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91阅读
  • 25回复

[云南]话说云南会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5-13
东川府清代置四乡八里,后改一县(会泽)一厅(巧家),民国于者海置会泽分县,县厅交界处后为会巧边区。民国撤府设县,隶省第二区(曲靖),会泽改东川县名,1927年复会泽县名,1948年会泽改隶昭通管辖。  
-----------------------------------------------------------  

  会巧边区地建国初设东川矿区ZF,省直属;1958年与会泽县合并,设地级东川市;分设新村、会泽、迤车、乐业、者海、待补 六县级区;1964年除新村外,其余5区复会泽县,划归曲靖。新村(后东川市)于1998年改设东川区,隶昆明。  

东川市1964年发生分离的原因,现已很难考证。作为历代铜政的一种延续来看,东川作为中国的著名产铜基地,建国后仍然受到ZF的高度重视,介于西方对新ZG的封锁,东川铜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重要性得到了进一部强化。1958年,国家在东川矿区组织了万人探矿,时处当时政治形式,资源的储量被大大估高。SL第一批援建ZG的156个工业项目,有3个放到了东川,分别是东川矿务局、会泽矿务局(铅锌矿)、以礼河发电厂。1958年SL专家建议,修建四川-水富沿金沙江-巧家-小江而上-现东川区的铁路,史称川云中路。新组建的东川市,不可避免的选择了处于小江流域的新村作为营建市府的所在。  


川云中路不久搁浅,原因是川云西路(今成昆铁路)的修建;成昆铁路修建的重要性在此不在多言,但川云西路的修建,同时导致了川云东路(内昆铁路)、川云中路的长期搁浅。据知情人回忆,后任某市委书记曾叹息:“如果我早到几年,市府驻地肯定选择在会泽。可将东川矿务局、会泽矿务局(铅锌矿)、以礼河发电厂一跟扁担挑起”。  

假如当时的东川市真的将市府选择在会泽,也许后来即使铜枯矿衰,其他优势的存在也可使之有较大的回环空间。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在后来的经济调整中,会泽地作为农业区于1964划归曲靖,同时带走的不仅有会泽矿务局(铅锌矿)、以礼河发电厂2个重要企业,还有近6000平方公里的辖境。  

  调整后的东川市(辖境1674平方千米)依然存在,但ZF的职责也变得简一,“一切为矿山服务”就是那个时代的口号,在矿业衰落之后,于1998年降设东川区,隶昆明。  
--------------------------------------------------------------  
自此,历史上的东川府地,在建国后形成了现会泽、巧家、东川区三县区,分属曲靖、昭通、昆明的格局。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5-1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

小图 | 大图 图片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
  • 唐继尧铜像
  • 东川府故址
  • 高速路连接线
  • 远眺会泽县城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5-13
历史上的“东川府”包含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三县区,为中国西部历史名府。
唐代以前,这一地区先后为堂琅县、恭州地、唐兴县;唐代入南沼国版图,设东川大都督,历南沼、大理、元、明、清、民国;历代名府最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
历史上的“东川府”以盛产铜、铅、锌、银等有色金属闻名遐迩。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近3千年前的青铜器皿,用同位素法测定,原料即大量来源于东川的前身“堂琅”地区,可惜这一青铜文明的晚霞随后淹没在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的硝烟之中 ;到了汉代,马帮从“堂琅”驮来精美的铜洗、铜镜,长安城里满城震惊,蛮夷之地竟有如此器物,汉家天子又添了一座挖不完的金山!
除了铜,“东川府”的银、铅同样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五代时期,后唐派太监至“东川府”监督银矿山开采,葬于今会泽矿山镇(驰宏锌锗矿区)。
元、明、清,“东川府”铜、铅、银的开采继续发展,徐霞客就在曲靖沾益一带见到并留下了“东川驮铜的大马道”的记录。“东川府”从明代嘉靖年间又承担了替朝廷开炉铸币的重任,会泽著名文物“嘉靖通宝”正产生于这一时代,故成为历史上的见证。
清代,满民族入关,帝国的“铜钱”危机愈演愈烈,闹起了“铜荒”。至公元1727年,即清雍正五年北京宝源、宝泉两大铸币厂几乎停工待料,负责采办日本洋铜的八省封疆大吏都扛不住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云南,奏请雍正皇帝采买200万斤滇铜应急。东川府的铜立马成为大清帝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通京铜运”拉开了序幕,一运就是180多年……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5-13
云南的手工斑铜很有名,不知道是不是产于东川。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5-14
     生斑铜工艺是云南会泽独有的金属铜加工技术,因其表面有璀灿、闪耀的结晶斑纹而得名。曾因珍贵且数量极少,早在公元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明清时期就被作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斑铜工艺品孔雀瓶、大犀牛、仿古牛、五型炉、孔雀明王、如来佛祖等被国家珍宝馆列为珍品永久陈列。1997年7月,斑铜珍品“吉祥孔雀瓶”被云南省政府作为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贺礼。

     曾经的“天南铜都”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为这里带来了数之不尽的财富。据古书记载:“堂琅出银、铅、白铜。”堂琅即现在云南省东北部的东川、会泽一带,该地区古代就有开采铜矿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会泽先民就掌握了青铜器的冶铸技术,而且矿料远销至中原地区。会泽铜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艺的发展,也造就了大批的铜匠艺人。
    目前的斑铜工艺分为煅打工艺和铸造工艺两类,市场上相对应的斑铜制品分为生斑制品和熟斑制品两种。生斑薄而轻,有焊口,斑纹花型较小,多呈黄色。熟斑则是经过浇铸成型,制品较厚重,无焊口,斑纹花型较大,多呈红色,其中樱桃红为最佳,可以成批量生产。煅打斑铜是会泽县独有的一项工艺,锻打使自然铜的组织状态重新排列组合产生“斑晶变形效应”,因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所以,斑铜制品“妙在有斑,贵在浑厚”。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5-14
会泽县域6013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渝昆高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2012年县城建成区13平方公里,分设古城、金钟、宝云三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5万。根据云南城镇群发展规划,定位为市域中心城市,2020年城市发展目标30平方公里,30-50万人。2013年5月,国务院批复会泽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东川区面积1858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2013年县城建成6-8平方公里,设铜都街道办事处,人口12万。根据云南城镇群发展规划,为生态限制发展城市。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5-14
回 leizhihua 的帖子
根据会泽县政府网站介绍,该县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
本人原ID:啊谁。
kinda为本ID的小号。
海天一色看潮起,暮鼓晨钟听风吟。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5-14
作为历代“东川府”治所,今会泽古城,以前的东川府城。明代为木城、清初为土城,伴随着朝廷对京铜的极度重视,于清雍正10年完成了石城的修筑,石城坚固壮美,冠于滇东北!同时,外来移民激剧增加,清乾隆时期,矿山工人达到20万人以上;会泽古城“商贾云集,八方辐辏”,清乾隆为“东川矿王庙题匾”,直接推动“东川府”成为西南经济重镇,“天南铜都”自此留名。据会泽县城建国初统计“寺庙会馆遗留108座”。

话说会泽之二 --明代为什么会划归四川 ?

会泽历史:

宋代以前实行郡县制,汉、晋、唐、宋先后为健为郡、恭州地、南诏东川大都督、大理国东川郡辖地;  

元代始行省制,设云南东川路;明初为云南东川府;  

明代乌蒙(今昭通)、东川(今会泽、东川、巧家)2府划归四川辖制,为什么会划归到四川呢 ?  

一种解释为军事角度:  

元起于马背,以弓刀定天下,创行省为军政合一的一级政权,安一方稳定,本意为安一方稳定,进一步巩固其统治。  
然元末大乱,明吸取教训。为防地方坐大,洪武调整区划,乌蒙、东川归四川,地理上此二地形成一把尖刀突入滇地,震慑云南。  
至明清改朝易代,四川腹地人口百不存一,乌蒙、东川土司陷于失控状态,至云内袭掠,朝发夕返,更于清初酿成大规模的“乌蒙、东川、芒部”三府 “庚戊之变”;在战乱平息之后,雍正听取云贵总督鄂尔泰之奏,于雍正9年正式将乌蒙、东川划归云南。  

另一种解释为政治、经济角度:  

东川自古铜铅开采、冶炼兴旺,铜政遂成为历代对东川的第一要务,铜政至明代进一步发展。徐霞客就在曲靖沾益一带见到并留下了“东川驮铜的大马道”的记录。今会泽文物“嘉靖通宝”正产生于这一时代,故有今之“钱王之乡”美誉。  

据《明史•诸王列传》记述,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藩王,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蜀王朱椿 “博综典籍,容止都雅”, “以礼教守西陲”,深受朱元璋喜爱。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也是朱元璋在创建明朝基业过程中建立了卓越功勋的一位骁勇战将,但毕竟隔了一层。厚此薄彼,或者就是朱元璋对将军们的不放心,乌蒙、东川就此首次,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划归四川管辖,东川开始大规模铸钱,支持了四川的经济快速恢复。椿的历史评价也很高,“蜀人由此安乐,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4-05-14
回 西川晓晓生 的帖子
西川晓晓生:根据会泽县政府网站介绍,该县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 (2014-05-14 11:02) 



一说为5854,
另一说:360显示为6077平方千米
http://baike.so.com/doc/5332977.html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4-05-14
支持恢复东川市,划入会泽、寻甸、禄劝等县。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4-05-14
我也支持恢复东川市。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4-05-14
当年东川撤并的方案先后有三个,前两个是东川官员提出的,即第一方案保持现状,第二方案成立大东川市,将邻近的巧家、会泽、寻甸三县并入。省里认为,维持现状不可取;至于第二方案,与党中央、国务院精简机构和编制人员的精神相背,还要增机构、增编制、增人员。建大东川市将加重全省人民和东川人民的负担:新组建市级五套班子和相应机构,工资、办公楼、车辆等一应开办费至少要开支2亿元。第三方案是将东川划归昆明市,成为该市的一个区,最后的撤并方案选择的就是该方案。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4-05-14
回 六朝古都 的帖子
六朝古都:当年东川撤并的方案先后有三个,前两个是东川官员提出的,即第一方案保持现状,第二方案成立大东川市,将邻近的巧家、会泽、寻甸三县并入。省里认为,维持现状不可取;至于第二方案,与党中央、国务院精简机构和编制人员的精神相背,还要增机构、增编制、增人员。建大东川市将加重 .. (2014-05-14 16:06) 

当年一力撤销东川市的李XX后身败名裂,降级后的东川区远离昆明主城,负重前进,至今发展缓慢;一直被忽视的原东川府主题-会泽近年悄然崛起,经济总量进入云南20强,随着公路(渝昆高速)、铁路(规划渝昆铁路)、机场(规划支线机场)的改善,有望复兴。

今日来看当年的东川市的设置、降级,看似大刀阔斧、精简机构,输血不换血,原是一步臭棋!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4-05-14
当年选择力撤东川市,而不是更落后地州,只能说忽视了东川的贡献和存在历史意义,简单的视一级政府为吃饭不干事的包袱,忽视区划整合可以带来提振人心、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效果。今日东川、会泽、巧家山水相连却通而不畅,分属不同地区节制,各自为政,来往极少,区划屏藩之果。
[ 此帖被leizhihua在2014-05-14 19:49重新编辑 ]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4-05-14
会泽2013全县生产总值146.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9.6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亿元。在云南边疆,成绩不易。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4-05-14
回 行者无疆 的帖子
行者无疆:云南的手工斑铜很有名,不知道是不是产于东川。 (2014-05-13 22:52) 

1958年前“东川”涉及历史、典章、建制均指向今会泽,今“东川”为移名。斑铜(生)工艺数百年一系,为会泽独有。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4-05-14
话说会泽之三:
东川云铜维天下 明清两朝柱其兴
三星堆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物,惊艳绝世。以至蜀中兴起西来文明传说,认为巴蜀文明是一种远远优先于中原黄河文明的更古老文明形态。一说是来自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传承,并进而得出其是中原文明的二传手,颇有自负的底子。
    后来更是有人“考证”出文明传自古埃及,还有人考证出是传承自外星人,因为三星堆的文明样式中土所无,世间罕匹,是外星文明在地球的呈样。
    但科学的检测,无情打碎了这些狂想。对三星堆青铜器的多种检测手段中,铅同位数分析就好似检验矿物的“指纹”,追踪矿物原料来源,专家研究发现: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是高放射性成因异常铅,这种铜矿的只有一个来源,即云南古东川府,今滇东北会泽地区。原材料的来源反向证明巴蜀文明并不是西来的产物,而是本土固有文明的发展积累进步。
    古诗里说的子规啼血,说的是来自滇东北昭通曲靖一带的杜宇王朝治蜀失国后的悲愤,三星堆的铜进入成都平原,与铜产地势力的进入有直接联系。
    从川西北的龙门山、大渡河往下到广汉三星堆,再到云南、越南等地,最终沿海路直抵南亚、西亚。南丝绸之路发现的青铜器,都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
    越南国家博物馆几年前曾拿着该国出土的青铜器,到三星堆比对作文化认归,器物上的巴蜀图语完全一致,再次证明了记者对巴文化多年追踪的一个发现:即秦灭蜀开明王朝(王族是巴人宗族,所谓巴人治蜀)后,一个王子逃到越南建立了安阳国(又称瓯洛国)。秦始皇灭百越时安阳国亡国,秦末时又再复国,并逐渐征服了红河平原,建立起越南的第二个封建王朝新蜀朝,首帝称为蜀泮。新蜀朝后为南越王赵佗所灭。
    据朱炳泉、金正耀等国际著名的铅同位素专家研究认为:三星堆铜料、安阳殷墟妇好墓部分铜料所含铅的同位素比值全国只有永善和巧家的铅比值与之匹配。这说明这两处的铜料来自铜矿开采最早的云南东川府的堂琅金属矿带区域。
    三国两晋时,东川府的冶炼师们首次提炼出了金属镍,并与铜混融形成白铜合金。公元3世纪典籍记载的堂琅山“白铜”是世界是最早关于“白铜”的记载,比西方早15个世纪以上。
    西汉时,此地的“朱提银”因质地优良而闻名天下;东汉时,“堂琅铜冼”已流通天下。而那时的铜币铸造里,滇铜已经占了很高比例,滇铜影响国运已露端倪。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05-14
回 六朝古都 的帖子
六朝古都:当年东川撤并的方案先后有三个,前两个是东川官员提出的,即第一方案保持现状,第二方案成立大东川市,将邻近的巧家、会泽、寻甸三县并入。省里认为,维持现状不可取;至于第二方案,与党中央、国务院精简机构和编制人员的精神相背,还要增机构、增编制、增人员。建大东川市将加重 .. (2014-05-14 16:06) 

至少一百個地級市該東川掉、巢湖掉。
分省分縣直轄市、GDP有參考價值、市管縣縣改區、曲學阿世指鹿爲馬顚倒黑白挑戰常識,四大謬。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4-05-15
者海仍然可以分一个县……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4-05-16
铜运古道早过茶马古道

    西南除了众所周知的南方丝绸古道外,商周时期就存在了一条铜运古道,比名满天下的茶马古道要早上两千年之久。
    后来的铜运古道派生出许多条,其路径一由东川府过昭通到宜宾(僰道,又称五尺道)、泸州,沿长江下重庆到汉口,再到扬州转进运河,北上天津通州进入京师。途经今十余省市,行程超万里,堪称万里铜运古道。
    其二由旱路经湘鄂进入商朝的都城朝歌。也长达数千里路途。
    其三由宜宾到成都平原,再越秦岭到关中。这是秦汉都城在长安时开辟的重要铜运通道。
    当年南铜北运的运距之长、运量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在世界古代史上也属罕见。
    那时的铜运起点,就在古东川府首府会泽。离会泽县城不到三十公里的娜姑镇白雾村,便是万里京运的第一站。2005年,白雾村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云南仅此一处。
    马帮转运贸易是云南近代工商资本的基础,广阔的活动范围覆盖云南全省,各地所有商品流通,几乎全仰仗于马帮。光京铜北运,一年就需三万匹骡马以上,很多险段连骡马都过不去,就得靠人背过去再马驮。背夫的数量远远超过骡马数。
    当年这条主道上的商贸之兴,到了什么程度呢?光会泽到宜宾这条铜运商道上,据西人鲍宣所著《中国西南游》记载:老鸦滩关(盐津渡),每年净收关银达24万两。
    会泽地处牛栏江、小江和金沙江汇流处,因名。这一带的峡谷里,竟有三条秦汉时期即可归为国道的银铜古道。
    东川府包含今天会泽、东川、巧家三县区,是滇铜最大的集散中心和铸币中心以及铜产品加工中心。汉初属犍为郡,名堂琅县,后名恭州地、唐兴县;也曾是夜郎国中心地带和发祥地,唐代入南诏国版图。
    明清之际东川府曾先后归属四川和云南两省。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由云南划归四川布政司管辖,清雍正4年(1726)改隶云南,在川342年。
    清时置四乡八里,后改一县(会泽)一厅(巧家),民国隶省第二区(曲靖),会泽改东川县名,1927年复会泽名,1948年-1958年,改隶昭通管辖。后又再划归曲靖。
    因三千年的铜底蕴,会泽有极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理位置优势。乌蒙山系主峰地带的会泽,地缘上处云南与中原文明接近地带,丰富矿藏如梧桐引来无数外省凤凰栖居,自秦汉以来,处夜郎文化、古滇文化和邛都文化三大区域文明中心交汇地带,有十分明显的节点性。唐初又处于爨文化与南诏文化中间带,而到了大理国崛起,滇东北的东川会泽又处于它鞭长莫及区位上。
    因此会泽形成了多元特殊属性,社会即开放又封闭。经济上包含了采集、游耕、农耕、资本主义早期萌芽、工业、商业、马帮等类型。会泽地区和今天的提倡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反,那时属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兴旺带来了文化的兴盛。那时的古城,客栈、酒楼、妓院、赌馆,文武百官、富商巨贾、贩夫走卒、矿工匠人络绎于道。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4-05-16

一山宝气钟千古,四野炉烟绕万年!(会泽金钟山提联)


东川府原为彝族聚居区,唐代南诏北侵入川掳数万汉人归,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汉人首次大规模进入。清中官方为推出了“铜本制”,即为鼓励生产,先多从外省移民,以补人工的不足,厂家和矿民可由官府预借发放生产所用启动金,官方制定铜价,预放铜本,督民采炼,所产之铜由官储编制收购再折回所放铜本。有如现在的银行重点扶持企业发放的无息贷款。这样,很快就迎来北方多省的人丁,把采矿冶炼行业红红火火做起来了。
    因矿冶的兴盛,外来移民剧增,乾隆时期,矿山工人即达到20万人以上;因此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也是诞生在会泽。而自古产业工人聚集的地方,往往是起事的地方,明清之际都严防矿工结社,甚至限制矿山冶炼非允许的其他金属,以防产生武器谋叛。
    饶是如此防范,清咸丰时不到9年的时间,产业工人先后爆发了6次反清起义,与正席卷东南的太平天国运动遥相呼应。因为这种反叛的传统,后来的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讨袁运动中,主力都有会泽人唐继尧、黄毓英、邓泰中的身影。会泽人由开化之先到觉醒维权,再走向追求民主政治。
    那时官府派人驻厂,除负责维稳盯防外,还负责发放“铜本”(无息生产贷款),生产其他一概不管,是由“七长系统”实现开采冶炼生产,这“七长”是客长、硐长、炉长、炭长、镶长、课长、锅头,生产各司其职,组织井然有序。
    产业发展到后来,自发形成民间的资本形式,同治十三年,在会泽成立了“东川矿务股份公司”,为云南最早集聚商股、实行资本组织形式的地区。招商时投资的竟有唐继尧(会泽人,1万银元),蔡锷(3600银元)等地方大员。
    至今东川还存不少清代铜矿,以金沙江边会块乡建于雍正年的茂麓厂冶铜遗址最为著名,1993年就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遗址现存炼炉、矿硐、矿工居住遗址、炼碴堆积等。年产铜六百万斤,清代京铜主要来自这里。
    汤丹镇菜园村西老明槽铜矿遗址,分布大小矿硐1000余座,残存露天采矿场及洗矿池10余处,炼铜炉基3座,附近矿渣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东川古铜矿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因民镇炉墩村西有狮子头清代矿冶遗址,残存矿硐6处,其中一个大硐号称“万人硐”。因民镇大箐村东是大箐山清代铜矿遗址,现存矿硐3处,冶铜址一处。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4-05-16
[attachment=148349]


[ 此帖被leizhihua在2014-05-16 20:04重新编辑 ]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4-05-16
铜锭撑起清帝国
  
    中国最早的金融城市是哪里?一般人想不到,居然会是西南崇山峻岭深处的会泽。
    早在汉代之前,东川会泽的朱提银和堂琅铜就名扬九州,因为几千年中国实行的是金铜辅助的“银本位”货币制度。东川矿带产铜、银、铅等,银的出产量很大。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天历元年(1328)全国岁课银1548锭(每锭50两),云南产的岁课银有735锭,占全国岁课银总数的48%。
    这充分说明自南诏到元明时期冶银手段技术多样化后,不光是云铜居全国之首,云银也执牛首。而云铜云银大部分产地,都来自东川府。开采冶银的矿藏中伴生有含量很高的铅锌,古人采的又多是富矿,今天这些矿渣再成高品位宝物。地质调查显示,古人冶银留下了90多万吨的矿渣堆积。手工作坊的年代,这个数目简直难以想象。故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说:“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
    那时流行一种说法:只要滇东北的银和铜三个月运不出来,大清国就要陷入经济危机。可见国之倚重。
    明末因战乱和开边贸远洋通商,白银开始大量流失。至清初,白银紧缺,明的“银本位”换成了清的“铜本位”。但国库铜料紧张,甫立之大清国的“铜本位经济”危机愈甚。
    因倭寇海盗活动严重,郑成功占居台湾封锁东海,由日本海运进口的洋铜也越来越少,天朝闹起了铜荒,北京的宝源、宝泉两大铸币厂接近待料停工。清初爆发过一场“收购废铜,偷工减铜,禁民间用铜,以铜抵税抵粮”运动……至慈禧末期,清廷还惦记过东川铜。当时京城府库制钱几乎全空,紧急着办地方解铜一百五十万斤制钱。
    缺铜就无材料铸钱,无钱发放,则整个国家的财政体系“银根”就相当紧。朝廷啥茅招都使出来了。然终非长久之计。此时不光中央铸造钱局如此,各地方铸造钱局也同样如此。那时的铜料价扶遥直升,已达“每百斤铜值银11两”的程度,兑换上清廷规定一两银当一千文铜钱,而实际民间兑换只能到812文。
    到后来这成了地方财政发财的好机会:东川铜以每百斤九两四钱向八省采办和中央财政收取,而只以每百斤四两的低价向矿厂收买,去除马帮人工运费后,朝廷政策允许中间巨额差价由地方大员自由支配,大发横财。
    那时经历了康乾盛世中的康熙朝后,天朝物产丰饶,但货币的总发行量不够,相当于今天的“M1”(狭义货币的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总量)发行流通量都不够,不少地方出现了以物易物现象,甚至出现了京城御林军都无钱发放军饷几致哗变的事,严重影响了国家、民间商贸。
    负责采办洋铜的八省官吏都把眼光投向了云南,奏请雍正帝采办200万斤滇铜救国库之急。东川府铜立即成了维系大清帝国经济的命脉。随后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滇铜上京”就拉开序幕。每年400多万斤滇铜由会泽递解上京,后来递解滇铜出省越来越多,每年达633万斤,完全取代了日本洋铜,支撑了其后乾隆盛世的经济发展。到乾、嘉年间,最高年份时东川铜的生产,已可达千万斤之多,湘鄂川黔等八省都来采办铜料。
    这造就了明清之际的“滇铜甲天下”现象,云南的产铜量占全国的80%,而东川府出产的铜占全省的72%。当时会泽是滇铜的最大集散中心和铜产品加工与铸币中心,是当时中国名副其实的铜都。民间也有人大铸造私钱,类同今天的印假钞,抓住了要杀全家。
    因解铜之路遥远而艰险,成本颇高,朝廷又特许在昆明、会泽开炉铸币。雍正十二年,在会泽设宝云局,设炉28座,到乾隆十八年设宝云新局,设炉50座,年铸造铜钱33万余串。于是会泽因押解国库需铜和铸好的铜钱上京入库,而成了中国最大的马帮集散地,那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靠马驭。出会泽北上,即很快进入“乌蒙磅礡”的艰险山路,远远马铃声响过,近闻铜串钱响,这是很多年里西南的崇山里常见的一幕。
    这种成群结队穿行在京滇之间的、有大队官兵押运的解钱解铜马队,功用类同于今天的银行戒备森严的解款车。也是那个年代最著名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多个民营官办“运输公司”。这个大规模由马帮背夫解铜运京的著名场景,在中国历史上演了200多年。
    后来通川水运经常沉船,官府投入十余万两整修金沙江50余处险滩,开凿会泽通往金沙江的小江汇合处的象鼻岭,这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五月渡泸的地方,也是马可.波罗南游中国进出云南的地方。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4-05-18
东川不足以立市的话,可以放在会泽,再分一个县放在者海。同时禄劝划归楚雄,或者成立武定市。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4-05-19

资源枯竭后转型

    今天的“铜都”的风采消失了,往昔的辉煌只存在于纸面和人们记忆中。

    辛亥革命后,旧铜制钱被废弃,京铜停运,饷协无着,东川诸矿生产停顿。东川铜业开始走向衰败。

    但作为历代东川府治所在,会泽古城留下了大量历史贵存,多省留下了会泽乡党会馆。据建国初统计,会泽寺庙会馆遗留有108处之多。可见当年兴盛的程度。乾隆也曾亲笔为东川矿王庙题匾,推动“东川府”成西南经济重镇,“天南铜都”也因此得名。古城在明为木城、清初是土城,到清雍正10年完成了石城的修筑,惜建国后被拆毁。

    云南近年提会泽是“中国青铜文明发源地”。仿明嘉靖年间铸重达41.5公斤的天下第一钱“嘉靖通宝”,在市政广场树起了彩虹桥穿入超大铜钱的独特地方建筑,成为游人纷纷影的一景,美其名曰“钻钱眼”,不过这可能是天底下最不俗的“钻钱眼”了!

    会泽思谋打造铜文化旅游名城,搞矿冶文化“万里水陆联运银铜古道”旅游线路群。以先秦、两汉和明清代堂琅矿冶各重要采冶地为起点,以各矿冶运输路线为主线,以清代京铜运输路线为重点,规划最终达北京的万里铜运古航道。著名的茶马古道上京路线,基本重合在铜运古道线路中。此道因此兼有铜运和茶马古道双重意义。

                         话说会泽3(本报记者赵世龙 )本文刊发在2011年10月27日《时代周报》
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做人的根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