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095阅读
  • 131回复

[宏观区划体系]区分“省会独大”与“搞省会独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z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1-08-17
前者在内陆省份普遍存在,往往是不可抗力,比如湖北、贵州,就那块地方条件好

后者有:
石家庄,“省城”的代名词,唯恐无人知道是省会,非常积极地在搞,不过怎么也搞不成的样子
郑州,吃相十分难看
合肥,目前省委副书记兼职,坏了这两年专职党务副书记的规矩
杭州,50年代就以二级城市人口按特级城市规格拿省财政补贴,积极性相当高
南昌,这两届班子下定决心学合肥郑州要搞一搞

[ 此帖被sz在2011-08-17 11:2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11-09-17
叫过小苏州的城市:上海,潍坊,济宁,丽江……
南京有家做苏式食品的老字号,以示自己做的口味比较接近正宗苏式口味,取名叫“小苏州”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11-09-16
愚昧的SZ出愚昧的SZ人。
sz
只看该作者 129 发表于: 2011-09-16
有些人以为上海之大是天上掉下来的,产生了扬州等自称清代上海的怪谈,近几十年来研究逐渐恢复了当时的实际面貌:

一个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新鲜出炉的全国网络,与西方机械力量碰撞,以李秀成东征为契机,在上海重新集结了中国的人脉商贸关系
sz
只看该作者 128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26楼drunk于2011-09-16 15:35发表的  :
》》还有,为什么历史上的苏州,从来就不曾给人以“大”的感觉? 为什么大家在说到苏州的时候,习惯都会加个“小”字(小苏州),说到上海、武汉,习惯都会加个“大”字(大上海、大武汉)?



愚昧,香港的老式广东人说起来,广东全省、苏杭二州

小苏州从来说的都是其它城市某方面类似苏州

大上海大武汉因为加上天津,是民国洋轮经济下top3
大城市,但加“大”的仅此两家,天津没资格
[ 此帖被sz在2011-09-16 15:50重新编辑 ]
sz
只看该作者 127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24楼drunk于2011-09-16 15:28发表的  :
》》如果苏州 真是曾经如此辉煌,倒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苏州是如何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第一都市”,变成了60年后的清末、民国初期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的?  类比武汉(汉口),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如此景象? 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有些让人一窥究竟的诱惑,不知道苏州人是不是能给大家解惑一下?
》》还有,为什么历史上的苏州,从来就不曾给人以“大”的感觉? 为什么大家在说到苏州的时候,习惯都会加个“小”字(小苏州),说到上海、武汉,习惯都会加个“大”字(大上海、大武汉)?
.......


愚昧

1.上海、汉口(1861英租界)有西方直接管理,法律健全,令人向往

2.洋轮开过来,缔造了上海-汉口之间全新的贸易方式

而当时近代陆路交通成本还下不来,苏州直到1906铁路,40多年下来就被长江洋轮新贸易抛远了,各种人脉关系重新在上海集结
[ 此帖被sz在2011-09-16 15:5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6 发表于: 2011-09-16
》》还有,为什么历史上的苏州,从来就不曾给人以“大”的感觉? 为什么大家在说到苏州的时候,习惯都会加个“小”字(小苏州),说到上海、武汉,习惯都会加个“大”字(大上海、大武汉)?
sz
只看该作者 125 发表于: 2011-09-16
ovcz,不然则么叫做“高踞全国经济之上”的苏州

非但如此,南京南城,杭州、扬州、常州城池内也达到了类似密度

这才叫“汉口可以说是一片平原上的唯一高山,而苏州则是一片高原的顶峰”

法国人说苏州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有资格的,因为他们熟悉伦敦巴黎维也纳伊斯坦布尔北京等其他世界主要城市
[ 此帖被sz在2011-09-16 15:37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24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22楼sz于2011-09-16 09:13发表的  :
【53】Isidore Hedde:《Description Methodique des Produits Divers,1848》(见ィへテ:《万物解》,收于宫崎市定:《アシア研究》,Vol.2,京都大学出版会,1959年)。
里面被refer的“丝织业代表耶德(Isidore Hedde)“的言论:“世界最大的都市”,“谚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特别是苏州更是了不起。在那里耀眼的魅惑人的东西应有尽有。



》》如果苏州 真是曾经如此辉煌,倒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 苏州是如何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第一都市”,变成了60年后的清末、民国初期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城的?  类比武汉(汉口),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如此景象? 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有些让人一窥究竟的诱惑,不知道苏州人是不是能给大家解惑一下?

》》还有,为什么历史上的苏州,从来就不曾给人以“大”的感觉? 为什么大家在说到苏州的时候,习惯都会加个“小”字(小苏州),说到上海、武汉,习惯都会加个“大”字(大上海、大武汉)?

只看该作者 123 发表于: 2011-09-16
回 121楼(sz) 的帖子
》》楼主还抱着所谓专家“李伯重”的话YY呢?

》》无论什么样的专家,如果他说在清朝时期,苏州古城14个平方公里里面,居然能住得下10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7万人,人口密度大约是现在北京、上海市中心的人口最密的区的人口密度的2倍,那么你可以直接无视他的观点,直接当他胡说八道就对了!

》》每平方公里7万多人, 就是每亩47人,又或者是平均每14平方米一个人。

》》今天的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不到4万人!北京那就更少了,最密的区也不过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不到3万)。结果你苏州在清朝时期,居然用平房实现了每平方公里居住7万多人的神话(若扣除驻军、衙门、园林等的占地,居住区恐怕每平方公里接近10万人了)?!

》》这样的砖家,苏州人也相信?


sz
只看该作者 122 发表于: 2011-09-16
【53】Isidore Hedde:《Description Methodique des Produits Divers,1848》(见ィへテ:《万物解》,收于宫崎市定:《アシア研究》,Vol.2,京都大学出版会,1959年)。

里面被refer的“丝织业代表耶德(Isidore Hedde)“的言论:“世界最大的都市”,“谚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特别是苏州更是了不起。在那里耀眼的魅惑人的东西应有尽有。物产丰富,气候温和,举凡娱乐、文学、科学、美术的东西无一或缺。这里是高级趣味的工艺和风靡全国的风尚的源泉地。这里一切东西都是可爱的、可惊叹的、优美的、高雅的、难得的美术品.这个都市是江南茶、丝之邦的首府,不仅是美术与风尚的女王,而且是最活跃的工业中心,又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货物集散地。总之一句话,是世间的极乐土,使人深感古来诗人、史家和地理学者之言的确不假。”

具有一定的尺度意义,法国官方代表团成员人可以同时比较伦敦、巴黎、罗马、伊斯坦布尔、北京等当时其他世界主要大城市,从而对苏州恰如其分而不是孤陋寡闻的恰当评建
[ 此帖被sz在2011-09-16 09:23重新编辑 ]
sz
只看该作者 121 发表于: 2011-09-16
 (一)作为中国经济核心区的江南

  正如施坚雅所总结的那样,主要由于其关键位置,长江下游的外部贸易对内部贸易的比例高于中国其他任何地区。自然资源以及长期投资政策也有利于长江下游地区。在十九世纪,长江下游的入门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也高居中国各地之首。【44】由于江南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核心区,因此当然也是中国的经济核心区。

  具体而言,江南地区有以下特点:不仅拥有全国最高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45】而且拥有全国最大城市苏州、大城市南京、杭州以及中等城市松江、上海、湖州、常州等。由于这个地区拥有足够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力,使得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都能获得正常利润,因此它也成为大多数大宗商品的长途贸易的终点。这些大宗商品包括长江上游和中游的粮食和木材,云南的铜,华北的棉花,华北与东北的豆货,华南和台湾的蔗糖,等等。

  江南地区因为处于前述的三条主要水路的交叉处,因此在中国水运网中也处于中心地位。随着水运的发展,上海、南京、乍浦和杭州都成为了中国内河航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其中,上海发展最快,在鸦片战前的一个世纪中,从一个地区港口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据估计,在1820年代和1830年代,每年大约有53000—54000艘大型沙船出入上海港,总吞吐量超过300万吨,相当于中国沙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二。【46】江南在全国水运系统中的这种中心位置,使得它能够通过这个水运网与全国大多数地区进行贸易。

  (二)作为中国全国市场中心的苏州

  区域或者全国市场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其最大商业腹地提供商品批发和其他服务。由于江南是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中国的全国市场的核心,许多长途贸易终点大宗商品的最大市场也集中于江南。这些市场包括最大的稻米和木材市场(苏州)、最大的豆货市场和麦市场(上海)、最大的棉布市场(苏州和松江)、最大的丝织品市场(苏州、杭州、南京)和最大的生丝市场(南浔、双林、乌青、菱湖)。【47】最能代表江南在全国商业中的这种中心地位的是苏州在全国粮食贸易中所处的领导地位。在1840年以前的两个世纪中的米价变化方面,苏州和中国五个“经济巨区”之间的米价变化系数的相关性程度最为明显。由于这种中心地位,江南米价不仅影响到区域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而且也影响到全国市场上的供求关系。【48】

  也正是因为在全国市场中的这种中心地位,江南能够将全国商人吸引至此。【49】在所谓“十大商帮”中,有四个(徽州商人、宁波商人、龙游商人和洞庭商人)把江南作为自己业务的根据地,尽管其中只有洞庭商人是江南本地商人。其他六个商帮的商人也在江南大力经营。他们建立的会馆增加迅速,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已遍布江南大小城市乃至许多市镇。江南会馆的密度,远高于中国其他任何地区。【50】

  此外,江南在全国市场中的这种中心位置,也可从江南在金融方面的领先地位见之。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中国主要金融机构是钱庄(银号、汇兑庄、钱号等),而江南钱庄之多,甲于天下。【51】在江南,许多钱庄是山西商人经营的,但是附近的宁波商人和绍兴商人也在金融方面很活跃,特别是在上海更是如此。【52】

  由于江南是中国全国市场的核心区,因此江南的“高水平中心地”(high—level ccntral place)也可视为全国的“高水平中心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苏州府城是1850年以前中国唯一的一个在经济中心地位方面可以超越其所在“经济巨区”的腹地的大都市,以及为什么苏州高踞全国经济之上的原因。苏州不仅是江南最大的城市,而巳也是江南商业、工业和文化的中心。这种地位使得苏州也成为中国经济和全国市场的中心。

  苏州所拥有的这种独特地位,也为当时到中国考察的西方目击者的观察所证实。1845年法国政府派遣拉萼尼(Idgren6)使团来华,其中有丝织业代表耶德(Isidore Hedde)。他游历苏州之后,称它为“世界最大的都市”,并说:“谚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特别是苏州更是了不起。在那里耀眼的魅惑人的东西应有尽有。物产丰富,气候温和,举凡娱乐、文学、科学、美术的东西无一或缺。这里是高级趣味的工艺和风靡全国的风尚的源泉地。这里一切东西都是可爱的、可惊叹的、优美的、高雅的、难得的美术品.这个都市是江南茶、丝之邦的首府,不仅是美术与风尚的女王,而且是最活跃的工业中心,又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货物集散地。总之一句话,是世间的极乐土,使人深感古来诗人、史家和地理学者之言的确不假。”【53】正是由于苏州具有这样的地位,太平天国以后,取代苏州而成为江南中心城市的上海,同时也高踞与近代中国发展中的全国市场之上。【54】这并非巧合。

  (三)苏州vs汉口:中国全国市场的最高中心和次级中心

  有些学者可能会质疑苏州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的这种中心地位,因为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的中国,一些其他城市也起着主要商业中心的作用。在这些城市中,汉口又最为重要。

  早在明末,汉口就已十分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人清之后,汉门发展更为迅速。康熙时刘献庭说:“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55】在这“四聚”中,北京虽是首都,但在商业上的重要性不如其他三个城市。佛山的商业主要为岭南地区和海外贸易服务,因此其商业腹地远比汉口和苏小。汉口位于长江和长江的两大支流——汉水与湘江——的交汇点,号称“九省通衢”,在长江流域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与苏州相比,汉门有几个重大弱点:第一,汉口远离南北大通道大运河和海路,使得它难以在东部贸易中占有中心地位;其次,从长江贸易来说,汉口位于长江中游,顺流航行较易而逆流航行较难,因此就那些体积大而单位价值低的货品而言,汉口可以在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产品输往长江下游的贸易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却很难在长江下游产品输往长江上游和中游的贸易中有很大作为;第三,汉口位于中国的发展中地带而远离发达地带,这使得它难以成为金融和服务的中心。这些弱点,使得汉口不可能像苏州那样成为全国市场的最高中心,而只能成为一个重要的次级中心。《大清一统志》说汉门“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56】。这个说法是很恰当的。

  此外,与苏州相比,汉口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利条件。苏州位于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江南,周围有众多的城市(包括像南京、杭州、上海、乍浦乃至宁波、扬州等著名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它们有发达的商业和服务,彼此之间有便利的水运系统和完善的交通设施相连接,因此这些城市为苏州分担商业职能。通过分工,苏州在商业上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在工业方面,苏州也处于同样的地位,即把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的生产分散到附近城镇,而将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的生产集中到城内。【57】汉口则不然,附近没有较大的城市,正如刘献庭所指出的那样:“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58】换言之,汉口可以说是一片平原上的唯一高山,而苏州则是一片高原的顶峰。这种情况,使得汉口的商业腹地,要远远小于苏州。

  当然,汉门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这里我们可以把“天下四聚”中的汉口以及佛山(实际上应当是广州一佛山地区)和北京作为全国市场的次级中心。它们都是巨大的跨地区市场的中心。在这些次级中心之下,还有一些各省省会城市和其他一些重要城镇如临清、重庆、营口、景德镇、樟树镇等,可以视为全国市场的第三级中心。再往下,则是地方市场的中心,主要包括府县治所城市等。因此,中国的全国市场在结构上分为多层次,具有高度的等级性,而苏州则高踞其上,成为全国市场的最高中心。全国市场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国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个重要性可从中国经济在这三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就见之。与过去的普遍看法相反,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在这个时期中经历了迅速的成长。【59】导致这个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是所谓的“斯密动力”(thc Smithian dynamics),而这种动力只有在一个市场中才能很好运作【60】。市场规模越大,整合程度越高,这个动力的运作就越好。因此,在一个整合良好的全国市场中,这个动力能够发挥到极致。这一点,部分地解释了在西方到来之前的几个世纪中中国经济何以表现十分良好。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近代早期”中国历史的研究,一直被置于一种从欧洲经验得出的分析框架中。西方的到来被视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西方对中国历史的变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正如我们从中国全国市场形成问题上所看到的那样,这种欧洲中心史观误导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真相的认识。因此,如果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我们必须破除这种史观,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历空。

http://economy.guoxue.com/?p=2789
sz
只看该作者 120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9楼drunk于2011-09-16 03:30发表的  :
理屈词穷之下,就只能发挥极品的 无赖精神,一遍又一遍地喃喃重复了?
呵呵,其实我早知你的风格,对此已有预期,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


你知识贫乏就进行毫无意义的重复性背书,说你“预期”到什么什么

从而逃避实质性辨析

你到上海街头随便看看路上(绝对”平“)的人口密度就可以得出7万很正常的结论

太平军进南京前,杨吴城内密度离这个数字也不远(但是中华门外连绵建筑区的面积和苏州城西比太小,从而中心城市人口少些)

因为北部密度实在相差太远,各种清末民初南京老照片都可证实
只看该作者 119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8楼sz于2011-09-16 03:07发表的  :
浅色是住宅及其稀疏,基本没形成聚落,自然人口密度极小
人是聚落动物,但凡现代地图,小聚落往往都是标注的
比如河西原来那些村
洪武城虽大,北城却大部是农村,早些时候甚至有牧场
至于苏州城池,明清第三面积,大还是小自有公论



理屈词穷之下,就只能发挥极品的 无赖精神,一遍又一遍地喃喃重复了?

呵呵,其实我早知你的风格,对此已有预期,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只是你的发言实在已无新意,而且连“苏州古城内每平方公里有7万多人”的话居然也能相信,似乎智商有点问题? 总之我觉得,跟你讨论缺乏价值,所以对你的喃喃重复,我是没什么兴趣再回复了!

sz
只看该作者 118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6楼drunk于2011-09-16 02:49发表的  :
》》一般的城市图,它不是专业地图那样的可以画上“等高线”,你随便街上去买张城市图,底色都只有2色的好不好!不是深色就是浅色,知不知道?!
》》以为浅色的区域就“人口稀少”?真是太搞笑了点……
.......

浅色是住宅及其稀疏,基本没形成聚落,自然人口密度极小

人是聚落动物,但凡现代地图,小聚落往往都是标注的

比如河西原来那些村

洪武城虽大,北城却大部是农村,早些时候甚至有牧场

至于苏州城池,明清第三面积,大还是小自有公论

[ 此帖被sz在2011-09-16 03:1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7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5楼sz于2011-09-16 02:40发表的  :
公亩是国家标准之一,好处是10×10,有个直观想像,上海南市、公共租界英租界部分、法租界的马路上现在就有这个密度
.......


不用再扯这些了,小城怎么扯也不能扯成大城!

扯的太过了,泡泡会破的……


只看该作者 116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4楼sz于2011-09-16 02:37发表的  :
非也,你注意那个颜色和城外偏远农村、八卦洲一样



》》一般的城市图,它不是专业地图那样的可以画上“等高线”,你随便街上去买张城市图,底色都只有2色的好不好!不是深色就是浅色,知不知道?!

》》以为浅色的区域就“人口稀少”?真是太搞笑了点……



sz
只看该作者 115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2楼drunk于2011-09-16 02:15发表的  :
》》公亩这个测量单位,中国人是不用的,假洋鬼子例外。
》》拿上海闹市区人挤人的情形,来类比 吃喝拉撒 的生活空间需求,你也真够创新的。
.......



公亩是国家标准之一,好处是10×10,有个直观想像,上海南市、公共租界英租界部分、法租界的马路上现在就有这个密度

sz
只看该作者 114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13楼drunk于2011-09-16 02:35发表的  :
》》你拿那个地图,能说明南京城内北部区域人口非常稀少?你凭什么这么说?!
》》你以为地图上那些没有着深色的地方,就没有人居住或者“人口极其稀少”?
.......



非也,你注意那个颜色和城外偏远农村、八卦洲一样
只看该作者 113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07楼sz于2011-09-15 23:22发表的  :
7南京传统住宅区的稀少,随便那张图都印证
.......


》》你的那张地图,你以为地图上那些没有着深色的地方,就没有人居住?或者人口稀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呵呵,没想到你如此这般的愚蠢!

》》一般的城市地图上,底色就深浅两色,深色固然是人口稠密地区,但人口达到多少着深色,多少以下着浅色,这在制图时,是要先制定一个标准的。而且为了信息表达的效率,这个标准的选择,一般会使得版面着色尽量分布比较均匀,也就是说:一般不会使得70%以上版面都是深色,又或者70%以上版面都是浅色……

》》 举例比如:若制定人口密度2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着深色,那么密度不到2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只能着浅色 —— 你能认为人口密度不到2万的地方就是“人口极其稀少”?

》》所以你说的什么“随便那张图都印证……”,实在是愚蠢至极!

[ 此帖被drunk在2011-09-16 02:43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12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07楼sz于2011-09-15 23:22发表的  :
7万人,相当于每公亩7人,你走在上海闹市街头就可以想象了:)
一点也不稀奇
.......


》》公亩这个测量单位,中国人是不用的,假洋鬼子例外。

》》拿上海闹市区人挤人的情形,来类比 吃喝拉撒 的生活空间需求,你也真够创新的。

》》用我们中国人的常用单位计算: 每平方公里7万多人, 就是每亩47人,又或者是平均每14平方米一个人。

》》上海浦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不到4万人!北京那就更少了,最密的区也不过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结果你苏州在清朝时期,居然用平房实现了每平方公里7万多人的神话(若扣除驻军、衙门、园林等的占地,居住区恐怕每平方公里接近10万人了)?!

》》对此你居然还深信不疑,还真不是一般的BC!


sz
只看该作者 111 发表于: 2011-09-16
所以说好、不好的标准是基于地域内本来的经济地理,应该独大就独大

至于合肥郑州石家庄则在一个差不多的大地域内,这就出现了“‘搞’独大”
sz
只看该作者 110 发表于: 2011-09-16
引用第109楼天空战记于2011-09-15 23:56发表的  :
省会独大就一定不好吗?如果把法国,英国,韩国甚至日本看做一个省的话(他们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相当与中国的一个省)。伦敦算不算一省独大,巴黎汉城东京都应该算一省独大吧?


省会独大本身不是评价标准
比如武汉贵州就这块地皮的条件好
巴黎汉城也是如此

日本是典型的两级,不过关东的核心首都圈太大,不过东北又不如一般关西密
只看该作者 109 发表于: 2011-09-15
省会独大就一定不好吗?如果把法国,英国,韩国甚至日本看做一个省的话(他们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相当与中国的一个省)。伦敦算不算一省独大,巴黎汉城东京都应该算一省独大吧?
只看该作者 108 发表于: 2011-09-15
小地方人实在愚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