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省政府办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15个方面出台具体措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到了“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区)” “有序启动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本人对行政区划改革颇有研究,我认为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改革现有已与形势不相适应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尤为重要,急需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曾发挥较大作用,但在新时代其弊端日益突显,被广为诟病,主要体现在:
一是层级过多。从中央到省、市、县、乡共有五级政府,与共和国成立时的制度设计相悖,因此五六十年代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县县合并行动,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和交通、通讯条件,这些合并没有成功,但为以后的改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层级过多使得政策效应层层递减,行政效率降低,导致层层发文、层层开会,使得督查检查等等增多,这也是造成基层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经济、交通、通讯条件等得到大大改善,层级改革已到了不得不旧事重提的程度。 二是幅度过少。国家层面现在管理一级政区34个,已经过实践检验,应予稳定;省层面管理幅度(以湖南省为例,下同)为14个市州;市层面管理幅度最多为12个,最小为4个,平均只有8.7个;县级层面,政区数量多,彼此差异很大,小县管理幅度也只有10个左右,大县基本在20-40个之间。县以下乡镇经多年改革已基本调整到位,能较好地服务于“三农”,已改无可改。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省、市层面及小县管理幅度过少,原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但与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已不相适应,浪费了行政资源。 三是地级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除长沙市和武陵山区人口稀少的张家界、湘西州外,现有地级市规模过大,面积多数在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500万以上,但城区人口多在50万--100万之间,这个级别的城市实际上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但其管辖区域却太宽,其下面很多乡镇距市区车程在2小时以上,很难被辐射到。而市与乡镇、街道之间还有县区一级,使得市一级越来越变成“二传手”的角色,与基层相疏离。再加之2010年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以后,市级已无财力和意愿来支持县级发展,管理服务力不从心。再说大城市传统的“摊大饼”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省内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口叠加式的大城市。除省城镇规划体系中确定的3个省域副中心岳阳、衡阳、常德外,地级市更多的精力要放到本市区的发展和下辖乡镇的管理服务上来,深挖潜力,修炼内功,以建成城区人口100万左右的大城市为目标,打造自身的1小时经济圈。 四是束缚了强县大县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不少强县大县的经济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有的其实力已可与弱地级市媲美,就像一个小孩已长成了一个大人,这时就要给他换上新的衣服,给他更多的自主权。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闯出新路子,展现新作为,湖南需要进一步推进省县直管改革,加速建设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助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行政区划改革贡献湖南智慧和方案。 1、围绕高质量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进行长株潭内部及周边县市区划调整。一是推进撤县改区。拓展和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将市区的母县改区,这一点株州已走在前面,原株州县已改为区,纳入城区发展。下一步,长沙市要将长沙县改为区,湘潭市要将湘潭县改为区。调整后,株州市面积1917平方公里,人口129万(星球地图出版社2020年数据,下同);长沙市面积3907平方公里,人口379万;湘潭市面积2792平方公里,人口187万。三市是湖南城市发展的核心,未来拟发展成为城区人口800-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力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二是推进省县直管。长株潭城市周边县市因良好的区位优势,普遍发展很好,经济实力在全省排位靠前,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其中、浏阳市、宁乡市、醴陵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将它们由省直管适得其时,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构建1小时都市圈,形成围绕长株潭主城区的“米字形”城镇发展格局。这里面还包括攸县、茶陵县(可合并小县炎陵县)、湘乡市、韶山市(因特殊地位由省直管)、衡山县(与衡东县合并,原为一个县,顺理成章)、湘阴县、汨罗市、平江县等,覆盖人口约1000万。 2、围绕撤县(市)改区,实现环长株潭地级市区划调整到位。一是合理确定地级市规模,推进周边县市改区。原地级市回归本位,集中所有精力贴近基层、贴近民生,带领本市区经济发展。这里面涉及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其中,岳阳、衡阳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区人口已超过100万,娄底市、益阳市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在这一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也正是大城市病显现的时候,周边县市改区后,要避免简单的连城,防止摊大饼式扩张,要实现组团式发展。具体方案为岳阳将岳阳县、临湘市改区,衡阳将衡阳县、衡南县、祁东县改区,娄底将涟源市、双峰县改区,益阳将桃江县改区。这样调整后,岳阳市面积5942平方公里,人口231万;衡阳市面积7742平方公里,人口428万,两市城区均以积聚200-300万人口为目标;娄底市面积4052平方公里,人口257万,益阳市面积3919平方公里,人口222万。二是推进环长株潭地级市取消县市代管。将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代管县市全部取消,由省直管。这里面有:华容县、耒阳市、常宁市、新化县(与冷水江市合并)、安化县。还剩下沅江市、南县地位待定(为加强洞庭湖区保护,两县又是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受限,且规模一般,不再单列直管,可考虑仍由益阳代管,或沅江市改区,南县与华容县合并)。上述县市直管后,再加上常德市区、邵阳市区,邵东市,覆盖人口约2500万,有利于打造环长株潭群市群2小时经济圈,圈内涵盖4500万人口,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分布均衡,势必极大地促进我省城市化建设和经济飞跃发展。 县财直管已推行多年,再者前些年,每个地级市均拿出一个县市名额进行省直管县改革,可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合理确定地级市规模后,将代管取消,改革更进一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3、围绕扩权强县,继续推进省县直管。给部分强县、大县松绑,解除束缚,取消地级市代管,由省直辖,进一步简化层级,提升效率。如可将郴州的桂阳县(合并嘉禾县),永州的祁阳市(可考虑合并祁东县西北片区,使祁水河流域全部在祁阳境内),邵阳的邵东市,常德的石门县、澧县(合并津市市、临澧县)直辖。这些县市或是大县、或是强县,区位条件优、城市积聚人口多,经济发展潜力大,对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4、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除大湘西地区(含张家界市、湘西州、怀化市、邵阳市,因这些地区为山区,人口呈外流趋势,主要定位为生态产品供给和农产品提供,不是经济优先发展方向,地级市仍需发挥核心龙头作用。后期域内可根据发展情况逐步析出隆回县、溆浦县、沅陵县、芷江侗族自治县(合并新晃侗族自治县)),剩余地级市郴州、永州、常德全面完成行政区划改革,大约析出5县市,全省形成13市(地级市,含3个代管市,辖21县市)1州(辖8县市)26县市(省直管县市)的局面。省县直管基本完成,层级得到精简,扁平化管理得以实现,行政效率将得到大大提升。原地级市也有更多的精力来贴近民生,发展经济。 当然,在区划改革推进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得到解决和引起重视。如:合并后县市的级别问题,被合并县市的发展问题,原地级市管理体制调整的问题,以及需及时配套安排一批交通项目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创新方法、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相信都将得到妥善解决。 [ 此帖被小黑马在2023-06-06 19:5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