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城父县下有蒯乡。
太平寰宇记载谯县旧有二十二乡,城父县旧有八乡(九十九里)。
宋以后,谯县有十乡,城父县仍为八乡。
晦象先生注:据《中都志》,祁革先墓在譙縣湯陰鄊革父贈衞尉卿所葬也歐陽文忠公撰神道碑。譙縣當有湯陰鄉。 洪武七年,县治编民七里:曰坊郭,曰南大吉,曰北大吉,曰东义门,曰西义门,曰马丘,曰长安。
晦象先生註:据正德《潁州志》,洪武六年亳縣有二十三里。疑縣編七鄉二十三里。待考。成化十八年,添设三十五里:坊郭三里,大吉十里,义门六里,长安五里,马丘六里,辛安三里,长乐三里。
晦象先生註:計有三十六里,待考。弘治九年,复改州,增辛安六里,长乐七里,雷家三里;共四十六里。
晦象先生註:据《中都志》弘治九年廵撫李公蕙復改亳縣爲州除知州王沂分十鄊更編戶四十六里今仍之。十鄉當為坊郭、南大吉、北大吉、東義門、西義門、馬丘、長安、辛安、長樂、雷家。正德八年,添兴仁三里;并前共四十九里。
除坊郭外十乡之名号:南大吉、北大吉、东义门、西义门、马丘、长安、辛安、长乐、雷家、兴仁。
注:《三才图会》载四十一里。《武备志》载三十二里(当引自正德《颍州志》,可能为洪武六年编里)。《肇域志》载四十九里。
《古今圖書集成 職方典下》:皇清因之編戶九里。
光绪亳州志:里即爲都,每都分十圖,今俗稱每里有十甲也。
亳州編户八里曰坊廓里曰大吉一里曰大吉八里曰義門二里曰義門五里曰長安里曰馬邱里曰雷家里。
又歸併武平衛屯田原曰左右中前後五所,自歸州徵辦後隨改爲五里曰左里曰右里曰中里曰前里曰後里,每里中亦分十甲。如造報頃畝仍以衞名。
之外有更名厰地一里,向未分里分甲,因該地坐落安家溜牛四集減冡店魏家岡四保,而民間完納銀米併推收領割,即以安魏牛減四項分稱合計民田衞田并更名厰地總爲十四里。
按明史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黄册以一百十户爲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户爲長餘百户爲十甲甲凡十人嵗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凡十年一周曰排年
在城日坊近城曰廂鄉都日里里編爲册册首總爲一圖每十年更定其册以丁糧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紙故曰黄册有司徵稅編徭則自爲一册日白册又洪武二十年命隨糧定區區設糧長四人量度四畝方圓次以字號悉書主名及田之丈尺編類爲册狀如魚鱗號曰魚鱗圖册先是詔天下編黄册以户爲主詳具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之數爲四柱式而魚鱗圖册以土田爲主諸原坂墳衍下隰沃瘠沙鹵之别畢具以魚鱗册爲經土田之訟質焉以黄册爲緯賦役之法定焉
又按亳州洪武七年將州改縣時編户七里曰坊廓日南大吉日北大吉曰東義門曰西義門曰馬邱日長安成化十八年添設三十五里坊廓三里大吉十里義門六里長安五里馬邱六里辛安三里長樂三里宏治九年復改州增辛安六里長樂七里雷家三里共四十六里正德八年又添興仁三里統計四十九里
迨國朝順治二年平定江南其丁田規則悉用前朝之舊以萬厯中定額起徵明末無藝之徵盡永除之後又沐丁隨田辦永不加賦之 恩故里名漸變而里數亦漸少
按今之亳兼有譙城父二縣地宋以前譙二十二鄉城父八鄉合之當有三十鄉
宋以後譙十鄉城父八鄉台之止十八鄉之地
今州境城父以東撥歸渦陽縣十三保猶存七十二保以寰宇記考之具見滄桑之變矣
○古時以鄉統里史記稱老子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是鄉大於里矣
又鄉即可爲里寰宇記譙舊領二十二鄉元和郡縣志亳州所屬合一百三十八鄉亳屬止七縣鄉有如此之多是鄉已下等夫里矣今世鄉最爲大一邑之中止分四鄉以東西南北名鄉也都圖里甲皆統於鄉一鄉之中其地各有界限或稱爲都或稱爲圖或稱爲保其實一也因地易名耳
○考潁州府志載亳州鄉圖云坊廓三里大吉十里義門六里長安五里馬邱六里辛安六里長樂七里雷家三里興仁三里
自分撥渦陽後亳所有者坊廓里一圖大吉鄉一圖又大吉鄉八圖義門鄉二圖又義門鄉五圖長安鄉一圖雷家鄉圖更名厰一區與當日判然不同錄之以備聞見
《乾隆颍州府志》亳州
坊廓三里 大吉十里
義門六里 長安五里
馬邱六里 辛安六里
長樂七里 雷宗三里
興仁三里
順治亳州志:弘治九年巡撫李公蕙仍題為州,除知州王沂分定鄉邑,編戶四十九里。明崇禎間,闖賊破城,民死地荒,戶口零星,今僅編八里。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1-08-23 10:2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