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483阅读
  • 83回复

[地名由来]地名来历:安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3-08-11
=宿州

宿州得名于古宿国。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原始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周朝天子将此地封为“宿国”。唐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古宿国之地割徐州所属的符离县、蕲县,毫州所属的临涣县,泗州之虹县建宿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 撤符离、蕲县、临涣3县并入宿州。1912年,宿州改名为宿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15 10:17:06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3-08-11
=墉桥区

公元605年隋炀帝为巡游东南开挖汴河,开“通济渠”,在此设墉桥重镇,遂成“扼汴控准,当南北要冲”的军事重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3-08-11
=砀山

砀山县以原境内有芒山、砀山而得名。砀山是历史古邑,夏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秦设36郡,砀郡为其一,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

芒砀山在现河南永城县,秦时此地置芒县和砀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3-08-11
=萧县

萧县得名于春秋时期的萧国。秦统一六国后,在该地置萧县,汉时属沛郡,北齐天保七年改为承高,隋开皇三年改为龙城、临许,大业初复为萧县。唐宋以来,均属徐州府。解放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3-08-11
=萧县

关于萧国的一些背景资料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

在《左传》中,记载有楚国多次伐萧的事件,萧国也曾被楚夺取,后又回归宋国。但在战国时,终被楚国吞并。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3-08-11
=泗县

得名于泗水。
泗县历史悠久。夏朝时即设建制,为伯益子若木(徐姓血缘始祖)的封邑。商时置徐国,西周时徐国强大,徐偃王曾率九夷攻周,之后,国力逐渐衰弱,于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西汉始置夏邱县,后改夏邱县为虹县。唐时废夏邱县并入虹县,先属仁州,后属泗州。1680年,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中,1777年,迁泗州州治于虹,并虹县入泗州。1912年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3-08-11
=泗县2

历史上的泗州几经变迁,现在的泗县实际上是原虹县之地,下面贴一下背景资料。

泗水——①古泅水长一千数百里,为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起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向西至今兖州后,向南至今济宁市东的鲁桥镇,再循今运河南下,穿过今南阳湖,由今昭阳湖西继续向南到今徐州东北,再从现存的淤黄河故道东南下,至淮阴市附近入淮河。鲁桥以上的泗河至今仍存,以下则面目全非。徐州以下一段,金代被黄河所夺,黄河于清咸丰间北迁后,这段河道完全淤废,故古泅水的下游不复存在。鲁桥到徐州段,即古泅水中游,元明时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而且在明隆庆、万历以后,这段运河的河道移到昭阳湖、微山湖以东,原来的泗水中游水源断绝,从南阳镇(在鲁桥镇西南,位于南阳湖和昭阳湖的分界点上)到徐州一段,完全变成了平地。②秦有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淮北市西北),汉改沛郡。
泗口——即清江口,古泅水在此入淮,在今江苏淮阴西南。
泗州——北周末改安州为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移临淮(今泗洪东南,盱眙对岸,即在洪泽湖水下)。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乾隆时移治今泗县。民国度州。现属安徽。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3-08-11
=灵壁

灵壁自古出奇石,唐朝时,即作为供品进贡朝廷。灵壁县始建于北宋佑元年(1086),至今已有900年历史。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3-08-15
=濉溪县

濉溪县因濉河、溪河得名,1950年由宿县析置濉溪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3-08-15
=淮北市

1958年国家对淮北煤田时行大规模开发,1960年4月6日在濉溪矿务局基础上,拆濉溪、萧县结合部设濉溪市;因其位于淮河以北,故于1971年改称淮北市;1977年2月25日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并入;1981年由萧县划入8个公社;1992年7月,划孟庄乡及牛眠乡二庄、邵庄行政村入萧县,成今境。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3-08-15
=淮南

现淮南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因位于淮河南岸且为古淮南国属地而得名。历史上曾属于淮南国、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淮南西路。
淮南人民最早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始于清末,至30年代渐成规模。解放前“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3-08-15
=凤台

凤台原名州来、下蔡,后并于寿州。
清雍正十年(1732年)经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清清廷批准设置新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寿州分疆而立,以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东门外之石头埠等地方划分新县。因寿州城北有凤凰山,遂名凤台县。
凤台建县后,原与寿州同城分治。同城分治,诸多不便。同治二年(1863年)经清廷各级具奏批准,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一日将县治移于下蔡。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3-08-17
=蚌埠

蚌埠,位於安徽省鳳陽縣西北,地瀕淮河南岸,昔為漁村,相傳曾採蚌取珠於此,因名蚌埠集,亦作蚌步集。据“凤阳府志”记载,蚌埠为古采珠之地,故又称“珍珠城”。
蚌埠镇位于淮河南岸的临淮县城(原称濠州,后来的凤阳县)西北五十里外,人口比临淮县多三倍,镇比县大。 蚌埠集地当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凤阳县、灵璧县、怀远县三县的交界处,市面比三县的府县城更繁荣,所以后来把凤阳的主簿(管治安的官衙)移至此地。
清同治二年(1863年),划凤阳县马村沟以西、怀远县席家沟以东、灵璧县后楼为蚌埠独立行政区,置三县司,直属凤阳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凤阳府,同时废蚌埠三县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划属灵璧县,淮河以南划属凤阳县;今固镇县仍为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凤阳5县分领。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翌年撤销,仍属凤阳县。
沦陷时期,蚌埠设为伪安徽省维新政府、伪安徽省政府所在地。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筹备处,脱离凤阳县,辖原属凤阳县的淮河以南地区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区。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3-08-17
=固镇

固镇县以驻地固镇命名。
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遗迹尚存,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1965年划宿县、灵璧、五河、怀远边缘交界部分建立固镇县(64年10月批准)。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3-08-17
=固镇2

关于谷阳得名的考证

固镇,古名谷阳镇,既汉谷阳县治谷阳城,北魏太和年间(477-500)设置。《灵比志略》曾作考证云,“谷阳郡治谷阳城太和中置镇。谷与固北音相近,固镇当是谷镇之误。”
谷阳县因县志位于境内谷水(即今懈河)之阳,固名“谷阳”县治谷阳城,既今固镇南一公里处的谷阳城。东汉及曹魏时属沛国,西晋谷阳县废。十六国时,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管辖。

注:灵比即灵壁。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3-08-17
=五河

在淮河蚌埠以下的安徽省五河县境内,历史上曾有浍河、潼河、沱河、漴河与淮河在这里相会,形成五河汇流的壮丽景观。五河县因此而得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3-08-17
=怀远

怀远古称涂山氏国。大禹与涂山氏女联姻,会诸侯,劈山导淮,并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南宋宋理宗批示:“荆山为城,意在怀远”,置怀远军,并设荆山县。元朝改怀远军为怀远县。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3-08-25
=滁州

滁州因滁河而得名。
春秋时属钟离,南北朝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今滁州市置南谯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是为滁州之名始见于史籍之发端。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3-08-25
=天长

秦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于本地侨置沛郡及沛县,北周改为石梁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的生日千秋节,划地特设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以后基本未变。1946年和1948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曾两度改称炳辉县。1960年复称天长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天长市。

e-tree注:大部分资料上说742年设天长县是不对的。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3-08-25
=明光

明光因境内明光山而得名。
明光市原为嘉山县,汉代始置县,为盱眙、淮陵二县地,属临淮郡。南朝时,宋侨置睢陵县。北魏改睢陵为济阳,北齐改为池南县,南陈复名睢陵县,北周初改为招义县,后又改为化明县,属钟离郡。唐朝时复名招义,属濠州,宋朝改为招信县,元朝并招信县入盱眙,属招信路,明朝属凤阳府,清朝直隶泗州。据《泗州志》记:"明光山,集主之山也,明太祖生时有光灼天,因赐名。"可知明光得名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划盱眙南17个保、滁县北6个保、定远东6个保、来安西3个保,合并新置嘉山县,县治三界镇(老三界)。1994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3-08-25
=来安

得名原因待考。
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始置建阳县,之后几易县名,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3-08-27
=琅琊区

琅琊区因琅琊山而得名。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西南郊,城山相连,是皖东最大的旅游胜地。欧阳修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足以让琅琊山名垂千古。
琅琊山由晋元帝司马睿以其号封而得名,整个风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泉水叮咚,古迹众多,全国重点寺观之一的唐代琅琊寺和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宋代醉翁亭便坐落于此。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3-08-27
=凤阳

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置凤阳府,称中都,置留守司于此。治所在凤阳,即今安徽凤阳。凤阳县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分临淮县地置。隶中都凤阳府(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为府治所在地)。南有皇陵地。
据载,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七年,他驾御荣归故土,一时帝皇的豪兴勃起,御赐一山名为“凤凰山”,而中都城“以凤凰山为殿,势如凤凰,斯飞鸣而朝阳。”凤阳由此得名。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3-08-27
=南谯区

南谯区得名于历史上的南谯郡。
谯国和谯郡原在亳州。东晋地方行政区划比较混乱,“五胡”入主中原后,晋在淮南、江南设置了不少侨郡、侨县,以示不忘中原故土。南谯郡侨置于今全椒县境内,领南谯、山桑等侨县。南北朝南谯州所属南谯郡有两处:一在巢县扶莺岭,二在全椒县境。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7 1:59:15编辑过]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3-08-27
=全椒

因历史上的椒国(西汉时期)而得名,又称椒陵。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