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或者说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首位度指标。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既是荆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我市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非常重视,荆门市《“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总体来看,我市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城市综合实力越来越强。这主要表现在:
1、城市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和城效工业重镇的快速崛起,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荆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城效工业重镇快速崛起(全市2008年十个工业重镇,有石桥驿、子陵、牌楼、麻城4个在城郊),与经开区互相呼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随着城区南拓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面积初步形成了西城区、南城区、东城区三区并立的城市发展格局。
3、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逐年增强,荆门投资创业乐土的氛围正在形成。建市二十多年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城市的各种服务功能逐渐得到完善;竹皮河的整治和城区工业企业的退城进郊,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吸引了福耀玻璃、中集特种设备制造、李宁工业园等一批大项目的签约建设,为荆门城市经济发展添了活力,也形成了品牌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导产业群体规模较大,但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石化、磷化、食品、建材四大产业初步奠定了荆门在湖北省的工业大市地位。但在除石化以外的产业中,磷化产业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长期虽得到解决。食品、建材产品长期徘徊在低端初级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
2、城区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尚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荆门城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集聚,有数万名科技、经营、管理、财经、服务人才,绽绽着雄厚的财富,经济、文化、科技实力,但由于平台打造不及时,发掘使用不够,处于潜而未发的状态,潜力未能转化为实力。
3、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城市综合辐射能力不强。以二、三产业发展的轨迹看,荆门属于嵌入型工业化城市,第二产业对第一、三产业的拉动力弱;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第二产业。加之政府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致使第三产业体系发育不健全,规模小、层次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有限。从地理区位上看,荆门作为一个后发型城市,对外的经济辐射一直受到荆州、襄樊两个大城市的挤压,城市经济辐射半径较小。
4、城乡二元分割,差距呈扩大趋势。一是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市对资源的吸纳效应日益明显。农村资源要素受市场利益机制的驱动争相向城市集聚,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农村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公共交通、水电、通讯设施不齐全,文化、教育、卫生服务设施不配套。三是城乡经济融合度不高。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城乡功能双向辐射力度不足,城乡诸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畅通,城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低,城市与农村经济联而不合。四是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当前,城市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开始,农村养老保险尚处于破冰阶段,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弱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三、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城郊一体化为抓手,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功能转型,达到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提升城市辐射力的目的,把荆门建设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城市功能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荆门以市带县的体制明确要求荆门城市发挥鄂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荆门城市发展的冲动,是呼应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大批工矿企业,服务工业发展、建设工业主导型城市成为几十年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追求方向。客观上造成了荆门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城市自然集聚功能较差,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偏弱。鄂中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荆门在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向提高城市集聚功能、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对周边城镇辐射功能的新型城市功能提升和转型。这种新型城市功能转型,必然要求有强大的第二产业、发达的第三产业作为经济支撑,优良的城市生态作为环境支撑。而第二产业还不够强、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城市环境不优成为城市功能提升的主要障碍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在产业内部的比例调整上,它要求在毫不放松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让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使一、二、三产业呈现1:4.5 :4.5 或1:5:4 的产业格局。在产业的空间调整上,它要求中心城区完成“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主要向城市近郊扩散,形成中心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近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空间布局。
2、处理好城区经济与郊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城区与郊区统筹、协调发展,以城区带动郊区、郊区助推城区,以城区工业的退城进郊推进近郊工业化,以城市产业布局的空间调整带动城郊发展,以郊区城市化扩大城市辐射半径、提升城市辐射力。加快城区与郊区一体化步伐,加大交通、通讯、水电等硬件设施力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市场流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型郊区经济,运用市场手段,对郊区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开发。以工业重镇为中心,依托城市科技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加速推进近郊工业化;拓展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等多种功能,发展都市农业;培育为城乡经济服务和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与城市服务业相配套、具有农村特色的第三产业,把郊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之中,使郊区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生产生活服务基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处理好城市经济与市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经济是市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经济发展不好,势必影响市域经济发展。把发展城市经济放在市域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是为了充分发挥中等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更好的带动市域经济发展,从而克服国内大多数中等城市小马拉大车、小城带大县(市)弊病。发展城市经济必须坚持市、区(县市)互动双赢的原则,在不改变既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稳妥处理好涉及区(县市)、乡镇的利益分配关系,着重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在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有效、合理流动,达到繁荣城市、发展郊区、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抓好三个结合,实行重点突破
1、招商引资与发展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坚持第二产业退城进郊与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相结合,建设工业园区与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结合。重点建设高新区和东宝工业园,以园区为中心、工业重镇为支点带动企业、项目集聚。围绕石化、磷化、食品、建材、机械制造、纺织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改造生产设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对初级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主导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2、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与培育市场体系相结合,建设城市核心商圈。工业企业由城区向城郊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加速这种迁移步伐,腾笼换鸟,加快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应是城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北城区,大力发展以中天街为中心的城市商圈。日前,长宁大道东方百货至文化宫段机电产品一条街、灯具饰品一条街已显雏形,长宁大道文化宫——移动公司路段通信产品一条街已初具规模。加之文化宫附近还有以百货为主的商业城、以家居建材为主的洪源建材市场、新一佳超市,荆门中心城区商圈已初见端倪。可以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商会作用,以中天步行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建设机电、灯饰、电子特色街(专业市场)构建荆门的核心商圈,不断扩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3、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无烟产业。在毫不放松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坚持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在武荆高速穿越汉江段处,利用高速公路的通达条件,建设汉江荆门货运港,实现水陆交通同步发展。结合荆岳铁路建设,加快荆门火车站客货运站的升级改造,扩大人流物流吞吐能力,同步建设荆门南站的客、货运站。利用频临高速公路的地域、交通优势,在武荆、襄荆、荆宜高速公路交汇的杨家桥——兴隆岗段,建设荆门物流园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物流企业的兼并联合,培育一批规模物流企业,争取设立荆门海关和商检局,配套建立海关监管区,将其培育成为湖北中部物流中心。优先发展金融服务业,引进更多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进驻或开设分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贵重金属交易市场,鼓励发展村镇银行,以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城市经济建设。坚持以城区为中心,城区、城郊互动,突破性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立足于建设“数字”荆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超前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引导、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支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服务性企业在荆门投资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信息中心、分销中心,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集群。
(三)强化政府引导,实行三个配套。
1、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实施规划配套。一是统一城区与郊区发展规划,实行规划统筹。发展城市经济,要从过去就城市而论城市、局限于抓城市建成区经济、抓城市规划区发展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把城市郊区的国土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进行统筹规划,使农业区、工业区、物流区、生态区、旅游区、生活休闲区建设,规划有序,发展有度。由于荆门目前还是一个人口居于30—50万人之间的典型中等城市,从地理空间上划分,可以把距离城市中心区30—50公里范围内的乡村统一纳入城市经济的范畴进行统一规划;从行政区划上划分,可以把城市主城区的行政管理范围均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舞台。综合以上两个因素,荆门城市经济的覆盖区域除东宝、掇刀两个市辖区外,向东应直抵汉江,包括钟祥市的石牌、冷水两个乡镇。二是统一产业发展规划,实行产业发展统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导向,科学设定产业发展与人口居住、生态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基本功能之间的规模比例和区域空间,并在城市内部不同地区内均衡布局、统筹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对产业发展及人口就业生活承载水平。尤其要补充编制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发挥土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调控作用,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结合,严格按照规划审批建设,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制订《荆门城市二三产业导向和布局指南》,明确每个区域的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行业和项目,以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和空间布局的相对集中。
2、坚持上下联动,实施体制配套。荆门城市发展的目标是50—100万人的大城市。因此,发展城市经济必须基于发展大城市来设计、改进城市管理机制、经济发展体制。克服过去权力集中于市,市区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统的过多、管的过死的弊端,借鉴省内武汉市等大城市的管理经验,将城市管理以市为主变为以区为主,市侧重城市总体规划、战略决策、发展监督,区则以实施、执行为主,实行重心下移、权责下放,赋予市辖区与其所承担事权相适应的财权和经济管理职能,调动市辖区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
3、坚持以市场调控为主,实施政策配套。一是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引导资金流向和项目的集中布局,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可以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对规划布局范围内的主导产业,从规划控制、土地出让、基础设施投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区域落户实行不同的政策,如果项目符合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则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建议设立城市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专项资金,以补助、贴息、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市辖区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山区持续发展能力。山区乡镇为漳河水源保护和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以外的二三产业项目时受到了较大限制,应该予以补偿。可以考虑设立山区生态建设基金,促进山区人民养山就业,提高山区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城市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步伐。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银政合作、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补偿基金和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放大政府投资效果。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新兴产业、城市社会事业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社会公众服务类产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起权责明确、主体多元、风险共担的投资体制。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鼓励多元投资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创办各种创新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服务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产业开发、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