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其他杂粮已经很少。现在需要最多的是饲料粮,是玉米。过去三十年水稻产量只增加了50%,而玉米产量增加了两倍。 目前全国大米,特别是南方大米,主要问题是供过于求。
虽然长江流域及以南水稻产量仍占全国的80%,但是黑龙江属于我国水稻面积前三的省份,前二分别是湘、赣、以水稻为主的长江流域也是我国秋冬播油菜的主产区,特别是两湖四川,都是我国南方粮食生产大省,油菜籽占全国产量的一半,特别是四川油菜籽占全国30%。全国产量十强省虽然是南四北六,但是南四种的苏皖粮食主产区还是江北的黄淮平原,实际上还是北方农业,以玉麦轮作为主。四川也有很多旱粮。水稻区产粮最多的是两湖江西,但是只有湖南进入全国十强,略超过湖北。湖北刚好在前十门外,和辽宁差不多,辽宁超过江西。
以水稻为主的大部分省粮食产量只有2000万吨甚至不足2000万吨的水平,面对五六千万亩甚至更多的耕地面积,水稻种植也不需要过高追求复种指数,大体一季中稻或者晚稻,就基本能保障口粮需要,生产更多的早稻只会滞销。随着大面积平原农田城市化,山区很多农田水利和气候条件,实际上并不适应于双季稻甚至双季稻。南方稻作农业区的种植结构正在由多季稻逐渐转变为中(晚)稻+冬季复种油菜或绿肥、牧草,而且水土光热利用效率会更高。双季稻双抢劳动强度很高,而且正处于伏旱高温晴热时期,严重依赖灌溉,同时无法充分利用高温晴热的气候资源,提高光合效率。从发展需求看,双季稻特别是早籼稻存在的价值越来越低。
除了黑龙江以外,北方各省也都有水稻,当然山西青海面积很少了。主要有三片相对集中区,长白山-环渤海-黄河下游滩区、陕南陇南的汉江嘉陵江流域、西北绿洲边缘和下游的盐碱地。
小麦在三大谷物中收获量最小,主要集中在黄淮海-江淮-江汉平原的灌溉冬麦,麦收后主要复种玉米、水稻及棉花,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另外在黄土高原东南部有一部分一年一熟的雨养冬麦,在黄土高原西部、河套平原-河西-新疆灌区,以及东北北部也有少部分灌溉和雨养春麦。青藏高原的主要作物青稞则是一种大麦。但目前存在春玉米替代春小麦的趋势
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和不适宜农业的塞北与高原牧区外,各地都是主要的农作物。但玉米产量要低于美国是世界第二,稻卖都是世界第一。以春玉米为主,但黄淮海平原多麦茬复种厦玉米一年两熟,或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两年三熟地区,有蜕化为春玉米单重的趋势,冬小麦、夏玉米播种面积减少。
春玉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可以分为东北平原旱作玉米、中西部山地高原盆地旱作玉米,从长城沿线一直到西南高原,以及西北绿洲灌溉玉米。玉米主产区是从小兴安岭到大别山和淮河流域。
主要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蔬菜以及其他,菜园很多时候统计为园地不作为耕地。我国国产三大油料作物花生、油菜籽、大豆每年产量也有4000多万吨,加上棉籽、胡麻和向日葵等,国内油料产量也能上5000万吨,大体上产油1500万吨,剩余油饼3000多万吨。加之其他食用油进口并减去出口,我国人均食用油表观消费已经达到每年20kg,日均50g以上,而按照现有的居民热量摄入,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我国成人日均食用油摄入不应超过30g。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
油菜是十字花科多种种子含油率较高的作物的统称,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当然早期主要是作为绿叶菜,专门培养高含油品种并榨油也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然,本土油菜主要是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但是现在的主栽品种是甘蓝型油菜,原产于地中海周边。在蒙古大汗国时期,欧洲的甘蓝油菜大体已经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当然,甘蓝型油菜在国内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广泛流行是20世纪从日本引种以后。
我国是世界第三或第二大油菜生产国,仅次于欧盟、加拿大,年播种面积在一亿亩以上,油菜籽产量约1500万吨,约占我国油料作物产量的30%。我国油菜产量中90%以上是秋(冬)播油菜,是一年两熟制,重要的轮种作物,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向北到渭河、淮河流域。春播油菜约占油菜籽产量的10%,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全国油菜籽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省份均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当然两广闽台很少,其中四川两湖是我国油菜籽生产的中心,集中了全国半数的油菜籽产量,四川常年超过300万吨,接近全国的1/4。实际上华东地区油菜籽栽培条件和长江中上游相似,也是菜籽生产大省,而且有较大的增产空间。目前油菜播种面积偏少且趋于萎缩,一方面是传统熟制种植结构的惯性,另一方面油菜籽成熟期间正值江南梅雨。另外现实的原因进口植物油(料)的冲击。进口食用油反而对中西部不太构成冲击。
水稻复种问题主要是六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吃饱饭、吃细粮,但是早籼稻能不能算细粮?1990年代初,稻米产量突破2亿吨后,总产一直保持大体稳定,但播种面积趋于减少,单产稳中有升,在商品粮中的地位,由占粮食总产的近50%,逐渐下降到30%左右,而且以黑龙江为代表的的东北大米异军突起。
虽然长江流域及以南水稻产量仍占全国的80%。但是以水稻为主的大部分省粮食产量只有2000万吨甚至不足2000万吨的水平,面对五六千万亩甚至更多的耕地面积,水稻种植也不需要过高追求复种指数,大体一季中稻或者晚稻,就基本能保障口粮需要,生产更多的早稻只会滞销。随着大面积平原农田城市化,山区很多农田水利和气候条件,实际上并不适应于双季稻甚至双季稻。南方稻作农业区的种植结构正在由多季稻逐渐转变为中(晚)稻+冬季复种油菜或绿肥、牧草,而且水土光热利用效率会更高。双季稻双抢劳动强度很高,而且正处于伏旱高温晴热时期,严重依赖灌溉,同时无法充分利用高温晴热的气候资源,提高光合效率。从发展需求看,双季稻特别是早籼稻存在的价值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