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2阅读
  • 8回复

[河南]豫北诸县对卫河的争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04-04
卫河,原来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即“永济渠”。宋朝称“御河”,明朝改称“卫河”。
历史上,为了争夺卫河航运码头,周边各县在政区上也是积极靠近卫河。

1、滑县、浚县
历史上,浚县一直靠近卫河,而且境内卫河长度很大。滑县本来不靠近卫河。浚县城南10公里的卫河边上有一个“道口镇”,虽然归属浚县管辖,但是离滑县县城很近,大约只有2公里。道口镇码头主要是滑县人在使用。滑县人早就想把道口镇划给滑县,但是浚县就是不肯放。终于在1949年后,经过滑县人的不懈努力,道口镇划给了滑县,而且滑县县城还迁到了道口镇。

2、汤阴、内黄
汤阴、内黄今天以为卫河为界,但是历史上不是的。最早的汤阴县不靠近卫河,今天汤阴县东部原属内黄县,最早的内黄县城还在今汤阴县东部的“故城村”。后来汤阴县为了争夺卫河码头,版图东扩,和内黄县大致以卫河为界,并且有了一个五陵镇码头。

3、清丰
丰县前身是“顿丘县”。顿丘县最早也不靠近卫河。唐代初期,今天内黄、魏县、清丰交界一带的“繁阳县”撤销,一部分划给顿丘县,这样,顿丘县就靠近卫河了,具体就是今天清丰县西北部的阳邵一带。唐代中期,顿丘县北部分置“清丰县”,清丰县自然就靠近卫河了。清丰县版图后来不断漂移,县城也不断迁移,但是阳邵一带的卫河就是不放。而且“清丰八景”就有一景叫“卫水秋风”。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04-07
河流是宝贝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04-07
回 车船 的帖子
车船:河流是宝贝 (2024-04-07 13:49) 

能通航的河流,才重要?例如:四川嘉陵江的支流,凯江,就不重要?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04-08
多谢科普,学习了
瀚海茫茫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04-09
身为豫北人,学习了,非常感谢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04-18
淇门位于浚县西南30公里处,因淇河在这里汇入卫河而得名。它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历史文化也比较丰厚。

地处浚、汲(卫辉)、淇三县交界处的淇门,黄、卫、淇三河环拱,自古既是进攻之要塞又是防御之屏障,故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重镇,史志典籍多有记载。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出兵北伐,为转运兵马粮草,下枋木迫使淇河改道东流进入白沟。对此《资治通鉴》载:“汉建安九年,魏武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众,循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淇水经淇门入永济渠,即后来的大运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卫辉府志·古迹》也载:淇门镇“元时远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转卫河水运下达京津。”对于淇门古镇的价值,明正德元年(1506年)《大名府志》说:淇门镇,淇水之口巨镇也。淇门也是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清嘉庆《浚县志》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朱温自黎阳渡河伐魏博,朱遣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戴思远袭卫州,攻陷淇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率军平定中原,自封丘中栾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署在淇门设水栅,派兵把守。清同治五年(1866年),先修寨墙,后驻军队,并造有碉堡、炮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于淇门设行署,纠集浚、汲、淇三县反动武装2000余人成立三县指挥部。

淇门不仅是军政重地,还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圣地。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孔子为宣传儒家思想来到卫国开堂讲学,淇门便是重要的一站。为纪念孔子,传承儒家思想,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修建宣圣讲堂,即孔子圣人庙。自此之后,淇门尊师重教、崇儒尚学之风便绵延不衰。清光绪年间,淇门设有坚正义学,为浚县十所义学之一。清后期,淇门设社学,为浚县九所社学之一。淇县、汲县、滑县、延津等县青年于此求学者众多,不少人成为乡之良才、国之栋梁。

历史上淇门有寺观庙宇十多处,其中升仙塔最为著名。该塔是浚县唯一的古塔,建于清代,高10米,七级。设东西两门,西门题额“升仙塔”,东门题额“风雪避”。据传为纪念道教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四大真人在此飘逝升仙而建,也与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风雪有关。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04-18
淇门隶属→淇县→汲县→浚县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04-18
探访过黎阳仓遗址以及浚县古城、运河,这座古城见证了卫河的兴衰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04-18
我特别喜欢“浚县八景”之一的“淇门飞雪”。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