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百年前就有“居委会”
在市房产局档案馆收藏的南京老地契中,有不少在记载房产坐落时,都会带上一个“铺”字,如“城中船板巷馀字铺”、“城中评事街木字铺”等等。市地方志专家陈济民经过考证,这个“铺”不是地名,也不是店名,而是600年前南京最低的行政建置,相当于居委会。而且全国曾用“铺”作为管理组织的只有南京一家。
获悉,起初房产局档案馆发现,不少契纸在记载房地产坐落地址的时候,最后都带上个“铺”字。根据词典的解释,“铺”要么是指店铺,要么指驿站,但是带“铺”的地契又往往与这两样搭不上边。
档案馆的专家认为,在北京,“铺”作为地名组成部分,是有记载的。而从南京的地方志来看,街巷里坊,都没有关于“铺”的记载。有史料称,南京郊外有7个铺,每铺相距10里,那些都是驿站,又不能算作房屋坐落。宋朝也有过“书铺”,是代人写契纸的地方。
《白下琐言》中提到“三铺两桥”、“两铺三个桥”,并且指明了具体的地点。南京的“铺”是不是和北京一样,也是某种特定的地名呢?档案馆专门就此询问过南京地名办,但是观点未能得到肯定。
市地方志专家陈济民为记者揭开了这个“铺”字的谜底。原来,铺是一种治安管理组织。是参照宋朝的“防火”组织设置的,“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巡捕房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及领公事。”在明朝,铺是最低级别的行政建置,通俗来说,就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
据陈济民介绍,《永乐大典?南京》中有记载,南京“城内各坊、厢随居民多少分为若干铺,每铺立铺头、火夫三五人,而统之总甲。”而且全国以“铺”作为建置来管理的,只有南京一家。
此外,获悉,原来,南京的铺名取之于《千字文》,天、地、玄、黄……按顺序往下排,遇到不吉利的字就直接跳过。
陈济民说,以前皇宫前的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等署,都在柳树湾(今蓝旗街一带)的禽字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署在太平门外达字铺。如今成贤街一带是明国子监所在地,那边属于金吾后卫嘉字铺;内桥西南边第一中学的位置是应天府署,属凤字铺……
如同现在有“××街道”、“××社区”,记者了解到,类似于“铺”的建置,南京历史上还有过“××都”、“××里”、“××图”,只是年代久远,早已湮没难寻了。
(来源:金陵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