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636),降
扬州大都督府为扬州都督府,并割山南道安州都督府合为淮南道(监理区),无治所;罢润州都督府,越州都督府属江南道。废润州都督府之润、常、歙、宣四州改隶扬州都督府。是年,割楚、舒、庐、濠、寿五州直属淮南道,山南道直属之蕲、 黄、申、光四州改直属淮南道。
【淮南道】
(直辖地区)直辖9州,是为楚、舒、庐、濠、寿、蕲、 黄、申、光。
【扬州都督府】辖7州,是为扬、常、润、歙、宣、和、滁。
【安州都督府】辖5州,是为安、沔、复、温、随。
贞观十七年(643),(安州都督府)废温州。
龙朔二年(662),(安州都督府)随州改直隶于山南道;复州改隶山南道荆州都督府。
景云二年(711),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本道扬州都督府所领常、润、歙三州改直隶于江南东道;宣州改直隶于江南西道。
【淮南道】
(直辖地区)直辖9州,是为楚、舒、庐、濠、寿、蕲、 黄、申、光。
【扬州都督府】辖3州,是为扬、和、滁。
【安州都督府】辖2州,是为安、沔。
开元四年(716),始以扬州都督府长史兼淮南道按察使。
开元二十二年(734),以扬州都督府长史兼淮南道采访处置使。
天宝元年( 742 ),诸州咸改郡号;改扬州都督府为广陵郡都督府,安州都督府为安陆郡都督府。山南东道直辖汉东郡及荆州都督府富水郡改隶安陆郡都督府。
【淮南道】
(直辖地区)直辖9郡,是为淮阴、同安、庐江、钟离、寿春、蕲春、 齐安、义阳、弋阳。
【广陵郡都督府】辖3郡,是为广陵、历阳、永阳。
【安陆郡都督府】辖4郡,是为安陆、汉阳、汉东、富水。
天宝十四载(755),汉东郡改直隶于山南东道,富水郡改直隶于山南东道江陵郡都督府。
天宝十五载/至德元载(756),置淮南节度使,领12郡,是为广陵、历阳、永阳、安陆、汉阳、淮阴、同安、庐江、钟离、寿春、蕲春、 齐安。义阳、弋阳二郡属淮西节度使。 罢安陆郡都督府,安陆郡改隶山南东道防御使,汉阳改隶淮南节度使。
【淮南节度使】辖11郡,是为广陵、历阳、永阳、汉阳、淮阴、同安、庐江、钟离、寿春、蕲春、 齐安。
至德二载(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
乾元元年(758),各郡改州名。
【淮南节度使】辖11州,是为扬、和、滁、沔、楚、舒、庐、濠、寿、蕲、 黄。
乾元二年(759),蕲、 黄二州改隶淮西节度使,寿州改隶郑陈节度使,沔州改隶鄂岳沔都团练使。
【淮南节度使】辖7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庐、濠。
上元二年(761),淮西所领寿州还隶淮南。
【淮南节度使】辖8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庐、濠、寿。
未几,置舒庐寿都团练使。是年,罢舒庐寿都团练使。
【舒庐寿都团练使】辖3州,是为舒、庐、寿。
建中二年(781),永平军所领泗州改隶淮南。
【淮南节度使】辖9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庐、濠、寿、泗。
兴元元年(784),析濠、寿、庐三州置濠寿庐都团练观察使。
【淮南节度使】辖6州,是为扬、和、滁、楚、舒、泗。
【濠寿庐都团练观察使】辖3州,是为濠、寿、庐。
贞元四年(788),罢濠寿庐都团练观察使,寿、庐二州还隶淮南,濠州与淮南镇所领泗州改隶徐泗濠都团练观察使。
【淮南节度使】辖7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寿、庐。
贞元十六年(800),舒、庐、滁、和四州置舒庐滁和都团练使。
【舒庐滁和都团练使】辖4州,是为舒、庐、滁、和。
元和元年(806),寿、滁二州改隶泗濠观察使。是年,寿、滁二州还属淮南镇。
元和二年(807),罢舒庐滁和都团练使。
元和十三年(818),废淮西节度使所领光州改隶淮南镇。
元和十二年,裴度平淮西。明年,罢淮西镇,蔡州改隶忠武军,申州改隶鄂岳,光州改隶淮南。【淮南节度使】辖8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寿、庐、光。
大中十二年(858),鄂岳都团练观察使所领申州改隶淮南镇。是年,申州还隶鄂岳都团练观察使。
宣歙将康全泰叛,逐观察使郑薰。淮南节度使崔铉,常于申州有战。咸通三年(862),武宁军所领濠州改隶淮南镇。
是年,武宁军节度使王式乱徐州,朝廷罢镇,徐州改隶兖海节度,于宿州别立宿泗观察,濠州改隶淮南。【淮南节度使】辖9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寿、庐、光、濠。
咸通四年(863),濠州还隶武宁军。
是年,复置徐州观察府(或并复赐武宁军号)。【淮南节度使】辖8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寿、庐、光。
咸通十一年(870),徐州观察使所领泗州改隶淮南镇。是年,泗州还隶感化军节度。
六月丙午,太子少傅李胶等状,以为:“徐州虽屡构祸乱,未必比屋顽凶;盖由统御夫人,是致奸回乘衅。今使名虽降,兵额尚存,以为支郡则粮饷不给,分隶别藩则人心未服;或旧恶相济,更成披猖。惟泗州向因攻守,结衅已深,宜有更张,庶为两便。”诏从之,徐州依旧为观察使,统徐、濠、宿三州,泗州为团练使,割隶淮南。十一月丁卯,复以徐州为感化军节度(泗州当还属)。乾符二年(875),感化军所领泗州改隶淮南
存疑。
中和三年(883),
杨行密为庐州押衙,知庐州事。中和四年(884),
杨行密部将陶雅除舒州刺史。后,淮西秦宗权攻庐州,并取舒州。光启二年(886),
寿州张翱攻庐州,行密败之。光启三年(887),
四月,淮南高骈部将左厢都知兵马使毕师铎叛,与宣州秦彦共攻扬州。以庐州刺史杨行密为行军司马,援扬州。五月,扬州城破,骈以为节度副使。后囚禁高骈,秦彦自称淮南留后,以毕师铎为行军司马,以池州刺史赵锽为宣歙观察使。是月,杨行密围扬州。九月,秦彦、毕师铎杀高骈。十一月,扬州城破,秦彦、毕师铎夺门而逃,杨行密自称淮南留后。是月,秦宗权弟秦宗衡和部将孙儒,与秦彦、毕师铎合兵攻扬州。文德元年(888),
正月,孙儒杀秦宗衡、秦彦、毕师铎。四月,扬州城破,杨行密弃扬州,回守庐州,孙儒自称淮南节度使。龙纪元年(889),
杨行密攻取宣州。是年十月,其庐州守将蔡俦降孙儒。大顺二年(891),
杨行密取和、滁二州。景福元年(892),
(孙儒攻宣州兵败被杀)。杨行密取楚州,回取扬州,唐廷以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歙、池二州实改属淮南,宁国军只领宣州。是年,庐州杨行密叛将蔡俦叛附朱温,朱温不纳。是年,濠州刺史张璲、泗州刺史张谏附朱全忠。景福二年(893),
杨行密取庐州,杀蔡俦。又取舒州。昇州刺史判附杨行密。乾宁元年(894),
杨行密攻黄州,武昌节度使杜洪部将黄州刺史吴讨降杨行密。是年,朱温部泗州刺史张谏降杨行密。乾宁二年(895),
三月,杨行密陷濠州,执刺史张燧。四月,陷寿州,执刺史江从勖。乾宁三年(896),
五月,杨行密陷光州,刺史刘存死之;蕲州刺史冯行章叛附于杨行密。乾宁四年(897),
唐廷以杨行密为江南诸道行营都统,讨武昌节度使杜洪。光化二年(899),
七月,(朱全忠)海州戍将陈汉宾以其州叛附于杨行密。天复二年(902),
宁国军田頵(杨行密部将)取昇州。天复三年(903),改涟水防遏使
(或置于乾宁二年取濠州后)为涟水制置使。
是年,田頵(宣州、昇州)、安仁义(润州)叛杨行密。是年,平叛。天祐元年(904),
朱温取光州(乾化二年912方属杨吴)。天祐四年(907),淮南节度使归唐吴王杨渥。 是时,杨吴所领淮南地十二州,是为扬、和、滁、楚、舒、寿、庐、黄、泗、濠、蕲、海。
唐淮南道有十二州,即扬、楚、滁、和、庐、寿、舒、安、黄、申、光、蕲。
有十四州说者,即上述十二州加濠州、
沔州。
先述二者:
1.濠州:唐属河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今蚌埠淮河以南属淮南道监察,淮河以北属河南道监察。贞元四年(788年),濠州隶属河南道监察。(贞元四年(788年),置徐泗濠节度使,镇徐州)。乾元二年杨行密攻取濠州后奠定了五代属南吴、南唐,宋属淮南路的基础。
2.沔州:武德四年以沔阳郡之汉阳、汊川二县置。宝应二年以安州之孝昌隶之。建中二年州废,四年复置。元和三年省孝昌。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充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使,奏请废沔州,宝历三年将汉阳、汉川并入鄂州。至唐末已废,至于宋置汉阳军等下述。
唐末淮南道节度使杨行密割据,奠定南吴、南唐疆界基础。
至后周时,周对南唐用兵,李璟上表柴荣自请传位于太子弘冀,请划江为界,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
1.此时的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即原沔州,显德五年(958年),在此置汉阳军
2.海州:唐属河南道,光化二年(899)七月,朱全忠海州戍将陈汉实请降于杨行密。行密将张训、王绾以汉实心未可知,引兵袭据其城,杨行密自此遂有海州。后南吴、南唐等据有海州。
3.泗州: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泗州置团练使,从徐州改隶于淮南,自此泗州便属于淮南节镇——南吴——南唐
咸通十一年
上令百官议处置徐州之宜。六月,丙午,太子少傅李胶等状,以为:“徐州虽屡构祸乱,未必比屋顽凶;盖由统御失人,是致奸回乘衅。今使名虽降,兵额尚存,以为支郡则粮饷不给,分隶别落则人心未服;或旧恶相继,更成披猖。惟泗州向因攻守,结衅已深,宜有更张,庶为两便。”诏从之,徐州依旧为观察使,统徐、濠、宿三州,泗州为团练使,割隶淮南。
4.申州:五代时申州并不隶属于南吴、南唐,而是属于梁唐晋汉周,宋初置义阳军、信阳军。
5.安州:贞元三年(787年)安州隶山南东道,贞元十八年属安黄节度使(安州、黄州),十九年赐号奉义军节度使(治安州)。元和元年省奉义军,安黄二州属武昌军节度使(原鄂岳观察使升),元和五年武昌军节度使改为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大中元年复置武昌军节度使,二年省,四年复置,六年省,文德元年复置(杜洪割据)。后杨行密攻占武昌军辖下鄂、黄、蕲三州,而安、申二州属朱全忠集团,岳州为马殷所据后来属马楚集团。五代后梁置宣威军,置节度使。后唐更名安远军节度使。后晋又罢军为防御州,后又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为安远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复罢军为防御州。安州于唐末属山南东道,于五代属中原梁唐晋汉周。
6.扬州:扬州在五代时期变化较大,因其处于吴唐统治中心区域,故扬州划为扬州、泰州,后周占领静海后升为静海军,寻升为通州,在北宋时期又析出真州、高邮军,此为后话,暂不提。
7.故南唐所献淮南十四州其实与唐淮南十四州区划不同,是为扬、泰、楚、滁、和、濠、庐、寿、光、蕲、黄、舒、泗、海。与唐淮南十四州比,缺申、安二州,沔州二县虽在但无州治,扬州析出泰州,后周又从泰州析出通州。多出原属河南道海、泗二州。至宋,原属沔州二县置汉阳军,原申州置信阳军。
宋初的淮南路与两方的占领有很大关系:
- 原周属的信阳军划给了京西路;原周属的安州划给了荆湖北路
- 而汉阳军虽为南唐属,在行政上仍是鄂州属县,故亦划给了荆湖北路
- 海、泗、濠虽原为河南道,但属于南唐十四州,均划给淮南路
- 亳、宿二州为宋初划给淮南路,有观点认为利于漕运方便,可能是有道理的,因为北宋道制主要是转运司制;其二亳宿等州在熙宁五年分路时划为淮南东路,在地理上是令人费解的。
淮南路此时辖17州:扬、楚、濠、寿、光、黄、蕲、舒、庐、和、滁、海、泗、毫、宿、泰、通;建安,涟水、高邮、无为四军,利丰、海陵二监
- 南唐14州+通亳宿三州是也,涟水军由泗州析,高邮军由扬州析,无为军由庐州析,建安军由扬州析,后为真州。利丰监由通州置,海陵监由泰州置。
- 涟水军:宋太平兴国三年十二月(公元978年)升涟水县置涟水军,属淮南东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五月改为涟水县,隶楚州。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复为军。 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为涟水县,属宝应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复为军。 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改为安东州,涟水县为州治。
- 高邮军: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开宝四年,以扬州高邮县为军。熙宁五年,废为县,隶扬州。元祐元年,复为军。建炎四年,升承州,割泰州兴化县来属;置镇抚使。绍兴五年,废为县,复隶扬州,以知县兼军使。三十一年,复为军,仍以兴化来属。
- 无为军:北宋太平兴国3年(978年),从庐州析出建无为军,治巢县城口镇(今安徽无为无城镇),领巢县、庐江二县,属淮南道。
- 建安军:宋建隆元年(960年),六合属淮南道扬州。至道二年(996年),属建安军。祥符六年(1013年)改建安军为真州,六合属之。大观元年(1107年),升六合为望县,政和七年(1117年),属仪真郡。
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东路仍治扬州,西路治庐州(今安徽合肥市)
宋高宗建炎南渡以后,淮河以北的
亳州、宿州、泗州、海州和寿州下蔡县在
绍兴议和中划属金国,其余建制仍在,仍分东、西两路。
- 淮南西路:庐州、无为军、和州、寿州(安丰军)、濠州、舒州(宁宗时改安庆府)、光州、蕲州、黄州
- 淮南东路:扬州、滁州、真州、泰州、通州、高邮军、楚州(淮安军)、盱眙军,宋末增设清河军(咸淳九年(1273年)置清河军,以泗州之清河口建立清河县设立清河军,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清河县)、安东州(涟水)
至元置:
- 淮西道宣慰司:廬州路(和、无为、六安)、安豐路(濠)、安庆路、光州、蕲州路、黄州路、江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江州路改隶江西行省)
- 淮东道宣慰司:揚州路(真、滁、泰、通、崇明)、淮安路(海宁、泗、安东)、高郵府
后废淮西道宣慰司,先直隶江淮行省,后并入河南江北行省。
复置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辖区缩小至廬州路(和、无为、六安)、安豐路(濠)、安庆路,隐约代表了未来南直隶-江南省-安徽西界。明设南直隶,至此以淮南道为基础的
政区正式结束。
(未完待续,以后补充细节)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16-02-24 15: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