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43阅读
  • 3回复

[江苏]江北区划调整十年回眸 交通通达新城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2-05-21
江北区划调整十年回眸 交通通达新城崛起

来源:南京报业网  作者:刘远 马金 2012年05月18日16:10 我来说两句(0)
[提要] 江北区划调整,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站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调整,不仅拉开了南京城市的发展框架,也为江北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奠定了江北跨越发展的基础。从此,江北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02年5月26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南京江北地区实施区划调整改革——原大厂区与六合县合并成六合区,原浦口区与江浦县合并成浦口区。

  江北区划调整,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站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调整,不仅拉开了南京城市的发展框架,也为江北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奠定了江北跨越发展的基础。从此,江北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使拥有2400平方公里土地的江北地区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使拥有周边纵深腹地的江北地区成为南京向西北拓展、带动都市圈的发展枢纽,使拥有200公里长江岸线的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南京,迈开了跨江发展的时代步伐。

  10年来,有160万人的江北两区,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全力以赴改变自身面貌,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发展的新纪元。

  “1+1>2”,资源对接、要素整合促经济实力“撑竿跳”

  上世纪80年代,为了保住“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的牌子,六合拒绝了今天的仪征化纤;上世纪90年代,率先试点售股改制,六合又一次半途而废……

  失去了国家布点大项目和打造机制优势良机的六合,眼睁睁地看着苏南发达地区“一骑绝尘”,看着周边兄弟区县后来居上。

  那时的浦口,发展同样面临窘迫。

  老浦口既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又有5个乡镇,但总面积仅163平方公里,还不及老江浦的珠江镇面积大,丰富的发展资源很难在狭小的空间里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拳脚伸展不开。而在老江浦7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无可圈可点的工业,基础设施也很落后,迫切需要人才、资金、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和辐射。

  江北人无不渴望机遇的眷顾。

  一项决策,奠定了江北地区发展的“起跃点”,也拉开了区域板块整体“突围”的序幕。

  2002年5月26日,南京市实施江北区划调整。

  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源潮在两区成立大会上指出:“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次区划调整,机构需要重新设置,部门、利益需要重新调整,这是创新机制的良机。”“新区的同志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要求、创新的理念,构筑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和干部任用体制,乘势解决长期阻碍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努力把浦口区建成全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化新市区,把六合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沿江重化工基地和南京现代化新郊区。”

  时任市长罗志军要求:“两区的同志要切实抓好规划,找准自身定位,科学定位新浦口、新六合,切实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

  这一次,六合再也没有坐失良机。打破了传统的一区一县行政区划的无形“藩篱”和“围墙”后,原大厂区丰厚的资本、产业、市场、人才资源,得以与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的原六合县顺利整合对接。

  并“区”并“心”的老浦口与老江浦,也实现了土地相加、融合,资源对接,前者获得了发展空间,后者赢得了包括项目、投资等在内的发展资源。

  随着区划调整的实施,效应最快显现的就是经济实力的倍增。

  昔日利用外资的“不毛之地”,几乎一夜之间变身外资竞相投资的热土。2002年,六合实际利用外资仅5000万美元,区划调整后一年就突破亿元大关,实现翻番。浦口则在区划调整当年便实现了飞跃,大量的投资项目突破原来的七里河“边界”线,沿着浦珠路、宁乌路向着老江浦腹地延伸,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幅高达390%!

  “1+1>2”——10年实践,印证了这道不等式。江北两区经济实力在资源对接与要素整合中,年年都在“撑杆跳”。

  【数据】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2011年,两区实现GDP1133.6亿元,是2002年的7.6倍,年均增幅16.8%,占全市比重由10.8%提高到18.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7亿元,是2002年的7.2倍,年均增幅24.7%,占全市比重由11.4%提高到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5亿元,是2002年的24倍,年均增幅39%,占全市比重由7.5%提高到27.1%。两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区市排名均比建区前有大幅提高,连续多年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

  大园区轻装上阵,产业能级向高端“跃迁”

  越过南京长江二桥进入江北,从扬子石化码头直奔东南,一只45平方公里的“跑鞋”已经踏在了40公里长江岸线上。“前掌”和“后跟”分别是玉带、长芦两大化工片区,中间的绿色“鞋帮”是不断拉伸的生态长廊。

  这是2001年成立、2003年获批的全国第二个国家级重点石化基地——南京化工园。园区成立伊始,便乘上了江北区划调整的东风。招商之外的一切事情全由六合区政府包揽解决,化工园管委会轻装上阵一门心思招商。1500平方公里是化工园的强大后方,92万六合人民合力助推化工园迅跑。

  10年间,120个项目“安家”园区,总投资900亿元。园区矢志拿下多个“单打冠军”:世界最大的醋酸及衍生物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粘胶纤维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乙烯、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合成橡胶、宽中厚板、泵类产品、生物柴油生产基地……正向世界级石化“航母”进军。

  位于浦口的南京高新区,经过20多年发展,已形成车辆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拥有诸如南大小鼠资源库、焦点科技等国内一流研究所和科技企业。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19.2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承载空间变得局促,致使很多大项目、好项目难以落地。

  2010年,浦口区与高新区进行资源全面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目标。“突出以高新区为龙头,充分发挥高新区的政策、品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泰山、沿江、盘城等镇街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优势,促进要素互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浦口区委负责人说。

  “大尺度”的改革,使大园区轻装上阵,将一批乡镇工业园区“拴”上航母,实践着产业的配套集聚与特色集聚,形成了各式各色的产业链条。

  活力,在产业集聚中迸发。今天,江北两区产业能级实现高端“跃迁”。去年,浦口、六合两区分别实现二产增加值205.5亿元和503.7亿元,是2002年的10.9倍和13.9倍,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分别提升了24.3个百分点和27.3个百分点。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区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浦口、六合两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去年分别达到60%和51.5%。

  【声音】六合区投促局局长汤中原(变字体):资本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流向能产生最大价值的地方,它就像满天飞过的飞机,不停地寻找适合降落的机场。区划调整使六合具备了建这样一座“机场”的条件,使这里成为资本流动的凹地,成为财富聚集的高地,也成为六合腾飞的力量之源。

  交通通达、新城崛起,城乡品质实现“大飞跃”

  前不久,在市委、市政府2011年度郊区县镇街分类考核中,六合区竹镇镇荣获现代农业主导型镇街三等奖;在2011年度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先进单位中,六合区荣获二等奖。

  “没有基础设施先行,没有交通通达带来的‘凹地效应’,竹镇的突破、六合的转型谈何容易。”六合区委负责人坦言。

  全国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就诞生在六合,六合较早就拥有宁通、宁连、宁淮、宁蚌、雍六等高速。可10年前,六合人进南京市区,长江大桥下一堵就是半个多小时;竹镇人进六合城区,一条路跑上两个多钟头……“高速都在天上跑,到处都是‘关节炎’。”六合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形容,缺乏合理规划,道路未必是通途。

  10年来,六合人勾画出“三纵四横七联”、任何一个街镇15分钟内上高速的交通格局,让道路规划为六合“松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达26亿元,建成西部干线及其连接线、宁扬辅道六合段、毛新公路、328国道六合段、冶仪线、东部干线及其连接线、机场东路、陈钱线、八龙线等一批骨干公路。

  在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理念指引下,南京过江通道建设“大手笔”不断。长江三桥、纬七路隧道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交通道路工程建成通车,长江四桥、轨道交通三号线十号线、纬三路过江隧道开工建设,为跨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通通达,大幅提升了江北的城乡品质。

  2006年初,以打造“生态、人文、活力”之河为目标的滁河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两岸滨水区域及护城河也一并纳入规划整治。短短6年,滁河老城段四分之三已经整治完毕,随着古棠公园、清真文化休闲公园、滨水体育公园、草塘公园、冶浦公园等一批都市化滨水公园的建成开放,滁河两岸将成为六合未来极具文化底蕴的“生态走廊”和“城市客厅”。

  2008年,释放出无限活力的浦口,擂响了新城建设战鼓。浦口区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江北新城,重点启动顶山中央商务区、海峡两岸科工园、三桥产业园等十大功能区建设。2010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区联动,共同开发江北地区。如今,江北新城建设全面拉开框架,累计开工建设基础设施51项,引进产业项目30个。其中,位于江北新城的南京软件园新区启动区,已完成规划方案遴选,将于今年7月启动孵化器、加速器建设,计划打造创新产业、人才、城市三者融合发展的国际性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通信和信息安全、重点行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IC设计、服务外包和软件培训等六大产业。一座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充满活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江北新城正在崛起。

  区划调整以来,浦口区城镇建成区扩大到5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5%;六合区拉开新城区、沿江新城、龙袍新城、金牛湖新城“一区三城”建设框架,城市化水平由建区之初的不到40%提升到52.8%。

  【声音】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10年前,我所在的学校还是一所村办小学,去南京市区只能走长江大桥。那时从学校坐车到长江大桥脚下最快也要40分钟。两年前,学校门口建了一条6车道的大马路。现在,我开车到长江三桥或长江隧道,只需要10分钟。当然,缩短的不仅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心的距离。如今,我站在学校楼顶,江对岸的奥体中心清晰可见,江南、江北已融为一体。

  民生福祉越谋越实,农民收入10年增长两倍

  2002年除夕,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源潮走访六合区钱仓村祝玉东家时,祝玉东告诉李源潮,全家靠贩鸡年收入在8万元左右;2004年除夕,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再度来到祝玉东家,祝玉东告诉李源潮,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元了。

  相隔仅仅两年功夫。

  去年,浦口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是2002年的3.6倍和2.9倍;六合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分别是2002年的4.9倍和2.9倍。

  160万江北人,有着祝玉东同样的喜悦。

  在落户六合经济开发区的丸仁电子(南京)有限公司,千名职工中只有半数是六合本地人。企业管理部负责人感慨“招工难”,因为“六合农民就业天地广了,选择也多了”。

  过去,浦口山区农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塘水、井水和乡镇小水厂自来水。“夏天干旱时,大小池塘里没有一滴水,塘底还晒出了大裂纹,当地政府只好每天安排送水车一天两次送水。”永宁镇农民对记者说。2004年,浦口打响“农村改水”攻坚战,投资近1亿元建设三岔水厂。2005年,三岔水厂引长江水作为水源,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永宁、汤泉、星甸、石桥、桥林、乌江等6镇和老山林场、汤泉农场的居民喝上了纯净的自来水。

  浦口区永宁镇侯冲村有全省最大的环保型农民小区,小区内设有一个贮量达500立方米的大型秸秆气化站和部分沼气池。“在农村,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是最大的污染,这两大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农民小区档次设计得再高也没有用。”村干部说,2006年至今,该小区已有600多户农户陆续入住,大家告别了多年来烧柴草、烧煤、用液化气做饭的历史,用上了安全洁净的秸秆燃气。

  ……

  10年间,浦口、六合两区拉长昔日农民增收的“短板”,先后宣布达“小康”;

  10年间,江北失地农民“一个不漏”保障到位,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户应保尽保,保障水平和筹资标准逐年提高;

  10年间,江北两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水电气、公交、长江水区域直供等各类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10年间,民生福祉越谋越实!

  “当前,江北两区正处于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处在一个十年向新一个十年迈进的转折时期。”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听取江北地区撤县设区十年发展情况时要求,抓住机遇把江北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用好平台提升江北地区现代化水平,做强产业提升江北地区核心竞争力,改革创新激发江北地区发展动力和活力。

  时下,全市综合改革大潮涌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大业,为江北打开了新一轮大跨越的难得机遇。

  【声音】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卫泽:江北地区撤县社区十年发展实践,为南京发展树起了一面改革的旗帜,创建了一种统筹的模式,探索了一条内生型道路。深化改革是南京竞争制胜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开拓新业绩,再接再厉干十年,打造一个新南京。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sz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2-05-21
Dachang is lost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2-05-21
引用第1楼sz于2012-05-21 14:16发表的  :
Dachang is lost

还是上游万盛狠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服务器。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2-05-26
发展确实不错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