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北直隶)
元为中书省一部地。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置北平行中书省,原属山东、河南行省属之北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滦平八府来属(《太祖实录》卷40)。四年三月壬寅(1371.4.4)改滦平府名为永平府(《太祖实录》卷卷62)。九年六月甲午(1376.6.28)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太祖实录》卷106)。
永乐元年正月辛卯(1403.2.2)建北京于北平府(《太祖实录》卷17)。是年二月庚戌(1403.3.24)裁北平布政使司,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其原领八府,直隶于北京行部(《太宗实录》卷17)。十二年三月丁丑(1414.3.24)置隆庆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49)。十三年正月壬戌(1415.3.1)置保安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60)。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罢北京行部,其原领之八府二直隶州,直属京师(《太宗实录》卷229)。
洪熙元年三月戊戌(1425.4.16)改北京仍为行在(《仁宗实录》卷8)。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1441.11.14)复改北京行在为京师(《英宗实录》卷85)。
隆庆元年(1568)改隆庆直隶州名为延庆州(《大明一统志》卷5)。
至明末,京师所领府八: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直隶州二:延庆、保安。
顺天府
元称大都路,属中书省,为国都。直领县六:大兴、宛平、良乡、永清、宝坻、昌平;领州十:涿(领范阳、房山二县)、霸(领益津、文安、大城、保定四县)、通(领潞、三河二县)、蓟(领渔阳、丰润、玉田、遵化、平谷五县)、漷(领香河、武清二县)、顺、东安、固安、龙庆(领怀来一县)、檀(《元史》卷58页1348)。
洪武元年(1368)裁潞、益津、范阳、渔阳四县,其地分别入通、霸、琢、蓟四州;分隆庆州及怀来县柱属于永平府(《大明一统志》卷1;(《大明一统志》卷5)。八月壬午(1368.9.26)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太祖实录》卷34)。十月庚寅(1368.12.3)往属新设之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5)。十二月丙戌(1369.1.28)降固安、东安、顺三州,改檀州为密云县,直属顺天府(《太祖实录》卷37)。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置北平行省,顺天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0)。三年(1370)徙东安县治于东二十六里(《大明一统志》卷1)。十年二月己未(1377.3.20)裁香河、平谷二县,其地分别入漷州、三河县(《太祖实录》卷111)。十三年十—月庚戌(1380.12.20)复置香河、平谷二县;新置怀柔县,香河、怀柔二县直属府(《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二月己未(1381.2.27)降漷州为县,与原属武清县一并往属通州(《太祖实录》卷135)。
永乐元年正月辛卯(1403.2.2)定北平府为北京(《太宗实录》卷17)。是年二月庚戌(1403.2.24)改名为顺天府(《太宗实录》卷17)。十九年正月初—(1421.2.1)始定顺天府为国都(《太宗实录》卷229)。
洪熙元年三月戊戌(1425.4.16)改为北京行在(《仁宗实录》卷8)。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1441.11。14)复改北京为京师。(《英宗实录》卷85)。
景泰二年十月己卯(1451.11.13)徙昌平县治于长陵卫城内(《代宗实录》卷209)。
正德元年七月癸卯(1506.7 25)升昌平县为州(《武宗实录》卷15)。三年十二月癸未(1509.1.lO)降昌平州为县(《武宗实录》卷46)。九年四月己亥(1514.4.30)复升昌平县为州,领顺义、怀柔、密云三县(《武宗实录》卷111)。
至此,顺天府直领县七: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州五:通(领三河、武清、宝坻、漷四县)、霸(领文安、大城、保定三县)、涿(领房山县)、昌平(领顺义、怀柔、密云三县)、蓟(领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四县)。
保定府
元称保定路,属中书省。领州七:雄(领归信、容城、新城三县)、易(领易、涞水、定兴三县)、祁(领蒲阴、深泽、束鹿三县)、安(领葛城、高阳二县)、遂、安肃、完;直领县八:清苑、满城、唐、庆都、行唐、曲阳、新安、博野(《元史》卷58,页1354~页1356)。
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降遂州为遂县;府直属博野县改属祁州(《大明一统志》卷2,《明史》卷40页889)。十月庚寅(1368.12.3)保定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6)。十二月丙戌(1369.1.28)裁易县,其地入同城之易州(《太祖实录》卷37)。二年(1369)分府属曲阳、行唐二县往隶真定府属之定州(《明史》卷40,页894)。三月癸丑(1369.4.20)保定府来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七月己亥(1369.8.4)降安肃、完二州为县;裁蒲阴、葛城、归信三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祁、安、雄三州;分真定府属蠡州来属(《太祖实录》卷43)。六年五月壬寅(1373.5.22)分雄州属新城县、安州属高阳县、易州属定兴县直属保定府(《太祖实录》卷62)。七年四月甲寅(1374.5.30)降雄州为县,直属保定府;裁空城县,其地入雄县(《太祖实录》卷88)。是年七月丁卯(1374 8.11)降安州为县,直属保定府;栽新安县入安县(《太祖实录》卷91)。八年正月辛未(1375.2.11)降蠡州为县,直属保定府;裁高阳县入蠡县(《太祖实录》卷96)。是年二月己亥(1375.3.11)裁遂县,其地入安肃县(《太祖实录》卷67)。十年五月戊寅(1377.6.6)裁满城县,其地入庆都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满城、容城、高阳、新安四县;升安县为安州,分高阳、新安二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34)。
至此,保定府领州三:祁(领深泽、束鹿二县)、安(领新安、高田二县)、易(领涞水一县);县十二: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雄、容城、唐、庆都、博野、蠡、完。
河间府
元称河间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河间、肃宁、齐东、宁津、临邑;州六:沧(领清池、乐陵、南皮、无棣、盐山五县)、景(领蓨、故城、阜城、东光、吴桥五县)、清(领会川、靖海、兴济三县)、献(领乐寿、交河二县)、莫(顿莫亭、任丘二县)、陵(《元史》卷58,页1364~页1365)。
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裁乐寿、莫亭、会川、蓨、清池五县,其地分别入献、莫、清、景、沧五州;分齐东、临邑二县与陵州往属山东济南府;分沧州府属之乐陵县往属山东济宁府;改靖海县为静海县(《大明一统志》卷2、卷22)。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河间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河间府属北平行省(大祖实录)卷40)。七年七月庚辰(1374.8.24)裁莫州、东光县,其地分别入任丘、阜城二县;景州属阜城县与任丘县直隶河间府(《太祖实录》卷91)。八年四月丙申(1375 5.7)降献州为县,降清州为青县,并与二州所属之交河、兴济、静海三县一并直属河间府(《太祖实录》卷99)。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交河县,其地入献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交河、东光二县,分东光县往属景州(《太祖实录》卷134)。
永乐元年(1403)改无棣县为庆云县(《大明一统志》卷2)。
至此,河间府直领县十:河司、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
真定府
元为真定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九:真定、藁城、栾城、元氏、获鹿、平山、灵寿、阜平、涉;府一:中山(领安喜、新乐、无极三县);州五:赵(领平棘、宁晋、隆平、临城、柏乡、高邑、赞皇七县)、冀(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新河五县)、深(领静安、衡水二县)、晋(领鼓城、饶阳、安平、武强四县)、蠡(《元史》卷58,页1356~页1358)。
洪武元年(1368)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裁平棘县,其地入同城之赵州;裁无极县,其地入中山府(《大明一统志》卷3,《明史》卷40,页894)。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真定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1369)裁信都、鼓城、静安三县,其地分别入同址之冀、晋、深三州;保定府属曲阳、行唐二县来属定州(《明史》卷40,页894~页897)。是年正月癸亥(1369.2.14)改中山府为定州(《太祖实录》卷38)。三月癸丑(1369.4 20)真定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四月甲戌(1369.5.16)分涉县往属广平府磁州;广平府属井陉县来属(《太祖实录》卷41)。是年七月己亥(1369.8.4)分府属蠡州桂属保定府(《太祖实录》卷43)。三年(1370)裁安喜县,其地入同城之定州(《明史》卷40,页894)。四年七月戊辰(1371.8.28)复置无极县,属定州(《太祖实录》卷67)。六年九月癸丑(1373.10.1)裁隆平县,其地入柏乡县(《太祖实录》卷85)。七年四月辛酉(1374 6.6)无极县直属真定府(《太祖实录》卷88)。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隆平县(《太祖实录》卷134)。
永乐十年(1412)徙深州治于北吴家庄(《大清一统志》卷53)。十三年(1415)徙衡水县治于东北范家疃(《大清一统志》卷49)。
正统十三年十月戊午(1448.11.1)定州属行唐县直属府。(《英宗实录》卷171)。
成化十六年(1480)徙南宫县治于东北飞凤冈(《读史方舆纪要》卷14,页638)。
至此,真定府直领县十一:真定、井陉、获鹿、元氏、灵寿、栾城、无极、平山、阜平、藁城、行唐;州五:定(领新乐、曲阳二县)、冀(领南宫、新河、枣强、武邑四县)、晋(领安平、饶阳、武强三县)、赵(领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六县)、深(领衡水一县)。
顺德府
元为顺德路,属中书省。领县九:邢台、巨鹿、内丘、平乡、广宗、沙河、南和、唐山、任(《元史》卷58,页1358~页1359)。
洪武元年(1368)改顺德路为顺德府(《大明一统志》卷4)。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顺德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顺德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十年六月庚申(1377.7.19)裁广宗县,其地入平乡、巨鹿二县(《太祖实录》卷113)。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广宗县(《太祖实录》卷134)。
弘治四年(1491)徙沙河县治于西山小屯(《大清一统志》卷30)。十八年六月戊寅1505.7.25)复徙沙河县治于故址(《武宗实录》卷2)。
至此,顺德府仍领县九:邢台、抄河、广宗、甫和、任、内丘、唐山、平乡、巨鹿。
广平府
元为广平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领州二:磁(领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四县)、威(领洺水、井陉二县)(《元史》卷56,页1359~页1360)。
洪武元年(1368)改广平路为广平府;裁成安县;磁州属邯郸县直属府(《大明一统志》卷4;《明史》卷40页898)。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广平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广平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威州为威县,裁附郭洛水县入之,分井陉县往属真定府;裁滏阳县,其地入同城之威州;分磁州与武安县往属河南省彰德府(《太祖实录》卷41)。四年六月己亥(1371.7.30)复置成安县(《太祖实录》卷66)。六年九月丙辰(1373.10.4)大名府属清河县来属(《太祖实录》卷89)。
至此,广平府领县九:永年、曲周、鸡泽、肥乡、广平、成安、威、邯郸、清河。
大名府
元为大名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元城、大明、南乐、魏、清河;州三:开(领濮阳、东名、长垣、清丰四县)、滑(领白马、内黄二县)、浚(《元史》卷58,页1361~页1362)。
洪武元年(1368)改大名路为大明府;徙东明县治于西东明集(《大明一统志》卷4;《明史》卷40,页899)。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大名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大名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浚州为浚县,井徙县治于丘山之东北平坡;裁白马、濮阳二县,其地分别入滑、开二州(《太祖实录》卷41)。三年(1370)徙魏县治于五姓店(《明史》卷40,页898)。六年九月丙辰(1373.10.4)分清河县往属广平府(《太祖实录》卷83)。七年三月丁丑(1374.4.26)降滑州为滑县,与其原领之内黄县与开州属之清丰县一并直属府(《太祖实录》卷88)。十年五月戊寅(1377.6.6)裁大名、东明二县,其地分入魏、长垣二县;分保定府满城县一部地入开州(《太祖实录》卷12)。十五年二月庚午(1382.3.5)复置大名(《太祖实录》卷142)。三十一年(1398)迁大名府治于东八里,附郭大名、元城二县同往(《大明一统志》卷4)。
永乐九年(1411)徙大名县治于故地,去附郭名目(《明史》卷40,页898)。
弘治三年九月戊寅(1490.10.12)复置东明县,于原故治东十五里置县(《孝宗实录》卷42)。
嘉靖二十九年(1550)徙浚县于丘山之上(《明史》卷40,页899)。
至此,大名府直领县八: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内黄、浚、滑;州一:开(领长垣、东明二县)。
永平府
元为永平府,属中书省。直领县四:卢龙、迁安、抚宁、昌黎;州一:滦(领义丰、乐亭二县)(《元史》卷58,页1352~页1353)。
洪武元年十月庚寅(1368.12.3)永平路往属新设之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1369)改永平路为平滦府(《明史》卷40,页900)。是年三月癸丑(1369.4.20)永平路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九月戊申(1369.10.17)裁义丰县,其地入同城之滦州(《太祖实录》卷45)。四年三月壬寅(1371.4.4)改平滦府名为永平府(《太祖实录》卷62)。
至此,永平府直领县四:卢龙、迁安、抚宁、昌黎;州一:滦(领乐亭一县)。
延庆州
元为龙庆州,属大都路。领县一:怀来(《元史》卷58,页1349)。
至明末,延庆州仍领县一。
保安州
元林保安州,属上都路顺宁府。领县一:永兴(《元史》卷58,页1351)。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1371.3.30)裁州及所领永兴县(《太祖实录》卷62)。
永乐十三年正月壬戌(1415.3.1)复置保安州(《太宗实录》卷16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2 12:06:3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