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964阅读
  • 118回复

[陕西]汉中要当“汉城”![转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04-09-25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六

《汉土润泽》

  这里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汉水。在巴山秦岭之间的原野上,汉中的先民开拓出一片锦绣乡土,泽灌出肥沃的良田。古往今来,密布的河网联结东西川原,缝合南北江山。造就了今天的汉中兼南北风气,杂秦蜀语言。

  七十年代末,汉中地区勉县出土的一批东汉时期的古墓葬里,一堆完全破碎的细泥灰陶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在多达近千块的碎片中,一座汉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被完整的复原了。这座由十九个单体建筑组成的被称作明三层、暗四层的重檐三滴水结构的四合院里。宅门、院墙、主楼和左右厢房合理分布。引人注目的一个细节是四合院的偏院。这里分布着家禽家畜的圈棚和佣人的房间。这套模型无疑为我们展示出了汉代的一个家庭起居活动的场景。沧海桑田,作为古代勉县的县城如今已经消失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喧闹的大街也演变成了今天旧州村的乡间土路。只有旧州村这个名称在提示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池。

 一道秦岭划出了中国南北的大致界限。对生活在陕西的人们而言,这里的民居建筑与秦岭北侧的关中平原相比已经骤然起了变化。大户人家的四合院落,门口宽达丈许的干栏檐,四周相互连接。使人们在潮湿多雨的环境里依然能够平静地生息劳作。秦巴谷地的汉中盆地,被人们看做是一山之隔的四川盆地的拷贝。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已把这方土地耕耘创造成为了另一个天府之国。

  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汉中已是联系黄河和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化的纽带。从考古现场发现稻谷痕迹推测,在距今七千多年前,早于西安半坡遗址古人类约两千多年的时候,汉中的先民已经在汉水两岸种植水稻了。

  水稻原产于低纬度、低海拔的湿热地带,是喜热作物。它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传播过程中,由不耐低温的籼型变为较能耐低温的粳型。经过隋唐五代到宋代三百多年,北方,包括中原大片地区气温下降,水稻发展受到了限制。而陕南汉中一带气温仍较温暖,降雨充沛,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汉中是籼稻和粳稻的过度和交错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员赵志杰在陕南稻种资源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汉中传统种植的水稻中,有一些品种到底应该归入哪一个种类,从性状上难以区分。

  处在巴山秦岭之间的汉中,开渠修堰,历史久远。不少古代塘库,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早在秦汉,汉中人为发展水稻种植,对汉水进行多次的开发利用,著名的山河堰创建于西汉开国之初,萧何、曹参在古褒谷口,筑坝拦水,利用地形落差,自流灌溉沃野,保障了楚汉相争时的军粮供应,所以此堰也称萧曹堰。之后,诸葛亮在汉中屯兵期间,也曾对山河堰进行维修。

  新中国建国初期统计,汉中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大小渠堰七千多条,池塘一万多口,灌溉良田上百万亩。

  “鱼米之乡”名不虚传。五门堰,是至今保存完好并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因为在渠首并列设置了五座进水洞口而得名。保存下来的大量石碑记载,它始建于汉代王莽初年,最初的名字叫唐公湃。在一块名为唐公车湃水利碑的石刻上,人们找到了它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这是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有关于仙人唐公房的故事。据说唐房一家升天时走得匆忙,惟独落下了唐房的女婿。于是唐房将脚下的这片良田美宅赐予了他。

  依靠这块富庶的土地,加上旱涝保收的灌溉渠系。从此以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衣食无忧,并且将这里形容成为一块冬无严霜、夏无酷暑,见不到蚊蝇孳生、没有疾病流行的乐土。而这条河也被人们称为湑河。

  二十世纪后半叶,依托旧有的水利工程,汉中市新建了众多的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愈加科学完备。古褒谷口,一座巨大的石门水库正在展示着现代汉中的灌溉农业。今天的汉中水稻面积达一百七十万亩。一年两作,水稻、油菜两不相误,产量都占到了陕西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堪称陕西省粮油基地。这当中又有四分之一是石门水库发挥的作用。

  农耕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相关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相关技术的进步反过来促进农耕的发展。著名专家竺可桢教授生前说过“世界上最适宜水稻生产的地方是陕西省的南部”,指的就是汉中。到二十世纪末,汉中水稻的品种培育和科学种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九十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报道曾说:陕西汉中大面积水稻单产千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今天,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水平已连续保持了二十年,目前又有大面积的“吨良田”出现。

  汉水和嘉陵江两大干流,行船可以直达重庆武汉。早在秦汉之际,汉中人已经利用航运。嘉陵江上,来自四川的布匹、食盐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汉中。而山区生产的竹木、毛皮、药材等土特产品则大批乘船顺流而下。声声船工号子的吼起,橹桨飞动,江帆远去,天水尽头,秦巴回应。

  因水运业的繁荣,船帮会馆兴盛起来。当地绅士、船主和船帮会集资在略阳嘉陵江边上建起了这座江神庙。据说当年船工上岸,大都云集在这里。祭拜江神之后,休闲娱乐,欣赏这充满浓郁地域风格的羊皮鼓。触景生情,抚今追昔,从这座庙宇宏大的规模和工艺的精美程度,不难推测当年嘉陵江航运的繁荣。遥想当年,嘉陵之水,一泻千里,江帆激流,水雾接天,船工号子,四山回响。略阳码头,江神庙前,桅杆如林,人声鼎沸,江船靠岸,热闹非凡。人流和物流汇集,上岸与离岸穿梭,一派繁忙景象。环顾这座江神庙,它的风格独具特色。古建筑上的板绘,体现了对自然和图腾的崇拜。动物图案又多为熊、野猪、猿猴之类,具有浓郁的写实风格和地方特色。浮雕中的人物与汉族迥然不同,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个性和风格。在一幅幅的人物像中,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头上尖角羊角帽,顶插锦鸡翎,身穿铠甲,足蹬皮靴的羌族将军形象。传说,江神庙最早是为纪念因抗金有功被封为吴王的吴玠和吴璘兄弟而建的。

  南宋高宗时期,在中原遭到岳飞痛击的金兵,改变战略,在东南采取守势,而准备经汉中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游,从而达到扼住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朝廷咽喉的目的。羌族将领吴玠和吴璘由于获得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依靠嘉陵江航运带来的充足军粮和物资,十年里,以少量的兵力,多次大败来犯之敌。闻风丧胆的金军从此不敢窥视巴蜀,使得金军得蜀后继而东下灭宋的计划彻底破灭。据说,大获全胜的羌兵将士,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并不用酒来助兴。他们总是会聚在一起共享他们的传统美食——罐罐茶。这种饮食方式适应军旅生活,制作简便,别具一格,一直流传到今天。

  习惯游牧生活的羌人,多生活在高寒地区,食必兼肉,尤需饮茶暖胃助消化。略阳为古代茶马大道必经之地。于是,羌人随处选择几根树枝,将方便携带的陶罐吊在上面,加入溪水,点燃柴草。将炒制的茶煮沸后,加入事先制作好的料丁和当地随处生长的香料和中草药,顷刻间,芳香扑鼻的罐罐茶就端到了眼前。

  历史记载公元前115年前后汉武帝曾两派霍去病夹击陇右成功,随后略阳也在公元前111年建县,当地人说饮用罐罐茶是纪念羌人归汉这样一段历史。今天,人们发现罐罐茶还具有耐饥提神、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常饮常喝的人们,耳聪目明、神清气爽。于是,罐罐茶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山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秦巴谷地深深扎下了根。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04-09-29
《走遍中国》解说词之七

《汉风亘古》

  这是一本1936年中华书局版的辞海。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一部含古今汉语语词和百科词目的大词典。这是曾经刻在汉中石门隧道内的一方摩崖石刻。“辞海”这两个字就出自汉中石门石刻中最著名的一品。它就是《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君颂“ , 是汉中太守王升在东汉建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48年撰文,为表彰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而刻在石门隧道内的一篇颂辞。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从碑文的布局来看,《石门颂》与众不同的是,在全碑22行中,每行字数或30字或 31字不等,这就造成了一种纵有行,横则不一定成列的错落格局。这种格局的好处是,每字的大小长短可根据岩石的纹路自己尽情发挥,各得其态。而《石门颂》正是以她不拘一格,随意发挥的艺术气质为后人所称颂。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把它称做是"隶中之草"。 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也正是由于《石门颂》这种自由的书写方式使得大量的通假字及多音字在碑文中被广泛使用。这对1900年后的研究者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

  今年已经70岁高龄的郭荣章老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石门石刻,为了证实他对石刻中某些生僻字的推测,他还经常在老伴的陪同下到褒河两岸的山岭中寻找更多的摩崖石刻来佐证和注解他的观点。

  如今在石门隧道里已经看不到“汉魏十三品”了,甚至从前意义上的石门隧道也已不复存在。在原来石门隧道所在的褒谷口,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库,水库的名字叫石门。

  当时中国还没有大型的岩石切割机,而用炸药则会毁坏这些珍贵的摩崖石刻。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的呢?

  刻石纪事的历史几乎与文字的发明史同样久远,因为石质坚硬,能永久保存且无法更改,所以石刻上的文字注定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相关。尤其是镌刻于临山的石壁上被称为“摩崖”的文字因为实录当时情状并且就近刻于事发之地而备受青睐。

  汉中因为气候湿润,降水丰沛且沃野千里故素有“小江南”之称,汉中又是连通中原和大西南的走廊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汉中盆地北倚秦岭南屏巴山交通极为不便。无论是政令的下达还是物资的运输都受到不小的阻碍,于是汉中有了举世闻名的栈道。也就是蜀道。

  提起蜀道,人们自然会想起李白笔下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人不屈不挠,在千山万壑中寻找通道,经过历代前仆后继的开拓,建成了一条自关中逶迤而到汉中的通道,这就是 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岭的栈道,也是诸条蜀道中最著名的"褒斜栈道",它贯穿秦岭山脉,道的南口是"褒谷",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口称"斜谷",在陕西省眉县,故名为"褒斜道"。 全谷长250公里。

  位于汉中勉县的褒谷口为褒河最窄处也是褒斜道最险要的隘口,这里绝壁陡峻,山崖边水流湍急,很难架设栈道。为了打通道路,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褒谷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洞。 历时六年,一条长达15米的穿山隧洞开成,古称"石门"。文物工作者曾仔细考察过石门隧道的内壁,光滑平顺,几乎没有斧、凿、钻等工具留下的痕迹。在当时火药尚未发明的时代,石门是采用什么方法开凿的呢?

  古人的方法是用油脂含量极高的松柏作燃料煅烧山崖四到五个小时,再向灼热的崖面泼水或醋,使其骤然冷却,自然酥裂,然后再用铁制工具剥离,一段段渐进。就这样,古代先民在1900多年前成功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据考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

  褒斜道自东汉以来,因为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时开时闭。而每一次的开通,或记事或咏颂大多会采取摩崖石刻的方式。久而久之,历代政要,文人,墨客路经此处或借物咏志或思古抒怀,于是褒谷口的摩崖石刻越来越多到清代已达百余块。

  时间回到了公元219年3月,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在蜀将黄忠斩夏侯渊于定军山后,曹操退驻褒谷口,心中烦闷,便借附近山水解愁。他看到褒谷中水浪激石,如白雪翻滚,便欣然写下"衮雪"两个大字,刻于褒河水中的大石上。曹操手迹,存于世间者,只此二字,犹如广陵绝响,弥足珍贵。正如清代诗赞:"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而“衮雪”二字的“衮”字为何少写了三点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汉中人都会告诉你,曹操是这样说的:"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

  因为这些摩崖石刻大都记录重大事件而且撰文者多为当时政要或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所以一般都邀请当时的大书法家和最负盛名的刻匠来共同完成。比如《石门颂》就是请当时的大书法家王戒书写的。而《石门铭》是由王远书写,武阿仁刻字而成。

  在石门石刻中与《石门颂》齐名的就是北魏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509年刻于石门东壁的《石门铭》,她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石门故道的事迹。《石门铭》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近代书法家康有为称《石门铭》是“神品”,他说:“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同样喜爱魏碑的近代大书法家。于佑任也对《石门铭》推崇备至。

  于佑任,现代诗人,书法家。于佑任非常喜欢临写魏碑尤其是《石门铭》,但他只是临帖却从来没有见过《石门铭》摩崖,直到1930年他来到汉中在石门隧道第一次见到了《石门铭》摩崖石刻。书法家驻足于《石门铭》前久久不能平静。回想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看到《石门铭》想到北魏的尚武精神。诗人于是有了"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

  往宣纸上均匀地喷水,这道工序叫做上水,这是张氏拓工祖传下来的绝活。宣纸上的水少了,宣纸不能顺服地贴在石刻上,而多了呢,宣纸又容易损坏。至于每一口喷出的水量,则是他多年积累的经验。

  如今这样的墨汁随处可以买到,而在以前,拓工们要用墨条来研磨制成墨汁。在拓片需求量大的时候,他们常常要把墨条敲碎碾成粉末泡在水里做成墨汁。这是张佐周在修建西汉公路时拍的照片,照片上的拓工就是张中发的爷爷张金城。这是同期拍摄的另外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铁桥就是著名的“鸡头关”大桥。就是这座桥将西汉公路由褒河西岸引到了东岸。但无论从地质构造还是山势走向来看西汉公路都应沿褒河西岸出山而非东岸。并且在当时修建这样一座铁桥既费工又费钱,而主持修建它的正是当时年仅25岁的工程师张佐周。张佐周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使公路改道的呢?

  1934年初秋,西汉公路沿着古褒斜栈道修到了褒谷口,前方就是著名的石门隧道和与它同样著名的石门石刻。矛盾摆在了设计者面前,是按图施工破坏石门还是避开它让公路改道而行呢?张佐周选择了后者,就这样,石门石刻躲过了一次灭顶之灾。

  石门石刻中最早的一方摩崖石刻是汉永平九年也就是公元66年刻在今天陕西勉县北石门溪谷道中的《大开通》石刻。她的全称是《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讲的是公元63年汉中太守鄐君奉诏开通斜栈道的事迹。后人对《大开通》有这样的评价:“其书法气魂宏伟,布局饱满,笔画较细但遒劲有力,溶入篆意,高古伟岸,加上天然石纹背景更增添一种奇趣。”而所谓的"汉魏十三品"就是包括《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等在内的共十三品摩崖石刻。因为久为文化史家、书法家所赏识而得名。

  今天,“汉魏十三品”作为国家最早的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被收藏在在汉台博物馆,这里还有自汉代到明清时期的很多摩崖和石碑。但这里还有一块石碑是一位叫种谷扇舟的日本书法家留下的。种谷扇舟很早就见到过“汉魏十三品”的拓片。他非常仰慕“十三品”的书法艺术。但苦于见不到珍品,在来到汉中亲眼看到了《石门颂》,《石门铭》等摩崖石刻后,激动之余他将由衷的赞叹刻在了石碑上并且永远的留在了汉台博物馆。

  从字体界于篆隶之间的《大开通》到汉隶精品《石门颂》再到楷书《石门铭》,汉魏十三品就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教科书。在汉中,书法课是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十来岁的小书法家比比皆是。

  在汉中的地图上有这样几条路:“石门路”,“衮雪路”。在汉中,模特们将汉魏十三品书在胸前,将褒斜道石门绘于背后,进行汉中特有的“汉风”服饰表演。

  在汉中,当世纪大钟铸成,汉中人选择了《石门颂》里的"汉"字作为城市的徽章永远的刻在了钟上。

  汉中人遥指银河,告诉你这条无际之河与他们身边的河流拥有同一称谓:汉。中国的文字称汉字,中国的立体语言称汉语,国外学者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秦巴谷地,汉土润泽,地灵人杰,汉风亘古,“汉”字已深深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全文完)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77 发表于: 2004-10-21
以下是引用阿蚌在2004-9-21 17:30:03的发言:
如要改汉中为汉城,那韩国的首都汉城我们还要改个音译名,相当麻烦。
谁说要改汉中为汉城了?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04-12-01
<天 汉 铭 >


鸿蒙初开 曾经沧海 寒来暑往 辰宿列张

维天有汉 鉴若有光 维地有汉 育我家邦

秦巴雄踞 巍峨苍茫 广覆植被 厚蓄矿藏

旱莲珍异 汉桂奇香 万类荟萃 朱鹮无双

金瓯玉盆 鱼米之乡 西北江南 名播四方

龙岗传薪 嶓冢导漾 商周礼器 秦公筑墙

刘邦奠基 韩信拜将 栈道千里 汉家发祥

赫赫汉业 广域袤疆 汉人汉族 称渭滥觞

博望凿空 纸圣拓荒 李固高节 诸葛流芳

文同画竹 放翁豪唱 石门摩崖 溢彩生光

星转斗移 百年沧桑 英烈求索 悲壮轩昂

挺颖取义 浅沧赴汤 川陕烽火 抗日救亡

三载浴血 五星旗扬 疗痍创业 艰年备尝

征途坎坷 斗志弥强 改革开放 谱写华章

春风化雨 山河易装 开发西部 虎跃龙翔

路通高速 新辟空港 产业优化 市富民康

欣逢盛世 天汉生光 继往开来 久泰永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4 20:00:05编辑过]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04-12-02
建议以后说汉中时,不要形容为西北小江南,容易被外地人误解,以为很勉强.因为汉中本来就是真正的江南特点,而不像甘肃的天水,大部分地区都是裸露的黄土地和水量很少又浑浊,也在喊叫自己是西北的小江南
只看该作者 80 发表于: 2004-12-04
以下是引用tslx在2004-12-2 10:54:53的发言:
建议以后说汉中时,不要形容为西北小江南,容易被外地人误解,以为很勉强.因为汉中本来就是真正的江南特点,而不像甘肃的天水,大部分地区都是裸露的黄土地和水量很少又浑浊,也在喊叫自己是西北的小江南
这是镌刻于汉中世纪大钟上的铭文。官方宣传向来如此——看来是“上下对口”的缘故吧!想着力寻找一点和“其他同类”的不同之处,却反倒显得不伦不类。——这是汉中的悲哀![em12]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81 发表于: 2005-03-15
源出汉中的“廉泉让水”

  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年),梁州辖今陕南、川东、黔北等广大地区,州治南郑(今汉中市)。

  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据《南齐书》载,范柏年,梓潼(今四川梓潼)人。]进京觐帝咨事。来到京城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没有?”

  关于广州贪泉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晋时,广州石门有一奇泉,谁饮了此泉之水 ,就会视钱如命,贪得无厌,故人称“贪泉”。那时广州弊政猖獗,均传与此有关。后来朝廷命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让他除弊兴利。吴到广州首先喝了贪泉之水,并说:“为官贪廉与泉水何干?”同时呤诗一首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意思是说前人道饮了贪泉之水就会思念千金之财。如果让伯夷、叔齐这样的清廉者饮用,他们是绝对不会变得道德沦丧的。吴任职期间,从严治吏,为官廉洁,广州风清弊绝。

  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前者为今南郑县濂水,后者为今汉台区武乡镇。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舍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他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这就是“廉泉让水”典故出处。

  此后,逐渐约定成俗,“廉泉让水”作为风尚朴实的褒词。人们又常用廉泉让水来赞美一方人才荟萃、节俭礼仪成风。清代诗人黄作柽曾有《廉泉让水歌》一首,后几句为:“世风习贪诈,溪壑嗟难填。渴害心为害,尘襟谁涤涧?我愿来此地,卜居远市廛。置身廉让间,仰企范柏年。”诗人对世风日下,贪诈横溢,私欲难涤发出愤叹,愿效法范氏超脱污浊,置身清廉。

  几年前,汉中博物馆西大门外贴有引典故引伸而来的楹联:“文川武乡英雄地,让水廉泉礼仪邦”,在此典故诞生地悬贴这幅楹联,用来赞美汉中人才济济,民风淳朴,可谓意味深长。

[em01]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05-03-16
有特色。。
只看该作者 83 发表于: 2005-03-16
汉中加安康和川北组成一省,省会汉中.
只看该作者 84 发表于: 2005-03-18

韩国政府最近已经将首都“汉城”的中文名称正式变更为了“首尔”,并照会中国要求在中国的相关官方资料中进行修改。

这样汉中以后在进行“汉城”定位宣传时就不必担心会和韩国相混淆了。


只看该作者 85 发表于: 2005-03-18
以下是引用kub2004在2005-3-18 0:54:46的发言:

韩国政府最近已经将首都“汉城”的中文名称正式变更为了“首尔”,并照会中国要求在中国的相关官方资料中进行修改。


这样汉中以后在进行“汉城”定位宣传时就不必担心会和韩国相混淆了。


请问照会在哪里?证据在何处?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05-03-19

应仍用汉中名,坚决反对改名汉城。汉中古色古香,汉城恶俗

汉阳鬼柳先生
只看该作者 87 发表于: 2005-03-20
以下是引用北极星在2005-3-18 1:33:51的发言:
>

请问照会在哪里?证据在何处?



中国官方声明未见,提供几则媒体消息供参考:


http://news.163.com/50119/2/1AF9BEQR0001121Q.html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23842526232576/20050302/511559.shtml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50121/491338.shtml


只看该作者 88 发表于: 2005-03-21
以上的消息里没有任何一条提到了中国中央政府的态度或者韩国中央政府的声明,只有各个媒体的报道和韩国首都市政厅的公告,一个国家的城市想必是没有权力给另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发什么照会吧。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89 发表于: 2005-03-21
以下是引用kub2004在2005-3-18 0:54:46的发言:

韩国政府最近已经将首都“汉城”的中文名称正式变更为了“首尔”,并照会中国要求在中国的相关官方资料中进行修改。


这样汉中以后在进行“汉城”定位宣传时就不必担心会和韩国相混淆了。



仅仅是汉城市张开了个记者招待会宣布了一下,也可能汉城市政府发过公告(反正我没看见)。但韩国中央政府绝对没有就此发表过任何正式的意见,更不要说照会。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90 发表于: 2005-11-15

汉族人的老家

北京青年报: 刘方炜 2005年11月07日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说的是那位千娇百媚的杨贵妃,如果在中国找一个“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城市,应该是哪里?我的答案是汉中。

  这个结论一定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如果没有浏览那里的山川景物,如果没有欣赏那里的人杰物华,我也会吃惊的。

  在以前的印象里,汉中更多地给我留下的是战争的痕迹。史上那次最著名的宴会———鸿门宴之后,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撵出关中,由子午道来到汉中,并烧掉了身后的栈道。经过几个月的修养生息,待关中形势发生变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其不意地杀回关中,奠定四百年汉家基业。三国时期,蜀魏相争,大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斩杀魏将夏侯渊,蜀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留下千古兵家佳话。战争的故事固然很美,但战场给人留下的往往是苍凉、悲壮的印象,所以在中国的词汇中,战场也叫沙场。

  时近中秋,应邀做蜀道之旅,由西安出发,沿陈仓道穿大散关越秦岭,进入褒斜道,眼前景物为之一变,脚下是清澈的褒河,面前是满眼的青山。褒河水清可以掬饮,青山葱茏宛若滴翠。一山之隔,仅仅是一山之隔,海拔3767米的秦岭横亘于西安与汉中之间。岭北是黄土高原,黄钟大吕,气象雄浑,如伟丈夫;岭南是鱼米水乡,楚腰纤细,妩媚多姿,是真佳丽。南北对比,不由不叹服大自然的天工造化。

  汉中是一块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盆地,北有秦岭山脉,南有大巴山,自古便有“两山夹一盆”的说法。作为一个被大山裹挟在怀抱里的小城,其人文景观之盛,是罕见的。城区有当年刘邦王汉中的驻跸之地———古汉台,城外有东汉永平四年开凿的石门隧道,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隧道。石门隧道开通之后,逐渐形成了石门洞摩崖石刻群,计有四十多种,其中著名的如东汉年间记载石门隧道开凿盛事的摩崖石刻《石门颂》、北魏年间的《石门铭》等,至今保存完好,成为汉中历史的特殊档案,也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贵遗存。

  在汉中留下故事也留下遗迹的是两位三国英雄,曹操和诸葛亮。这一对战争的对手,是那个时代最有智慧的军事统帅。

  曹操曾两次到汉中,第二次就是与刘备、诸葛亮统帅的蜀军作战。仗虽然没有打胜,却与名士杨修演绎了一场以“鸡肋”为谜底的故事,并在褒谷口触景生情,写下“衮雪”两个大字,命人刻于石上。据说当时有人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大英雄就是大英雄,即使不得不弃“鸡肋”而去,也不失超越常人的胆识与豪情。

  诸葛亮与汉中的关系就更深厚了,他毕竟在汉中一住就是八年,写好《前出师表》就从成都启程来到汉中,一年之后,又在汉中写下了其中有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后出师表》。最后,把尸骨也留在了汉中。现汉中定军山下有武侯祠和武侯墓,千载以来,香火不断。

  汉中名人遗迹,还有张良庙、张骞墓、蔡伦墓。有汉一代,汉中真是名人辈出,通西域的张骞和发明造纸术的蔡伦都是汉中人,死后也都葬在了汉中。留侯张良虽然不是汉中人,退隐之后却来到秦岭南麓的汉中紫柏山辟谷修行,后人呼其修行处为留坝,并为之建庙祭祀。张良庙景观丰富,最有趣的当数庭院里的竹林,每一棵青竹离土半尺处都做弯曲状,再向上去便与普通青竹一般无二,躯干笔直了。据说有好事者把这里的青竹移栽出去,根部弯曲的现象也就自然消失。是耶非耶?莫非在帮助刘邦安天下的张良面前,青竹也要屈膝膜拜?

  如果说汉中的人文之盛尚在意料之中,那么大自然对于汉中独一无二的丰厚赐予,就真的出人意料了。位于汉中境内的秦岭南麓是国宝大熊猫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生活着几百只大熊猫,另外还有3000多只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金丝猴。如果这还不算珍奇的话,那么说到“东方宝石朱鹮”,你知道吗?1981年5月,在汉中盆地发现七只野生朱鹮种群,轰动了世界。因为在那之前,人们都以为朱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灭绝了。在全球无不饱受环境破坏、污染,珍稀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的今天,三种国宝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濒危珍稀动物不约而同地把它们的家选在了汉中,汉中的水土风物之美,可想而知了。

  汉江和嘉陵江是穿越汉中的两大水系,沮水、褒河、斜水、酉水、漾家河、濂水河、冷水河、牧马河等一干河流则分别汇入这两条河流,构成了汉中水网纵横的格局。汉中富产水稻、油菜、茶叶,茶叶的生产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更是连接北方与南方的茶叶集散地,史上有“汉中买茶,熙河易马”之说。就我个人来说,很难相信汉中能够产出上好的茶叶,但当那一杯碧绿清香、沁人心脾的午子仙毫摆在面前时,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品尝过的最好的绿茶。

  当年刘邦被项羽赶到汉中,心情颇为颓唐,萧何进劝道:“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天汉者,天之所赐于汉也。刘邦夺取天下之后,继续以“汉”为称,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在经过了七国统一、秦末战乱的民族大融合后,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千古所传的名称———汉族。汉中,应该是汉族人的老家呀!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91 发表于: 2006-02-17
以下是引用kub2004在2005-3-18 0:54:46的发言:

韩国政府最近已经将首都“汉城”的中文名称正式变更为了“首尔”,并照会中国要求在中国的相关官方资料中进行修改。


这样汉中以后在进行“汉城”定位宣传时就不必担心会和韩国相混淆了。



韩国要不要求是他们的事,我就要叫韩国首都为汉城。


为了个照会而听命,真是可笑之极。难道中国是韩国的藩属国吗?如果中国真的承认“首尔”的称谓,那为此而支付的成本(包括:发放通知\文字印刷\现有资料废弃和更改\教科书的更改\口头用语的一再纠正等林林总总的费用)预计将超过数千万。而这些,就是因为韩狗的外交照会,要由中国的纳税人完全买单!!!!!!!!!!!!!!!!!!!!!


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只看该作者 92 发表于: 2006-02-17
楼上讲得非常好!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只看该作者 93 发表于: 2006-02-18
这是一个很久的帖子了。有过激烈的争论和探讨。至于韩国的时现在早就明了了,就不必再争了吧!我个人认为汉中这个地名很好,不能改。从文化上可以大打汉牌。倒是汉台区的名字很难听,不如改称汉城区算了....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06-02-24
以下是引用喜之郎11在2006-2-17 18:48:11的发言:
楼上讲得非常好!

中国政府整天“首尔”,“首尔”地叫着呢,好什么好?外国人把北京叫PK,不是也改了吗?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95 发表于: 2006-02-24
以下是引用qingsh在2006-2-24 0:12:28的发言:
!

中国政府整天“首尔”,“首尔”地叫着呢,好什么好?外国人把北京叫PK,不是也改了吗?



不知道该怎么说你。你真的不了解南朝鲜将汉城改名的用意吗?


那我来告诉你!南朝鲜在朝鲜战争后一直敌视中国、不遗余力推行去中国化、肆无忌惮摧残迫害中国华侨、力图抹杀中国对朝鲜历史文化的影响。


南朝鲜的去中国化措施大致归纳如下:


1、严厉禁止传播和使用汉语汉字。力图完全使用窗户文取代汉字。汉字是朝鲜半岛自新罗王朝以来的沿用上千年的官方规定使用、民间自觉使用的唯一文字!现在南朝鲜使用的窗户文刚出现时是作为汉字的注音使用的,直到李朝末年,窗户文还不是李朝官方认可的通行文字!李朝的官方文书全部使用汉字书写。熟练使用汉语在李朝是贵族的特征!日本占领朝鲜后,为了彻底排除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在朝鲜严厉禁止使用汉语汉字,大力推行窗户文用以取代汉字成为朝鲜奴隶的使用文字!反观当时的日本,仍在使用大量的汉字,连日本天皇的诏书也是完全使用汉字!大家可以搜索看一看裕仁的终战诏书,每一个字都是汉字!由此可见,在日本人的心里,汉字是优秀民族的尊贵的文字,窗户文就是奴隶的文字!日本战败后,南朝鲜的军队就是由旧日本伪军组成的,原来的日本伪军军官们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反而摇身一变成了所谓大韩民国的国军军官。后来,南朝鲜的政权更是长期被军政府把持。


南朝鲜的历届军政府主要成员就是日本殖民统治遗留在朝鲜的余孽。他们在日占时期的罪行从来没有被清算,反而变本加厉沿用日占时期的排华、辱华政策。最后导致南朝鲜几乎完全排除了汉字的影响。


南朝鲜照会中国要改汉城名为首尔,是南朝鲜自日占时期以来实行去中国化、以及排华辱华的一贯政策的延续!而且这种一贯政策仅针对中国一个国家!


中国政府如果承认汉城改名,就是默认了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日本和南朝鲜的去中国化、以及排华辱华的一贯政策!对中国的政治软实力是极大的伤害!同时极大的伤害了汉民族的自尊心和信任感!同时,日本和南朝鲜的排华势力将受到极大的鼓舞,越发气焰嚣张,制造更多的去中国化、以及排华辱华的事件!汉城改名的幕后策划者们也会更加鄙视中国,认为中国政府愚蠢无知、国无能人。


汉城的意思其实并不是“汉人之城”,汉者,大也。汉城的意思就是大城。汉城改名的幕后策划者们难道不懂?也许不是的。但就是因为有一个“汉”字,就必须除之而后快,可见南朝鲜的排华势力已经何其嚣张!敌人已在磨刀霍霍,中国人却还懵懵懂懂,不知危险、不知其阴险、甚至做出许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真是可痛!


2、禁止华人和南朝鲜人通婚。对华人不仅百般歧视,还通过禁止华人和南朝鲜人通婚的方式对华人实行事实上的种族歧视。南朝鲜军政府统治时期尤其恐怖,朝鲜女子与华人恋爱不仅被禁止,如果朝鲜女子怀孕,将被迫堕胎、甚至被处死。南朝鲜对中国的防范甚至远远超出了对日本的防范。


3、禁止华人说中文、写汉字、过中国节日。对已经成为朝鲜民族千年习俗的春节也明令禁止,导致现在的南朝鲜人只过元旦和耶诞,根本不过春节。在节日习俗方面的去中国化相当彻底。


4、对华人的读书、升学、就业百般歧视,甚至故意抢掠中国人的财产、用各种借口给中国人安插罪名,实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


所有中国人要看清南朝鲜的罪恶行径和险恶用心,防范韩狗对东北、特别是延边地区的策反、渗透,维护中国的利益。

只看该作者 96 发表于: 2006-02-24

楼上胡扯什么啊?


韩国中古以来从来就不是中国领土,是朝贡国。谈什么“去中国化”?你以为韩国是台湾啊?


过去其政策是“事大”,现在国际关系不断民主化,这是历史潮流。居然还来个“去中国化”!“去中国化”为什么不反击?


中国过去是列强的殖民地,后来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这是不是也叫“去英国化、去美国化”?


还“汉城”就是“大城”!先搞清楚再说,拜托!

—— 红太阳是黄的!——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06-02-27
以下是引用qingsh在2006-2-24 15:27:18的发言:

楼上胡扯什么啊?


韩国中古以来从来就不是中国领土,是朝贡国。谈什么“去中国化”?你以为韩国是台湾啊?


过去其政策是“事大”,现在国际关系不断民主化,这是历史潮流。居然还来个“去中国化”!“去中国化”为什么不反击?


中国过去是列强的殖民地,后来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这是不是也叫“去英国化、去美国化”?


还“汉城”就是“大城”!先搞清楚再说,拜托!



朝鲜半岛无论语言文字、器物典章、风俗服饰、思想文化都深受中国影响,有着深刻的中国烙印。但是,朝鲜半岛的两个国家现在竭尽全力要抹杀中国历史上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消灭中国文明在朝鲜半岛遗留的痕迹,这不是去中国化是什么???????????????


是谁在胡扯?


南朝鲜对华侨的种族歧视和虐待迫害是我胡扯吗?


南朝鲜严厉消灭汉字、禁止汉字使用传播是我胡扯吗?


南朝鲜从来极端敌视中国、力图抹杀中国文化对南朝鲜的影响是我胡扯吗?


南朝鲜禁止朝鲜族人和中国人通婚是我胡扯吗?


“汉城”这个地名是朝鲜李朝的国王起的,是大城池的意思,这难道是我胡扯?


面对中国人在南朝鲜遭到的残酷迫害,


楼上的不要让狗吃了你的良心。

只看该作者 98 发表于: 2006-02-27
中国政府如果承认汉城改名,就是默认了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日本和南朝鲜的去中国化、以及排华辱华的一贯政策!对中国的政治软实力是极大的伤害!同时极大的伤害了汉民族的自尊心和信任感!同时,日本和南朝鲜的排华势力将受到极大的鼓舞,越发气焰嚣张,制造更多的去中国化、以及排华辱华的事件!汉城改名的幕后策划者们也会更加鄙视中国,认为中国政府愚蠢无知、国无能人。
只看该作者 99 发表于: 2006-02-27

南朝鲜照会中国要改汉城名为首尔,是南朝鲜自日占时期以来实行去中国化、以及排华辱华的一贯政策的延续!而且这种一贯政策仅针对中国一个国家!

汉城的意思其实并不是“汉人之城”,汉者,大也。汉城的意思就是大城。汉城改名的幕后策划者们难道不懂?也许不是的。但就是因为有一个“汉”字,就必须除之而后快,可见南朝鲜的排华势力已经何其嚣张!敌人已在磨刀霍霍,中国人却还懵懵懂懂,不知危险、不知其阴险、甚至做出许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真是可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