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05阅读
  • 16回复

[地方沿革]古县临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11-25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置钟离县(治今凤阳县临淮镇东故城),以古钟离国为名。属九江郡。王莽篡汉,改九江郡为延平,改钟离县为蚕富。东汉建立复原名。初平四年(193年),袁术据寿春,改九江郡为淮南郡。钟离县属淮南郡。建安四年(199年),袁术亡,为曹操所据,复名九江郡,钟离县曾为外戚冯邯的封邑,称钟离侯国,为姨子侯;属九江郡。三国初,因处魏、吴拉锯战战场,钟离县后被撤销。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立钟离县(仍治今凤阳县临淮镇东故城)。属淮南郡。东晋咸和五年(330年),设钟离郡。钟离县为郡治。义熙元年,侨置燕县代替钟离县,仍为钟离郡治所。北周复名钟离县。仍如前。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钟离郡入濠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濠州为钟离郡;唐武德三年(620年),钟离郡为濠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钟离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复濠州。钟离县均为州郡治所。贞元元年(785年),钟离县割属徐州。元和四年(809年)属宿州。五代十国吴时还属濠州并为治所。吴元年(1367年)五月,朱元璋部收复濠州,升濠州为临濠府,钟离县为临濠府治所。
  洪武二年(1369)九月,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三年十一月,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割临淮县四个乡设置凤阳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11-25
古县临淮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1-25
听雨客舟淮水长,寂寞是濠梁
——凤阳临淮关访古归来
(我爱滁州之二十九  文·图)(转贴)


      早前整理“滁州名四”资料时,就有心去四大古镇之一临淮关走一趟。寻访清流关时,想起临淮关是在江淮大地上与之齐名的水上关隘,去实地看一看的念头就更强烈了,近日和几位摄友冒雨终成其行。

      驱车前往,渐近渐怯,思绪翻飞:悠悠千载,经过淮上波澜的浸润,弥漫硝烟的洗礼,临淮关俨然一位禅定的老僧,静静地座落在淮河岸边,今日来寻,如何能阅尽百代的沧桑。

      临淮关今为凤阳临淮镇,春秋时在此初建钟离城,秦朝在这里设钟离县,成为当时的官盐道。东晋设钟离郡,隋唐时又在临淮东部筑城,因濠水由此入淮,改称濠州。明代相继改钟离县为中立县、临淮县,后建中都,划部分属地设凤阳县,临淮县仍存。清乾隆十九年撤临淮县并入凤阳县,此地始称临淮关。

      先去的是钟离古城遗址,古城位于临淮镇东2.8公里原李二庄乡境内,追溯钟离古城的历史,必然要追溯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

      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为了阻止楚国的北进,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冬十一月,(鲁)叔孙侨如及诸侯大夫会吴于钟离(即现在的遗址所在地),吴国始通中原各国。此后几十年,演绎了楚、吴、北方诸侯国集团争雄天下的前三国时代,这其间,吴国势力逐渐坐大,也把钟离子国收入囊中。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钟离之会实现了大国邦交,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自从钟离会议上吴、鲁结盟,吴便开始成了楚的敌国,从此,吴楚争雄的序幕拉开了。楚灵王继位后,于公元前538年伐吴,八月攻克钟离,钟离成了楚国的领地。吴国也不甘示弱,于当年冬天举兵伐楚,楚国为了抵御吴国的进攻,派箴尹宜咎修筑钟离城,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钟离城”。素有“城堑水深”、“钟离天险”之称,实为钟离子国都城城址。 江淮之地(滁州)因此开始有了“吴头楚尾”之称。

      钟离城俗称“霸王城”,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后,南渡淮河,欲入钟离城投奔薛公,薛公不纳,项羽在城外解带石休息后,南奔阴陵而去”。 大概是后人同情项羽,循项羽曾在城边停留过的史实,便将古城冠以“霸王城”的称呼,用来纪念一代枭雄。

      钟离古城临淮河而筑,保存完好,正方形,有4门,东西宽360米,南北长380米。城垣为黄土夯筑,基部宽18米,残高3至4米,城四角高达5米,东护城河尚存。城的里面,现有一个不大的村庄,名为古城村,倒也适得其名。城内外地表面曾出土有楚国蚁鼻钱、战国瓦当、铜箭镞、汉封泥“钟离丞印”及大量陶器和陶片等。

      故城距今已逾2500多年,超过秦长城的年龄,如今秦长城已难觅踪迹(现存长城乃明代重修),而此城如此完整,不能不说是奇迹,198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是当之无愧了。

      离开钟离故城,路过隋唐时所筑濠州城的一段旧址,依然是黄土故垒几棵树,一弯城河细雨中,令人徒增沧桑之感。

      因雨阻路,只能遥拜一下位于镇郊西南的胡府村,亦即《庄子·秋水篇》所载“濠梁观鱼”典故的发生地。故事说的是庄周、惠施一日同游濠上,但见一群鲦鱼在水中悠然游动。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答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两位大家在此谈学争辩的逸事,被后人视为美谈。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此傍水建造观鱼台,史称“濠梁观鱼”,以之相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相传,今临淮镇附近的“梦蝶坊”、“惠子窑”,就是当年庄子、惠子寓居之处的地名,亦是庄子死后的葬身之所。某个版本的《梁武帝演义》中有一节描述更带有传奇色彩,说是梁武帝为了拦堵淮水以淹灌北魏寿阳,举国之力在淮河上筑浮山堰(堰址在今明光、五河交界的淮河上)时,因为水流太急,屡填屡冲,近处的土被取得差不多了,一群士兵远道而来临淮取土。在愈取愈深的过程中,听到了铁锨碰到金属后发出的巨大响声,领头的视为异数,不敢再挖,赶紧禀报梁武帝。武帝亲自前来督挖,士兵小心取走浮土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属履钵,武帝命人撬开上盖后,发现一须发皆白的逝后老者端坐如生,近处留有诗偈,武帝命人取来一观,诗偈上的文字大意是说:自己是庄子,某年某月某日,后世的梁武帝会来此一见,希望不要打扰他在此休息。梁武帝阅到此处,再看所留日期正是当日,惊呼庄子为天人,亲自焚香祭拜,命令手下复原如故,不得冒犯。

       估计传说不过是后人的杜撰罢了,但历代文人对“濠梁观鱼”多有题咏,其中以苏轼《观鱼台》的“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和黄庭坚《秋思诗》的“悲莫悲于湘滨,乐莫乐于濠上”称最。绘画方面则以有南宋画院盟主之称、“南宋四家之一”的李唐据此所作《濠梁秋水图》为代表,较好地描绘了这一逸景,现存天津艺术博物馆。

      历代园林建筑中,观鱼台、知鱼槛之类构筑,也都渊源于这一典故,而耐人寻味的是素以勤政名世的康熙皇帝,也在万机之暇,先后于京师的北海和承德避暑山庄分别修建了“濠濮间”和“濠濮间想”的同名景亭,反映一代明君对那种淡泊、闲适生活的向往。

      踏足在老街斑驳的石板路上,脚下回响起空旷的足音。小巷蜿蜒,两侧高墙矗立,人在巷中,犹如走在一条裂缝中。抬眼间,古镇的青砖黑瓦,河畔的块石垒筑,展示的多是岁月的沧桑。

      沿途向同行刘君及沿街居民打听浮桥所在,得知我是专程来此寻古,他们热情为我讲述了古镇辉煌的昨天。

      临淮关地处淮河中游,淮河贯穿这个千年古镇。今天的临淮关座落在南岸,北岸是五河县的临北乡,但历史上南、北两岸同属于临淮关。濠水、淮水在临淮关相汇,小镇一分为三,一如武汉三镇的微缩版,是淮河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

      昔日辉煌时,茶楼酒肆、南北杂货、米行肉铺,百业俱全,至清末民国初年,已发展成为周围百里之内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小南京”之誉。透过路人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马嘶骡叫、泊舟淮上、商贾云集的古镇风情。

      信步来到临淮的古渡口。这里昔为浮桥所在,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因以船作墩,串连木跳板而成,形如蜈蚣,俗称蜈蚣桥。由于蜈蚣惧鸡,镇上的人又在桥的两岸各置石刻鸡一只,以镇此桥。明清时期,临淮浮桥为南北重要津梁,官差衙役、旅人商贾,川流不息。漕运船只,鱼火炊烟,晨启暮泊,千帆云集,不枉了“浮桥烟锁”的美誉。而蜈蚣桥、石刻鸡相生相克,为“道”之本,设于庄子游息故地,可谓适得其所。

      离开码头,走近了设于水上的古代关隘旧址(清同治四年,即1865年,作为官盐道,在此设关收税,古镇始称临淮关)。两岸夹峙,石垒砖砌的古关雄姿犹存,让人为之惊叹。

      临淮关古为淮夷之地,北濒淮河,南控群山,为皖、豫淮上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冷兵器时代,北师南来,陆路取清流关,水路攻临淮关,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一幕幕刀光剑影演绎着“城头变换大王旗”的连续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成了多少江山社稷的历史定格。

      走过了钟离古城,走过了观鱼台前,走过了水上雄关,或者说走过了古镇临淮,但那段千年的岁月我也走过了吗?

      夕阳暮合,孤帆遥雁,多少前尘往事,尽随一水东流。想来听雨客舟,把茗问禅,或是夜泊淮上,揽月水中,也只是文人们的遐思罢了。

      老街恍若隔世的旧梦,昔日繁华早已如云烟散去,今日的萧条让我感慨难抑:古镇临淮,在市风尘嚣的今天,多少人识得你历史的本真?在频频造景揽客的旅游潮中,多少人会为你梳妆洗面?

      淮水东流岁月长,不见当年古濠梁。古镇临淮,“养在身边人不识”,我为你叹息……

                      ———我行我宿八月三十一日于灯下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11-25
濠河入口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11-25
斑驳长街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11-25
古城遗迹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11-25
蚌埠改名凤阳市 凤阳县改名临淮县或者钟离县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1-25
临水敌台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11-25
古盐关隘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11-25
老屋印象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11-25
雨中小巷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12-01
好贴都米有人顶 再顶一个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12-01
好有历史的才街。
孤身只影,细听窗外雨声,拭掉玻璃窗的爱,乱心随之回复恬静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12-01
是老街。
不过见到有些红砖和青砖粘一起了,不和谐。
孤身只影,细听窗外雨声,拭掉玻璃窗的爱,乱心随之回复恬静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12-13
古县临淮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12-13
回 6楼(KINGSON) 的帖子
又一个”淮安版“,不知道凤阳人干不干。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12-13
Re:回 6楼(KINGSON) 的帖子
引用第15楼萧望岳于2010-12-13 21:50发表的 回 6楼(KINGSON) 的帖子 :
又一个”淮安版“,不知道凤阳人干不干。

我说的是 现在的凤阳县划归蚌埠

凤阳县成郊县  凤阳本来就是大地名 和淮安有点不一样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