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62阅读
  • 23回复

[浙江]杭州市志 -有鉴于先杭州还是先余杭之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29
下面杭州市志摘自杭州市官方网站

http://www.hangzhou.gov.cn/main/gb/tradition/introduce/citylog/viewarticle.jsp?artid=1546

===================================

第一节 杭州市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 五年(前334)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 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汉初 实行王国、县与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 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 隶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 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 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杭县属吴郡。灵帝 光和二年(179),封朱为钱唐侯,钱唐县复置(一说公元107—125年 间钱唐县已复置)。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
    两晋,钱唐县仍属吴郡,隶扬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扬州 所统六郡为王畿,吴郡属之,钱唐县隶王畿。大明八年,罢王畿,吴郡和钱唐县复属扬州。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唐yu之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起兵,次年正 月以钱唐为中心建立政权,国号吴,年号兴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 年(549),以吴郡置吴州。同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不久即废),隶吴州,此为钱唐设置郡级政区之始。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隶吴州 。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富阳、新城、於潜4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 县。文帝仁寿二年(602),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析钱唐县复 置桐庐县,次年归属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大业十四年,析钱 唐县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郡。
  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 钱唐县为钱塘县。另以武康县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盐官并入钱塘县,新城并入富阳县,又于於潜置潜州,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 於潜,於潜县仍属杭州。其时,杭州辖钱塘、余杭、富阳、於潜4县。太宗贞观元年 (627),天下大定,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江南道。贞观四年,析钱塘县,复置盐官县。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阳县,复置新城县。杭州辖钱塘、富阳、 余杭、於潜、盐官、新城6县。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垂 拱四年析於潜、余杭县,置临水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武隆县。杭州辖县增至9。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杭州属江 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又改诸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紫溪、临水、唐山(武隆县更名)9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 道两节度使,杭州属浙江西道。代宗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潜县, 杭州辖县减至7。穆宗长庆元年(821),复置唐山县,杭州辖8县。昭宗乾宁五年(898),钱鏐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 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 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钱鏐为吴越王,次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梁龙德 三年(923),封钱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盐官两县地 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同为杭州州治。州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富阳县改名)、桐庐、於潜、安国(临安县改名)、新登(新城县改名)、金昌(唐山县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横山、吴昌县)、武康( 后梁开平元年从湖州划属杭州)共11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 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 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 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 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 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祐二年),元 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 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 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 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 、於潜、新城、昌化、海宁(洪武二年降海宁州为县)9县。清顺治初承明制 。顺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 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 治杭州,杭州府辖县仍为明代时的9县。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海宁州。宣统三年(1911),钱塘、仁和县撤裁,由府直辖,杭州府辖6县1州。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 会所在地。民国3年,省以下设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围置钱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驻 杭县,辖杭县、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等20县。民国16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撤销钱塘道,各县直属于省。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 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设区,辖城区、西湖、江干、会 堡、湖墅、皋塘6区。民国19年,杭州市改为13个区(第一区至第十三区)。民国23年合并为8个区(第一区至第八区)。民国24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 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杭州市仍为省直辖。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迁回杭州。杭州市恢复8个区。民国36年5月,杭县改省直属。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改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区 。1950年6月,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撤销。1951年12月杭县划属杭 州市。1952年11月杭县又改为省直辖,杭州市复置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并增置古荡、上塘两个郊区,市共辖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笕 桥、艮山、上塘、古荡10个区。1954年9月,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 墅、西湖6个区建立47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5月撤销古荡区,并入西湖区。1956年,撤销艮山、笕桥、上塘3个郊区。1957年4月,撤销中城区,所属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两区,此时,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同年9月杭县划归杭州市。1958年4月,撤销杭县,原杭县的长命乡、瓶窑镇划归余杭县,其它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杭州 市增置笕桥、临平、塘栖、三墩、上泗5个郊区,同年12月撤销,在所辖境域和江 干、拱墅、西湖3区的农村建置西湖、古荡、四季青、浙麻、塘河、笕桥、九堡、临平、亭趾、塘栖、东塘、四维、三墩、良渚、留下、上泗16个农村人民公社。 1958年底,原属宁波专区的萧山县、建德专区的富阳县划归杭州市管辖。19 59年2月,撤销拱墅区,在原笕桥、临平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半山联社;原三墩、上泗、拱墅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拱墅联社。1960年1月, 半山联社与拱墅联社合并改称钱塘人民公社联社,将所辖的笕桥公社划归江干区,又将原拱墅联社中4个街道和塘河公社划出,恢复拱墅区。同年4至9月,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区分别成立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8月,桐庐县从金华专区改属杭州市,并撤销富阳县并入桐庐县。临安县从嘉兴专区改属杭州市,同时 撤销昌化县(含於潜)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上城等5个城市人民公社恢 复区人民委员会职能;临安县的余杭、仓前等7个公社(原余杭县所辖地)划归钱塘联社;钱塘联社所辖上泗、留下公社划归西湖区。同年4月,钱塘联社改制为余 杭县。康桥公社划归拱墅区。同年12月,析桐庐县原富阳、新登两县地,重置富 阳县。1963年5月,建德、淳安县由金华专区划属杭州市。至此,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7个县。1969年初,撤销西湖区。原西湖区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别划 归上城、下城、拱墅区管辖。以原西湖区7个公社和灵隐街道、拱墅区3个公社、江干区5个公社和笕桥镇,建立杭州市郊区。1972年,恢复西湖区建制,将原西湖区所辖4个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别从杭州市郊区和上城、下城、拱墅区划回。1 975年12月,原属江干区5个公社中的4个公社(除红卫公社)和笕桥镇从杭 州市郊区划回。1977年,撤销杭州市郊区,将原辖古荡、留下、袁浦等10个公社划归西湖区管辖。1978年8月建立半山区。1985年底,杭州市共辖上 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 、淳安7县。
    附记:严州府和建德、临安专区
严州府
    严州府地秦时为会稽、鄣二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王国;六年,属荆王 国;十二年,属吴王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分属江都国及会稽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起,属会稽、丹阳二郡。东汉时先属吴、丹阳二郡,在献帝 建安十三年(208),析丹阳郡置新都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威坪镇,后移治贺 城镇),辖始新、新定(后改遂安)、黟、歙、黎阳、休阳6县,隶属扬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始新县,辖始新、遂安、黟、 歙、海宁(休阳县改名)、黎阳6县,隶属扬州。南朝宋时新安郡隶属东扬州,齐时隶属扬州,梁、陈时复隶属东扬州。梁普通二年(521)寿昌县自吴郡改属新安郡,郡辖始新(郡治)、遂安、寿昌、歙县、黟 县、海宁(黎阳并入海宁)6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新安郡,并遂安、寿昌入始新,改名新安县,属婺州。 于西部休宁(海宁县改名)、歙、黟3县置歙州。仁寿三年(603),于新安县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3县。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治所 雉山县(新安县改名),辖雉山、遂安、桐庐3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改遂安郡为睦州,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睦州辖雉山、遂安两县。严州辖桐庐、建德、分水3县。严州之名自此始。武德七年废严州,桐 庐(建德县分别并入雉山、桐庐两县,分水县并入桐庐县)复入睦州,睦州改称东睦 州,武德八年复称睦州,仍治雉山县。永淳二年(683),复置建德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州治由雉山县移建德县,属江南道,辖建德、新安(雉山县改 名)、桐庐、武盛(如意元年(692)复置分水县,改名武盛)、遂安5县。建德为州治始此。天宝元年(742),改睦州为新定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还淳(新 安县改名,后又改青溪、淳化)、遂安6县,习称“六睦”。光化三年(900), 桐庐县划属杭州,睦州辖县减至5县。
  北宋  太平兴国三年(978),桐庐县自杭州复属睦州,辖县仍为6县。宣和元年 (1119),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属两浙路,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青溪、遂安6县。
    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严州为建德府,属两浙西路,治建德县,辖建德、 寿昌、桐庐、分水、淳安(淳化县改名)、遂安6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为建德路,属江淮行省,路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元末明初,朱元璋部李文忠取建德路,改为建安府。不久改建德府。明洪武八年 (1375),又改建德府为严州府,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府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清承明制,严州府隶属浙江省金衢严道。府治、辖县不变。宣统三年(1911)十 月,废府设立严州军政分府,属浙江军政府,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民国元年(1912)10月,严州军政分府废。民国3年2月,于衢县以金、衢、严三府地置金华道,6县入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6县直属浙江省。民国20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昌化、於潜、孝丰、长兴、安吉11县。民国24年9月,在兰溪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桐庐、分水属之;在衢县设立第五行政督察区,寿昌、淳安、遂安属之。民国32年5月,增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始设淳安,后移建德,辖建德、寿昌、淳安、桐庐、富阳、浦江6县。民国36年5月底,撤销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浦江县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余5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4月,于淳安设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淳安、寿昌、桐庐、分水、遂安及常山、开化、新登、富阳10县属之。8月,辖县减为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至1949年5月解放。
建德专区 
  1949年5月,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相继解放,于建德设第四专 区,辖以上6县。10月改称建德专区,专员公署驻建德,辖县不变。1950年3月,建德专区撤销,建德、寿昌、淳安、遂安4县改属金华专区;桐庐、分水两县改 属临安专区。1955年3月建德专区复设,专员公署驻建德,辖建德、寿昌、淳安、 遂安、桐庐、分水、富阳、新登、於潜、昌化、开化11县。1957年1月为适应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分建德县置新安江区,直属建德专署。9月临安、余杭两县由嘉兴专区划入;建德专区辖1区13县。1958年3月,新安江区改为镇,直属建德县; 11月,寿昌县并入建德县,遂安县并入淳安县,分水、新登两县并入桐庐县,於潜县 并入昌化县,余杭县并入临安县,富阳县划属杭州市;建德专区辖建德、淳安、桐庐、昌化、临安、开化6县。1959年2月,建德专区撤销,建德、淳安、桐庐、开化4县划属金华专区;昌化、临安2县划属嘉兴专区。
临安专区
  1949年5月,余杭、临安等县先后解放,于余杭县设第九专区,10月改临安专区, 专署驻余杭,辖余杭、於潜、新登、孝丰、安吉、临安、武康、富阳、昌化9县。1950年春专署迁临安县,桐庐、分水两县划入临安专区,辖11县。1951年5月,原省直属 杭县划归临安专区管辖,8月杭县仍归浙江省直辖。1953年初临安专区撤销,新登、富阳2县改由浙江省直辖,桐庐、分水2县划归金华专区,临安、余杭、孝丰、武康、於潜、安吉、昌化7县划属嘉兴专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29 12:29:07编辑过]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9-29
第二节 市辖县


  余杭县

  余杭县始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属会稽郡,县治为今余杭镇。西汉初属楚王国,旋属荆王国,后属吴王国。西汉末王莽时改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原名。永建四年(129)改属吴郡。建安十六年(211),析县西部置临水县(今临安县)。三国吴黄武五年(226)改属东安郡。黄武七年废东安郡,改属吴郡。宝鼎元年(266)改属吴兴郡。隋开皇九年(589)置杭州,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移治钱唐县,余杭县属之。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后,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为该区专署驻地。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不久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4月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日,余杭县解放,初属第九专区(后称临安专区),并为专署驻地(次年专署迁临安县)。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属嘉兴专区,1957年又改属建德专区。1958年4月杭县撤销,瓶窑镇、长命乡地并入余杭县,10月余杭县撤销,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原余杭县地从临安县析出,并入杭州市钱塘联社,4月钱塘联社改制为余杭县,属杭州市。 1985年底,余杭县辖临平、塘栖、三墩、余杭、瓶窑5区,临平、九堡、乔司、博陆、塘栖、獐山、三墩、良渚、余杭、长乐、闲林、瓶窑、黄湖、仓前14镇和39个乡。县人民政府设在临平镇。
  杭 县

  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两县地置杭县,直属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设道,属钱塘道,并为道尹行政公署驻地。民国16年废道,改省直辖。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区等地建置杭州市,为省直辖市和省会所在地,杭县仍为省直辖,县治在杭州市区井亭桥东堍。民国24年,杭县划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改省直辖,县治设在杭州市区拱宸桥。民国38年,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3日,杭县解放,为省直属县。1951年5月,杭县划属临安专区,8月复改为省直辖,12月又划属杭州市。1952年11月又改属省直辖。1953年底杭县县政府由拱宸桥迁至临平镇。1957年改属杭州市。1958年4月杭县建制撤销,辖地归属杭州市。
  萧山县

  西汉元始二年(2)建县〔一说西汉初〕,称余暨县,故治在今萧山县西。属会稽郡。西汉末王莽改为余衍县,东汉初复原名。三国吴黄武年间(222—229)改名永兴县,故治在长兴乡,即今城厢镇。东晋太宁二年(324)属会稽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并入会稽县。唐仪凤二年(677),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742),改永兴县为萧山县,萧山之名始此。自唐乾元元年(758)至北宋,萧山县属越州,南宋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明、清属绍兴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会稽道。民国16年(1927)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后,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改省直辖。
  1949年5月5日,萧山县解放,属绍兴专区;1952年改为省直辖县;1957年划属宁波专区;1958年底划属杭州市。

  1985年底,萧山县辖城南、城北、戴村、临浦、义蓬、瓜沥6区,城厢、西兴、闻堰、浦沿、长山、新街、长河、靖江、义盛、头蓬、南阳、赭山、新湾、瓜沥、坎山、党山、衙前、临浦、所前、尖山、义桥、楼塔、河上、戴村24镇和43个乡。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厢镇。

  富阳县

  建于西汉初〔一说建于秦〕,时称富春县,属会稽郡,故治在今富阳镇西北隅,县境包括今富阳(含新登)、桐庐(含分水)、建德(含寿昌)诸县。西汉末王莽改为诛岁县,东汉建武初复原名。永建四年(129)改属吴郡。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置桐庐、建德、新昌(今寿昌)县;黄武五年,析置新城县(今新登);同年秋分丹阳、会稽、吴郡10县地,置东安郡,郡治富春县;黄武七年,废东安郡,富春县属吴郡。东晋太元十九年(394),避晋简文帝郑太后“阿春”讳,改名富阳县。南朝梁时改为富春郡。陈祯明元年(587),复称富阳县,改属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89),属杭州;唐武德二年(619),李子通称吴帝于江都,改富阳县为桐州。武德四年李子通败,复称富阳。五代梁开平四年(910),改富阳为富春。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复改为富阳县。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改省直辖,民国3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8月后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4日,富阳县解放,属临安专区。1953年改为省直辖。1955年属建德专区。1958年底改属杭州市。1960年8月富阳县并入桐庐县。1961年12月析桐庐县,以原富阳、新登两县地及分水之贤德公社重置富阳县,属杭州市。

  1985年底,富阳县辖大源、场口、青云、新登、龙羊5区,富阳、新登、万市、大源、场口5镇和47乡。县人民政府设在富阳镇。
  新登县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析富春县置新城县,故治在今新登镇东。不久并入桐庐县。后数撤数置,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并入钱唐县;大业十四年(618)复置,改属余杭郡。唐武德七年(624),并入富阳县。永淳元年(682),再置新城县,属杭州。后梁开平二年(908),避梁太祖讳改新城县为新登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称新城县。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再改新城为新登县,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5月后改省直辖,民国3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8月后又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4日新登县解放,属临安专区。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省直辖。1955年属建德专区。1958年11月新登县撤销,并入桐庐县。1961年12月,原新登、富阳地从桐庐县析出,合置富阳县。
  桐庐县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故治在今古城里。隋开皇九年(589),桐庐县并入钱唐县,仁寿二年(602)复置桐庐县,次年改属睦州。唐武德四年(621),于桐庐县置严州,为州治所,并析县西北境置分水县。武德七年废严州,桐庐县仍属睦州。光化三年(900),改属杭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还属睦州,宣和三年(1121)改属严州,南宋末年属建德府,元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改省直辖,民国3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6日,桐庐县解放,属建德专区。1950年属临安专区。1953年改属金华专区。1955年复属建德专区。1958年11月,分水、新登两县并入桐庐县,属金华专区。1960年8月,富阳县并入桐庐县,改属杭州。1961年12月,析原富阳、新登县地及分水县之贤德公社,复置富阳县。
  1985年底,桐庐县辖桐庐、分水、富春江、窄溪、横村5镇和32乡。县人民政府设在桐庐镇。  

  分水县

  唐武德四年(621),析桐庐县西北7乡置分水县,属严州,县治即今分水镇。武德七年,废严州,分水并入桐庐,属睦州。武周如意元年(692),复置,改名武盛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分水县。宝应元年(762),析分水县西部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复并入分水县,属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属严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属建德府,元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10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30日分水县解放,属建德专区。1950年改属临安专区。1955年复属建德专区。1958年11月并入桐庐县。
  临安县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县西部置临水县,县治在高陆(今高乐),属吴郡。晋太康元年(280),改名临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并入余杭、於潜县。唐武德七年(624),复置,仍名临水县,属潜州;武德八年并入於潜县,武后垂拱四年(688)分於潜、余杭地再置临水县,属杭州。光化三年(900)临水县复改临安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县为安国县,属杭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改安国县为临安县,以后县名无改。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10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4月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并为专署驻地。
  1949年5月4日,临安县解放,属临安专区。1950年3月临安专署自余杭县迁临安县。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属嘉兴专区。1958年11月,余杭县并入,仍属嘉兴专区。1960年8月昌化县(含於潜)并入,临安县改属杭州市。1961年原余杭县地从临安县划出。
  1985年底,临安县辖玲珑、於潜、昌化、昌北4区,临安、青山、横畈、於潜、昌化、岛石6镇和44乡。县人民政府设在临安镇。
  於潜县

  秦属鄣郡地,西汉初属楚王国,旋属荆王国,后属吴王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属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废江都国,属丹阳郡地。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县,属丹阳郡,县治即今於潜镇。东汉时改於朁为於潜。南朝陈祯明元年(587),於潜改属钱唐郡。隋作於灊,属杭州。唐武德七年(624),于於潜县置潜州,领於潜、临水两县,州城在城岭;武德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县,仍属杭州。五代、北宋於潜县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至34年,为专署驻地。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10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9日,於潜县解放,属临安专区。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属嘉兴专区。1955年划归建德专区。1958年11月并入昌化县,属嘉兴专区。
  昌化县

  唐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属杭州,故治在今紫水乡之城后村。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改名武隆县,同年复名紫溪县,又析紫溪县另置武隆县,县治即今昌化镇(曾名武隆镇)。神龙元年(705),更武隆县为唐山县。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两县并入於潜县。长庆二年(821)复置唐山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改唐山县为金昌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复名唐山。后晋天福七年(942),改名横山县。不久又改吴昌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吴昌县为昌化县。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10月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8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8日,昌化县解放,属临安专区。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属嘉兴专区。1955年划属建德专区。1958年11月,於潜县并入,昌化县属嘉兴专区。1960年8月并入临安县。
  建德县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置建德县,县治在今梅城镇,属吴郡。南朝梁、陈时,改属东阳郡、金华郡。隋开皇九年(589),建德县并入吴宁县(金华县),属婺州。唐武德四年(621),分金华县复置建德县,属严州。武德七年,废严州,省建德并入桐庐、雉山两县。永淳二年(683),再置建德县,属睦州。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79),睦州州治自新安县移建德县。北宋属睦州、严州,南宋属建德府,元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均为治所。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为专署驻地。民国36年5月改省直属,民国37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5日建德县解放,于此设第四专区,10月改建德专区,并为专署驻地。1950年3月建德专区撤销,改属金华专区。1955年重置建德专区,仍为专署驻地,1958年11月,寿昌县并入。1959年2月,建德专区撤销,又改属金华专区。1960年8月县城由梅城镇迁白沙镇。1963年5月划属杭州市。
  1985年底,建德县辖新安江、梅城、乾潭、三都、寿昌、大同6区,白沙、洋溪、更楼、乾潭、梅城、大洋、三都、寿昌、大同9镇和34乡。县人民政府设在白沙镇。

  寿昌县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置新昌县,属吴郡,故治在今大同乡。太康元年(280),改名寿昌县。隋开皇九年(589),并寿昌入始新县。唐永昌元年(689),复置寿昌县,不久又废。神龙元年(705)再置,县治郭邑里(即今寿昌镇),属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221)属严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属建德府。元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后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改省直辖,民国37年4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6日,寿昌县解放,属建德专区。1950年改属金华专区,1955年复属建德专区。1958年11月并入建德县。
  淳安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析歙县叶乡置始新县,县治在新定里,即后之威坪镇。同年又析丹阳郡置新都郡。次年,新都郡治迁入贺城,始新县治随迁城东附廓。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废新安郡,并遂安、寿昌入始新,改名新安县,属婺州。仁寿三年(603),于新安县置睦州,并析置遂安县。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改新安县为雉山县,雉山县仍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又改遂安郡为睦州。文明元年(684),复改雉山县为新安县,为睦州治不变。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因水患移睦州治于建德县。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永贞元年(806),改名青溪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秋,改睦州为严州,改名为淳化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改名为淳安县。咸淳元年(1265),属建德府。元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改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并为专署驻地(后移驻建德)。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民国37年4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淳安。
  1949年5月2日,淳安县解放,属建德专区。1950年改属金华专区。1955年复属建德专区。1958年10月遂安县并入淳安县。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开始截流,县治从淳城镇移至新建的排岭镇。同年底,建德专区撤销,改属金华专区。1963年改属杭州市。1985年底,淳安县辖汾口、大市、青溪、威坪、临岐、姜家6区,排岭、临岐、姜家、威坪、大墅、杨旗坦、茶园7镇和61乡。县人民政府设在排岭镇。
  遂安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分歙县武强乡置新定县,故治在今汾口乡,属新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遂安县,属新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废新安郡,遂安县并入新安县,属婺州。仁寿三年(603),遂安县复置,属睦州。唐武德四年(621),遂安县治迁狮城。北宋宣和三年(1121),属严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属建德府,元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省直辖。民国3年设道,属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又改省直辖。民国24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5月改省直辖,民国37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4日,遂安县解放,属建德专区。1950年改属金华专区,1955年复属建德专区。1958年10月,并入淳安县。

国之兴也, 其荣非他人所得攘; 国之亡也, 其辱非他人所得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7-06
不管先杭州还是先余杭,总而言之严州二千年来从来不属于杭州,还我严州一府六县.淹了我的家,撤了我的县,吞了我的严州府,杭州何其毒辣凶狠?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7-06
详细!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7-07
当然先有余杭,设立杭州不足1500年,而余杭则至少2400多年历史。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7-07
2400年前的秦国(那时候确实没有建立秦朝,秦国名义上还是东周天子的诸侯国)灭了楚国后就设立过余杭县。
也就是说余杭县的出现确实早于秦始皇登基建立秦帝国。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7-07
以下是引用nnswzy在2004-7-7 16:50:36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尹人在2004-7-7 12:29:59的发言:
2400年前的秦国(那时候确实没有建立秦朝,秦国名义上还是东周天子的诸侯国)灭了楚国后就设立过余杭县。
也就是说余杭县的出现确实早于秦始皇登基建立秦帝国。
那可能只是一个名称吧,可能就是一个村子!杭州整个地区在南宋以前都是人烟稀少的,是南宋建立的杭州!
[/quote]哦?你是怎么知道杭州整个地区在南宋以前都是人烟稀少的?南宋为什么选了杭州?
[color=red][b]心灵故园 世外徽州:[url]http://www.huizhou99.com[/url][/b][/color]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7-07
就算秦国的县人口不多(是否真的不多未必),三国以后特别是南北朝时北方大量移民至此,交通便利的余杭县造就成为人口稠密的大县了,而那时候“杭州”这个名词还没有诞生!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7-07
赵构称之为荒蛮之地


把史書翻出來給偶看!詳細的!
哪本書、成書年代、哪一葉、作者是誰統統拿出來!
否則少拿這句話到處招搖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7-08
以下是引用nnswzy在2004-7-7 23:44:16的发言:
不可能,杭州在南宋的时候好像才有个县城的样子,当时赵构称之为荒蛮之地,如果当时有余杭就不可能这么叫了,总之杭州,余杭都是在南宋之后才发展成城镇!不能夸大他们的历史


你难道不知道在隋唐两个朝代余杭郡(注意:郡是管县的,所以从隋朝开始杭州和余杭都已经是周边各县的行政中心了!)和杭州这两个政区建制名称变来变去好几回。
即使战乱时代有荒蛮的现象(且不论证这种荒蛮是否信口开河,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也不能证明宋金战争之前的近千年总是荒蛮的吧?
隋朝在灭南陈后能在余杭县设立杭州,又马上把杭州更名为余杭郡的事实,不证明了隋朝之前余杭县的繁荣吗!

再告诉你一段历史:
隋炀帝大业三年时的余杭郡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7-08
以下是引用nnswzy在2004-7-8 0:34:23的发言:
赵构给完颜宗弼的信:我已深入荒蛮之地,意思是请不要追了!而且没听说过南宋之前有杭州的!


完全是赵构为了逃命欺骗敌人的谎言!
要知道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里又一个姓钱的做国君的吴越国,就将余杭和杭州合并称为西府,作为自己国家的首都,而该国最后亡国也没有经过战争(主动议和,受北宋封爵),所以北宋时期杭州和余杭一代依旧繁华一片。当然,宋金战争可能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但战火也没烧到这里,绝不会像赵构欺骗完颜宗弼那样深入荒蛮的。
不过,看来完颜宗弼确实上了赵构的大当了!否则至少浙北平原地区也会沦落金国。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7-08
以下是引用nnswzy在2004-7-7 16:50:36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尹人在2004-7-7 12:29:59的发言:
2400年前的秦国(那时候确实没有建立秦朝,秦国名义上还是东周天子的诸侯国)灭了楚国后就设立过余杭县。
也就是说余杭县的出现确实早于秦始皇登基建立秦帝国。
那可能只是一个名称吧,可能就是一个村子!杭州整个地区在南宋以前都是人烟稀少的,是南宋建立的杭州!
[/quote]

这怎么可能呢?那你说为什么南宋要定都于杭州,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又偏又靠近敌人,如果它只是一个村子,谁会把那里当首都?就算你认为南方那时候是蛮荒之地,除了杭州这个“村子”,别的“村子”肯定也是有的吧,为什么不定都于更安全的地方呢?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7-08
所谓小战入城,大战入乡是老百姓在战争期间逃难的本能选择,宋金如此大战,老百姓从繁华的杭州、余杭一带城市化地区逃往周边农村造成城市空心化、荒蛮化也是可能的,这反而说明战争之前这里是大城市!

不过,你说吴越国类似于部落,那你就孤芳自傲自己的判断吧!正常人不会有和你讨论讨论辖区的必要性了。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7-08
那就更能说明赵构在欺骗金人了。
况且当地老百姓听说了北方正在大战,作为预先准备,先行逃到乡下避难也未可知!
等宋金和议,南宋定都杭州,纷纷返回原来繁华的家乡!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7-08
以下是引用nnswzy在2004-7-8 10:47:02的发言:
众所周知,由于淮河以南的气候和北方不一样,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南宋之前人口都比较少!好像宋朝南迁之前,南方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
五代时期的吴越国我看到了,不过那个时期应该不是城市的样子,可能相当于部落的中心!


五代时期的吴越国时的杭州就有十个城门,就是现代杭州的轮廓,杭州八十年代的城区就在这十个城门范围内,比如说艮山门,那是大家都以为很远,但现在已是城中心区。
杭州在吴越国时就已经成形,而吴越国王致力于发展经济,而不是军事。但是吴越国经济发达,军事力量不强,只是不想打仗就投降,所以杭州免于战火。在北宋时,杭州就是全国乃至世界的最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繁华,地位类似清之扬州现之上海,所赵构选了杭州。南宋时杭州也很繁华,还是经济中心,人口就上100多万,但南宋军事也不强,而且不想回去收复北方,所以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愤叹,真实描写了当时的现象。
杭州在蒙古灭南宋后,杭州有一场大火烧了一大半,所以后来衰败了。









建议稳省分地撤县并乡镇,实现省----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地级一分为二、三,称市或县(副厅级);原来的县拆分(大致按原来的县辖区大小),2、3个乡镇街合并,称区(街道)、乡、镇,为副处级。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7-08
扬州、杭州都是隋朝建造的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4-07-08
查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吧。
你对历史的无知简直到了登峰造极,我不好意思说对牛弹琴。只能自嘲:牛在弹琴!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4-07-09
隋朝能称州的可是一级政区的驻地!

你也不想想如果隋朝的杭州是荒蛮之地,隋炀帝有必要把大运河的南端修到杭州(余杭郡)吗?修到苏州岂不是更省事?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4-07-09
隋朝时期,杭州\扬州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只有北方文盲才不知道
大上海,中国梦想之都!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4-07-09
笑话!作为隋朝地方最高级政区政府驻地的扬州、杭州、余杭郡怎么可能“有几个人还很难说”?
不要说隋炀帝往南修运河就是为了自己今后去旅游的,当然到了扬州后就亡国了,如果没有亡国,他还一定会延着运河去苏州、杭州的。否则干嘛把大运河修到杭州?

不要说扬州、杭州、余杭这些比较靠北的南方州郡比较繁荣,就是比他们更加南面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湘州(长沙)等等在隋朝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很繁荣了。可能当时岭南一带大都市少一点。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4-07-09
南北方之争可以休了。
华夏浪子
为大华夏民族之光复徽州奋斗一生。。。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4-07-09
隋炀帝修大运河纯粹是为了自己享乐,元朝重修大运河才是为了运输。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7-03
现有余杭这名再有杭州这名 古代这属于交通要道 是浙江南下的必经之路
朝 国-都 城 县 市 集
国 省-直辖市 市 县 镇 村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7-03
州制在后,县制在先 ,余杭之名,应先于杭州出现。

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的是,杭州所指较为统一,就是杭州城,或者以杭州城为中心的行政区。

但余杭有两个所指。余杭郡(杭州)和余杭县恐怕并非一处。余杭郡和杭州是一个东西,隋唐两代一会州制,一会郡制,所以常常一地两名。杭州(余杭郡)的首县,是钱塘县(钱唐县)而非余杭县。

另外,看到前面有人说,秦朝在浙江设立余杭县的时候,还只是诸侯国,而是周的诸侯。这个也有点问题,因为当时的秦国,应该已经吞并了东周和西周了,天下已经处于无天子状态,而史家纪年则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采用秦王纪年,所以秦国在当时的地位,恐怕不是诸侯可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