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2阅读
  • 2回复

[海南]海南周刊 | 山海有名:依海成镇,各有名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3-06-26
文\本刊特约撰稿 杨江波
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900多公里,沿海墟镇众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很多墟镇因海而兴,因海而繁华,也因海而得名。不过,这些靠海墟镇因海得名的方式又不尽相同,各有名堂。
海头海尾:水头水尾,呼应命名
海头镇位于海南岛西南、珠碧江口,濒临北部湾。海头成镇历史悠久,明代即有大村铺(“铺”是明代政制,一般县辖乡、乡辖堡、堡辖铺)设于此,大村驿正是琼西重要驿站之一。明代洪武年间,大村铺西面的一处高墩上,还设有安海巡检司。
历史上,海头镇是儋州重镇,属儋州昌江边界之要寨。“海头”之名早已有之,道光十六年(1836年),官府将临高“博顿汛”移到海头,并改称为 “海头汛”。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又记载,儋州“西南有海头汛”。“汛”是旧时军队驻防的地方,“海头汛”为水师营,主要负责今昌江、儋州与临高一带海面的巡防。
海南莺歌海盐田落日美不胜收。 海南日报记者 陈若龙 摄
“海头”之所以得名,是因珠碧江出海口有一珊瑚礁高出海面,形状似人头,故而得名。
在海头南边二十多公里外,有一镇名叫“海尾镇”,此镇属昌江管辖,但语言、风俗多与海头相似。海尾镇是昌江重镇,明朝时设大员驿,与上一站大村驿一样,都属于琼西重要驿站。
海头与海尾两地民间有言:“海头海尾,水头水尾。”这是说,海头居于水之头,而海尾居于水之尾,一衣带水。古时海尾是儋州辖地,地处南边海滨尾端,与海头相互呼应,因而得名“海尾”。
有意思的是,有儋州民歌如此唱:“海头海尾于落下,海口怎生在上头?”这相当于民间的谐语:海头和海尾,一头一尾都是偏僻小镇,为什么繁华省城海口偏偏在上头?
排浦东澳:港湾停船,久而成名
在海头镇的北边,即是排浦镇。排浦也是滨海乡镇,明代嘉靖年间,这里称为“同庆里”。在清代中叶,此地居民主要聚居于“福贤村”,居民多在近海打鱼为生。渔民出海多依靠舢板——当地人多称小舢板为“小排”或者“小木排”。
民国时期,老百姓在福贤村聚居成墟,颇为繁华,人们聚集买卖,商店曾多达百余间,在此打鱼谋生的人很多。“浦”为水滨,海南诸多海边村镇用以命名。渔民打鱼归来,小木排集中停在浦上,于是木排连片排列的福贤村,慢慢地被人称为“排浦”,并最终成名。
排浦因海边停很多小船而得名,万宁东澳镇与之相似。东澳镇位于万宁市东南沿海,东北面与万城镇交界,西面与礼纪镇接壤,东面与南面即是茫茫大海。
“东澳”之名早已有之,清道光《广东府志·琼州府》有记载:“万州营,在琼州府东南三百六十里,东至会、乐分界塘一百三十里,西至陵水县土场墩—百八十里,南至东澳港三十里。”此志书又记载,“新安场盐课大使废署,在州南新安都东澳村”。
“澳”是指可以停船的海湾,“东”为地理位置,东边可以停船的海湾,“东澳”由此得名,村为“东澳村”,镇为“东澳镇”。
墩头潭门:临海而居,因势得名
在海南岛西部沿海,有一镇名曰“墩头镇”。民国《感恩县志》记载:“港水环一墩,本感恩属地,清道光间,始有琼、文、临三县及昌属四更人等至此捕鱼,渔人在此捕鱼,结寮暂居,日久聚成村庄,名为墩头村。……迨光绪、宣统年间,墩头开建新市。”
墩头原为海边的一处高墩,墩上曾设驻军的瞭望哨所和防御堡垒。后来,渔人聚而成村,1951年设墩头乡,1961年成立墩头渔业公社,到1987年改为墩头镇。在墩头镇旁北黎河出海口处有墩头港,人口聚集,颇为繁华,这是东方市的一个重要渔港。
“墩头”的得名,正因此地原为海边处地势较高的高墩,渔人聚集成村,大家口口相传,终得名“墩头”。
海南岛东部,有一名镇——潭门镇。潭门东临大海,南邻博鳌,西接嘉积,是海南的渔业大镇,这里渔业发达,为国家一级渔港。
潭门人在南海耕海牧渔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与海南很多渔民不同,潭门渔民自古就选择远海捕鱼。
琼海潭门镇临海而建,因海而兴。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在明清时期,潭门港之景被称为“大海澄潭”,是“会同八景”之一。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到会同县(海南旧县名,后并入琼海市)任知县的江秋在《会同八景·大海澄潭》中诗云:“漫天蜃气卷沧波,一道钳沙水欲窠。怒浪回头神力倦,浊流到此愧心多。平开冰镜邀明月,斜挹晴峰印碧螺。廿载浪游舟不系,今朝悟得险中过。”
在清代,已经有“潭门”之名,清宣统《乐会县志》记载:“博鳌港北二十里有赤石,三十里有潭门港……两县海船均是处停泊。”
而“潭门”的得名,是因潭门港外2.5公里的出海口处有大片珊瑚礁,只有一处狭窄的深潭水道能航行,水道形势就像海港的门户,故而成名。
海棠莺歌:靠海建镇,以海取名
在三亚市东北部海滨,有一处海湾名曰“海棠湾”。海棠湾为三亚“五大海湾”之一,因地处闹市一隅而显得寂静又独具魅力。
2001年,三亚藤桥、林旺两镇合二为一,并改名为“海棠湾镇”。“海棠湾”原名“后海”,之所以取“海棠”之名,相传是因海边一株大海棠树,人们聚集在此观光歇息、做买卖,久而成名,此地就被称作“海棠头”,一来二去,人们也将那片海称为“海棠湾”。
此传闻并非无稽之谈,因为历史上三亚地区盛产海棠,现在崖州古城还有一条“臭油街”,臭油也就是海棠油,人们将海棠果实榨油,然后在街巷售卖,因而得名“臭油街”。
2015年,海棠湾镇正式被撤销,由此改名为“海棠区”。海棠区,是“海棠湾镇”的沿用,正因风光旖旎的海棠湾而得名。
与海棠湾镇一样直接用海湾命名的,还有乐东莺歌海镇。莺歌海镇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海滨,毗邻著名的莺歌海盐场,莺歌海渔港外有一条带状礁石,数百年前,渔民看中了这一条天然屏障,遂选择在此定居、谋生。
“莺歌海”之名称由来已久,清光绪《崖州志》有载:“莺歌海湾,城西十百四十里,湾之上游,海滨有片石,长二十丈,宽丈余。” 莺歌海海边原有一地名曰“莺歌嘴”,人们在此聚居成村,取村名“莺歌海村”。后来,莺歌海建镇,镇政府驻地在莺歌海村,因而得名“莺歌海镇”。
这一片海域之所以得名“莺歌海”,相传是因海边原有一大片沙墩,此处树木苍翠茂密,成群结队的“莺歌鸟”在此栖息繁衍,群鸟叫声婉转、动听,久而久之,这片海域被称为“莺歌海”。
海南是一个岛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民们登岛得借助舟楫过海,登岛之后,往往就近依海而居,靠海谋生,这也是海南沿海地区相较于中部更繁华的原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多海边墟镇因海而得利,因海而得名,因海而有诗和远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3-06-26


海南所说的海棠,实际是琼崖海棠,学名红厚壳(藤黄科 红厚壳属)

不是蔷薇科苹果属的海棠,也不是木瓜属的贴梗海棠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3-06-26
没去过海南,还蛮想去的,感觉这个岛上各地区划与地名来源也蛮有意思,因为是座大海岛,整个文化演进也相对好去摸索和学习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