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44阅读
  • 10回复

[市制]城市建设史(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3-11
城市建设史(转)
       国民党统治下的城市
1927年4-12事变后,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城市建设工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1927~1937:南京的“首都计划”,上海的“大上海都市计划”,除这两个城市,其他均每况愈下。只有少数新建铁路
2:1937~1945:日本入侵,城市破坏严重,沿海工业内迁,西南,西北地区开辟军事公路,这些地区的小城镇一度发展,政治中心重庆有较大发展
3:1945年后:对一些大城市进行过规划“首都建设计划大纲”“上海都市计划总图草案”“陪都十年建设计划”,“天津扩大市区计划”“杭州新都市计划”“成都市市区都市计划”“南昌市五年建设计划”“长沙新市区规划”“武昌市政工程计划”“芜湖市区营建规划”:都在规划阶段。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3-11
     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
南京城市在近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鸦片战争后,开辟五口通商,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通车,使南京成为南北路上交通和长江水运的交汇点,这一时期,主要在城北下关沿江一带形成新的市区
2:自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曾进行首都建设计划,开辟几条新路,在城内分散的建造行政办公机关,在山西路一带开辟为官僚等上层阶级服务的住宅区,在城东中山陵及灵谷寺一带建造道路,绿化,运动场及纪念性建筑
3:1937年,抗战后不久南京被日本占领,曾是汪伪政府的首都,但没什么建设,抗战后,国民党政府回到南京,继续首都建设计划大纲,但没有太多变化
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
1:城市分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中央政治区为重点,计划设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
市行政区拟设在市内鼓楼附近傅厚岗一带
商业区拟设在明故宫旧址
工业区拟设在江北及燕子矶一带
计划中的住宅区设在旧城各处
2:道路系统:模仿当时美国一些城市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商业区尤其明显
由于首都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宣传,因此没什么实际意义,也没有怎么按照计划进行。
南京的城市建设工作
1:开辟道路:首都计划中唯一实现的较大工程,是由下关经挹江门,鼓楼,新街口至中山陵的道路,另一条由鼓楼通至和平门的中央路的道路
2:住宅建设:质量好的只有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上层阶级住宅区,还有一个“关于贫民区住宅建设”的决议,其意图是将城市所有贫民迁出城外,在偏僻,低洼地区另建棚户区
3:官府及商业建筑:虽然中央政治区定在中山门外,但实际上谁也不愿迁至荒郊,因而不得不改在中山门内明故宫一带。大部分官府建筑,仍各自为政地在城市各处修建,较多集中在中山北路
原来的商业中心,在城内秦淮河,夫子庙一带,以后在下关形成新的商业区,新街口开辟后,这里又接近行政机关和住宅区,迅速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4:建筑形式:早期的建筑中照搬西方古典建筑的折衷主义的形式,有西方古典巴罗克式的变种“圆明园式”,在国民党政权建立后,根据发扬国故的文化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复古主义的宫殿式与中西合璧的混合式的建筑思潮,一种为纯粹方古的形式??以新材料新技术套用的古典形式,另一种为混合式??在新建筑形式中套用一些中国装饰和花纹,或在洋式平面上套用中国大屋顶。30年代还大量建造欧美的摩登建筑形式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建筑形式更加洋化
5:对外交通:在下关沿江地区,一边为铁路渡轮,另一边为军用仓库,中间全部为仓库码头所占,使南京这一沿江城市的市区与江面完全分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3-11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
几种类型:
1:暂时的统治中心,由于军事机关的集中,人口增加,城市有很大发展:陪都重庆,军政中心西安
2:内迁工业集中的一些城镇:邵阳,宝鸡
3:交通的发展而引起变化:宝鸡,双石铺,兰州,天水,昆明,腾冲
4:内迁学校及文化机构集中的一些城镇,也引起了城市的变化:陕西成固原是汉中的小城,抗日战争时大量学校内迁于此,形成西北的文化城。重庆的沙坪坝,成都的华西坝,四川宜宾的李庄等。这些城镇的学校建筑都是极为简陋,或临时性的棚屋,或利用祠堂庙宇改建,城镇人口构成主要是学生及职员
5:由于军事工业及军事资源的开发而发展的城镇,如四川泸州曾是兵工厂的集中地,甘肃玉门的老君庙是石油开采地
6:由于进口货物的停止,使一些手工业城镇有所发展,如四川内江的制糖,自贡的盐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3-11
内迁工业对城镇影响
内迁工业系暂时性建筑,房屋均很简陋。考虑防空需要,工厂的分布极为分散。由于工厂,机关,学校的迁入,城镇人口激增,居住问题成为当时最严重的问题,但是城镇几乎没有新建住宅,只搭建了一些临时性棚屋,居住条件恶化

重庆的发展
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一开始定重庆为陪都
重庆位于四川省东南,是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的山城,系鹿头山与娄山的余脉,三面环水,一如半岛,状似秋叶一片
重庆于周武王灭纣时,封姬姓于“巴”,为巴子国,隋开皇初称“渝”,南宋孝宗十五年,升为府,因为其地介于顺庆,肇庆之间,所以名重庆
城垣在金碧山顶,传为蜀汉都护李严所筑,明洪武初又修筑石城,周长12里,开九门,各门均有一定的商业码头。
重庆较为冷落,成渝公路修通后,陆路交通发达,逐渐繁荣
城内商店多分段集中
早期的重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发达,国民党政府内迁后,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人口猛增
国民党内迁后,各种机构多利用原有建筑改建或修建临时房屋,新盖的建筑不多
原来沿海大城市的一部分工厂,也迁来重庆
随人口和工业的增长,市区范围相应扩大,由于防空需要,市区内建设很分散
沿江建有很高的地柱支撑的简屋,又称吊脚楼,形成重庆沿江的特殊面貌
上层的别墅洋房多集中在通远门附近的上清寺和曾家岩一带
室内建筑质量较高的房屋集中在朝天门陕西街一带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政府迁回南京,重庆衰败
为安定人心,定重庆为永久陪都,编制陪都十年建设计划

宝鸡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受交通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可以宝鸡为代表
抗日战争前,川陕公路以此为起点通车,由于其南面为长途的陡峻公路,汽车多在宝鸡停留修配,因此建有汽车修配工业,后来陇海铁路通此,遂成为川陕重要物资的转运中心
抗日开始,陇海铁路,川陕公路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干线,不久川陕公路上的双石铺又修筑通往甘肃的公路,宝鸡也因此发展
宝鸡附近地段地势狭窄,内迁工厂放在东面五公里的十里铺,形成一个工业区

玉门的发展
是抗战时因开采战略物资而新发展起来的少数城市之一
工厂建设及居住建筑均无计划,厂房紧靠居住房屋
除上层阶级居住条件较好外,其余均系临时性草席房屋或窑洞
室内公用设施条件更差,数量少,规模小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3-11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的城市
四个时期:
1:1931年9-18事变以前:建设规模较大的为长春,沈阳,大连等地,但建设工作局限于商埠地,满铁附属地内,规划多以车站为中心,放射型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
2:1931年9-18到1937年:为了将东北建成扩大侵略的根据地,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制定了长远计划,将长春建成政治文化中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最大港口,还有一些军事城镇,如牡丹江,佳木斯
3: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最关心加强军事占领,大规模的掠夺物资,在华北企图将天津的塘沽和青岛两地作为其物资输出的最大港口,对天津,计划扩大市区,包括塘沽在内,扩建天津东站以东的郊区,对青岛也拟定了青岛母市计划,计划扩大市区,扩建港口,在华中地区唯一的建设是建造了掠夺大冶铁矿的黄石港,增加了一些机械化的起运码头
4:1941年到1945年:由于战争扩大,经济面临崩溃,仅有的一些城市建设工作也几乎全部停止

     伪满新京(长春)的规划和建设
18世纪以前,人烟稀少的荒原
1931年日本侵占全东北,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国都,成为日本在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
整个长春可以分为旧城,宽城子,商埠地,铁路附属地和满洲国国都新京时扩建的地区
选择长春作为伪“满洲国国都”,主要是从政治及军事上着眼,这里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便于控制全东北
规划分区:计划于旧城东北角设重工业区,北面为轻工业区,电台,机场等军事用地分布城市四周,以环形干道联系,东南角为学校,运动场集中于此,铁路以西在伪“皇宫备用地”附近设高尔夫球场及跑马场。
长春工业比重很小是很突出的。
道路交通系统:
在市外交通方面,通过铁路与朝鲜联系,以实现其所谓“朝、满一元化”。市内交通方面,拟将原来车站改为货站,将车站修至南长春站,以加强与新规划地区的联系,并拟将新车站以北市区内的一段铁路改从地下通过
城市行政中心:长春的行政中心由“皇宫”和“满洲国”政府机构,即“八大部”的办公楼组成,南起安民广场,北至皇宫
居住区规划:日本人及伪满统治阶层大多数住在新规划地区,旧城区完全置于规划之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3-11
       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
沈阳在伪满洲国时称奉天,是东北最大的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城市规划的。最主要的建设是在铁路线的西部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区(铁西区)
在城市规划中解决了沈阳铁路线的位置,城市中心的建设,防空设施规划,煤气和上下水道规划,以及工业区的实施方案等

   牡丹江的发展
牡丹江城市位于牡丹江上游
19世纪末,牡丹江沿江处有几户人家
日本人修筑了图佳铁路和滨绥铁路,因为牡丹江位于交通线上,迅速发展起来。
在交通规划方面,将新铁路线向北移动1.2公里,联络图宁线,又从车站东面连接滨绥线
市区内的道路网北至山脚,东南达牡丹江,西至调车场,铁路正中穿过,铁路之南、北部分道路网为方格形辅以放射线,铁路之东部主要为放射形
铁北区为行政中心,铁北和铁中区是日本人或富有阶层的居住区,铁南边沿和沿旧铁道两旁是贫民居住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3-11
       革命根据地的城市建设
主要是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第一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陕甘宁边区,对中心城市延安进行了许多改建和新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中心逐渐从农村转入城市:建筑和公用设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解放以后生产能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解放较早的城市,市镇,对支援解放全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都迅速的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性质
瑞金
1931年至1934年,都城
瑞金城东北面的叶坪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沙洲坝在瑞金城西北,是1933年4月到1934年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延安
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延安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城建于唐代天宝年间
1937年,陕甘宁边区成立后,设立延安市
1942年编制了城市建设规划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3-11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
总的来说,两种情况:
1:离开旧城,形成新的城市或独立的工人镇
2: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
在新的地点建设工业:
1:因开发新矿山形成的市镇:一些城镇除了采矿还新建了其它类型的企业,因而发展成较大的综合性工业城镇。如唐山
矿业城镇多位于铁路沿线与铁路附近,或距铁路干线较远而另设支线,也有个别未建有铁路线
城镇多着重于工厂和生产设备的建设,工人住宅为柔工业企业自发形成
工人大多为失去土地的农民
城镇平面极不规则,往往沿道路带形伸展
这些城镇没有统一或长远规划,城镇建设混乱
2: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地区
在旧城内或近郊建设工厂
1:形成工厂集中的工业区:多出现在工业集中的大城市中
2:分散在市内建设:最普遍。在市区内分散设厂的方法,减少了市内集中的劳动客流。
3: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3-11
       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有下列几种不同情况
1: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多出现在铁路的重要站点或枢纽上,这些城市大多自发形成,布局也多不合理
2:现在城郊就修建铁路,城市发展后,铁路穿越及分割或包围市区
有的城市,在修建铁路时,市区范围不大,铁路尽量接近城市,但未考虑城市可能发展的方向。铁路建成后,市区进一步扩大,形成铁路分割,穿越城市的不合理状况
3:由于人为原因,铁路修建的不合理,造成市区的混乱
4:铁路插入旧城区内
5:铁路在城郊通过,在站场与旧城区之间发展了新区,或使靠近车站部分的地区繁荣起来
在以上五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共同的问题是:铁路通过市区部分,由于噪声,烟尘,安全等干扰,对居住或其他设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铁路附近不宜建造生活用房的地带,往往形成大量的贫民窟和棚户区
铁路车站,大多是客货混和,很少有单独的货栈,更少有专业货栈,大部分城市没有编组场
有些大城市采用伸入城市内部的尽端式车站,接近城市中心,方便旅客,但由于尽端式通过能力小,客运发展受很大限制
港口码头对城市的影响:两类,一类是地理位置好,港湾条件由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在这里建立现代化港口,发展成为城市,另一类在历史上是港口城市,大多在入海河道旁,这些港口原来就有一定基础,近代增修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码头
一般缺乏足够的仓库用地,与铁路也缺乏联系
远程公路对城市的影响: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中,公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公路的修建对城市的发展及布局有较大影响。
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民用航空很不发达,还未能起对外交通的作用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3-11
       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准低,项目少,供应范围小,经营管理差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由于多为私营,缺乏统一管理,因此相互矛盾,混乱。

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根据城市建筑面貌的变化情况,可以将城市分为以下类型
1:一个帝国主义独占下建设的城市,多采用其本国的,当时的建筑形式,建筑面貌与风格比较统一。由于这些城市也变换过占据着,因此,也可以在城市中看到不同国家占据时期的不同建筑面貌
2:几个帝国主义共占租界的城市,有着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
3:城市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形式,但在少部分地区的建筑则是外国形式,或建筑的局部采用外国形式
4:城市大部分地区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但是城市内主要的商业大街,都经过改造,多数采用了不中不西的繁琐装饰的店面
5:城市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形式,没有什么变化,如内地的许多中小城市
西方古典建筑形式的传播
1: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传入了流行西方的欧洲古典式建筑形式
2:建筑师从外国学习归国,通过创作活动,传播了外国建筑形式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移植当时欧美盛行的建筑形式,采用最多的为当时最流行的代表资本主义早期的折中主义,集仿主义形式
虚假装饰店面的商业街:清末产生,南方从广州,北方从北京开始,以后在全国盛行
宫殿式与混合式
在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复古主义的宫殿式与中西合璧的混合式的建筑思潮,当时他的影响面只限于一些大城市。
宫殿式:
1:完全抄袭模仿中国宫殿等古建筑的形式,不顾及新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新材料,新结构套用古典形式
2:按古典建筑的严格比例法式,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建筑功能要求,有所变化
3:虽然采用一定的宫殿古典比例手法,但不重视梁架斗拱的表现和完整的宫殿造型,体型则采用西方的建筑平面结合新的功能要求,外形加上宫殿式屋顶和局部装饰,或局部采用一些地方民间建筑的装饰与手法
中西合璧的混合式:
1:平面按照新功能的要求,吸取外国建筑的布置手法,突出部分中国古典宫殿形式,但摆脱严谨的法式与繁琐的装饰,在有些部分采用平屋顶
2:基本上采用近代建筑的造型,只在局部加上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
殖民地的“复兴式”和“兴亚式”
主要指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和东北城市中建造的一些政府及军事机构,其建筑特征是在近代建筑中运用一些日本古代建筑的细部和装饰,这是来源于日本统治集团的官方建筑思想。
对于自己民族建筑的探索:
1:1927年以后国民党提倡新生活运动,发扬国故,反映到建筑上便提倡采用中国固有的形式
2: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反映到教会建筑上,以及教会办的学校及医院等,则是利用中国的旧有建筑形式,其目的是以中国人民之友的面貌出现,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
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建筑艺术的直接影响不大,但也有些反映。
西方近代新建筑的出现
从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区内建筑活动比较多,以上海南京集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建筑已逐渐由折中主义和集仿主义转为新建筑运动
这类建筑在体型,比例,装饰等方面完全摆脱了各种古典形式
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析
不同的情况:
1:有明确的规划意图和较完整的规划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部地区按照城市规划图建设
2:只对城市部分地区制定规划图,局部地区按规划进行了一些建设
3:城市规划图及资料虽然比较系统和完整,但对实际的城市建设作用不大,基本上没有实施
4:属于粗制滥造的一些城市规划图,大多是凭主观臆想,缺乏科学根据及资料,图纸很不齐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3-11
楼主真帅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