了。常委昨天开会已决定下周讨论你们的问题。解决泰州的行政区划,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我与姜永荣、李炳才都谈过,他们也认为应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为避免干扰,所以准备到中山陵5号去讨论。上次讨论财政体制也是在那个地 方。这件事我现在已经泄密了,你们在这里不要活动了,回去也不要讲”。接着,孙颔同志说:“调整行政区划的问题,我很早就提过意见,不调整就会制约苏中经济发展。有人说‘兴、高、宝’是一个整体,苏南不也有一个‘锡、澄、虞’吗?江阴属无锡,常熟属苏州不是很好吗?无锡如果没有一个宜兴,就要困难得多。宜兴的同志一直自称是‘小三子’。我对他们说,‘没有你老三,也就没有老大’。所以我主张三泰加一兴一靖作为一个行政区,不久前我就提了这个方案。为了适当给予一些补偿,可以把金湖划给扬州。现在还不知道这次拿出来讨论的方案是什么具体内容”。孙颔同志还说:“各省的情况不一样,广东增加了许多不带县的省辖市,江苏的无锡县、张家港市都比他们强,如果江苏也搞独立的省辖市,就不便于管理,就容易造成分散”。
8月9日,省委常委扩大会(扩大到四套班子的党员负责人)讨论了一天。据说所有到会者都发表了意见,对调整扬州地区的行政区划、增设泰州为省辖市的方案,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只是宿迁升格好还是新沂升格好,盐城地区是否也一分为二,尚需进一步做一些调查研究。这次会议结束以后,民政厅厅长张秉铎开始介入这方面的工作。
此时,社会上有一种传闻,泰兴提出要求以泰兴为政治中心,“理由”据说有四点:1、泰兴的工农业总产值高于泰州;2、泰兴是革命老区;3、泰兴有对外开放港口;4、泰兴的城市骨架已经拉开。此说不论确否,看来并未影响省委的决策。
调查研究之后,省委对调整方案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准备了一份汇报材料。10月23日,省委副书记许仲林和副省长姜永荣进京,25日下午由张秉铎、陈洪斌陪同去民政部汇报,阎明复副部长接见后,李宝库副部长、区划司司长、区划处和审批处的处长参加了汇报会。江苏这次对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出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考虑的,在汇报时特别解释了这么几点:鉴于明年各地领导班子换届,希望调整问题年内能获得批准;为了减少实施难度,淮阴和扬州两个地区必须同时调整;为避免干群思想造成波动,方案的研究是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的,希望部不再派人下去调查,如果需要什么资料,由省负责报送。可是民政部认为城市升格必须坚持标准,泰州市可以批,但宿迁市除工农业总产值达到设立地级市的标准外,其他指标均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国务院有规定,县改市每年批20个,县级市升格每年批5个,今年的指标已经用完。这次汇报,未能取得最后结论。
11月23日,得知李宝库副部长到达南京,我和蔡锦云陪同刘励副市长赶去,想邀请李部长来泰州。李副部长在丁山宾馆接见了我们,但张秉铎厅长要我们不要提区划调整问题,他说郑省长与他已经向李副部长做过汇报。我们只作了一次礼节性拜访。
1996年1月26日陈洪斌来泰,为起草报告核实有关数据资料,并要我帮助绘制一份调整后的泰州市行政区划图和泰州市乡镇调整图。这时,对泰州市的方案基本没有变化,城市主要还是向南发展,与高港联成一体,形成以老城区为依托,以长江港口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的“哑铃状”结构,除原来考虑划归的6个乡镇外,已将塘湾和永安洲增加进去。但这个“哑铃”的“把子”太细了,这里东西宽度只有5公里左右,引江河、南官河和口泰公路都从这里穿过,可供城市发展的余地太小了。于是我向他们建议,最好能把白马、野徐和许庄一并考虑进来。
这时候,民政厅区划处的汪雷处长和刘科长正好也来泰州。1月27日,我陪他们察看了塘湾、白马、寺巷、刁铺、鲍徐5个镇(许庄那里因在修路,未能去成)。并向他们谈了上述建议,他们表示赞同。请他们回宁后,将我们的意见也向张厅长汇报一下。
谈到正在秘密进行中的行政区划调整方面的工作,汪雷同志颇有意见,他说:“我们是专门从事区划调整工作的,了解的情况毕竟多一些,也应该听听我们的意见嘛!既然不要我们介入,我们也不去打听。据说陈焕友书记曾为此事向江泽民总书记当面汇报过两次,江总书记是支持的”。
我从另一渠道得到的信息是:省委的调整方案已由陈焕友先后向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作了汇报,中央领导同志已原则表示同意。可能是为了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李鹏说不要提“泰州升格”,改为“扬州市一分为二”比较好。
2月9日,张秉铎、陈洪斌等再去北京向民政部区划司汇报,并请示有关报批的手续。按照文书处理的规定,要求“一事一报,一事一批”,而且每个报告均需备齐必要的附件。我曾经见到民政部提供的范本,一份报告和附件加在一起的厚度简直像一本书。他们回宁回报后,便紧张地开始了起草正式报告的工作。
2月12日得知:关于泰州的方案,许仲林书记已同意增加塘湾、白马、野徐、许庄4个乡镇。至此,对调整方案的研究方告一段落,工作重点开始转入有关报批手续的进一步落实,这方面的工作最后主要落到了民政厅厅长张秉铎的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