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427阅读
  • 6回复

[山西]转载:一市三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3-07
这个城市很小,按照户口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叫做市里,一部分叫做矿务局,一部分叫做郊区。在那个时代,就业、上学都是要看户口的,三个部分组成的市,就像现在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市和矿务局组成了城市人口(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2个民族),矿务局人(塞尔维亚)又被挡在市(包括郊区,像是穆克联邦,郊区算是穆斯林族吧,比较落后嘛)的外面,像是另外一个城市。总之,这一切当时我们感觉是与生具来的,是不能打破的,这是社会的秩序。
我就是矿务局人,因为我父亲一生都在和矿山打交道,矿务局人的后代也只能留在矿务局,也就是从是采矿相关的工作,市里的服务性行业是与矿务局人无关的,矿务局人只在某种意义上高于农村人。不过好在当时矿务局比市里有钱,许多方面不亚于市里。但是学校不一样,挂着市名的中学、完小是排斥矿务局人的,农村人某种程度上却无法排斥。矿务局的学校无论软硬件都比不上市里。但矿务局人的子弟来自五湖四海,聪明程度不亚于其他阶层。我上了一段时间的子弟小学,来到市里的完小,在完小已经后来的市里的初中,我在求学中不断遭遇驱逐,现在感觉就像是阿富汗难民。每次市里向矿务局要钱的谈判不成功,市里首先惩罚的是孩子们,就是无情的驱逐。我不多的几年遭遇过三次驱逐,都坚持了下来,并且考上了市里的省重点高中,那时候,才理直气壮的平等的求学。
现在,市和矿务局的电话系统已经并网若干年了,市和矿的教育系统好像也合并的,电力、煤气等等似乎由于商业化运营已经无所谓了,郊区人多数也可以拥有城市户口,就业求学已经不再那么森严了。社会毕竟在进步。
而我的侄女还在持续着我的历史,今年她高考,她是随着在北京务工的父母在北京读的书,而她的户口还在那个小城,那个我们家族已经没有人居住的小城。因此,她只能去那里参加已经不是全国统一的高考。
中国社会的进步还需要一代人或者若干代的牺牲,平等的社会离我们还很远。但是这样一个城市,三个世界的印记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中。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3-07

不错,让我们见识到了少见的一种体制,以及对人们深深的伤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3-07

山西的大同,阳泉都基本是这种情况

还没入管理群的,赶紧扫码入微信管理群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3-08

只就是企业办社会的结果。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3-08

很多城市的工业区都存在这种心理,比如吉林的江北,也就是龙潭区,对于一个居住在老城区(船营区)的我来说,江北就象另一个城市,从小学到初中,基本没和那里发生或任何交集(江南去过,因为动物园和图书馆都在那边)。

那时的小学和初中都基本严格按学区招生,我的同学的生活半径都在那个几公里的圈子里。

上重点高中后,班里才有许多江北、铁东、哈达湾等地的子弟学生,当时觉得他们很风光,考上一中厂里还给奖学金,每天坐班车上学回家,听他们讲述大企业里的福利制度——夏天的汽水,冬天的热汤,还有曾经去过热电厂去洗澡,震惊于那里巨大的厂区和宽敞干净的浴室,当时我还不了解热电在江北还排不到前面。

人长大了,个子高了,眼界也开了,那年回吉林,就是湖人0.4秒干掉马刺的那个上午,我倒了一趟车,从江南家里到江北去看望堂兄,才知道还有一个吉林我从未涉足过。

长春的情况也是如此,一汽,也就是绿园和市区之间关系也是很微妙的。

我想以后这种一市两城的情况不多见了吧,有的话,也是地形关系,而不是体制关系。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3-09
我生活的河北任丘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地方与石油的关系。石油的地盘什么都有,从小学到大学。医院有三甲。还有自己的商场。所以很少和地方上打交道。也就出现了一座城市两种制度。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3-10
楼主说的城市曾经有过2个7位的本地网,外地打矿务局电话需要区号+7位总机+7位号码,估计这种情况世界上也不多见。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