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320阅读
  • 19回复

[青藏蒙疆]民初各省区所属蒙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11-22

回复fenghua25

根据1915年10月初版、1930年10月26版的《辞源》及1931年12月初版的《辞源续编》所附的行政区划表中的蒙旗资料(以下简称1915年蒙旗表、1931年蒙旗表),民初的各省所属蒙旗如下,其中加红色的是两份资料名称不同的地方:

[upload=rar]viewfile.asp?ID=8858[/upload]

这两份蒙旗表的蒙旗数如下:
1915年蒙旗表:207
1931年蒙旗表:208
按:因察哈尔所属牧群、牧场数原文未列,所以未计算在蒙旗数内

需要说明的是,民初的蒙旗资料中,有不少错漏,如:
(1)敖汉旗在1911年分为敖汉左、右两旗,1922年又由敖汉左旗分出敖汉南旗,但1915年的蒙旗表只列敖汉旗一旗,1931年的蒙旗表列有敖汉左、右两旗,遗漏了敖汉南旗。
(2)青海和硕特部21旗中的南左翼次旗,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裁撤,至此,和硕特部只辖20旗,但1915年和1931年的蒙旗表仍错将和硕特部列为21旗。
此外,民初编纂的《清史稿·地理志》里所列的蒙旗也有类似上面的错漏,如青海和硕特部仍列为21旗(清末应为20旗),内蒙古昭乌达盟的敖汉部只列一旗(清末应为敖汉左、右两旗)。
30年代审定公布的蒙旗共有240旗(包括牧群和牧场),相对来说所列的蒙旗名称是应该比民初的蒙旗资料要准确一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11-23
多谢兄弟!

对比34年蒙旗表,主要是新疆少了13旗,黑龙江少了呼伦贝尔部8旗和伊克明安旗。
不过清朝时这些旗大多已经有了啊!是不是民初的蒙旗标准同清朝和34年时不同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3 17:43:26编辑过]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11-23
雍正年间的罗布藏丹津之乱后,和硕特部十去其九,大多数“旗”名存实亡。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11-23
以下是引用戊己校尉在2004-11-23 17:10:28的发言:
雍正年间的罗布藏丹津之乱后,和硕特部十去其九,大多数“旗”名存实亡。

请教楼上兄弟二个问题,
准噶尔部是不是在乾隆年间已经被灭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17:14:17编辑过]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11-23
以下是引用fenghua25在2004-11-23 16:29:22的发言:
对比34年蒙旗表,主要是新疆少了13旗,黑龙江少了呼伦贝尔部8旗和伊克明安旗。
不过清朝时这些旗大多已经有了啊!是不是民初的蒙旗标准同清朝和34年时不同啊?

民初的蒙旗资料,包括《清史稿·地理志》所列,都有不少错误和遗漏。30年代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定后公布的蒙旗名单是240旗,应该是经过考证,比旧版《辞源》所列的蒙旗资料要完整和齐全一些。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11-24
fenghua25

我对蒙旗了解不多,抱歉!

关于准噶尔部,有一些资料上说被灭族了,但之后科布多地区的杜尔伯特部和青海和硕特部中都附有“绰罗斯旗”(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中好像也有一个“绰罗斯旗”),乾隆还将一个准噶尔王子及其家族、降人迁移京城居住。准噶尔故地已无该部族存留,因此,也可以说被“灭族”,只是还留下极少数支派流落他乡。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11-24
据“1914-1985年县市统计资料”一文:
http://xzqh.info/bbs/dispbbs.asp?boardID=4&ID=2996

时间旗
1914 217
1920 217
1934 239
1936 239
1938 239
1942 242
1947 131



上表中所说的1914年有217旗,是否多了察哈尔八旗牧场(正黄旗牧场、镶黄旗牧场、正白旗牧场、镶白旗牧场、正红旗牧场、镶红旗牧场、正蓝旗牧场、镶蓝旗牧场)和达里冈崖牧场、商都牧场等10牧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17:15:04编辑过]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11-24
这篇“1914-1985年县市统计资料”的原文是出自《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陈潮编,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河北第1次印刷),原文只有统计数据,并无详列县市旗的名称。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11-27
喀爾喀四盟(四部八十六旗):
喀爾喀東路喀魯倫巴爾和屯盟車臣汗部二十三旗
喀爾喀北路汗阿林盟土謝圖汗部二十旗
喀爾喀中路齊齊爾里克盟三音諾顏部二十四旗
喀爾喀西路扎克必刺色欽畢都里雅諾爾盟扎薩克圖汗部十九旗
(附)輝特一旗

这么说喀尔喀蒙古有4盟87旗了?34年简表中扎萨克图汗部有18旗,附辉特1旗
那本表中扎萨克图汗部是否也是18旗,而是附额鲁特1旗
鄂爾多斯右翼後末旗?鄂爾多斯左翼前末旗?还是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17:15:48编辑过]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2-01
查顶楼提供的资料

青海省(1931年):

青海蒙古五部二十九旗:

和碩特部二十一旗、綽羅斯部二旗、土爾扈特部四旗、輝特部一旗、喀爾喀部一旗

西番土司四十族

——————————————————————————————————

据《青海蒙藏民族已往与现在》(马鹤天)一文,和硕特南左翼次旗在嘉庆十三年裁撤,并入前左翼首旗,因此,民国时青海和硕特应为20旗。

另有三个特别喇嘛旗:

察罕诺们汗旗(白佛旗)

班禅驻青海堪布喇嘛牧地(班禅香加旗)

达赖驻青海堪布喇嘛牧地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2-01

民初青海和硕特部只有20旗,不过多数资料都沿旧资料写作21旗。


这三个特别喇嘛旗,能否介绍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 20:56:00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2-03
以下是引用fenghua25在2004-11-23 16:29:22的发言:
多谢兄弟!
对比34年蒙旗表,主要是新疆少了13旗,黑龙江少了呼伦贝尔部8旗和伊克明安旗。
不过清朝时这些旗大多已经有了啊!是不是民初的蒙旗标准同清朝和34年时不同啊?

民初呼倫貝爾成為半獨立的特別區, 伊克明安旗尚未設立, 新疆少的13旗主要是在當時還是特別區的阿爾泰.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2-05

三个喇嘛旗中只有察罕诺们汗旗被正式授札萨克,其他两个只是俗称。察罕诺们汗旗的资料相对多些,综合如下。新、旧资料中译名有所差异,一同列出以兹对照。

察罕诺门汗旗



察罕诺门汗为青海尖扎德千寺寺主拉莫活佛,藏语通称“夏茸尕布”,汉译“白佛”,至今共传9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第三世拉莫活佛阿旺罗桑丹贝坚赞(1660—l728年)受封“察罕诺门汗”、“扎萨克喇嘛”。雍正年间,清朝划定青海蒙古二十九旗,第三世拉莫为察罕诺门汗旗一等台吉大喇嘛,旗下为藏民,驻牧黄河南,包括今贵南、同德西部、贵德南部以及尖扎、泽库、化隆等县的部分地方,后来一部分北移海北。民国3年,第七世拉莫活佛根敦丹增诺尔布(1873—1927年)受封为“广大明智汗王”。该旗初编400户,民国时期增至4000户。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调查,所辖各部落分布于湟水西源一带、黄河南芒巴夏松,海宴之达如玉藏族及黄河南哈力克、八莽拉、德庆寺等地。
民国以来,“察罕诺门汗旗”作为一个游牧“旗”的行政意义日益削弱,主要通过宗教来影响、控制周围部落。
白佛寺


是今尖扎县拉莫德千寺的属寺。寺址在海宴县青海湖乡同宝村,故通称同宝寺。拉莫活佛是尖扎德千寺的寺主。清雍正六年皇帝赦封拉莫三世活佛“察罕诺门汉”名号,授一等台吉札萨克大喇嘛职,领地辖贵南、同德、泽库和海宴部分地区,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察罕诺门汉旗。“察罕诺门汉”为蒙古语,汉译白法王,通称白佛,藏译夏茸尕布。清嘉庆年间,察罕诺门汉旗的达如玉部落迁至海宴县境内,部落头人创建白佛寺,有大小经堂和白佛府邸(当地人称为衙门)等主要建筑和部落七族办公房7处,僧舍200余间,住寺僧众88人,其中活佛4人。1958年除白佛府邸外皆拆除或改作他用。1981年7月重新开放,政府拨款重建,有大、小经堂备1座,活佛院1处,僧舍100余间,住寺僧众30人,活佛3人。


察罕诺门汗八世 (1929-1991) 法名洛桑隆柔丹巴嘉措,通称白佛或夏茸尕布。1929年生于海宴县达如玉部落格江村。1931年认定为白佛的转世“灵童”,1932年迎入尖扎拉莫德千寺供养,后在德千寺坐床。稍长住塔尔寺学经,1947年赴甘南拉卜楞寺从晋美赤列嘉措学经。1950年任塔尔寺第99任法台,当年被选为省人民代表。曾任海北州州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青海分会会长,省藏语系佛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青海省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等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6 10:57:20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02-05
附察汗诺们罕旗

译言“白佛”,旗长为喇嘛,伦称白佛,世以呼毕勒罕承袭,现袭职者,为更敦丹曾诺尔布。清顺治初,西藏大喇嘛齐迈嘉木措至青海,阐扬黄教,蒙番服从,为第七世呼毕勒罕。康熙四十四年,第八世罗锥嘉木错入觐,诏封察汉诺们罕。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令察罕诺们汗喇嘛庙,毋得私聚议事。雍正三年,授札萨克,辖四佐领,自为一旗,不列诸札萨克盟。该部组织,虽然依照蒙旗,其实属民全系番族。原驻牧于黄河南,循化边外之地,与野番同牧,地无定所(按,宣统二年“青海各札萨克住所四至清折”,察罕诺们汗,指定黄河迤南。东至古鲁班图勒噶勒普希奎腾希勒克,西至卓巴尔,南至舒尔贡塬,北至察罕俄博图库尔塬一带游牧)。嘉庆九年,移牧河北,嘉庆十年,青海番子尖木赞等占据察罕诺们汗旗,后来勾结南番,抢掠蒙古,坐地分脏,恶声远播,令贡楚克扎布赴西宁会同驱逐之。道光二年,察罕诺们罕移居助勒益一带。那彦成奏,察汉语们罕,占河北,窝贼分脏,断绝粮茶,拟请剿办。于是诺们罕亲诣西宁,叩头乞命,仍归河南原牧,且求兔罪。三年,将所属蒙番,查造门牌,设千百户等,递相管束。十八年十二月,青海两翼正副盟长郡王车凌敦多布等呈苏勒芳阿:“河南察罕诺们汗一旗被各番贼劫掠,人户失散,现仅存三百馀户,日不聊生,不及原来人户四分之一。请将该旗照旧移过河北,与察罕洛亥驻防官兵协同把守渡口,实与蒙古有益。”苏勒芳阿奏:“即饬贵德文武将该旗安分守法之人移过河北,交车凌敦多布代为管理。仍饬留心稽查,如有滋事作贼之人,不准混淆移过,以昭慎重。”从之。以后复陆续北渡,现在海北之达布禹族,就是该旗的属民。光绪三年,旧喇嘛圆寂,第十三世呼毕勒罕艮敦丹格诺尔布,生于湟源札藏寺(一说:西宁却藏寺)。民国三年,入觐,加封广大明智徽号。民国二十年,第十三世呼毕勒罕圆寂,第十四世呼毕勒罕罗藏克周代生,袭该旗扎萨克喇嘛。现驻牧地,贵德县之福海寺一带。1939年,根据民国青海省民政厅的调查,共660余户,3300人。

按此地世以活佛承袭,其性质与各族异,似不能补入二十九旗之一。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02-06
班掸驻青堪布喇嘛牧地



《清史稿》称“班禅商上喇嘛牧场”,俗称“班禅香加旗”。清季后藏班禅常派堪布喇嘛到青海阐扬教义,蒙藏人民拥戴信奉,遂贡献牛马羊驼财产珍品,从不间断,蒙藏王公头目又派所辖牧民一部,求为该喇嘛役使,以表敬诚。乾隆22年(1757年),班禅商上喇嘛移驻巴彦托辉、岳霍洛伊(今都兰县香日德、香加一带),乾隆45年(1780年),七世班禅旦白尼玛始建香日德班禅行辕。堪布喇嘛取得原属和硕特西前旗牧地一部,畜养蒙藏人民所贡献之牲畜,统治各蒙藏王公头目所赠与之牧民,政教兼施,俨成特殊部落,直接受后藏班禅之管辖,三年改派堪布,清理收入,清查获户,登记牲畜,无异后藏统辖之一部,俗称“班禅香加旗”,“香加”为蒙语“奖赏之地”的意思。民国29年(1940年)青海省政府虽然设立了“香日德(香德)设治局”,但香德行政事仍由班禅所派之堪布掌管行施,其政治之组织与实力,较之蒙藏各族特为完善强固。西境之蒙古和硕特西右翼后旗巴隆札萨所部之政教权,亦直接间接受其支配矣(巴隆札萨旗之主教者亦为班禅所派之一堪布喇嘛,常川驻该旗,除施教诵经外,自由放牧畜类,毫无限制,其威严与该旗执政札萨同等)。至49年前后,香日德班禅堪布管理的蒙古牧民约有200户。

牧地四至,东与青海土尔扈特南后旗牧地,库克乌苏木鲁接界,南于巴彦哈拉山,界玉树藏族牧地;西与青海和硕特西右翼后旗,西左翼后旗两蒙族牧地边境,巴彦陀罗亥接界;北与青海和硕特西前旗牧地,察汗乌苏呼鲁恭纳边境接界。

1923年前后藏反目,班禅被迫出走内地,1932年,国民政府以九世班禅却吉尼玛为“西隆宣化使”,回青海暂住,曾在香日德寺停留,重建行辕。1948年世班禅从塔尔寺回到香日德寺,留居到50年8月,转到塔尔寺,不久又经由香日德返回后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7 11:48:23编辑过]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02-06
达赖驻青堪布喇嘛牧地

《清史稿》称“达赖商上喇嘛牧场”,在锡拉盐海子察汗托罗亥、青海和硕特西后旗可贝勒牧地之东,与希拉珠尔格西山木鲁,青海和硕特南右翼末旗足立盖札萨牧地之西,中间一带,为达赖在青堪布喇嘛之牧区。又青海和硕特西左翼后旗宗札萨牧区,达赖亦常派堪布喇嘛掌理教务,每年所送牲畜亦多,同时该喇嘛兼营贩卖,仅集牲畜,不拘多寡,有放牧之特惠权。但关于该蒙旗之行政事务,喇嘛无直接干涉权。

1930-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青海、西康地方驻军发生大规模战争,藏军战败,估计“达赖驻青堪布喇嘛牧地”在此前后撤销,后不见记载。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02-06

有资料说在今海北州祁连、大通一带有“松巴”部,是活佛寺院牧奴,来源于早年各蒙古王公连同牲畜、草场和牧工“布施”给活佛的。但未见详述,也无其他资料佐证。

查临近的互助县“佑宁寺”曾经被封为“呼图克图”的五大活佛中有“松布活佛”,曾长期担任佑宁寺法台的四世松布.坚贝楚臣丹增和五世松布.罗哲彭措南杰都出自海北,而喇嘛教的高僧、活佛多有自己的直属部落,因此推测“松巴部”既是“松布活佛”所属,由蒙古牧民组成的寺院部落。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02-10
最迟到民国27年,和硕特东上旗已经不见踪影,剩几十户乃至几户的也为数不少,而且蒙古牧民多已经藏化,最极端的例子是同德县的和硕特南左翼中旗,干脆成了拉加寺属下的一个藏族部落,旗主更登成了这个名叫"加曲乎"部落的二头人.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7-18
谢谢楼主,收下了。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21-06-30
禁止【【【【【轨道部】】】】】回复我的帖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