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98阅读
  • 10回复

[规划其他]重庆市发展布局———“一圈两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8-10-14
重庆市发展布局———“一圈两翼”
    “一圈”——渝西23个县区;“两翼”——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片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8-10-15
基本格局还是以前的老重庆市加上涪陵市,另外就是黔江地区和万县市。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8-10-15
或许不要那两翼,重庆还飞得更快、更高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1-04
         难道那“两翼”是应该被抛弃吗?
    要知道重庆的直辖和飞速发展,是建立在库区巨大的牺牲上。对重庆市七年免税和一年两百亿的投入,用于建设重庆主城区的占绝大部分,而那些本来是全部用于库区发展建设的!现在重庆主城区发达了,而库区呢,人生存不下去了!没有库区的巨大牺牲,今天的重庆比得上成都、武汉吗?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1-04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直辖十年,重庆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重要讲话和国家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标志,掀开了重庆奋勇前进的新篇章。从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出发,集中力量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优化“一圈两翼”总体布局,是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范围界定和基础条件
第一节  范围界定
按照基础条件较好、道路交通便捷、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水平接近的原则,将距内环高速公路一小时车程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区县,纳入一小时经济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长寿区、南川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2005年GDP总量占全市 78%,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 90%以上;人均 GDP超过全国和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核心区规模效应明显。都市区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区域,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密度高达2778万元/平方公里,人均GDP16300元,接近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产业基础雄厚,要素集散、管理服务、科教文化等中心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工业化、城镇化提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五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近 40%,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基本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0个小城市、300 个小城镇构成的城市群框架,城镇化率 58.4%,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保障度较高。初步建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5条铁路干线、长江黄金水道和枢纽型航空运输,环状和辐射状相交织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初步显现;市政、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日益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地形相对平坦,25度以下土地占80%,具备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用地条件;过境水资源丰富,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等江河穿越境内;生态环境敏感度和脆弱度相对较低;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
总体上,一小时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态势,能够迅速形成明显的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肩负起大城市带大农村、“一圈”带“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走过“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十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整体上进入了“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小时经济圈建设面临五大新的机遇:一是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科学发展“定向导航”,使重庆未来发展目标更明、思路更清、重点更突出、动力更强劲,一小时经济圈作为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将在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启加快发展、开创辉煌的新征程;二是国家批准我市设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重要的战略平台,将激发更大的改革创新活力,获得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三是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国家编制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一小时经济圈作为核心地区和先导启动地区,将在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过程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四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小时经济圈是我市及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引更多产业、企业和新技术参与建设;五是全市经济增长运行周期在未来较长时期可望不断延长,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将继续保持,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具备有利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但是,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也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偏小,支撑全市在西部省区市实现“率先”的差距还比较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统筹城乡任重道远;都市区与外围区县存在一定发展落差,缺乏大中城市传承衔接,生产要素向都市区单向集聚明显,向外辐射有限;基础设施体系承载力仍显薄弱,交通网络对城市群建设支撑不足,部分地区水资源保障不足;统筹一小时经济圈产业布局、要素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要求与城乡差异现状和现行行政体制的矛盾明显。同时,与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之间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机遇凸显,挑战并存,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乘势而上,率先发展,奋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未来五年及更长时期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努力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和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基本原则是:
——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人口转移、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也要充分发挥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发展公益事业的责任。
——发挥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既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集聚产业和要素,壮大经济规模;也要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既要继续做大做强主城九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核心中的核心、率先中的率先”;也要加快培育新的区域“引擎”板块,促进所有区县共同加快发展。
——竞相发展与联合协作相结合。既要强化一小时经济圈各区县自主发展意识,增强独立作战、参与竞争的能力,也要按照经济流向加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与协作,避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既竞相发展又携手共进的良好态势。
——激发体制活力与扩大内外开放相结合。既要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突破行政区划固有的区域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着力“软实力”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形成更加活跃的开放局面,不断提高开放度,获得更大的外推动力。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小时经济圈是全市落实“314”总体部署的主体支撑。全市的发展定位既有“加快、率先”的要求,又要在“快”的基础上“统筹”发展,本质上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按此原则,一小时经济圈分阶段发展目标是:
——到 2010 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GDP 年均增长14%,达到4600亿元;人均GDP达到25600元;常住人口达到18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
——到 2015 年,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框架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形成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GDP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93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46500元左右;常住人口达到20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
——到 2020 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统筹城乡
第三节  发展支撑
着力构筑七大支撑体系,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目标实现:
构筑清洁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综合性轻纺食品产业等成长性高、带动性强、产业周期长的六大产业集群,构建“一心四带”产业布局,支撑全市工业增加值翻三番以上,实现“加快、率先”发展。
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城镇支撑体系。建设以主城特大城市为龙头,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相呼应,若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容纳2200万人,城镇群容纳1760万人,满足生产生活和不断发展的功能要求,确保具备西部地区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构筑综合保障能力强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能源、水利、市政、通信等方面的保障能力,确保在一小时经济圈内人口、产业集聚等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实现。
构筑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升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全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支撑全市对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服务的影响和辐射,支撑构建和谐重庆。
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支撑体系。以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城镇建设为重点,强化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两翼”支撑,优化“一圈两翼”布局,确保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构筑改革开放支撑体系。分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内外开放,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确保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构筑重大项目支撑体系。围绕一小时经济圈重点任务,策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20年累计完成12万亿元左右,构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投资支撑。
第三章  构筑优势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
第一节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构建五大重点产业布局区,培育四大产业密集带,形成“一心四带”产业布局格局。
优化都市核心产业区。与城市发展方向相衔接,构建五大产业布局区。极核产业区,指高速公路内环线以内的区域,打造成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限制发展一般加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提升产业内在质量,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培育四大产业密集带。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和资源利用合作,建设四大产业密集带。渝涪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依托长寿、涪陵等城市,发展化工、冶金、医药、食品、轻纺、机械、建材等产业,建设西部最大的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和西部重要的大型钢铁基地,向西沿江与主城北部新区、空港工业园、港城工业园、鱼嘴工业园等协同发展,向东辐射带动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产业协作。成渝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沿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成渝客运专线,依托江津区、永川区、大足县、双桥区、荣昌县、璧山县等城市,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造纸、食品、制鞋、饲料兽药产业和旅游业、现代农业,着力构建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密集区,加强与四川内江、泸州等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渝遂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沿遂渝铁路、渝遂高速公路及嘉陵江,依托合川区、铜梁县、潼南县等城市,主要发展新型建材、能源、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工业和现代农业,加强与四川遂宁、南充等地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分工协作,与成渝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产业纽带。渝黔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密集带。沿渝黔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依托綦江县、南川区、万盛区等城市和巴南区、南岸区部分区域,主要发展能源工业、煤化工、有色冶金、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构成与南贵昆经济区紧密联系的重要产业纽带。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六大产业集群
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出规模超千亿的重大产业集群,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形成宽系列、多品种、多品牌、专业化、集团化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加快推进福特三工厂、908重型汽车、汽车零部件基地等重大项目,2012年实现汽车整车产销160万辆。建设“摩托车之都”,实现“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进与宝马公司国际合作、摩托车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2012年实现整车产销1000万辆,建设国内重要的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建设长寿、涪陵等化工园区为主要载体,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千万吨炼油厂及烯(芳)烃装置、普光气田川气入渝等重大基础原料项目建设,加快乙烯下游、天然气精细化工、优质化肥、百亿川维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及下游产品、200万吨甲醇及下游产品、400万吨化肥的产能,建成中国西部化工谷。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西部最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等四个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大力提升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水平,2012年内燃机和通用汽油机为主的产品产销2000万台;发展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船舶及配套产品等四个优势装备制造行业;积极推进风力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车辆及系统设备、核电装备产业化,发展大飞机装备配套产业,培育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培育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废铝回收产业链,实施中铝氧化铝、电解铝、冷连轧等重大项目,发展铝镁合金板带材和压铸件,形成160万吨氧化铝、80万吨电解铝、200万吨铝材加工及配套产能;完成重钢环保搬迁,发展精品钢材,形成550万吨钢产能;构建硅微粉—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产业链,延伸发展太阳能电池、LED发光材料、芯片材料等;扩大玻璃纤维产业在全国的优势,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商贸中心。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发展10大商业集群,建设完善24个区县中心商圈(大型集中购物中心)、26条商业特色街以及延伸到社区(乡镇)的商业网点。建设14个批发市场群,形成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支柱、专业特色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推动市场建设与物流园区、产业基地的良性互动。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态,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百亿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以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为主体,形成高端生产性服务机构聚集地。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最高、辐射能力最强的中央商务区。
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完善物流设施布局,充分发挥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口岸物流,建设寸滩物流园区、铁路枢纽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等3大枢纽性物流园区、6个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若干物流配送中心。培育物流需求,鼓励工商企业推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引导工商企业剥离物流资产,外包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运输、仓储企业物流专业化改造,做大做强港务物流集团、长安民生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入,提升物流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和一体化服务能力。完善现代物流发展的市场环境,建设物流网络平台和区域性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完善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和物流市场管理规范,健全物流业相关标准。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集聚辐射能力最强,系统性、配套性最好,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现代物流中心。
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积极引进更多金融机构在渝设立总部、区域性总部、专项业务总部或专项业务区域总部,形成西部金融机构总部聚集高地;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提高金融中介组织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重点打造西南票据交易中心市场,争取推出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扩大债券发行规模,重点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全力推进涉农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助推器”和“稳定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向中央商务区布局,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核心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创新能力,争取新型金融组织和新型业务先行先试。到2015年,力争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提高到 10%左右,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中心。
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充分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战略,紧紧围绕全市长江三峡、山水都市、大足石刻、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4+1”旅游精品,从全市旅游发展大格局出发,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温泉旅游、文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逐步形成“主城一心、城郊一圈、良性互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主城特大城市依托山水都市特有资源,突出历史文化、江山丽景、温泉之都、生态景观、现代都市主题,打造为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特别是要重点打造“五方十泉水”,构建生态化、精致化、人性化、智能化的温泉之都。外围区县,形成自助休闲度假游憩圈,发展自然山水观光、乡村农事体验、古镇采风、科考探秘等旅游活动,特别是要以大足石刻景区为龙头,全面整合龙水湖、玉龙山,打造以“石刻王国、影视基地、温泉故里、万国风情”为主题内容的大足石刻系列旅游;促进一小时经济圈的山水都市旅游与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的长江三峡、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以及周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景区共建旅游环线,实现良性互动。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创意产业、会展业及中介服务业等。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体现巴渝文化和山水特色,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促进各类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积极健康、协调持续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大众的中低端房地产产品,参与廉租房建设。推动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依托视美动漫基地、软件设计创意园等,建成国家级创意产业基地
强化农业发展基础保障。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实施沃土工程,基本解决国土整治问题,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综合产出能力。加快以大中型灌区和骨干水源工程渠系配套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用水安全。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适应丘陵山区地形的中小型农业机械,推进主要农作物耕种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良种良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质量评价体系,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第五节  实施分类引导产业发展政策
引导产业分区发展。按照产业政策区域化要求,围绕“一心四带”产业布局,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和环保政策,引导产业分区发展。内环高速公路以内的极核产业区要实施更加严格的产业发展用地增量控制,提高用地集约化水平,不再新增工业用地,实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准入标准,做到增产减污,限制一般加工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都市核心产业区的其他区域和四大产业密集带要适当扩大产业发展用地供给,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结合环境承载能力实施相应的资源环保政策,做到增产不增污,鼓励承接极核产业区产业转移,引导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区县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和配套政策,引导各区县产业发展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通过投资补贴、配套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政策措施,引导项目、企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31个特色工业园区和45个都市楼宇工业园集聚发展,推动园区经济实现重大突破。加强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园区延伸产业链和发展产业集群,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分类制定园区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投入产出强度控制,切实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
分类扶持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就业吸纳能力较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扶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实施创业基金援助或贴息贷款支持等政策,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实施税收补贴以及企业开办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产品价格补贴及技术支持服务等。
引导节能清洁生产。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鼓励优先发展节约型产业和技术,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全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一节  做优主城特大城市
主城特大城市,是都市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面积2737平方公里,是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完善主城特大城市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极核”区域。突出国际性和大区域性商务功能,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内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突出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突出“江”、“山”特色,加快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形象品位,完善服务功能,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城区。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点,因地制宜,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具有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多中心组团式”特大城市格局,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达到930万人,城镇用地面积达到835平方公里,重点加快东部新城、西部新城以及北部拓展区的建设,使其成为主城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板块,促进主城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领头领跑”。实施“通道战略”,加快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之间的穿山隧道和过江通道建设,加强城市片区之间及与周边地区的衔接;充分发挥外环高速公路的集聚作用,沿线发展一批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组团,建设制造业、商贸流通等配套服务产业,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和环线经济带,促进主城特大城市向外围地区的逐步扩展。
第二节  强化城市群次级支撑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充分发挥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等4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规划的大城市长寿的作用,壮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传递和承接主城特大城市核心功能,建成一小时经济圈的区域性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涪陵区,发展成为辐射带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重要承接点,建成 70万人口左右的大城市;江津区,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沿长江上游和沿成渝高速公路的重要承接点,建成68万人左右的大城市;永川区,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沿成渝高速公路的重要承接点,建成60万人左右的大城市。合川区,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沿渝武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的重要承接点,建成66万人口左右的大城市。长寿区,发展成为辐射带动渝东北地区和沿渝宜高速公路的重要承接点,建成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逐步融入主城发展。
做大中小城市。铜梁、南川、綦江、荣昌、璧山、大足、双桥、万盛、潼南等9个区县政府所在地是当地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要努力做大城市规模,有效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承接主城特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铜梁、潼南、大足、荣昌建成川渝合作的重要“门户”,万盛、綦江、南川建成连接贵昆经济区的“桥头堡”,双桥、璧山更多参与和融入主城特大城市的发展,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增强城市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亮出特色,扩大影响,尽快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新的发展“引擎”和支撑。鼓励各大中城市顺应要素流动方向,协作发展,加强合川和铜梁、江津和永川、长寿和涪陵、南川和綦江等的联系和合作,构筑特色经济板块。
做活小城镇。300多个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是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节点,要突出功能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切实发挥城乡纽带作用。特别是沿大江大河、沿交通主干线、沿平谷地带、沿资源富集地区,要合理集中布局建设100个左右重点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积极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加快发展。
第三节  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和合理分布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人口转移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定居条件。完善户籍、就业、安居、社会保障等政策,按照“就业—安居—定居”模式,引导人口从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及特大城市进行梯度转移。以产业集中布局为依托,重点考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资源环境容量、城市发展规划、经济合理性以及劳动力素质培养等多方面因素,鼓励具备相应劳动技能的劳动力集中在主城特大城市拓展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区县政府所在地、100个重点小城镇落户。到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常住人口累计新增540万人左右,其中吸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口转移300—400万人。
第四节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围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市容市貌整洁、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厚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坚持高起点规划,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科学划分城市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使城市规划布局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中城市特别是主城特大城市,要注重城市整体形象设计,既要充分展示现代城市的形象,又要锻造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主城特大城市尤其要突出“山城”、“江城”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坚持高标准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建设集约化。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步骤地推进城市建设与改造,杜绝片面扩大规模、浪费土地、粗放发展,把节约土地和高效利用资源作为推进城市建设的约束性要求。把城市建设着力点放在完善公共设施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上,合理利用城区内的山脊、河流等自然隔离带,努力建设特色宜居城市。
坚持高水平管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信息化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探索经营城市资源的有效途径,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城市管理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各项制度。强化社区自我管理功能,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第五节  实施城市建设空间控制
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城市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拓展城镇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用地增速力争控制在5%以内,到2020年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600平方公里以内。区域内所有山脊线,担负着涵养水源、改善区域环境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原则上不进行城市建设,保护和恢复原有生态景观。各类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城镇建设等开发活动,逐步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核心区。长江、嘉陵江沿岸,以及御临河、五布河、梁滩河、璧北河、一品河、黑水滩河、后河、花溪河等次级河流沿岸,要在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态基础上开发建设。城镇发展空间以外的乡村地区,是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切实予以保护。
第六节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与城市建设同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经济圈。
继续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最大限度降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不利影响,确保生态安全。实施“碧水行动”。着力推进工业废水治理达标,加快推进桃花溪、清水溪、梁滩河、御临河等次级河流整治,2020年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强化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着力解决垃圾填埋场渗漏问题,优化饮用水源地选址,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实施“蓝天行动”。着力治理城市扬尘污染,加强对火电、建材等行业的重点污染源治理,开展无煤区域建设,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202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 II 级。实施“绿地行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建设,着手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工程,对城市宜绿空间全面进行绿化,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宁静行动”。全面推进功能区噪声达标建设和“安静小区”建设,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
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培育绿色农业,建设渝北现代农业园区等一批循环型农业示范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推动北部新区、长寿化工园区等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废旧物资回收与循环利用,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实施“绿色酒店”、“绿色餐饮”计划,加强节能建筑、生态住宅建设,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和社区。
第五章  打造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对外快速通道和换乘枢纽建设,构建高效、通畅、便捷、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建成全国公路主枢纽
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协调、便捷高效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在已建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基础上,建成遂渝、渝湘、渝宜、渝泸和重庆主城外环高速公路,新建成渝辅助通道、沿江高速、合川—铜梁—永川—江津、涪陵—武隆、万盛—南川高速公路,形成以主城特大城市为中心、连通所有区县、贯通周边省区的“二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骨架网络。调整完善高速公路出口布局,优化完善高速公路收费机制和标准,增强高速公路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大各区县县际联网公路和出境公路建设,重点打通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县的快捷联系
第三节  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依托自西向东横贯境内的长江干流、自北向南的嘉陵江及其渠江、涪江等支流和自西南向北的乌江、綦江等构成的层次分明的航道体系,重点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加快草街、利泽等航电枢纽建设,实现嘉陵江航道全面渠化。依托寸滩、佛尔岩、黄旗等港口作业区项目建设,建设主城、涪陵枢纽港区,进一步完善永川、江津、合川等 3 个重点港区,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到 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 1.25 亿吨(其中集装箱达到 267 万标箱),带动全市达到1.82亿吨(其中集装箱达到370万标箱),建成以高等级航道为骨架,枢纽港为中心,航道畅通,港口布局合理,支持保障系统完善的水运综合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升重庆作为长江上游航运枢纽的地位。
第四节  建成西南地区航空枢纽
做大做强江北国际机场,建设江北国际机场第二、三跑道和6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建设联接机场的城市铁路专线以及轨道专线、高速公路专线,扩大机场辐射范围,到2020年形成45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能力,90万吨的年货邮吞吐能力,成为区域性大型枢纽机场,与成都、昆明共同形成西南地区航空枢纽。
第五节  统筹衔接交通运输方式
科学规划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枢纽布局,以北部新区、渝北、江北为重点,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在建设外环高速公路、轻轨
3 号线、江北寸滩港、长途客运换乘站外,新规划建设机场专用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因地制宜确定各级城镇用水标准,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城镇和乡镇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增加自来水总供水能力,新建和改扩建重庆大学城、茶园新区以及一批县级以上城市自来水厂。加快老化漏损供水管网改造,减少二次污染,提高安全供水能力。主城区等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行直饮水入户,城市供水管网由城郊向外辐射,逐步覆盖到农村地区。结合城市建设,加快城镇防洪护岸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提升城镇防洪能力。
第三节  强化能源基础保障
优先发展电力。加大电源建设力度,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供应。规划建设1000千伏和800千伏特高压电网,新建铜梁、綦江特高压变电站。规划布局永川、陈家坪、石坪、巴南、复兴、西彭、石船、长寿等一批500千伏变电站,逐步形成500千伏环状电网;扩建和新建一批2200千伏变电站,延伸和扩大220千伏供电网络,逐步实现220千伏电网覆盖各区县;110千伏电网逐步深入负荷中心和城市密集区。加强省市间电网联系,形成多端受电的格局,提高电网运行灵活性。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农村居民户通电率达100%。
提高煤炭和油气保障能力。加大煤炭勘探力度,增加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加快合川沥鼻峡、巴南丰盛、松藻梨园坝等煤田开发,通过新井建设和矿井技改扩能提高煤炭生产能力。
第一节  提升教育服务能力
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成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率先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强财政对困难区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寄宿制学校和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探索农村教师补充和提高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师资水平。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到92%以上。提高中高等职业教育比重,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构建主城特大城市、永川区、涪陵区等职业教育基地;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重点建设汽车制造、商贸物流、石油天然气化工、微电子、生物、装备制造业、旅游服务等七类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着力培育职业教育品牌。率先跨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积极推进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建设,建成重庆大学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增强对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医学中心,率先建立城乡居民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完善疾控、监督、妇幼保健体系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公平分享,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发展。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完善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基层卫生设施水平;在完善农民大病医疗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合作医疗较高水平的全覆盖;鼓励城市医院与县乡医院联合协作,整合医疗人力资源和医疗设施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途径,科学确定医疗机构补偿政策,建立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新机制,提高财政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各类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充分依托现有医疗技术优势,整合大型医疗资源,建立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医院,增强医疗服务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辐射能力。提高医学水平,加强基础医学与生物高技术研究
第五节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收入水平差异,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建立并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随参保人员转移、适应性和可推广性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和基金管理机制;探索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的有效形式,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通过政府主导建设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研究解决城镇各类劳动群体之间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政策衔接问题,实现不同劳动群体之间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
第二节  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推进、开放市场、业主建设”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按照“规划引导、业主推进、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的原则,推进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和部门协同推进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相衔接,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把好重大项目的技术水平关,整合政府、业主、咨询设计单位和专家的力量,切实保证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安排、并行作业,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创造条件。对接政策,加强衔接,争取国家加大力度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统筹协调重大前期项目在规划设计、用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工作,争取国家在项目规划、审批(核准)、投资补助、税费政策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
第三节  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空间、时间和结构上做好重大项目用地安排,提前落实用地计划和征地拆迁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及时开工建设。落实重大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处理好重大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真分析测算环保容量,做好环境影响评价。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十一五”重点项目要完成 7700亿元投资。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加大地方财政资金安排,盘活政府投资存量资产,争取落实财政性资金1000亿元;帮助项目业主和政府投资主体整合资产和信用资源,优化资产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全方位强化与金融机构战略性合作,落实融资条件,用好国家开发银行1000亿元贷款,用好其他商业银行2000亿元贷款;加大融资工具创新,做好企业及公司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券、股市融资和信托、租赁融资等工作,力争落实800亿元资金;扩大利用外资,加强招商引资,拓宽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资领域和投资渠道,力争落实1300亿元资金;依靠业主运作,落实自有资金1600亿元。分年度落实重大项目实施任务,切实做到当年竣工投用一批、加快建设一批、新开工一批。强化重大项目领导责任制,建立重大项目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和督促项目法人加强建设管理,协调解决好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确保如期建成。
第九章  加强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保障
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内外开放水平,促进一小时经济圈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建立突破行政区划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对一小时经济圈内跨行政区域综合性的重大经济活动和产业布局,实行统筹实施、统一调节,协调各管理主体的规划、投资、建设及环境治理行为。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建设,按照先批规划后批项目的模式,通过重大项目库滚动推进,促进体系化、网络化、有序化建设。强化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通过制定产业分区指导目录和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强化资源要素的统筹协调,统筹平衡建设用地规模,按照人口规模配置建设用地,以项目为载体配置建设用地,实现市域内耕地占补平衡;探索矿业权、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资源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统筹平衡市级财政性资金,确保市级财政性资金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确保市级财政性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强化改革任务统筹推进,尽快形成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方案,根据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提出分阶段的改革目标任务,逐步实施,示范开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第二节  完善人口管理制度
深化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放宽投资、兴办实业和农民工迁入城镇的入户条件,为来渝投资置业人员办理市内城镇居民户口提供便利;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可自愿选择就业居住地落户;进一步放宽直系亲属投靠迁移入户限制,积极推进“城中村”农村居民以征地方式成建制地转为城市居民,推动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有序转换。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对流动人口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鼓励本市农民向市外就业安居转移。
第三节  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放开农用地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保护和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权益的基础上,探索对农民进城后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回购、置换等政策,采取土地换社保、提供免费培训、廉租房或给予住房补贴、子女免费义务教育、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建立对进城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统一规范管理的制度及整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按照规划,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民退出的土地,主要实行退耕还林,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农业耕地资源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市域内用地计划异地调剂办法。
第四节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城乡财政分配公平公正。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为目标,向“三农”、弱势群体、欠发达区域倾斜。重点是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逐步降低农村发展成本,增加发展机会。合理划分市、区县财权与事权,使之协调一致。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受益面广、公共性强的农村道路、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第五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整合市、区县两级政府在经济调节、农业、商贸、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管理部门,打破阻碍城乡统筹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改组行业主管部门,竞争性领域逐步由行政主管转为行业协会,履行中介职责;公共服务领域则由行业主管转为服务监管企业,履行公众利益代表的职责。进一步向区县下放权力,扩大基层自主权,减少管理层次,增强区县政府统筹区域发展能力。改革区县党政考核方式,对不同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目标考核,采取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按经济区原则适时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适当整合和减少区县行政单元。
第六节  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
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发展活力的创业投资热土。减少生产要素的行政性配置和行政干预,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从市场准入、市场秩序等方面着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大支持力度,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深化“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活动,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各种收费、审查和检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
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其增长快、活力强的特点,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60%以上。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开拓开放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市场进入障碍,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的服务平台,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注重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形成国企、民企、外企竞相参与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的格局。
第七节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实施“走出去”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统一市场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加快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点对点快速通道及环状通道的建设,建设成渝城镇连绵带,协同整合产业资源,建立跨省市产业配套体系,共同培育和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成渝经济区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加强与南贵昆经济区战略合作,大力发展与长江上游地区的资源利用合作,积极与沿江省市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以资源和市场为依托,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承接和互动发展,力争成为沿海企业的内地制造基地和零部件供应基地。扩大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加强与台港澳的经贸合作。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资,关注大项目、大企业,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主城特大城市的各类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制造基地、营销中心和货物分拨中心。积极有效利用国外中长期优惠贷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项目建设。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实施特许经营、股权转让、BOT、BT、PE 等国际化引资方式,灵活运用项目库招商、“飞地”招商、产业链招商、盘活资产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改进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修订政策法规,发展一批专业化中介机构,提高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
提高外经贸水平。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外贸出口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加快外贸出口能力建设,推动外贸出口结构调整,积极承接服务外包。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发展外向型劳务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使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全市乃至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对外“窗口”地区。
第八节  建立“一圈两翼”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
充分发挥一小时经济圈对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的带动作用,从互动共进、互利双赢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圈两翼”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向“两翼”产业转移。将适宜到“两翼”发展的优势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扩散到“两翼”,以多种方式参与、支持“两翼”发展特色加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各类服务业,为“两翼”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技术和人才支持,支持“两翼”的农副产品、特色矿产、原材料及粗加工产品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一小时经济圈吸引“两翼”更多人口转移。通过壮大非农产业、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为“两翼”人口提供更多的转移就业岗位,并结合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措施,使更多的进城农民实现由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通过人口转移,切实减轻“两翼”生态脆弱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人均产出水平,增强“两翼”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对“两翼”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的支持力度。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服务,输送科技人才。
第九节  规划实施机制
本规划是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确保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总体思路在特定领域的具体落实,分别编制“两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改革措施保障,以国家批准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尽快形成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方案。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研究出台相应的户籍、就业安居、社会保障、土地、环保、财税、金融等政策。充分发挥各区县积极性,培育其作战意识,形成百舸争流、奋勇争先的氛围;鼓励各区县按照市场要素流向,开展跨区域联合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区县之间对口支援、相互促进,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位卑未敢忘忧国!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1-04
一圈发展了,才会形成大马拉大车的格局。
位卑未敢忘忧国!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1-05
武隆县、四川省广安市也加入了‘一圈’,后者带有很大的政治与经济类政策性质。
欢迎光临我的专题博客——《政区边界探寻》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68807865_0_1.html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1-08
没有两翼哪来一圈的发展,凤凰没有了翅膀,还飞个毛啊!!!!
重庆要发展,就要加快两翼的发展,两翼发展才是重庆发展。两翼兴重庆兴。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1-08
没有两翼哪来一圈的发展,凤凰没有了翅膀,还飞个毛啊!!!!
重庆要发展,就要加快两翼的发展,两翼发展才是重庆发展。两翼兴重庆兴。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1-13
可怜啊。加上涪陵的老重庆,还是被成都超过了。人口还多出一半多。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1-16
期待重庆成为西部龙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