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城考虑异地重建 阿坝州已向省里递交报告
2008-06-16 02:02:27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网友评论 43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京华时报6月16日报道 汶川大地震中,汶川县城的绝大部分建筑物并未倒塌,人员伤亡也不惨重,但次生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汶川县城的“生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报告指出,“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宜人居的环境”。目前,阿坝州已向四川省递交报告,考虑将县城整体搬迁。
这份名为《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异地转移安置汶川县城及部分理县、茂县山区乡镇受灾群众的建议报告》由尹稚教授执笔。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目前,此报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并抄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昨天,汶川县县长廖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县里非常重视专家的这份报告。“专家说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坝州也已经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紧急送交报告,申请择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驻守在汶川县城的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新址还没确定,一种说法是,可能在成都与阿坝州的郊区寻找一块地方。
据了解,汶川全县共有人口8万余人,其中县城3万余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汶川县城也已着手将县城的绝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镇的近5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这一安全地带被选在从汶川到绵池213国道20余公里的两侧。汶川县县长廖敏介绍说,这一地带在地震发生后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专家报告后,县里加快了这一长廊的安置点建设。
汶川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确认,5万居民将在6月底临时安置到这一安全的长廊地带。汶川新址一旦确定,即将启动移民工程。
县城或重回孤岛
报告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截至6月2日的统计已发现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已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报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汶川县将重回孤岛状态。
居民安置地点缺乏
报告指出,目前汶川县城内,绝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处理论上可用的房屋,但由于被危房包围,也并不安全。同时,县城内极少数可避免次生灾害影响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时间内无法拆除。报告认为,目前汶川县较为安全的集中安置点有两处,一处位于雁门乡,可安置2057户,另一处位于七盘沟,可安置1200户,距县城分别为3.5公里和4公里。地质调查队徒步调查证实,七盘沟安置点上游还有5处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险情,也无法使用。
至于镇乡一级,现在仅绵虒镇尚有239亩耕地可用于安置,但也受到山体滑坡和洪水上涨的双重威胁,留足安全间距后仅能安置2958户,其余各乡镇已无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质灾害也让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万多亩耕地。如果将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建议汶川建新县城
专家组同时发现,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谷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这些天经历的最低能见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合人居住的环境。
专家建议,汶川县境内受灾群众应该迅速转移到汶川与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带。
报告建议,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汶川应考虑异地重建。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记者 徐一龙)
理县规模小,全县才4万多人,汶川11万多人(震前数据),两县合并后最多才15万人,目前汶川境内已经基本找不到一块适合建城的地方,建议将两县合并,将县城牵至理县县城杂谷脑镇,两镇之间距离已不是很远,有利于移民和节约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