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028阅读
  • 51回复

[省制]行省制度的本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4-07-29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5 16:48:27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liucheng1972在2004-7-9 21:26:10的发言:
说得好,你看从元以后,中国再没有分裂!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不叫分裂?
[/quote]

若不是受到近代殖民主义强化的“中国意识”,若还是处于帝王时代,北洋军阀早就个个建国称帝了!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4-07-30
即使在没有近代“中国意识”的古代,“称王称帝”的最高目标都是“统一天下”。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令人称奇的精髓所在。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6-08-26

元末數十年的割據也是分裂吧!設置行省,建立便於軍事控制的地方政制,妄圖以北制南,也只能是在政權強盛時略有作用。


元之行省以北制南,結果恰恰死在諸「南人」革命政權之手。清沿用行省以北制南之制,結果呢?就可以避免地方反抗中央割據了?


所以說,「行省」這個成事不足,敗政有餘的制度一定要廢。不僅僅是個名字的問題,更可怕的是「省」這個字背後所蘊含的地方行政思維方式!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6-08-26

建议大家看看 钱 穆 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ISBN 7-108-01528-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仅讲到了历代地方政府(含行政区划)的优劣得失,也讲到了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对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很到的好处。

[em17]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6-08-27

这里有全文,分上中下三部分:

http://www.inuo.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2

http://www.inuo.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3

http://www.inuo.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4

但缺原《序》,我抄来补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 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 抹杀。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我们若要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这是我想写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再则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 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 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 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 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 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 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这是我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但由于国家大局之动荡,私人 生活之不安定,而自己想写的,感到比这一部书更重要的也还有,因此此书终于没有写。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承何敬之先生要我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讲期只 有五次,每次只限两小时,又为旅途匆忙,以及其他条件,并不能对历史上传统制度详细陈述,精密发挥,只择汉唐宋明清五代略举大纲。本来想再就讲演记录把在 讲演时未及提到的,略事增补。不幸讲演完成,我及负伤养病,在此期间,没有精力对此讲稿,再事改进。只得就原记录稿有与原讲义旨走失处稍稍校正,而其他不 再润饰了。将来若偿宿愿,能写出一部较详备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则属至幸,而此书得以抢先呈教于读者之前,亦可稍自欣慰,并在此致谢何先生之美意。若无何先 生这一番督命,连此小书,也不会有仓促完成之望的。此稿初成,在一九五二年八月我在台中养病时。嗣后又有邀约,请写一本“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 截稿期限甚迫,乃就此稿稍加修改,如唐代的两税制,明代的赋税制度等,均有若干新资料补入,较原稿稍微充实,然恐尚多疏漏谬误,切盼读者之指正。

一九五五年八月钱穆于香港

心存千秋 方能面對目前; 胸懷全局 始可經略一方
http://mkcnzaa.blogspot.com/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6-08-28
多谢香江过客![em01]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6-08-30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2 17:20:18的发言:
就是按“山川形便”原则废除省制,重新划分地理单元,改为“州-县”两级!


这位兄台建议甚好,不过“州”这个名字可能已经无法使用了,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城市名称里面含有“州”字,若不该则易造成混乱,改则成本太大。[em01]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6-09-03
如果是剝離軍事職能的純文職政府,倒是可以山川形變。但是軍事區劃,尤其是大軍區的劃分,必須犬牙交錯。
問題是,軍區的劃分也往往與文職政府的行政區劃吻合。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6-09-03
以下是引用Franc.She在2006-9-3 15:46:52的发言:
如果是剝離軍事職能的純文職政府,倒是可以山川形變。但是軍事區劃,尤其是大軍區的劃分,必須犬牙交錯。
問題是,軍區的劃分也往往與文職政府的行政區劃吻合。


樓上的還真是欠考慮ㄚ。

軍區要犬牙交錯?這是哪國哪朝哪代的理論?行省的區劃有哪些特徵可能兄也沒認真考量過就想當然ㄅ......

行省為殖民統治下民族對立之產物。其犬牙交錯的特點是「海浪狀」,即是說從一個方向朝其他方向一浪蓋一浪,歷史上主要就是以北制南,因為元清兩朝都一樣是北方遊牧民族,老窩都在北面。其中,元朝是純粹的由北到南一省制一省(元朝將人分四等,北方人地位高於南方人),比如陜西與四川不已秦嶺分界,就使得北方的蒙古軍團可以更容易地由安定的陜西南下進入四川鎮壓「南人」的反抗。明是漢人政權,初又定都南京,所以在區劃上儘量除去了犬牙交錯的形勢(由於一時不能驟改,所以還是遺留下很多問題),滿清則由於武力不如蒙元,不得不沿用明朝的布政司區劃(後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兩部乃明末已成為無名有實之制度,江蘇安徽之分割則是為了抑制經濟發展),而是更多的採用行政技術手段來達到壓制漢人的作用,也就是由督撫專制地方軍民,增加行政層次等。滿清的技術固然較蒙元高超精緻,可惜畢竟沒有那樣明確的「方向感」,也為後期地方的反叛造成了更大的便利(這只是次要因素之一)。

而從國防的角度講,犬牙交錯的效果...很明顯是反作用的。尤其是在沒有民族地緣對立的時代。無論建都在哪裡,從一個方向去壓制其他方向是沒有甚麼效用的,因為叛亂就恰好先發生在北邊,或是東邊,或是西邊,而不是南邊,除非我們也把自己分成幾等,越南地位越低哈哈哈,台灣人最賤是ㄅ?那就把咱插入福建囉(應該會有某人當即在台北宣告獨立^_^)。相反的,犬牙交錯的結果是遭致外敵入侵時各軍區更難加以抵抗了(抗戰時中國在這方面也吃虧了的說,沒有事先安排好合理ㄉ軍事區劃以利於設險制敵)。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6-09-03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2 17:20:18的发言:
就是按“山川形便”原则废除省制,重新划分地理单元,改为“州-县”两级!


支持!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6-09-03

雅昭兄与我心有戚戚嫣

[em01]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6-09-03
并黄河南北为一省的貌似是明朝的河南布政使司,而不是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6-09-04
以下是引用hand在2004-7-12 17:20:18的发言:
就是按“山川形便”原则废除省制,重新划分地理单元,改为“州-县”两级!

把武汉拆了8,横跨长江,显然没有按“山川形便”。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6-09-04
以下是引用北极星在2006-9-3 22:43:18的发言:
并黄河南北为一省的貌似是明朝的河南布政使司,而不是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

是的,明河南布政司的區劃主要是一時軍事需要所遺留的問題。元的省份是絕對的以北制南,怎麼可能會讓南省跨過北省的地形?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6-09-04

元明两朝省界变化很大,现在的省界基本上是继承明朝制度演化的,要说有问题也是明朝的问题,而不是元朝。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6-09-05
不敢苟同![em05]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6-09-05
以下是引用北极星在2006-9-4 19:08:56的发言:

元明两朝省界变化很大,现在的省界基本上是继承明朝制度演化的,要说有问题也是明朝的问题,而不是元朝。


本末倒置了!而且樓上有嚴重割斷歷史發展斷章取義之虞。

明以來至今省的區劃沒有太大的變化,但這決非簡單歸罪明人的理由。

你去研究一下宋以下至今的各地具體區劃沿革史料就會了解:明之布政使司乃對元行省之反叛,是對宋金路制的一次大回歸,但是又遺留了元行省的很多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按照存在主義來說,此乃歷史合理性與不合理性之間激烈鬥爭的階段性戰果。換一種說法,則曰:明之布政使司,是以元行省為基礎,而對宋金路制的回歸。以元行省為基礎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明承元制。那為甚麼元可以對宋的路制有比較徹底的改變呢?根本的說,是因為元初蒙古民族所具有的巨大破壞性與殖民性,包括物質文明的與精神文明的。而明作為文治政權,更多的是具有保守的承襲性。

所以,我們現在的分省雖然仍存有很多元行省遺留的病症(沒辦法,滿清恢復了行省及其殖民精神以致於改革不能繼續),但我們卻要感謝明人!要是沒有他們之前的努力,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會比現在還要嚴重地多,改革要困難的多!我們要做的,是繼續他們的華夏復興之路!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6-09-05

行政体制和区域划分是两回事。区域化分上如今多承明制,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综合规模=人口(百万)*3+面积(万km2)
面积包括陆地、内水、基线之内的内海以及12海里领海的面积。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6-09-06
以下是引用北极星在2006-9-5 21:05:30的发言:

行政体制和区域划分是两回事。区域化分上如今多承明制,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区域划分体现着行政体制的特点,怎么是两回事。
[em05]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6-09-06
政制和區劃是相配合的!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6-09-06

依戰略地理之關聯理論,戰區乃為實行軍事戰略計畫、執行軍事戰略任務而劃分之作戰地理區域,其具相對獨立之作戰體系。合理劃分戰區,可以構成合理的戰略佈局,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

戰區既為兵防全局之一部,亦為戰略之整體。其應具動員組織通區民物之力,以保全用兵之能力,得應付多端之戰情。故此,於行政於經濟並當具相對的完整性,於兵事必具相對的獨立性,以總於大略,盡展當該戰區之優勢,獨立遂行所負之戰務。於自然地理要以良好的條件為依據,尤當能有效掩護諸要的,具備穩固之後方地域。於空間當具足夠之容量,有一定的正面與縱深,得容納大兵,並具一定的迴旋餘地,以利戰機。

所敵者誰?主防何方向?是為劃定戰區至首要。基於此,綜然分析軍事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經濟、社會、地區容量等諸條件。既當考量各地之自然地理特點及戰略地位,更當考量各戰略方向之部署,力求於全局構成完整的戰體,令其既利於各地獨立、持久作戰,又能增強全局之穩固。

戰區尋常以大山脈、大江河、重要的海峽為界,確定戰區範圍,應考量相鄰戰區之地理條件與戰略任務,使之利於相援與協戰。為便於鄰區間之協戰,應劃出戰區與戰區間之重疊地帶,並指定主要負責保障者。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22-07-30
回 东海风 的帖子
东海风:就是这样的,看看中国各省奇妙的版图形状就知道了。尤其是河南、安徽、江苏、贵州、云南 (2004-07-09 20:28) 

这个是明朝形成的了吧,清、民国、以至于今朝只能继承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22-07-30
回 雅昭 的帖子
雅昭:是的,明河南布政司的區劃主要是一時軍事需要所遺留的問題。元的省份是絕對的以北制南,怎麼可能會讓南省跨過北省的地形? (2006-09-04 17:38) 

话说大唐的山南东西道、剑南西川道也是“以北制南”。元明清以至于民国和今朝设陕西(陕甘)行省于西安才是以南制北。西安南边就是大山,陕西幅员的大部分都在西安以北。夹在秦巴两座大山中的汉江流域本身规模不足以自立为一省,只能南属或者北属。四川盆地为一独立地理单元,由于首都在北方,汉江流域附属于川盆其实是南辕北辙,毕竟剑门天下险不亚于秦岭大阻。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22-07-30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这个是明朝形成的了吧,清、民国、以至于今朝只能继承 (2022-07-30 17:40) 

行省制度始于元朝,是对宋以前郡县、州县制度的扬弃。但元的行省有军管区的含义,数量少,面积大,前期多变,少数为长条带状,多南北延伸,接近于后世的总督辖区。
除中书省外,辽阳特别是岭北行省,多不属于传统汉地,甚至岭北主体不在现今国境以内,此外北方主要有河南江北、陕西及甘肃行省。南方自东向西有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及云南行省。
明朝建立后,对元的行省制度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颠覆,中书省及九大行省演化为十三省布政使司和南北两直隶,但西北陕甘合二为一,甘肃并入陕西。其中除为北直隶(京师)继承外,中书省还分化出山东、山西两布政使司,及河南和南京(南直隶)的北部。河南江北行省西部主要演化为湖广布政使司北部,西北部与中书省一部分发展为河南行省(布政使司);东部作为主体部分与中书省、浙江行省一部分组成南直隶(南京)。浙江、江西行省基本一分为二,浙江除北部参与组成南直隶(南京)外,南部分出福建;江西南部分出广东;湖广除南部分出广西外,整体北移,并入河南江北一部分,成为新的湖广行省。四川、湖广、云南行省之间增加了贵州行省。因此,明的行省在元省基础上增加了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由八个增加到15个,增加了7个,几乎增加了一倍。
清朝入关后,继承了明的政治制度与区划体制,但是对三个面积广大的行省一分为二,从而形成了熟称的汉地十八行省。南直隶(南京)改江南省(这个省主体部分在江北)随后又苏皖分治,湖广南北两分为湖南湖北,陕甘也恢复为东西分治的局面。此外,边疆地区不实行行省制度,另设立五将军、两大臣辖区;内蒙古设立有直属中央的六盟和套西两特别旗。
当然,晚清面对边疆危机,行省数量开始增加,在边疆地区增设、改设行省。五将军辖区除乌里雅苏台(外蒙古)均改为行省,从福建分设台湾行省(但存在不久即为日本占据至1945年),至清末行省数量已经达到二十二个,形成了今天省制的基础。
辛亥以后,民国省制变化复杂,行省数量达到最多。
民国省制动荡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废府(州)存县,实行两次地方区划,省直辖县;但不久即感到多有不便,北洋政府在省县之间恢复了统县政区——道,国民政府定鼎南京后,逐渐演变成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属)体制。二是,增设新省,划小省级区域,一方面也是为省县直辖做准备,民国曾经三次增省,但只有从甘肃分设的宁夏、青海延存至今。
元省由于具有军事区划的意义,一般边界山川形变。岭北与中书省、陕西及甘肃行省之间有草原大漠阻隔。中书省北至朔漠,西、南皆为河,东至海,是一个边界比较清晰的地理区域,至于东北方向与辽阳行省接壤,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与早期唐道、汉晋州制相对应,大体相当于九州中的冀、兖、青及幽、并等州,唐河东道、河北道南部、河南道东部(由于黄河改道,由河南变为河北)。陕甘等地北、西截止于大漠,东枕黄河,南为秦巴大山,即九州中的雍州,或者唐之陇右道、关内道南部。河南江北行省位于长江黄河之间,西为伏牛山、武当山、三峡,东至海,也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略相当于九州中的豫州、徐州以及荆、扬两州北部,或者唐之淮南道、河南道西部、山南东道大部,南方自东向西的浙江、江西、湖广三行省,均北界长江,东西之间有山岭阻隔,浙江与江西行省之间主要有武夷山,江西与湖广行省之间主要是罗霄山和南岭。浙江与江西行省继承了九州中的扬州南部,分别对应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广南道东部,湖广行省对应荆州南部和和江南西道、广南道西部。四川行省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为界,云南行省则继承了南诏、大理所占据的云贵高原。四川略相当于九州中的梁州中部(益州)或山南西道、剑南西川道大部。夹在秦巴两座大山中的汉江流域本身规模不足以自立为一省,只能南属或者北属。四川盆地为一独立地理单元,由于首都在北方,汉江流域附属于川盆其实是南辕北辙,毕竟剑门天下险不亚于秦岭大阻。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22-07-30 18:21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22-07-30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行省制度始于元朝,是对宋以前郡县、州县制度的扬弃。但元的行省有军管区的含义,数量少,面积大,前期多变,少数为长条带状,多南北延伸,接近于后世的总督辖区。
除中书省外,辽阳特别是岭北行省,多不属于传统汉地,甚至岭北主体不在现今国境以内,此外北方主要有河南江北、陕 .. (2022-07-30 18:00) 

广西、福建、江淮3个行省在元末就出现了,明朝只是继承。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