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
简称:苏
人口:3288万
面积:39847平方千米
首府:苏州
GDP:51822亿元(2020年)
人均GDP:15.76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41
范围:
北界长江,南到天目山,西邻黄山太平湖,东北到长江吴淞口,东南到钱塘江杭州湾。本省主要是原江苏省除南京、镇江以外的长江以南部分,即传统上大部分的“苏南”地区。为便于太湖流域的整体治理、保护与开发,省界向南迁移,包围整个太湖,囊括原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两市,据有杭州湾北岸,并向西扩展到原安徽省的宣城。辖今江苏省的常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和镇江市代管的县级丹阳市,今浙江省的嘉兴市、湖州市,今安徽省的宣城市(不含绩溪县)。
命名:
现在的江苏省是因江宁府(今南京)和苏州府各取一字命名。未来的江苏省不再包括南京,但省名可延续不废,因其北界长江,以苏州为省会,取江南苏韵之风采,江苏之名,亦无不可。
划界理由:
自古长江为天堑,唐宋以前淮南江北多是自成一个地理单元,淮北、江南又风格别具。所以因山川形便之势,又考虑到语言习俗的差别,将原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这三个讲吴语的市整合单列出来,大体是春秋时代吴国的统御范围。
南京的主要方言是淮语,又称江淮官话,与邻近的安徽、苏北一带方言类似,而且自古为形胜之地,王者之都,世界影响大,将来应该继续以“金陵”的名气建设一座超级大都会,故不再纳入江苏省中。
镇江为南京门户,古称“京口”,其方言吴、淮杂处,主城区以淮语为主,与南京相似,故划归金陵大都会区。镇江代管的丹阳市,位于北方方言和吴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汇处,其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常州小片,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故而留在江苏省。
东部昆山与上海主城几乎连绵一体,多有在沪工作而返昆居住者,似此似乎可以考虑将昆山划归上海,但昆山历史底蕴与苏州渊源颇深,昆曲更为苏州文化所不可或缺者,为保持苏派文化完整,接续江南古典文化千年气脉,上海现代大都会区界线不往西拓展。
南部囊括嘉兴、湖州,包围太湖。因两市亦为吴语区,文化习俗相似,与苏州一样有很多小巧精致的水乡古镇,文化上同根源同流派。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宋朝时,以苏州(东吴)、常州(中吴)、湖州(西吴)为三吴,可见苏州、湖州一带自古即为一个统一的地理单元。现在的湖州虽在太湖之滨却无太湖的管辖权限,成了无湖之州,徒自望穿一湖波涛而不能收山水湖泊之利,这样一来,虽然整治太湖便于权责一致,但对湖州而言却殊为不公。今后苏湖划归一省,湖州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作“湖州”了。而有了嘉兴,江苏省与浙江省隔杭州湾相望,也有了一小段出海口,便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西部的宣城也属于吴语区,以盛产宣纸而闻名。湖州毛笔宣州纸,都是文房佳品,湖州书船也是闻名一时,可见这些地方自古都是纸墨飘香、文化昌明之地,根据语言风俗以及考虑到新划省区的地理几何形状的丰满完整,都可以将宣城纳入新的江苏省。绩溪县属于徽派文化,另行划出。
浙江省
简称:浙
人口:2717万
面积:58418平方千米
首府:杭州
GDP:37371亿元(2020年)
人均GDP:14.5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44
范围:
北起天目山、杭州湾,西括黄山,与九华山为邻,南以怀玉山、千里岗、龙门山、天台山等系列山岭分界于浙闽丘陵地带。辖今浙江省北部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等吴越文化之区;加上今安徽省东南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绩溪县,今江西省东北部景德镇市的浮梁县,上饶市的婺源县和代管县级德兴市,今浙江省衢州市的开化县等徽州文化浸润之地。
命名:
浙江省名,源于境内主要江河钱塘江的古称。新的浙江省,钱塘江仍然为境内最主要的江河,故此名不废。
划界理由:
从语言学上主要涵盖吴语太湖片和吴语徽严片。
宁波、绍兴和杭州东北部属于吴语太湖片。
杭州西南部的建德、淳安、桐庐和衢州西部的开化,古代是严州府地。安徽东南部黄山市、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的婺源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辖地。县名相沿至今,古貌犹存,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徽民徽语,别具一格,加上浙江省的建德、淳安、桐庐、开化这些古严州之地,以及受其辐射影响的江西德兴、浮梁等地,在语言风俗上形成共同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透露着东方社会与文化的迷人光影,全息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堪称古代社会的现实标本。徽州文化与吴越文化承续开阖,交融互见,都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于徽州话,有人主张作为吴语的分支,称为吴语徽严片,但也有学者把徽语看作是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支,语言学家赵元任即持此种观点。徽语作为吴语和赣语的过渡型语言,兼具二者的发音特点,又自有特色。“此意难为吴水白,斯名长共越山青”,无论划归吴语还是赣语,均不甚妥,不如自立门户,也不枉徽州文化馥郁古朴的千年传统和贯耳声名。但若要将古徽、严二州之地独立划省,则又体量太小,且古代虽为富庶之区,如今却天时、地利条件不再。整体划归浙江,在文化上能够保留徽州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特传承,使江南吴越文化与徽州文化相得益彰;在地理上可以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整个浙江流域贯通一体,不再受政区分割,便于全流域开发;在经济上,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既有徽语区的纵深可以作为经济腹地,又具有古代徽商和近代宁波开埠的悠久商业传统,宁波港作为全省的出海口,地位更加凸显。
舟山群岛依其地理位置,顺势划入浙江省。
疑议:
开化县位于吴语区和徽语区的交会地带,境内方言以属吴语上山片的开化话为主,北部马金镇说的是属徽语的马金话。开化县嵌套在淳安和婺源之间,鉴于地理几何形状的饱满,减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插花地困扰,开化县全境宜保留在浙江省内。
景德镇市北部的浮梁县语言习惯上属徽语区,中南部的景德镇市区和乐平市属于赣语区,是赣东北饶、信二府中饶州府地,现在也是饶州经济文化重镇,届时应本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最佳利好条件的原则,在尊重当地民意的基础上,考虑是将浮梁划入浙江,还是将整个景德镇市划入浙江,抑或整个景德镇市保留在原来省份。
题外话:
现代人起名,往往喜欢拿名山胜景之名直接作为地名,不仅有悖地名伦理和命名习惯,而且引发理解上诸多不必要的误会。
徽州更名黄山,不仅令千百年徽州文化茫然失其统绪,也引起人们对于黄山市区和黄山景区的混淆和误解。比如我说我在黄山,那么究竟是在黄山市区还是在黄山山上呢?两者可是相隔五十公里呢。再加上行政区划名称的泛指性,整个黄山市三区四县,九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面积,也都可以称作黄山,这样岂不是都乱了套?
还有湖南张家界,张家界本来是八十年代之后才慢慢崛起的景区名称,为了发展旅游,就把大庸市这个古老而又颇有特色和韵味的名称改成了乡土味道极浓的张家界市。以一个后起的小地名,取代古老的大地名,如果地名也有伦理的话,这简直是在“乱伦”。
作为景区名称,往往求其怪异、乡土、通俗、商业,而地名,尤其是较大行政区域的名称,则需要符合历史文化传统,需要雅正。张家界或许在商业运作上是成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不改掉大庸这个名字张家界就不会运作成功,这里成功的关键是景区自身的物华天宝、奇峰怪石,是整个城市为旅游而运作的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我相信在现代这个搜索引擎如此方便的大数据时代,更加不需要通过如此以偏概全式的更改地名来刺激旅游经济了。大家轻松点一点就能知道这个景区究竟在哪里,政府还是应该省省力气去提升一下其它配套和服务。一个人说:“我是张家界人。”另一个人说:“我是大庸人。”我感觉两个人气质都不同啊,潜移默化下,这种影响我不知道有多大。
东瓯省
简称:瓯
人口:2761万
面积:62525平方千米
首府:温州
GDP:20980亿元(2020年)
人均GDP:7.6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48
范围:
北到怀玉山、千里岗、龙门山、天台山等系列山岭,西到武夷山区,南到洞宫山、雁荡山,东尽大海。位于新浙江省以南,管辖原浙江省的金华市、台州市、丽水市和除开化县以外的衢州市,除苍南县、泰顺县之外的温州市,还包括原江西省上饶市的信州、广信、广丰三个区和玉山县,原福建省南平市的浦城县等吴语区。
命名:
本省为先秦和汉代瓯越国辖境,其国都在瓯江流域的温州,又称之为东瓯国。东瓯国君为越国后裔,越国末代君王无彊好战败亡,吴越之地为楚国所有。越国王族子弟纷纷南迁逃亡,自为君长,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建立了闽越、瓯越等国。后来接受汉廷册封,东瓯国王系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才纳土内迁,其地域被划入会稽郡。追溯历史渊源,该省以东瓯命名。
划界理由:
顾亭林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两浙兼吴越之分土,山川风物,迥乎不侔。浙西泽国无山,俗靡而巧,以地原自吴也;浙东负山枕海,其俗朴,自瓯越为一区。”可见古人对于两浙的分野早有对比研究。
本省分属吴语瓯江片、处州片、上山片、金衢片和台州片,对吴语区是一个兜底。划出南部苍南、泰顺两个闽语县分,划入福建浦城、江西上饶东部的市区和玉山县等吴语地区,共同组建一省。
衢州、金华、丽水一带自古即为山越文化的代表,与北部的传统江南文化风骨不同。
上饶东部为古信州府地,吴风浓郁,辛弃疾晚年隐居于此,写过“醉里吴音相媚好”。
浦城呈三角状楔入原浙、赣两省之间,县域以吴语为主,南部有闽语人群,径直划入吴语区的东瓯省,以免地缘形状上犬牙交错。
从地形上看,东瓯省以山地丘陵为主,金华、衢州的金衢盆地与上饶信江盆地迤逦相连。北以怀玉山与浙江为界,向南则与福建省交界于武夷山、雁荡山的群山连绵之间,地理形状比较完整。
该省海岸线曲折绵长,台州湾、瓯江口都是优良港湾,航运便利。北部钱塘江水系,水土丰饶,金衢盆地现为浙江聚宝盆,又是农业和原材料基地。南部瓯江水系,山势嶙峋,人多地少,穷则思变,小商品经济发达,“温州模式”享誉天下,数十年间使穷乡僻壤成富豪之都,加之风光奇秀,有畲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流域内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山水仙都闻名全国,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瓯江河口温州港位于宁波、福州两大港中间,地理位置和水域环境优越,辟为省会后,更能发挥优势,外引内活,带动全省发展。
淮扬省
简称:扬
人口:3086万
面积:52429平方千米
首府:扬州
GDP:30702亿元(2020年)
人均GDP:9.95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37
范围:
南界长江,北括淮河,西控洪泽,东尽大海,传统上的所谓“苏北”地区。包括今江苏省的南通市(不含启东、海门两个县级市)、泰州市、扬州市、盐城市、淮安市,镇江市代管县级扬中市,宿迁市的泗阳县和泗洪县,今安徽省滁州市代管的县级天长市。
命名:
淮扬是一个古老的地理和文化概念。广义的淮扬包括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即整个“苏北”;狭义的淮扬,在行政上,汉为临淮、广陵二郡,唐、宋为楚、扬二州,元代为淮安、扬州二路,明清为淮安、扬州二府,今天是淮安、扬州二市,两地历史上长期处于同一个大的行政区划中。在城市命名上,或可恢复淮安的古称“楚州”。唐朝的楚州富甲一方,是当时的名城,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淮扬省为《禹贡》“九州”中扬州的核心区域,故简称为“扬”。
淮扬一省的命名,沿袭广义的淮扬。该地区位于江淮之间,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饮食、方言、风俗等方面较为接近。北部与西南部是淮语洪巢片,俗称淮扬方言,因处在运河两岸,南北交流频繁,中原移民多,更接近北方音;东南角南通、泰州一带属于淮语通泰片,带有吴语底色。
划界理由:
自清代设置淮扬道,淮扬一带单独处于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当中已历三百年,交融荟萃出独具一格的淮扬菜、淮扬剧、淮扬方言等等淮扬文化。在地缘关系上,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这一段淮扬运河,古称邗沟,是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公元前486年开通的,为中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的运河。可见江淮之间在两千五百年前即已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为淮扬文化的孕育成熟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淮扬文化在语言和风俗上可以看做北部中原文化与南方吴越文化交融荟萃的产物,又别具自己的特点。在农耕经济、饮食习惯上,与北边淮海地区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的形态迥然不同。今天提到江苏省,很多人会想当然认为是南方省份,很难想象江苏北部的徐州居然是有集中供暖的北方城市,平时吃的都是大馍配大葱,典型的北方风俗。在语言文化上,今江苏省北部的徐州市以及宿迁市区,连云港市赣榆、东海一带,与安徽淮北同讲中原官话,跟今天江苏中南部的淮语区别明显。
虽然连云港市只有赣榆区和东海县讲北方中原官话,其他地方讲淮语,灌云、灌南生产生活更接近南方风俗,但考虑到淮扬省海岸线绵长,为给淮海省留出完整的出海通道,并保持地理形势的自然流畅,宜将连云港市整体划归淮海省。在命名上,连云港可恢复古代“海州”之名,因“连云港”作为一个港口名称代表整个城市并不妥当,且海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较高级别的行政区域两字地名也比较符合语言习惯。
宿迁市将宿豫、宿城两城区和沭阳县划归淮海省,泗阳、泗洪以及宿城区南部洪泽湖沿岸地带划归淮扬省,理由有二:一是泗阳、泗洪两县在语言文化上属于淮语区,而宿迁两个主城区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在语言文化上有南北之别;二是将洪泽湖的管辖权限统一在淮扬一个省内,避免九龙治水,各行其是,有利于治淮工程的整体推进;三是沭阳县虽也属于淮语区,但地理位置其实比中原官话区的宿迁市区更偏北,生活习惯上也有北方特点,如流行公共澡堂,饮食上南北兼容,常吃大饼,综合考量,还是划入北方的淮海省。
安徽滁州的天长市划入淮扬。该市像个拳头,深深嵌入今天的江苏省,淮扬建省后,它则成为卡在扬州与淮安之间的插花地。若划归金陵,它是金陵的边缘区;划归淮扬,则是靠近省会的枢纽区。于金陵而言,有没有天长无关紧要,于淮扬而言,有了天长,整个省的地缘形态才更加完整。而且天长人的语言也属于淮语洪巢片(淮扬方言),更宜融入淮扬。
镇江的扬中划入淮扬。扬中位于扬州、泰州、镇江之间长江干流中的岛屿上,语言分属淮语通泰片和淮语洪巢片,与泰州言语相通风俗相近,尤其是与泰州高港区隔江相望,两地有建设一座跨江城市的愿景。
南通大部属淮语区,但启东、海门两地与长江对岸的吴语区相近。鉴于上海西部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再往西扩张则挤占江苏腹地,今后将更多地向浦东和崇明发展,海门、启东与崇明岛一衣带水,划归上海郡,可为这座国际大都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福建省
简称:闽
人口:1956万
面积:68634平方千米
首府:福州
GDP:19577亿元(2020年)
人均GDP:10.01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44
范围:
东到东海,北以武夷山、雁荡山、洞宫山等与东瓯省相隔,西与彭蠡、怀洛二省分界于杉岭、武夷山区,南括整个闽江流域,与潮海省分界于戴云山脉。含今浙江省温州市的苍南县和泰顺县,今福建省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除浦城县、光泽县之外的南平市和除建宁县、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之外的三明市。大体上包含除赣语、客家话和闽南话之外的闽方言区。
命名:
福建之名,源于福州与建州(今南平)。缩省之后,福、建两地仍在域内,为闽江流域上下游两座重要城市,故省名一仍其旧,无须调整。惟建州今已改称南平,不妨复其旧称,使其名实相副。
划界理由:
福建地处沿海,从今天的角度看应是文明开化的先进之地,但在古代则不然,因境内山川险阻,其地形可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所以在古代实在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之区。与周围其他省份相比,福建也是最后一个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地区。古人甚至会认为闽中是个海岛,因为陆路险阻难通,闽人都是走海路与中原交流。
今福建省山川地理,武夷山脉与江西省形成天然屏障,自成单元,并未人为撕裂自然形胜,但在考虑自然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考虑人文因素。福建西南有大片客家人分布区,龙岩西部古称汀州,是传统的客家五州之一;南平的光泽、三明的建宁都属赣语区;北部南平的浦城主要讲吴语;剩下的所谓闽语区,其实也是差别迥异。
闽语是各种闽方言的统称,有人认为,闽语其实本不存在,它只是一百多年来语言学家在不断比对、探索和调查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极其笼统的概念,闽语种系下的闽北语种、闽南语种、闽东语种、闽中语种、莆仙语种是互不统属的五种汉语一级方言,彼此之间差异甚大无法互相交流。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话,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话,在海外都各有天地。闽南语延伸到广东潮汕,厦漳泉潮汕都是著名侨乡,是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拓荒的发轫之地,具有世界影响,故而将厦漳泉地区从原福建省分出,连同潮汕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闽南语省份。或许,当语言学界解脱了原本省级行政辖区的桎梏以后,在新的以“潮”为简称的闽南话主打省区,“潮语”概念会呼之欲出。
新的福建省在人文因素上是除闽南方言之外其他闽方言的集合区,在自然因素上位于闽江流域的山海之间,西部以武夷山脉为界的自然格局并未受到影响。武夷山区的光泽县划归彭蠡省,在地势上与福建省以杉岭为界。光泽县地处抚河流域,被今天的江西省三面包围,与今江西省的资溪、南城一体相连、方音相近,历史上也曾数次划归江西管辖。因为水不同脉、山岭相隔,光泽县在福建省内存在感低,划归彭蠡,依托鹰潭,或许能打开另一种局面。
金陵郡
简称:宁
人口:2050万
面积:29215平方千米
首府:南京
GDP:25900亿元(2020年)
人均GDP:12.63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27
范围:
沿长江下游分布,夹处于茅山和张八岭之间的长江沿岸地带。辖今江苏省南京市全境,除扬中市、丹阳市之外的镇江市,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芜湖市和铜陵市全境,除凤阳县、定远县、明光市、天长市以外的滁州市。
命名:六朝脂粉地,金陵繁华都,金陵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其名源自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后来建制沿革屡有更迁,但金陵之雅称却历朝不废,从官方的行政区划进入到文章诗画当中,成为文化地标,“金陵怀古”也成为一种文学母题,不断发酵酝酿,为这个民族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活水与审美情愫。金陵郡作为一个大都会区,恢复金陵的古称,既典雅,又通行,使金陵大都会既显赫于既往,又辉耀于将来,古今接续,气脉相连。都会区的核心南京市,仍可保留南京之名,尽最大可能在地域沿革变迁之后保留地名文化。
划界理由:
自吴大帝孙权立都建业,南京便引领着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以来,上海开埠得风气之先,异军突起成为“东方巴黎”。至今苏州、无锡纷纷争雄于省内,杭州的西湖暖风亦蒸蒸日上,盖过了虎踞龙盘钟山风雨。但南京底蕴深厚,山雄水阔,王气所钟,格局气象,大有可为,建成以郡为名的大都会区,承接华东,辐射华中,成为长三角地区向西带动牵引整个中原地区发展的枢纽。
金陵郡在现有南京市的基础上,向东含括扬中、丹阳之外的镇江。镇江古称京口,自古为南京门户,且大部分区域语言与南京一致,同为江淮官话而非太湖周边苏锡常的吴侬软语。
郡的特点在于城市化的指标比较突出,或都市区连绵成片,或城市星罗棋布,以便捷的交通相互串联,同城化程度高。金陵郡向西北含括除凤阳、定远、明光、天长之外的滁州市。考虑到凤阳、定远、明光三地距南京主城太远。凤阳与蚌埠渊源颇深(蚌埠出自凤阳,因铁路而兴,历史渊源如同石家庄之于正定),经济联系密切,同明光一起构成中原官话区在淮河南岸的延伸。定远则与合肥更加接近。鉴于此,三地不拟划入金陵。天长在地缘上楔入它省,与扬州为邻,拟划入以扬州为省会的淮扬省。这样调整之后,新划省区地缘形态更加饱满,语言风俗也不违和。
向西南则顺长江而上,囊括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城市沿江聚合,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是金陵郡最重要的节点和支撑。
南京与原江苏苏南其它地区不同,苏南大部为吴语区,独南京、镇江说的是江淮官话。所谓江淮官话,又称淮语,为西晋末年,中原乱离,北民南迁,挤占原来的吴语区域,并在长期摩擦交融的过程中受到吴语影响的一种方言。其语言归属至今学界持两种意见,有人认为应该属于官话系统的江淮分支,称为江淮官话;但自从晋语从官话系统中独立出来之后,与晋语一样保留入声的江淮官话从官话系统中划分出来成为独立方言区的呼声日高。无论语言学界如何争议,淮语终归是江淮地区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也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南京话就是淮语的代表音。
金陵郡语言上以淮语洪巢片为主,借金陵古都底蕴,南抚长江,北收琅琊,环滁山色,钟山风雨,点缀在都会之间,江天浩渺,云水苍茫,自然与人文皆大欢喜,传统与现代各有所归。
上海郡
简称:沪
人口:2635万
面积:8697平方千米
首府:上海
GDP:41666亿元(2020年)
人均GDP:15.81万元(2020年)
管辖县级行政区数:18
范围:
地跨长江入海口,辖今上海市全境及长江对岸今江苏省南通市的启东、海门两个县级市。
命名:
主体仍在今天的上海市,只是扩大了两个县级行政区,名称一以贯之,仍为上海,应无异议。
划界理由:
上海市区饱和,城市如同摊大饼一样不断向外扩张,如今已与江苏太仓、昆山等地几乎连为一体,甚至整个长江与太湖之间的城市群都是楼宇相接,难分彼此。似此,整个沪宁杭划成一大郡亦不为过。但江浙向为文明精粹之地,风华流韵,非区区“都市”二字所能一统而括之。鉴于此一区域高度发展的都市化程度,设置一东一西上海、金陵两个郡,中间以江苏省勾连屏隔,使苏湖千年文脉、水乡灵韵不至于淹没在都市化日新月异狂飙奔竞的浪潮当中。
上海都市省在行政区划上不再往西侵蚀,因浦东一带区域尚广,且为江河冲淤的新鲜之地,并无多少文化积淀,可以大刀阔斧进行城市化建设,城市发展还留有充足空间。长江北岸南通的启东、海门两地,随着崇海大桥、崇启大桥建成后,两地与上海联系更为密切。在语言文化上,启东、海门的方言启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语言上与上海无缝对接,亲和感强。上海都市省向北越过长江后,更能带动牵引苏北的发展,成为苏北、苏南在经济上共同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