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99阅读
  • 11回复

[经济]励精图治创新篇 辉煌陇南六十年—陇南6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10-04
励精图治创新篇 辉煌陇南六十年—陇南6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新闻来源:陇南日报    责任编辑:董倍宏    发布时:2009-10-04

--------------------------------------------------------------------------------
  励精图治创新篇 辉煌陇南六十年
  ——新中国成立60年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记者 靳淑敏


  60年前的10月1日,中国人民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60年,是人民生活状况根本改善的60年,是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60年。
  6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我们陇南和祖国一样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探索陇南科学发展的道路,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陇南历史的崭新篇章。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6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比1953年增长49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65年增长了近40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市生产总值由2.92亿元增加到121.6亿元,增长了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96万元增加到118.3亿元,增长了9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1元增加到1998元,增加了1947元;财政收入由2779万元增加到16.7亿元,增长了59倍;财政支出由7047万元增加到121.4亿元,增长了171倍。几十年间,陇南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的突破,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陇南从计划经济走向了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农村土地承包走向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了追赶式、跨越式、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使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60年来,陇南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2008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由2.92亿元增加到121.6亿元,增长了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296万元增加到118.3亿元,增长了912倍。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陇南加快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陇南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重点,集中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工业集聚区,形成了有色冶金、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和中药材加工业为主导、区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主导产业规模扩大,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8年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3.9%提高到2008年的21.3%。
  几十年来,始终坚持立足特色夯基础,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2008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59亿元,比1978年增加33亿多。全市粮食产量达92.58万吨,比1978年增加36.47万吨,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自给;全市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28%,均比1978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农业特色产业获得大规模、高速度发展。    
  全市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建成了一批带动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群众得实惠的大项目、好项目,各类项目建设协调推进,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公路建设、旧城改造、电力工程、供水工程、通讯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得到顺利实施,全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极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3.79亿元,比“十五”末年均增长58.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8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95.0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93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6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在坚持发展中,陇南统筹协调,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发展协调性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27.6:36.6:35.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6.7、16.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工业占GDP比重极大提高,“十五”比“九五”期间,工业占GDP比重提高4.43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4%,比1978年提高17.5个百分点。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结构调整中逐步下调,蔬菜、中药材、花椒、茶叶、油橄榄、核桃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取得良好效益。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品结构多元化,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8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4.88元,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中,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势明显,增幅远高于其他各类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新亮点。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股份制经济逐步壮大。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2%,股份制经济实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3.8%。特别是近十年,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1545万美元,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水平。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近年来,全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启动了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2007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1万人,零钱失业保险金0.3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8.67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27万人,有210.5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达到1.6亿元,受益62.4万人次。
  通过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与补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了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给低收入居民和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实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下,全市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系列惠农优民政策深入人心,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98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劳务收入增长迅速,成为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和政府无偿扶持以及农业税费改革等政策落实到位使农民直接受益。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陇南山大沟深,曾经的陇南人过着人背畜驮、步履代车的生活,甚至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见过车,坐过车,公路更是九转盘旋,路况达不到国家的标准,通县、通乡、通村公路工程和便民桥工程的实施,让陇南路路畅通,条条宽敞。
  九县(区)城区得到了大规模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商场遍地、马路宽阔、华灯璀灿城市供排水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集中供暖等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十五”期间,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建设呈现新景象。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底的8.26%提高到2008年底的19.22%。
  “黑房子、土台子、泥孩子”是1980年前全市广大农村中小学的真实写照。几十年来,陇南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集中物力、财力大办教育,先后通过集资办学以及实施贫三项目、女童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教工程、希望工程、国家二期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中小学危改工程、长效机制工程等20多个国家教育工程和国内外捐赠项目,有力加强了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全市有普通高校1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2.2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8%,比1985年提高13.61个百分点。
  在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的推动下,文化与卫生事业也获得日益繁荣。2007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64.5万册,比1985年增加38万册;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9.65%和91.14%。与改革开放前夕比较,医疗器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全面铺开,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全市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了提高。2007年,全市人口达到275.75万人,比1985年净增加49.84万人,人口出生率比1985年下降了0.1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比1985年提高了0.8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比1985年下降了0.94个千分点,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一定提高。

  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和灾后重建的阶段性成果

  2008年,陇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灾害,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经济损失,面对无情的灾难,全市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援助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和灾后重建的阶段性成果。全市人民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自力更生、自救互救、自强不息。同时,在举国一致、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中,全市人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光荣、祖国的强大与繁荣、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与崇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空前与巨大。
  今天的陇南,经济日趋繁荣,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陇南大地一派生机勃勃。
  陇南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归根结底,离不开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离不开历届领导班子的呕心沥血、真抓实干,离不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开拓奋进、顽强拼搏。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精神、新作风、新干劲,迎接新任务、新挑战、新希望,励精图治,再接再厉,开创陇南更好、更快、更辉煌的成就。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10-07
全市人口达到275.75万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市生产总值由2.92亿元增加到121.6亿元.人均产值仅4400元(即650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人均的1/5.进步大,但起点实在太低.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10-07
引用第1楼北极星301于2009-10-07 02:57发表的  :
全市人口达到275.75万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市生产总值由2.92亿元增加到121.6亿元.人均产值仅4400元(即650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人均的1/5.进步大,但起点实在太低.

这就是东西部差距啊!!
陇南是全国典型的绝对贫困地区,去年一个地震,使几十年的扶贫工作毁于一旦。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10-07
··难为撰稿者了··这么寒酸的数据上还要挖空心思歌功颂德··完全是非洲水平嘛··
[ 此帖被玄静和在2009-11-21 21:3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10-07
引用第3楼玄静和于2009-10-07 21:04发表的  :
··难为撰稿者了··这么寒酸的数据上还要挖空心思歌功颂德··完全是欧洲水平嘛··

什么欧洲水平,欧洲就这水平吗!完全不是欧洲胜似欧洲的水平吗!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10-07
引用第3楼玄静和于2009-10-07 21:04发表的  :
··难为撰稿者了··这么寒酸的数据上还要挖空心思歌功颂德··完全是欧洲水平嘛··

这成就在当地已经了不起了,看到东西部差距了吧。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10-08
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似乎是这个水平滴~~~~~~~~~~~~~~~~~~~~~~~
人生就像挤公共汽车,有人一上车就有座,有人却要一直站到终点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10-09
这个水平在甘肃也是倒数的,还是交通条件太差。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10-09
辉煌陇南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10-09
引用第7楼地图于2009-10-09 09:22发表的  :
这个水平在甘肃也是倒数的,还是交通条件太差。

交通不是一般的差,估计没去过的人很难想象当地的路有多难走。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10-09
引用第10楼江歌于2009-10-09 18:19发表的  :
据报道,前几年,当地有一位公办教师,因不堪生活压力自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院长,写如调查报告,发表于内参,国务院领导动容,还促成了,兰渝铁路....

兰渝铁路前后拖了十几年了,早就该修,扶贫嘛。沿线经过的地方太穷了,相信生活在东部的人们21世纪的年轻人没去过,根本无法想象当地的生活状况。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10-09
引用第10楼江歌于2009-10-09 18:19发表的  :
据报道,前几年,当地有一位公办教师,因不堪生活压力自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个院长,写如调查报告,发表于内参,国务院领导动容,还促成了,兰渝铁路....

兰渝铁路前后拖了十几年了,早就该修,扶贫嘛。沿线经过的地方太穷了,相信生活在东部的21世纪的年轻人没去过,根本无法想象以陇南为代表的西部贫困山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去看看,就知道原来我们伟大的祖国现在号称已经实现的小康,却还有人过那样的生活,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甚至有些人还住在山洞里,成为现代的“山顶洞人”,因没钱买衣服,穿的衣服是从村里去世的老人身上扒下来的,有很大一部分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别提什么电视、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旅游等等了,对他们来说那些东西太遥远。
[ 此帖被sslnbqsr在2009-10-09 19:24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