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998阅读
  • 184回复

[首都]投票:你是否赞同迁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0-04-18
引用第18楼李导李导于2010-04-11 11:00发表的  :
这个要看国家怎么个战略了,国家要是没有扩张的意图,就不用迁都。

扩张的方向不能搞错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0-04-18
支持迁都到南襄盆地或迁往大别山南部的黄梅县 宿松县境内。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0-04-18
要迁迁到千古一城——长安,长安一梦梦千年啊,其他的首都都没有这种情结。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0-04-18
饿看迁到 三阳川 算了!

“太极无双地”,
“华夏第一山”。
[ 此帖被西擒闲人在2010-04-18 21:27重新编辑 ]
但得闲适踏青春,何须擅板共金樽。
盐官古风今犹存,不见当年牧马人。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0-04-20
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瘦身后再迁吧。我觉得唯一的理由就是北京的城市规模过大。至于说到国防,现在的战争已经是全地域,很难再真正区分前方和后方。个人觉得还是到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附近地区建设一中小城市,信阳那边可惜有淮河的水患。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0-04-20
引用第29楼西擒闲人于2010-04-18 21:20发表的 :
饿看迁到 三阳川 算了!
“太极无双地”,
“华夏第一山”。



我敢断定本坛没几个人知道这地方在哪里,O(∩_∩)O哈哈~
分省 撤地 并县 虚乡 革新市制 村社自治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0-04-20
迁都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反对迁都。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0-04-20
     请问牛牛此贴投票截止日期是?
欢迎加入本论坛QQ群:方舆-G1荆湖楚江22033501,方舆-J2欧洲地理218760154、方舆-B8.城乡规划218764489!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0-04-20
回 34楼(天各一方) 的帖子
上面有呀,没看到?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0-04-20
反对迁都
中国的一切问题来源于体制,体制不改,改什么都无济于事!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0-04-21
回 36楼(南京人) 的帖子
国家需要改革的事项很多。但这里是行政区划论坛,我们只能重点讨论区划问题。
如果迁都南京那?你支持吗?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0-04-26
迁不迁都很难呵。
迁的同时严格控制首都规模,仅限于作为政治中心,这样的想法当然很不错,但在现有体制下似乎没有多少可能性。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04-26
是否迁都,你说了不算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0-04-29
楼主几个理由都站不住,没必要讨论的帖子。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0-04-30
回 38楼(lsksyw) 的帖子
不管可能性大小,必要性还是有的,这就有讨论的价值!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0-04-30
北京的最大缺陷是这个地方做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600的统治中枢,旧官僚主义、特权主义盛行,与社会主义的全民受益原则格格不入,更不符合现代自由、平等、博爱的思维观念。所有,它在我国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根据地。建国60年来,他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树大根树,已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为了,我国社会进步的需要,也由于楼主所说的自然客观现实的存在,我国必须要迁都。
地点有两处占优:
1、襄樊:丹江口水库下游,南襄盆地中,地理环境优越。而且,是典型是北之南、南之北、东之西、西之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部,便于平衡各方利益。
2、洛阳:华夏五都之中都,是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心,水源问题不大,而且交通发达,具有良好的城建基础。
上高人为峰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0-04-30
引用第22楼岁月似歌于2010-04-12 20:54发表的  :
支持迁都廊坊,我觉得这更现实一点,廊坊复名东安市,与西安对应。

要迁都,就应该一步到位,迁到最合适,最可持续的地方去。
如果,只是迁到京郊、廊坊等地,那与不迁有什么两样。
缺水、偏北、官僚体制等问题一样也解决不了,这样迁不过是瞎折腾。
我认为,主张迁京郊或偏安一隅的同志们,是在以退为进保北京,是在打太极拳。
上高人为峰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0-04-30
引用第33楼kingjean于2010-04-20 18:37发表的  :
迁都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反对迁都。

迁都虽然治标不治本,但却是在为治本打基本。
试想一下,如果首都有着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者存在,那么本就是根,对治理者来说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要想彻底治本,就必须先换土壤。

秦献公不就是将都城从雍迁栎阳之后,才顺利实现新政的吗
上高人为峰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0-04-30
除非中国真正成为“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否则迁都没有什么意义。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0-04-30
襄樊、南阳、信阳、随州之间某一地立新都
.....手指勾勒出的不是现在,而是过去的未来↗~~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0-05-01
回 47楼(wangbintit) 的帖子
小政府大社会是发展方向,迁都和这个方向是一致的。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0-05-03
迁到四川省新都区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0-05-04
回 51楼(老头) 的帖子
迁四川新都区有什么优势呀?
我的区划理念:分大调畸扩小增市,稳定大局力求和谐。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0-05-04
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为古蜀国三都之一。开明氏政权在新都军屯营建都邑,为区别于杜宇氏在郫县的旧都,遂名“新都”,距今约2800年历史。公元前376年,新都建县。2002年1月1日,新都县撤县设区,属成都市管辖。

  新都为古蜀国名城。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在蜀王杜宇时期开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后鳖灵取代杜宇政权,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王朝建立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转向平原纵深地带。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沿的杜宇氏城邑 ,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活动中心。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蜀王开明氏在今新都军屯镇附近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为了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为蜀王开明王朝的第一个城名。据《华阳国志》云:“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由此可见,开明的都城在徙治成都之前,已在新都建都。新都作为古蜀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376年,开明王朝传位到十二世,秦国惠文王灭了开明蜀国。秦灭蜀后30年,实行郡区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作为一个区归蜀郡管辖。从新都建区至今已有2280年的历史。
  新都建区以来,几经变化。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巴蜀。一年后新置广汉郡(郡治在今三台区境),新都由蜀郡划入广汉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刺史,蜀郡改为益州刺史部,新都属益州广汉郡。
  公元9-23年,王莽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属就都。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据蜀,改广汉郡为子同郡,新都属子同郡。公孙述败亡,东汉恢复西汉旧制,新都属益州广汉郡,后经刘焉父子据蜀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直到曹魏灭蜀,隶属关系不变。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区(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4区。276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仍辖4区。司马该死后无子,新都国被废除,复为新都郡。后又废郡,新都仍以区属广汉郡。301年,李特起义。4年后,李特之子李雄据蜀称帝,国号大成,继称汉,新都仍属梁州广汉郡。后桓温伐蜀,灭李雄政权,蜀地归东晋。又经范贲、苻坚、谯纵等先后据蜀,直到东晋灭亡,新都均属梁州广汉郡。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广汉郡由梁州改属益州,新都也改属益州广汉郡。直到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国号齐,新都隶属关系未变。
  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区,新都从广汉郡改属益州。7年后,改新都为兴乐区,始将区城由军屯乡迁至今新都镇。607年,隋炀帝时期,撤销兴乐区,并入成都区。619年,唐高祖时期,恢复兴乐区,随即仍改为新都县,隶属益州。742年-757年,唐肃宗改蜀郡为成都府,新都归成都府,直到唐末和五代时期不变。
  965年,宋太祖设置西川路,新都属西川路成都府。后西川路改为川峡路,成都府改为益州,新都属川峡路益州。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新都属益州路成都府。1061年,改成都府为剑南西川节度,新都均以区属,直到南宋末。
  1276年,元世祖改革政区,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全国各地设行中书省。新都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的隶事司,直到元末未变。
  1376年,明太祖改四川行中书省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新都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次年,撤销金堂区,并入新都县。3年后,又恢复金堂区。清代沿袭明代制度。嘉庆初,清政府为加强在四川的统治,在省和府之间设道,新都属成绵龙茂道成都府。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后,将四川划为七道,新都属川西道,一年后改为西川道。此后,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新都属28防区。1935年国民党政权统一川政,改组四川省政府,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都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划四川为川东、川南、川西、 川北4个行政公署。新都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
  1953年,4个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辖,新都县仍属温江专员公署。
  1960年,新都合并于新繁县。
  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
  1965年,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1983年,温江行署合并于成都市,实行市管区体制,新都县从此属成都市管辖,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郊县。
  原新繁也和新都一样,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蜀族人民早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就创造了新繁的治所“繁邑”。最初的繁邑,拥有今天的彭州市和原新繁县的大部分区域。繁邑地处平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被誉为“天府膏腴”、“川西碧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实行郡区制,将成都置为蜀郡,改繁邑为繁区,归蜀郡管辖,区治从此开始。
  三国时,后主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十七年(254年),蜀将姜维领兵北征,将凉州等地降众及河间、河关、临洮3区民众迁至繁区屯垦,然后分批将原繁区部分人民迁至繁区境内今清白江南地区聚居,将此聚居地称“新繁”,但仍归繁区管辖。
  西魏时,宇文觉废恭帝自立,国号北周。初仍置繁区,后将区治由今新繁镇北35华里处南迁新繁,正式改繁区为新繁县。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持续战乱,人口锐减,一些州区只得合并治理。清康熙七年(1668年)撤销彭区并入新繁县,直至雍正七年(1729年)才恢复彭区。 
  1965年正式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原新繁县城繁江镇也改名为今日的新繁镇。
  2001年11月15日,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从此成为成都市市区之一。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0-05-04
谁说了都不算,只有党的意志说了算?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