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内许多古城相比,苏州古城有许多独特之处,譬如:明清府城多为一县附郭,最多也不过两县附郭,只有苏州府城则是罕见的三县附郭,府衙和三个县衙都在城内,江苏巡抚衙门也在城内。形成奇特的三县分治的府城。(三县分别为吴县、长洲县、元和县)
明清苏州旧抚、藩、臬、府、县治所一览:
旧抚署(巡抚府):
旧址宋时称南宫坊,清时称抚辕前,今称书院巷,为卫生学校地。
明永乐、宣德年间,抚署建在南宫坊鹤山书院,书院则向东南隅移建。
清顺治二年(1654),明巡抚署毁,巡抚土国宝购朱明寺旧址的许宅改建为抚署(清时称朱明寺前,今景德路中间一段、王天井巷西侧一带)。顺治九年,抚署暂驻府学明伦堂,后在抚辕前的抚署旧址重建新抚台。咸丰十年(1860)又毁。同治五年重建。
宣统二年(1911),抚署改都督府,不久又称江苏都督府。
民国三年,苏常道署设在旧抚署。
旧藩署(布政使)现已不存在:
旧址清时称王衙前,今为十八中学地。
康熙元年(1662),购吴县升平桥西北、明王鏊别墅建藩署。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四年重建。
旧臬署(江苏提刑按察使):
旧址在今歌薰桥、道前街市区机关办公地一带。
清雍正八年(1730),由吴县东兵备道署改建。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六年(1867)重建。宣统二年(1910),提刑按察使改提法使,为提法使治所。
旧府署,现已不存在:
旧址在府前街,今道前街东面一段,曾为吴县第一招待所址。
明太祖吴元年(1367),建新府治。
清时苏州府治残毁,后重修。
民国十七年,苏州市政府署设在旧苏州府署。民国十九年,苏州市撤消,吴县县政府迁入。民国二十二年,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府前街的吴县县政府内。
民国二十七年,伪吴县知事公署设在府前街的吴县县政府址。
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后的吴县县政府仍在府前街址。
1949年苏州解放时,苏州市人民政府设在府前街的吴县县政府址。
旧县署,现均不存在:
一、吴县署
旧址清时称吴县前,今称古吴路。
明洪武元年(1368),吴县县治移大太平桥西北。清顺治二年(1654),吴县县治毁,后重修。咸丰十年(1860)又毁。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
民国元年(1912),苏州军政府民政长署设在旧吴县县署。民国十六年,吴县县公署设在旧吴县县署。
二、长洲县署
旧址清时称长署前,今称长洲路,为职业大学地。
明洪武元年(1368),长洲县治移乌鹊桥西北。清顺治二年(1654),长洲县治毁,后重修。咸丰十年(1860)又毁。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
三、元和县署
旧址在今元和路,为市第一中学地。
清雍正二年(1724)设元和县,六年,在十郎巷购陈宅改建元和县署。
民国三十年,汪伪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元和路元和县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