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人推荐几篇《流域经济学》论文 滦河人认为:流域区和经济区、文化区是高度吻合的,这个观点不少网友感到难以接受。这些网友没有把流域区和经济区联系起来思考研究。
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期,中国理论界的一些学者就开始研究一门《流域经济学》的新兴学科。他们认为流域经济比其他任何经济模式都更先进、更科学、更有活力、更有前途。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更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提出行政区和流域区、经济区的吻合问题,更没有提出按照流域划分行政区。他们仍然是停留在“协调”的框框里。但是,尽管如此《流域经济学》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滦河人在《
城市:既要环形辐射 也要扇形反哺》《流域经济像大树 根深叶茂花果红!》二篇文章里提出:按江河湖泊海洋流域重新划分全国县级以上行政
区划,“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形成"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使行政区、经济区、流域水源区完全吻合叠加,发展流域经济。
所谓流域经济就是:以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为基础,按流域分布,与行政区域相吻合的地方经济体系。流域经济就是流域体制下省县经济。 喊了多年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下游反哺上游,只有在行政区、经济区、和流域扇形水源区完全吻合叠加的流域体制下才能形成!
流域经济丝毫无损于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却可以大大强化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和扇形反哺作用!所以,流域经济是最佳的经济布局,是最佳的经济模式!那种认为流域区划与发展经济相抵触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
今天,滦河人推荐几篇《流域经济学》论文,供网友参考。
极具前景的新兴学科──流域经济学 作者: 郭庆汉
流域是以集水区域划分的一种地域,河流是流域的主轴,水是流域的核心。人类文明产生于大河沿岸,大河沿岸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资源向条件优越的河流沿岸聚集,形成沿江产业带和沿江经济走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趋势。人类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文明和经济发展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流域经济学就是研究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流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学科。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须庾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水形成的水体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土壤,水位落差产生的水能是人类开发的重要能源之一,水体浮力产生的水运是人类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水作为环境的基本要素所形成的水利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专家预言,在新的世纪中,水资源将取代能源资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经济争夺的最重要的资源。
随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田纳西流域的成功开发,流域经济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突出,水资源开发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流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经济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上马和我国最重要的特区──浦东开发区的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不仅引起国人的重视,而且引起全球的关注。长江和沿海构成的两条经济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大轴线。今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和南水北调的开工,使得长江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长江经济开发不仅是我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一轴,而且对于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是我国第一家流域经济研究机构。建所伊始,该所就以服务长江经济开发为宗旨,并力求通过长江经济开发,总结归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的内在关系,最终形成流域经济学学科。
建所以来,该所科研人员参与了八十年代我国纵向和横向两次重大的长江经济考察,参与了《长江经济开发》、《长江水运开发》、《长江中下游航空遥感综合考察》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出版了《流域经济学》、《长江经济研究》、《长江经济开发战略》、《98’湖北长江抗洪史》等十多本专著,为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开发与长江经济开发是该所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所的硕士点也以流域经济学和长江经济开发为学科方向。当前该所在社科院党组领导下,正在经历第二次创业。本所热忱欢迎有志于流域经济学和长江经济开发研究的有识之士到本所参与创业,热切希望与流域经济和长江经济开发的机构携手合作,共同为流域经济学的建设和长江经济开发奉献微薄之力。
文章出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86-10-85195999
流域经济论 【摘要】和【目录】
胡碧玉 《四川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摘要】:
流域经济是一种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流域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
人类的文明,最早均起始于大江大河之畔,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一些著名的河流两岸。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流域及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学者对流域经济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流域经济更注重对“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对流域经济这个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的诸多要素的系统分析;对流域产业带的分析更多的是以“三角洲”为边界,而缺乏上中下游的产业合理布局与利益互动互补的研究;对流域开发的模式有所研究,但很少用要素禀赋和分工协作的原理,进行流域经济开发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对流域综合开发中上中下游经济差距的形成机制和利益互补机制的研究也薄弱。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江河的国家之一,今天对流域经济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已成为我国合理布局生产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流域开发模式,促进我国江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尤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规范分析方法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以宏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观分析为主等方法,对流域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论文的: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分析了作为整个论文分析基础的基本理论, 即:流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开发模式等问题,借以为论文其它章的分析奠定 理论基础。
第三章,分析了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目标及模式,对流域经济的作
用及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增长链”开发模式。
第四章,论文分析流域经济产业带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着重运用 分工与协作理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同发 展”的原则,对流域进行产业合理布局,并对流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等提出了自 己的观点。
第五章,论文论述流域经济与城市的合理布局问题,着重分析城市 增长极的作用、产权改革、经营城市等问题。第六章,论文分析了流域经济与
“三农”出路问题,着重分析了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城乡统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力求探讨解决农村、农业、农
民问题,促进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论文分析了流域经济差异与非均 衡协调发展,着重探讨了流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差异和
实现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八章,论文论述了流域经济与可 持续发展问题,用五个统筹的理论,指导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着重探 讨流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 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论文进一步揭示了流域经济开发中市场的 失灵,指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流域经济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国流域经 济开发中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最后,论文进行流域经济实证研究,以嘉陵 江流域为例,对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 探讨。 与同类型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
1、从宏观理论分析的角度对流域经济问题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克服了以 往国内外学者对流域经济的研究仅限于注重对“水域”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
研究,对流域经济这个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的开发战略目标和模式、产业 布局、城市布局、流域经济与“三农”出路、流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分
析较少的不足,把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目标和模式、产业布局、城市布局、“三 农”、经济利益补偿、可持续发展等纳入了分析框架,使流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更
系统、完整和全面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提出了增长链开发模式。突破己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理论进
行了创新,提出增长链开发模式。增长链开发模式它是一种梯度开发模式与点- 轴一面开发模式并举的综合开发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把梯度开发模式与点一轴一面 开发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流域经济开发中,增长极开发、梯度开发与点轴面 开发模式并存,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所形成的点状开发、点轴面 所形成的带状开发与整个流域经济上中下游总体上的合理分工、梯度开发有机 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带状的巨大增长链。利用流域经济中河流系统自身拥有的 特殊功能来有效地组织流域经济,使河流经济的开发进程与流域经济的发展布 局之间始终保持着协调的关系,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流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
3、提出了建立流域经济上中下游的利益补偿机制。流域经济系统是一种以 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流域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 系统。针对流域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提出流域经济的开发必须……
【关键词】:流域经济 开发开放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061.5
【DOI】:CNKI:CDMD:1.2005.031989
流域经济论【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角度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 2章 流域经济基本理论分析
2.1 流域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2.1.1 流域经济与区域经济
2.1.2 流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2.1.3 流域经济范畴的理论解析
2.2 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2.2.1 增长极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2.2.2 点轴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2.2.3 网络开发模式评析
2.2.4 梯度开发模式理论评析
第 3章 流域经济开发的战略目标及模式
3.1 流域经济的功能与作用
3.1.1 流域经济的一般功能
3.1.2 流域经济的特殊作用
3.2 流域经济的开发战略
2.1 流域经济开发战略的概念
2.2 流域经济开发战略的制定
2.3 流域经济开发战略的目标
3.3 流域经济开发模式
3.1 世界大河流域开发的启示
3.2 现实中流域经济开发模式类型
3.3 增长链:流域经济开发模式抉择
4流域经济的运行机制
4.1 流域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
4.2 流域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
第 4章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
4.1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
4.1.1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意义
4.1.2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原则
4.1.3 流域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思路
4.2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探析
4.2.1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1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低度化
4.2.1.2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
4.2.1.3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同构化
4.2.2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
4.3 流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4.3.1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3.1.1 主导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4.3.1.2 流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
4.3.2 市场机制与经济结构调整
第 5章 流域经济与城市布局
城市增长极在流域经济中的作用
5.1.1 城市是流域经济发展的内核
5.1.2 城市是流域经济区域内的产业芯
5.1.3 城市是流域经济区域内的商品流通结
5.1.4 城市是流域经济区域内的要素中心
5.2
城市化与流域经济增长
5.3 城市在流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
5.3.1 我国城市布局问题与反思
5.3.2 促进流域经济增长的城市布局战略
5.3.2.1 流域城市合理布局的基本思路
5.3.2.2 流域城市合理布局的基本对策
4 城市制度安排与流域经济增长
5.4.1 城市经济产权制度创新
5.4.1.1 产权与经济效率
5.4.1.2 城市产权制度创新
5.4.2 城市经营制度创新及流域经济增长
第6 章 流城经济与三农出路
1 "五个统筹"与"三农"问题
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居民差距
2.1.1 城乡居民差距现状
2.1.2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2.2 我国城市化现状及问题
2.2.1 我国城市化现状
2.2.2 长江流域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城市化滞后对经济的影响
2.4 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推动流域农村发展.
2.5 经济体制改革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2.5.1 城市化与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5.2 深化改革与城乡统筹互动
3 农业结构调整与“三农”互动机制
3.1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3.1.1 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对策
3.1.2 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微观措施——以长江流域为例
3.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3.2.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3.2.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产业化的促导
3.3 深化农村改革的取向
3.3.1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3.3.2 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3.3.3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第7章流域经济差距与非均衡协调发展
1 流域经济上中下游经济差距机制分析
1.1 缩小流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意义
1.2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差距
1.3 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
2 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措施
2.1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2.2 流域经济非均衡协调
第 8章 发展政策与措施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1.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3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绩效
2.2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障碍
3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3.1 资源环境保护
3.2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3.3 发展生态农业
3.3.1 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3.3.2 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
3.4 生态旅游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4.1 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3.4.2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绩效
3.5 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3.5.1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3.5.2 流域开发的多目标的协调
3.5.3 建立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第9章流域经济开发中的宏观调控
1 流域经济开发中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1.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
1.1.1 市场机制的作用
1.1.2 市场失灵
1.2 流域经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流域经济开发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1.2.2 流域经济开发中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2 流域经济开发中政府的宏观调控
2.1 流域经济政府的职能
2.2 流域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取向
2.3 流域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手段
3 流域经济开发的制度安排
3.1 流域经济
管理体制创新
3.2 流域经济管理的法制建设
第 10章 流域经济的实证研究:以嘉陵江流域为例
10.1 嘉陵江干流沿岸地区概况
1.1 嘉陵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状况
1.2 嘉陵江干流沿岸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3 嘉陵江流域的区位特征与要素禀赋
2 嘉陵江流域的开发战略
10.2.1 嘉陵江流域的开发模式抉择
2.2 嘉陵江流域的开发战略目标
2.2.1 嘉陵江流域总体开发战略
2.2.2 嘉陵江流域开发的战略重点
10.3 嘉陵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
3.1 嘉陵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
3.2 嘉陵江流域的产业合理布局
10.4 嘉陵江流域开发开放与可持续发展
10.4.1 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10.4.2 嘉陵江流域经济环保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四川大学论文推荐:
周二黑: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闭明雄:西江流域产业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周大杰:董文娟,孙丽英,石缎花,齐晔;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孟凡静: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李耀懿:长江流域水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米松华:建立黑龙江省新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研究
王 兵:伊洛河流域农村经济空间分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 晓:生态补偿制度法律研究
李艳芹:第二松花江干流水环境承载力的地域分异研究
胡玉贵: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秦建明: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研究
吴璀平:论安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杨 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张 彤:论流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王九大: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D];河海大学;2001年
四川大学【相似文献】
1张思平;流域经济学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4年02期
2;探索建立长江大流域经济新模式——童大林
3周国兰;论开放式经济系统与江西经济发展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4杨卓;一个观念上的突破——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革新
5田学祥 沈祖润 郭君正:纵览今日淮河流域经济
6姜近勇何云霞:系统工程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应用
7白津夫;傅卡佳:谈发展松花江流域经济的探讨
8章治文;;襄樊市经济发展战略构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9;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委员会征文通知
10姜近勇;;区域经济开发中的系统工程
淮河流域欲打造经济文化共同体来源: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作者: 朱胜利 傅光云 2008年06月19日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江淮熟,天下足。”历史记载了淮河流域曾经的富足,也带给淮河流域人民无比的自豪。不过,在进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新时期,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相比,淮河流域的发展明显滞后。
建设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新淮河文化,增强淮河流域的创新力,实现淮河流域的快速崛起,已成为淮河流域各政府和人民极为急迫的任务。
“共同体”概念初具
共同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使淮河流域的决策者们走到了一起。
6月13日,淮河主干段江苏、安徽和河南3省的21个县(市、区)代表共聚淮河下游千年古邑江苏省盱眙县,参加由盱眙县委、盱眙县人民政府倡导主办的首届淮河文化精英论坛,并发布了《淮河流域战略合作区域共同发展盱眙宣言》。宣言表示,在学习借鉴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努力避免高能耗、低效益,积极探索独特的发展模式;加强节庆经济等新经济模式、新经济增长方式的交流,实现淮河流域超常规发展。
据了解,这是我国由县级政府首次大规模举行的区域战略论坛,并签署共同发展宣言,由此,淮河经济共同体概念呼之欲出。
旅游经济先行
在论坛上,对于如何促进淮河流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与会者提得最多的就是旅游经济,认为旅游经济是促进淮河流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捷径、对塑造淮河流域整体概念的产生也有推动作用。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然景观独特,历史遗存丰富,是继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后我国第三大地域景观带,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所以,与会代表最先想到的就是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盱眙县委书记蔡敦成雄心勃勃地表示,盱眙要建设成苏北旅游第一强县。蔡敦成的自信来源于盱眙旅游势头的强劲发展:2002年,至盱眙旅游人数不到60万人次,到2007年底,这个数字突破至203万人次;2002年,盱眙旅游总收入远不足1亿元,但2007年底,这个数字已经被写成10.79亿元,分别增长200%和579%;盱眙旅游宾馆饭店由不足100家增长到400多家,客房出租率达73.1%,每年递增21.9%以上……
“整体”难度大
“淮河流域要作为一个整体运作,其难度还是很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表示,论坛提出了建设淮河区域经济的概念,是一个好建议,说明该区域各县市政府在共同发展区域经济文化方面,已经由自发走向自觉,这是一种进步,但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来看,这还只是一种建议,尚无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方案。在论坛上,陈少峰提出,通过建设区域性整体品牌、实现区域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品牌化发展和打造若干个文化品牌或文化产业品牌等“4张牌”来推动淮河流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淮河流域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有一个先天不足的问题。”一位代表表示,虽然当地各县市有推进淮河流域共同发展的愿望,但是淮河全流域跨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5省,行政管辖分割成为这些县市自由合作难以跨越的障碍。该人士表示,如果各县市要突破这种阻力,就需要得到相关各省市乃至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难度可想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淮河流域欲打造整体经济文化共同体,还须上下求索。
相关新闻08-04-24 05:34•
四部门昨日印发淮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08-04-21 11:02•环境保护部通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执...
08-04-08 14:43•未来3天淮河流域及江南东部部分地区有大...
08-02-20 11:40•淮河:流域内人口最密集的大河
07-12-03 05:34•3.32亿元补偿淮河流域受灾群众
07-11-20 17:43•淮河流域4省探索建立跨省联合防治污染机制
07-09-25 15:06•中国在淮河流域蓄洪补偿工作中创新制度严...
07-08-08 15:41•安徽省公布淮河流域蓄滞洪区农作物补偿方案
07-07-16 20:17•淮河洪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
07-01-30 05:27•长江流域去年旱洪交替 经济损失达一百八...
珠江流域经济合作问题的一体化思考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8-27 16:59:00 ] 作者:佚名
一、推动珠江流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流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合作是以江河为纽带和轴心,通过区域内水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与整合,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具有开放性的经济区域。[1]虽然流域经济不同于以行政区为划分标准的区域经济,但是,以流域作为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域经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文明史,就是一部流域文明史,流域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生长点,河流两岸是各行政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例如,我国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的多瑙河流域,等等。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河流都是流域经济的纽带,主要的产业都集中在流域区,流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珠江流域不但在天然河系、生物区系上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交通运输、物质交流、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珠江流域地处滇、黔、桂、湘、赣、粤六个省区,流域面积44万km[2],河长2000km,水量丰富,年径流量为3000亿m[3],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12.3%,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5.7倍。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珠江已经成为带动流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从香港始发的万吨海轮可逆江而上,直达广东港,千吨级船舶可直达梧州、桂林、贵港和南宁,120吨级的机动船可进入红水河和南盘江。[2]同时,南昆铁路和成都至广西北海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使广州尤其是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辐射能力增强,便利的水陆交通,加强了流域内的人员交流和物资流通。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用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一举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虽然1997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近年来,经济迅速恢复。珠江流域具有优越的区位,整个流域地处我国南方,濒临太平洋,面向东南亚,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优势,又具有亚太地区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已经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化地区之列,香港是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和世界贸易中心,拥有资金、技术、信息、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等优势。中上游的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拥有我国通往东南亚的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区位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加强流域的经济合作,实现流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珠江流域揽括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的区域经济特征,它以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我国流域开发中,特别在西部开发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目前情况下,通过区域经济带的建立和发展,并依靠其联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就一直作为全国率先实行开放的前沿阵地,发展速度遥遥领先,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抓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三角洲地区的深圳、珠海、广州、东莞、中山、佛山、江门等都步入全国50强的行列。据统计,1996年珠江三角洲总人口2166万人,占广东的31%,占全国的1.77%;国内生产总值4474亿元,占全国的6.6%,占广东的70%;出口总额537亿美元,占广东600亿美元的89.5%;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6.6%。但是,近年来,三角洲地区受到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一次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发展原材料和能源工业先天不足,因此目前三角洲地区某些产业和产品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比较优势。其次是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价值低廉的优势正在丧失,导致企业成本迅速上升。因此,向中西部投资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产业阶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上游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矿能资源极为丰富,如珠江上游的云南省矿藏资源丰富,并且种类比较齐全,有“有色金属王国”、“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中游的贵州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五位,居长江以南各省区之首。广西锰、锑、锡等10种矿藏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水能资源丰富,如云南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7116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贵州、广西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红水河水力发电梯级开发是国家三大水电建设基地之一,它将是华南最大的能源基地;[3]珠江流域具有从低海拔向高海拔过渡的特征,纬度低,气候类型复杂,特有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中上游地区还有极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奠定了经济起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决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由于流域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地理、自然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弱点。中上游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差、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通过开展流域经济合作,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实现全流域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积极开展珠江流域多行业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珠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使下游地区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经济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经验等向中上游地区流动,与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等相结合,以实现中上游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和下游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就目前来看,合作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资源性合作,为下游地区建立稳定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珠江中上游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多年来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产品优势。相反,一些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资源开采企业属于乡镇企业,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大都属于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同时,近年来,以依托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体系,在全国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约束增强的情况下,出现了能源、原材料工业品滞销的现象。因此,当前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广东及三角洲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资金联手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提高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延长产业链,这样,既有助于将上游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又可以为下游地区建立原材料的综合加工、销售、利用基地。另一方面,应当依据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原则,调整投资方向,重点开发那些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能源和原材料加工业。
2.积极开展资产型合作,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包括企业托管、产权转让、收购兼并等,形成新的生产组合和新的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海外及港澳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当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土地、税收减免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下,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随着世界性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迫切需要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转移。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经过40多年的建设,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工业为基础和军工企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而且中上游地区腹地辽阔,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土地、劳动力、能源和矿藏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在相应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具备或者正在获得比较优势。通过这些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上下流域的产业结构都可以升级,实现结构的高度化,从而双方都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产业的转移,有效地降低成本,也必然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产品需求。
产业的转移,必须通过企业来实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也应当成为流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因此,应当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到中上游地区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进行资源型合作。如鼓励三角洲地区的名牌企业与中上游地区的同类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中上游地区的土地、部分设备和资金建立生产基地;采用技术转让、产权置换、产品调整、市场转移兴办合作开发项目等等。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从流域经济模式问安徽的发展战略实行 安徽大发展
流域经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合作是以江河为纽带和轴心,通过区域内水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与整合,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具有开放性 的经济区域。虽然流域经济不同于以行政区为划分标准的区 域经济,但是,以流域作为经济活动空间,配置社会经济资 源的流域经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文明史,就是一部流域文明史,流域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生长点,河流两岸是各行政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例如,我国历史 上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欧洲的 多瑙河流域,等等。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河流都是流域经济的纽带,主要的产业都集中在 流域区,流域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的活动及其家园的兴建,首先 是傍河而生、逐水草而居的。世界各国的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多是这样,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的中下游 沿岸同样如此,河流穿行而建立起来的城镇,其繁华富庶,勃勃生机,表明了流域经济在人类生活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与辐射作用。
开发河流一业百利
春秋战国时期,李冰建都江堰运河灌区,至今造福川蜀地区 已有2200年了;隋炀帝修大运河,至今造福东南华夏1400 年了,当时的投入与千百年来的产出之比,是难以估量的。 千年来,我国苏杭地区富庶,原因就在以运河为经纬的水网 交通。一个农妇撑着一条小船,可以把几千斤东西运回家。
常识告诉人们,一条人工渠化的航道,运能大、成本低,相 当于同样长度铁路的16倍、公路的100倍。流域经济综合效益,是现代经济的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所不能比的。任何行业都不能像开发河流那样,一业生百业,一利生百利,有巨大的经济推动效应,产生经济增长点,创造就业岗位,其生态效应更是其它行业所不能比的。建造和开 发流域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诞生新的城镇,协调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全面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问题:
1 早在小平同志确立开发浦东的时候,安徽就制定了开发 皖江,迎接辐射的东进战略。其战略眼光不可谓不远,但是为何至今皖江经济带仍然欠发达?不仅没有脱颖而出,在本 省都有二 流之嫌?
2 淮河流域与江苏一衣带水,是安徽省内与沿江地区一起是连接长三角最具优势的地区,拥有工业 交通 煤炭及丰富的 人力资源,为何至今发展滞后?
3 世界上有分水岭经济圈模式吗?有 ,在哪里?大家判断 下该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前景如何?是否可以为世界经 济发展添加一种新的模式?
建造流域经济李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2000年12月29日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的活动及其家园的兴建,首先是傍河而生、逐水草而居的。世界各国的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多是这样,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的中下游沿岸同样如此,河流穿行而建立起来的城镇,其繁华富庶,勃勃生机,表明了流域经济在人类生活及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与辐射作用。
开发河流一业百利
春秋战国时期,李冰建都江堰运河灌区,至今造福川蜀地区已有2200年了;隋炀帝修大运河,至今造福东南华夏1400年了,当时的投入与千百年来的产出之比,是难以估量的。千年来,我国苏杭地区富庶,原因就在以运河为经纬的水网交通。一个农妇撑着一条小船,可以把几千斤东西运回家。常识告诉人们,一条人工渠化的航道,运能大、成本低,相当于同样长度铁路的16倍、公路的100倍。
流域经济综合效益,是现代经济的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所不能比的。任何行业都不能像开发河流那样,一业生百业,一利生百利,有巨大的经济推动效应,产生经济增长点,创造就业岗位,其生态效应更是其它行业所不能比的。建造和开发流域经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诞生新的城镇,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全面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之,忽视流域经济的开发和保护,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惩罚。我国历史上楼兰、西夏等西北少数
民族的败落,不是别的什么原因,是流域经济衰亡的结果。隋唐以后历代,我国内陆多数河流都是可以通航的,而现在黄河经常断流,华北已无长流河。为中华民族带来世界声誉的京杭大运河,如今成了一条折断脊梁骨的脏水沟。山东以北运河地区,历史上繁华富庶的城镇,随着运河的断流而衰败,有的成了闭塞的穷乡僻壤。如果黄河继续断流下去,这一带也必将重蹈覆辙。
水是生命之源,只有解决了水的问题,才能改造荒漠,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富裕的土地资源与东部地区富裕的人口资源的结合。有了水,就能开垦土地,就能吸引人,留住人,实现城镇化,把各种开发建设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健康地、有序地结合起来,把各民族各地区联结在一起。因此,大规模地找水、造水、用水,是活化和开发建设西部地区的中心环节。造就和发展流域经济不仅应作为我国水利建设的战略方针,而且应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方针。
水兴则国盛
有眼光的政治家懂得,水兴则国盛,水败则国亡。由于缺水而导致土地和山川的荒漠化,进而使一种文明、一个国家衰亡,在世界史上已屡见不鲜。因此,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当今世界重大的国内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国际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问题、政治问题。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针对我国水资源问题曾作过重要批示,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关注,我国水资源大为短缺,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并明确提到郭开的解决北方缺水问题的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郭开设计的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考虑和兼顾了4个方面:丰沛的水源水量;理想的走水路线;丰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符合国际惯例。他深入考察和研究了多水的西南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华北的地势逐级降低,从西南向东北倾斜有利于区域间调水的大环境,从而可以大规模开发我国青藏高原这座天然大水库,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3条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串联起来,自流入黄河。大西线调水工程也叫雅黄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流程1800公里。这条线路,低平顺直,全部自流;引水多,水质好,投资少,施工容易,工期5年,走水路线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淹没极少,移民仅2.5万人;设计引水量接近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水量。以后的配套工程可利用黄河4600公里河道把水送到西北、华北、东北、中原。经青海湖调蓄,可输水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三大盆地以及河西走廊与阿拉善;经内蒙古的岱海调蓄,可输水晋、冀、辽、蒙北草原。不仅实现全国水系总高度,还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
送钱送物不如送水
江泽民总书记提到的这一大西线南水北调方案,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他方案也在考虑研究之中,只有建造这样一个流域经济,才能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诞生新的城镇,实现西部地区富裕的土地资源与东部地区富裕人口资源的牢固结合、优势互补;其它的公路、铁路、能源、通讯、工矿企业等一系列开发建设项目,应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配套工程及其扩展、延伸的项目。现在不是讲扶贫吗?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最切实的、最根本的扶贫工程、造血工程。对于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来说,送钱送物,不如开河送水!这不仅是西部大开发,也是解决东部地区许许多多问题、尽快缩短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中心方案和唯一出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4月27日第十版)
(010)65092879
流域经济像大树 根深叶茂花果红滦河人 原创首发于方舆论坛
在众多的行政区划改革理论和分省方案中,讲的最多的就是以某个城市为省会建省,可以形成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等等。
对这种观点,很多网友提出质疑。例如:北京周围的贫困带、广东的贫富悬殊、武汉的一家独大、还有什么市吃县、省吃县之类的问题,都说明城市中心论、带动论、辐射论、不能成立。
经济学界提出的区域经济概念是在传统的地理区域提出的,他们鼓吹的城市圈和区域经济与流域水源区脱节,片面强调中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只讲辐射 ,不讲反哺,割裂了经济和生态的关系,是非常错误的。
经济辐射论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一个城市如果真能辐射带动的话,那么,你不是可以随便辐射带动吗?为什么跟行政区划扯在一起呢?
我的上一篇文章《城市:既要环形辐射 也要扇形反哺》指出:经济辐射是市场机制,扇形反哺是行政运作,二者性质完全不同。我们要的是二者的完美结合。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呢?
在“犬牙相入” “一江多省” “ 一省多河”的横向区划体制下,地方政府不可能跨越行政区域,实施流域内的管理规划和互补反哺,所以出现了上游与下游的经济发展不协调,下游缺乏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和资源供应,而上游缺乏下游的支援和带动。
市场机制不可能形成这种下游对上游的扇形反哺!例如:北京的水源区归河北山西管辖,北京就不愿意给自己的水源区投资。我们相信只要把北京的水源区划归北京自己管辖,那么,北京下多大本钱都心甘情愿!北京周围的贫困带就会迅速改观!地方政府只有在自己的水源区划归自己管辖的情况下,才能本能的、自觉的运用行政手段实现流域反哺!
所以,滦河人坚决主张:中国应该彻底摒弃以历史沿革维系现行行政区划的陈腐观念,按江河湖泊海洋流域重新划分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形成"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使行政区、经济区、流域水源区完全吻合叠加,发展流域经济。
所谓流域经济就是:以生态环境和资源配置为基础,按流域分布,与行政区域相吻合的地方经济体系。流域经济就是流域体制下省县经济。流域经济是最佳的经济布局.
喊了多年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下游反哺上游,只有在行政区、经济区、和流域扇形水源区完全吻合叠加的流域体制下才能形成!
大大小小的城市总是分布在各个水系的下游,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江湖汇聚居之处才有可能形成城市!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而母亲河都有一个扇形水源区,没有母亲就没有儿子,没有母亲河就不会有乡村城市!没有水源区支撑的城市就不可能发展。
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应该认识到他们的发达是建立在上游山区的奉献和付出的基础上,加强上游生态经济建设是上游及下游全流域的共同利益所在。要保证一个流域的充足稳定的水量,清洁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能,丰富的水产,都必须通过上游山区的治山治水生态建设来实现,而且同时要限制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这就意味着上游地区多奉献而少收入。如果总是把上游山区看作偏僻落后,总让他们戴着贫空落后的帽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其结果必然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
所以,在一个流域内,上游地区要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下游地区承担生态投资以及技术和人才支援的义务,这是绿叶对根的深情,是一种神圣的义务,而不是乞讨施舍。
我在上一篇《看水看川看地图 你我家乡像扇形》指出:
扇形水源区绝不仅仅是水源,那里是山区,是农业,是农村,是农民,是父老乡亲,是母亲河,是全流域兄弟姐妹的生命靠山和精神家圆!
一座城市就应该像儿子孝顺母亲那样反哺母亲河的扇形水源区!这就是扇形反哺!
那么,反哺什么?简单说就是:保护资源,鼓励发展,献真情,办实事,给钱、给物、给人才、给技术、给政策!
怎么反哺?必须靠法律、靠权力、靠财政!一句话:市场机制绝对不会反哺,经济辐射是市场机制,扇形反哺是行政运作,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只有流域经济才能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我们站在中国版图上面向东方望去:
一个大流域像不像一棵大树?
她的上游支流像不像是大树的庞大根系?
她的干流像不像大树的树干?
她的下游的绿色平原像不像是大树那枝叶繁茂的树冠?
那些美如繁星的红色城市像不像是树冠上的花果?
大树的生长要依靠根系吸收无机盐和水分,然后供给树冠进行光合作用,而叶片的光合物质既要供应花果的生长,也要把光合物质反馈给根系,使根系壮大,提高吸收能力,大树就是在这样的吸收和反馈过程中生长壮大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的。 只有像大树那样形成一种下游发达地区对上游支流山区强有力的吸收反馈机制,才能使下游地区获得更可靠的生态屏障和资源供应。建成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大树经济"。
流域经济像大树、区域经济是森林,以流域经济为骨架的区域经济枝叶交错,融为一体,国民经济全局就会生机勃勃。
这就叫做:流域经济像大树 根深叶茂花果红!
流域经济丝毫无损于城市的中心辐射作用,却可以大大强化城市的扇形反哺作用!所以,流域经济是最佳的经济模式!那种认为流域区划与发展经济相抵触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
在人大会议期间有多位人大代表从上游下游的关系方面提到了生态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流域体制下的省县经济既坚实有力的上游生态基础,又有下游的技术产业群;既有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又有政府有力的规划引导执法服务;既有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工,又有立足本流域资源的产业结构。
城乡分治、切块设市、割裂城乡是不可能实现扇形反哺的,那些为城市争利的专家学者是没有良心的不孝子孙!
淮河流域那么多大中城市,如果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流域辖区作生态后盾,那么,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经济辐射周边,另一方面行政运作扇形反哺全流域。如果淮河流域组建成为一个大省,那么,一个强大的流域经济体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