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873阅读
  • 54回复

[其他]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区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5-13
— 本帖被 keating 从 方舆文化 移动到本区(2016-07-19) —
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Austrian Empire;1804~1867)
【注音】:ào/yù dì/de lì dì guó
  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地利封建帝国。180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1792~1806在位)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改称弗兰茨一世(1792~1835在位),是为奥地利帝国之始。统治范围包括奥地利、匈牙利、上西里西亚 、波希米亚等地。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奥地利帝国不复存在。法国大革命期间 ,奥地利先后3次参加反法联盟 ,均为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神圣罗马帝国已彻底瓦解。1806年弗兰茨一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09年任命K.W.N.L.von梅特涅为首相 ,奥地利的反法政策改为策 略性与法合作。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1812年 ,拿破仑 一 世侵俄失败(见俄法1812年战争),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战役 以后 ,于1814年3月攻入巴黎 。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施展外交手腕,使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纠合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各国革命,维护专制制度,充当欧洲宪兵。

  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后,各小邦纷纷参加,梅特涅的权势一蹶不振 。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后 ,3月13日维也纳群众在学生领导下爆发起义,梅特涅被迫辞职 。在维也纳革命影响下,匈牙利和捷克先后发生革命,皇帝斐迪南一世被迫逊位,其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即位。此后政治倒退,帝国的专制统治变本加厉。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军被击败,被迫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此后,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见德意志帝国)。奥地利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采取让步政策。1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正式成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统治结束。  

奥地利帝国(Kaisertum Österreich),1804-1867年间中欧的一个国家,欧洲列强之一,神圣同盟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成员之一,奥地利共和国的前身。某程度而言,奥地利帝国这个名称亦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和其他领地的统称。在1867年后,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体之一。该帝国的首都为奥地利皇室领地内的维也纳。

[ 此帖被liucheng1972在2010-05-24 07:13重新编辑 ]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5-13
起源
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神圣罗马皇帝早已大权旁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仑称帝。有见及此,在拿破仑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仑,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


简况
奥帝国最大的特点也是弱点便是,领土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虽然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奥地利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奥军向来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奥地利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教宗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历任奥皇

帝国皇冠,原为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自弗朗茨称帝后,到1867年重组为奥匈帝国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则共由四位君主曾使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


奥地利帝国时期
弗朗茨,1804年-1835年,英译为法兰西斯
费迪南,1835年-1848年
弗朗茨·约瑟夫,1848年- 1867年,英译为法兰西斯·约瑟夫

奥匈帝国时期
弗朗茨·约瑟夫,1867年- 1916年
卡尔,1916年-1918年,末代奥皇,英译为查理,卒于1922年



改革为奥匈帝国
奥地利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

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剧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春秋网http://bbs.cqzg.cn

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这些贵族,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令奥匈最终组成一个联邦国家。

自此,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被瓦解,而奥地利帝国的主体,奥地利皇室领地,成为奥地利共和国。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5-13
领土
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克罗地亚及斯拉沃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伦巴第及威尼斯王国 (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
奥地利皇室领地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 (Woiwodschaft Serbien und Tamisch Bana)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 (Groß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亲王伯国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 (Grafschaft Görz und Gradisca)
福拉尔贝格领地 (Vorarlberg)
伊斯特尼亚领地 (Istrien)
[ 此帖被liucheng1972在2010-05-24 07:07重新编辑 ]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简介
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nion)国家。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是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德文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均是同一个人。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领土构成
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5-13
行政划分

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滨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莱塔尼亚包括: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於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的建立
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于多种原因。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但19世纪中叶以後,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意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0-05-13
政府结构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後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05-13
民族关系
[编辑本段]
奥匈帝国民族组成
日耳曼人 24%
匈牙利人 20%
捷克人 13% ]
波兰人 10%
乌克兰人 8%
罗马尼亚人 6%
克罗地亚人 5%
斯洛伐克人 4%
塞尔维亚人 4%
斯洛文尼亚人 3%
意大利人 3%
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不占统治地位: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於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最後这位首相被解雇。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05-13
经济
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2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到1854年为止整个帝国内的铁路网长度达2000千米,其中约60-70%为国有。由于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帝国政府为解决其经济困难开始将其铁路出售给私人投资者。
从1854年到1879年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是由私人投资完成的。在奥地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铁路网延长了5839千米。许多新的地区被连入铁路网,现有的铁路网被连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奥匈帝国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运\,铁路网的发展使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协调。

1879年後政府开始慢慢地重新将铁路网国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私人企业对铁路的投资减缓了,无法满足政府的要求。从1879年到1900年奥匈帝国修建了25000千米铁路,大多数是补充已有的铁路网。在东部也建立了新的铁路。一些地区一直到此时才接通铁路。铁路网大大地降低

外交
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於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率属於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一个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地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的解体
在奥匈帝国领土上成立的新国家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到目前为止奥匈帝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当协约国的胜利显而易见时,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

战后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大大地改变了当地的政治地图。一系列条约保障这些边界的合法性。

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卡尔一世企图占据这个王位没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属马德拉群岛,后来在那里逝世。霍尔蒂•米克洛什成为执政者。

以下这些国家从奥匈帝国(有些是部分)产生:
奥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国)
南斯拉夫(现在分成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国.)
波兰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时代的匈牙利王国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军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直以来,对一战的研究不如对二战的研究那么火热,而在一战研究中,也主要偏重于德英法俄美等国,对于自始至终,参与了战争,其王储被暗杀事件更是战争导火索的中欧强国奥匈帝国,中文论述不是很多,笔者不才,试图尽自己努力,弥补一二。

奥匈帝国军队的组织构成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而已。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直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17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一直装点门面的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不得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连奥地利帝国也要维持不下去了,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简称“奥匈帝国”,其正式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这依然是一个中世纪与近代的混合体系,所以,笔者倒是认为,所谓“二元君主国”,虽然一般而言,是指奥,匈两个地理部分而构成共主联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义,然而从深层次来说,更是对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政治结构和现代政治结构的混合情况的极为契合地描述。

实质上,随着萨多瓦的战败,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帝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东欧后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这就使得帝国和其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护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出现了回光返照,以致到了战前,帝国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5200万,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显得似乎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正是这种幻觉,还有对德国保证的坚信,使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争中,然后被战争击得粉碎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0-05-13
帝国的军事官僚队伍并不缺乏人才,萨多瓦的战败,反倒使帝国迅速吸收了其原来的敌人,现在的盟友――德国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大规模动员体系。

反映到具体军事部署上,则是将原来作为后备军使用的“地方防卫军”(Landwehr)升格到正规军的位置,而由于该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时开始的,所以,匈牙利得以被允许建立自己的“地方防卫军”(Honvéd)。
因此,到了战前,帝国陆军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队构成:

帝国国防军(„BewaffneteMacht“ 或 „Wehrmacht“)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 Königliche 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国国防军可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在军事行政管理方面,帝国国防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直接统辖,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由同样设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由设在佩斯港(现在布达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区域)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共同统于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在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共同指向一个人:理论上的帝国军队最高统帅: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然而实质上,由于帝国已经立宪,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帝国宰相,更由于君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已经垂垂老矣,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谋长在行使,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这种情况,在老皇帝驾崩后有所改变,继位的皇帝卡尔一世年富力强,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

帝国战争部部长在理论上高于帝国总参谋长,其属下除了总参谋长外,还包含个兵种总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荣誉性职务,荣誉上的全国军官之首),军事建筑总工程师,军医委员会(注意其主任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不是一个职务,该委员会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部也不是一个部门),战地宗教军官总监,军事技术委员会以及各行政性部门。

虽然是内阁部门,然而帝国战争部长却必须是现役军人。帝国战争部将帝国划分为数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一般驻扎或者预计总动员后将建立一个辖数个师和辅助部队的作战军,军管区司令由该军军长兼任,军管区司令部由四部分组成:

军事部:由军参谋长担任主任,负责军事事务。

军事建筑部:负责军事建筑事务。

经理部:负责后勤和军事经济事务。

辅助部队部:包含军炮兵旅长,军法处长,战地救护主任,军事宗教事务委员会(由于帝国各民族信仰极为庞杂,因此各教会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随军神职人员,包括随军牧师,随军拉比,随军依玛姆,当然由于帝国没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有没有设立随军和尚。)

帝国国防军的作战团按照其作战指挥语言的不同,分为奥地利(德意志)团和匈牙利团两种。

这种粗疏的划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帝国民族众多,语言混杂,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帝国所有20余种语言(据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说全这些语言,不愧为帝国统一象征和联结纽带呀)。

于是,只要是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语为指挥语言的奥地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亚人或者意大利人;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语为指挥语言的匈牙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或者斯洛文尼亚人。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所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这种情况在地方防卫部队中反而要好得多,这些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本乡本土,下级指挥官就是当地人,语言问题不严重,因此到了战争后期,地方防卫军的战绩明显好于帝国国防军。战争后期,估计是吸取了这种经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又被划分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和王家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卫军。其实,早在1868年,根据适用于克罗地亚的“小平权法案”(相对于适用于匈牙利的“大平权法案”,根据该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罗地亚语就已经成为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克罗地亚单位的指挥和勤务语言。

由于战绩不佳,再加经战争检验显得不合时宜,不符合实战需要,到了1915年,帝国战争部取消了所有部队的历史性荣誉称号和附属标志,直接按照编号来称呼部队。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帝国国防军的各团经常调换驻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防军士兵和当地居民建立过于深厚的友好关系,使得发生叛乱的时候无法放手镇压这一政治考虑,这也是由帝国国防军的角色决定的,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它是直属于皇帝的机动性打击力量,这一点,在总动员前更加明显,由出生于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贵族的军官们和基本上出生于同样效忠皇室的下级公务员家庭的士官们指挥的帝国国防军,不仅仅是威慑民变的力量,根据从来没有公开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慑作为其补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卫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处于不稳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部队由心怀不满的当地人组成,由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乡绅们指挥,被看作是对于帝国政府的一种超过民变的威胁,因为他们拥有组织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这也是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体制应付现代民族国家间战争的一种无奈的折中反应。和中世纪的皇家雇佣兵战争不同,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要求动员大批国民参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奥匈帝国将被敌人潮水般涌来的服普遍义务兵役的部队人海所淹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动员淹没的是帝国国防军而不是被认为不稳,被视为威胁的地方防卫军。总动员令下达后,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30万膨胀到近200万,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成为孤岛,大量饱含着来自具有分离情绪的民族的士兵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拒战,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只有那些由来自上下奥地利地区和匈牙利马扎尔地区的士兵组成和补充的部队才具备水准之上的战斗力,其他部队不哗变就是谢天谢地了。

与帝国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防卫军,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部队经常死战到底,成为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他们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一部分,是蒂罗尔(奥-意)边境地区的地方部队,在战前仅有四个团建制,在意大利对奥宣战后的边境战役中,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若不然,奥匈在1915年就崩溃了,因此,卡尔一世继位后,赐予蒂罗尔射手部队“皇家射手部队”荣誉称号。

然而地方防卫军毕竟不是帝国主力部队,对其部署和使用颇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就被蒂罗尔州议会明确限定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因此在后来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中,该部队一度袖手旁观,直到帝国战争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条文,宣称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是属于“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才得以调动其参战。

奥匈帝国的动员和整补体制和德国不同,它没有设立和每个团同一编号的补充团来负责该团的兵力补充,而是采用了以预备军,补充营,补充区和“地方后备队”四者相结合的复杂体制。

奥匈兵役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须服普遍义务兵役,年满21周岁的健康男性经由征兵局挑选和分配,在帝国国防军部队服现役3年,然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7年,然后在地方防卫军中再服现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卫军中服为期10年的“替代性预备役”(每年服役数星期)。在帝国国防军中服现役期满的士兵可以继续服为期一年的志愿兵役,服志愿兵役期间有工资和入读随营初等军校的机会,技术部队和海军鼓励服志愿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国防军,预备军和地方防卫军的年满19周岁,不满43周岁的男子,必须在地方后备队服后备役。

和德国的地方防卫军是预备役不同,奥匈的地方防卫军是现役。

奥匈动员计划是,动员令下达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的男子立即转入帝国国防军现役,服地方防卫军替代性预备役的士兵转入地方防卫军现役,地方后备队的后备人员则集中训练,负责整补战时兵力损失。

动员期间,奥匈帝国国防军建立的新部队较少,主要是使用预备军人员填充各现有部队,主要是各部队不满员部分和某些团下属的补充营。该营拥有全部军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动员令下达后的兵力展开期,该营被用预备军人员填满后,大部分跟随该团作战,少部分则编成新团。每个团将补充营填满投入战斗后,立刻建立新的补充营,用来接收和训练后方补充来的新兵,这些动员后新建的补充营留驻团的原驻地,由其团所属的补充区所属的地方后备队人员进行补充,通常是完成训练后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属团作战并且再建立新的补充营,战时最高记录是有一个帝国国防军的匈牙利团使用过20个补充营,如果算上它在动员前所拥有的4个营的话,再假设该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拥有4个营(就算满员),则该团也整个打光过5次了,这说明奥匈军队的战损之巨大简直不可思议。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国防军步兵团编制:

战前,奥匈的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步兵部队如下:

62个奥地利步兵团
40个匈牙利步兵团
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1908年帝国新吞并的地区,为了这个地区,赔上了王储,甚至整个帝国)

28个战地猎兵营
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
4个蒂罗尔猎兵团(注意,这是属于帝国国防军的部队)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0-05-13
国防炮兵兵力如下:
42个野战加农炮团
14个野战榴弹炮师营
11个乘骑炮兵师营
14个重榴弹炮营
11个山地炮兵团
6个要塞炮兵团
10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05-13
奥匈帝国的骑兵
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也是分别隶属帝国国防军,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匈牙利防卫军。骑兵团分为三种:骠骑兵,枪骑兵,龙骑兵,然而实质上,到了开战的时候,这三种骑兵的武器装备根本就没有区别,这些名字上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历史遗迹而已,就如同帝国本身就是历史遗迹一般。

帝国国防军拥有16个骠骑兵团,按照传统,这些士兵都是来自帝国的匈牙利部分,然而,却并不都是匈牙利人,还包含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

帝国国防军拥有10个枪骑兵团,按照传统,这些枪骑兵都是从奥属波兰地区征募来的,其编制和骠骑兵团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帝国国防军拥有15个龙骑兵团,全部是从上下奥地利区域和波希米亚地区招募,龙骑兵团的编制同骠骑兵和枪骑兵。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05-13
下面介绍下奥匈的战地猎兵部队。

所谓战地猎兵部队,和德国将猎兵作为宪兵使用不同,奥匈的战地猎兵部队其实就是轻步兵部队,由于传统上这些部队的士兵都是招募自猎人,所以有此名字。
和普通步兵不同,战地猎兵部队要求具备深入敌后,游击作战,不依赖重火器支援,不参与大兵团作战等任务。

同时,部分战地猎兵部队世纪上是山地轻步兵部队,这些部队从传统的山民中招募,爬山涉水习惯成自然地如履平地,由于经常打猎而枪法出色,而且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是执行山地渗透,袭扰等任务的不可多得的优秀部队。

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29个独立战地猎兵营,和4个蒂罗尔猎兵团,这四个团和属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蒂罗尔射手部队4个团共同构成帝国的山地部队,不过,当意大利宣战的时候,属于国防军的4个蒂罗尔猎兵团却在巴尔干战线作战。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0-05-13
帝国国防军还拥有4个波黑步兵团,这些团身着蓝色制服,头戴红色土耳其无檐帽(所谓菲兹帽),配备随军牧师(针对东正教徒)和随军依玛姆(针对伊斯兰教徒)。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05-13
自1878年开始,帝国就占领了波黑,当然,在名义上这两个省仍然是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1882年,帝国战争部正式将波黑划分为4个补充区(萨拉热窝,巴尼亚卢卡,多伦亚图兹拉和莫斯塔尔),和帝国其他的隶属于各军管区的补充区不同,这四个补充区直属帝国总参谋部。帝国国防军首先在四个补充区各征召了一个基干连,然后于1885年将连扩展成营,1889年又把营扩展成两个营,1892年再度将每个营扩编成两个营,这个时候,四个团所需的16个营就全部构建完成了。1894年,建立团部和补充营后,4个波黑步兵团构建完成。1903年,帝国战争部从整个波黑地区不分补充区征募了一个战地猎兵营。

1908年,帝国宣布正式吞并波黑,直属帝国中央政府。

由于帝国对波黑的吞并,种下了视波黑为自己土地的塞尔维亚人的不满,这是导致萨拉热窝暗杀事件的根由。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0-05-13
在中国有租界啊!尚算强国?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0-05-15
比之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失去了意大利和低地国土,和德国封地。面积是大大缩小,影响力也缩水了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05-22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0-05-22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10-05-22
我已开通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2611437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0-05-22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
误译,应为“克罗地亚及斯拉沃尼亚王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