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团→青湖镇,“青”为蒙古语“神灵”,"湖“为汉语。
102团→梧桐镇,“梧桐”为汉语,北疆叫“梧桐(树),南疆叫”胡杨(树)”。
103团→蔡家湖镇,“蔡家湖”为汉语,清光绪年间有从内地逃难来的蔡姓人家到此耕种、定居,靠洪水侵润后的土地种田。
105团→枣园镇,“枣园”为汉语,因昔日此地荒草茫茫,遍生沙枣树,得名。
106团→马桥镇,106团7连西北约6000米有清代的马桥城。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呼图壁逃难的汉民为抵抗阿古柏侵略军的民族仇杀,在今7连一带筑马桥城自卫,住有12年,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新疆收复后逃到该城的难民陆续返回家园,呼图壁河下游水量减少,城渐废,因河道将马桥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进城的洛克伦河(马桥河)上架有木吊桥,仅容一人一骑通行,得名“马桥”。
芳草湖农场→正繁户镇,“正繁户”为汉语,因公元1795年(乾隆六十年)清从甘肃镇番(今民勤县)移民来此屯田,民屯得名“镇番户”,1952年更名为“正繁户”,1996年更名为“芳草湖”,1983年地名普查时再更名为“正繁户”。
奇台农场→四十里腰站镇,“四十里腰站”为汉语,光绪年间奇台县治由靖宁城(今奇台县老奇台镇)迁驻古城(今奇台县古城乡),本地地处两城之间,向背各40里,故称。
红旗农场→四场湖镇,(“场”应为“厂”)据《新疆志稿》记,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屯田军在此设军马厂,将巴里坤东厂军马移牧于济木萨(今红旗农场),每群一百,分五群,分牧五处,本地设厂排序为四、五,又因地处潮地,有草滩、水草茂盛,得名“四厂湖”、“五厂湖”。
新湖农场→新湖镇,“新湖”为汉语,因此地有一草湖。
北塔山牧场→库普镇,“库甫”为蒙古语“木柄”、“木桶”。
军户农场→二畦镇,“二畦”为汉语,据清《新疆图志.沟渠志》载,乾隆年间(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军在三屯河西侧屯垦、筑城堡安置移民、屯田,修有三条东西向土渠,南向北土渠依次称头渠、二渠、三渠,因本地处二渠、三渠之间,得名“二渠”,汉语回族方言称“渠”为“畦”(即“渠间地”),后渐名“二畦”,公元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筑城堡安置移民屯田。
共青团农场→芨芨槽子镇,(应为“芨芨槽”)“芨芨槽”为蒙古、汉语合词,“芨芨”为蒙古语,即多年生密丛禾草芨芨草,“槽”为汉语“草”的谐音,因此地被洪水冲为沟槽、洼地,芨芨草生长茂盛。清光绪、宣统年间绘制的昌吉地图标有“芨芨槽”地名即是这里。
六运湖农场→六运湖镇,“六运湖”为汉语,清时从哈密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设有营塘(为转运军需物资的车驼人马而设的机构),负责粮食等物资转运,此地为第六处,又因地处湖边,得名。
土墩子农场→土墩子镇,“土墩子”为汉语,旧有一高阜土墩(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