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57阅读
  • 6回复

[湖北]县镇合一:新随县县城建设的最佳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7-28
     文   王文虎
    随县设立后,随县县城的设立就是摆在随州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随县县城究竟选在何处?官方虽然有腹案,但同时又很民主,他们“希望了解随县、关心随县发展的有识之士能够为随县新县城的选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于是征求意见,所以每个随州市民都有发言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我想提出一个方案:在现厉山镇集镇的基础上发展随县县城,我称之为“县镇合一”。“县镇合一”的建城模式是基于如下几种考虑:
      (1)随州区域社会内城市建设的中心与次中心的关系问题。
     (2)厉山区域社会内的人流、物流、商流的脉动中心与次中心的关系。
     (3)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与行政区划的易变性。
     从随县城与随州城的关系来看,“县镇合一”的建城模式较之其他方案更为合理。在随州这个区域社会里,随州城因座落在二水的汇合处,对内,它可以控制随州区域内的南与北,东与西,对外它可以直通大武汉,在历史上它占有了随州最优势的资源,所以最终成为随州地区的中心,洪山、小林等地“居边”,虽然也有成为“中心”的条件,但是它们不能成为随州区域社会的中心。至于厉山、安居、均川等集镇虽然也是随州的中心区域,但是它们没有“二水的汇合”的条件,虽然可以成为大镇,但最终退居随州区域的次中心地位。这样看来新设立的随县县城,无论在哪个乡镇,它先天地只能成为随州城的“卫星”,没有做得像随州城一样大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条件。随州城比随县城肯定具有更大的“乐居性”,因为随州人对安居地的选择受着这样的文化心理支配: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就是在随县工作的官员中,因二城距离太近,所以愿居随城的人要多于乐居随县城的人,他们当中的多数恐怕会成为“白天随县工作,晚上随城睡觉”的“走宿族”。我的意思不是反对官员居住随州城(他们应该有居住权),而是说,随县怎么也比不上随州城有人气。所以,随县城的建立必须考虑人气的问题。
     国务院行政区划里明确确定随县县城驻地在厉山镇,所以一切选址方案,都要是围绕厉山镇区来展开。既然随县城只能是随州城的“卫星”,那么随县县城与随州城之间应该实现功能互补,——用自己的功能补充随州城的不足。文化旅游是整个随州地区所要做强做大的产业,曾侯编钟文化与炎帝神农文化是随州文化旅游体系中所要擦亮的两张“名片”,当然也是随县所要做的工作。新成立的随县领导班子也强调,随县当前最大的资源就是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随县实现区域增长的突破口,因此随县县城的城市功能将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炎帝神农文化资源”集中在现在的厉山集镇,其打造的绿色景观已经起步,随州市、随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继续着力建设这个新景区。在这种情形之下,随县的行政机构应该是一屁股坐在厉山集镇,把厉山集镇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之城和文化祭祀之城。如果它在厉山集镇之外另建新城,把“炎帝神农文化资源”这张名片就在县城之外,县城建设与景区建设不能俱为一体,而是“一分为二”,显然不利于擦亮“炎帝神农文化资源”这张名片。
    据说,九里墩、何家贩、苏家—沙河、王家湾都可能成为随县县城的所在地。相关人士在网上是这样分析这些备用地址的:
    方案一:九里墩。优点:紧邻厉山镇区,有一定的设施基础,能够快速启动。不足之处:该片用地有限,可利用建设用地不足12平方公里,没有充分利用国务院下达的15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未来城市拓展空间不足。该片区内有电力高压走廊再加上汉丹铁路、宁西铁路、随岳高速,要实现厉山现有镇区和新县城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等等。  
     方案二:何家贩。 优点:紧邻厉山镇区,有一定的设施基础,能够快速启动。不足之处:该片用地有限,可利用建设用地不足14平方公里,没有充分利用国务院下达的15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地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是受封江水库的渗水影响,房屋沉降比较严重,对将来城市各项管线基础设施的安全危害也较大;当前建设拆迁量太大,建设成本高,未来城市拓展空间不足,东面受到随岳高速的钳制,无法拓展,再向北又会成为随州的老版本,城市框架无法拉开。

     方案三:苏家—沙河。优点:用地比较宽裕,可利用建设用地达20平方公里,环境优美,易于建设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地质条件好;拆迁量低,能够整体按规划建设;离封江高速出口不到2公里。不足之处:离厉山现镇区4公里,前期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比较大,积累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
     方案四:王家湾。 优点:用地比较宽裕,可利用建设用地达23平方公里;环境优美,易于建设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地质条件好;拆迁量低,能够整体按规划建设;离封江高速出口不到2公里。 不足之处:离厉山现镇区6公里,前期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比较大,)积累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以上四种方案都是在现在的厉山镇区之外建立新县城,实际上是县镇分设。它们很少考虑城市建设的人流、物流、商流的脉动中心与次中心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将厉山镇作为随州地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社会,我们就不能忽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自现在的厉山镇集镇形成以来,它就是厉山这个区域社会的人流、物流、商流的脉动中心,其他地方只能处于受支配、受影响的地位,属于厉山区域社会中的次中心地区。根据矛盾学说,我们处理处理问题必须抓着主要矛盾,否则事情就会办糟。如果我们将随县县城设立在这个中心地区,那么,我们就等于抓着的决定厉山区域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所以县镇合一模式等于抓着了厉山区域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一是充分利用了厉山区域社会内的人流、物流和商流脉动,随县县城不会从几乎是零“人流、物流和商流脉动”处开始发展,缩小了城市发展的时间成本;二是充分利用厉山集镇现有基础设施缩小了城市建设的经济成本;三是充分利用了厉山集镇的现有用地,减少了城市发展的空间成本。
     而如果远离核心资源而在上述四种方案中别选他处,那么在厉山这个区域社会里,将会出现随县县城与现在的厉山集镇之间争夺资源的情况:随县县城利用其行政力抢资源,而厉山集镇则利用其历史地形成的中心惯性约束力保资源。在这种情形之下,随县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难以实现厉山区域社会中心资源向自身的转移,届时占用大量土地而建成的县城,街道虽然很是整齐、房子虽然很气派,政令所出虽然很是“威风”,但是毕竟因资源不富而成“客里空”式的城市,它难以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而厉山集镇则因“馒头分吃效应”而趋弱势,其结果必将造成县城市民与厉山集镇居民之间的不和谐。可见别选他址建县城将面临发展高的成本、建设高成本、用地高成本以及化解城镇居民矛盾的高成本。
      由于新设立的随县基于行政考量的成份居多,所以我们在确立县行政机构所在地时,一定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与行政区划的易变性的关系问题。一座城市诞生以后,它就要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是行政区划是易变的,就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州地区行政区划就发生了多次的变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天河口等地原来从殷店分出而为“镇”,现在又并入殷店,因行政机构一撤,天河口一下子变成了空镇。——我的意思不是反对乡镇合并,而是说,在建立一座城市时,不能以行政需要为依据,而应该以该地的物流、人流以及包括商业在内的产业流是否形成区域中心为依据。仅以行政依据建城,其命难久。因为城市不仅是“城”,而且是“市”,从某种意义上讲,“市”才是“城”的灵魂。有了行政依据,在物流、人流以及包括商业在内的产业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其运永续:当行政机构被撤销之后,城市不会“官”去屋空,它照样是这个区域的中心。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新随县县城建设采取“县镇合一”的模式实在是最佳选择。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1-07-28
从嘉庆以来随州集镇及城市发展看随县县城建设
         文  王文虎
     新随县县城的建设问题牵动着市民们的心。对于城市选址问题,很多人都在积极建言献策。有人建议在现有“重要城镇”之外另选建新城,也有人建议在已经废弃了的旧城基础上复兴古城,即随国故都。这些建议,都有其理由。但是提议者们 很少从城市由“集镇”到“重要城镇”,又由“重要城镇”到“城市”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认为随县的城市建设,必须尊重随州地区的城市由“集镇”,到“重要城镇”,到“城市”的发展规律。本文所依据的资料是1987年由随州市随州贸易志编辑室编纂的《随州贸易志》。这本《贸易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从清代嘉庆以来随州境内的集镇变化情况,反映了随州地区的集镇兴亡情况,反映了随州地区由“集镇”到“重要城镇”,又由“重要城镇”到“城市”的发展规律。研究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能为我们今天的随县县城建设提供一些决策性参考。
一、随州集镇变化规律说明,不能在废城基础上复兴古城
      随州境内的集镇起源甚早,传说中的烈山氏已经“日中而市”,此“市”即为“集市”。这说明“集镇”在随州境内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明代时,“资本”已经萌芽,集市发展很快,随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境内的集镇已具规模,而随州文化对集镇有明确记载者,当始于清代。因为行政区划的变更、基本建设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等等,从嘉庆以来,随州境内的集镇变化起伏较大。在一个地方设立一个行政机构,就意味着这个地方将兴起为集镇。例如新街在1954年以前仅为荒冈,但后因新街公社设立如此,这条荒冈也就成了集镇。可是仅因行政机构所立而立的集镇也往往因机构的变动而变动,比如天河口、崖子河等集镇在乡镇改革后,就呈颓势,此外,基本建设也易导致集市的兴起或消亡。例如因修封江水库,集市刘家河、江家河被淹,所以消失了,同时居民迁居水库坝南,因而兴起了集市,它就是“封江”。根据随州贸易的史料,我们可以将随州的集镇形成分为这几个阶段:
    第一段是从嘉庆到道光,随州集镇的发展总体上呈减势。据统计,嘉庆年间随州集镇有59个,它们是李家集、高家店、西草店、宋家湾、小林店、贾家店、马家庄、冈头店、尹家湾、沙河店、何家店(随北)、牛心村、丁字店、王家店、吴山店、唐王店、汪家店、自赶店、三河店、望世店、厉山店、双河店、老何家店、肖家铺、安居店、西九里岗、新阳店、鲍家集、何家店、朱家集、崔家店、清水河、祖师店、紫溪村、回龙店、董店、随阳店、黄家台、张家店、红土崖、朱家坡、万店、上五甲、骡马冈、张刘店、黄连畈、沟碑堰、均川店、太和店、詹家堰、柳林店、石桥冲、落田坡、塔儿湾、谢家湾、金沙湾、沙坡铺。这59个集镇构成了嘉庆以来随州境内的商流网络,反映了随州当时的繁荣程度。从嘉庆到道光近百年间,随州境内的集镇变化甚大,到了光绪年间,随州境内的集镇由59个减到50个,消亡的集镇达42个,同时又兴起了崖子河等32个集镇,兴起的多,消亡的也多,但是消亡的大于兴起的。这说明随州的集市兴的也快,亡的也快,成“市”艰难。
     第二段是从光绪到宣统,总体呈增势。宣统年间,随州集镇由50个增加到了75个。其中消亡9个,恢复5个,兴起29个,净增25个集镇。这个阶段,兴起是主流,消亡居其次,也有恢复的情况,但是消亡量大于恢复量,说明消亡了的是不容易恢复的。
    第三段是从宣统到抗日战争前,随州集镇还呈增势。集镇由75个增加到83个,大堰坡等就是此时兴起的。其中消亡22个,兴起22个,恢复8个,消亡量还是大于恢复量。
   第四段是从抗日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随州集镇的发展呈减势,由原来的83个减至73个,无兴起者。
    第五段是从建国初期如今,随州集镇的发展又呈增势,至少达到了82个,但它没有突破83个这一历史最高峰。
    从随州集市的五个发展历史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随州集镇的发展采取了消亡、兴起和恢复三个形式,二是随州的集市兴起、消亡也容易,但是恢复很难。为什么随州的集镇消亡后就不易于恢复?我想,有两条原因恐怕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我们随州人不喜欢走“回头路”,他们称“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地方的集市被废除之后,人们往往乐于开辟新地;二是一个地方的集市被废,说明它已经不适合成为“城市的细胞”,它已经被历史的发展淘汰了,再去恢复它除了发思古之幽情外,没有其它价值。
    因此,用恢复的方式,即在随国废都的基础上建设随县县城并不符合随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

二、随州城市的形成规律说明,不能在没有商业基础的地方建城

    “集镇”是构成城市形成的“细胞”,一座新城的建设,离开了业已经形成的“集镇”这个“细胞”是很难成活的。不过,即使是我们将一座城市建立在82个集镇中的任何一个的基础上,它也未必一定能成为城市。这就是说,虽然82个集镇都可以成为城市的可能,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最终成为“重要城镇”的只有6个,成活率约7%,可见城市形成之不易。
     第一个重要城镇是城关镇。城关镇又被称为“城厢”,它地处二水汇合处,自南北朝以来,它就是郡、州、县置署之地,商业亦居随地之首,因此它是随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清末,其人口逾万,拥有19条街道,商号达300多家,其中大商号达50多家。
     第二个是厉山镇,距城关18公里,大街小巷达20多条,曾为随地第二大商镇。明初,厉山镇称“日中街”,清初又为“纺线街”,纺土织盛行,山西、陕西、郧襄等地的客商以厉山为据点,将厉山变成了全国的知名大镇。民国时期厉山镇的商业更是发达,民谣“九街十八巷,早晚交易忙,店铺如星点,推贩满街坊”就是其商业发达的真实写照,商户达200多家,其中外地驻厉山的大商号达17家之多,而随商中最大的商号——秦荣记也是在这个镇产生的。
     第三个是环潭镇,距城关镇35公里,明代时始兴商业,形成集市,清代始以“镇”称。环潭镇北趋枣阳,南抵钟祥,实为随西水陆要冲。所以晚清以来许多外地客商在此落户,民国时期,全镇拥有商号达300多家。
     第四个是淅河镇距城关镇仅10公里,同治以前,淅河仅有近30个商户,到了同治年间清政府在此设“食盐分销局”,方圆数百里的邻近县、区如枣阳、安陆、河南的桐柏、唐河都到此购盐,由此,各种行业应运而生,大小商号达200多家,行业达40多种,所淅河镇当年被称为“淅河市”。在随州的六大城镇中,它肯怕是第一享受“市”的称呼的。
    第五个是安居镇。距城关镇18公里,清代始成。自咸丰以来,此镇为土布的集散地,山西、陕西商人在此做生意者绝于道,光绪年间客栈多达270多家。
     第六个是均川镇,距城关镇17公里,可能是随州地区最古的镇,相关李世民亲书了“古均川”三个字,可能是随地最古的重要城镇。民国初年此镇商民逾百户,但多系半农半商;1938年城关、淅河被日军侵占均川镇成为随西南的农产品的集散地,各行商号达到了250多家。
     分析以上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城关、厉山、环潭、淅河、安居、均川之成为随州地区的 “重要城镇”,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地理位置重要,六大集镇或为本地政治经济中心,或为随州一方的商品散集之地;二是商业发达,商号都能达到200户以上,有的商号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如厉山镇;三是重要的政府机构设置如此,如淅河镇曾是清政府的“食盐分销局”所在地,因而它被称为“淅河市”。 这表明,如果我们要在随州一个集市基础上发展出一个“重要城镇”,那么它当为区位优势明显、商业发达的集市;如果加上了重要的政府机构所在地这个条件,那么它就可能成为“重要城镇” ,其可能性为7% 。
     资料显示,“重要城镇”最终成为“城市”的仅为一个,成活率约为16%。进一步分析表明,六个重要城镇在成为城市的竞争过程实际上是条件的竞争。它们中的哪一个能进一步发展为“城市”,必须满足如下两个基本条件:
    商业发达,商号在数量上达到了三百多家;
     县级以上的重要行政机构设在此地。
这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淅河镇在竞争中曾获得了“县级以上的重要行政机构设在此地”这个条件,因此,它曾辉煌一时,被称为“淅河市”,但是其商号没有突破300家,所以当“食盐分销局”取消之后,它又从“市”退到了“重要城镇”的范畴,成为竞争的失败者;环潭镇的商号虽然突破了300家,但是它在历史上没有获得“县级以上的重要行政机构所在地”这一条件,因而它最终成为随州重镇但没能成为一座“城市”,也是竞争的失败者。只有城关镇,自始至终都是县级以上的重要行政机构的所在地,且其商号达到300家以上,居随地之首,所以它最终由“重要城镇”上到了“城市”的台阶。

      由此可见,随州地区的六个重要城镇是经过历史竞争由集市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成为城市的机会只有16%,在它们之外的集镇的基础上另造新城,是在历史选择之外进行人工选择,它即使过了重要城镇关,其成为城市的成活率肯定不会高于16%,因此,新随县县城的建设如果在“重要城镇”之外另造新城,那么其很可能面临失败的命运,我们不能不慎之又慎啊。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既然国务院要求新随县县城选址问题只能在厉山辖区内求解,那么厉山镇当为最佳选择,其境内的集镇如两水沟、沙店、封江等在上升为重要城镇的过程中都没有通过7%的选择关,只有厉山镇通过了。因此在厉山镇的基础上建随县县城算得上理性的选择了,至于它能否突破16%的成活关,那取决于随州行政机构这个变量。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07-28
县镇合一,效率最高,但发展空间不大;
另择新址,远则难以形成聚合与吸附效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07-28
行政主导人为造城,在中国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还需继之以活跃的工商业,否则造出的也是空城。
逛行政区划论坛,览天下区划风云。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07-28
回 3楼(到此一游) 的帖子
   鄂尔多斯唱出那么大的空城计,东南沿海的游资不也大老远跑去捧场?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7-29
支持在厉山镇、新街镇、安居镇、均川镇、随州城区的中心点安居镇东部一大块地方设县城,不知道是不是楼主所说的王家湾地块。

一、靠山面水,地质条件好,水源充足;
二、地理区位好,距离四大镇与随州城区都很近,建成新城后可以串联四镇一城;
三、连接安居镇,等于是安居镇的拓展,有人气基础;
四、村落较少,拆迁成本低;
五、县域人口与地理的中心;
六、交通方便、高速公路出口很近,与铁路距离恰到好处;
七、可建设面积完全够用,足够支撑起中大城市的建设;
八、为未来随州城扩大,两大城市同城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我个人看法,新城建设,首先是交通,马上跟进行政设施、市场设施与居住设施,开通到厉山镇、新街镇、安居镇、均川镇、随州城区的公交,均在10公里范围内,10分钟的时间,同时新城截住了西南10乡镇进入随州城区的交通,走过路过不会错过,可以借势迅速集聚人流。

如果扩建厉山镇,我觉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把镇扩大一点点而已,不会有其他的结果,如果是另取其他新址,像九里墩、苏村沙河、何家贩,恐怕结果会是非常难堪的空城,甚至空城都谈不上,空镇而已。

建在安居东曾都西这一地块,我想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借势,那就是未来的随州西城区。
低房价、未来随州西城区,又是县城,几个大镇的中心点,山水新城,恐怕曾都人都会跑过来买房吧,也是随县县城在近期内能与随州抗衡的唯一选择,选在其他地方建新城谁会去那里啊!

随州建不了,随县建,集合随州与随县两大实体,共建未来随州都市。

纸上谈兵,莫怪!

[ 此帖被叶青城在2011-07-29 16:15重新编辑 ]
亲爱的不要对牛弹琴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8-01
回 5楼(叶青城) 的帖子
       那个地方叫车岗,地势开阔,但在此建城占用耕地多,而山地城市随州就是更低匮乏。
       另外,图上的随州城区与厉山镇之间分别是曾都经济开发区和规划的随县经济开发区,只要随县经济开发区一建起,两城就对接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