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200阅读
  • 29回复

[江苏]泰州历史漫谈-行政区划及区域经济的角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2-27
    在中国,行政区划是考究地方历史不能避开的话题。原因有三。首先,行政地位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决定着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将49年以来泰州和合肥两座城市的人口规模的变化进行比较。1949年合肥和泰州分别设市,当年合肥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泰州建成区面积4.07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万人。民国以来,泰州商贸发达,49年后一度曾为苏北行署驻地,但其后行政地位逐渐下降,直至1983年成为一个县级袖珍市归属扬州市。由于行政地位的下降,泰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苏中地区在一段时间里失去了一个中心城市,原泰州区域(包括泰县)则被人为的城乡分割。合肥于1953年被确定为安徽省省会,这一政治机遇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城市人口、空间、经济迅速膨胀,并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大、安徽大学等著名高校。从1949年到1985年,合肥城市人口增长了10倍以上,达59.42万人,而1985年泰州城市人口只有13.53万,仅比49年增加了1万余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基本上都是远远落后于合肥。究其原因,即行政地位决定城市发展,泰州衰落和合肥兴起均是源于行政地位的变化。
    其二,行政区划的力量总是强大得惊人,在当前缺乏地方历史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区划的力量足够让一个区域的人忘了他们的历史。中国历来强调大一统,任何领域都是集中再集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地方志对许多地区重大事件的记载只字片语,让人难以分析和考究,而民间史料保存下来的不多,如何从有限的信息中了解和还原历史,是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面临的难题。比如,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历代泰州志均没有给出当时完整的信息。我们不禁要问,是泰州这个散州过于庞大而被分拆还是其他原因,在第二部分我将给大家介绍。

    第三,行政区划有很强的惯性,不合理的行政区划不易改变。原泰州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程起瑞先生所写《十年磨一剑——地级泰州市诞生记》一书,对泰州组建地级市的各种艰辛做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教授将该书列为研究中心博士必读材料,最近海陵区政协文史办也正在准备出版,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不仅是泰州属扬州市这一不合理区划有着很强的惯性,同一县域的行政区划也是如此。泰州、泰县分设断断续续已经有快半个世纪了,目前姜堰市并区仍然没有确定的时间表。同时,由于近一两年来姜堰改区迟迟不得实现,设区话题在海陵和姜堰民间持续发酵,现在姜堰市内,尤其是姜堰镇附近的一些人便有了“姜堰意识”,开始在网上提出反对并区,他们认为泰州和泰县三合三分以及泰州划去寺巷等乡镇姜堰是吃了很大的亏,也有人担心设区或许未来再分治会不会给姜堰带来什么更大的伤害等等,从姜堰镇的视角来观察,这些问题有些是应该深入考虑,但从海陵与姜堰的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必须把姜堰设区放在整个泰州区域(我所讲的泰州区域不特别交代,都是讲泰州市区及姜堰)发展的大视角中,不能让你所强调的某一个角度的那些内容去遮蔽其他重要部分。

    下面我就从行政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泰州历史。

    一、建置历史简介及相关分析

    1、海陵县是泰州及周边许多县市的母县

    2000多年前,泰州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仍然是汪洋大海,我们这片土地最初的名字是海阳,汉朝时改称海陵,顾名思义,就是海边的高地,海陵县是我们这块土地的最先的县治名称,海陵县始置时间无明确记载。海陵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汉赋大家枚乘上吴王刘濞的说辞“转栗西向(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一仓”,告诉了海陵粮食产量之丰裕。海陵县大致出现在汉初,最晚应该是在公元前117年,距今2124年。据《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就有海陵县。海陵县的大致范围是现在的泰州市的全部(除后成陆的靖江)、南通市的全部(除后成陆地区)以及盐城市的大部分(主要是市区、东台、大丰、建湖)、扬州市的宜陵以东地区。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划广陵郡一部设海陵郡,郡治所在地大致在今溱潼、时堰附近,辖建陵、宁海、如皋、蒲涛及临江5县,后增设临泽县。之后由于长年的战争,处于长江北岸要冲的海陵郡人口下降很快,隋代废海陵郡,区域分设海陵县和宁海县。泰州附近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隋唐英雄故事,其中尉(yu)迟恭的传说居多。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派尉迟恭建筑海陵城,城砖来自于溱潼的砖瓦厂。泰州城北有个小巷叫塔儿头,没有保留什么古建筑,但来历很大。塔(踏)儿头的来历,和尉迟恭教子有关,两个传说,一是说是其大儿子宝林因造泰州城而被人陷害告到唐太宗目前,尉迟恭不得已自己砍了儿子,头从泰州南门一直滚到北门外演化桥附近,才被尉迟恭踏住;二是说其小儿子宝善在泰州无恶不作,最后被他砍了,头从泰州南门一直滚到北门外演化桥附近,才被尉迟恭踏住。此外,尉迟恭还在海陵县的西溪镇(现属东台市)海沟河边上建造了一座海春轩塔,使出入海口的兵船和商船能够辨别,目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高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南吴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73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析海陵南境5个乡为泰兴县,泰兴县属于泰州。南唐元宗保大十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同年又于海陵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此时,泰州辖海陵、兴化、如皋、泰兴四县。

    北宋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盐城(后划楚州)5个县。

    南宋后期,泰州辖海陵、如皋两县。

    元泰州属扬州路,辖海陵、如皋两县。

    明以后,海陵县并入泰州,泰州辖如皋县。

    2、清以来泰州建置沿革与分析

    泰州在清雍正以来的若干次行政区划调整中受损不小,不仅仅对于泰州城而言,整个三泰地区及泰州方言区均是如此。清初泰州辖如皋县,雍正三年(1725),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43年后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泰州东北境分设东台县。至于分设东台县的历史资料,历代泰州志均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仅能找到的史料如下:乾隆四年(1739年),扬州知府高士钥首先上奏请求设置东台县。在划分疆域时,海安乡绅力争县治设在海安,后经扬州府调查驳复,依然争议不已,于是建县问题暂时“缓议”。乾隆二十七年东台水利同知沈元辉、乾隆三十一年扬州知府王镐先后三次奏请东台设县无果。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高晋等人再次联名向吏部呈奏,详述东台设县之利。后来吏部复文:“议准。泰州地方裁汰东台镇同知,改设知县一员,划界分治,已奉旨定名东台。所有分隶一切事宜,行令按款核议……一切地方巡辑、承追、承变、承审等件,俟新县莅(li)任分界后,扣界办理。八月二十四日奉旨依议。”这一年的十月东台设县正式获得批准。乾隆三十三年东台县正式建立。也就是说,扬州府在此次撤分泰州的过程中表现较为积极,个中原因现在已经无法去考证。

    民国伊始,全国废州改县,镇江改称丹徒县,常州改称武进县,苏州改称吴县,而泰州则改名为泰县,县城即今天的泰州城。县域大致为今天的泰州海陵区全部、高港区的野徐和白马、姜堰市的除原泰县溱潼区7个乡镇以外部分、海安县的西部、江都东部的樊川、郭村和吴堡、兴化的周庄和边城等。据民国37年(1948年)的地图,泰县的几个大镇分别是:姜堰、海安、曲塘(现属海安县)樊川(现属江都市)以及溱潼、港口、塘湾、苏陈、白米、蒋垛等。泰县先是属五道之一的淮扬道,后来属于十五行政区之一的泰县行政区(包括泰县、泰兴、靖江、东台)。

    民国38年1月22日,解放军占领泰州,泰县城厢析泰州市,作为苏北行政公署驻地(省会级),泰县的县城迁往姜堰镇,同时海安县正式成立。苏北行政公署次年迁驻扬州,泰州市作为泰州专区(包括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县、东台县、台北县、兴化县、海安县、如皋县、江都县、邗江县、宝应县、高邮县、仪征县、六合县)的驻地,从1950年下半年起,东台,海安、如皋等海陵县旧地与泰州之间再无行政关系。随着1953年中共泰州地委改名为中共扬州地委,地委和行署机关迁往扬州,地级泰州区域被彻底打破,各泰州方言区的各县市长期处于通、扬、盐三市的边缘地带,这是泰州方言区各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制约。不仅如此,泰州市(包括泰县、泰州县)更是发生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行政区划调整。1953年泰州市的口岸区划到泰兴县,泰州市改为扬州专署督导的省直辖市,泰州市与泰县经历了分分合合几个回合,最终分设了以姜堰镇为中心的泰县。1964年9月,泰州市的乡镇全部划到泰县,此后直到1985年的20年内,泰州市仅为37.92平方公里左右,泰州城与其母体泰县被拆分为两个县级区域,成为泰州及泰县发展的一大桎梏。泰州对其周边的乡镇没有管辖权,修路、水利工程等都要和泰县协商,泰县区域的资金也得要泰县筹集,而泰县有时是有心无力,甚至可能是无心投入泰州周边的乡镇,因为泰州城附近的乡镇对于以姜堰镇县城的泰县(姜堰市)来说,地理位置反而显得偏僻,而且说不定哪天就被泰州划走了。从历史连结和现实生活来说,现属泰县(姜堰市)的许多乡镇,尤其是苏陈以西地区对姜堰镇很陌生,自古到今与姜堰镇都没有什么联系,许多群众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姜堰镇,由于泰州的存在,姜堰镇的辐射能力长期偏弱。直到地级泰州市组建10年后的今天,泰县(姜堰市)设区仍然没有时间表,不能不说是泰州的悲哀。

    二、唐宋至民国泰州经济情况简析

    古代泰州大部分时间属于扬州为中心的府一级行政中心,古海陵县的大致范围包括现在泰州市、盐城市区及其以南、南通市以及江都市的东部地区,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古海陵县分出了十几个县级区域,海陵县也升级为泰州。1955年在泰州北城垣发现了《南唐重展筑子城碑》,系末任海陵县知县、首任泰州知州褚仁规所立,该碑给我们重现了海陵县升泰州的历史画面:“……当州即汉朝旧海陵制邑也,自丁酉岁仲冬月奉敕旨改为是郡,莫不天文换举,光数万载之镃基;地利显分,富一千里之黔庶。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以兹升建,为属勋贤。”海陵县所以会升为泰州,是因为其民众富裕,盛产粮盐,税收相当丰盛,又地处水陆要津。

    古代泰州对国家的贡献较大,特别是泰州的盐场(海陵监),税收收入对于支持唐宋两朝的发展功不可没。据《宋史》记载,泰州盐税占宋代全国盐税总量的50%;到南宋年间,泰州盐仓场一年内支发盐万袋,泰州盐业盛极一时。泰州作为南宋抗金的主战场,除了地理位置之外,经济因素也很明显,可以这样说,泰州的盐税是南宋朝廷抗金的主要经济支柱。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兼任泰州知州,在泰州留下锅巴山(泰山)和羊打鼓等等千古流传的佳话。到明朝洪武年间,泰州两淮盐运司署的盐产量居全国六大盐运司首位。泰州的11个盐场,年产量最高达50多万吨,这也奠定了泰州税文化积淀丰厚的基础。此外,泰州还是盐运的咽喉要道。在清代,泰州、通州两个盐业分司所属各盐场产盐都必须取道泰州掣验后,再向各地转运。其间,清光绪二十七年春,江都(即扬州)盐商动议泰属各盐场盐船改由孔家涵直达扬州,不经泰坝转运。归乡泰州的前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钱桂森立即电告两江总督刘坤一,力陈改道之利害,使改道之事未得实施。一直到清末,泰州都可以称之为一个盐业城市,是两淮盐业生产、转运营销和盐政管理的中心。

    总的来说,清以前我国城市仍然处于手工业时代,城市一般只是手工业和农业的集散地。泰州也是如此,自古以来,泰州就是里下河地区通江入海的  门户,到明清时代,北门外商贾云集,粮行、栈房沿河而建,成为江淮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里下河的粮棉和江南的土杂货也要大量从泰州经过。泰州稻河两岸的粮行就有近五百家。河东侧街上称粮过秤的吆喝声、搬运工人挑担抬包的号子声终日不绝,人如潮涌,道路经常堵塞。随着津浦、宁沪两铁路的通车及长江两岸水陆交通的发展,成为连同苏南、苏北的经济桥梁,城北的北城河、稻河、草河三角地带街坊密集,为市井繁华之处。民国时代,扬、泰两地的工业水平基本相近,到解放前夕,泰州现代工业企业有三家,即泰来面粉厂、振泰电厂和华泰纱厂。泰来面粉厂在泰州西郊九里沟,大部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华泰纱厂在市区南通路的裕泰纺织公司,也保存部分老厂房。

    三、49年以来泰州经济概述

    解放以后,由于长期辖区过小,直到1996年地级泰州市成立之前,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泰州都只能是在“螺丝壳里做汤”。与扬州比较,泰州城市总人口建国初期人口与扬州基本相当,均在12万人左右,由于行政区划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到1985年,泰州市总人口才16.1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3.53万人,同期扬州市区总人口38.2万人,城市人口为28.66万人;10年后的1994年,泰州城市人口仅为16.24万人,而当年扬州的城市人口已经多达59.21万人。泰兴于1992年撤县建市,94年非农业人口为15.84万人,当然这个统计数据包括了各乡镇的非农业人口。

    96年以前的泰州市不沿江、不沿高速,更没有铁路和发达的公路网支撑,加之行政级别较低,城市建设和工厂扩建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当时泰州锋陵集团扩建厂房就建到泰县境内(即现在莲花3号区南侧)。修路也存在“你有心他无意”的问题,跨县公路建设缓慢,但泰州市的四面被泰县(85年后是三面)包围,每修一条路都要通过泰县。尽管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此之多,但泰州市依靠历史形成的中心城市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九十年代初春兰、林海等企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92年泰州市开始实施”一OO”工程(95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在很短时间内缩短了与江阴等苏南县级市的总量差距,1995年泰州市的利税总额超过了苏州(10.25亿元)、南通(10.81亿元)等传统工业强市以及常熟市(10.16亿元)。在现地级泰州市内部,泰兴一直是泰州市经济总量第一大县,而1996年以前,县级泰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及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基本上都是高于泰兴的。根据统计资料,1995年泰州(26万人口)的财政收入达4.66亿元,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12.38亿元,而泰兴(142万人口)财政收入为3.73亿元,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为6.3亿元。抛开苏中地区的历史沿革,单单从经济角度来看,我认为省委、省政府组建地级泰州市也是完全正确的。

  


    1995年的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均超过了老牌地级市镇江,但镇江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等措施,大力发展市区经济,镇江市区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已经超过泰州市区,且差距不断扩大,两地2005年工业总产值相差184.17亿元,利税总额相差14.29亿元;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42.12亿元和36.06亿元。

    今年上半年泰州市区实现地区GDP184亿元,仅增长10.9%,而同期靖江市实现地区GDP146亿元,增长18.1%,靖江市的各项经济

社会指标全线飘红,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了泰州市区。实现省管县体制后,靖江完全有能力成为泰州强有力的对手。

1996年以来,作为新建地级市的泰州并没有集中县市的财力,市本级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原县级泰州市的重点骨干企业。市本级财政收入的财政基础比较脆弱,存在的主要问题载体过小、新增长点不多、受一些大企业的影响比较明显。1997年泰州市区地方财政收入为5.80亿元,高于镇江的4.15亿元和扬州的3.69亿元,2001年镇、扬两市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实现10.6亿元和10.08亿元,均超过泰州市区的9.4亿元,到2006年,三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镇、扬两市市区分别比泰州市区多10.58亿元和11.68亿元。在泰州市域内比较,2007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1/4强,而1996年占三分之一强,年均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

    这些数字变化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政区划关系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2001年和2002年扬、镇二市先后实施了城郭县的撤县建区,这不仅是简单意义的壮大市本级,更是理顺与原城郭县的关系,促进了市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反观泰州,1996年地级泰州市组建后并没有在短期内完全理顺行政区划关系,传统的泰县区域迟迟未能整合,2005年“一城三区”发展规划又遭遇国家冻结县改区。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泰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同时也阻碍了泰州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2-27
引用楼主guotai于2009-02-27 10:43发表的 泰州历史漫谈-行政区划及区域经济的角度 :
****** 
原泰州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程起瑞先生所写《十年磨一剑——地级泰州市诞生记》一书,对泰州组建地级市的各种艰辛做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教授将该书列为研究中心博士必读材料,******
.......

嘿嘿,无稽之谈!

不知道楼主(或原作者)哪里听来的?说得跟真的似的。

拜托不要那么无聊,任意捏造!!
划小省区,省直管县,三级市制,县下自治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2-27
这是事实,不是捏造,一城三区也是大势所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2-27
泰州就这个命,框架刚刚拉好又要省直管县了,试问你的建设资金准备好了吗?姜堰并区能实现吗?如果这两点没准备好,泰州就还是那个命--------短命发展-------长期哀怨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2-27
    数据都是中国城市年鉴的,没有自己杜撰,泰州和原泰县人为划成两个行政区,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suzhou网友的“泰州市远远没到市县未合一阻碍发展的阶段”是不了解泰州(包括姜堰)的主观论断,请问,难道非要到不改不可的程度才来解决问题吗?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2-27
    楼上朋友所言极是,我赞同。文章的本意不是证明泰州如何,而是就历史论历史,给泰州人,给原海陵县域的了解历史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考。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2-27
扬州府在此次撤分泰州的过程中表现较为积极,个中原因现在已经无法去考证。

————————————————————————————————————

着实搞笑的紧!清代黄河从苏北入海,范公堤东侧的沙地本来就处在不断增多的状态,你泰州临海,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发增多,增立新县本来就是历史趋势!考察历史,淮安府的阜宁县,以及后来的灌云、滨海、启东等,都是考虑到沙洲增多,原有的县域过大而增设的。

何况,明朝的府辖散州,散州又辖县的模式本身就有层次过密的毛病(扬州府-泰州-如皋县),清代实行府直管县(泰州不再辖如皋县),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当时整个关内地区都是如此。何来扬州府“积极”之说!
Пекинский Лесно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2-27
文章本意当是为吃掉姜堰市造势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2-27
文中的数据确有问题,泰州市的数据是真值,比镇江高,但是比较常熟市1995年工业利税达16.8亿,至于南通和苏州也非文中所说。
此外1995年泰兴市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其中村以上工业产值12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75%和47.8%,总量和增幅均列扬州各县市首位;销售总值1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利税总额5.8亿元,所谓1996年以前,县级泰州市的工业总产值及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基本上都是高于泰兴的,显然是不对的。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2-28
回 15楼(天目山人) 的帖子
当时的泰州春兰如日中天,是全国最大的50家企业之一!犷春兰一家的产值就超过100亿元。你泰兴的数据吹的那么高?靠什么来支撑呢?不要说什么减速机厂,就算全国都买你的减速机,也没几个钱。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2-28
今天查阅了《江苏省统计年鉴1996》对文中涉及的199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核实,部分数据如下:
城市     GDP            工业总产值            乡及以上工业产值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总额
苏州    148.41              约370                         233.79                                       10.2522
常熟    158.13              约447                         181.48                                       10.1663
泰州     39.65             119.59                         112.83                                        12.3821
南通     91.03             191.52                         175.15                                        10.8095
泰兴     76.13             132.92                           96.67                                           6.2964
扬州     83.24             166.58                         145.81                                          8.0968
镇江     85.54             127.84                         107.93                                          3.0791
仪征     46.08             149.71                         139.43                                        19.1393
注:单位亿元,数据不包括市辖县
[ 此帖被天目山人在2009-02-28 21:58重新编辑 ]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2-28
昨天在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中查到的数据有问题,经核实原文中并未刻意作假。但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利税总额是企业的一个财务指标,反映工业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纯收入,指企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利润总额之和。既然是纯收入,就与企业的盈亏直接挂钩,所以有正有负,1995年六合跟涟水的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利税总额都是负值。利税总额高反映的是财务状况好,经济效益高,与经济总量没有必然联系,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也包括我。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2-28
还有就是春兰在当年为泰州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春兰曾名列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第5位,1995年江苏工业企业100强第4位。前两位的金陵石化和扬子石化销售收入都过百亿,仪征化纤以87亿列第3位,这三家都是国企,因而春兰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地方企业。这里提到了仪征化纤,对比数据可以发现,由于仪征化纤的贡献,仪征市的工业利税总额也都高于不少省辖市,省内仅次于南京、无锡等少数城市。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2-28
当然了,县级泰州市的经济在省内还是很有影响的。1995年泰州市人口26.97万,位列全省县级(不包括市辖区)最后一位,但人均GDP和人均工农业总产值都位列第8位,前7位都是苏南城市,财政收入4.65亿位列第11位,前十也都是苏南城市。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利税位列第6位,1997年泰州市区利税总额25.9888,超过了扬州和镇江全市。但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这个数据,税利总额的变化幅度是很大的,不是一个可比性很强的指标,2001年后随着春兰走下坡路,扬州和镇江企业的盈利能力上升,泰州落后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与一个企业的兴衰紧密相连,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同样的事情也发展在绵阳,由于长虹的原因,绵阳的工业利税总额一年减半。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3-01
回 11楼(杰落清东) 的帖子
    泰州雍正之前不是散州,和通州、海州等一样,辖县的。即使划出东台县、海安县,为何不能由泰州辖?据我分析,当时扬州和泰州之间已经存在城市的竞争,扬州府肯定不能让泰州能够发展壮大,从扬州动议运盐船改道可以窥见一斑,如果泰州没有钱桂森,可能泰州城市一项重要功能就给扬州夺走了。“增立新县本来就是历史趋势”和几年前并县的理由有得一拼,哈哈,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所有关于县域的调整,肯定是县域受损,所以盐阜地区慢慢就没了“阜宁”,从泰州行政区到地区行署,然后就成扬州行署了,我扬州就不给你解决泰县问题,让你15万人口去做“市”的美梦,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春兰,泰州现在是什么样!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3-02
回 22楼(suzhou) 的帖子
        呵呵,我的确只是历史、特别是泰州地方史的爱好者,但也没有说得那样。请看史料:
    1、清初泰州辖如皋县,雍正三年(1725),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
    2、在明代,通州隶属于南直隶扬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通州升格为通州直隶州,下辖如皋县、泰兴县。
    从上面来看,泰州就是将如皋划到通州,通州直隶,泰州成为散州的。满清的散州和明代不一样,散州不辖县,因此,只有泰州如皋划到通州,泰州才真正降为散州。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3-02
招魂帖,鉴定回毕
浙江黄岩市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3-02
回 23楼(suzhou) 的帖子
泰州的国企效益也不怎么样,1995年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利税总额是4398万。主要工业利税来自春兰,是地方的集体所有制。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3-03
泰州的命不好啊,省直管了,框架拉好了,可能也要夭折了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3-03
支持泰州扩大市区范围!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3-04
你认为清史稿就一定可靠吗?雍正以后辖县的散州请你试举一二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3-04
不要以为看了些明史、清史稿就认为自己是十足的权威!许多历史的真相散落在民间书籍。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3-04
明清时期泰州格局很小,城市功能不能细分.以当时中国的财力江苏能养活江宁苏州扬州淮安镇江徐州等城市工商人口已属不易,那种重农轻商的世风,出门二十里就要课银,民间以半月一旬的集市贸易为主,一般城市只是行政和教育中心,很多古城衙门捕厅县学就占了城市面积一半,幻想象现代城市一般的古代繁荣,只能是韩国式的幽默.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3-04
建议读下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3-04
明清,省以下有府、州、县。州有两种:一种为直隶州,按府对待;一种是散州,亦称属外,则按县对待。明代有234个州,州的辖区一般比县略大些,州衙直接统治所在地区,同时管辖自己的属县。清初承明制,州仍可辖县,散州辖县可以理解为省-府-州-县四级制。
傅林祥的《清代推行抚民厅制的原因和目的》一文中有“雍正对地方政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二是升一部分直隶州为府、升一些散州为直隶州。这样一是缩小了府的幅员,有利于知府加强对边远县份的控制;二是州不辖县,减少了行政层级,便利政令下达。”这里的州正是指散州不辖县,所以雍正以后再无县辖的散州。
一般认为散州和属州是一个概念,但是分歧还是存在的。
天目孤心鉴 山人静致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