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 四 廈門往泉州,廈門環島路(黃厝標語)、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水頭(鄭成功墓)、安海(安平橋、龍山寺)、衙口(施琅宅、祠)、蚶江(海防官署)
一早徐老師開車到錦江之星接我跟喵貓,鄭老師跟吳幸釗已經在上面了(鄭老師說讓蔣楠趕論文,所以她沒有跟),我們各都準備了早餐跟飲料,所以帶著一堆食物,好像要野餐一樣地出發了。
出飯店往環島路方向走,經集美大橋出了廈門島,走上了濱海公路,這是新的工程而且未完全完工,連最新版的地圖都沒有畫上去。我們今天基本上就是沿著濱海公路一直往東北跑到泉州,濱海公路的廈門段(就是同安)最好走,跨到泉州市的地界後,開始斷斷續續地,有些路段是新闢快速道路,有些還是舊路或小路甚至工地,有些時候又要進城鎮,然而沿路的路標不是很多,讓我們吃了不少繞路的苦頭。
進泉州市屬南安市地界後,道路兩邊開始有很多石材店,難怪這裡叫做石井。石井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這裡是鄭芝龍(還有朱禧,不過朱禧不是我考察的重點)的家鄉,石井鎮公所也最愛用鄭成功的招牌,許多立牌寫著「成功故里」(實際上鄭成功青少年成長的地方應該是安海),今有延平王祠跟一個鄭成功紀念館。
石井延平王祠建於康熙38年(1699)也就是鄭氏自臺南洲仔尾遷葬對岸南安同時,是清帝國最早祀典鄭成功的寺廟,比在臺灣本土允許設立延平郡王祠早170餘年。清帝國收服臺灣後,為收服民心,定位鄭成功為明遺臣,但仍擔心明鄭遺留勢力起義,遷葬對岸以及長期禁止民間為鄭氏立祠,即為例證。之後日本以鄭成功生母為日本女子,引伸鄭成功的忠孝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國民黨尊崇鄭成功以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共產黨尊崇鄭成功驅荷復臺,導致鄭成功變成多個政權都利用的政治圖騰。歷史之為政治服務,這算是最好的例子之一了。
石井延平王祠中,康熙帝為鄭成功立匾「忠臣」,為鄭經立匾「孝子」,同治帝為延平郡王鄭成功、嗣王鄭經、監國鄭克臧立匾「三世王爵」;對比臺南延平郡王祠中,除鄭成功牌位外,尚有田川氏、鄭克臧的牌位,獨缺鄭經。其中意涵,頗值玩味。
第二站是水頭的鄭成功陵園,陵園在覆船山上,我們走繞了路,苦行了好長一段爛路,總算硬「矜」上去,到上頭才發現根本就有一條修很好的路可以到!徐老師當場就說,他就感覺一定會有條好路上鄭成功陵園的,不然泉州以下搞對臺工作的都該烏紗帽了!
水頭鄭成功陵園是五重台階,墓地跟神道都相當廣闊,算是很尊崇了。我想洲仔尾原本的墓地,再怎樣也沒有水頭的陵園來的氣派(尤其洲仔尾是一片平地,絕不可能有這麼渾然天成的靠山),但是鄭成功與鄭氏家族應該是寧願留在臺灣,也不願意被拔去改葬在這裡。
第三站到了安海,已經出南安到了晉江市地界。臺灣人未必知道安海這地名,但這地方的確跟臺灣有太重要的聯繫。實際上安海就是安平鎮,是鄭成功7歲自日本歸返中國,直到19歲赴南京上太學前成長的地方,可以說是鄭成功的第二故鄉,所以鄭成功渡海攻臺以後,就把荷屬臺灣的政軍中心熱蘭遮城(Zeelandia)改稱安平鎮,作為他的居住地,因此被人民稱為王城。
鄭氏宅邸已經全毀,甚至安海灣(其實「安」這個字,在閩南語常是「灣」的意思,安海實為灣海,同安實為同灣,都是過去的海灣)已經淤積為陸地,早看不出鄭氏家族過去以海叉為家園,號令萬船,明清兩代朝廷都莫可奈何的氣度。
安海目前最著名的古蹟是宋代安平橋,又稱五里橋,過去是安海灣上連接晉江、南安兩縣的跨海大橋,長達五里,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工程,事實上這座橋直到一、二十年前還讓摩托車走,真苦了這老袤的身軀!安平橋那一帶的海灣原本已經全部淤積,現在的水域是近年新又挖出來的,為了讓他還有橋的感覺。靠安海鎮上那邊稱為「橋頂」,有兩個持刀翁仲守衛,頂橋附近已經都是民房了,橋面是四塊青石版組成的,每一塊都很細長。順著橋走過幾百公尺有望樓,考察團在這兒拍拍照,就沒有繼續再多走太多,畢竟今天得抓緊時間,五里也就2.5公里,來回走就5公里了,走完會花太多時間。
在安海我們還去了龍山祖寺,這是在臺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三縣)移民後裔的傳統信仰。這間廟的重修與發揚與施琅有關,寫在施世標立的碑上。
路過永和(不要懷疑,就是永和,晉江還有東石呢,跟安平一樣,這些都是移植臺灣的地名)簡單吃了蠔乾粥當中餐,趕去龍湖鎮的衙口村,這是第四站。
衙口是施琅的故鄉,本來叫做南潯,施琅滅了鄭氏發達了以後,光榮回故里蓋了靖海侯府的大宅邸,這個衙門前就被稱為衙口(另外他在泉州府城內也有宅邸,墓園則在惠安的黃塘)。中國的史觀為了為統一服務,已經到了錯亂的地步,既然推崇鄭成功「驅荷復臺」,對滅鄭氏的施琅卻又推崇備至,這不是自相矛盾?現在連尚可喜、洪承疇都被平反了,分別有了紀念館,還能拍成電視劇呢!
衙口靖海侯府前立了「施琅大將軍」碑,從電視劇倒來發揚歷史,看起來有些滑稽。入內掛滿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金牌,上頭還有大匾「名垂千秋」,看來康熙帝還是比今人含蓄,只書了「勳德齊班馬范曹」,只把施琅跟班超、馬援、范仲淹、曹彬相提並論。
第五站是蚶江,位於石獅市北邊,這又是一個跟臺灣很有關係的地點(其實今天五個點都跟臺灣很有關係)。清中期以後官方正港的三條對渡航線中,所謂中線即為鹿港/蚶江對渡(另兩線為臺灣府/廈門,以及八里坌/五虎門)。到蚶江會感受到鹿港的影子,鹿港有不見天街,蚶江有一線天街,依稀可想見當年「鹿耳連帆」,商郊熱絡的盛況。經過一番問路,終於在夕陽時分找到昔日海防官署(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今已成遺址公園,「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對渡碑」)還立在已經傾頹,中西合璧建築「海防官署」的牆邊。
五個行程都勝利完成後,徐老師就趕著要在六點check-in時間終止以前,把我送到泉州城內的華僑大廈旅館,這是蔣楠多次提醒的。我們的車在晉江河邊上,錯過了幾個可以進城的橋,不過還好是趕到了。今天一行多虧了鄭老師和許老師的鼎力協助,否則以當地的交通狀況,別說搭公交巴士絕對無法走出這樣的行程,有這麼實力派的歷史田野指導更是千載難逢,真是太棒了!
我去泉州的時間不好,剛好碰上泉州辦全國農運會,住房緊張。還好蔣楠幫我訂到華僑大廈,還是四星級飯店,它的地理位置就在泉州舊城中心、孔廟旁邊,是控制高度的舊城裡,唯二突破十層的建築,我第一次住這麼高級的旅館!
晚上跟喵貓出旅館到沒多遠處的塗門路,吃了晚餐,小晃了一下孔廟夜間因農運會的晚會,就回旅館歇息了。我享受了一下華僑大廈的足浴,走了一天之後的放鬆果然是很舒服的。
[ 此帖被hqq在2009-04-07 20: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