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城市群的探讨
[提要]:现有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构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城市群将有利于区域间政府的有效合作,形成跨省域的经济协作区,规范市场运作,打破地区垄断,消除体制性障碍,使区域内部的“各自为政”变为“联合图强”。为实现把安阳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样一个宏伟目标,营造发展环境,构筑发展载体,建构发展航母。
1、引言
当前,在晋冀鲁豫四省范围内,以郑州为核心辐射周边150公里的中原城市群雏形已定;以北京为核心辐射周边300多公里的华北城市群框架也已基本形成;以环渤海经济带为依托的东部城市群也在蓬勃兴起。位于四省交界处的部分城市如安阳、邯郸、濮阳、鹤壁、聊城、长治都处在这几个城市群和经济区的边缘,受其辐射小,成了孤军奋战的局面。这些相邻城市都在各唱各的曲儿,各弹各的调儿。为了引进项目,吸引投资,导致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水、煤、炭等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空间的迅速扩张,使这一地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发展空间愈加紧张。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问题还是管理和机制的问题,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限制,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建立统一的区域性的管理体制,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温家宝同志曾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跨省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试点”(注人民日报2000-07-06《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所以,为了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了在今后的区域经济以及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更好地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建立四省交界经济协作区,构建区域城市群已势在必行。
2、对城市群的认识
如果我们对18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思维,进行一下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其基本态势,是分工、分化、分离和分解,突出特点就是一个“分”字,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其基本态势则是结合、组合、融合和整合,主要特点则是一个“合”字。30多年前,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画了6个大圈, 首次提出了世界上存在六大城市群的观点,这一创想在当时世界城市研究学界产生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今天很多学者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
这种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形式。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加大、加快城市群的形成,以城市群为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的发展,决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较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宏观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边城市发展的关系。
2.1、城市群的定义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强调社会的、经济的、空间的联系,是一个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可以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发展区域,它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全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进程。
城市群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和叠加功能,是发展区域经济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辐射源,是投资和消费的主要承载者和利税的主要来源。随着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群的功能逐步多元化,使得城市群成为经济、商贸、商务、金融、交通、文教、科研、信息等诸多中心功能叠加的集合体,所以强调城市群的社会发展意识,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对增强各城市综合国力和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城市群的作用
现有的行政区划,使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很难按照效益、效能的原则合理集聚。相邻的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封闭,重复建设,无法形成相互依托,错位发展协作竞争的一体化格局。而城市群的发展就是为了强化经济关系,超越固有的行政区划的约束,寻找协作性竞争的方法和途径,城市群作为一种区域性城镇群体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更大区域范围内流动,顺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必然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区域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团,逐步成为代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体现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因而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空间形态。如美国东海岸大城市群,日本东京都市圈,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而且国内其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已在依托中心城市组织城市群空间,拓展区域发展整体优势上显现出共同的态势。由此可见,建设一个强大城市群已成为赢得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
3、对建立四省交界城市群的战略分析
3.1、规划构思
晋冀鲁豫周边区域历史悠久、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关系密切。构建晋翼鲁豫周边城市群,可以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和区位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现代化进程,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
通过扩散效应,有力地带动中西部城市和地区发展。
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包括安阳、邯郸、长治、鹤壁、濮阳、聊城六市,总面积49054万平方公里,人口2744万人,GDP总量达到1870.3亿元,现有特大城市2座--邯郸、安阳;大城市1座――长治;中等城市3座――鹤壁、濮阳、聊城;县城45座。
在该城市圈内,安阳、邯郸两市综合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金融、信息、交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基本一致,而且,两个城市又处于该城市圈的核心位置,所以该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形态应该是双核心,多节点的结构格局。
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城市体系在大的框架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安阳、邯郸为核心的安邯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安邯都市圈为中心,以长治、濮阳、聊城、鹤壁4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从形状上看,以安阳、邯郸两个城市组成都市圈的恰似双子星座,可形象地称为“双子星座”城市群。
3.2、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
3.2.1、区位优势
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位于我国的几何中心,西控秦晋、南通双江、 北连幽燕、东瞰齐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地处四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协作区的地理中心,可直接进行省际合作,而且城市腹地较为广阔,并于中原城市群、半岛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相接壤,较少受到周边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更有机会在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获得明显的边缘效应。它东连环勃海经济协作区,西接太行山区, 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作用,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支撑点。占四省交汇之区位,据经营四方之便利,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其次,国家重要交通干线如京深高速公路、长邯、长晋高速公路、107国道、307国道、106国道等穿越本区,交通十分便利。 (见下图)
3.2.2、情缘优势
晋冀鲁豫周边区域人民大多为明朝洪桐县移民的后裔。元未明初,中原一带由于连年战争,致使该地几乎成为“无人之地”。明王朝为了开发中原,采取“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迁山西泽、潞等地无田农民到中原安家落户,垦田谋生。民间世代流传的“我的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谣也证明了为一点。人民同根同宗,民风相
似,习俗相类,具有很强的心理认同感。
3.2.3、文化优势
晋冀鲁豫周边区域地处中原,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拥有安阳、邯郸、聊城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濮阳、汤阴等众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皇五帝中颛顼、帝喾、炎帝活动于此,孕育了吴起、商鞅、庄周、吕不韦、孙膑、汜胜之、岳飞、黄巢、司马懿、李商隐、韩愈、许衡等大批圣贤,流下了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蜗补天、皇帝祈天、大禹治水等佳话。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描绘本区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
3.2.4、资源优势
晋冀鲁豫周边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 石油、天然气、锰、铝、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100余种。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 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河、沁河、彰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正在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适宜的气候条件, 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充沛的水资源,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遣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3.2.5、产业优势
晋冀鲁豫周边区域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经过50年经济建设和产业调整,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安阳市已形成了钢铁、电子、轻纺三大支柱产业,是中国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拥有安钢、安玻、两大上市企业。邯郸已发展成为以冶金、机电、建材等重工业为主、轻纺、制药等轻工业为辅,门类齐全的工业格局。长治是一新兴的工业城市,主要工业门类有:煤炭、电力、冶金,全国知名的企业有:潞安矿业(集团)天脊煤化工、晋牌水泥、长治钢铁等。聊城目前已形成机械、轻工、纺织、化工、汽车、电力、医药、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和阿胶、客车、农用车、电缆、机制纸、白酒、肉鸡等一批名牌拳头产品。
3.3、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发展的不利条件
3.3.1、区域城市化水平普遍偏低
2002年,我国城市化达到了39%左右,而晋冀鲁豫周边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6%,远低于我国和其它城镇群的城市化水平。这与我们的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极不相称,城市化滞后与工业化严重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布局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及经济增长较慢。
3.3.2、区域经济水平尚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晋冀鲁豫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总量偏低,人均GDP偏低,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传统行业的比重偏高,而新兴支柱产业未成气候;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偏低,而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经济发展又严重滞后。
3.3.3、城市首位度低,发展极作用小
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是决定城镇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晋冀鲁豫周边城镇群城市实力与规模较为接近,首位度为1.4。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难以带动区域整体发展,造成城镇体系组织散乱,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凝聚力还不强,难以发挥城镇群的积聚和扩散效应。
3.3.4、资源比较优势下降
丰富而优良的资源组合条件,为城市发展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主要矿产资源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开采,煤、铁、铝等大宗矿产资源已经进入稳压电源产或减产、停产期,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现实经济意义在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传统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下降,人才、资本和技术等因素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区域经济亟须向技术导向型转变,在资源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人才、技术优势,才能提高竞争能力。
3.3.5、行政区划的制约
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不同,晋冀鲁豫周边城镇群10城市却分属4个省,这成为“诸侯经济”的根源,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业已“叩门”,但地方利益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却构成了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高门槛。只有打破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与诸侯经济,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动发展力度,才可避免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无序竞争等弊病。
4、对建立四省交界城市群的对策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与合作已成为重塑新型区域关系的关键,其中竞争是动力,合作是精髓。如何把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无序的甚至恶性的竞争转化为一种“战略联盟”式的协同竞争,这是构筑城市群内部区域合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4.1、建立区域性整体空间结构框架
每个城市的发展空间不是区域中一个独立的封闭单元,而应是一个整体开放的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整体的网络中分析问题制定方案不能受行政区划的制约,建立完整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系统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建立一个基础平台。如在欧洲的整体空间规划中,虽然跨越不同的国家,经济和发展政策相互独立,但并不妨碍空间发展上的整体衔接。
这种跨越等级,超越国界,超越区划的空间结构体系,其传统规模等级结构规律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弱,水平联系取代垂直领导而占具主导地位。因处于这一网络中的城市,必须以区域发展为背景来确定其发展规模和目标。其环境质量与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更多地依赖于整个城市群的环境质量与效率。
建立这样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框架,关键是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副院长刘福垣在近期举行的长三角发展论坛上提出“经济的一体化首先要实现政府的一体化”。地方政府作为行政辖区管理者,代言行政辖区利益,彼此竞争顺理成章;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维护国内经济统一,相互合作天经地义。在计划经济下,政府直接组织社会经济运行,通过高度集中、自上而下的行政渠道实施绝对控制,消解了各级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两面的矛盾,基本上是按中央(上级)政府的指令合作,在竞争。但市场经济下,微观经济活动交由市场组织,政府转向宏观经济调控,且各级政府有明确的事权划分,维护整体利益和争取局部利益的矛盾在各级地方政府身上日益凸显,政府内部关系日趋复杂,做大蛋糕与切分蛋糕交织,妥善处理成为一道难题,然而市场替代计划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成本节省程度,又取决于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
就实践看,市场取向的改革,以经济个体(个人、企业)利益独立化的制度设计为前提,这直接引致地方利益强化,使代言这种利益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沿竞争方向发展,体现为横向的同级政府多边角逐和纵向的上下级政府讨价还价。尽管竞争是发展要素是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要条件,是局部不断进取和整体水涨船高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这种竞争妨碍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它就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从前,我国市场化进程更多地是着眼于从无到有的市场生成,一直强化着地方政府竞争。而现在的形势则要求更多地着眼于从有到好的市场整合,转向强化地方政府合作。因为,市场开放不够,一地一城画地为牢、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结构趋同、资源浪费,地方保护主义、不正当甚至恶性竞争等,眼下已成为既制约局部、更制约全局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要通过区域内的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从而来构建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让一切排它性的经济资源能够更自由的流动起来,让一切公共经济资源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共享。
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在无形的市场规则方面,各城市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统一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消除由于行政区划造成的市场壁垒,打破地区垄断,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形成对城市群内各企业一视同仁的竞争格局。通过这样一种协同竞争,将区域内部“各自为战”转变为“联合图强”,在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个体城市的竞争力。
4.2、培育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
建立有效的组织创新机制,是城市群体系区域产业合理发展的保证。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网络是新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提高该城市群竞争力的根本首选,通过建立创新机制在空间上合理地组织区域产业的发展布局,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集聚机制,因为集聚可以使相关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互补,促进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在本区域内产生的市场为导向的自我联合效应,从而改造、优化在过去“小而全”思想影响下,由于重复建设在该区域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无效企业和无效项目,而且由于集聚可以带来各要素间的接触和交流,容易产生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使区域的创新,因素增强。其次,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科技优势,加强科技合作,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时,除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积极性外,更要注意体制上创新,建立多层次协调机构,可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和院所5个层面展开,各城市及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制定一体化的配套政策为创新网络的运转提供良好的环境。
4.3、构建区域资源共享机制
要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体,以及合理的产业体系。为此各城市之间不能仅仅强调在自身行政区划内培育和形成的所谓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结构类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安阳、邯郸两市拥有安阳钢铁集团公司、邯郸钢铁集团公司这样国家500强之一的大型钢铁厂,拥有安阳彩色玻壳责任有限公司这样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型彩玻生产基地,完全可以成为该地区产业布局的发展极。长治市、鹤壁市、安阳市和邯郸市的西部,具有丰富的煤矿,濮阳油田蕴藏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燃气。所以各城市要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合理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4、打造经济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和交通体系
发达的信息网络是区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快该城市群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并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发展,将各个城市的有线网络改造成光纤宽带数字网,并实行城市联网,可以安阳、邯郸二市为信息网络的中心,以区域内务地级城市为主要节点,并连接所有县(县级市)形成统一、便捷的区域性信息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型城市群。
先进的交通网络是促进城市群有效运作的基础。在该城市群中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纵贯南北,而且阿(阿荣旗)深(深圳)高速公路,也已全面开工,东西方向的快速交通还尚未形成。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群内部东西方向之间的联系,而且也严重制约了该城市群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进程和西部矿产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为此要加快实施长(长冶)邯(邯郸)聊(聊城)高速公路(青岛——红旗拉甫高速公路)的同时,还要加速长(长冶)安(安阳)聊(聊城)高速公路,濮(濮阳)鹤(鹤壁)高速公路的实施。另外该区域内没有大型航空港,这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交通瓶颈,但就目前看来,该区域中无论哪个城市都尚未具备独立建设大型航空港的能力,为此我认为安阳、邯郸应联合建设马头(安邯)国际机场。并依此构筑立体的,现代化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4.5、共建生态空间网络
在建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在以区域范围内保护自然开放空间。该地区的城市,大部分为资源型城市,既使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安阳和邯郸,其支柱产业也是冶炼,电力(火电)等污染型产业,而且耕地总量在不断减少,城镇间的开敞空间在不断减小,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加大该区域的环境治理力度,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并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和节水高效农业,努力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加大退耕还林的力度,提高该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努力构建以林木为主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群生态森林框架体系,在各大中小城市形成配置合理的“绿色生态城市圈”。另外要充分发挥该城市群景类多,文化底蕴厚重,地方特点强,都市和山水风光互补的优势,科学规划统一开发,连锁经营,共建晋、冀、鲁、豫大旅游圈。
4.6、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
区域中心城市,是—定区域之内,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发展的高度集聚点,对区域内各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可以说中心城市的繁荣强盛是整个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安阳、邯郸为双核心的城市群,由于涉及多个省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薄弱,市场联系,信息交流较少,虽然有联合发展的愿望,但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安、邯两市若能承担起区域增长极的作用,通过自身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与其他城市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交流与合作,就能引导其他城市逐步向都市圈经济靠拢。从而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安阳和邯郸位于京广铁路沿线,是晋冀鲁豫周边城市群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区中处于中心地位。提高两市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要强两大中心辐射源功能,进一步增强实力,发挥其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其核心城市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比重。要大力支持两市经济做得更强更大,使龙头城市的作用更加突出。
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把握区域经济的至高点,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安阳市要想在该城市群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羊,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重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科学编制全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5%以上,逐步形成以安阳市为中心,以周边县(市)为依托,以一大批小城镇为纽带的完善的城市网络,按照大中小三个层次构建城市体系,第一个层次为安阳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l50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l50万以上,第二个层次是林州市、滑县县城和水冶镇,建成人口在30万左右的中等城市,第三个层次为汤阴县城、内黄县城、安阳县新县城,建成人口在20万左右的小城市,要加强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建设的关键度,均筑城市大框架,大中小三级城市体系要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城市发展大格局。
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城市具有天然的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中心城市的发展可以有序引导移民,并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优化产业布局。而卫星城的发展,更是有效解决大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萌发的。诸如,解决失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探索卫生城的发展模式,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其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有找到比城区更强大的反磁力,缺乏自身发展动力。柏庄镇、水冶镇、汤阴县城和安阳县新县城做为我市的卫星城,要力争在某一核心产业方面超越主城,吸引同质的或相关的企业和产业向卫星城集聚,从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以集群化的产业组织模式发展。这种专业集群化的实现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企业集群,可以是商业和物流集群,也可以是教育集群,如:牛津和剑桥都是伦敦的卫星城,而牛津、剑桥镇的繁荣和持续发展还是因为有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支撑。
二是抓紧修编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我们目前正在执行的是1994—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经过我们近10年的努力,有些规划指标已经提前完成,而有些规划指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区划调整之后,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该规划进行修编已势在必行。
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必须高标准、高起点,瞄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样一个大目标,努力构筑“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即以冶金、电子、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区域性的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商务信息中心。要坚持“五化”标准,即城市结构组团化、工业生产园区化、市场发展专业化、商业经营规模化、居民生活小区化。按照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优化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在城市中部,要通过对一些重点商业地段和一些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进一步强化其做为全市商业中心的地位;在城市西部要依托国有大企业把铁西工业区做强做大,并继续探索由产业带动城区建设,通过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进步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在城市北部,要围绕殷墟大遗址公园和洹河历史文化风光带的开发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的、宜人的,具有亲合性的休闲城市空间;在城市东部,要通过对行政机关的搬迁和信息服务业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集行政、文化、信息、商务、体育为一体的新的城市核心区;在城市南部,要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高教科研为支撑的现代化的新城区。
要同时编制全市交通体系规划,树立大交通和立体交通的现代化交通新理念,加快约60公里长的环城快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完善市区各主要交通干道,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安阳到长治,安阳到聊城的高速公路,加快规划安阳民用机场和通向各卫星城的快速通道,尽快形成以安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航空三维交通体系,构筑区域性交通枢纽。
城市化过程既是生产力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利用更合理的过程,同时还应当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园林、环卫、水系等各类专业规划。一个城市有了绿色,就有了生机,有了水就有了灵气,我们要抓住南水北调大运河穿越我市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市区现有的河、湖、坑、溏,努力塑造城市亲水空间,努力创建园林城,全力打造“森林城”。
到2010年,城市树木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基本建成以林木为主,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森林框架体系,在城市的中心区,近郊和远郊形成配置合理的“绿色生态圈”。我们的目标是城在村中,路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更加美丽。
三是要工业强市。加强对全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引导市区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村办企业要逐步向小城镇集中,逐步改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分散的乡村工业化格局。对我市一些基础较好的建制镇,要重点指导,科学规划,在培育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相关配套产业的开发,延伸产业链,使其尽快形成产业相对集中,分工程度较高,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份的专业镇。如浙江诸暨市大唐镇是全球最大的袜业基地,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90亿元。在镇区内形成l 0个大部门,包括1 000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多家原料销售商、近8000家袜子生产厂,1000家定型厂,300家包装厂,200家机械配件供应商、600家袜子营销商、1 00家联合托运服务企业,形成了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分工协作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努力打造文化强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城市规划既要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自然特色,又要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功能特点和人文优势,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
5、结语
构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城市群,其根本意义就是要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建立相对完善的跨省域的经济协作区,并通过协作,形成合力,实现共赢。
[ 此帖被6023083在2010-06-01 16: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