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058阅读
  • 32回复

[游记]秦兰凉甘肃沙兴七州长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2-01
— 本帖被 超微星 执行加亮操作(2016-02-01) —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6-02-01 12:52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2-01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2-01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2-01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2-01
行程概略
2016.1.16 北京出发
2016.1.17 兰州
2016.1.18 天水
2016.1.19 武威
2016.1.20-21 张掖
2016.1.22-23 酒泉
2016.1.24-25 敦煌
2016.1.26 兰州
2016.1.27 银川
2016.1.28 返回北京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2-01
绪言

起念河西,源于一部纪录片《河西走廊》,悠悠历史,金戈铁马,苍天大漠,张骞的十余年艰辛探险,凿空之功让河西始入中原视野,汉武群臣的开拓,于黄河之西,祁连山下,设四郡,据两关,并以此为基础经营西域。河西之地,先人的拓地之泽穿越时空如今依旧滋润世人。随时间而行,汉后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世家大族或南渡长江,或西过黄河,于是,祁连山下这一串绿洲又成了汉家文明薪火相传的避风港。静静地等待隋唐一统的到来,与他处一齐交汇,再复华夏盛章。河西之地,唐后逐渐落入吐蕃之手,宋时西夏建政于此,元初凉州会盟,青藏高原始入版图,明筑嘉峪关于酒泉之北,收缩阵线难复汉唐豪情。河西之地,成汉蒙藏西域交汇之所,多族浑元一体,如此通道,或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幸运。
  当时汉武帝设四郡,其名颇有意思,自西向东,豪情渐张。武威,武功弥远,耀扬德威,此为长安西出河西首站之地,长路漫漫,在那时,从长安出发,兰州以西已是遥远之地,颇有些化外之域的味道,中原之风润泽到此,已是不易;自武威西行是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河西走廊如同楔子一般伸入辽阔的西方,恰似臂膀,以此为基,遥望更远的西方,张汉风于世;继而西行,是酒泉,行至酒泉,河西的风光也愈发蛮荒幽远带着雄劲,征战到此,西域也愈近,武帝赐酒以慰霍去病,霍去病将就倒入泉中欲与将士共饮,或曰,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把酒畅欢,此番快意;酒泉西征,党河流域是河西走廊的尽头,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在敦煌或出阳关或出玉门,塔克拉玛干在前等待着行者,汉地亦以一种自信大度于敦煌包纳远方来客。
  对河西之地的畅想中,火车外的景物飞逝后退,计划此趟行程已有半年,趁着大四的寒假,从兰州出发,拐天水,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回程顺访银川,坐着去年去西安的车皮(T231北京西到西安与T175北京到西宁套跑),未一人旅行这么久,大学之初的蒙晋之行随团而动,地方看得多然而并没有多大印象,没有自己的东西,希望一切好运,冬季的确不是一个去西北的好时候,坐等喝西北风。
  天水原为一个待选项,究其羲皇故里欲顺路看究竟,银川为西夏旧都兴庆,西夏一个迥异于内地,史料难寻的朝代,凭寥寥数州之地立国也能与宋辽三足鼎立,此番,顺路正好。

                                            T175 北京西——西宁  

                                               2016.1.16 下午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2-01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02-01
[attachment=172123]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02-01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02-01
兰州
2016.1.17

兰州的距离比想象中的远,然而这里是中国陆域中心,黄河穿城而过,城区沿黄河带状分布,沿着纬线西行,果是有时差,八点左右天才放亮,透过漆黑的车窗,窗外不知是山岗还是何物绵延不绝,就这样,你好,兰州,没有想象中的冷,河西之地东口,兰州之名源自皋兰山,隋设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至始起,故称金城郡。

兰州,或许是在城中转悠,并没有感觉多少西北的味道,黄河在城中东西流淌,冬季两岸树木枯零,黄河水却显得翠绿,不见泥沙,不见如其名般的黄,浑浊,或许是河流上游生态大为改观,又或是河流还未流经泥沙主产区,上游的黄河并没有多宽,不言其名将其归作一条如潇水般的河流也不为过,河床无法和下游相提并论,难符其名,黄河两侧的山亦不见植被踪迹,光秃苍凉,有巨网覆于山体之上,为求其稳固以避崩塌?为防黄土随风而舞进而遏尘暴于源头?

兰州五泉山,位于皋兰山北坡,海拔一千六百米,在兰州,其相对高差并不大,绕过山下古建筑群,沿着土路有些狂放地往山顶冲,一会便开始气踹嘘嘘,一个拐弯爬坡便是一段休息的节奏,冬季的积雪久久未溶化,倾斜的泥土面竟也会有些打滑,一会告别土路走上沥青公路调息一程,继而沿着登山廊梯往上,不知是多少级台阶,山顶依旧松柏青青,回头看,兰州城区全景尽显眼前,颇有些一览众楼小,兰州本是一个河谷城市,城市另一侧的山在有些朦胧的薄雾中仅能依稀辨清,整个城市如同一条锦带蜿蜒到似乎遥远的天边,在高处看城市走向另有一番味道。兰州城处西北内陆,带着几分原始质朴,高楼林立欲展示出一种大都市的图景,然而终究是少了些精气神,行走在兰州的街道中,很难发现自己身处兰州,有些紊乱的交通,在进化的过程中,总会有些过渡的样子,愿未来是美好的。

五泉山麓有一大处古建筑群,或闭门谢客,或人迹稀少,宁静寥落,或信众攘攘,香火袅袅,这边的建筑,无论年月,多带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或是常常风沙侵扰之故或是其他。自一座古朴苍苍的木构牌坊五泉山及其后带着一幅五泉山形胜图的瓷画照壁,开启了一个幽幽的世界,五泉山之名源自西汉时,霍去病西征匈奴,屯兵山下,长途行军军队困乏疲渴,霍去病为解军队困乏,遂挥鞭击地,鞭起泉涌,形成无厌甘泉,后人纪念之称此山五泉山,山成兰州一处名胜。

兰州火车站有一尊高耸的马踏飞燕复制铜像,马踏飞燕出土后成为中国旅游标志,其轻盈灵动可承载旅途中所见所想所带来的愉悦,然而在淡季出行可能并不是一件明智之事,马踏飞燕的真身以及甘肃博物馆内的丝绸之路文物展皆因展厅装修而停展,千里迢迢不见真容,有些遗憾,本想借此展作为后面行程的一次总体观感,天不遂人愿,如有下次来兰州,愿不负机遇。甘肃省博内,展甘肃悠远历史,珍贵文物,和在北京万寿寺所见的齐家文化玉器展又打了个照面。之前只闻仰韶文化却不知其在甘肃,彩陶依时间线布展,温润的褐黄色陶器上黑色的纹饰伴随时间也足见由复杂变简明抽象,变得更为精美。甘肃的佛教艺术亦为一绝,佛教经由甘肃传入中原,逐渐汉化,在狭长的甘肃域内,石窟遍布,寺庙林立,造像各异,从最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到后世的马蹄寺,麦积山等等,各朝的造像或金属或石质,形态各异,灵妙传神,用西夏文抄写的残卷,来自敦煌不同时代不同文字的经卷,泛黄带着幽远,静待虔诚之人诵念。

2016.1.26

时隔十余天再来兰州,开启归家的步伐,是时候准备回家过年了,兰州果然比河西温暖不少,景色也不再那般萧瑟,此日行程颇不急,带着歇息的味道,兰州之行,或是一天足矣。

原以为兰州金天观会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观,如今的金天观蜷缩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收缩到原本西路建筑的一进院落内,观门重开于一条小巷侧面,颇有些寒酸,远不见当年盛况。虽然观内神像被修得光亮体面,虽然仅存的院落被修饰一新。金天观的建筑大多还存在,不过大都被占作他用,宣传中的精美壁画似也难觅踪影,可以清楚分出东中西三路,西路残存的一部分被用作现金天观,三义殿,一座看上去有些规模的殿宇游离在外,笼罩在一座现代高楼的阴影之下。中路前几进院落看外观倾颓不已,一片残落之景,一片萧瑟,无言中似唱着悲歌,大门紧锁,后院及东路院落被似成了书画院,诸多文人墨客在其中挥毫,作画,中路后院有着几棵老树,估摸可能有近千年历史,一座精美的殿宇落在高高的基台之上,后面有一处亭阁。东路建筑如今大门北开,完全反方向而来,不大的院子,似乎居住者不少,若将金天观恢复原貌,定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庙宇。

行走在黄河岸边,兰州名胜分布在两岸。黄河母亲雕像,水车园,中山桥,白塔山。黄河母亲像,一位慈母爱抚着嗷嗷待哺的幼儿,像的规模比想象中略小。中华文明的主源从黄河流域逐步向四周开枝散叶,拓展到大江南北,黄河的规模看上去今不如长江,苍苍黄河似已老矣,如今其孩儿也已茁壮成长,不久或将再次扬雄于世?水车园,讲述了一种灌溉方式,水流而过,木车轮转,一派塞上江南之观,冬季渠道已干,硕大的圆周默默停摆,老重的身躯有些吃力地坚挺着,着实配合其周边树叶尽落,枝干孤零的萧瑟,黄河在一侧静淌,思绪随其飘向远方。

中山桥被称作黄河第一桥,如今在其上游已有若干座横跨黄河的桥,但这并不妨碍其第一桥之称。如今的中山桥已成全国文保,四墩而跨黄河,五组钢梁加固其质量。中山桥前身为一座浮桥,为方便人们过河,有识之士主持建造浮桥以代替皮筏过河,待到冬日,黄河冰冻,人可行其上又将浮桥拆解,春季冰消之际,又将浮桥重搭。清末。时人感浮桥颇为费事,便集资造铁桥一座,亦可行车,时称镇远桥,后为纪念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桥。四九之后又加固终成今日模样。中山桥侧,立有满是锈迹铁柱一根,为镇远桥遗迹。今日中山桥,已成兰州一处象征,与兰州悠长历史相比,中山桥颇为年轻,如今百年已过,中山桥也已苍老,但仍渡着世人,沉毅无言,如大西北的兰州一般,实在。

中山桥正对着白塔山,白塔山虽称海拔一千七百余米,但相对高差并无如此夸张,不一会便能到达顶端。白塔山林木葱郁,佛刹宫观密布,白塔山也因其顶端白塔而得名,但白塔并不如一般藏传白塔式样,此白塔覆钵之上为一座七级楼阁式浮屠,浮屠之上为塔刹,在山下往上望,只见高塔在招引着世人登顶拜访。白塔山上宫观寺庙似乎多为新造,年岁应大都不过百。山上所谓镇山三宝,象皮鼓为后世仿造,原鼓已毁,紫荆树也是重栽,十分纤弱,不知青铜钟如何,倒是山顶一块写满奇异文字的碑颇为有趣,因文字古怪难识有人将其附会大禹治水所作,在山上可以俯瞰黄河,俯望中山桥全景,眺望兰州城景。不过白塔层峦倒是兰州八景之一,白塔山耸于黄河北岸,兰州故城布于南岸,黄河如同天然护城河,白塔山恰如天然屏障,山水形胜,兰州处其间,白塔山上有兰州古城全景浮雕,望见兰州城,叹其地势险要。

甘肃之行,从兰州起,从兰州终,前后两次匆匆而过兰州,感觉兰州还是一个让人舒心的小城,沿着黄河在河谷之中伸展,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城也无愧,这的人,不紧不慢,悠悠然地过着日子,也包纳着从各处而来的人,市中繁华的张掖路中隐藏着城隍庙,城隍保佑着这片土地,闹中不寂,春分吹到这内陆也已十分微弱,唯有黄河,对这片土地不离不弃,亘古不渝。

                                                    于 兰州火车站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02-01
[attachment=172127]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6-02-0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6-02-01
天水

2016.1.18

对天水最初的印象,源自小时候读到的一个三国故事,说是诸葛亮率兵出祁山对阵司马懿,在唱完空城计之后面对魏兵的来势汹汹,于陇右之地守城却又奈何城池不坚易被攻破,恰时逢冬季,大战前夕诸葛亮出了一招连夜将护城河的水泼向城墙,一晚上经过低温整墙结冰,魏兵见状大为惊异不解,以为天降神水助蜀兵,连夜形成了一座冰城,天水之名便由此传开。故事应该是杜撰的,天水之名本意天河注水,传说秦汉之交,连年战乱,百姓穷苦,天水一地忽地动山摇,形成一处裂谷,天河之水注入其中,似乎是上苍润泽黎民。

天水有古称成纪,秦州,现在的城区格局似乎和永州有些像,火车站在麦积区,一条公路串联起麦积,秦州二区相隔十多公里,两区融合程度似乎不高。

南郭寺,天水一处名胜,藏纳于山林深处,从公交站摸黑走山路约莫半小时才到达山门,寺庙位于几近山巅位置,俯瞰众生,信众游访之人需虔诚而上才能到达。山门布满岁月痕迹,门侧两株老树枝干雄劲,难怪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投靠亲友于秦州寓居于此。并留下秦州杂诗二十余首,满是对国家的忧愁,留下“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行;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的句子。来时寺门紧闭,听见门内有扫帚声,便敲门,门扉所开。寺内主院两进,天王殿上书第一山,西侧有朴素小门,小院为杜少陵祠,祠堂神位供杜甫神像,如佛一般身披红披风,整个寺院不得不说古意悠悠,特别是在这种清晨清冷的时候,一人坐在院中一角,看得春秋古柏,两株躯干南北而倾,传说杜甫在树前曾驻足良久,行吟诗篇。这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围合而成的第二进院落,大概了无尘杂就类似这种感觉,殿宇柱子已是斑驳,悬山顶上的野草在顽强地生长着,大雄宝殿内幽暗不已,两尊菩萨前后而立大小不一如同魅影,卧佛殿内卧佛也是灵秀,东院的隋塔已经不存,西院有北流泉,泉前有古人集王羲之王献之的字迹集合而成的老杜在秦州留下的诗篇碑廊,字妙诗绝,南郭寺,山野之中的一份自在。

天水有成纪这个旧名,典籍载伏羲氏故里成纪,故而天水称曰羲皇故里,伏羲庙也成了天水一大地标,经由解放街过伏羲城石牌坊,伏羲庙便不远了,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继天立极”,“开物成务”木牌坊昭示进入伏羲庙地界。伏羲为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开创者,其教育世人结绳记事,养育牲畜,织网捕鱼,其观察万物变化通悟创就八卦,其创典章制度,创音乐,医药先河,将文明之光带给时人,无疑,伏羲的年代虽与我们遥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是无愧的。天水伏羲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了一处圣地。伏羲庙以“开天明道”牌坊起,呈三进院落,山门匾“与天同准”,“立极同天德合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今古万世文祖”一联对伏羲功绩追颂无以复加无可置疑,庙内原有六十四株柏树,象征六十四卦,今存三十余棵,一、二进仪门,诸匾更是一番颂扬;先天殿为庙内主殿,开七间绿瓦重檐歇山顶,“一划开天”,伏羲将先民带出了蛮荒,走向文明,“道启鸿蒙”,“文明肇启”,主殿内有一匹龙马陪着伏羲氏,主神伏羲氏腰围绿叶,手捧八卦,炯炯望向远方,殿顶天花板画尽六十四卦变化,后院太极殿为寝殿,两侧龙凤木雕尤为精美,太极殿内亦供伏羲像一尊,不过少了八卦,其后神光颇为斑斓,殿内两侧讲述伏羲功绩,庙宇森森,铜铃作响,冬日冷清,在暖阳下,伏羲静静等待着世人探访,欲其话八卦的神秘,洪荒的远去。

天水玉泉观,整得有些意思,老山门外游离着两处破旧的院落,药王洞,药圣宫,两处院落残破不堪,一处岱庙,称是新庙区,其实也不新,同治年间的庙宇,岱庙整得如城隍庙一般,被纱帐遮着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若隐若现,有些吓人,整个岱庙格局紧凑,有些像南方的宗族祠堂,塑像塑得全是地域诸层的缩影,护国佑民,希人从善,凶神恶煞着实令人惶恐。玉泉观确为一处规模宏大,安静宁远且有老道作法的道观,宫观布满山间,天水城北的天靖山。入玉泉观山门,拜过灵官殿,过通仙桥,拾级而上,过天门及两河揽胜凉亭,见过亭内四位神仙继续上,即是上天人间,一座厚重古意的玉皇宫便赫入眼前,道家本能的超脱让宫观灵动,宗教的感染,风过铃响,玉皇大帝总执天道,宏法则明,冲虚无象,道家的古远伴随着老道的敲钟声播向远方。玉皇宫后绕殿沿山道上行,是三清殿境界,整组建筑的制高点,牌楼巍巍,题匾飘逸难识上书何字,三清殿,立于高点俯瞰山间屋宇茫茫。武侯祠,斗姆殿,若多仙洞散落山间,山间藏有赵孟頫的碑刻,果是名不虚传,飞动十足,午间并未有多少人造访玉泉观,冷冷清清颇显道家静远,玉泉观名源自观内一眼名为玉泉的泉眼,盖个别致的小亭保护着这空灵的源泉,道法自然,超凡脱俗。

胡氏故居为明万历后胡忻住宅,天水市区存留下来的明代故居,分南北宅子,北宅子现存三进院落,院落工整,后庭为其祖父所居,颇为宽敞,中厅两层,上层为祠堂,整座房子雕栏画栋,一只猫懒散地躺在二楼栏杆外,栏杆饰以花卉纹饰,前院开启全院。在城市的变迁中,木构民居能保存如此久远也是奇迹,整个院子皆是素色,不着朱绘,木质硬实,光亮如新,或是修缮所致。

南宅子的规模比北宅子大了不少,院子多,路线曲折,里面的藏宝洞如同古墓一般,灯光幽暗,一个个洞好似耳室,走廊类比于墓道,南宅子风貌整体比北宅子色调偏暗,主院落配室也较为低矮。西北地区有如此一座庭院也是少有,复展出院子主人旧时生活摆设,各个院子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主人的闲情逸致也展露尽致,从桂馥堂会客之所的宽敞忽的就转到了书院的逼仄,自有一片小天地,宗族子弟的读书之所,家人的礼佛之处,皆匿于此处,主人的下棋之地亦被单独辟成园。主人的起居,子弟晚辈的生活亦在复原之列,后花园别有一番洞天,大小姐的绣楼等等,南宅子将周遭几处别姓民居纳入范围,如今展出天水民俗,含纳宗族信仰,民间戏剧等等。胡氏民居南北宅,成为了天水明清民居的一个代表。

纪信祠不期而遇地在维修,不知从哪看的资料称纪信祠为城隍庙,曾经每位主政天水的官员上任前皆要在此祠祭拜,纪信祠起由一座大号的临街牌坊,经过略微有点长的过道,一幢两层福佑桑梓楼(五凤楼)出现在前,接后为卷棚直廊,拜厅,献殿,大殿依次紧邻,卷棚直廊内悬有多块大匾,寝宫似乎有纪信像,奈何其维修只能瞥其外观。

天水这座城,东临陕西下启四川,终于有些明白得陇望蜀的地理味道了,天水给人的味道,不枉此行。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6-02-01
武威
2016.1.19

果然是西北,有点感觉了,一下火车,冷字当头。颇为符合威武的古名凉州。凉州之名以其五行属金,土地寒凉故称之也。在过去武威郡首县为姑臧,匈奴休屠王在此始筑城,此为凉州建城之始,在凉州城市中,似乎难望祁连山,武威河西走廊第一站,有着“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五凉故都,沮渠蒙逊令昙曜修建天梯山石窟,开我国石窟建造之先河,其艺术风格后世逐渐影响云冈,龙门等等,武威天梯山石窟可谓是石窟之祖。武威亦是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长期生活及魂归之所,其所译经书加快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其曾说,若其译经无漏,则其死后火化舌头不会被火化掉,果如其言,其舌仍如生前一般,后人在武威城内修建罗什塔以供养那遗留下来的不烂之舌。在武威,西北望。
武威南城楼,处高大墩台之上,高三级,歇山顶。凉州之名被镌刻在墩台之上,“银武威”大匾正悬城楼之上,眺望南方,登此楼,宜远望,太阳刚出来不久,风吹依旧寒,在三楼上看武威城,尽收眼底。南城门始建于隋,又称昭武楼,于楼上望,西北小城,山在城外,在楼上吹着风,着实也有趣。武威出土了马踏飞燕,凉州的马雕也是轻盈灵动,也无怪乎城楼北面会有一块“天马神驰”匾,楼下的广场,有大鼎一尊,鼎后地面沿水池两侧,写凉州沿革,前后有浮雕展凉州名胜。凉州之地,自古就带着几分悲凉雄壮的味道,南城门在朝阳之下,风吹苍凉,厚重的墩台,高大城墙好似诉说过往阵阵劲歌。
武威文庙为西北最大文庙,仅次于北京国子监,曲阜孔庙,这与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家族治凉期间崇尚儒学有莫大关系,武威文庙现存两路三进院落,原西路为学宫,中为孔庙,东路为文昌宫。
文昌宫的戏楼孤零零地耸在院落中央,二三进浑然一体,戏楼两层,大概为教化世人所用,戏讽人生,形制苍朴。院落中并没有多少游人,看其周遭已是落满尘埃,怕是落寞已久,其后一立三开间小牌坊,斗拱也是苍黄,正匾所书之字也不易识清,左右有一对石狮陪伴着他。牌坊其后书月殿腾辉。牌坊之后便是院落的主殿桂籍殿了,桂籍殿前出廊挂满匾额,密密集集,底色各异,五彩却沉稳,蔚为大观,诸如光接三台,聚精扬纪,瑞预化成,云汉天章,纲维名教,为斯文宰,书城不夜,诞敷文德等等,若一一而举,诚为繁琐,桂籍殿正书万世文宗,炳呈斗上,文章帝君塑像威仪,双目微张,不苟言笑,两位童子呈上玺,旨预祝功成。
中路孔庙,最后的尊经阁掩映在翠柏之间,在一侧难见全貌,走到中轴线,其形象才跃然闪现,顶礼文宗,似乎高三级,月台的丹墀龙纹已风化不堪,尊经阁对联字字吐露着对先贤的追崇,对儒家信仰的挚诚,对典籍的仰慕。不知为何,大门喜用牌坊构造。入大成殿,万世师表,读着其间联额,不知不觉间会对儒宗产生莫大尊仰与肃穆,这大概就是潜移默化,量合乾坤明日月,学兼中外道古今。殿内幽冥,老夫子平常装束,平易近人,倒是旁边陪祀的四圣十二贤人有些吓人,仅仅是画像却立体十足,在幽灯之中如同鬼魅。出大成门,是泮池与棂星门,棂星门用木制牌坊,太和元气,朱漆寥落,岁月沧桑,泮池半圆形,上跨状元桥,泮为消化之意,过状元桥,消化融会先贤教诲,在古时是前路坦坦。大冷天怎一个冷字了得,厕所的烘干机一时也成了取暖的工具,这天难怪难寻游人。
武威在西夏时为西凉府,西夏陪都,因武威宜农宜牧,同时交通畅通,武威在西夏是成为其王朝内一大都会,工商业发达,社会繁荣。西夏被蒙元灭国后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历史典籍文献资料均被夷灭殆尽,后世因此难寻其迹。武威有一座西夏博物馆,馆内藏有一块在大云寺(西夏护国寺)出土的西夏碑,原本西夏文早已湮没无人识,出土的西夏文献也不能解读,此块西夏碑碑文恰为汉文、西夏文对照,一一对应,煌煌巨篇,打开了解读西夏文之门,于是乎,鲜活的西夏历史扑面而来。武威地区的西夏遗物,从瓷器到丝绸残片,经文残卷,无不说明凉州一地彼时的兴盛发达,西夏文字体,类同汉字,虽如此却如文盲。西夏博物馆内凉州城彼时城市模型,城市规整,屋舍俨然,城外几座寺庙游离,考究其貌,应不逊于内地州城。
雷台,源自西凉张茂所筑灵钧台,东晋元帝大兴四年所建,如今的雷台,因马踏飞燕出土地而闻名。入雷台公园,首入眼帘的是一尊处在高柱之上的马踏飞燕雕像,一蹄踩燕,三蹄腾空。本已轻盈不已,在高柱之上,人须仰望,更似惊为天马。不远后为兵马车阵,又是马踏飞燕领阵,后紧随两排骑兵,神马奕奕,戈前刀后,赳赳向前,几匹灵动的骏马跟在骑兵后,高头大马,昂昂向前。最后为几排兵车队伍,马拉着战车,操纵手神情自若,精细的铜车在骏马的拉动下欲滚滚向前,冲锋陷阵,一个行军打仗的队伍被塑造得如此灵动,可惜不见真迹。
中午时分终于稍微暖和点了,雷台,原本以为是一个地名不曾想还真有一处夯土高台,台上为雷台观,台下即为雷台汉墓。入雷台观山门,即可见雷台观,经过有些破损的台阶,进二山门,二山门上书步云,二平门左右有联雨顺风调天泽厚,民安物阜地利和,一分祈求,几多希冀。观内有雷神点,三星斗姆殿两座主殿,雷神殿雷霆万钧,雷神怒目,执杖欲鸣,三星斗姆殿,三星高照,福禄寿三神泽佑人间。
海藏寺,躲藏在郊区,虽然不太远也挺好找寻,然而百度却说需要步行,其实有公交。海藏寺,有两处不解,一为为何海藏寺内也有一处灵钧台且为张茂所修并立有石碑为记,莫非张茂修两处灵钧台?次而为海藏寺之名似源自“寺庙周边树木林立,庙于其中如藏于大海之中。”然而本地人却将藏念作zang而非cang。或是临近青藏高原所致?海藏寺同样人迹稀少,寺内灵钧古台之上为藏经阁,阁内经声阵阵,其内部构造也有些意思,似乎是两个对称的等腰三角形承托起了屋顶,恰到好处地分散了重量,灵钧台下两进院落内植满柏树,密密麻麻,有些神秘的氛围,地藏殿内供奉地藏及十大阎王,昏暗之状有些怖恐;三圣殿建于乾隆年间,殿内塑像为九十年代所塑,但感觉有些怪异,有些不想汉传佛教塑像的样子,十六尊者更为怪异;大雄宝殿四周出廊,山门前的海藏禅林木牌坊着实敦厚,牌坊不高却斗拱所占高度比例大,敦厚之状让人心生敬意。海藏寺由凉州会谈参与者贡葛坚赞主持修建,凉州会谈,青藏高原始入版图。
武威的确是一座西北内陆小城,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安安静静的,同时承载着众多历史荣耀及遗迹,着实是一处适合静思的地方。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6-02-01
张掖
2016.1.20-21

张掖,张国臂掖,处河西走廊中段,临黑水。黑水,亦称弱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张掖,又称甘州,因境内有甘泉而名之,与武威合称金张掖,银武威,曾长期作为甘肃省会或类似地位存在。张掖之地,随《八声甘州》而闻名,总给人几分雄劲苍远,或是在金戈铁马中听得鸣声嘶嘶,或是在大漠长河中的驼铃漫漫;张掖在历史上为华夏火种的留存提供了一份沃壤,西晋后天下大乱,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儒宗薪火相传,于临松薤谷凿窟讲学,传递文脉,待到天下归一,担复兴大业,张掖一郡,以其胸怀,传屹千年。

从武威到张掖的路上,已被窗外的风景给醉了,苍茫的天涯我的爱,大西北,美美美。当车窗两侧群山与火车线平行向前伸展,当稍一眨眼风景便会错过,当火车穿行于戈壁之上,戈壁上仍旧有草顽强生长,当窗外的戈壁沙丘叠叠起伏如音符般跳动,就在眼前,就在窗外,尽在咫尺,当群山苍野间尽是白雪,山奔原野退,极尽舒展,天地间素色,夹杂着枯黄的野草,墨黑的砾石,此番壮阔,此番景色,已经耐不住激动,如疯似醉。文字毕竟是苍白的,此番妙境无法言喻,惟有眼见。

来张掖的途中,一路是带着兴奋了,西北好风光,城市亦如此。张掖山西会馆,就是一组十分有感觉的清代建筑群,异地会馆为联络乡谊之所,山西会馆由入门后的戏台,素褐的钟鼓楼,威仪的三间牌坊,宏大的关帝庙构成,戏台两侧看台壁上的书法绘画已渐破损,依稀还能看见昔日热闹的场景,为戏台之上的梨园子弟连连叫好,钟鼓楼丝毫不掩盖岁月的印痕,通过牌坊,可窥知清时斗拱已沦为装饰之用,威震华夏匾正悬牌坊中,朱红的牌坊仍旧说不清为何如今会馆的寥落无人,冷冷清清,关帝庙前出廊宏大,阎锡山所书的“乃大丈夫”高挂,庙内关帝手抚长须,聚精读书,似有所忠义无双,关圣是也。

张掖旧有五行塔,今仅存木塔和土塔,张掖土塔为一座藏传佛教覆钵白塔,如众多白塔一般。土塔基座四周广布佛龛,供众人请佛供养。基座之上,覆钵之下,四角上下分列八座小巧的覆钵白塔以作装饰。土塔顶置铜质宝瓶形塔刹,土塔之风可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类比。土塔高立,俯瞰微微众生,处青藏边缘立此白塔,与藏地相呼相得益彰,弘扬佛法。

张掖土塔下为张掖大佛寺,又称西夏国寺,夏崇宗为其母祈福而在皇族成员思能大师的主持下修建。山门前有一座后世所修牌坊,上书之联——“张万里丝路大道有成开圣世,掖千年宝刹佛法无边渡慈航”颇有意思,以此开大佛寺参观之路破费心思。入山门,如普通寺庙一般,有钟鼓楼,佛法无边牌坊夹在中间,牌坊后是一座西夏遗构。西夏存留下来的建筑本不多,如此规模巨大的开十一间殿宇应是孤品,黄褐色的老木苍苍,古风郁郁,见此古殿已是欢欣不已,重檐歇山顶,檐角挂铜铃,正脊中间立宝塔,无论脊梁还是檐下横木,皆是木雕工巧,精美卓绝,大门镌刻的龙凤图案渐已模糊,但仍旧活灵活现,呼之欲出,门两侧原各有对联,今只见痕迹,门两侧砖雕,登极乐天,入三摩地,佛祖弘法,信众听伏。无上正觉殿内虽是幽暗但别有洞天,号称世上最大的释迦牟尼古卧佛,等待人们来拜,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起,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卧佛似乎是从容的,睡而眼不闭,两尊菩萨分立佛祖头旁脚前,佛身侧卧,单手做枕,颇有些儒家所说的曲肱而睡的豁达。佛祖身后为若干尊神情各异的造像,两两一对,中间或夹飞天或夹金刚彩绘,十八罗汉惟妙惟肖地守候在殿内两侧,周遭壁画的精美已无法言喻,驻足一久,不觉阴风阵阵。在幽明之中与千年注视对望,看大佛寂寂,欲听得其呼吸的韵律,欲听其讲诵难解的佛法。

大殿后面的万圣殿本已经成为废墟,结果人们将张掖文庙的大成殿整个迁移到此,不知孔老夫子会如何作想,大成殿与两层的卧佛殿相比小了许多,里面主展大佛寺历代文物,讲述大佛的建造过程,大佛寺的佛经雕板藏量颇丰,古板与油墨相遇再与纸张相拥,佛经佛画便从此诞生,张掖马蹄寺的石窟也被复原到了这里,不懂佛国世界的恬静。如今大佛寺的规模早不如从前,藏经殿便是主殿的末尾,佛经的诞生过程与明朝皇帝的垂青在此内讲诉。大佛寺还有一点颇为寻味,宋少帝赵显被蒙元俘虏后在此出家,忽必烈也在此出生。

张掖木塔高九级,现存为民国所建,原塔在清末被毁,木塔为中国十六座供奉佛祖舍利的佛塔之一,风过檐铃响。登塔可俯瞰张掖全城之景,据传天气晴朗的时候可北望居延。塔后有一座高三级藏经阁,又名镇黑楼,取镇摄黑水之意。上仰木塔,各级檐角渐势收缩,可惜下雪不开,未能登高远望。

甘州西来寺,第六批国宝,据说其前身为慈云精舍,住持被康熙赏识赐经建寺,文革时遭灾严重。如今院落简简单单,大殿殿门紧闭,不见其深意。疑问为何称其为国宝,一查资料大为惊异,其庙内西偏小殿为唐时建筑物,经堂藻井与北京智化寺同类,智化寺藻井已是神来之作,不过已流失美帝,如今西来寺近在咫尺不得见,着实有些遗憾。

张掖鼓楼,处张掖古城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两层方楼落于方形基台之上,与西安钟鼓楼有几分类似,有些迷迷糊糊误作西安,鼓楼亦称镇远楼,门洞之上分别镌刻北“镇远”,南“迎薰”,东“旭升”,西“宾成”;鼓楼之上挂八匾,分别为北“居延古牧”,“湖山一览”;南“祁连望雪”,“声教四达”;东“金城春雨”,“九重在望”;西“玉光晓月”,“万国咸宾”,融张掖地理,人文于其上,或寄某种希冀,九重在望,望过九重山,不见长安城,万国咸宾,西域诸国从河西走廊西行来朝,来即为宾,祁连望雪,雪在天边,居延古牧,瀚海茫茫。

没想到一月二十日陵城,不远的青海门源发生6.4级地震,在张掖有震感么?应该有或睡得迷糊好在没事。在张掖的第二日,下起了雪,似乎还不小,在风雪中,零下将近二十度的味道着实不好玩,去丹霞的一切班车取消,本身去马蹄寺冬季交通略有不便,雪中估计更难,张掖市区之外两处最为著名之地也于此成了遗憾,按此节奏,应该还有某年夏季来张掖的计划。

张掖丹霞,闻名于其多彩奇诡的颜色变化,分布。据传,雨过天晴之际,丹霞之景最为惊艳,最为令世人震惊陶醉,任何文字皆无法将其行云流水,巧夺天工般写出,茫茫丹霞遍布视野,让游着于其中欲罢不能。马蹄寺在祁连山中更有一番清幽,其千佛洞,其二十二天,洞窟本是儒者讲学论道之地,后被作佛用,乱世之中儒者避世,后世建窟佛趋幽远,马蹄寺此番之地不游不畅。

对突如其来的改变,行程也由此调整,转而向黑水国遗址,湿地公园,道德观一行,路上有惊喜有感谢亦有困顿有寂冷,回到旅店下午五点,倒头昏睡,今日之行,着实体会到西北之地的苦寒,历史的变幻,有人说如今国内的自然风景,惟有西北西南,这一路,很少安排远离城市,亲近乡野,匆匆一瞥西北风景,河西人文之风,不敢说世间少有,但足够可以称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张掖有塞上江南之称,河西之地的文明,以绿洲为支托,张掖,仅凭城市难觉其于西北,城郊的一大片湿地,将塞上江南,西北水乡之称展现淋漓尽致。冬季览此,迎着漫天飞雪,风吹温低,在栈道上踩出一路脚印,两侧陪伴的或是要么倒伏要么苟延残踹的枯黄秸秆,或是被火烧掉之后的片片黑烬,水或是干涸或是冰冻已久,白雪覆于其上难知其曾为水面,还能见到几只水鸟野鸭在范围狭窄的未冻之水中游玩,也能依稀见到成片未烧的芦苇拥在廊道两旁,保持着夏日的样子,穗子随风摇曳,虽然已经枯黄。行在其间,想象着此时恰为夏日,满目芦苇苍苍,青枝翠叶,水汽氤氲驱走了夏日的燥热。若此时有舟泛于芦苇间,丛中传来一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轻如许”倒是有几分快意。

从湿地返回城内,看道德观,道德观为甘州道教协会所在地,院子藏在深巷之中不大,雪中的道观少有人打扰,院子里传来一曲唢呐锣钹,整个院子自带着几分仙意,诸殿皆布于一个院子内,虽大多殿门紧闭,念所挂之联,却朴实接地气,教人行善,教人努力修行在自身而非盲目祈愿神灵,惟有自强天才助,若无真才实学休忙拜我,要想功名成就先去读书,言语质朴,平凡中见仙意。

这次来张掖,最为兴奋,最为欢欣的当属寻访黑水国遗址,起初打的,司机送至一个路口,说路口左行为一处汉时烽燧还是其他,右行为一处寺庙遗址,然而皆需沿便道深入,便道两侧为坟场,顶着风雪往便道内行进一段距离,似乎不太对便不敢轻易深入,前望难见行人,又想从市区出发,国道两侧有诸多黑水国遗址碑,然此地却无,便退回国道,往回走,搭上一对年轻夫妇的顺风车,到达南城遗址便道路口,只见一块孤零零的遗址碑,周遭除去公路,积雪与杂树,似乎毫无遗址的痕迹,瞎转悠,还误把用以圈出田地的简易夯土墙当作古城夯土墙遗址,一时兴奋,一顿狂拍,然始终觉得不对劲,这墙如此单薄绵延如此之长,古城有如此之大?一阵猜疑,偶遇牧羊人,指点迷津,将信将疑朝便道深处走去。

一路向前难见第二人,惟有高歌自行壮胆,行进约莫半小时,树木之后,雪原之上出现了高大的夯土堆,无疑,找到地方了,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沿城墙而行,无言的夯土堆,空旷的城池,翻过城墙,城内几近方形,瓦砾砖块随意散落,城址东面豁口仍存,仍可见高大城门的规模,东北角角楼基址存留完好,四面城垣保存亦不差,这是黑水国南城遗址,南城遗址始筑于唐,宋明沿用,此城唐名或为巩肇驿。行走在城中,寒风凛冽,虽为驿站但规模不小,难以想象此地也曾是商旅济济,或是中原信使十万火急快马经此将军令传向边疆,如今剩下的只有旷野上的孤城一座,若无保护也终将湮没得无声无息,静静地看着这顽立至少五百余年的城址,日复一日忍受悲凉寂苦,傲然直面着一切风雨,不由心生敬意,繁华喧闹不过过眼云烟,坦坦荡荡恪守本心才是永恒。有先前有人将城内砖瓦进行排列组合,再度创造,颇有些烂漫地整出个心形,里面写满爱意。驿站西面,南面堆积的风沙已有与城墙齐平之势,东侧的开口前,有一株百余年枣树的枯木,还被立了块百年枣木碑,朝东望,一条坦途延向天际,接向国家中枢,从城中拾几块砾石作纪念,回程,寻找北城。

    寻北城,终究还是没能找到,沿着似乎的小道向里,走了一段不远的距离,雪也越下越大,风亦愈急,耳边似乎还出现了幻听,望见还有一段距离处,有一处不小的夯土堆,似乎是城墙的拐角或是城墙豁口处,还有一段绵延似乎是城墙,然而一路上,砖厂或是其他亦有乱七八糟的巨堆,不好确信,不敢继续前行,留一处小遗憾。北城始筑于匈奴,汉时设张掖郡治于此,与觻得县同驻。能近距离看得一处遗址也是一种幸运。张掖,一个感觉足够酸爽的地方。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6-02-01
酒泉
2016.1.22-23

这一段是时间似乎都不交好运,由于兰新二线乐都附近线路问题,兰州过来的车皆改线运行,动车晚点也没谱,计划全乱,本是赶时间选了体验兰新二线,结果如此,颇有些讽刺,坐张掖站走普速似也比此早到。酒泉之地,亦称肃州,肃者,取肃静安宁之意,冀盼此地能长安,一绝五凉之后乱局。酒泉,李白有诗云“天若不爱酒,酒醒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一如酒泉之名,带着几分散逸豁达。如今提起酒泉,大多联想到航天,火箭发射,然而酒泉航天城却落址于内蒙境内的额济纳旗,仅与酒泉交界。酒泉,如今与嘉峪关的关系也有些令人混乱,中共建政之后的嘉峪关市,源自于酒泉钢铁厂的建立,如今的酒钢亦是嘉峪关重要支柱之一。挂着酒泉之名,冶炼着镜铁山的矿石,似乎嘉峪关比酒泉富裕,近些年一直传闻酒嘉合并,酒嘉一体化,然而利益和人心的阻力却不小,本是一城近在咫尺却依旧让人为的行政界限如此显现。言酒泉状况,犹如沙漠中的一叶扁舟,在祁连山下航行至今,延续往后。酒泉之名,声似九泉,又恰处中国西部,奔赴酒泉,多有些邪乎,冬季寒凉,劲风悲歌,真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味,一路之景肃杀凋零,也无怪乎会有肃州之名,肃者,另有恭敬作揖之意,如此名之,或是希望远方之族效忠臣服中原王朝。
从张掖西行至酒泉,一路上,或是有积雪的增色,远方的山,在几分雾霭之下迷迷糊糊,有如同仙山之境,似也不高,雪线分明,然朦朦胧胧不见其顶,祁连之意本是天,天山毕竟自带着几分仙意,一路上,窗外皆是雪的世界,两山之间皆是平原,平坦坦地放眼望去,除却枯树与房屋,全然世间仅留下了素色,兰新铁路,连霍高速时而并行时而分离,在莽莽雪原中尽情唱着现代快速通道的赞歌。
终于到达酒泉南站,今日的酒泉之行,有些紧凑,西汉胜迹,酒泉博物馆,偶然发现的药王宫建筑物,市中心的鼓楼以及一座老城门,有些马不停蹄,囫囵吞枣,有些来不及细细品味有所消化。
酒泉的老城门,亦有晋城门之称,晋时酒泉郡福禄县遗存,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如今被围在路中间,有些路人不识,有些看上去普通,看上去仅仅是一堵单薄的墙,近世被重修一新,若是城门其宽度似也不够,墙上的宽度也仅够一人单行,说其曾为一城之墙也有些难以置信,单薄有些弱不禁风,更何提在此等彪悍的西部,面对的是蛮悍的游牧部族,让人难以相信仅凭此墙能抵御进攻。然而这确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郡治城门,后世扩建酒泉城,才将此门纳入城内,这堵城门能保留至今也得益于后来修城墙将这城门直接裹入墙体内,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墙体坍塌,城门重见天日,老城门才有了与世对话之机。晚上,城门与圆月一齐,组成了一幅老门冷月之景,颇有些古韵。
福禄县的东门,被后世改建为鼓楼,老城扩展,此处成了城市中心,晚上的鼓楼被灯光打扮得晶莹剔透,四向大街的行道树也被饰以灯火,有些虚幻。鼓楼高三级,方攒顶,四面分题“南望祁连”,“西迎华岳”,“北通沙漠”,“东达伊吾”,题楣之上饰以石质屋檐以作保护,石檐角挂铜铃以和风配乐。酒泉市区似乎没存下多少古迹,鼓楼成了肃州区一大标志,今之鼓楼为宣统年间重建,其体谅也比张掖小了不少,此鼓楼与二十公里外的嘉峪关城遥相呼应,西边上悬气壮雄关匾,与之对应,东面高挂声震华夷。鼓楼虽小,三级方形楼阁层层收缩,其下车来车往,作为一处象征也寄托了人们一份其能护城佑民的希冀,震退四方鬼怪,其内四向通道汇聚之处的藻井大画太极八卦,似欲借神灵之力威向四方?抑或希望能太太平平,边关安宁,以达无为之治,以期繁盛?
坐公交自西汉胜迹至酒泉市博物馆的途中,偶然发现了酒泉中学内有一组古建,规模也不小,在鼓楼之西不远处,便顺路一访。酒泉中学大门为一座仿古牌坊。近代以来,国内各地学校医院等等多占当地宫观祠庙,在发展的过程中,原有古迹也渐渐消逝,而酒泉中学内,古建虽有被迁移,分布于主干道两侧,但保存完好,主路东侧为药王宫,三义庙,西侧为五圣殿,关帝庙,路的尽头为玉皇阁。有时,一所学校内有几处古迹也是增色之景,多了几分文化之韵,据传这些原为酒泉钟楼寺的组成部分,肃州八景僧寺晚钟便出自于此。玉皇阁高三级,前被立有孔子像,初见以为此为酒泉文庙所在,玉皇阁的基座被纹满论语篇章,酒泉中学内的古建檐角皆有些如道观般的飞扬上翘,加之各殿之名,猜想此处原本为道观一处,三义庙的体量颇大,前出廊巨大增得遮风避雨一处,主殿两侧延展不小,三义庙莫非是刘关张三位?药王宫分前后两殿,前殿前出廊后卷棚,莫非前朝后寝格局?五圣殿不知祭祀谁,关帝庙一如他处。雪色为景致增色不少,多了些安静祥和,于古迹之中学习也该是有几分味道,与古迹为伴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享受着仙灵的润泽,的确有几分别致。
酒泉市博物馆,迄今开馆快满一月,主讲酒泉下辖区县的发展和酒泉历史进程。酒泉辖下的航天金塔,风能瓜州,石油玉门,雪山肃北各有特色,从玉门发展出了中国石油工业,老君庙也因此成了一个传奇之地;瓜州因其风能资源丰富,广建风扇,成陆上三峡,金塔蒙甘交界的沙漠之中,一个个航天奇迹于此发射升空,肃北的蒙族风情,从雪山而下。酒泉如今还是制种大户,河西地区少有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极其适宜种子培育,博物馆内展出众多品种类型的种子。酒泉历史进程,自汉设置酒泉郡,汉修长城,边关岁月,丝绸之路,各路文化汇聚于此,汉唐的繁荣,博物馆内复原了一条街肆,商旅客栈云集,俨然一大都会,玄奘途径此地西去,明设肃州卫,筑雄关,城垣拓展,清末西风渐染,古老的土地开始了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博物馆内展出一处驿站遗址,悬泉置,丝绸之路上,正是通过一个个驿站,将长路分割,让行旅有所居,国家政令也由驿站传向边疆,调控全国。
西汉胜迹或是中国人第一个自己修建开放的公园,左宗棠经营西域,收复新疆,长期驻兵肃州,其带头捐俸银将湖泥疏汛筑堤,整修故迹,终成一地之胜。如今,酒泉旁有一株枝干粗壮的左公柳,以此纪念。当年,汉武帝欲在河西设郡,遍问有识之人征求郡名,东方朔上书言西北荒中有一眼醴泉,其水若酒遂定名酒泉。《神异经-西北荒经》中载“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如今的酒泉,被修成了一个方形水池,砌以石栏,栏侧书红底酒泉,泉眼至今仍喷涌不怠,泉水还不断冒出热气。酒泉周边的水池或小湖皆被冻成冰块,积雪也覆盖其上,然而这一汪清水仍旧保持活力,不冻不冰,从泉中取上一瓢小酌,并无传说中的酒味,酒泉之上有一块宣统年间的酒泉胜迹碑,其后记述霍去病置酒于泉将士共饮的传说。酒泉之前,恰有一组石雕,中间,霍去病意气风发,端杯似要说些什么,一位士卒抬杠倒酒入泉,其侧将士或举杯向天,或酣然畅饮,战旗高扬,两侧配雕军士齐心,战鼓隆隆,战车前行,战马整装肃然,众志成城,奋力开拓,雕像之上带着些积雪,似乎象征着开拓之功的艰辛,后人享受润泽之时当思先人筚路蓝缕之不易。整个公园,几道门仿得几分汉风,酒泉四周被饰以园林景致,酒泉之前的小湖在雪中也犹为好看,这或是冬季来游的福利,虽然清冷但足够刻骨铭心,虽然有些不是时候但也别有生趣,酒泉,酒泉。
此番嘉峪关之行,着实很尽兴,超乎预想,见识到了西部的狂野,惊叹于创造之人的技艺与选址。有积雪的戈壁与山峦,就不那么单调了,多了几分浑厚之中的精致,野性之中的柔和,嘉峪关长城,起于险峻的讨賴河谷,终于陡峭的石关峡,中间设嘉峪关城,在茫茫四野之中,如同苍龙般绵延横亘,祁连山在天际如同神灵,难怪林则徐叹道“除是卢龙山海险,天下谁有此关雄。”左宗棠就是从这里出发,视死如归西出雄关,挺进新疆,收复失地,经略西域。一代代先驱,张骞,班超,玄奘西去,联络中西。
直临讨賴河谷的第一墩,为明长城真正的西端点,第一墩之东,残存的夯土墙一直绵延到天际,之西,则是深渊般的讨賴河谷。墩者,烽燧也,第一墩地势的险要,直接如铅垂线般直削而下的河谷,阻挡着蛮族的来袭,站在第一墩朝东望,两三公里外便是第二墩,烽燧相望,如此传递险情,以最快的速度和时间赛跑守护着一分平安,第一墩的主体还在,但风蚀得亦不轻,不过仍是显敦厚,敦厚之躯让人放心。第一墩不远处人们开凿了一个地下洞穴,用作展示第一墩及与嘉峪关的联系,展厅内的沙盘模型,嘉峪关长城的全景立体模型让人有机会从空中鸟瞰全局,苍龙雄于山河戈壁间,长城沿线的各种墩台,长城影像与近年对比,近百年,已有不少烽燧敌楼,不少墙体或愈发残破或湮没不见或成废墟,不能不为一个遗憾,展厅外有一个外伸观景台,玻璃展露伸入河谷之上,给人以精彩视角观得第一墩位置的险要,讨賴河谷的雄奇,天际祁连山的神秘,河谷蜿蜒而走,其间河水已成冰或近干涸,河谷绝壁如刀削般存在不带分毫扭捏,人们在河谷之上修建吊桥一座,人行其上摇摇晃晃,行于河谷之上颇捏一把汗。吊桥连接的为一座仿造古时行军驻扎的军营,军帐分布于雪原之上紧贴河谷,各式军旅配属一应俱全,让思绪飘往那些烽烟的年代,只是不见行伍,过吊桥另一侧为讨賴客栈,粗野简单的西北民居组成一处院落,在祁连山下,冷冷清清,翻上一处陡坡到塬上,风雪祁连立马耸立于眼前,此时已被折服,大自然造化如此神山。
被称作悬臂长城的一段边墙为嘉峪关长城的东端,其盘旋在陡峭的山脊之上愈像巨龙,分隔着华夷两界,长城北侧,山势渐陡,绵绵延延,彼端一马平川一望无垠。悬臂长城,因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故有此名。虽悬臂长城看上去险峻却爬上去也并不费力,还未尽意便已到顶端。在顶端烽火台四望,周边群山尽是银装,登顶如在雪山深处之境,此时的景致,已难用言语可描述,在雪峰群立之间,内心多了一份平静,多了几分欣喜,眼前之景只觉圣洁,只觉静谧,情侣们携手走向群山之中画出一个个爱心,寄托一份幸福的情意。周边的铁链被挂满同心锁,锁住爱情的诺言。长城不宽,两人并行已有些困难,一侧修着城垛,垛中可见夹杂着稻草之类的植物痕迹,西北的汉长城,夯土墙就是和着红柳条等,如此工艺,尤为坚韧。看上去城墙也不高,若是真有敌酋来袭,不知其能如何抵御进攻,似乎只需小梯一具便能在平地处翻越,密集来攻似乎真有些难以招架。在另一面山脊间,修建了游览坡道,没有了悬臂长城的陡峭,山下塑有驼队,背负着货物似乎要走向远方,另有一组石雕,雕历代途径此地的人物,如霍去病如林则徐如左宗棠。冬季带着积雪的群山和戈壁为悬臂长城增色不少,多了些仙境的味道。
从酒泉坐车去嘉峪关城,愈到之时,祁连山已开始呈仙山之势,见山便猜想,关城如何号称天下第一雄关,雄于大漠间号称雄关不虚,与祁连山为伴,称天下第一当无愧。嘉峪关已远离海岸身居内陆,雄关与仙山相得益彰。关城紧靠九泉湖,湖泊为关城提供水源的同时也添了几丝灵韵,绕湖而行进入东闸门,天下雄关匾高挂,在湖畔望关城已是十分巍峨,天下雄关,名不虚传。关城外有一圈夯土墙将方形城池围在内侧,串起东北二闸门。入东闸门,两侧铜板雕画诉尽嘉峪八景,关内外各种风景风俗。雪花均匀铺满城内各个角落,一座八角亭守护着天下雄关碑,一侧碑廊陈迹各地长城,古今对比。嘉峪关内城,东西向开柔远门,光化门,罗城朝西方,嘉峪关主城楼便在其上。从光化门入城,光化楼上的天下第一雄关匾不期而遇,嘉峪关各城楼皆高三级,歇山顶,重檐飞角,带着几丝灵动,关城入口处皆未直对城楼,而在瓮城一侧,凭此多得几分防守。关城内除却一座两进游击将军府之外空空如也,似乎按照一般想象,关城内应该商铺林立,至少也应有些许人烟的痕迹。其实,关城为驻兵之所,空地之上,应有营帐。建造嘉峪关城时,传说工匠计算用料极其准确,关城完工之时,仅多出一块砖,人们便将此砖放于柔远门一侧的会极楼后,以作纪念。关城附属有文昌阁,关帝庙,文昌阁一侧还残有黄色的毛泽东语录,浓浓的文革遗风,有些耐人寻味,关帝庙本仅剩牌楼一座,后世修复关城之时同时将关帝庙恢复如故,主殿内墙绘讲述忠义关公一生故事,庙正对着戏楼,绘画极尽讽刺佛教以彰道教正统,在河西之地,佛教传入中原的通道上也是有趣。绕着关城城墙一周,远方群山如故,关城之内似也如故,古迹无言,留在史书之中的是嘉峪关的劲歌,西北风吹,辽远。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6-02-01
敦煌
2016.1.24-25

敦煌与想象中的样子有些差别,想象中的敦煌,至少是规模与张掖,酒泉,武威相当的城市,或者是一个古风郁郁,至少是有些异域之风的城市,事实上,如今的敦煌是一个看上去并无特别的内陆小城,道路并不宽阔,规模比一般县城好不了多少,然而莫高窟,月牙泉,玉门关,阳关等等,其深厚的历史让其名声于世,蜚声中外。如今的敦煌面积虽大,但似乎宜居地带不多,全市人口约莫十万,正如其名沙州一般,自带荒凉。
敦煌市区西南角,党河西侧是敦煌故城,沙州旧址。如今的故城大多痕迹已经湮没,沦为农田难见当年辉煌,仅存的只有断断续续可怜夯土墙,成为了这个城市旧址所有故去回忆。故城东北角的土墩,似乎是角楼,还有一小段不连续的土墙,这似是全部的遗迹。东北角的土墩比城墙高出不少,厚实不少,在岁月的侵蚀下趋于锥形,墩身也是凹凸不平。伸展出的一段城墙,中间有所断续,看上去有几分城门的样子,但不敢确定,或许是被破坏的痕迹。这段残墙在夕阳的映照下有些沧桑,与残墙相呼应的还有一座白马塔,现存的为民国初年复建,为纪念当年驮着鸠摩罗什东进传法所骑的白马所建,前秦苻坚伐龟兹,迎请鸠摩罗什,进入阳关行至敦煌之后,白马托梦鸠摩罗什,称其已完成佛祖护送鸠摩罗什东进传法任务,需西归复命。次日,罗什发现白马已死,人们便建造白马塔以纪念。沙州旧址最初为汉敦煌郡治所在,后世一直沿用,先后为瓜州,西沙州,沙州城治,西凉李暠更是定都于此,这片城址,承担着联系东西交流的桥头堡之用,应是见证过无数商旅东行西去,有着很多传奇故事,然而一切皆在雍正三年改变了,敦煌母亲河党河决堤,将旧城址冲得一塌糊涂,人们便在旧城不远处筑新城,一段相沿千年城址故废,最终仅存如此规模,似乎新筑之城如今亦未留下多少遗迹。
凌晨三点多从嘉峪关站出发,八点多到达敦煌站,八点多,天色仍旧一片漆黑,八点半太阳才慢慢升起,看上去敦煌和北京大约有俩小时时差,敦煌处河西走廊尽头,西北望是新疆,行程的第一站是敦煌博物馆。敦煌博物馆将敦煌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在博物馆中的廊道内不断上升,到达顶端便是敦煌对未来的希冀,如今的敦煌,得益于其丰厚的历史遗存和壮美的自然风景,成了一处旅行胜地。进入敦煌博物馆,黄沙之中漫漫的驼队引领你逐渐走向历史的深处,拐角,一幅复制的敦煌壁画出现在面前,以线条构型的特征尤为明显,祥和的佛们危座,首后自带着几环佛光,各佛神情各异,似乎在交谈着什么,一队乐手持着各式乐器合奏着,一个菩萨衣带飘飘欢舞着,各个高佛仔细观赏着,两侧似乎分别是供养人的画像以及他们生活起居场景。一根中外对照的时间线串起了敦煌地区的前世今生,将近三千年前,火烧沟人最开始生活于此,其后乌孙,大月氏,匈奴轮番在这块土地上唱响自己的旋律,汉破匈奴,敦煌设郡,而后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敦煌僧人竺法在白马寺传法,366年乐僔始凿莫高窟,各路高僧大德途径此地或西去求法,或东进传教,唐末沙州起义驱逐吐蕃,敦煌复归版图,及后一直到明,明廷内缩筑嘉峪关,敦煌之地长达两百年无建置,直到雍正年间,敦煌复设沙州所,不久后升沙州卫,敦煌县,延续至今,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莫高窟藏经洞,敦煌渐入世界之眼。其后展厅,分时代详述敦煌地区相关风物,汉设敦煌郡,其下辖若干县,如今众多县份大都成遗址,敦煌地区内有诸多汉长城遗迹,于是馆内陈述区内各种长城相关遗迹模型,诸如河仓城,悬泉置,玉门关,亦讲述汉长城的建造,夹着红柳条,芦苇的夯土墙,汉朝长城的守卫警报制度,使用不同类型的烽火象征不同状况的紧急;东汉时,丝路由于政策,地缘的三通三绝;到魏晋南北朝,虽然河西政权更迭频繁,较之中原混战此地仍是稍显平静,敦煌一地成避世之所,魏晋南北朝,敦煌一地出土了众多画像砖,看见了人首蛇身的伏羲,不知其为何手捧一个带着振翅而飞的黑鸟的圆盘,这与八卦莫非有何特殊渊源?隋唐时代,是敦煌各方面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器物较之前世精美,博物馆内复制了一整个莫高窟的代表唐窟,庄严诡异的佛像,不知其何解,天花板上尽是密集的佛陀,两侧壁画也是生动有趣,还发现了一尊丰腴的菩萨像,唐朝果是以胖为美;之后,吐蕃,西夏轮番登场敦煌,莫高窟内也多了别种文字的经卷;元时,将敦煌之民东迁甘州肃州之界,敦煌沦为军队屯田区,至明,敦煌长达两百年的无建制,与西方交流的通道也由嘉峪关直接到哈密,不再经过敦煌;清时,逐渐恢复敦煌地区的经营,由所升卫建县,步入正轨。
鸣沙山,月牙泉,沙漠与涌泉的和谐相处,本身就是一种奇观,月泉阁有联“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可谓山泉辉映。月牙泉侧,有一组仿古建筑群陪伴着他,建筑古时便有,近世被毁而后又以钢筋混凝土重建,看上去是古风郁郁,月泉阁为一座楼阁式塔,在其上可俯瞰如月牙般的泉池,与阁通过游廊相连的为一座两层小楼,仿得几分古韵,周遭又通过回廊连着两座配殿,庙群前后两开山门,一曰朝晖处太阳上升之向,一曰夕照面太阳回山之所,从高处看,庙与泉相互映衬,在沙漠之中不再单调,月牙泉池被白雪覆满,圣洁,不见湖面踪影。池岸枯黄的芦苇丛仍旧顽强坚挺,周遭的胡杨早已光秃秃,月牙泉有着天下第一泉的美誉,在高大的沙山之间坚挺持久看似奇迹但也带着道理。泉池周边虽沙山高耸,但风吹入此间会做向下离心回旋运动,将山上塌下的沙子又送回四周山脊,同时,沙丘越高越不易移动,在此区域内,冬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北风,如此作用,恰好抵消风对沙丘移动的影响,故而虽处沙丘之中而不被沙所掩。虽如此,月牙泉的境况也不容乐观,月牙泉本处低洼地,为地下水渗出而成,如今城市发展,水源紧缺,月牙泉如今似需从外补水才能维持景观。
鸣沙山,在雪后有积雪相盖似成了一座座雪山,白茫茫此起彼伏,趣味横生,与远处的三危争辉,此刻的鸣沙山,只剩下黄的沙,白的雪,蓝的天。登上沙丘,看得敦煌城区在天际,戈壁沙漠包裹着这块绿洲,城市边缘植满树。在沙丘上跋涉也着实不易,迈出一步半步滑退,流沙迅速淹没脚踝,不过看沙丘诡异的流线也是有趣,一个弧,弧内便是深陷。鸣沙山,有些这山还比那山高,抬头望,只觉纱线在天间,费力登上,见彼端沙丘更高,一路气踹嘘嘘,只为获得一个更好的视角,踏在雪原,走未曾有人行过的路,一段后回头看,只见脚印成串,有些难望尽头,这时候,没有人山人海,鸣沙山是静美的,此日无风,太阳高悬,鸣沙山是祥和的,没有飞沙走石,没有寒风彻骨,手捧一抔黄沙,任由其流淌,才发现黄沙之间细粒也是五彩斑斓,细小的颗粒,一粒粒聚集,最终成了这片浩渺的沙海,似乎对敦煌城虎视眈眈,鸣沙山下有药王庙一座,嘉庆年间建筑,如今仅存一片残垣,易将其混作悠远的遗迹,在风沙之下,也渐渐掩没,难寻昔日香火缭绕。沙丘侧面的倾斜度有些夸张,站在山脊之上,阳光斜照而成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颇有些意思。冬季遇雪的鸣沙山,是无言中带着寂美的,茫茫雪原,起伏不见尽头。
莫高窟是值得用一天时间去体会的,虽然在真正的洞窟里面待的也就约莫一个小时,还好像有十来个,基本就是走马观花地看,说是能真正看到什么也好像是仅仅到此一游,幽暗的窟内导游手电指哪也只能看哪,基本一闪而过,略微怀疑这种运营模式,体验并不算好,且壁画被这般惊扰,无疑,有些鸡肋的味道,虽想不到更好的方式,只是觉得这般运营还不如闭门谢客,专注保护,难怪会有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有所叹息莫高窟的壁画估计难以保存下来。莫高窟的壁画,有些看一眼便会少一眼的悲壮和可惜,兴许有一天世人将仅能通过数字影像和临摹画作,追忆当年莫高窟的辉煌与精美。在洞窟参观的过程中,导游说过一句话,若五六年后你们再来参观,有缘再到此洞窟,那时你们看到的景象和现在不一样,画像会被氧化神像会变黑。参观和保护本身就是一堆矛盾的话题。
在莫高窟,清时候的造像,清时的壁画似乎不值钱,甚至带着几分破坏旧迹的味道,洞内有些塑像是清时或民国补塑,被评论没有原作那般富有生气,造型不灵动,着色颇为艳俗,有时灯光照到佛像之上,佛眼会有些闪亮,那是清朝塑像时往眼中嵌入琉璃,有的佛像后塑得更小,原本在佛首之后的光环如今看上去被高高顶起,在莫高窟甚至还发生过为新塑造像而毁掉原有遗迹的事,诚然,在莫高窟动辄年岁过千的旧迹遍地可寻,当导游说西夏壁画时,也说这仅仅才九百多年。莫高窟区开凿到西夏时,崖壁已无多少方寸可供新凿,于是,西夏时期便多在前世所开洞窟基础上,在原有壁画之上重新抹上泥巴,重新绘画,这便使得有些墙壁,壁画重重,西夏时的壁画,还喜欢在画像之上贴上金箔,灯光侧照,颇有立体感,若是阳光照入洞窟,必是金碧辉煌。莫高窟诸窟,多为家族营造,或做家族祈求佛灵护佑,或是寄托情感为己找到精神支柱,更有感觉是为彰显财力,窟内一排供养人依地位排列,依地位高低显示画像大小,颇有意思,在某窟,回鹘供养人等游牧部族在汉人之前,也是显示了那段五代时动乱的历史,曹氏家族为代表的富家大族主持营造的洞窟规模宏大,壁画也更精美,曹氏家族窟四角多带着四大天王画像,在文殊堂,文殊造像没了踪影,其后壁一整幅五台山形胜图甚为惊艳,五台煌煌百余寺一一记录在画,这被称为一幅难得地图,为五台山提供一份参照。有幸见到反弹琵琶原画,反弹琵琶舞女被雕作塑像,屹立于敦煌城中心,要想反弹琵琶,手需足够修长,据说这也只有神仙能做到。敦煌被称作飞天故乡,飞天也有公母之分,不论何种飞天皆衣带飘飘,修长散逸,据说莫高窟有壁画处必有飞天踪迹,见到了衣带长达两米的巨型飞天,高翔于穹顶之上,在昏暗中带着几分神秘。敦煌的壁画中似乎含括天下众生,有些人物装饰放之当代也是带着潮流,难以想象古人的生活到底如何,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的落后。在一个洞窟,窟好似一具巨大石棺,一尊十余米的卧佛恬淡而睡,据说是涅盘,其后七十二弟子,为比照孔夫子七十二徒之数而作,弟子或悲或喜,悲者痛哭师父的离去,喜者为师父终于摆脱痛苦到达极乐世界而高兴,此般诠释了人们对生死的理解不同。莫高窟有两尊巨佛,有尊为弥勒,为武则天主持修造,身披龙袍,武则天自称弥勒下凡,弥勒为未来佛,同时,佛堂之内留下了各时代地面,年代愈近,地坪愈高。另一尊大佛修了十余年,可见工程之巨。敦煌壁画有诸多彰显佛法的附会之说,其将张骞通西域与佛教传入中国相联系,言张骞二访西域其中一目的是为求几尊无名之佛的名号。敦煌莫高窟有唐构一处,立于高崖之上,颇为古朴。
公元四世纪中叶,和尚乐僔在鸣沙山上望见三危山上有佛光,认为鸣山之下为圣迹,始凿洞窟,开宕泉河上开窟先河,后世,当行人西出阳关玉门,横渡沙漠之时,为求平安开窟祈祷;当行人平安归来,又开窟还愿;地方豪强望族为求一份保佑,开窟造佛;普罗大众为一份信仰,开窟绘画造佛,在鸣沙山下开窟竟成敦煌一时风尚,人们或为信仰或为超度亡灵或寄托所思,又抄写经卷,绘制帛画,如此延续千年,至唐朝壁画造像达到巅峰,元后逐渐消寂,文盲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藏经洞,其又喜玄奘,斯坦因假称玄奘信徒东来求法,骗得若干珍贵文献,后来伯希和,华尔纳等等来敦煌劫掠,敦煌文物逐渐开始流落世界。终于,国人认识到敦煌的价值,设立敦煌研究院,保护莫高窟至今,首任院长常书鸿,众多赤子将一生献给了敦煌,保护临摹,守护莫高窟,将莫高窟推向世界。
莫高窟土质松软,洞窟易开,但砂质崖面不易绘画,于是人们取附近粉质沙土混以麦秸草混作泥敷于墙上,然后再抹上加入麻筋细泥,抹上一层白灰,便成了可以绘画的墙壁,称之为地仗。工匠们便在地仗上循着章法靠着经验绘出一幅幅旷世之作。莫高窟的造像,先用木条棍棒做出骨架,接着在骨架上缠上圈圈麻绳,其后在麻绳上用粗泥定型,然后抹上细泥整饰,最后施以合适色彩,一尊尊或庄严或灵秀的菩萨佛像便诞生了。敦煌的工匠,应是有鬼斧造化之功,才能使得莫高窟如此神秘。以致于让众多名家大师折服,令自称阅尽天下古画,模仿无人能识的张大千彻底拜服,甘愿散尽积蓄在敦煌面壁三年临摹,满头黑发而来,须丝尽白而归,终突破困囿,技艺愈发如若天人。
敦煌壁画以线条构型,线条有生命,有的线条长达一两米仍一气呵成,线条构型颇为有实,异于后人不求形似只求意会的笔法。可谓说,敦煌的惊艳于世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莫高窟北区,多为僧人修行居住之所,修行者讲究避世清静,且近于礼佛之地以方便进行佛事,北区便符合此条件,洞窟多简陋僧者苦行,与南区壁画的绚丽热闹成有趣对比,北区出土诸多各族文字经卷,佛教各种流派生活遗迹,可见莫高窟的多彩多元文化。窟区外有文物陈列馆一处,内部实景复造了几窟代表性石窟,让人们有机会能静静品味敦煌壁画的神奇与精美,静静与历史对话,与众佛对望。
莫高窟参观颇为称道的是在窟区二十余公里之外建造数字展示中心一座,以银屏的方式讲述千年莫高的故事,用球幕电影全景数字展示窟内壁画,讲解窟内故事,与科技相结合,为一大创举。
敦煌之行,留下了几分遗憾,迫于行程安排的疏忽,放弃了阳关玉门关之行,再见敦煌,再见河西走廊,有机会定将再来。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6-02-01
银川
2016.1.27
对银川,略微带着点怅然,或是这趟旅程的末尾,有些困乏。银川,银色河川,对黄河的利用,遍修灌渠,让此地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曾有兴州之名,旧名兴庆府,作为西夏首都将近两百年。党项一族早已消失不见,但银川之地留下了深深的西夏烙印。那段掩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让银川自豪不已,由此,银川成了宁夏地区的中心。贺兰山下西夏诸陵早已无法分辨昭穆之序,高大的陵冢被唤做了东方金字塔,为何不将西方的金字塔乘坐西方的大夏皇陵。贺兰山之名,带着几分悲壮,银川之地,略微感觉不那么自在,历史可能会被选择遗忘选择突出,然而有些东西,有一天会正本清源的,秦北地郡故地。
银川承天寺塔,高十一级八角楼楼阁造型,整个塔体型修长配上塔顶塔尖,恰若一支铅笔。登塔内,木制楼梯架在中空预留处,颇有些陡峭,但越高似乎越发宽敞,虽然在外观有层层收缩之势。塔虽在外看十一级没面皆有窗口,但三级之上顶层之下每级只有两扇明窗,逢奇东西朝向,逢偶则南北。顶级之上,四向皆开,在塔上能看得银川城内满是屋宇,西面的高楼要比其他三面密集。据说天气晴好之际,能在塔上望见远处的贺兰山,承天塔上的视角,贺兰山恰似一尊卧佛,守护着山下的皇陵和西夏的江山。虽然今日的天气看上去也晴好,天空湛蓝,PM2.5也仅六十多,但仍旧不见贺兰山的影子,守塔的老者说今日银川的天空带着点灰蒙,略不解其意,看起所拍之照,还真有能看见贺兰山的踪迹。承天塔,原为西夏国主李元昊死后,其子年幼继位,时成为太后的李元昊皇后为祈求上苍保佑其母子,护佑西夏国泰民安,将佛骨舍利葬入,并修承天塔,然而承天塔并未能福佑西夏国祚绵永。如今的西夏承天寺塔为嘉庆年间重建,原塔不经地震而损毁塌圮。承天塔的塔刹被整成绿琉璃饰成的灯笼式样,用灯笼一词不大恰当,让人略感其带着几分伊斯兰的风格,不知为何被修成这般模样,此塔似乎也与伊斯兰无关。或许这种造型本身就和伊教无关,在历史上或有些特殊说法,有其自身含义。承天寺塔下存着一座山门,银川之地的庙宇,山门看上去比别处有几分紧缩感,同时屋顶正脊也特别高,从而坡面更为陡峻,总有些不自在。如今承天寺也仅剩下几间残殿,远不及昔年规模,作为当年皇家寺庙,还有遗迹也是一种幸运。
承天寺塔被当地人称为西塔,海宝寺塔被称作北塔。提到海宝之名,首先想到的是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当看到海宝塔名时,首先便觉得有些怪异,当得知其为第一批国宝时,便更为惊异,当真正见到海宝塔真身时,便对其不同寻常的样子给震惊了。若是一般的楼阁式塔,要么为方塔,要么六角或八边,要么正多边远观近圆形,可这塔挺有意思,在方塔的基础上略有变化,四面券门处出轩,即向外突耸出一段距离,每级成十二檐之势,四角悬铃,风过铃响还颇有韵律。讲解说海宝塔呈繁体亚字形,稍不准确,应是在方形基础上,加十字构架,十字破口框。海宝塔与承天塔遥相呼应,只可惜海宝塔不能攀登,不然可体味一把对望之感。海宝塔虽创始年代已不清,但其年岁可确定比承天塔久远,十六国时期夏王赫连勃勃曾倡修此塔。海宝塔亦未逃过地震之灾,现存海宝塔为乾隆时候复建。海宝塔建于高台之上,其后有另处高台有桥与海宝塔相连。台上有玉佛殿,卧佛殿,玉质佛像总感觉甚为怪异,海宝塔简介看其殿宇名目繁多,初以为其规模应不小,然而进庙后才发现,一间屋前后门各开,祀以不同佛像,于是乎,一屋成两殿,着实巧妙,寺内游人颇少,来庙之人多为信众,寺内僧尼不少,大多朴素,潜心修行,北塔临近小湖一处,晚间,塔被灯光衬得神秘,湖光塔影,又是一处胜景。
银川玉皇阁与鼓楼相隔不远,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挺有趣,玉皇阁本是最初的鼓楼,又作谯楼,内置钟鼓以作报时之用,到晚清,银川地方官筹划着别处建高台,布些亭台楼阁,不过当时未能完工,光绪末年,当地士绅集资将未尽的楼阁继续建造改做了鼓楼,原本的鼓楼供奉了玉皇大帝,遂改称玉皇阁。两阁楼建得还独有特色。
银川鼓楼,和别处稍有不同,别处鼓楼,大多仅有孤楼一座立于方台之上,而银川鼓楼,却有些复杂,四座形制相同的歇山顶小殿分立四角,一栋纤瘦的楼阁处中央,楼阁四周出廊,成对称分布,造型紧凑美观,中央楼阁亦是正脊高耸,屋顶坡面陡然,很有意思。鼓楼门楣四周分别题着东“迎恩”,西“挹爽”,南“来薰”,北“拱极”,银川鼓楼,作为银川的一处象征,建成后见证了银川诸多重要时刻,时解放军入城,地方政要便在此检阅。鼓楼虽精美,但其基座毕竟为夯土垒成,似乎情况不大乐观,好在近些年多加维缮,鼓楼愈焕雄姿。
银川玉皇阁,最初的鼓楼,基台成长方形,其上建筑亦是紧凑,不大的地方挤着两座三重檐歇山顶的亭式钟鼓楼,钟鼓楼中夹着上书“一览河山”的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的南出券棚殿,券棚殿正中还有着颇为精美的卷棚抱厦,主殿北侧亦有卷棚顶殿宇,基台正中开南北向通道。近些年,玉皇阁顺利晋升国保,如此精美端庄的木构高阁,不能拾级而上处其中一品奥妙颇为遗憾,一个城市能有一点自己独特的东西在当下难能可贵。银川的塔,银川的楼阁,银川的王陵皆带着其各自的印记,组成了人们对银川的一个印象,至少不是钢筋森林中的迷离,至少还有一个叫西夏的古老王朝在兴庆诉说着早已消逝的过往,任由雨打风吹过,有着自己的个性。
宁夏省博处新区之中,通史主讲了宁夏地区历史源流,从史前的齐家文化,到菜园文化,文明在洪荒之中逐渐向前,陶器,石器也愈发精美,宁夏地区的文明,农耕与游牧杂处,先秦之时此地聚集义渠,朐衍等三个方国,先后被秦所并,宁夏地区始置县,也成为帝国西北边陲,魏晋南北朝时,时局纷乱,宁夏也变成了各族轮番登场之地,文化在碰撞。丝绸之路上的宁夏,有两大重镇,南原州,北灵州,原州为今固原,灵州在吴忠附近,这片土地,连接着从凉州到平城,从居延进长安的路途,两路交点,自然成一片富庶之地,此地还出土了西域罗马的金币,外籍商人的墓地,其器物也有西方影响的痕迹,银川作为西夏首府,宁夏作为核心区,自然有着诸多西夏遗迹,西夏文字因其湮没已久且字型复杂,仿照汉文而造,已无人能识,好在有辞书,夏汉对照版本出土,才有了解开秘境之匙,西夏的诸多礼仪,制度悉仿宋制,但亦有其独特之处。铜牛,铜马的出土让人看到西夏工艺的神妙;元时宁夏为秦王辖地,建宁夏府路,明在此设边关重镇,清初西征此地又成重要大本营,宁夏一地,从历史走来,又向未来迈进,哺育世人。宁夏地区处贺兰山内,有着众多的岩画遗存,这些岩画以质朴的笔调,粗野的符号或画或书讲述着史前他们经历的日子,或祈祷或庆祝或寄托内心所思,这些岩画应是文字之源,打开了文明之光。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6-02-01
后记

十余天的旅程告一段落,天明之后,火车已行驶在狭长的内蒙之中,北国似乎是雪的世界,窗外的阴山山脉带着白雪绵绵起伏,四野之间尽是素白,还算头一次独行这般久,十余天也不长,不到四百小时,从甘肃东南一路跑到甘肃西北,又从宁夏绕回北京,一路充满未知充满惊喜,也有遗憾,虽看似计划周密,然而在路上也需应时更改计划,一路的欣喜与期待,西北诚不负望,如此看来,冬季出行西北虽冷但风景独好,雪原减弱了几分戈壁的苍凉,漫天黄色之间多了分变化,不减壮阔反添寂美,更重要在于人少风景幽,西北大甘肃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谢谢一路遇见的人们,该回家过年了。

                        2016.1.28 于K886 西宁—天津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6-02-01
本来还有些配图的似乎到限额了,就不发了,嘿嘿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6-02-01
与我夏天自驾西北行程路线差不多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6-02-01
楼主提到了酒泉的「晋城门」,这个确实比较有意思。我家刚搬到酒泉时,我发现这边有一条「晋城路」,很不解,还以为是山西晋城援建的,或者是纪念晋城的知青、移民之类的。后来一问老居民才知道,酒泉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的「晋城门」。晋城路是因晋城门而得名。

楼主提到了纪录片《河西走廊》,有空可以看看我看完该片写的「观后感」。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6-02-01
洒酒甘泉,以飨壮士。
楼主何不提提乌鞘岭,此为入河西走廊之界首。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6-02-01
图文并茂,好贴。
撤销地级和市辖区,合并县市区,省直辖县市,县市直管乡镇。只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面积较大的省份可以考虑分省,其余省份面积太小没有必要分省。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6-02-01
我游西北写下游记如下,可在新浪博客中搜到。
  1. 自驾大西北-兵发西夏去也
  2. 自驾大西北-胡服骑射赵武灵
  3. 自驾大西北-应县木塔立朔方
  4. 自驾大西北-戈壁新城康巴什
  5. 自驾大西北-古塔凌霄镇兴庆
  6. 自驾大西北-西部影城镇北堡
  7. 自驾大西北-驾车踏贺兰山缺
  8. 自驾大西北-白高大夏留遗迹
  9. 自驾大西北-沙漠河湖协奏曲
  10. 自驾大西北-三万年的水洞沟
  11. 自驾大西北-青铜峡谷百八塔
  12. 自驾大西北-武威文庙承华夏
  13. 自驾大西北-张掖丹霞甲北国
  14. 自驾大西北-河西走廊祁连山
  15. 自驾大西北-高楼林立西宁城
  16. 自驾大西北-厚土贵德黄河清
  17. 自驾大西北-黄教圣地塔尔寺
  18. 自驾大西北-释道儒伊老爷山
  19. 自驾大西北-西海屏风日月山
  20. 自驾大西北-水天一色青海湖
  21. 自驾大西北-东方瑞士祁连县
  22. 自驾大西北-绝壁石窟麦积山
  23. 自驾大西北-大唐丝路小雁塔
  24. 自驾大西北-秦统天下兵马俑
  25. 自驾大西北-天子驾六周瑰宝
  26. 自驾大西北-祖庭释源白马寺
  27. 自驾大西北-华夏文字起殷墟
取消市管市县,撤销乡镇,县级自治。
都┬─区
│└───县
省┬─市───区
 ├─────市、县
 └─州┬──市、县
    └市─区
注:各级行政均可自治。州一般是自治州。州辖市大者可分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