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峰俊俏
:建议keating详细介绍一下宁洋县设立情况。
(2012-09-24 06:50)
宁洋县建置沿革超巨星 整理撰稿 明正统年间,邓茂七等于龙岩县集贤里(今漳平市双洋镇、赤水镇一带)聚众起义,被镇压后,正统十一年(1446年)在此置东西洋巡检司,因境内东西洋(又名前后洋,即今漳平市双洋镇双洋溪;洋:溪)而得名,治集贤里(今漳平市双洋镇)。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此地爆发了以苏阿普为首的农民暴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被镇压。隆庆元年(1567年,一说隆庆五年或六年,即1571年或1572年),以龙岩县东西洋巡检司及永安县(二十八都——今永安市西洋镇、二十九都——今永安市洪田镇、三十都——今永安市小陶镇)、大田县部分地置宁洋县,取“宁靖东西洋地”之意,“以东西洋皆安静为名”(《大清一统志·龙岩直隶州》),治东西洋(今漳平市双洋镇,俗称“旧宁洋”)。属漳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龙岩直隶州。民国时,县治东西洋改名双洋(因双洋溪——旧名东西洋——而得名;一说因东洋村、西洋村合称“双洋”)。据1934年绘制的《宁洋县全图》,全县划分为第一、二、三、四区。1938年10月,将永安县小陶镇划归宁洋县。
1950年,宁洋县时任领导认为从县城双洋前往上级永安专区驻地永安县交通不便,遂申请迁驻交通方便的小陶(今永安市小陶镇)。1951年6月,政务院内务部批准:宁洋县驻地由双洋迁至小陶。年底,县政府迁至小陶。迁治后,老县城双洋仍是传统集贸中心(按:县政府驻地与民间“县城”的分离,是导致此后宁洋县被撤并的最主要原因)。
1952年,全县划分为第一、二、三区。
1954年,将永安县马洪、磉竹、大陶、桐林、石峰等地划归宁洋县。
1955年,析出第一区(双洋)罗赤片(赤水、田兜、香寮等乡)及第三区(罗山)安坑乡的安坑、石寮2村,设立第四区(赤水)。
1956年3月,国务院批准:宁洋县划归龙岩专区。5月,完成交接。6月,龙岩专署申请撤销宁洋县。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宁洋县,将该县的第一区(虎山乡除外)和第四区划归漳平县,第一区的虎山乡和第二区划归永安县,第三区划归龙岩县。7月底,中共龙岩地委、龙岩专署下发《关于执行“撤销宁洋县建制的决定”的工作方案》。原宁洋县第一区(俗称双洋区)(虎山乡除外)和第四区(俗称赤水区)(即城厢、员当、徐溪、溪口、城口、中村、温坑、坑源、赤水、田兜、安坑、香寮等12个乡)划归漳平县(今漳平市),第二区(俗称大陶区)全部及第一区(俗称双洋区)的虎山乡(即小陶、湖口、坚村、古竹、磉溪、麟厚、吴地、大陶洋、松山、洪沙、石峰、留山、虎山等13个乡)划归永安县(今永安市),第三区(俗称小溪区)(即珍坑、陈地、邹山、小溪、营兜、大科、罗畲等7个乡)划归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9月,宁洋县正式撤销。
按:雍正十年(1732年)刊本《永安县志》卷2·疆域下曰:“隆庆六年(1572年——笔者注),析(永安县)二十八都二图、二十九都一图、三十都一图设宁洋,唯割图不割地,疆域紊矣。”(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24号,57页)
参考资料:《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史为乐,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1949年-1983年)》(第二卷):民政部编,测绘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1997)》:民政部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龙岩地区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三明市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龙岩市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永安市志》:中华书局1994年4月第1版《漳平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12月第1版《宁洋县志》(康熙元年刊本):漳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6月第1版《民国龙岩县志.道光漳平县志.同治宁洋县志.康熙武平县志》(其中“同治宁洋县志”为光绪元年刊本):上海书店出版社等2000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 福建府县志辑”第34卷宁洋县建制兴废考(原载《闽西日报》2011年3月19日):http://www.mxrb.cn/szb/html/2011-03/19/content_10965.htm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01-17 15:1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