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319阅读
  • 42回复

[一般]明代政区沿革综表OCR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4-16
明代政区沿革综表
作者: 牛平汉
书目: 571页 1997年10月第1版


大野叟注:

由于OCR效果很不理想,只贴出表前说明部分,表部分暂时从略。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3 8:32:17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4-16
目录

京师(北直隶)(文)…………………………………………………1
(表)……………………………………………………………………6
南京(南直隶)(文)…………………………………………………20
(表)……………………………………………………………………27
山西省(文)……………………………………………………………44
(表)……………………………………………………………………47
陕西省(文)……………………………………………………………56
(表)……………………………………………………………………63
山东省(文)……………………………………………………………77
(表)……………………………………………………………………83
河南省(文)……………………………………………………………98
(表)……………………………………………………………………103
湖广省(文)……………………………………………………………116
(表)……………………………………………………………………125
江西省(文)……………………………………………………………146
(表)……………………………………………………………………150
广东省(文)……………………………………………………………158
(表)……………………………………………………………………165
广西省(文)……………………………………………………………180
(表)……………………………………………………………………191
浙江省(文)……………………………………………………………213
(表)……………………………………………………………………217
福建省(文)……………………………………………………………225
(表)……………………………………………………………………228
四川省(文)……………………………………………………………234
(表)……………………………………………………………………246
贵州省(文)……………………………………………………………276
(表)……………………………………………………………………282
云南省(文)……………………………………………………………300
(表)……………………………………………………………………315
附:交趾布政使司………………………………………………………345
(表)……………………………………………………………………351
后军都督府京师(北直隶)在外卫所(文)…………………………374
(表)……………………………………………………………………379
中军都督府南京(南直隶)在外卫所(文)…………………………387
(表)……………………………………………………………………389
山西都指挥使司(文)…………………………………………………392
(表)……………………………………………………………………394
陕西都指挥使司(文)…………………………………………………397
(表)……………………………………………………………………401
山东都指挥使司(文)…………………………………………………406
(表)……………………………………………………………………408
辽东都指挥使司(文)…………………………………………………411
(表)……………………………………………………………………414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文)………………………………………………417
(表)……………………………………………………………………423
河南都指挥使司(文)…………………………………………………433
(表)……………………………………………………………………434
江西都指挥使司(文)…………………………………………………436
(表)……………………………………………………………………437
湖广都指挥使司(文)…………………………………………………439
(表)……………………………………………………………………445
福建都指挥使司(文)…………………………………………………453
(表)……………………………………………………………………455
广东都指挥使司(文)…………………………………………………458
(表)……………………………………………………………………461
广西都指挥使司(文)…………………………………………………465
(表)……………………………………………………………………467
浙江都指挥使司(文)…………………………………………………470
(表)……………………………………………………………………472
四川都指挥使司(文)…………………………………………………476
(表)……………………………………………………………………479
云南都指挥使司(文)…………………………………………………484
(表)……………………………………………………………………486
贵州都指挥使司(文)…………………………………………………489
(表)……………………………………………………………………491
乌思藏都司(文)………………………………………………………494
(表)……………………………………………………………………495
朵干都司(文)…………………………………………………………497
(表)……………………………………………………………………498
索引………………………………………………………………………501
后记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4-16
京师(北直隶)

元为中书省一部地。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置北平行中书省,原属山东、河南行省属之北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滦平八府来属(《太祖实录》卷40)。四年三月壬寅(1371.4.4)改滦平府名为永平府(《太祖实录》卷卷62)。九年六月甲午(1376.6.28)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太祖实录》卷106)。
永乐元年正月辛卯(1403.2.2)建北京于北平府(《太祖实录》卷17)。是年二月庚戌(1403.3.24)裁北平布政使司,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其原领八府,直隶于北京行部(《太宗实录》卷17)。十二年三月丁丑(1414.3.24)置隆庆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49)。十三年正月壬戌(1415.3.1)置保安直隶州(《太宗实录》卷160)。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罢北京行部,其原领之八府二直隶州,直属京师(《太宗实录》卷229)。
洪熙元年三月戊戌(1425.4.16)改北京仍为行在(《仁宗实录》卷8)。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1441.11.14)复改北京行在为京师(《英宗实录》卷85)。
隆庆元年(1568)改隆庆直隶州名为延庆州(《大明一统志》卷5)。
至明末,京师所领府八: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直隶州二:延庆、保安。

顺天府

元称大都路,属中书省,为国都。直领县六:大兴、宛平、良乡、永清、宝坻、昌平;领州十:涿(领范阳、房山二县)、霸(领益津、文安、大城、保定四县)、通(领潞、三河二县)、蓟(领渔阳、丰润、玉田、遵化、平谷五县)、漷(领香河、武清二县)、顺、东安、固安、龙庆(领怀来一县)、檀(《元史》卷58页1348)。
洪武元年(1368)裁潞、益津、范阳、渔阳四县,其地分别入通、霸、琢、蓟四州;分隆庆州及怀来县柱属于永平府(《大明一统志》卷1;(《大明一统志》卷5)。八月壬午(1368.9.26)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太祖实录》卷34)。十月庚寅(1368.12.3)往属新设之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5)。十二月丙戌(1369.1.28)降固安、东安、顺三州,改檀州为密云县,直属顺天府(《太祖实录》卷37)。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置北平行省,顺天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0)。三年(1370)徙东安县治于东二十六里(《大明一统志》卷1)。十年二月己未(1377.3.20)裁香河、平谷二县,其地分别入漷州、三河县(《太祖实录》卷111)。十三年十—月庚戌(1380.12.20)复置香河、平谷二县;新置怀柔县,香河、怀柔二县直属府(《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二月己未(1381.2.27)降漷州为县,与原属武清县一并往属通州(《太祖实录》卷135)。
永乐元年正月辛卯(1403.2.2)定北平府为北京(《太宗实录》卷17)。是年二月庚戌(1403.2.24)改名为顺天府(《太宗实录》卷17)。十九年正月初—(1421.2.1)始定顺天府为国都(《太宗实录》卷229)。
洪熙元年三月戊戌(1425.4.16)改为北京行在(《仁宗实录》卷8)。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1441.11。14)复改北京为京师。(《英宗实录》卷85)。
景泰二年十月己卯(1451.11.13)徙昌平县治于长陵卫城内(《代宗实录》卷209)。
正德元年七月癸卯(1506.7 25)升昌平县为州(《武宗实录》卷15)。三年十二月癸未(1509.1.lO)降昌平州为县(《武宗实录》卷46)。九年四月己亥(1514.4.30)复升昌平县为州,领顺义、怀柔、密云三县(《武宗实录》卷111)。
至此,顺天府直领县七: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州五:通(领三河、武清、宝坻、漷四县)、霸(领文安、大城、保定三县)、涿(领房山县)、昌平(领顺义、怀柔、密云三县)、蓟(领玉田、丰润、遵化、平谷四县)。

保定府

元称保定路,属中书省。领州七:雄(领归信、容城、新城三县)、易(领易、涞水、定兴三县)、祁(领蒲阴、深泽、束鹿三县)、安(领葛城、高阳二县)、遂、安肃、完;直领县八:清苑、满城、唐、庆都、行唐、曲阳、新安、博野(《元史》卷58,页1354~页1356)。
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降遂州为遂县;府直属博野县改属祁州(《大明一统志》卷2,《明史》卷40页889)。十月庚寅(1368.12.3)保定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6)。十二月丙戌(1369.1.28)裁易县,其地入同城之易州(《太祖实录》卷37)。二年(1369)分府属曲阳、行唐二县往隶真定府属之定州(《明史》卷40,页894)。三月癸丑(1369.4.20)保定府来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七月己亥(1369.8.4)降安肃、完二州为县;裁蒲阴、葛城、归信三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祁、安、雄三州;分真定府属蠡州来属(《太祖实录》卷43)。六年五月壬寅(1373.5.22)分雄州属新城县、安州属高阳县、易州属定兴县直属保定府(《太祖实录》卷62)。七年四月甲寅(1374.5.30)降雄州为县,直属保定府;裁空城县,其地入雄县(《太祖实录》卷88)。是年七月丁卯(1374 8.11)降安州为县,直属保定府;栽新安县入安县(《太祖实录》卷91)。八年正月辛未(1375.2.11)降蠡州为县,直属保定府;裁高阳县入蠡县(《太祖实录》卷96)。是年二月己亥(1375.3.11)裁遂县,其地入安肃县(《太祖实录》卷67)。十年五月戊寅(1377.6.6)裁满城县,其地入庆都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满城、容城、高阳、新安四县;升安县为安州,分高阳、新安二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34)。
至此,保定府领州三:祁(领深泽、束鹿二县)、安(领新安、高田二县)、易(领涞水一县);县十二:清苑、满城、安肃、定兴、新城、雄、容城、唐、庆都、博野、蠡、完。

河间府

元称河间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河间、肃宁、齐东、宁津、临邑;州六:沧(领清池、乐陵、南皮、无棣、盐山五县)、景(领蓨、故城、阜城、东光、吴桥五县)、清(领会川、靖海、兴济三县)、献(领乐寿、交河二县)、莫(顿莫亭、任丘二县)、陵(《元史》卷58,页1364~页1365)。
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裁乐寿、莫亭、会川、蓨、清池五县,其地分别入献、莫、清、景、沧五州;分齐东、临邑二县与陵州往属山东济南府;分沧州府属之乐陵县往属山东济宁府;改靖海县为静海县(《大明一统志》卷2、卷22)。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河间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河间府属北平行省(大祖实录)卷40)。七年七月庚辰(1374.8.24)裁莫州、东光县,其地分别入任丘、阜城二县;景州属阜城县与任丘县直隶河间府(《太祖实录》卷91)。八年四月丙申(1375 5.7)降献州为县,降清州为青县,并与二州所属之交河、兴济、静海三县一并直属河间府(《太祖实录》卷99)。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交河县,其地入献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交河、东光二县,分东光县往属景州(《太祖实录》卷134)。
永乐元年(1403)改无棣县为庆云县(《大明一统志》卷2)。
至此,河间府直领县十:河司、献、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兴济、静海、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三县)、沧(领庆云、南皮、盐山三县)。

真定府

元为真定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九:真定、藁城、栾城、元氏、获鹿、平山、灵寿、阜平、涉;府一:中山(领安喜、新乐、无极三县);州五:赵(领平棘、宁晋、隆平、临城、柏乡、高邑、赞皇七县)、冀(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新河五县)、深(领静安、衡水二县)、晋(领鼓城、饶阳、安平、武强四县)、蠡(《元史》卷58,页1356~页1358)。
洪武元年(1368)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裁平棘县,其地入同城之赵州;裁无极县,其地入中山府(《大明一统志》卷3,《明史》卷40,页894)。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真定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1369)裁信都、鼓城、静安三县,其地分别入同址之冀、晋、深三州;保定府属曲阳、行唐二县来属定州(《明史》卷40,页894~页897)。是年正月癸亥(1369.2.14)改中山府为定州(《太祖实录》卷38)。三月癸丑(1369.4 20)真定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四月甲戌(1369.5.16)分涉县往属广平府磁州;广平府属井陉县来属(《太祖实录》卷41)。是年七月己亥(1369.8.4)分府属蠡州桂属保定府(《太祖实录》卷43)。三年(1370)裁安喜县,其地入同城之定州(《明史》卷40,页894)。四年七月戊辰(1371.8.28)复置无极县,属定州(《太祖实录》卷67)。六年九月癸丑(1373.10.1)裁隆平县,其地入柏乡县(《太祖实录》卷85)。七年四月辛酉(1374 6.6)无极县直属真定府(《太祖实录》卷88)。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隆平县(《太祖实录》卷134)。
永乐十年(1412)徙深州治于北吴家庄(《大清一统志》卷53)。十三年(1415)徙衡水县治于东北范家疃(《大清一统志》卷49)。
正统十三年十月戊午(1448.11.1)定州属行唐县直属府。(《英宗实录》卷171)。
成化十六年(1480)徙南宫县治于东北飞凤冈(《读史方舆纪要》卷14,页638)。
至此,真定府直领县十一:真定、井陉、获鹿、元氏、灵寿、栾城、无极、平山、阜平、藁城、行唐;州五:定(领新乐、曲阳二县)、冀(领南宫、新河、枣强、武邑四县)、晋(领安平、饶阳、武强三县)、赵(领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六县)、深(领衡水一县)。

顺德府

元为顺德路,属中书省。领县九:邢台、巨鹿、内丘、平乡、广宗、沙河、南和、唐山、任(《元史》卷58,页1358~页1359)。
洪武元年(1368)改顺德路为顺德府(《大明一统志》卷4)。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顺德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顺德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十年六月庚申(1377.7.19)裁广宗县,其地入平乡、巨鹿二县(《太祖实录》卷113)。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广宗县(《太祖实录》卷134)。
弘治四年(1491)徙沙河县治于西山小屯(《大清一统志》卷30)。十八年六月戊寅1505.7.25)复徙沙河县治于故址(《武宗实录》卷2)。
至此,顺德府仍领县九:邢台、抄河、广宗、甫和、任、内丘、唐山、平乡、巨鹿。

广平府

元为广平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领州二:磁(领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四县)、威(领洺水、井陉二县)(《元史》卷56,页1359~页1360)。
洪武元年(1368)改广平路为广平府;裁成安县;磁州属邯郸县直属府(《大明一统志》卷4;《明史》卷40页898)。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广平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广平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威州为威县,裁附郭洛水县入之,分井陉县往属真定府;裁滏阳县,其地入同城之威州;分磁州与武安县往属河南省彰德府(《太祖实录》卷41)。四年六月己亥(1371.7.30)复置成安县(《太祖实录》卷66)。六年九月丙辰(1373.10.4)大名府属清河县来属(《太祖实录》卷89)。
至此,广平府领县九:永年、曲周、鸡泽、肥乡、广平、成安、威、邯郸、清河。

大名府

元为大名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元城、大明、南乐、魏、清河;州三:开(领濮阳、东名、长垣、清丰四县)、滑(领白马、内黄二县)、浚(《元史》卷58,页1361~页1362)。
洪武元年(1368)改大名路为大明府;徙东明县治于西东明集(《大明一统志》卷4;《明史》卷40,页899)。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大名府往属新设之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大名府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浚州为浚县,井徙县治于丘山之东北平坡;裁白马、濮阳二县,其地分别入滑、开二州(《太祖实录》卷41)。三年(1370)徙魏县治于五姓店(《明史》卷40,页898)。六年九月丙辰(1373.10.4)分清河县往属广平府(《太祖实录》卷83)。七年三月丁丑(1374.4.26)降滑州为滑县,与其原领之内黄县与开州属之清丰县一并直属府(《太祖实录》卷88)。十年五月戊寅(1377.6.6)裁大名、东明二县,其地分入魏、长垣二县;分保定府满城县一部地入开州(《太祖实录》卷12)。十五年二月庚午(1382.3.5)复置大名(《太祖实录》卷142)。三十一年(1398)迁大名府治于东八里,附郭大名、元城二县同往(《大明一统志》卷4)。
永乐九年(1411)徙大名县治于故地,去附郭名目(《明史》卷40,页898)。
弘治三年九月戊寅(1490.10.12)复置东明县,于原故治东十五里置县(《孝宗实录》卷42)。
嘉靖二十九年(1550)徙浚县于丘山之上(《明史》卷40,页899)。
至此,大名府直领县八: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内黄、浚、滑;州一:开(领长垣、东明二县)。

永平府

元为永平府,属中书省。直领县四:卢龙、迁安、抚宁、昌黎;州一:滦(领义丰、乐亭二县)(《元史》卷58,页1352~页1353)。
洪武元年十月庚寅(1368.12.3)永平路往属新设之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1369)改永平路为平滦府(《明史》卷40,页900)。是年三月癸丑(1369.4.20)永平路属北平行省(《太祖实录》卷40)。九月戊申(1369.10.17)裁义丰县,其地入同城之滦州(《太祖实录》卷45)。四年三月壬寅(1371.4.4)改平滦府名为永平府(《太祖实录》卷62)。
至此,永平府直领县四:卢龙、迁安、抚宁、昌黎;州一:滦(领乐亭一县)。

延庆州

元为龙庆州,属大都路。领县一:怀来(《元史》卷58,页1349)。
至明末,延庆州仍领县一。

保安州

元林保安州,属上都路顺宁府。领县一:永兴(《元史》卷58,页1351)。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1371.3.30)裁州及所领永兴县(《太祖实录》卷62)。
永乐十三年正月壬戌(1415.3.1)复置保安州(《太宗实录》卷16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2 12:06:36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4-04-22

南京(南直隶)

元为江浙、河南行省一部地(《明史》卷40,页910)。至正十五年四月丁巳(1355.5.13)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太祖实录》卷3)。十六年三月辛卯(1356.4.10)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是月己亥(1356.4.19)改镇江路为江淮府。是年六月乙卯(1356.7.4)改广德路为广兴府;同年七月己卯(1356.7.28)置江南行中书省,立应天府为省会;分河南行省之安丰路、扬州路、庐州路、安庆路、高邮府,江浙行省属之应天府、平江路、松江府、常州路、江淮府、广兴府、太平府来属;是年十二月丙午(1356.12.22)改江淮府名为镇江府(《太祖实录》卷4)。十七年(太祖丁丑年)三月壬午(1357.3.28)改常州路为长春府;是年三月己丑(1357.4.4)改长春府名为常州府;是年四月丁卯(1357.5.12)改宁国路为宁国府;是年七月乙酉(1357.7.29)改徽州路为兴安府来属;是年十月甲申(1357.11.25)改扬州路为淮海府(《太祖实录》卷5)。二十一年(太祖辛丑年)四月辛已(1361.5 5)改宁国府为宣城府;是年八月庚寅(1361.9.11)改池州路为九华府,寻改名池州府;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同年十二月戊寅(1361.12.28)改淮海府名为维扬府(《太祖实录》卷9)。二十二年(太祖壬寅年)四月癸末(1362.5.2)改宁江府名为安庆府(《太祖实录》卷11)。二十四年(太祖壬寅年)七月(1362.8)改庐州路为庐州府(《明史》卷40,页923)。二十六年(太祖丙午年)(1366)改安丰路为寿春府(《明史》卷40,页913)。是年正月辛卯(1366.2.18)改维扬府名为扬州府;改宣城府名为宣州府(《太祖实录》卷19),二十六年四月(1366.5)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来属(《明史》卷40,页915)。
吴元年(1367)降寿春府为寿州,升濠州为临濠府;改兴安府名为徽州府(《明史》卷40,页912、页928)。吴元年四月壬申(1367.5.25)改宣州府名为宁国府(《太祖实录》卷23)。是年九月乙酉(1367.10.5)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太祖实录》卷25)。
洪武元年闰七月丙辰(1368.8.31)降高邮府为散州,往属扬州府(《太祖实录》卷33)。是年八月己巳(1368.9.13)定应天府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府等府真隶中书省(《太祖实录》卷34)。二年九月癸卯(1369.10.12)立临濠府为中都;升临濠府属泗、寿二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45)。四年二月癸酉(1371.3.6)降泗、寿二直隶州为散州,还属临濠府(《太祖实录》卷61)。是年十月乙未(1371.11.23)降广兴府为广德直隶州(《太祖实录》卷68)。六年九月戊午(1373.10.6)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太祖实录》卷85)。七年八月庚子(1374.9.15)改中立府名为凤阳府(《太祖实录》卷92)。八年十月丙申(1375.11.4)徙府治于凤阳县(《太祖实录》卷101)。十一年正月(1378.2)改南京为京师,原所领各府均直隶京师,应天府为首都(《明史》卷40,页910)。二十二年二月戊午(1389.3.16)凤阳府属和、滁二州升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95)。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改京师为南京(《太宗实录》卷17)。
洪熙元年三月戊戌(1425.4.16)复定南京为京师(《仁宗实录》卷8)。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1441.11.14)复改京师为南京,亦称南直隶(《英宗实录》卷85)。
至明末,南京(南直隶)领府十四:应天、凤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庐州、安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州三:广德、和、滁。

应天府

元称集庆路,属江浙行省。领州二:溧水、溧阳;县三:上元、江宁、句容(《元史》卷62,页1501~页1502)。至正十六年三月辛卯(1356.4.10)明太祖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太祖实录》卷4)。是年七月己卯(1356.7.28)置江南行中书省,应天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
洪武元年八月己巳(1368.9.13)定应天府为南京(《太祖实录》卷54),二年(1369)改溧水、溧阳州为县(《大明一统志》卷6)。九年六月(1376.7)析和、滁二州及江宁县地置江浦县(《明史》卷40,页912)。十一年正月(1378.2)改南京为京师(《明史》卷40,页910)。二十二年二月丙辰(1389.3.11)扬州府真州属六合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95)。二十五年七月己酉(1392.8.19)徙江浦县治于新开路口(《太祖实录》卷219)。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改京师为南京(《太宗实录》卷229)。
弘治四年(1491)分溧水县地置高淳县(《大明一统志》卷6)。
至明末,应天府领县八: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江浦、六合、高淳。

凤阳府

元为安丰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五:寿春、安丰、霍丘、下蔡、蒙城;州一;濠(领钟离、定远、怀远三县)(《元史》卷59,页1412~页1413)。至元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二十六年(1366)改安丰路为寿春府(《明史》卷40,页913)。元末废下蔡县(《读史方舆纪要》卷21)。
吴元年(1367)降寿春府为寿州,升濠州为临濠府,府治府名同改;淮安府属泗州及所领盱眙、天长、临淮、五河、虹五县一并来属(《明史》卷40,页912)。
洪武元年(1368)裁安丰县入寿州(《读史方舆纪要》卷21;《太祖实录》卷61)。二年九月癸印(1369.10.12)立临濠府为中都;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升寿、泗二州为直隶州,所领寿春、霍丘、蒙城及临淮、盱眙、五河、虹、天长各县往属二州(《太祖实录》卷45)。三年十一月(1370.12)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明史》卷40,页913)。四年二月癸酉(1371.3.6)降寿、涸二直隶州为散州,裁州治寿春、临淮二县,其地分入寿、泗二州,并与所属霍丘、蒙城及盱眙、虹、天长五县一井来属,泗州原属之五河县直属府;邳州及所领宿迁、睢宁二县一并自开封府来属;六安州及所领英山县一并自庐州府来属;徐州及所领萧、丰、沛、砀山四县一并自开封府来属;信阳州及所领之罗山县与光州及所领之固始、光山二县,一并自河南分省汝宁府来属;宿州及所领之灵璧县自开封府一并来属;颍州及所领之颍上、太和、息(患州降为息县)三县一并自汝宁府来属(《太祖实录》卷61)。六年(1373)开封府归德州属毫县来属颍州(《明史》卷40,页915)。是年九月戊午(1373.10.6)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太祖实录》卷85)。七年(1374)扬州府属滁州、庐州府属和州一并来属(《明史》卷40,21===================页931)。是年七月(1374.8)泗州府属虹县直属府(《明史》卷40,页913)。是年八月庚子(1374.9.15)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并置凤阳县(《太祖实录》卷92)。是年八月己未(1374.10.2)分信阳州及所领罗山县及息县往属河南行省之汝宁府(《太祖实录》卷92)。八年十月丙申(1375.11.4)徙凤阳府治于凤阳县,临淮县去附郭名目(《太祖实录》卷101)。十三年(1380)光州及所属光山、固始二县还属河南行省之汝宁府(《大明一统志》卷31)。是年十一月庚戍(1380.12.20)置来安、全椒及含山县,分属滁、和二州(《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十一月丁亥(1381.11.22)徐州直隶京师,所领之萧、丰、沛、砀山四县同属(《太祖实录》卷140)。十五年(1382)邳州及所属宿迁、睢宁二县,六安州及所属英山县分别往属淮安、庐州二府(《明史》卷40,页916、924)。二十二年二月戊午(1389.3.16)滁、和二州直隶京师,所领之来安、全椒及含山三县,一并往属(《太祖实录》卷195)。
弘治九年十月癸卯(1496.12.4)复升亳县为亳州(《孝宗实录》卷118)。
至明末,凤阳府领直属县六: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州五:寿(领霍丘、蒙城二县)、泗(领盱眙、天长二县)、宿(领灵璧县)、颍(领颍上、太和二县)、亳。

苏州府

元为平江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二:吴、长洲;州四: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元史》卷62,页1494)。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
吴元年九月乙酉(1367.10.5)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太祖实录》卷25)。
洪武二年(1369)降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州为县(《明史》卷40,页919)。八年(1375)扬州府属崇明县来属(《明史》卷40,页920)。
永乐十八年(1420)徙崇明县治于北十里秦家村(《读史方舆纪要》卷24)。
弘治十年正月己巳(1497.2.11)析昆山、嘉定、常熟三县地置太仓州,府直属之崇明县来属(《章宗实录》卷121)。
嘉靖八年(1529)徙崇明县治于马家浜西南。二十九年(1550)徙崇明县治于三沙地(《读史方舆纪要》卷24)。
万历十一年(1583)徒崇明县泊于长沙(《读史方舆纪要》卷24)。
至明末,苏州府直领县六:吴、长洲、昆山、常热、吴江、嘉定;州一:太仓(领崇明一县)。

松江府

元为松江府,属江浙行省。领县二:华亭、松江(《元史》卷2,页1495)。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属河南行中书省(《太祖实录》卷4)。
嘉靖二十一年四月辛酉(1542.4.24)分华亭、上海二县地于青龙镇置青浦县(《世宗实录》卷260)。三十二年(1553)裁青浦县(《明史》卷40,页991)。
隆庆六年七月壬寅(1572.8.26)复于唐行镇置青浦县((神宗实录》卷3)
至明末,松江府领县三:华亭、上海、青浦。

常州府

元为常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二:晋陵(附郭)、武进(附郭);州二:宜兴州、无锡州(《元史》卷62,页1494~页1495)。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十七年三月正午(1357.3.28)改常州路为长春府。是年三月己丑(1357.4.4)改长春府为常州府;改武进县名为永定县;改晋陵县为京临县,寻裁京临县入永定县(《太祖实录》卷5)。十八年十月戊寅(1358 11.13)改宜兴州名为建宁州,寻复旧名(《太祖实录》卷6)。二十二年六月甲戌(1362.6.22)改永定县名复为武进县(《太祖实录》卷11)。
吴元年四月壬申(1367.5,25)江阴直隶州降为县来属府(《太祖实录》卷23)。
洪武二年(1369)降宜兴州为县(《明史》卷40,页922)。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无锡州为县(《太祖实录》卷41)。
成化七年同九月辛亥(1471.10.25)分江阴县地,于马驮沙地置靖江县来属(《宪宁实录》卷96)。
至明末,常州府领县五:武进(附郭)、无锡、宜兴、江阴、靖江。

镇江府

元为镇江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三:丹徒(附郭)、丹阳、金坛(《元史》卷63,页1495)。至正十六年三月己亥(1355.4.19)改镇江路为江淮府;是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同年十二月丙午(1356.12.22)改名为镇江府(《太祖实录》卷4)。
至明末,镇江府仍领县三:丹徒(附郭)、丹阳、金坛。

扬州府

元为扬州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二:江都(附郭)、泰兴;州五:真(颂扬子、六合二县)、滁(领清流、来安、全椒三县)、泰(领海陵、如皋二县)、通(领静海、海门二县)、崇明(《元史》卷59,页1414~页1415)。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江南行省(《太祖实录》卷4)十七年十月甲申(1357.11.25)改扬州路为淮海府(《太祖实录》卷4)。二十一年十二月戊寅(1361.12.28)改名维扬府(《太祖实录》卷9)。二十六年正月辛卯(1366.2.18)改名扬州府(《太祖实录》卷19)。
洪武元年(1368)裁海陵、静海及清流、全椒、来安五县,其地分别入泰、通、滁三州(《明史》卷40,页918,页931)。是年闰七月丙辰(1368.8.31)降高邮府为州,省同城之高邮县入,与所领之宝应、兴化二县一并来属(《太祖实录》卷99)。二年(1369)降真州为仪真县,省同缄之扬于县入(《大明一统志》卷12)。降祟明州为县(《明史》卷40,页920)。七年(1374)分滁州往属凤阳府(《明史》卷40,页931)。八年(1375)分祟明县往属苏州府(《明史》卷40,页920)。二十二年二月丙辰(1389.3.11)分六合县往属应天府(《太祖实录》卷195)。
至明末,扬州府直领县三:江都(附郭)、仪真、泰兴;州三:高邮(领宝应、兴化二县)、泰(领如皋一县)、通(领海门一县)。


淮安府

元为淮安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四:山阳、盐城、桃园、清河;州三:海宁(领朐山、沭阳、赣榆三县)、泗(领盱眙、天长、虹、五河、临淮五县)、安东(《元史》卷59,页1415~1417)。至正二十六年四月(1366.5)改为淮安府,来属(《明史》卷40,页915)。
洪武元年(1368)改海宁州为海州;裁朐山县,其地入同城之海州;海州所属沭阳县直属府;改桃园县名为桃源县(《明史》卷40,页916)。二年正月甲子(1369.3.7)降安东州为县(《太祖实录》卷38)。是年九月癸卯(1369.10.12)升府属泗州为直隶州,分盱眙、天长、临淮、五河、虹五县往属(《太祖实录》卷45)。十五年(1382)凤阳府属邳州及所领之宿迁、睢宁二县一并来属(《明史》卷40,页916)。
崇祯末年,徙清河县治于甘罗城(《明史》卷40,页915)。
至明末,淮安府直领县六:山阳(附郭),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州二:海(领赣榆县)、邳(领宿迁、睢宁二县)。

庐州府

元为庐州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三:台肥(附郭)、梁、舒城;州三:和(领历阳、含山、乌江三县)、无为(领无为、庐江、巢三县)、六安(领六安、英山二县)(《元史》卷59,页1411~页1412)。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二十四年七月(1364.8)改庐州路为庐州府(《明史》卷40,页923)。
洪武元年(1368)裁粱县,其地入合肥县;裁无为县,其地入同城之无为州;裁和州及截含山、乌江二县,其地入历阳县:分无为州属庐江县直属府(《明史》卷40,页923~页924)。二年九月乙巳(1369.10.14)升历阳县为和州(《太祖实录》卷49)。四年二月癸酉(1371.3.6)裁六安县,其地入同城之六安州;六安州及所领之英山县一并往属凤阳府(《太祖实录》卷61)。七年(1374)和州往属凤阳府(《明史》卷40,页931)。十五年(1382)六安州及所属英山县一并还属府(《明史》卷40,页924)。
弘治二年(1489)于故埠镇巡检地置霍山县属六安州(《明史》卷40,页924)。
至明末,庐州府直领县三:合肥(附郭)、舒城、庐江;州二:无为(领巢县)、六安(领英山、霍山二县)。

安庆府

元为安庆路,属河南行省。领县六:怀宁(附郭)、宿松、望江、太湖、桐城、潜山(《元史》卷59,页1413)。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安庆路来属(《太祖实录》卷4)。二十一年八月庚寅(1361.9.11)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太祖实录》卷9),二十二年四月癸未(1362.5.2)改名安庆府(《太祖实录》卷11)。
至明末,安庆府仍领县六:怀宁(附郭)、宿松、望江、太湖、桐城、潜山。

太平府

元为太平路,属江浙行省。硕县三:当涂(附郭)、芜湖、繁昌(《元史》卷62,页1502)。
至正十五年四月丁巳(1355.5.13)改为太平府(《太祖实录》卷3)。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
至明末,太平府仍领县三:当徐(附郭)、芜湖、繁昌。

宁国府

元为宁国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六:宣城(附郭)、南陵、泾、宁国、旌德、太平(《元史》卷62,页1500)。至正十七年四月丁卯(1357.5.12)改宁国路为宁国府宋属(《太祖实录》卷5)。二十一年四月辛巳(1361.5.5)改名宣城府(《太祖实录》卷9)。二十六年正月辛卯(1366.2 18)复改名宣州府(《太祖实录》卷19)。吴元年四月壬申(1367.5.25)复为宁国府(《太祖实录》卷23)。
至明末,宁国府仍领县六:宣城(附郭)、南陵、泾、宁国、旌德、太平。

池州府

元为池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六:贵池(附郭)、青阳、建德、铜陵、石埭、东流(《元史》卷62,页1502)。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庚寅(1361.9.11)改为九华府,寻改名池州府来属(《太祖实录》卷9)。

徽州府

元为徽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五:歙(附郭)、休宁、祁门、黟、绩溪;州一:婺源(《元史》卷62,页1500)。至正十七年七月乙酉(1357.7.29)改徽州路为兴安府,来属江南行省(《太祖实录》卷5)。吴元年(1367)改名徽州府(《明史》卷40,页928)。
洪武二年正月甲子(1369.3.7)降婺源州为县(《太祖实录》卷38)。
至明末,徽州府领县六:歙(附郭)、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

广德直隶州

元为广德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二:广德(附郭)、建平(《元史》卷62,页1503)。至正十六年六月乙卯(1356.7.4)改为广兴府:是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
洪武元年(1368)改广德县为广阳县(《读史方舆纪要》卷20)。四年十月乙未(1371.11.23)降广兴府为广德州(《太祖实录》卷68)。十三年四月己丑(1380.6.2)裁广阳县,其地入同城之广酶真隶州(《太祖实录》卷131)。
至明末,广德州领县一:建平。

和州直隶州

原属凤阳府,领县一:含山。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戊午(1389.3.16)升为直隶州,含山县一并来属(《太祖实录》卷95)
至明末,和州直隶州领县一:含山。

滁州直隶州

原属凤阳府,领县二:来安、全椒。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戊午(1389.3.16)升为直隶州,来安、全椒二县来属(《太祖实录》卷195)。
至明末,滁州直隶州领县二:来安、全椒。

徐州直隶州

原隶凤阳府,领县四:丰、沛、萧、砀山。
洪武十四年十一月丁亥(1381.11.22)升徐州为直隶州,原领四县一并来属(《太祖实录》卷140)。
至明末,仍预县四:丰、沛、萧、砀山。

附:高邮府

元为高邮府,属河南行省。领县三:高邮(附郭)、兴化、宝应(《元史》卷59,页1417)。至正十六年七月己卯(1356.7.28)来属(《太祖实录》卷4)。
洪武元年闰七月丙辰(1368.8.31)降高邮府为高邮散州,裁附郭高邮县入高邮州。与所领之宝应,兴化二县一并往属扬州府(《太祖实录》卷33)。

附:泗州直隶州

原属临濠府。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1369.10.12)升为直隶州,分临淮、盱眙、五河、虹、天长五县来属(《太祖实录》卷45)。四年二月癸酉(1371.3.6)降为散州,裁临淮县入同城之泗州,所领各县一并还属凤阳府(《太祖实录》卷61)。

附:寿州直隶州

原属临濠府。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1369.10.12)升为直隶州,分霍丘、蒙城、寿春三县来属(《太祖实录》卷45)。四年二月癸酉(1371.3.6)降为散州,裁寿春县入同城之寿州,所领各县一并还属凤阳府(《太祖实录》卷61)。
注:嘉兴、湖州二府一度属江南行省,后划入浙江省,详见浙江省。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4-04-22
山西省

元为中书省一部地。
洪武元年(1368)改晋宁路为平阳府(《大明—统志》卷301。是年十二月(1369.1)改冀宁路为太原府(《太祖实录》卷37)。二年(1369)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升平阳府属潞、沁、泽、辽四州为直隶州(《大明—统志》卷20~卷21;《明史》卷41)。是年四月戊辰(1369.5.10)置山西行省,以上所设各府、州均隶山西行省。并立太原府为省治(《太祖实录》卷411。九年(1376)升太原府属汾州为汾州直隶州(《明史》卷41,页965)。
嘉靖八年二月甲午(1529.4.6)升潞州直隶州为潞安府(《世宗实录》卷98)。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乙未(1595.6.30)升汾州直隶州为汾州府(《神宗实录》卷285)。
至明末,山西省领府五:太原、平阳、大同、汾州、潞安;直隶州三:沁、泽、辽。

太原府

元为冀宁路,属中书省。直领县十:阳曲(附郭)、文水、平晋、祁、榆次、太谷、清源、寿阳、交城、徐沟;州十四:汾(领西河、孝义、平遥、介休四县)、石(领离石、宁乡二县)、忻(领秀容、定襄二县)、平定(领乐平一县)、临、保德、崞、管、代、台、兴、坚、岚、盂(《元史》卷58,页1377~页1379)。
洪武元年(1368)裁秀容、西河二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忻、汾二州(《明史》卷41,页960)。是年十二月(1369.1)改冀宁路为太原府(《太祖实录》卷37)。二年(1369)降盂州为盂县;降管州为静乐县:降代州为代县;降台州为五台县;降坚州为繁峙县;降崞州为崞县:降岚州为岚县;降兴州为兴县;降临州为临县(《大明一统志》卷19)。是年四月戊辰(1369.5.10)置山西行省,太原府为省治(《太祖实录》卷41)。三年(1370)裁离石县,其地入同城之石州(《大明一统志》卷19)。七年(1374)降保德州为保德县(《明史》卷41,页961)。是年十月丙辰(1374.11.28)置岢岚县,直属府(《太祖实录》卷93)。八年二月壬子(1375.3 24)复升代县为代州,分五台、繁峙、崞三县直属州(《太祖实录》卷97)。是月己亥(4.10)改平晋县名为太原县(《太祖实录》卷97)。是年十一月戊寅(1375.12.15)升岢岚县为岢岚州,分岚、兴二县直属州(《太祖实录》卷102)。九年正月丙寅(1376.2.1)复升保德县为保德州(《太祖实录》卷103)。是年(1376)升汾州为直隶州,分孝义、平遥、介休三县往属(《明史》卷41,页96)。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置河曲县,直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34)。
隆庆二年二月乙巳(1568.3.24)改石州名为永宁州(《穆宗实录》卷17)。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乙未(1595.6.30)分永宁州一州,宁乡、临二县,一并往属于汾州府(《神宗实录》卷285)。
至明末,太原府直领县十三:阳曲(附郭)、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盂、静乐、河曲;州五:忻(领定襄一县)、代(领五台、繁峙、崞三县)、岢岚(领岚、兴二县)、保德、平定(领乐平一县)。

平阳府

元为晋宁路,属中书省。直领县六:临汾(附郭)、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阳;府一:河中(领河东、万泉、猗氏、荣河、临晋、河津六县);州九:绛(领正平、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七县)、潞(领上党、壶关、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七县)、泽(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五县)、解(领解、安邑、闻喜、夏、平陆、芮城六县)、霍(领霍邑、赵城、灵石三县)、隰(领隰川、大宁、石楼、永和、蒲五县)、沁(领铜鞮、沁源、武乡三县)、辽(领辽山、榆社、和顺三县)、吉(领乡宁一县)(《元史》卷58,页1379~页1382)。
洪武元年(1368)改晋宁路为平阳府;裁解、霍邑、正平三县,其地均入同城之解、霍、绛三州(《大明一统志》卷20)。二年(1369)裁河东、隰川二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蒲、隰二州;降河中府为蒲州;分绛州直属太平、曲沃、翼城三县,直属隰州之蒲县,一并直属府;裁晋城县,其地入同城之泽州,并升泽州为直隶州,其原属之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一并往属;裁上党县,其地入同城之潞州,并升潞州为直隶州,其原属之长子、屯留、襄垣三县一并往属;裁铜鞮县,其地入同城之沁州,并升沁州为直隶州,其原属之沁源、武乡二县一并往属;裁辽山县,其地入同城之辽州,井升辽州为直隶州,其原属之榆社、和顺二县一并往属(《大明一统志》卷20~卷21;《明史》卷41)。是年四月戊辰(1369.5.10)平阳府来属山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1)。三年(1370)霍州直属之赵城县直属府(《大明一统志》卷20)。九年八月癸巳(1376.8.26)分蒲州属潼关改隶华阴县,大庆关改隶朝邑县(《太祖实录》卷1O8)。
嘉靖八年二月甲午(1529.4.6)分潞城、壶关、黎城三县,往属于潞安府(《世宗实录》卷98)。
万历二十三年五兵乙未(1595.6.30)分霍州直属灵石县,隰州直属石楼县,往属于汾州府(《神宗实录》卷285)。四十三年六月丁丑(1615.6.27)汾州府属之灵石县,复还属于霍州(《神宗实录》卷533)。
至明末,平阳府直领县十一:临汾(附郭)、襄陵、洪洞、浮山、赵城、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蒲;州六:蒲(领临晋、荣河、猗氏、万泉、河津五县)、解(领安邑、夏、闻喜、平陆、芮城五县)、绛(领稷山、绛、垣曲三县)、霍(领灵石一县)、吉(领乡宁一县)、隰(领大宁、永和二县)。

大同府

元为大同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五:大同(附郭)、宣宁、平地、白登、怀仁;州八:弘、浑源、应(领金城、山阴二县)、朔(领鄯阳、马邑二县)、武、丰、东胜、云内(《元史》卷58,页1375~页1376)
洪武元年(1368)武、丰、东胜、云内、弘五州,宣宁、平地、白登三县均废置(《大明一统志》卷21)。二年(1369)改大同略为大同府;裁金城、鄯阳二县,其地分别入应、朔二州(《大明一统志》卷21;《明史》卷41,页967)。是年四月戊辰(1369.5.10)大同府属山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1)。四年(1371)分宣德府属蔚州及所领之广灵、广昌、灵丘三县一并来属(《明史》卷41,页968)。
景泰三年五月丙午(1452.6.2)分蔚州属紫沟堡地往属于北直隶保安州(《英宗实录》卷216)。
至明末,大同府直领县二:大同(附郭)、怀仁;州四:浑源、应(领山阴一县)、朔(领马邑一县)、蔚(领广灵、广昌、灵丘三县)。

汾州府

原为汾州,属太原府。
洪武九年(1376)升为直隶州,其原直属之孝义、平遥、介休一并来属(《明史》卷41,页965)。
万历二十三年五月乙未(1595.6.30)升为府,置附郭汾阳县;分平阳府属石楼、灵石二县,太原府永宁—州,临、宁乡二县一并来属(《神宗实录》卷285)。四十三年六月丁丑(1615.6.27)分灵石县还属平阳府(《神宗实录》卷533)。
至明末,汾州府直领县六:汾阳(附郭)、孝义、平遥、介休、石楼、临;州一:永宁(领宁乡一县)。

潞安府

原为潞州,属平阳府。
洪武二年(1369)升为直隶州,分平阳府属长子、屯留、襄垣三县一并来属潞州直隶州(《明史》卷41,页966)。
嘉靖八年二月甲午(1529.4.6)升潞州直隶州为潞安府,置附郭长治县,及平顺县与平阳府属潞城、壶关、黎城三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98)。
至明末,潞安府领县八:长治(附郭)、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平顺。

沁州直隶州

原为沁州,属平阳府。
洪武二年(1369)升为沁州直隶州,分平阳府属之沁源、武乡二县来属于沁州直隶州(《大明一统志》卷21)。
至明末,沁州直隶州仍领县二:沁源、武乡。

泽州直隶州

原为泽州,属平阳府。
洪武二年(1369)升为泽州直隶州,分平阳府属之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来属于府(《明史》卷41,页969)。
至明末,沁州直隶州仍领县四: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辽州直隶州

原为辽州,属平阳府。
洪武二年(1369)升为辽州直隶州,分平阳府属之榆社、和顺二县来属于府(《大明一统志》卷21)。
至明末,辽州直隶州仍领县二:榆社、和顺。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4-05-03

陕西省

元为陕西、甘肃行省一部地。
洪武二年三月庚子(1369.4.12)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戊辰(1369.5.10)置陕西行省,以西安、凤翔、巩昌三府属之,定西安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1)。是年五月(1369.6)原巩昌总帅府属庆阳府、改延安路为延安府,一并来属行省(《太祖实录》卷42)。是年八月(1369.9)降邠州直隶州为散州,住属于西安府(《太祖实录》卷41、44)。是年九月戊戌(1369.10.2)原巩昌总帅府属之临洮府来属;降原巩昌总帅府属兰、金二直隶州为兰、金二县,一并往属于临洮府(《太祖实录》卷45)。是年,原巩昌总帅府属之陇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往属于凤阳府;环、宁二直隶州降为散州,往属于庆阳府;秦州直隶州降为散州,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7);三年五月(1370 6)原巩昌总帅府属平凉府来属(《明史》卷42,页1003)。是年六月乙酉(i370.7.20)改兴元路为汉中府,来属行省(《太祖实录》卷53)。是年(1370)降原巩昌总帅府属静宁州直隶州及原行省所属泾州直隶州为散州,降镇原、开成二直隶州为镇原、开成二县,一并往属于平凉府;降庄浪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凤翔府(《明史》卷42,页1004~页1005)。四年正月辛卯(1371.1.23)裁河州路,改置河州:卫(《太祖实录》卷60),是年(1371)降原巩吕总帅府属阶州直隶州为阶县,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7) 六年正月庚戌(1373.1.31)于河州卫地置河州府,来属行省(《太祖实录》卷125)。十年(1377)降原巩昌总帅府属西和、成、会、定西四直隶州为西和、成、会宁、安定四县,—并往属于巩昌总帅府(《明史》卷42,页1006)。是年六月庚申(1377.7.19)降原巩昌府属徽州直隶州为徽县,往属于巩昌府(《太祖实录》卷113)。十二年七月丁末(1379.8.25)裁河州府(《太祖实录》卷125)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汉中府属兴安州为直隶州,属行省(《明史》卷42,页1010)、
至明末,陕西行省领府八:西安、凤翔、汉中、延安、庆阳、平凉、巩昌、临洮;直隶州一:兴安。

西安府

元为奉元路,属陕西行省。直领县十一:咸宁(附郭)、长安(附郭)、咸阳、兴平、临潼、蓝田、泾阳、高陵、鄠、盩厔、郿:州五:同(领朝邑、白水、颌阳、澄城、韩城五县)、华(领华阴、蒲城、渭南三县)、耀(领三原、富平、同官三县)、乾(领醴泉、武功、永寿三县)、商(领洛南一县)(《元史》卷60,页1423~页1425)。
洪武二年(1369)分府属郿县往属于凤翔府(《明史》卷42,页999)。是年三月庚于(1369.4.12)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戊辰(1369.5.10)置陕西行省,西安府仍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1)。是年八月(1369.9)前,降邠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州属淳化县一并来属(《太祖实录》卷41、44)(注一)。七年五月甲申(1374.6.29)降商州为商县,直属府;原属之洛南县,往属于华州(《太祖实录》卷89)。
景泰三年(1452)析咸宁县地,于野猪坪置镇安县,直属府(《明史》卷42,页996)。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1477.1.5)析商县地,于丰阳置山阳县,直属府(《宪宗实录》卷160)。十三年三月丁亥(1477.5.2)复升商县为商州;析商州地,于层峰置商南县;分洛南、商南、镇安、山阳四县,直属于商州(《宪宗实录》卷164)。十四年四月癸卯(1478.5.13)析淳化县地置三水县,直属于邠州(《宪宗实录》卷177)。
弘治三年十一月戊戌(1490.12.31)直属耀州之三原县,直隶于府(《孝宗实录》卷45)。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己卯(1559.12.10)直属华州之渭南县、直属乾州之醴泉县,一并直隶于府(《世宗实录》卷478)。
万历十一年三月乙巳(1583.5.14)析邠州地,于宜禄镇置长武县,直属邠州(《神宗实录》卷135)。三十九年四月丙申(1611.6.7)耀州直属之富平县,直属于府(《神宗实录》卷482)。
至明末,西安府直领县十四:长安(附郭)、咸宁(附郭)、咸阳、兴平、临潼、泾阳、高陵、鄠、蓝田、盩厔、三原、渭南、富平、醴泉;州六:商(领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同(领朝邑、颌阳、澄城、白水、韩城五县)、华(领华阴、蒲城二县)、罐(领同官一县)、乾(领武功、永寿二县)、邠(领淳化、三水、长武三县)。

凤翔府

元为凤翔府,属陕西行省、领县五:凤翔(附郭)、扶风、岐山、宝鸡、麟游(《元史》卷60,页1427)。
洪武二年(1369)降陇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州属汧阳县一并来属;分西安府属郿县来属(《明史》卷42,页999)。三年(1370)降庄浪直隶州为散州,来属府(《明史》卷42,页1005)。八年三月丙戌(1375.4.27)往属于平凉府(《太祖实录》卷98)。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己卯(1559.12.10)陇州属汧阳县,直隶于府(《世宗实录》卷478)。
至明末,凤翔府领县七;凤翔(附郭)、岐山、宝鸡、扶风、郿、麟游、汧阳;州一、陇。

汉中府

元为兴元路,属陕西行省。直领县四:南郑(附郭)、城固、褒城、西乡;州三:凤、洋、金(《元史》卷60,页1426~1427)。
洪武三年(1370)分四川广元府属沔州、略阳县来属府;置汉阴县属金州;降洋州为洋县(《明史》卷42,页1000、页1010)。是年六月乙酉(1370.7.20)改兴元路为汉中府(《太祖实录》卷53)。五年二月甲辰(1372 3.31)分四川大宁州属平利、石泉、洵阳三县,一并来属金州(《太祖实录》卷72)。七年七月丁卯(1374.8.11)降凤、沔二州为县(《太祖实录》卷91)。
成化十三年九月戊辰(1477.10.10)分湖广郧阳府属白河县,来属金州(《宪宗实录》卷170)。二十二年七月辛酉(1486.8.17)置宁羌州,分府属略阳、沔二县属宁羌州(《宪宗实录》卷280)。
正德七年十一月己亥(1513.1.5)于紫阳堡地置紫阳县,属金州(《武宗实录》卷94),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己卯(1559.12.10)分宁羌州属沔县,直属府;金州属石泉、汉阴二县,直隶府(《世宗实录》卷478)。
万历十—年分府属石泉、汉阴二县直属金州(《明史》卷42,页1010)。是年七月癸卯(1583.9.9)徙金州治于城南二里(《神宗实录》卷139)。是年八月壬子(1583.9.18)改金州名为兴安州(《神宗实录》卷140)。二十三年(1595)升兴安州为直隶州,分平利、洵阳、石泉、汉阴、白河、紫阳六县,往属于兴安直隶州(《明史》卷42,页1010)。
至明末,汉中府直领县七:南郑(附郭)、褒城、城固、洋、西乡、凤、沔;州一:宁羌(领略阳一县)。

—————————————————————————————————

注一:《明史》卷42云,邠州直隶州为洪武中降为散州。《读史方舆纪要》云,明初改属西安府。据《太祖实录》卷41,二年四月徐达率军由幽州攻庆阳;卷44,二年八月收复庆阳。邠州直隶州应在八月前降为散州。

延安府

元为延安路,属陕西行省。直领县八:肤施(附郭)、甘泉、宜川、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州三:鄜(领洛川、中部、宜君三县)、绥德(领青涧、米脂二县)、葭(领神木、吴堡、府谷三县)(《元史》卷60,页1425~页1426)。
洪武二年(1369)裁神木、府谷二县(《明史》卷42,页1003)。是年五月(1369.6)改延安路为延安府(《太祖实录》卷42)。七年十一月戊寅(1374.12.20)降葭州为葭县,与原领之吴堡县,一并属府(《太祖实录》卷94)。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 12.20)复升葭县为州,置神木、府谷二县与吴堡县,一并直属于州(《太祖实录》卷134)
正统五年(1440)徙神木县治于杨家城(《明史》卷42,页1003)
成化中,复徙神木县治于故城(《明史》卷42,页1003),
嘉靖四十一年(1562)绥德州属之青涧县,直属于府(《明史》卷42,页1002)。
至明末,延安府直领县九:肤施(附郭)、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延长、青涧;州三:鄜(领洛川、中部、宜君三县)、绥德(领米脂一县)、葭(领吴堡、神木、府谷三县)。

庆阳府

明袭元制,亦称庆阳府,属巩昌帅府。领县一:合水(《元史》卷60,页1430)。
洪武二年(1369)置附郭安化县;降环州直隶州为县,宁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宁州原领之真宁县一并来属府(《明史》卷42,页1003;《读史方舆纪要》卷57)。是年五月(1369.6)属陕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2)。
至明末,庆阳府直领县三:安化(附郭)、合水、环;州一:宁(领真宁一县)。

平凉府

明袭元制,亦称平凉府,属巩昌帅府。领县三:平凉(附郭)、祟信、华亭(《元史》卷60,页1430)。
洪武三年五月(1370.6)直隶陕西行省。是年,降巩昌帅府属镇原、静宁二州为散州,与静宁州原属之隆德县,一并来属;降镇原直隶州为镇原县,降开成直隶州为开成县,降泾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灵台县一并来属(《明史》卷42,页1004~页1005)。八年三月丙戌(1375.4 27)降风翔府属庄浪州为县,来属静宁州(《太祖实录》卷98)。
成化三年(1467)徙开城县治于固原卫(《大明一统志》卷35)。
弘治十五年五月丙申(1502.6.29))升开城县为固原州(《孝宗实录》卷187)。
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己卯(1559.12.10)静宁州属隆德县,直隶于府(《世宗实录》卷478)。
至明末,平凉府直领县五:平凉(附郭)、崇信、华亭、镇原、隆德;州三:泾(领灵台一县)、固原、静宁(领庄浪一县)。

巩昌府

元为巩昌府,属巩昌总帅府。领县五:陇西(附郭)、宁远、伏羌、通渭、障(《元史》卷60,页1429)。
洪武元年(1368)改障县名为漳县(《中国县情大全》西北卷页401)。二年四月戊辰(1369.5.10)直属陕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1),是年,分巩昌总帅府属秦州,及秦州所领之秦安、清水、礼三县,一并来属于府(《明史》卷42,页1007)。四年(1371)降吐番宣慰司属文州为文县,降巩昌总帅府属阶州为阶县,一并来属府(《明史》卷42,页1007)。十年(1377)降巩昌总帅府属定西、会、西和、成四直隶州为安定、会宁、西和、成四州为县,一并来属府;西和县治自白石镇徙至今治(《明史》卷42,页1006)。十年六月庚申(1377.7.19)复升阶县为阶州,分府属文县隶之;降巩昌总帅府属徽州为县,并裁两当县地入之;寻复升徽县为徽州,复置两当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13)。二十三年四月丁巳(1390.4 29)裁文县,其地入阶州(《太祖实录》卷201)。
成化九年十二月癸酉(1474.1.3)复置文县:于礼店千户所地置礼县,属秦州(《宪宗实录》卷123)。
至明末,巩昌府直领县九:陇西(附郭)、安定、会宁、通渭、漳、宁远、伏羌、西和、成;州三:秦(领秦安、清水、礼三县)、阶(领文县一县)、徽(领两当一县)。

临洮府

元为临洮府,属巩昌总帅府。领县二:狄道(附郭)、渭源(《元史》卷60,页1430)。
洪武二年九月戊戌(1369.10.2)临洮府属陕西行省;降巩昌总帅府属兰、金二州为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45)。
成化九年十二月癸酉(1474.1-31)于旧河州府地置河州,来属府(《宪宗实录》卷123)。十三年九月庚辰(1477.10.22)复升兰县为兰州,分府属金县隶之(《宪宗实录》卷177)。
至明末,临洮府直领县二:狄道(附郭)、渭源;州二:兰(领金县一县)、河。

兴安直隶州

原为兴安散州,属汉中府。
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为直隶州,分原州属平利、洵阳、石泉、汉阴、白河、紫阳六县来属(《明史》卷42,页1010)。
至明末,兴安直隶州仍领县六:平利、洵阳、石泉、汉阴、紫阳。

附:邠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邠州直隶州,属陕西行省。领县二:新平、淳化(《元史》卷60,页1428)。
洪武二年八月(1369.9)前,降邠州直隶州为散州,裁州治新平县入邠州;邠州及原领之淳化县,一并往属于西安府(《太祖实录》卷41,页44)。

附:陇州直隶州

元为陇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领县二:汧源、汧阳(《元史》卷60,页1430)。
洪武二年(1369)降陇州直隶州为散州,裁州治汧源县入;陇州及原领之汧阳县,一并往属于凤翔府(《大明一统志》卷34;《明史》卷42,页999)。

附:庄浪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庄浪直隶州,属陕西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28)。
洪武三年(1370)降为散州,往属于凤翔府(《明史》卷42,页1005)。

附:环州直隶州

元为环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1)。
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往属于庆阳府(《明史》卷42,页1003)。

附:宁州直隶州

元为宁州直隶州,属陕西行省,领县一:真宁(《元史》卷60,页1430)。
洪武二年(1369)降宁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真宁县,一并往属于庆阳府(《明史》卷42,页1003)。

附:镇原直隶州

元为镇原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1)。
洪武三年(1370)降为县,往属于平凉府(《明史》卷42,页1004)。

附:泾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泾州直隶州,属陕西行省。领县二:泾川、灵台(《元史》卷60,页1428)。
洪武三年(1370)降泾州直隶州为散州,省州治泾川县入;泾州及领之灵台县,一并往属于平凉府(《明史》卷42,页1004)。

附:静宁直隶州

元为静宁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领县一:隆德(《元史》卷60,页1431)。
洪武三年(1370)降为散州,与原领之隆德县,一并往属于平凉府(《明史》卷42,页1005)。

附:开成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开成直隶州,属陕西行省,领县一:开成(《元史》卷60,页1428)。
洪武二年(1369)省州治开城县入。三年(1370)降开成州为开成县,往属于平凉府(《明史》卷42,页1006)。

附:西和直隶州

元为西和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1)。
洪武十年(1377)降为西和县,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6)。

附:成州直隶州

元为成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2)。
洪武十年(1377)降为成县,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6)。

附:秦州直隶州

元为秦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领县三:成纪、清水、秦安(《元史》卷60,页1430)。
洪武二年(1369)降秦州直隶州为散州。省州治成纪县入;秦州与领之清水、秦安二县,—并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6)。

附:阶州直隶州

元为阶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2)。
洪武四年(1371)降阶州直隶州为县,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7)。

附:徽州直隶州

元为徽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领县一:两当(《元史》卷60,页1432)。
洪武十年六月庚申(1377.7.19)降徽州为徽县,与徽州原属之两当县,一并往属于巩昌府(《太祖实录》卷113)。

附:兰州直隶州

元为兰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1)。
洪政二年九月戊戌(1369.10.2)降为县,往属于临洮府(《太祖实录》卷45)。

附:金州直隶州

元为金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1)。
洪武二年九月戊戌(1369.10.2)降为县,往属于临洮府(《太祖实录》卷45)。

附:河州府

元为河州路,属土蕃宣慰司,领县三:定羌、安乡、宁河(《元史》卷60,页1432)
洪武三年(1370)裁定羌、安乡、宁河三县(《明史》卷42,页1009)。四年正月辛卯(1371.1.23)裁路,改置河州卫(《太祖实录》卷60)。六年正月庚戊(1373.1 31)于卫地置河州府。复置安乡、宁河二县(《太祖实录》卷78)。十二年七月丁末(1379.8.25)裁河州府及所领安乡、宁河二县(《太祖实录》卷125)。

附:会州直隶州

元为会州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2)、
洪武十年(1377)降为会宁县,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O06)。

附:定西直隶州

元为定西直隶州,属巩昌总帅府,无属领(《元史》卷60,页1431)。
洪武十年(1377)降为安定县,往属于巩昌府(《明史》卷42,页1006)。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4-05-04

山东省

元为中书省一部地(《元史》卷58)。
吴元年(1367)改济南路为济南府;益都路为青州府:济宁路为济宁府;东平路为东平府(《明史》卷41)。
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升般阳路属莱州为莱州府,降宁海直隶州为散州,往属莱州府;降般阳路为沼川直隶州:降德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济南府;降高唐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东昌府(《明史》卷41)。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置山东行省,分原中书省属济南、济宁、东昌、青州、莱州、东平六府,淄川、泰安、曹、恩、冠、濮六直隶州来属(《太祖实录》卷31)。二年七月戊戌(1369.8.8)裁淄川直隶州入淄川县,往属济南府;降泰安直隶州为散州,往属济南府;降恩、冠、濮三直隶州为散州,降恩州直隶州为县,一并往属东昌府(《太祖实录》卷43)。三年(1370)降冠州直隶州为县,往属东昌府(《明史》卷41,页946)。四年(1371)降曹州直隶州为曹县,往属济宁府(《明史》卷41)。六年(1373)升莱州府属登州为直隶州来属;降莱州府为直隶州(《明史》卷41)。七年十一月戊寅(1374.12.20)降东平府为东平散州,往属济宁府(《太祖实录》卷94)。九年五月壬午(1376.5.27)升登、莱二直隶州为府(《太祖实录》卷106)。十八年(1385)降济宁府为散州,升济宁府原属兖州为兖州府,济宁州往属(《明史》卷42)。
至明末,山东省领府六:济南、兖州、东昌、青州、登州、莱州。

济南府

元为济南路,属中书省。直领县四:历城(附郭)、章丘、邹平、济阳;州二:棣州(领厌次、商河、阳信、无棣四县)、滨(领渤海、利津、沾化三县)(《元史》卷58,页1372~页1373)。
吴元年(1367)改济南路为济南府(《明史》卷41,页938)。
洪武元年(1368)河间府属齐东、临邑二县来属;降河间府陵州为县来属;降泰安、德二直隶州为散州,并同裁附郭奉符及安德县分别入泰安、德二州,与原领之新泰、长清、德平、平原、齐河五县一并来属府;分泰安直隶州属之莱芜县直属府;裁渤海县,其地入同城之滨州(《明史》卷41,页939~页940)。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于济南府置山东行中书省,济南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31)。二年(1369)府属莱芜县还属泰安州;徙乐陵县治于富平镇(《明史》卷41,页940)。是年七月戊戌(1369.8.8)降淄川直隶州为县,裁同城淄川县入之,与原领之长山、新城二县一并来属;德州属齐河县直属府;曹州属禹城县来属;泰安州属长清县直属府,府属陵县属泰安州;济宁府属肥城县来属;原淄川直隶州属蒲台县来属滨州;济宁府属乐陵县来属棣州(《太祖实录》卷43)。六年(1373)改棣州名为乐安州,裁附郭厌次县入之;改无棣县名为海丰县,属乐安州(《大清一统志》卷176)。七年七月庚辰(1374.8.24)裁陵县,其地入德州;徙德州治于废陵县地(《太祖实录》卷91)。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于故德州地置陵县,直属府(《太祖实录》卷134)。
宣德元年八月癸未(1426.9.23)改乐安州名为武定州(《宣宗实录》卷20)。
至明末,济南府直领县十五: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州四:泰安(领新泰、莱芜二县)、德(领德平、平原二县)、武定(领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四县)、滨(领利津、沾化、蒲台三县)。

兖州府

元为济宁路,属中书省。直领县十:任城(附郭)、巨野、郓城、肥城、金乡、砀山、虞城、鱼台、沛、丰;州二:兖(领滋阳、曲阜、泗水、宁阳四县)、单(领单父、嘉祥二县)。(《元史》卷58,页1366、页1368;《明史》卷41,页941~页943),
吴元年(1367)改济宁路为府,分府属砀山、沛、丰三县往属归德府之徐州(《明史》卷40,页930)。
洪武元年(1368)裁分曹州属定陶县来属;裁滋阳县,其地入同城之兖州;裁单父县,其地入同城之单州;益州路属沂州与所领之费县一并来属,置郯城县属沂州;裁临沂县,其地入同城之沂州;分鱼台县往属归德府之徐州(《明史》卷41,页944~页945),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济宁府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1369)降青州府属峄州为峄县来属(《明史》卷41,页942)。是年正月甲辰(1369.2.14)分府属虞城县往属归德府(《太祖实录》卷38)。是年七月戊戌(1369.8.8)裁青州府属滕州,其地入同城之滕县,与原属邹县—并来属兖州;分归德府徐州之鱼台县还属济宁府;降单州为单县,单州原属之嘉祥县直属济宁府,分济宁府属肥城县乡立属济南府(《太祖实录》卷43)。四年(1371)降曹州直隶州为曹县,省同城曹县地入之,与原属之城武二县一并来属济宁府(《明史》卷41,页944)。七年十一月戊寅(1374.12.20)降东平府为散州,与其原领之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四县一并来属济宁府,并裁附郭须城县入东平州(《太祖实录》卷94)。七年十二月癸酉(1375.1.24)分济宁府属沂州及所领郯城、费二县一并还属青州府(《太祖实录》卷9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济宁府属定陶县,其地入城武县(《太祖实录》卷112)。
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定陶县,仍直属府;于故寿张县地置寿张县,直属东平州(《太祖实录》卷134)。十八年(1385)降济宁府为济宁州,裁附郭任城县入济宁州;升原济宁府属兖州为兖州府,复置滋阳县为兖州府附郭县;原济宁府直属之峄、金乡、鱼台、单、城武、定陶、曹七县直属兖州府;分青州府属之沂州,并与沂州所属郯城、费二县一并来属(《明史》卷41,页941)。
正统十年十二月丁未(1446.1.5)复置曹州,分府直属曹、定陶二县属之(《英宗实录》卷136),
至明末,兖州府直属县十一:滋阳(附郭)、曲阜、宁阳、泗水、邹、滕、峄、金乡、单、鱼台、城武;州四:曹(领曹、定陶二县)、济宁(领嘉祥、巨野、郓城三县)、东平(领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五县)、沂(领郏城、费二县)。

东昌府

元为东昌路,属中书省。领县六:聊城(附郭)、堂邑、莘、博平、茌平、丘(《元史》卷58,页1366)。
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降高唐直隶州为散州,与原属夏津、武城二县一并来属(《明史》卷41,页945~页946)。是年四月癸亥(1388.5.10)府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1369)徙临清县治于临清闸(《明史》卷41,页946)。是年七月戊戌(1369.8.8)降濮州直隶州为散州,裁州治鄄城县入州,与原领之范、观城、朝城、馆陶、临清五县一并来属,馆陶、临清二县直属府;降恩州直隶州为县,与原领之清平县,一并来属府领之高唐州(《太祖实录》卷43)。三年降冠州直隶州为县,来属府(《明史》卷41,页946)。是年三月(1370.4)裁博平、清平、夏津、朝城、观城、范、馆陶七县,寻俱复置,除清平县直属府外,其余各县均归原属(《太祖实录》卷50)。七年七月庚辰(1374.8.24)徙恩县治于许官镇(《太祖实录》卷91)。二十五年(1392)徒范县治于西北二十五里新军栅(《明史》卷41,页947;《大清一统志》卷181)。
景泰三年(1452)徙濮州治于王村(《明史》卷41,页946)。
弘治二年正月丙戌(1489.2.27)升临清县为州,分府属馆陶、丘二县直属(《孝宗实录》卷22)。
至明末,东昌府直顶县七:聊城(附郭)、堂邑、博平、莘、茌平、清平、冠;州三:临清(领馆陶、丘二县)、高唐(领恩、夏津、武城三县)、濮(领范、观城、朝城三县)。

青州府

元为益都路,直领县六:益都(附郭)、临淄、临朐、高苑、乐安、寿光;州八:潍(领北海、昌邑二县)、胶(领胶西、即墨、高密三县)、密(领诸城、安丘二县)、莒(领莒、沂水、日照、蒙阴四县)、沂(领临沂、费二县)、滕(领滕、邹二县)、峄、博兴(《元史》卷58,页1370~页1372)。
吴元年(1367)改益都路为青州府(《明史》卷41,页947)。
洪武元年(1368)置昌乐县,直属府;裁莒、北海、胶西、临沂四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莒、潍、胶、沂四州;分沂州及所属费县往属济宁府(《明史》卷41,页944~页950)。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府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1369)降峄州为峄县,往属济宁府;降博兴州为县,直属府。(《明史》卷41,页942、页948)。是年七月戊戌(1469.8.8)裁密州,其地入同城之诸城县,原密州所属诸城、安丘二县直属府;莒州属蒙阴县直属府;裁滕州,其地入同城之滕县,滕州原属之滕、邹二县往属济宁府(《太祖实录》卷43)。七年十二月癸酉(1375.1.24)济宁府属沂州及所领之郯城、费二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95)。九年五月王午(1376.5.27)分胶州及所属即墨、高密二县,潍州及所属昌邑县,一并往属莱州府(《太祖实录》卷106)。十八年(1385)复分沂州及所领之郯城、费二县往属克州府(《明史》卷41,页941)。
至明末,青州府直领县十一:益都(附郭)、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州一:莒(领沂水、日照二县)。

登州府

元为登州,属般阳路。领县四: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元史》卷58,页1374)。
洪武元年(1368)裁蓬莱县,其地入登州;登州及所领黄、福山、栖霞三县,—并往属莱州府;六年(1373)升登州为直隶州,黄、福山、栖霞三县一并还属(《明史》卷41,页950)。九年五月壬午(1376.5.27)升登州直隶州为府,置附郭蓬莱县;分莱州直隶州属之招远、莱阳二县与宁海州及所属文登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06)。
至明末,登州府直领县六: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州—:宁海(领文登县)。

莱州府

元为莱州,属般阳路,领县四:掖(附郭)、胶水、招远、莱阳(《元史》卷58,页1374)。
洪武元年(1368)升为府,直属山东行省,原领之四县及原般阳路属登州所领三县,宁诲所领文登县,一并来属;六年(1373)降为莱州直隶州;升登州为直隶州,分原领三县往隶之(《明史》卷41,页949)。九年五月壬午(1376.5.27)升莱州直隶州为府;青州府属潍州及州属昌邑县,胶州及所领之高密、即墨二县一并来属,分招远、莱阳二县往属登州府(《太祖实录》卷106)。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潍州为县,裁昌邑县入潍县(《太祖实录》卷112)。二十二年正月(1389.2)升胶水县为平度州,复置昌邑县,与潍县一并属平度州(《明史》卷41,页949)。
至明末,莱州府直领县一:掖(附郭);州二:平度(领潍、昌邑二县)、胶(领高密、即墨二县)。

附:淄川直隶州

元为般阳路,属中书省。直领县四:淄川(附郭)、长山、新城、蒲台;州二:莱(领掖、胶水、招远、莱阳四县)、登(领蓬莱、黄、福山、栖霞四县)(《元史》卷58,页1374)。
洪武元年(1368)改般阳路为淄川直隶州;升莱州为府,分登州及所属莲莱、黄、福山、栖霞四县及莱州原领之掖、胶水、招远、莱阳四县,往属莱州府(《明史》卷41,页949~页950)。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1月戊戌(1369.8.8)裁淄川直隶州,其地入同城之淄川县,原所属一并往属于济南府(《太祖实录》卷43)。

附:泰安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泰安直隶州,属中书省。领县四:奉符、长清、莱芜、新泰(《元史》卷58,页1369)。
洪武元年四月癸亥(1368.5.10)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七月戊戌(1369.8.8)降直隶州为散州,裁州治奉符县入州,与原领之莱芜、新泰、长清三县,一并往属济南府(《太祖实录》卷43)。

附:德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德州直隶州,属中书省。领县五:安德、平原。齐河、清平、德平(《元史》卷58,页1369)。
洪武元年(1368)降为德州散州,裁州治安德县入州,与原州属平原、齐河、德平三县往属济南府,清平县往属(《明史》卷41,页940)。

附:曹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曹州直隶州,属中书省。领县五:济阴、城武、定陶、禹城、楚丘(《元史》卷58,页1368)。
洪武元年(1368)裁楚丘县,其地入曹州;裁附郭济阴县入曹州;分定陶、城武二县往属济宁府(《明史》卷41,页944)。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直隶州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七月戊戌(1369.8.8)分禹城县往属济南府(《太祖实录》卷43)。四年(1371)降曹州直隶州为首县,与原领之城武县一并往属济宁府(《明史》卷41,页944)。

附:东平府

元为东平路,属中书省。领县六:须城(附郭)、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元史》卷58,页2365~页1366)。。
吴元年(1367)改东平路为东平府(《明史》卷41,页943)。
洪武元年四月癸亥(1368.5.10)东平府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91)。三年(1370)裁寿张县,其地入须城、阳谷二县(《明史》卷41,页944)。七年十一月戊寅(1374 12.20)降东平府为东平散州,裁附郭须城县入州,并与原领之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四县一并往属济宁府(《太祖实录》卷94)。

附:恩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恩州直隶州,属中书省,无属领(《元史》卷58,页1370)。
洪武元年德州原清平县隶属(《明史》卷41,页945)。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恩州直隶州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七月戊戌(1369.8.8)降为县,与原领之清平县一并往属于东昌府(《太祖实录》卷43)。

附:冠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冠州直隶虬属中书省,无属领(《元史》卷58,页1370)
洪武元年四月癸亥(1368.5.10)冠州直隶州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三年(1370)降为县,往属于东昌府(《明史》卷41,页946)。

附:高唐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高唐直隶州。领县三:高唐(附郭)、夏津、武城(《元史》卷58,页1369)。
洪武元年(1368)降高唐直隶州为散州,裁附郭高唐县入州,并与原领之夏津、武城二县,一并往属于东昌府(《明史》卷41,页946)。

附:濮州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濮州直隶州,属中书省。领县六:鄄城(附郭)、朝城、馆陶、临清、观城、范(《元史》卷58,页1369)。
洪武元年四月癸亥(1368.5.10)濮州直隶州来属山东行省(《太祖实录》卷31)。二年七月戊戌(1369.8.8)降准州直隶州为散州。裁附郭鄄城县入州,并与原领之朝城、馆陶、临清、观城、范五县,一并往属于东昌府(《太祖实录》卷43)。

附:宁海直隶州

明袭元制,亦称宁海直隶州,属中书省。领县二:牟平(附郭)、文登(《元史》卷58,页1375)。
洪武元年(1368)降宁海直隶州为散州,裁附郭牟平县入州,与所领之文登县,一并住属于莱州府(《明史》卷41,页951)。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4-05-08

河南省

元为中书省,河南行省一部地。
洪武元年(1368)改河南路为河南府(《明女)卷42,页982)。是年五月辛卯(1368.6.7)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太祖实录》卷32)。是月癸巳(1368.6.10)置河南分省,定开封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32)。是月戊戌(1368.614)降归德府为归德散州,往属于开封府(《太祖实录》卷32)。是年闰七月(1368.8)改彰德路为彰德府(《太祖实录》卷33)。是年十月(1368.11)改怀庆路为怀庆府。是月庚寅(12.3)分中书省属怀庆、彰德二府,原河南行省属开封、河南、卫辉、汝宁、南阳五府,信阳一直隶州.一并来属河南行省(《太祖实录》卷35)。四年二月癸酉(1371.3.6)降信阳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临潦府(《太祖实录》卷61)。
成化十二年九月乙卯(1475.10.2)升南阳府属汝州为直隶州(《宪宗实录》卷157)。
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于(1545.7.17)复升开封府属归倦州为归德府(《世宗实录》卷300)。
至明末,河南省领府八:开封、河南、怀庆、彰德、归德、汝宁、南阳、卫辉;直隶州一:汝州。

开封府

元为汴粱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十七:开封(附郭)、祥符(附郭)、中牟、原武、鄢陵、荥泽、封丘、扶沟、阳武、杞、延津、兰阳、通许、尉氏、太康、洧川、陈留;州五:郑(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四县)、许(领长社、长葛、郾城、襄城、临颍五县)、陈(领宛丘、西华、商水、南顿、项城五县)、钧(领阳翟、新郑、密三县)、睢(领襄邑、考城、仪封、柘城四县)(《元史》卷59,页1401~页1403)
洪武元年(1368)裁开封县、南顿二县,其地分别入祥符县、项城二县;裁宛丘、长社、阳翟、管城、襄邑五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陈、许、禹、郑、睢五州;裁商水县,其地入陈州;分府直属荥泽县属郑州(《明史》卷42,页978~页981)。是年五月辛卯(1368.6.7)汴粱路为开封府。是月癸巳(1368.6.10)置河南分省,开封府为省治。同月戊戌(1368.6.14)降归德府为归德州,裁附郭商丘县入;归德府原领之宁陵、鹿邑、夏邑、永城、毫五县一并来属,其永城县直属府;徐州与原属之萧、丰、沛、砀山四县,邳州与原属之宿迁、睢宁二县、宿州与原属灵壁县,一并来属(《太祖实录》卷32)。是年十一月癸丑(1368.12.26)永城县直属归德州(《太祖实录》卷36上)。二年正月甲辰(1369.2.14)山东济宁府属虞城县,来直属归德州(《太祖实录》卷38)。三年(1370)徙河阴县治于荥泽县西十五里(《明史》卷42,页981;(《大清一统志》卷189)。四年二月癸酉(1371.3.6)分徐州及所领之萧、丰、沛、砀山四县,邳州及所领之宿迁、睢宁二县、宿州及所领之灵璧县,一并往属于南京临濠府(《太祖实录》卷61)。六年(1373)分亳县往属于南京临濠府属颍州(《明史》卷40,页915)。是年七月己巳(1371.8.29)复置商水县。(《太祖实录》卷67)。十年五月戊寅(137’.6.7)降睢州为睢阳县;裁考城县,其地入归德州;裁柘城县,其地入宁陵县;原睢州属仪封县直属府(《太祖实录》卷111)。十一年七月壬申(1378.7.26)徙汜水县治于成皋(《太祖实录》卷119)。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升睢阳县为睢州;复置考城、柘城二县,直属睢州(《太祖实录》卷134)。二十二年二月癸亥(1389 3.22)徙仪封县治于白楼村(《太祖实录》卷195)。
正统十三年(1448)徙考城县治于西北五里(《明史》卷42,页995)。
成化十五年正月戊寅(1479.2.12)徙荥泽县泊于北下铺(《宪宗实录》卷186)。
弘治十年(1497)于乳香台地置沈丘县,直属府(《明史》卷42,页980)。
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子(1545.7.17)升归德州为府,并分州原属之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五县,睢州及属之考城、柘城二县,一并往属于归德府(《世宗实录》卷300)。
隆庆五年七月乙丑(1571.7.26)钧州属之新郑县直属于府(《穆宗实录》卷59)。
万历三年四月庚辰([575.5.21)改钧州名为禹州(《神宗实录》卷37)。
至明末,开封府直领县十七:祥符(附郭)、陈留、杞、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封丘、延津、兰阳、仪封、新郑;州四:陈(领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四县)、许(领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禹(领密县一县)、郑(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

河南府

元为河南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九:洛阳(附郭)、宜阳、水宁、登封、巩、盂津、新安、渑池、偃师;州一:陕(领陕、灵宝、阌乡三县)(《元史》卷59,页1409~页1404;《大明一统志》20)。
洪武元年(1368)改河南路为河南府;裁陕县,其地入同城之陕州(《明史》卷42,页982~页983)。二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南阳府嵩州为嵩县,来属府(《太祖实录》卷41)。三年三月甲辰(1370.4.11)南阳府属卢氏县,来属陕州(《太祖实录》卷50)。
嘉靖十四年七月丙寅(1535.8.5)徙盂津县治于孟贤庄(《太祖实录》卷177)。
万历元年(1573)陕州属卢氏县,直属于府(《明史》卷42,页983)。
至明末,河南府直领县十一:洛阳(附郭)、偃师、巩、盂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卢氏;州一:陕(领灵宝、阌乡二县)。

怀庆府

元为怀庆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三:河内(附郭)、修武、武陟;州一:孟(领河阳、济源、温三县)(《元史》卷59,页1362~页1369)。
洪武元年(1368)裁河阳县,其地入同城之孟州(《明史》卷42,页990)。是年十月(1368.11)改怀庆路为怀庆府。是月庚寅(1368.12.3)怀庆府来属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孟州为孟县,与其原领之济源、温二县,一并直属府(《太祖实录》卷111)。
至明末,怀庆府领县六:河内(附郭)、济源、修武、武陟、孟、温。

卫辉府

元为卫辉路,属中书省。直粳县四:汲(附郭)、新乡、获嘉、胙城;州二:辉、淇(《元史》卷58,页1363)。
洪武元年八月癸已(1308.10.7)改卫辉路为卫辉府(《太祖实录》卷34)。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卫辉府来属河南升省(《太祖实录》卷35)。是年十二月丙戌(1369.1.28)降淇、辉二州为县(《太祖实录》卷37)。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胙城、获嘉二县,其地分别入汲、新乡二县(《太祖实录》卷111)。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胙城、获嘉二县(《太祖实录》卷134)。
至明末,卫辉府领县六:汲(附郭)、新乡、胙城、获嘉、淇、辉。

彰德府

元为彰德路,属中书省。直领县三:安阳(附郭)、汤阴、临漳;州一:林(《元史》卷58,页1360)。
洪武元年闰七月(1368.8)改彰德路为彰德府(《太祖实录》卷33):是年十月庚寅(1368.12.3)来属河南分省(《太祖实录》卷35)。二年四月甲戍(1369,5.16)降林州为林县;分广平府属磁州及所领之武安县一并来属;分真定府属涉县来直属磁州(《太祖实录》卷41)。
至明末,彰德府直领县四:安阳(附郭)、汤阴、临漳、林;州一:磁(领涉、武安二县)。

归德府

元为归德府,属河南行省。直领县四:睢阳(附郭)、永城、下邑、宁陵;州四:徐(领萧县一县)、宿(领灵璧一县)、邳(领下邳、宿迁、睢宁三县)、亳(领谯、鹿邑、城父三县)(《元史》卷59,页1407~页1409)。
吴元年(1367)分中书省济宁府属砀山、沛、丰三县,来属徐州(《明史》卷40,页930)。
洪武元年(1368)裁城父县入毫州(《读史方舆纪要》卷21);改下邑县名为夏邑县(《明史》卷42,页984)。是年五月戊戌(1368.6.14)裁谯、下邳二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亳、邳二州;裁睢阳县入同城之归德州;降亳州为亳县;降归德府为州,其府原领之宁陵、鹿邑、夏邑、永城、亳五县;徐(领萧、丰、沛、砀山四县)、宿(领灵壁一县)、邳(领宿迁、睢宁二县)三州一并往属于开封府(《太祖实录》卷32)。
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庚子(1545.7.17)复升归德州为归德府,置附郭商丘县;分开封府属宁陵、鹿邑、永城、夏邑、虞城五县及睢州(领考城、柘城二县)一州,一并来属归德府(《世宗实录》卷300)。
至明末,归德府直领县六:商丘(附郭)、宁陵、鹿邑、永城、夏邑、虞城;州一:睢(领考城、柘城二县)。

汝宁府

元为汝宁府,属河南行省。直领县五:汝阳(附郭)、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州四:颍(领太和、沈丘、颍上三县)、息(领新蔡、真阳二县)、光(领定城、固始、光山三县)、信阳(领罗山、信阳二县)(《元史》卷59,页1405~页1407)。
洪武元年(1368)裁汝阳县入府;裁定城县八同城之光州;裁沈丘县入太和县(《明史》卷42,页985~987)。是年十月丙戌(1368.11.29)裁信阳县,信阳州治由罗山县徙治废信阳县;升信阳州为直隶州,分罗山县往属之(《太祖实录》卷35)。四年(1371)裁真阳县,其地入息州(《明史》卷42,页985)。是年二月癸酉(1371.3.6)分颍州及所属之颍上、太和二县,光州及所属之光山、固始二县,降息州为息县,一并往属中都临濠府(后改名凤阳府)(《太祖实录》卷61)。是年七月戊辰(1371.8.28)复置附郭汝阳县(《太祖实录》卷67)。七年八月巳未(1374.10.2)凤阳府属信阳州及罗山、息二县,一并还属府(《太祖实录》卷92)。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信阳州为县;裁确山县入汝阳县(《太祖实录》卷111)。十三年(1380)光州及所领光山,固始二县还属府(《明史》卷42,页987)。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 12.20)复置确山县(《太祖实录》卷134)。
成化十一年四月(1475.5)析固始县地置商城县,属光州(《明史》卷42,页987)。是年九月辛未(1475.10.24)复升信阳县为信阳州,分府属确山、罗山二县属州(《宪宗实录》卷145)。
弘治二年八月庚寅(1489.8.30)分信阳州属确山县直属府(《孝宗实录》卷29)。十八年十二月丁丑(1506.1 20)复置真阳县(《武宗实录》卷8)。
至明末,汝宁府直领县七:汝阳(附郭)、真阳、上蔡、新蔡、确山、西平、遂平;州二:信阳(领罗山一县)、光(领光山、固始、息、商城四县)。

南阳府

元为南阳府,属河南行省。直领县二:南阳(附郭)、镇平;州五:邓(领穰、内乡、新野三县)、唐(领泌阳一县)、嵩(领卢氏一县)、汝(领梁、鲁山、郏三县)、裕(领方城、叶、舞阳三县)(《元史》卷59,页1404~页1405)。
洪武元年(1368)裁方城、梁二县,其地入同城之裕、汝二州(《明史》卷42,页989、992)。是年四月癸亥(1368.5.10)嵩州属卢氏县直属府(《太祖实录》卷31)。二年二月壬辰(1369.4.4)裁穰县,其地入同城之邓州;裁泌阳县入唐州(《太祖实录》卷39)。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降嵩州为嵩县,往属河南府(《太祖实录》卷41)。三年(1370)于故比阳县地置唐县(《明史》卷42,页988)。是年三月甲辰(1370.4.11)分卢氏县往属于河南府陕州(《太祖实录》卷50)。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镇平县入南阳县(《太祖实录》卷111)。十三年十一月庚戊(1380.12.20)复置穰、镇平二县;裁唐州,以州地复置泌阳县((《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五月庚寅(1381.5.29)复裁穰县(《太祖实录》卷137)。
成化六年十一月甲午(1470.12.12)析邓州地置淅川县,直属邓州(《宪宗实录》卷85)。十一年四月癸未(1475.5,9)析汝州地置宝丰县,直属汝州(《宪宗实录)卷140)。十二年九月乙卯(1476.10.2)升汝州为直隶州,分鲁山、郏、宝丰三县一并往属(《宪宗实录》卷157)。是年十二月己丑(1477.1.4)析唐县地置桐柏县;析南阳县地置南召县(《宪宗实录》卷160)。
至明末,南阳府直领县六:南阳、镇平、庸、泌阳、桐柏、南召;州二:邓(领内乡、新野、淅川三县)、裕(领舞阳、叶二县)。

汝州直隶州

原为汝州散州,属南阳府。
成化十二年九月乙卯(1476.10.2)升为汝州直隶州,分南阳府属鲁山、郏、宝丰三县来属(《宪宗实录》卷157)。是年十二月己丑(1477.1.4)析汝州地置伊阳县(《宪宗实录》卷160)。
至明末,汝州直隶州领县四:鲁山、郏、宝丰、伊阳。

附:信阳直隶州

原为信阳散州,属汝宁府。
洪武元年十月丙戌(1368.11.29)升为直隶州,分汝宁府属罗山县来属(《太祖实录》卷35)。四年二月癸酉(1371.3.6)降为散州,往属临濠府(《太祖实录》卷61)。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4-05-09

湖广省

原为河南、湖广二行省一部地。
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乙卯(1364.3.24)置湖广行省,改武昌路为武昌府,并立为省会;分河南行省属之沔阳府、荆门直隶州来属(《太祖实录》卷14)。是年九月甲申(1364.10.19)改中兴路为荆州府。并自河南行省来属。同月乙酉(1364.10.20)降峡州府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5)。是年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改襄阳路为襄阳府;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改兴国路为兴国府;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改沅州路为沅州府;改澧州路为澧州府,一并属湖广行省;降茶陵直隶州为县,往属于潭州府。二十五年(1365)分原河南行省之安陆府来属湖广省(《明史》卷44)。是年七月庚辰(1365.8.11)改靖州路为靖州军民安抚司,属湖广行省(《太祖实录》卷17)。
洪武元年十月庚寅(1368.12.3)分原河南行省德安府来属(《太祖实录》卷35)。是年(1368)改宝庆路为宝庆府;改永州路为永州府;改靖州军民安抚司为靖州直隶州;改郴州路为郴州府;改武冈路为武冈府;改桂阳路为桂阳府;改道州路为道州府:改全州路为全州府,一并属湖广行省。二年(1369)改衡州路为衡州府,属湖广行省;降耒阳直隶州为县,往属于衡州府。三年(1370)升靖州直隶州为靖州府(《明史》卷14)。是年三月甲辰(1370.4.11)降常宁直隶州为县,往属于衡州府(《太祖实录》卷50),五年六月戊戌(1372.7.18)改潭州府名为长沙府(《太祖实录》卷74)。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汉阳府为汉阳州,往属于武昌府;降安陆府为安陆直隶州;降德安府为散州,往属于黄州府;降岳州府为岳州直隶州;降靖州府为靖州直隶州;降郴州府为郴州直隶州;降兴国府为散州,往属于武昌府;降蕲州府为蕲州,往属于黄州府;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散州,往属于荆州府;降峡州直隶州为散州,并改名夷陵,往属于荆州府;裁归州直隶州,其地入同城之秭归县,往属于荆州府;降武冈府为武冈州,往属于宝庆府;降桂阳府为县,往属于衡州府:降沅州府为沅州,往属于辰州府;降道州府为道州,往属于永州府;降全州府为全州,往属于永州府;降澧州府为澧州,往属于常德府;降沔阳府为沔阳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05)。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升武昌府属汉阳州为汉阳府;复升黄州府属德安州为德安府(《太祖实录》卷131)。十四年正月戊子(1381.1.27)复升岳州直隶州为岳州府(《太祖实录》卷135)。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1477.1.4)分襄阳府地置郧阳府(《宪宗实录》卷160)。
嘉靖十年八月辛丑(1531,9.30)升安陆直隶州为府,改名为承天,降沔阳直隶州为散州益之(《世宗实录》卷129)。
至明末,湖广行省领府十五:武昌(省会)、汉阳、黄州、承天、襄阳、郧阳、德安、荆州、岳州、长沙,宝庆、衡州、常德、辰州、永州;直隶州二:靖、郴。

武昌府

元为武昌路,属湖广行省,为省会。领县七:江夏(附郭)、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武昌(《元史》卷63,页1523~页1524)。
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乙卯(1364.3.24)改武昌路为武昌府,仍定为湖广省省会(《太祖实录》卷14)。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兴国府为兴国州,与其原领之大冶、通山二县一并来属于府;降汉阳府为汉阳州,与其原领之汉阳、汉川二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05)。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升汉阳州为府,分汉阳、汉川二县往属之(《太祖实录》卷131)。
至明末,武昌府直领县七:江夏(附郭)、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武昌;州一:兴国(领大冶、通山二县)。

汉阳府

明袭元制,亦称汉阳府,属湖广行省。领县二:汉阳(附郭)、汉川(《元史》卷63,页1527)。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汉阳府为汉阳州,与其原领之汉川、汉阳二县,一并往属于武昌府(《太祖实录》卷105)。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升汉阳州为汉阳府,分汉阳、汉川二县属之(《太祖实录》卷131)。
至明末,汉阳府领县二:汉阳(附郭)、汉川。

黄州府

元为黄州路,属河南行省。领县三:黄冈(附郭)、黄陂、麻城(《元史》卷59,页1410)。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来属湖广行省(《明史》卷44,页1074)。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蕲州府为蕲州,与其原领之蕲水、罗田、广济、黄梅四县一并来属府;降德安府为德安州,与原领之云梦、应城、孝感、随、应山五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应城县入云梦县;裁孝感县入德安州;裁应山县入随县(《太祖实录》卷105)。十一年十月戊午(1378.11.13)蕲州属之蕲水、罗田二县直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19)。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升德安州为德安府,分云梦、随县往属之(《太祖实录》卷131)。
嘉靖四十二年三月辛卯(1563.4.5)析麻城、黄冈、黄陂三县地置黄安县(《世宗实录)卷519)。
至明末,黄州府直领县六:黄冈(附郭)、黄陂、麻城、黄安、蕲水、罗田;州一:蕲(领广济、黄梅二县)。

承天府

明袭元制,亦称安陆府,属河南行省。领县二:长寿(附郭)、京山(《元史》卷59,页1418)。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安陆府改属湖广行省(《明史》卷44,页1076)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安陆府为安陆直隶州,裁附郭长寿县入安陆州(《太祖实录》卷105)。
嘉靖十年八月辛丑(1531.9.30)复升安陆直隶州为府,改名为承天;置附郭钟祥县;分荆州府属荆门一州,潜江、当阳二县来属,潜江县直属府;降沔阳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属之景陵县,一并来属承天府(《世宗实录》卷129)。
至明末,承天府直领县三:钟祥(附郭)、京山、潜江;州二:荆门(领当阳一县)、沔阳(领景陵一县)。

襄阳府

元为襄阳路,属河南行省。直领县六:襄阳(附郭)、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州二:均(领武当、郧二县)、房(领房陵、竹山二县)(《元史》卷59,页1409~页1410)。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襄阳路为襄阳府,来属湖广行省(《明史》卷44,页1083)。
洪武二年七月了末(1369.8.17)裁武当县,其地入同城之均州(《太祖实录》卷43)。八年(1375)置上津县(《读史方舆纪要》卷70)。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光化、竹山、上津、房陵四县,其地分别入均州、谷城县、房县、那县;降房州为房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 6.4)复置竹山、光化、上津三县(《太祖实录》卷131)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1477 1 4)分府属郧、房、竹山、上津四县往属于郧阳府(《宪宗实录》卷160)。
至明末,襄阳府领县六:兴阳(附郭)、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州一:均。

郧阳府

原为襄阳府一部地。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己丑(1477.1.4)于襄阳府郧县地设郧阳府;分襄阳府属之郧、房、竹山、上津四县与新置之竹溪、郧西二县,一并属于郧阳府(《宪宗实录》卷160),
弘治十年十一月乙丑(1497.12.23)分房县地置保廉县,属于府(《孝宗实录》卷131)。
至明末,郧阳府领县七:郧、房、竹山、上津、竹溪、郧西、保康。

德安府

明袭元制,亦称德安府,属河南行省。直领县四:安陆(附郭)、孝感、应城、云梦;州一:随(领随、应山二县)(《元史》卷59,页1418~页1419)。
洪武元年十月庚寅(1368.12.3)德安府来属湖广行省(《太祖实录》卷45)。二年正月甲子(1369.3.8)裁随县,其地入同城之随州(《太祖实录》卷38)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德安府为德安散州,裁附郭安陆县入,与原领之云梦、应城、孝感、应山四县及降随州为随县,一并往属于黄州府(《太祖实录》卷105)、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升德安州为德安府,复置附郭安陆县,复置孝感、应城、应山三县及复升随县为随州,与云梦县一并来属德安府(《太祖实录》卷131)。
至明末,德安府直领县四:安陆(附郭)、云梦、应城、孝感;州一:随(领应山一县)。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4-05-09
(续楼上)

荆州府

元为中兴路,属河南行省。领县七:江陵(附郭)、公安、石首、松滋、枝江、潜江、监利(《元史》卷59,页1417)。
元至正二十四年九月甲申(1364.10.19)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来属湖广行省(《太祖实录》卷15)。
洪武四年(1371)徙归州治于江北长宁所地(《明史》卷44,页1082)。
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峡州直隶州为散州,并改名为夷陵,与其原领之长阳、宜都、远安三县一并来属:裁归州直隶州入秭归县,与原领之兴山、巴东二县,一并属夷陵州;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与原领之当阳县,一并直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三月乙未(1376.4.25)改秭归县名为长宁县(《太祖实录》卷111)。是年五月戊寅(1377.6.7)裁枝江县入松滋县;裁当阳县入荆门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置枝江、当阳二县;升荆门县为荆门州,分当阳县隶之:升长宁县为归州,分兴山县属之(《太祖实录》卷131)。
正统九年三月癸亥(1444.4.1)裁兴山县入归州(《英宗实录》卷114)。
成化四年(1468)徙远安县治于东庄坪(《明史》卷44,页1082)。
弘治三年五月戊午(1490.5.25)复置兴山县(《孝宗实录》卷38)。
嘉靖十年八月辛丑(1531.9.30)分府属荆门一州,潜江、当阳二县,往属于承天府(《世宗实录》卷129)。
隆庆四年(1571)分夷陵州属巴东县,直隶归州(《明史》卷44,页1083)。
至明末,荆州府直领县六:江陵(附郭)、公安、监利、石首、松滋、枝江;州二:夷陵(领长阳、宜都、远安三县)、归(领兴山、巴东二县)。

岳州府

元为岳州路,属湖广行省,直领县三:巴陵(附郭)、临湘、华容;州一:平江(《元史》卷63,页1524)。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明史》卷44,页1079)。
洪武三年(1370)降平江州为平江县(《明史》卷44,页1080)。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岳州府为岳州直隶州,裁附郭巴陵县入州(《太祖实录》卷105)。十四年正月戊于(1381.1.27)复升岳州直隶州为岳州府,复置附郭巴陵县(《太祖实录》卷135)。三十年三月己未(1397.4.4)分常德府之澧州及所属安乡、石门、慈利三县来属(《太祖实录》卷251)。
至明末,岳州府直领县四:巴陵(附郭)、临湘、华容、平江;州一:澧(领安乡、石门、慈利三县)。

长沙府

元为天临路,属湖广行省。直领县五:长沙(附郭)、善化(附郭)、衡山、宁乡、安化;州七:醴陵、浏阳、攸、湘乡、湘潭、益阳、湘阴(《元史》卷63,页1527~页1528)。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天临路为潭州府;降茶陵直隶州为县,降湘乡州为县,一并来属府(《明史》卷44,页1086、页1089)。
洪武元年(1368)降湘阴、益阳二州为县。二年(1369)降浏阳、醴陵二州为县(《明史》卷44,页1086~1087)。三年三月甲辰(1370.4.11)降湘潭、攸二州为县(《太祖实录》卷50)。五年六月戊戌(1372.7.18)改府名为长沙(《太祖实录》卷74)。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载善化县,其地入长沙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 6.4)复置附郭善化县(《太祖实录》卷131)。洪武年间,分衡山县往属于衡州府(《明史》卷44,页1089)。
成化十八年十月丁丑(1482.11.22)升茶陵县为州,仍属府(《宪宗实录》卷233)。
至明末,长沙府领县十一:长沙(附郭)、善化(附郭)、湘阴、湘潭、宁乡、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攸、安化;州一:茶陵。

宝庆府

元为宝庆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二:邵阳(附郭)、新化(《元史》卷63,页1030)。
洪武元年(1368)改宝庆路为宝庆府(《明史》卷44,页1091)。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武冈府为武冈散州,与其原领之新宁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05)。
成化十六年三月下亥(1503.4.16)析武冈州及靖州直隶州属绥宁县地置城步县(《孝宗实录》卷197)。
至明末,宝庆府直领县三:邵阳(附郭)、新化、城步;州一:武冈(领新宁一县)。

衡州府

元为衡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四:衡阳(附郭)、安仁、酃县、新城(注一)(《元史》卷63,页1528)。
洪武二年(1369)改衡州路为衡州府;降耒阳直隶州为县,来属于府(《读史方舆纪要》卷80)。三年三月甲辰(1370.4.11)降常宁直隶州为县,来属府(《太祖实录》卷50)。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桂阳府为县,与其原领之临武、蓝山二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新城县,其地入衡阳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升桂阳县为州,分临武、蓝山二县隶之(《太祖实录》卷131)。洪武年间,分长沙府属之衡山县来属(《明史》卷44,页1089)。
崇祯十二年(1639)析桂阳州及临武县地置嘉禾县,属桂阳州(《明史》卷44,页1090)。
至明末,衡州府直领县六:衡阳(附郭)、衡山、耒阳、常宁、安仁、酃;州一:桂阳(领临武、蓝山、嘉禾三县)。

----------------------------------------------
注一:《元史》记载有误,据《大清一统志》卷362补。

常德府

元为常德路,属湖广行省。直领县一:武陵(附郭);州二:槐源、龙阳(领沅江一县)(《元史》卷63,页1525)。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明史)卷44,页1087)。
洪武二年门369)降桃源州为县(《明史)卷44,页1085)。三年三月甲辰(1370.4.11)降龙阳州为县,与原领之沅江县,一并属府(《太祖实录》卷112)。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澧州府为散州,与原领之安乡、石门、慈利三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沅江县,其地入龙阳县。(《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6.4)复置沅江县(《太祖实录》卷121)。三十年三月己未(1397.4.4)分府属澧州及所领之安乡、石门、慈利三县,一并往属于岳州府(《太祖实录》卷251)。
至明末,常德府领县四:武陵(附郭)、桃源、龙阳、沅江。

辰州府

元为辰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四:沅陵(附郭)、辰溪、卢溪、溆浦(《元史》卷63,页1520)。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辰州路为辰州府(《明史》卷44,页1090)。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11)降沅州府为沅州散州,与其原领之黔阳、麻阳二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05)。
至明末,辰州府直领县四:沅陵(附郭)、卢溪、辰溪、溆浦;州一:沅(领黔阳、麻阳二县)。

永州府

元为永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零陵(附郭)、东安、祁阳(《元史》卷63,页1529)。
洪武元年(1368)改永州路为永州府(《明史》卷44,页1090)。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道州府为遭州,与其原领之宁远、江华、永明三县;降全州府为全州,与其原领之灌阳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05)。二十七年八月壬申(1394.8.31)分全州及灌县往属于广西桂林府(《太祖实录》卷234)。
景泰元年十二月甲戌(1451.1.6)徙祁阳县治于县东(《英宗实录》卷199)。
天顺六年(1462)徙江华县治于西北五里(《明史》卷44,页1091)。
崇桢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地置新田县(《明史》卷44,页1091)。
至明末,永州府直领县三:零陵(附郭)、祁阳、东安;州一:道(领宁远、江华、永明、新田四县)。

靖州直隶州

元为靖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永平(附郭)、会同、通道(《元史》卷63,页1527)。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庚辰(1365.8.11)改靖州路为军民安抚司(《太祖实录》卷17)。
洪武元年(1368)改靖州军民安抚司为靖州直隶州。三年(1370)升靖州直隶州为靖州府;分武冈府属绥宁县来属府(《明史》卷44,页1094~页1095)。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靖州府为靖州直隶州,裁附郭永平县入靖州(《太祖实录》卷10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裁通道县,其地入靖州(《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五月辛卯(1380 6.4)复置通道县(《太祖实录》卷131)。
万历二十五年(1597)析绥宁、会同二县地置天柱县(《明史》卷44,页1095)。
至明末,靖州直隶州领县四:通道、会同、绥宁、天柱。

郴州直隶州

元为郴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六:郴阳(附郭)、宜章、永兴、兴宁、桂阳、桂东(《元史》卷63,页1530)。
洪武元年(1368)改郴州路为郴州府(《明史》卷44,页1093)。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郴州府为郴州直隶州,裁原府治郴阳县入郴州(《太祖实录》卷105)。
至明末,郴州直隶州领县五:宜章、兴宁、桂阳、桂东、永兴。

附:兴国府

元为兴国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永兴(附郭)、大冶、通山(《元史》卷63,页1526)。
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1364 3)改兴国路为兴国府(《太祖实录》卷14)。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 4.29)降兴国府为兴国散州,裁附郭永兴县入;并与原领之大冶、通山二县,一并往属于武昌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蕲州府

元为蕲州路,属河南行省。领县五:蕲春(附郭)、蕲水、广济、黄梅、罗田(《元史》卷59,页1410)。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来属湖广行省(《明史》卷44,页1075)-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蕲州府为蕲州散州,裁附郭蕲春县入州,与原领之蕲水、广济、黄梅、罗田四县,一并往属于黄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荆门直隶州

元为荆门直隶州,属河南行省。领县二:长林(附郭)、当阳(《元史》卷59,页1418)。
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乙卯(1364.3.24)来属湖广行省(《太祖实录》卷14)。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荆门直隶州为县,裁附郭长林县入州,与原领之当阳县,一并往属于荆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峡州直隶州

元为峡州路,属河南行省。领县四:夷陵(附郭)、宜都、长阳、远安(《元史》卷59,页1418)。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来属湖广行省(《明史》卷44,页1082)。是年九月乙酉(1364.10.20)降为峡州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5)。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峡州直隶州为散州,并改名夷陵州,省州治夷陵县入,并与原领之宜都、长阳、远安三县,一并往属于荆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归州直隶州

元为归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三:秭归(附郭)、兴山、巴东(《元史》卷63,页1527)。
洪武四年(1371)徙归州治于江北长宁所地(《明史》卷44,页1082)。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裁归州直隶州,其地入秭归县。归州直隶州原领之秭归、兴山、巴东三县,一并往属于荆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茶陵直隶州

元为茶菠直隶州,属湖广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3,页1531)。
元至正二十四年年(1364)降茶陵直隶州为茶陵县,往属于潭州府(《明史》卷44,页1087)。

附:耒阳直隶州

元为耒阳直隶州,属湖广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3,页1531)。
洪武二年(1369)降直隶州为耒阳县,往属于衡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80)。

附:武冈府

元为武冈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武冈(附郭)、新宁、绥宁(《元史》卷63,页1531)。
洪武元年(1366)改武冈路为武冈府((《明史》卷44,页1092)。三年(1370)分府属绥宁县,往属于靖州府(《明史》卷44,页1095)。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武冈府为武冈州,裁附郭武冈县入之,并与原领之新宁县,一并往属于宝庆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常宁直隶州

元为常宁直隶州,属湖广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3,页1532)。
洪武三年三月甲辰(1370.4.11)降为常宁县,住属于衡州府(《太祖实录》卷50)。

附:桂阳府
元为桂阳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平阳(附郭)、临武、蓝山(《元史》卷63,页1531)。
洪武元年(1368)改桂阳路为桂阳府(《明史》卷44,页1089)。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桂阳府为桂阳县,省附郭平阳县入,并与原领之临武、蓝山二县,一并往属于衡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沅州府

元为沅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卢阳(附郭)、黔阳、麻阳(《元史》卷63,页1526)。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沅州路为沅州府(《明史》卷44,页1092)。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沅州府为州,裁附韩卢阳县入,并与原领之黔阳、麻阳二县,一并往属于辰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道州府

元为道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四:营道(附郭)、宁远、江华、永明(《元史》卷63,页1529)。
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路为道州府(《明史》卷44,页1090)。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道州府为道州,裁附郭营道县入州,并与原领之宁远、江华、永明三县,一并往属于永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全州府
元为全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二:清湘(附郭)、灌阳(《元史》卷63,页1530),
洪武元年(1368)改全州路为全州府(《明史》卷45,页1149)。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为全州,裁附郭清湘县入,并与原领之灌阳县,一并往属于永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沔阳直隶州

元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领县二:玉沙(附郭)、景陵(《元史》459,页1418)。
元至正二十四年二月乙卯(1364.3.24)沔阳府来属湖广行省(《太祖实录》卷11)。
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沔阳府为沔阳直隶州,裁附郭玉沙县入州(《太祖实录》卷105)。
嘉靖十年八月辛丑(1581.9.30)降沔阳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景陵县,一并往属于承天府(《世宗实录》卷129)。

附:澧州府

元为澧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澧阳(附郭)、石门、安乡;州一:慈利(《元史》卷63,页1525~页1526)。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澧州路为府(《明史》卷44,页1080)。
洪武二年(1369)降慈利州为县(《明史》卷44,页1080)。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澧州府为散州,裁附郭澧阳县,并与原领安乡、石门、慈利三县,一并往属于常德府(《太祖实录》卷105)。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4-05-13

江西省

原为江西、江渐二行省一部地。
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甲申(1360.7.12)改信州路为广信府(《太祖实录》卷8)。是年,改袁州路为袁州府(《明史》卷43,页1064)。二十一年八月甲辰(1361.9.25)改南康路为西宁府(《太祖实录》卷9)。是年,改江州、饶州二路为九江、鄱阳二府,寻改鄱阳府名为饶州府(《明史》卷43)。二十二年正月乙卯(1362.2.3)改建昌路为肇庆府,寻改为建昌府;改抚州路为抚州府。是月戊辰(2.16)改龙兴路为洪都府。是月癸酉(2.21)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并设江西行省,省会治吉安府;分江浙行省属之广信、饶州二府,铅山直隶州来属江西行省。是年二月辛卯(1362.3.17)移省会于洪都府(《太祖实录》卷10)。是年四月癸未(1362.5.2)改西宁府名为南康府(《太祖实录》卷11)。二十三年八月壬戌(1363.10.3)改洪都府为南昌府(《太祖实录》卷13)。是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二十五年(1365)改赣州、南安二路为府(《明史》卷43)。
洪武二年(1369)改瑞州路为瑞州府;降铅山直隶州为铅山县,往属于广信府。三年(1370)降南丰直隶州为县,往属于建昌府(《明史》卷43,《读史方舆纪要》卷85)。
至明末,江西省领府十三:南昌(省会)、瑞州、南康、九江、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南安。

南昌府

元为龙兴路,属江西行省。直领县六:南昌(附郭)、建新(附郭)、进贤、奉新、靖安、武宁;州二:富、宁(《元史》卷62,页1507)。
至正二十二年正月戊辰(1362.2.16)改为洪都府(《太祖实录》卷10)。是年二月辛卯(1362.3.17)立为省会(《太祖实录》卷10)。二十三年八月壬戌(1363.10.3)改名南昌府(《太祖实录》卷13)。
洪武二年(1369)改宁州为宁县(《明史》卷43,页1055)。九年十二月己卯(1377.2.7)降富州为丰城县(《太祖实录》卷110)。
弘治十六年七月甲子(1503.8.22)复升宁县为宁州(《孝宗实录》卷201)。
至明末,南昌府领州一:宁;县七:南昌(附郭)、建新(附郭)、丰城、进贤、奉新、靖安、武宁。

瑞州府

元为瑞州路,属江西行省。直领县二:高安(附郭)、上高;州一:新昌(《元史》卷62,页1509)。
洪武二年(1369)改瑞州路为瑞州府;降新昌州为新昌县(《明史》卷43,页1055)。
至明末,瑞州府领县三:高安(附郭)、上高、新昌。

南康府

元为南康路,属江西行省。直领县二:星子(附郭)、都昌;州一:建昌(《元史》卷62,页1512)。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甲辰(1361.9.25)改为西宁府(《太祖实录》卷9)。二十二年四月癸未(1362.5.2)改名南康府(《太祖实录》卷11)。
洪武元年(1366)降建昌州为建昌县(《明史》卷43,页1057)。
正德十三年二月癸酉(1518.3.14)分建昌县地置安义县(《太祖实录》卷159)。
至明末,南康府领县四:星子(附郭)、都昌、建昌、安义。

九江府

元为江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五:德化(附郭)、瑞昌、彭泽、湖口、德安(《元史》卷62,页1511)。
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明史》卷43,页1056)。
至明末,九江府仍领县五:德化(附郭)、瑞昌、彭泽、湖口、德安。

饶州府

元为饶州路,属江浙行省。直领县三:鄱阳(附郭)、德兴、安仁;州三:余干、浮粱、乐平(《元史》卷62,页1500~页1501)。
至正二十一年(1361)改为鄱阳府,寻改为饶州府(《明史)卷43,页1058)。二十二年正月癸酉(1362.2.21)属江西行省(《太祖实录》卷10)。
洪武元年(1368)改余干、浮梁二州为县(《明史》卷43,页1057~页1058)。四年(1371)降乐平州为县(《大清一统志》卷311)。
正德七年八月庚午(1512.10.8)析余干县地置万年县(《武宗实录》卷91)。
至明末,饶州府领县七:鄱阳(附郭)、余干、乐平、浮粱、德兴、安仁、万年。

广信府

元为信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五:上饶(附郭)、玉山、弋阳、贵溪、永丰(《元史》卷62,页1502)。
至正二十年闰五月甲申(1360.7.12)改信州路为广信府(《太祖实录》卷8)。二十二年正月癸酉(1362.2.21)来属江西行省(《太祖实录》卷10)。
洪武二年(1369)降铅山直隶州为铅山县,来属府(《读史方舆纪要》卷85)。
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丁巳(1560.9.13)析上饶、贵溪、弋阳三县地置兴安县(《世宗实录》卷487)。
至明末,广信府领县七:上饶(附郭)、玉山、弋阳、贵溪、铅山、永丰、兴安。

建昌府

元为建昌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三:南城(附郭)、新城、广昌,(《元史》卷62,页1514)。
至正二十二年正月乙卯(1362.2.3)改建昌路为肇庆府,寻改为建昌府(《太祖实录》卷10)。
洪武三年(1370)降南丰直隶州为南丰县,来属府(《明史》卷43,页1060)。
万历六年十二月庚子(1579.1.20)析南城县地置泸溪县(《神宗实录》卷82)。
至明末,建昌府领县五:南城(附郭)、南丰、新城、广昌、泸溪。

抚州府

元为抚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五:临川(附郭)、崇仁、金溪、宜黄、乐安(《元史》卷62,页1511)。
元至正二十二年正月乙卯(1362.2.3)改抚州路为抚州府(《太祖实录》卷10)。
正德七年八月庚午(1512.10.8)析临川县地置东乡县(《武宗实录》卷91)。
至明末,抚州府领县六:临川(附郭)、崇仁、金溪、宜黄、乐安、东乡。

吉安府

元为吉安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五:庐陵(附郭)、永丰、万安、龙泉、水宁;州四: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元史》卷62,页1508~页1509)。
元至正二十二年正月癸酉(1362.2.21)改吉安路为吉安府,定为江西省省会。是年二月辛卯(1262.3.17)移省会于洪都府(《太祖实录》卷10)。
洪武二年正月甲子(1369.3.8)降太和、吉水、安福、永新四州为县,并改太和名为泰和(《太祖实录》卷38)。
至明末,吉安府领县九:庐陵(附郭)、永丰、万安、龙泉、永宁、吉水、安福、泰和、永新。

临江府

元为临江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一:清江(附郭);州二:新淦、新喻(《元史》卷62,页1511)。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改临江路为临江府(《明史》卷43,页1063)。
洪武元年(1368)降新淦、新喻二州为县(《明史》卷43,页1063)。
嘉靖五年四月甲子(1526.5.22)分新淦县地置峡江县(《世宗实录》卷63)。
至明末,临江府领县四:清江(附郭)、新淦、新喻、峡江。

袁州府

元为袁州赂,属江西行省。领县三:宜春(附郭)、分宜、万载;州一:萍乡(《元史》卷62,页1510)。
元至正二十年(1360)改袁州路为袁州府(《明史》卷43,页1064)。
洪武二年(1369)降萍乡州为萍乡县(《读史方舆纪要》卷87)。
至明末,袁州府领县四:宜春(附郭)、分宜、万载、萍乡。

赣州府

元为赣州路,属江西行省。直领县五:赣(附郭)、兴国、信丰、雩都、石城;州二:宁都(领龙南、安远二县)、会昌(领瑞金一县)(《元史》卷62,页1513)。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赣州路为赣州府(《明史》卷43,页1065)。
洪武二年(1369)降会昌、宁都二州为县(《读史方舆纪要》卷87)。
隆庆三年三月戊年(1569.3.31)析龙南、安远、信丰三县地置定南县(《穆宗实录》卷30)。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乙巳(1562.6.23)析广东程乡、兴宁,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五县地置平远县(《世宗实录》卷509)。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2.20)分平远县往属于广东潮州府(《世宗实录》卷517)。
万历四年三月乙未(1576.3.31)析安远、会昌二县地置长宁县(《神宗实录》卷48)。
至明末,赣州府领县十二:赣(附郭)、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龙南、宁都、瑞金、石城、定南、长宁。

南安府

元为南安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三:大庾(附郭)、南康、上犹(《元史》卷62,页1514)。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南安路为南安府(《明史》卷43,页1066)。
正德十四年三月丁酉(1519.4.2)析上犹、大庾、南康三县地置崇义县(《武宗实录》卷172)。
至明末,南安府领县四:大庾(附郭)、南康、上犹、崇义。

附:南丰直隶州

元为南丰直隶州,属江西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2,页1514)。
洪武三年(1370)降为县,往属于建吕府(《明史》卷43,页1060)。

附:铅山直隶州

元为铅山直隶州,属江浙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2,页1503)。
元至正二十二年正月癸酉(1362.2.21)来属江西行省(《太祖实录》卷10)。
洪武二年(1369)降为铅山县,往属于广信府(《读史方舆纪要》卷85)。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05-13

广东省

原为江西、湖广二行省一部地。
洪武元年(1368)改江西行省属之广州、韶州、南雄、惠州、肇庆、德庆五路为府;改湖广行省属之化州、高州、廉州、雷州四路为府;裁江西行省属之南恩直隶州,其地入新州直隶州(《明史》卷45)。是年十月丁酉(1368.12.10)改湖广行省属之乾宁军民安抚司为琼州府,降万安、吉阳、南宁三军为万、崖、儋三散州,一并属琼州府(《太祖实录》卷35)。二年(1369)改江西行省属之潮州路为府;改湖广行省属之钦州路为府,降琼州府为直隶州(《明史》卷45)。是年三月己酉(1369.4.21)裁江西行省属之桂阳直隶州,其地入连州直隶州;裁封川直隶州,其地入德庆府(《太祖实录》卷40)。是月癸丑(1369.4.25)降江西行省属之英德直隶州为英德县,往属于韶州府;分湖广行省属之化州、钦州、高州、廉州、雷州、琼州六府,往属于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甲戌(1369.5.16)裁江西行省属之连州、循州、梅州、新州四直隶州,其地分别入韶州、惠州、潮州、肇庆四府(《太祖实录》卷41)。是年四月(1369.5)置广东行省,分江西行省属之广州、韶州、南雄、惠州、潮州、肇庆、德庆七府属广东行省,立省会于广州(《太祖实录》卷41)。是年六月戊子(1369.7.29)分广西行省属之高州、廉州、雷州、琼州、化州、钦州六府,一并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三年(1370)复升琼州直隶州为琼州府(《明史》卷45)。七年十一月壬戌(1374.12.4)降高州、廉州、化州为直隶州。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化州、钦州二直隶州为县,分别往属于高州、雷州二府;降廉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雷州府;降德庆府为德庆州,往属于肇庆府;复升高州直隶州为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四年五月丁亥(1381.5.26)复升廉州为廉州府(《太祖实录》卷137)。
万历五年五月丙午(1577.6.5)升肇庆府属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神宗实录》卷62)。
至明末,广东行省领府十:广州(省会)、韶州、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直隶州一:罗定。

广州府

元为广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七:南海(附郭)、番禺(附郭)、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元史》,卷62,页1514~页1515)。
洪武元年(1368)改广州路为广州府(《明史》卷45,页1133)。二年四月(1369.5)置广东行省,立广州府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1)。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于故连山县地置连山县,属府(《太祖实录》卷134)。十四年六月癸未(1381.7.20)于故连州地置连州,分韶州府属之阳山及府属连山二县隶之(《太祖实录》卷137)。
永乐元年(1403)徙连山县治于钟山(《明史》卷45,页1135)。
景泰三年(1452)析南海、新会二县地置顺德县(《明史》卷45,页1133)。
天顺六年(1462)复徙连山县治于小坪(《明史》卷45,页1135)。
弘治二年三月己巳(1489.4.11)析番禺、增城二县地置从化县(《孝宗实录》卷24)。八年九月辛丑(1495.10.9)析府属增城与惠州府属博罗二县地置龙门县(《孝宗实录》卷104)。十一年八月丁卯(1498.8.20)析新会县地置新宁县(《孝宗实录》卷140)。
嘉靖五年五月癸未(1526.6.10)析府属南海及肇庆府属高要二县地置三水县(《世宗实录》卷64)。
万历元年(1573)改东莞所为新安县,析东莞县地益之(《明史》卷45,页1134)。
至明末,广州府直领县十三:南海(附郭)、番禹(附郭)、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州一:连(领阳山、连山二县)。

韶州府

元为韶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四:曲江(附郭)、乐昌、仁化、乳源(《元史》卷62,页1515)。
洪武元年(1368)改韶州路为韶州府(《明史)卷45,页1138)。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降英德直隶州为英德县,与其原领之翁源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1369.5.)韶州府来属广东行省;是月甲戌(1369.5.16)裁连州直隶州,其原领之阳山、连山二县来属府(《太祖实录》卷41)。三年九月甲辰(1370.10.7)裁连山县,其地入阳山县(《太祖实录》卷56)。十四年六月癸未(1381.7.20)分府属阳山县,往属于广州府(《太祖实录》卷137)。
至明末,韶州府领县六:曲江(附郭)、乐昌、英德、仁化、乳源、翁源。

南雄府

元为南雄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二:保昌(附郭)、始兴(《元史》卷62,页1516)。
洪武元年(1368)改南雄路为府(《明史)卷45,页1139)。二年四月(1369.5)南雄府来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1)。
至明末,南雄府仍领县二:保昌(附郭)、始兴。

惠州府

元为惠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四:归善(附郭)、博罗、海丰、河源(《元史》卷62,页1515)。
洪武元年(1368)改惠州路为惠州府(《明史》卷45,页1139)。
二年四月(1369.5)惠州府来属广东行省。是月甲戌(1369.5.16)裁循化直隶州,其原领之龙川、长乐、兴宁三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41)。
嘉靖元年八月癸未(1522.8.30)析龙川、河源二县地置和平县(《世宗实录》卷17)。
隆庆三年正月辛未(1569.2.12)析府属归善与韶州府属英德、翁源三县地置长宁县;析府属归善、长乐二县地置永安县(《穆宗实录》卷28)。
崇祯六年(1633)析府属和平、长宁、河源及韶州府属翁源四县地置连平县,寻升为州,分府属河源、和平二县属连平州(《明史》卷45,页1140)。
至明末,惠州府直领县八:归善(附郭)、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州一:连平(领河源、和平二县)。

潮州府

元为潮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三:海阳(附郭)、潮阳、揭阳(《元史》卷62,页1516)。
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明史》卷45,页1141)。是年四月(1369.5)潮州府来属广东行省。是月甲戌(1369.5.16)裁梅州直隶州,其原领之程乡县来属府(《太祖实录》卷41)。
成化十二年十月甲申(1476.10.31)析海阳县地置饶平县(《宪宗实录》卷158)。
嘉靖三年十月庚戌(1524.u.14)析潮阳、海丰二县地置惠来县(《世宗实录》卷44)。五年(1526)析饶平县地置大埔县(《明史》卷45,页1142)。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2.20)分赣州府属平远县来属,并还属县原辖之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远三县割地;析潮阳县地置普宁县;析海阳县地置澄海县(《世宗实录》卷517)。
万历十年(1562)徙普宁县治于黄坑(《明史》卷45,页1142)。
崇祯六年(1633)析平远、程乡二县地置镇平县(《明史》卷45,页1142)。
至明末,潮州府领县十一:海阳(附郭)、潮阳、揭阳、程乡、饶平、惠来、镇平、大埔、平远、普宁、澄海。

肇庆府

元为肇庆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二:高要(附郭)、四会(《元史》卷62,页1517)。
洪武元年(1368)改肇庆路为肇庆府(《明史》卷45,页1136);二年四月(1369.5)肇庆府来属广东行省。是月甲戌(1369.5.16)裁新州直隶州,其原颁之新兴、阳春、阳江三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41)。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德庆府为德庆散州,并与其原领之封川、开建、泷川三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05)。
成化十四年四月戊戌(1478.5.28)析高要县地置高明县(《宪宗实录》卷177)。是年六月甲午(1478.7.3)析府属新兴、阳江、广州府属新会三县地置恩平县(《宪宗实录》卷179)。
嘉靖三十八年十月戊戌(1559.10.30)析四会县地置广宁县(《世宗实录》卷477)。
至明末,肇庆府直领县九:高要(附郭)、高明、四会、新兴、阳春、阳江、恩平、广宁;州一:德庆(领封川、开建二县)。

罗定直隶州

原为泷水县,属肇庆府德庆州。
万历五年五月丙午(1577.6.5)升泷水县为罗定直隶州(《神宗实录》卷62)。是年十一月戊寅(1578.1.3)析罗定州及肇庆府德庆州,高要、新兴二县地置东安县;析罗定州及肇庆府德庆州与封川县地置西宁县,一并来属于直隶州(《神宗实录》卷69)。
至明末,罗定直隶州仍领县二:东安、西宁。

高州府

元为高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茂名(附郭)、电白、信宜(《元史》卷63,页1537)。
洪武元年(1368)改高州路为高州府(《明史》卷45,页1143)。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高州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六月戊子(1369.7.29)高州府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七年十一月壬戌(1374.12.4)降高州府为高州直隶州,裁附郭茂名县入高州(《太祖实录》卷94)。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复升高州直隶州为高州府;降化州直隶州为化县,与其原领之吴川、石城二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四年五月丁亥(1381.5.26)复置附郭茂名县;升化县为化州散州,分府属吴川、石城二县往隶之(《太祖实录》卷137)。
成化三年九月壬午(1467.10.17)徙电白县治于神电卫地(《宪宗实录》卷46)。
至明末,高州府直领县三:茂名(附郭)、电白、信宜;州一:化(领吴川、石城二县)。

廉州府

元为廉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二:合浦(附郭)、石康(《元史》卷63,页1538)。
洪武元年(1368)改廉州路为廉州府(《明史》卷45,页1144)。二年三月癸丑(1369.4 25)廉州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六月戊子(1369.7.29)廉州府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七年十一月壬戌(1374.12.4)降廉州府为廉州直隶州,裁附郭合浦县入(《太祖实录》卷94)。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廉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石康县,一并往属于雷州府(《太祖实录》卷105)。十四年五月丁亥(1381.5.26)复升廉州为府,复置附郭合浦县,并升原领之钦县为州,与灵山、石康二县一并来属廉州府,灵山县直属钦州(《太祖实录》卷137)。
成化八年(1472)裁石康县,其地入合浦县(《明史》卷45,页1145)。
至明末,廉州府直领县一:合浦(附郭);州一:钦州(领灵山一县)。

雷州府

元为雷州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三:海康(附郭)、徐闻、遂溪(《元史》卷63,页1537)。
洪武元年(1368)改雷州路为雷州府(《明史》卷45,页1144)。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雷州府往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六月戊于(1369.7.29)雷州府改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廉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石康县一并来属;降钦州直隶州为县,与其原领之灵山县,一并来属雷州府廉州(《太祖实录》卷105)。十四年五月丁亥(1381.5.26)升廉州为府,分石康、钦、灵山三县往属之(《太祖实录》卷137)。
天顺六年(1462)徙徐闻县治于海安所城内(《读史方舆纪要》卷104;《大清一统志》卷451)。
弘治十四年(1501)还徐闻县治于故治(《读史方舆纪要》卷l04)。
至明末,雷州府领县三:海康(附郭)、遂溪。

琼州府

元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属湖广行省。领县六:琼山(附郭)、澄迈、临高、文昌、乐会、会同;州一:南建①(《元史》卷63,页1538)。
洪武元年十月丁酉(1368.12.10)改乾宁军民安抚司为琼州府,降南宁、万安、吉阳三军为儋、万、崖三州,与其原领之宜伦、昌化、感恩、陵水、万安、宁远六县,一并来属于琼州府;降南建州为定安县(《太祖实录》卷35)。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琼州府往属于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六月戊子(1369.7.29)琼州府来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是年(1369)降琼州府为琼州直隶州;三年(1370)复升琼州直隶州为琼州府(《明史》卷45,页1145)。
正统年间,徙陵水县治于南山千户所城内(《明史》卷45,页1147)。四年六月庚寅(1439.7.22)裁宜伦、万安、宁远三县,其地分别入同城之儋、万、崖三州(《英宗实录》卷56)。五年(1440)分儋州属感恩县,往属于崖州(《明史》卷45,页1147),六年五月甲寅(1441.6.7)徙昌化县治于昌化千户所城内(《英宗实录》卷79)。
至明末,琼州府直领县七:琼山(附郭)、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州三:儋(领昌化一县)、万(领陵水一县)、崖(领感恩一县)。

附:南宁军
元为南宁军,属湖广行省。领县三:宜伦(附郭)、昌化、感恩(《元史》卷63,页1538)。
洪武元年十月丁酉(1368.12.10)降为儋州,与其原领之宜伦、吕化、感恩三县,一并往属于琼州府(《太祖实录》卷35)。

附:万安军

元为万安军,属湖广行省。领县二:万安(附郭)、陵水(《元史》卷63,页1538)。
洪武元年十月丁酉(1368.12.10)降为万州,与原领之万安、睦水二县,一并往属于琼州府(《太祖实录》卷35)。

附:吉阳军

元为吉阳军,属湖广行省。领县一:宁远(附郭)(《元史》卷63,页1539)。
洪武元年十月丁酉(1368.12.10)降为崖州,与原领之宁远县,一并往属于琼州府(《太祖实录》卷35)

附:桂阳直隶州

元为桂阳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一:阳山(《元史》卷62,页1518)。
洪武二年三月己酉(1369.4.21)裁直隶州,其原领之阳山县,往属于连州直隶州(《太祖实录》卷40)。

---------------------------------------

① 《元史》卷63误将安定县为南建州。

附:连州直隶州

元为连州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一:连山(《元史》卷62,页1518)。
洪武二年三月己酉(1369.4.21)裁桂阳直隶州,其原领之阳山县来属直隶州(《太祖实录》卷40)。是年四月(1369.5)连州直隶州属广东行省。是月甲戌(1369.5.16)裁直隶州,其原领之阳山、连山二县,往属于韶州府(《太祖实录》卷41)。

附:英德直隶州

元为英德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一:翁源(《元史》卷62,页1517)。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降英德直隶州为英德县,与原领之翁源县,一并往属于韶州府(《太祖实录》卷40)。

附:循州直隶州

元为循州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三:龙川(附郭)、兴宁、长乐(《元史》卷62,页1519)。
洪武二年四月甲戌(1369.5.16)裁循州直隶州,其原领之龙川、兴宁、长乐三县,一并往属于惠州府(《太祖实录》卷41)。

附:梅州直隶州

元为梅州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一:程乡(附郭)(《元史》卷62,页1517)。
洪武二年四月甲戌(1369 5.16)裁梅州直隶州,其原领之程乡县,往属于潮州府(《太祖实录》卷41)。

附:新州直隶州

元为新州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一:新兴(《元史》卷62,页1518)。
洪武元年(1368)裁南思直隶州,其原领之阳江、阳春二县来属(《明史》卷45,页1137)。二年四月甲戌(1369.5.16)裁新州直隶州,其原领之新兴、阳江、阳春三县,一并往属于肇庆府(《太祖实录》卷41)。

附:南恩直隶州

元为南恩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二:阳江(附郭)、阳春(《元史》卷62,页1517)。
洪武元年(1368)裁南恩直隶州,其原领之阳江、阳春二县,一并往属于新州直隶州(《明史》卷40,页1137)。

附:德庆府

元为德庆路,属江西行省,领县二:端溪(附郭)、泷水(《元史》卷62,页1516)。
洪武元年(1368)改德庆路为德庆府(《明史》卷45,页1137)。洪武二年三月己酉(1369.4.21)裁封州直隶州,其原领之封川、开建二县,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40)。二年四月(1369.5)德庆府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1)。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德庆府为德庆散州,裁附郭端溪县入州,与原领之封川,开建、泷水三县,一并往属于肇庆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封州直隶州

元为封州直隶州,属江西行省。领县二:封川(附郭)、开建(《元史》卷62,页1518)。
洪武二年三月己酉(1369.4.21)裁封州直隶州,其原领之封川、开建二县,一并往属于德庆府(《太祖实录》卷40)。

附:化州直隶州

元为化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石龙(附郭)、吴川、石城(《元史》卷63,页1537)。
洪武元年(1368)改化州路为化州府(《明史》卷45,页1143)。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化州路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六月戊子(1369.7.29)来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七年十一月壬戌(1374.12.4)降化州府为化州直隶州,裁附郭石龙县入州(《太祖实录》卷94)。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化州直隶州为化县,与其原领之吴川、石城二县,一并往属于高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附:钦州直隶州

元为钦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二:安远(附郭)、灵山(《元史》卷63,页1538)。
洪武二年(1369),改钦州路为钦州府(《明史》卷45,页1145)。是年三月癸丑(1369.4.25)钦州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六月戊子(1369.7.29)来属广东行省(《太祖实录》卷43)。七年十一月正戌(1374.12.4)降钦州府为钦州直隶州,裁附郭安远县入州(《太祖实录》卷94)。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降钦州直隶州为钦县,与其原领之灵山县,一并往属于雷州府(《太祖实录》卷105)。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05-18

广西省

原为湖广行省一部地。
洪武元年(1368)改静江、柳州、梧州、浔州、南宁五路及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府,徙柳州府治于马平县。二年(1369)改镇安路为镇安府;徙太平路治于丽江;徙镇安府治于废冻州(《明史》卷45)。是年正月壬戌(1369.3.6)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太祖实录》卷38)。是年三月癸丑(1369.4.25)于静江府置广西行省,分原湖广行省属之静江、平乐、柳州、龙州万户、梧州、镇安、浔州、南宁八府及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贺、融、象、宾、藤、容、郁林、贵、横九直隶州及来安、太平、思明、田州四路,一并属广西行省,省会治静江府(《太祖实录》卷40)。是年七月丁未(1369.8.17)改思明、太平、田州、来安四路为府,降龙州万户府为龙州,往属于太平府(《太祖实录》卷43)。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降贺州直隶州为县,往属于浔州府;降横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浔州府(《太祖实录》卷45)。是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融、象、宾三直隶州为散州,一并往属于柳州府;降藤、容、郁林三直隶州为散州,一并往属于梧州府;降贵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浔州府(《太祖实录》卷46)。三年六月庚午(1370.7.6)改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太祖实录》卷53)。五年六月戊戌(1372.7.23)改静江府名为桂林府(《太祖实录》卷74)。七年二月己亥(1374.3.16)置奉议直隶州(《太祖实录》卷87)。是年十一月辛卯(1375.1.2)裁来安府,其地入田州府;升原来安府地属利、泗城二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94)。九年六月壬子(1376.7.15)升太平府属龙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06)。洪武二十年(1387)升思明府属江州为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6)。二十一年正月丁亥(1388.2.19)于思明府思陵州故地置思陵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88)。
建文元年(1399)于田州府都康州故地,置都康直隶州。二年(1400)于田州府向武州故地,置向武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5)。四年十二月辛酉(1403.1.5)置安隆长官司,直属省(《太宗实录》卷15)。
永乐二年八月丙干(1404.9.u)升田州府属思思州为思恩直隶州(《太宗实录》卷33)。七年(1409)置上林长官司,直属省(《大明一统志》卷86)。
正统四年十月丙戌(1439.11.27)升思恩直隶州为思恩府(《英宗实录》卷60)。七年(1442)徙思恩府治于乔利(《明史》卷45,页1160)。十一年十一月甲申(1446.12.8)改思恩府为思恩军民府(《英宗实录》卷147),
成化十八年(1482)升思明府属凭样县为凭样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6)。
嘉靖初,升镇安府属归顺州为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4)。二年(1523)裁利州直隶州,其地入泗城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5)。六年二月己巳(1527.3.23)降奉议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思恩府(《世宗实录》卷73)。七年六月丙午(1528.6.22)降田州府为田州,置田宁府(《世宗实录》卷89)。是年七月(1528.8)徙思恩军民府治于荒田驿(《明史》卷45,页1160)。八年十月丙干(1529.11.14)降田宁府为田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106)。
至明末,广西省领府十:桂林(省会)、平乐、柳州、庆远、梧州、浔州、南宁、太平、思明、镇安;军民府一:思恩;直隶州九:归顺、田、向武、都康、泗城、龙、江、思陵、凭样;长官司二:安隆、上林。

桂林府

元为静江路,属湖广行省。领县十:临桂(附郭)、兴安、灵川、理定、义宁、修仁、荔浦、阳朔、永福、古(《元史》卷63,页1532)。
洪武元年(1368)改静江路为静江府;徙古县县治于北22里(《明史》卷45,页1149,页1150)。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静江府属广西行省,并定为省会(《太祖实录》卷40)。五年六月戊戌(1372.7.23)改静江府名为桂林府(《太祖实录》卷74)。十四年(1381)改古县名为古田县(《明史》卷45,页1150)。二十七年八月壬申(1394.8.31)分湖广行省永州府属之全州及所属灌阳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234)。
正统五年九月丙辰(1440.10.12)裁理定县,其地入永福县(《英宗实录》卷71)。
景泰元年(1450)徙修仁县治于霸寨村。七年(1456)徙荔浦县治于后山(《明史》卷45,页1151)。
成化十三年二月甲申(1477.2.28)于故立山县地置永安州,来属府(《宪宗实录》卷162)。十五年(1479)徙修仁县治于五福岭。十八年(1482)徙古田县治于北八里(《明史》卷45,页1150~页1151)。
弘治三年九月戊寅(1490.10.12)改永安州为永安长官司(《孝宗实录》卷42)。四年(1491)分府属修仁、荔浦二县,往隶于平乐府(《明史》卷45,页1151)。五年六月甲辰(1492.6.29)复升永安长官司为永安州,往属于平乐府(《孝宗实录》卷64)。
隆庆五年三月丙戌(1571.4.18)升古田县为永宁州,分府属永福、义宁二县往隶之(《穆宗实录》卷55)。
至明末,桂林府直领县四:临桂(附郭)、兴安、灵川、阳朔;州二:永宁(领永福、义宁二县)、全(领灌阳一县)。

平乐府

明袭元制,亦称平乐府,属湖广行省。领县四:平乐(附郭)、恭城、立山、龙平(《元史》卷63,页1534)。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平乐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二年九月戊申(1369.10.16)原贺州直隶州属怀集县来属(《太祖实录》卷45)。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浔州府属贺州为县,与其原领之富川县,一并来属府;分府属怀集县往属于梧州府(《太祖实录》卷112)。十八年(1385)裁龙平、立山二县,其地分别入平乐、富川及桂林府属荔浦县(《明史》卷45,页1151;《读史方舆纪要》卷107)。二十七年十二月癸巳(1395.1.19)徙富川县治于北霭石山下所城内(《太祖实录》卷235)。
弘治四年(1491)分桂林府属荔浦、修仁二县来属(《明史》卷45,页1151)。五年六月甲辰(1492.6.29)分桂林府属永安州来属(《孝宗实录》卷64)。
万历四年四月(1576.5)析平乐、富川二县地置昭平县,五年(1577)又析贺县地益之(《明史》卷45,页1151)。
至明末,平乐府领县七:平乐(附郭)、恭城、富川、贺县、荔浦、修仁、昭平;州一:永安。

柳州府

元为柳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三:柳城(附郭)、马平、洛容(《元史》卷63,页1533)。
洪武元年(1368)改柳州路为柳州府,徙柳州府治于马平县;徙柳城县治于柳江东岸(《明史》卷45,页1154)。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柳州府来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融、象、宾三直隶州为散州来属,融州原领之怀远、罗城二县,象州原领之来宾、武仙二县,宾州原领之迁江、上林二县,仍各直属于州(《太祖实录》卷46)。十年(1377)裁怀远县(《明史》卷45,页1155)。是年五月戊寅(1377.6.7)降融州为融县,与直属之罗城县,直属于府;分象州直属之来宾县,直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1.27)复于故怀远县南融、浔二江汇流处置怀远县,直属于府(《太祖实录》卷134)。
宣德六年三月辛巳(1431.4.28)改武仙县为武宣县,并徙治于城西北十里(《宣宗实录》卷77)。
天顺末年,徙洛容县治于东北平乐镇(又称中渡)(《读史方舆纪要》卷109)。
万历四年正月戊申(1576.2.13)复徙洛容县治于灵塘(《神宗实录》卷46)。十九年(1591)徙怀远县治于丹阳镇(《明史》卷45,页1154)。
至明末,柳州府直领县七:马平(附郭)、洛容、柳城、罗城、怀远、融、来宾;州二:象(领武宣一县)、宾(领迁江、上林二县)。

庆远府

元为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属湖广行省。领县五:宜山(附郭)、忻城、天河、思恩、河池(《元史》卷63,页1533)。
洪武元年(1368)改庆远南丹洞溪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合那、地二州为那地州,来属府(《明史》卷45,页1157~1158)。二年(1369)徙天河县治于兰石村(《明史》卷45,页1156)。二年元月壬戌(1369.3.6)复改庆远府为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太祖实录》卷38)。是年三月癸丑(1369.4.25)安抚司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三年六月庚午(1370.7.6)复改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为庆远府(《太祖实录》卷53)。七年七月甲戌(1374.8.18)置南丹州(《太祖实录》卷91)。十二年(1379)置东兰州(《明史》卷45,页1158)。十七年九月癸卯(1384.9.23)析思恩县地置荔波县,属府(《太祖实录》卷65)。
永乐二十二年(1424)徙思思县治于清潭村(《大清一统志》卷464)。
正统七年(1442)徙天河县治于甘场村(《明史》卷45,页1157)。十二年二月甲辰(1447.2.26)府属荔波县,直隶南丹州(《英宗实录》卷150)。
天顺六年(1462)徙河池县治于屏风山(《明史》卷45,页1157)。
成化八年(1472)徙思恩县治于欧家山(《明史》卷45,页1157)。十一年九月己末(1475.10.12)南丹州属荔波县,直属于府(《宪宗实录》卷145)。十三年(1477)徙河池县治于故怀德城(《明史》卷45,页1157)。
弘治六年五月戊寅(1493.6.10)析宜山县地置永顺、永定二长官司(《孝宗实录》卷75)。十七年五月甲寅(1504.7.6)升河池县为河池州(《孝宗实录》卷212)。九年九月壬子(1496.10.14)析天河县地置永顺副长官司(《孝宗实录》卷117)。
正德元年二月庚申(1506.3.5)分府属思恩、荔波二县,直隶于河池州(《武宗实录》卷10)。
嘉靖四年(1525)徙河池州治于风仪山。十三年(1534)徙天河县治于福禄村(《明史》卷45,页1157)
万历十九年(1591)徙天河县治于今治(《明史》卷45,页1157)。
至明末,庆远府直领县三:宜山(附郭)、天河、忻城;州四:河池(领思恩、荔波二县)、南丹、东兰、那地;长官司三:永顺、永顺副、永定。

梧州府

元为梧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一:苍梧(附郭)(《元史》卷63,页1533)。
洪武元年(1368)改梧州路为梧州府(《明史》卷45,页1152)。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梧州府宋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二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容、藤、郁林三直隶州为散州,一并来属于府;原藤州直隶州领之岑溪县直属于府;原容、郁林二直隶州原领之北流、陆川二县及博白、兴业二县,分别直隶容、郁林二州(《太祖实录》卷46)。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藤、容二州为县,直属于府;原直隶于容州之北流、陆川二县,往隶郁林州;分平乐府属之怀集县,直属于梧州府(《太祖实录》卷112)。
至明末,梧州府直领县五:苍梧(附郭)、藤、容、岑溪、怀集;州一:郁林(领博白、兴业、北流、陆川四县)。

浔州府

元为浔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二:桂平(附郭)、平南(《元史》卷63,页1533)。
洪武元年(1368)改浔州路为浔州府(《明史》卷45,页1153)。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浔州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降贺州直隶州为散州,来属府;降横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永淳县,一并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45)。是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贵州直隶州为责县,来属于府(《太祖实录》卷46)。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贺州为贺县,与原领之富川县,一并往属于干乐府;降横州为横县,与原属永淳一并往属于南宁府(《太祖实录》卷112)。
成化三年(1467)析桂平县地置武靖州(《明史》卷45,页1153)。
万历末年,裁武靖州,其地入桂平县(《明史》卷45,页1153)。
至明末,浔州府领县三:桂平(附韩)、平南、贵。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05-18
(续楼上)

南宁府

元为南宁路,属湖广行省。领县二:宣化(附郭)、武缘(《元史》卷63,页1532)。
洪武元年(1368)改南宁路为南宁府(《明史》卷45,页1158)。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南宁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十年五月戊寅(1377.6.7)降浔州府属横州为横县,与原领之永淳县,一并来属府(《太祖实录》卷112)。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1.27)升横县为横州,分府属永淳县往隶之(《太祖实录》卷134)。
弘治十七年十二月己巳(1505.1.17)分思明府属之上思州来属,徙州治于明江北岸(《孝宗实录》卷219)。十八年(1505)田州府属之归德州,一并来属府;徙上思州治于明江北岸(《明史》卷45,页1159~页1160;《读史方舆纪要》卷110)。
嘉靖九年十二月辛巳(1531.1.13)田州府属之果化州,来属于府(《世宗实录》卷120)。十二年四月丙申(1533.5.17)析宣化县地置隆安县(《世宗实录》卷149)。
隆庆六年二月已丑(1572.2.15)析宣化县地置新宁州(《穆宗实录》卷66)。
万历三年九月丁未(1575,10.15)分田州府属之忠州,来属于府(《神宗实录》卷42)。五年十月乙未(1577.11.21)分府属武缘县,往属于思恩军民府(《神宗实录》卷68)。十八年(1590)于下雷峒地置下雷州(《明史》卷45,页1160)。
至明末,南宁府直领县二:宣化(附郭)、隆安;州七:横(领永淳一县)、新宁、上思、归德、果化、忠、下雷。

太平府

元为太平路,属湖广行省。领县四:祟善、陀陵、罗阳、永康;州十五:太平、思城、安平、养利、万承、左、全茗、镇远、茗盈、龙英、结安、结伦、都结、上下冻、思同(《明史》卷45,页1161~页1163,《大清一统志》卷472)。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太平路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七月丁未(1369.8.17)改太平路为太平府,降龙州万户府为龙州,来属府(《太祖实录》卷43)。是年,徙太平府治于丽江(《明史》卷45,页1161)。九年六月壬子(1376.7.15)升府属龙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00)。
成化十三年(1477)徙左州治于思崖村(《明史》卷45,页1162)。
正德十五年(1520)徙左州治于古揽村(《明史》卷45,页1162)。
嘉靖十八年(1539)徒崇善县治于府城内(《明史》卷45,页1161)。
万历十六年四月辛酉(1588.5.3)思明府属思明州,来属于府(《神宗实录》卷196)。二十八年六月丙戌(1600.7.24)裁思同州,其地入永康县,并升永康县为永康州,徙永康州治于故州南(《神宗实录》卷348;《大清一统志》卷472)。三十八年(1610)思明府属之上石西州,来属于府(《明史》卷45,页1162)。
至明末,太平府领县三:祟善(附郭)、陀陵、罗阳;州十七:太平、思陵、安平、养利、万承、左、全茗、镇远、茗盈、龙英、结安、结伦、都结、上下冻、永康、思明、上石西。

思明府

元为思明路,属湖广行省。领州九:下石西、上石西、上思、思陵、忠、禄、江、西平、思明(《明史》卷45,页1163~1166)。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思明路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七月丁未(1369.8.17)改思明路为思明府(《太祖实录》卷43)。三年(1370)裁西平、禄、思陵三州;置罗白县,属江州(《明史》卷45,页1163~页1166)。二十年(1387)升江州为直隶州,分罗白县往隶之(《明史》卷45,页1166)。二十一年正月丁亥(1388.2.19)复置禄州(《太祖实录》卷188)。
永乐二年(1404)复置西平州(《明史》卷45,页1163)。是年五月乙卯(1404.6.22)置凭祥县(《太祖实录》卷31)。
宣德元年(1426)西平、禄二州入安南(《明史》卷45,页1163~页1164)。
成化十八年(1482)升凭祥县为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6)。
弘冶十七年十二月己巳(1505.1.17)分府属上思州,往属于南宁府(《孝宗实录》卷219)。
万历三年九月丁未(1575.10.15)分忠州往属于南宁府(《神宗实录》卷42)。十六年四月辛酉(1589.5.3)分府属思明州往属于太平府(《神宗实录》卷196)。三十八年(1610)分府属上石西州往属于太平府(《明史》卷45,页1162)。
至明末,思明府领川一:下石西。

镇安府

元为镇安路,属湖广行省,领州二:归顺、上映(《明史》卷45,页1164;《大清一统志》卷473)。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镇安路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1369)改镇安路为镇安府,裁归顺州入,徙镇安府治于废冻州(《明史》卷45,页1164)。五年(1372)裁上映州(《大清一统志》卷473)。
弘治九年八月壬寅(1496.10.4)复置归顺州(《孝宗实录》卷116)。
嘉靖初,升归顺州为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4)。
至明末,镇安府无属领。

归顺直隶州

原为归顺散州,属镇安府。
嘉靖初,升归顺州为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4)。
至明末,归顺州无属领。

田州直隶州

元为田州路,属湖广行省。领州七:上隆、恩城、归德、果化、思恩、向武、都康;县三:富劳、上林、武林(《明史》卷45;《大清一统志》卷473)。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田州路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七月丁未(1369.8.17)改田州路为田州府(《太祖实录》卷43)。是年,裁都康州(《明史》卷45,页1165)。七年十一月辛卯(1375.1.2)裁来安府,其地入府(《太祖实录》卷94)。二十八年(1385)裁向武州(《明史》卷45,页1165)。
建文二年(1400)裁武林县,其地入富劳县,往属于向武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4)。
永乐二年八月丙子(1404.9.11)升思恩州为直隶州(《太宗实录》卷33)。
成化三年(1476)裁上隆州(《明史》卷45,页1153)。
弘治五年(1492)裁思城州,其地入归州。十八年(1505)分归德州往属于南宁府(《明史》卷45,页1164、页1160)。
嘉靖七年六月丙午(1528.6.22)降田州府为田州散州,于州地置田宁府(《世宗实录》卷89)。是年七月(1528.8)分上林县往属于思恩府(《明史》卷45,页1160)。八年十月丙子(1529.11.14)复降田宁府为田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106)。九年十二月辛巳(1531.1.13)分果化州往属于南宁府(《世宗实录》卷1120)。
至明末,田州直隶州无属领。

向武直隶州

原为向武州故地,属田州府。
建文二年(1400)复置向武州,直隶于省。分田州府属富劳县来属(《大明一统志》卷85)。
至明末,向武直隶州领县一:富劳。

都康直隶州

原为都康州故地,属田州府。
建文元年(1399)复置都康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5)。
至明末,都康直隶州无属领。

泗城直康州

原为泗城散州,属来安府。
洪武七年十一月辛卯(1375.1.2)升为泗城直隶州(《太祖实录》卷94)。二十一年(1388)分州北地,于程丑庄置程县,属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5)。
嘉靖元年(1522)裁程县,其地入州(《明史》卷45,页1165)。
至明末,泗城直隶州无属领。

龙州直隶州

元为龙州万户府,属湖广行省,无属领(《明史》卷45,页1166)。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龙州万户府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七月丁未(1369.8.17)降为龙州散州,往属于太平府(《太祖实录》卷43)。九年六门壬子(1376.7.15)升为龙州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06)。
至明末,龙州直隶州无属领。

江州直隶州

原为江州散州,属思明府(《明史》卷45,页1163~1166)。
洪武二十年(1387)升为直隶州,分思明府属之罗白县隶之(《明史》卷45,页1166)。
至明末,江州直隶州领县一:罗白。

思陵直隶州

原为思陵州故地,属思明府。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丁亥(1388.2.19)置思陵直隶州(《太祖实录》卷188)。
至明末,思陵直隶州无属领。

凭祥直隶州

原为凭祥县,属思明府。
成化十八年(1482)升为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6),
至明末,凭样直隶州无属领。

思恩军民府

元为思思州,属田州路(《明史》卷45,页1160)。
永乐二年八月丙子(1404.9.11)升思恩州为直隶州(《太宗实录》卷33)。
正统四年十月丙戌(1439.11.29)升思恩直隶州为思恩府(《英宗实录》卷60)。七年(1442)徙思思府治于西南乔利(《明史》卷45,页1160)。十一年十一月甲申(1446.12.8)改思恩府为思恩军民府(《英宗实录》卷147)。
正德六年七月癸酉(1511.8.18)置附郭凤化县(《武宗实录》卷77)。
嘉靖六年二月己巳(1527.3.23)降奉议直隶州为散州,来属于府(《世宗实录》卷73)。七年七月(1528.8)分田州府属上林县来属于府;徙府治荒田驿(《明史》卷45,页1160)。是年,徙凤化县治于上林县三里(《大清一统志》卷465)。八年十月丙子(1529.11,14)裁凤化县(《世宗实录》卷106)。
万历五年十月乙未(1577.11.21)分南宁府属武缘县来属(《神宗实录》卷68)。三十二年(1604)于废上映州地复置上映州,来属于府(《明史》卷45,页1161)。
至明末,思恩府领州二:奉议、上映;县二:上林、武缘。

上林长官司

原为泗城州地。
永乐七年(1409)置上林长官司,直属广西省(《读史方舆纪要》卷111,《大明一统志》卷85)。

安隆长官司

原为泗城州地。
建文四年十二月辛酉(1403.1.5)置安隆长官司,属广西省(《太宗实录》卷15)。

附:贺州直隶州

元为贺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三:临贺(附郭)、富川、怀集(《元史》卷63,页1536)。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贺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6)。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降贺州直隶州为散州,裁附郭临贺县入州,并与原领之富川县,一并往属于浔州府;怀集县往属于平乐府(《太祖实录》卷46)。

附:融州直隶州

元为融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二:融水(附郭)、怀远(《元史》卷63,页1534)。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融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融州直隶州为散州,裁附郭融水县入州,并与原领之怀远县,一并往属于柳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象州直隶州

元为象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三:阳寿(附郭)、来宾、武仙(《元史》卷63,页1535)。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象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裁附郭阳寿县,其地入象州(《太祖实录》卷46)。同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象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武仙、来宾二县,一并往属于柳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宾州直隶州

元为宾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三:岭方(附郭)、上林、迁江(《元史》卷63,页1535)。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宾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裁附郭岭方县,其地入宾州(《太祖实录》卷45)。同年十月戊寅(1369.1l.16)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并与原领之迁江、上林二县,一并往属于柳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藤州直隶州

元为藤州直隶州,再湖广行省。领县二:镡津(附郭)、岑溪(《元史》卷63,页1535)。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藤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裁镡津县,其地入藤州(《太祖实录》卷45)。同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藤州直隶州为散州,并与原领之岑溪县,一并住属于梧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容州直隶州

元为容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三:普宁(附郭)、北流、陆川(《元史》卷63,页1534)。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容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裁附郭普宁县,其地入容州(《太祖实录》卷45)。同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容州直隶州为散州,并与原领之北流、陆川二县,一并往属于梧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郁林直隶州

元为郁林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三:南流(附郭)、兴业、博白(《元史》卷63,页1534)。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郁林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裁附郭南流县,其地入郁林州(《太祖实录》卷45)。同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郁林直隶州为散州,并与原领之博白、兴业二县,一并往属于梧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贵州直隶州

元为贵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无属领(《元史》卷63,页1536)。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贵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6)。是年十月戊寅(1369.11.16)降贵州直隶州为贵县,往属于浔州府(《太祖实录》卷46)。

附:横州直隶州

元为横州直隶州,属湖广行省。领县二:宁浦(附郭)、永淳(《元史》卷63,页1535)。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横州直隶州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九月戊申(1369.10.16)降横州直隶州为散州,裁附郭宁浦县入州,并与原领之永淳县,一并往属于浔州府(《太祖实录》卷45)。

附:来安府

元为来安路,属湖广行省。领州六:泗城、罗博、利、唐兴、奉议、路城(《明史》卷45,页1164;《大清一统志》卷465~卷466)。
洪武二年三月癸丑(1369.4.25)来安路属广西行省(《太祖实录》卷40)。是年七月丁未(1369.8.17)改来安路为来安府(《太祖实录》卷43)。五年(1372)裁奉议州,其地入来安府(《明史》卷45,页1161)。七年二月己亥(1374.3.16)复置奉议直隶州(《太祖实录》卷87)。是年十一月辛卯(1375.1.2)裁来安府,其地入田州府;升利州为直隶州,裁路城州,其地入利州;升泗城州为直隶州,裁唐兴、罗博二州地入(《太祖实录》卷94)。

附:利州直隶州

原为利州散州,属来安府。
洪武七年十一月辛卯(1375.1.2)升利州为直隶州(《太祖实录》卷94)。
嘉靖二年(1523)裁州,其地入泗城直隶州(《明史》卷45,页1165)。

附:奉议直隶州

原为来安府地。
洪武七年二月己亥(1374.3.16)于原奉议故州地东南置直隶州(《太祖实录》卷87)。
嘉靖六年二月己巳(1527.3.23)降为散州,往属于思恩府(《世宗实录》卷73)。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07-19

浙江省

元为江浙行省一部地。
元至正十八年三月壬戌(1358.5.1)改建德路为建安府,寻改为建德府(《太祖实录》卷6)。是年十二月丙戌(1359.1.21)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并置浙江分省,立省会于宁越府;分建德府来属浙江分省(《太祖实录》卷6)。十九年九月丁未(1359.10.19)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来属浙江分省。是年十一月辛亥(1359.12.12)改处州路为安南府,寻改名处州府,来属浙江分省(《太祖实录》卷7)。二十年正月乙卯(1360.2.14)改宁越府名为金华府(《太祖实录》卷8)。二十二年二月丁丑(1362.2.25)改建德府名为严州府(《太祖实录》卷10)。二十三年二月戊寅(1363.2.21)徙浙江分省省会于严州府(《太祖实录》卷12)。二十六年十一月甲申(1386.12.8)改湖州路为湖州府,直隶于京师;是月庚子(12.24)改嘉兴路为嘉兴府,直隶于京师;是年十二月己未(1367.1.12)改杭州路为府;裁浙江分省,改置浙江行省,省会自严州府移治杭州府。是月己卯(1367.1.31)改绍兴路为府,属浙江行省(《太祖实录》卷21)。是年(1366)改安南府名为衢州府(《明史》卷44,页1113)。
吴元年十二月乙卯(1368.1.3)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来属浙江行省(《太祖实录》卷28)。
洪武元年(1368)改台州、温州二路为府,属浙江行省(《明史》卷44,页1110、页1115)。十四年二月庚辰(1381.3.21)改明州府名为宁波府(《太祖实录》卷135)。是年十一月丁亥(1361.11.22)分京师所属嘉兴、湖州二府,来属于浙江省(《太祖实录》卷140)。
至明末,浙江省领府十一:杭州(省会)、严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台州、金华、衢州、处州、温州。

杭州府

元为杭州路,属江浙行省,为省会。领县八:钱塘(附郭)、仁和(附郭)、余杭、临安、新城、富阳、于潜、昌化;州一:海宁(《元史》卷62,页1492)。
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己未(1367.1.12)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并定为浙江行省省会(《太祖实录》卷21)。
洪武元年(1368)徙临安县治于河东南四里。二年(1369)降海宁州为海宁县(《明史》卷44,页1102)。
至明末,杭州府领县九:钱塘(附郭)、仁和(附郭)、余杭、临安、新城、富阳、于潜、昌化、海宁。

严州府

元为建德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六:建德(附郭)、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寿昌(《元史》卷62,页1495)。
元至正十八年三月壬戌(1358.5.1)改建德路为建安府,寻改名为建德府(《太祖实录》卷6)。二十二年二月丁丑(1362.2.25)改名为严州府(《太祖实录》卷10)。二十三年二月戊寅(1363.2.21)立为江浙分省省会(《太祖实录》卷12)。二十六年十二月己未(1367.1.12)改置浙江行省,省会徙治于杭州府(《太祖实录》卷21)。
至明末,严州府仍领县六:建德(附郭)、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寿昌。

嘉兴府

元为嘉兴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一:嘉兴(附郭);州二:海盐、祟德(《元史》卷62,页1493)
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庚子(1366.12.24)改嘉兴路为嘉兴府,直隶于京师(《太祖实录》卷21)。
洪武二年(1369)降海盐、祟德二州为县(《明史》卷44,页1104~页1100),十四年十一月丁亥(1381.11.22)嘉兴府来属浙江行省(《太祖实录》卷140)。
崇德五年三月戊辰(1430.4.20)分嘉兴县地置附郭秀水县与嘉善县;分祟德县地置桐乡县;分海盐县地置平湖县(《宣宗实录》卷64)。
至明末,嘉兴府领县七:嘉兴(附郭)、秀水(附郭)、海盐、崇德、嘉善,桐乡、平湖。

湖州府

元为湖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五:乌程(附郭)、归安(附郭)、安吉、德清、武康;州一:长兴(《元史》卷62,页1492)。
元至正十七年三月乙亥(1357.3.21)改长兴州名为长安州(《太祖实录》卷5),二十二年(1362)复改长安州名为长兴州(《明史》卷44,页1106)。二十六年十一月甲申(1366.12.8)改湖州路为湖州府,直隶京师(《太祖实录》卷21)。
洪武二年(1369)降长兴州为长兴县(《明史》卷44,页1106)。十四年十一月丁亥(1381.11.22)湖州府来属浙江行省(《太祖实录》卷140)。
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甲辰(1487.11.23)析安吉县地置孝丰县(《孝宗实录》卷6)。
正德元年十一月己丑(1506.11.28)升安吉县为安吉州,分孝丰县隶之(《武宗实录》卷19)。
至明末,湖州府直领县五:乌程(附郭)、归安(附郭)、长兴、德清、武康;州一:安吉(领孝丰一县)。

绍兴府

元为绍兴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六:山阴(附郭)、会稽(附郭)、上虞、萧山、嵊、新昌;州二:余姚、诸暨(《元史》卷62,页1497)。
元至正十九年正月庚申(1359.2.24)改诸暨州名为诸全州(《太祖实录》卷7)。二十六年十二月己卯(1367.1.31)改绍兴路为绍兴府,属浙江行省;降诸全州为诸暨县(《太祖实录》卷21)
洪武元年(1368)降余姚州为余姚县(《明史》卷44,页1108)。
至明末,绍兴府领县八:山阴(附郭)、会稽(附郭)、上虞、萧山、嵊、新昌、诸暨、余姚。

宁波府

元为庆元路,属江渐行省。领县四:鄞(附郭)、象山、慈溪、定海;州二:奉化、昌国(《元史》卷62,页1496)。
吴元年十二月乙卯(1368.1.3)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属浙江行省(《太祖实录》卷28)。
洪武二年(1369)降奉化、昌国二州为县(《明史》卷44,页1109)。
十四年二月庚辰(1381.3.21)改明州府名为宁波府(《太祖实录》卷135)。二十六年六月丁亥(1393.7.22)裁昌国县,其地入定海县(《太祖实录》卷182)。
至明末,宁波府领县五:鄞(附郭)、慈溪、奉化、定海、象山。

台州府

元为台州路,属江渐行省。领县四:临海(附郭)、仙居、宁海、天台;州一:黄岩(《元史》卷62,页1499)。
洪武元年(1368)改台州路为台州府,属浙江行省(《明史》卷44,页1110)。三年三月甲辰(1370.4.10)降黄岩州为黄岩县(《太祖实录》卷51)。
成化五年十二月壬申(1470.1.24)析黄岩县地置太平县(《宪宗实录》卷74)。
至明末,台州府领县六:临海(附郭)、仙居、宁海、天台、黄岩、太平。

金华府

元为婺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六:金华(附郭)、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州一:兰溪(《元史》卷62,页1497)。
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丙戌(1359.1.21)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并置属浙江分省,定为省会(《太祖实录》卷6)。二十年正月乙卯(1360.2.14)改府名为金华府(《太祖实录》卷8)。二十三年二月戊寅(1363.2.21)徙省会于严州府(《太祖实录》卷12)。
洪武三年三月甲辰(1370.4.10)降兰溪州为兰溪县(《太祖实录》卷50)。
成化七年元月癸卯(1471.2.19)析府属金华、兰溪及衢州府之龙游、处州府之遂昌四县地置汤溪县(《宪宗实录》卷87)。
至明末,金华府领县八:金华(附郭)、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

衢州府

元为衢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五:西安(附郭)、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元史》卷62,页1496)。
元至正十九年九月丁未(1359.10,19)改衢州路为龙游府,属浙江分省(《太祖实录》卷7)。二十六年(1366)改府名为衢州府(《明史》卷44,页1113)。
至明末,衢州府仍领县五:西安(附郭)、龙游、江山、常山、开化。

处州府

元为处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七:丽水(附郭)、龙泉、松阳、遂昌、青田、缙云、庆元(《元史》卷62,页1499)。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辛亥(1359.12.12)改处州路为安南府,寻改为处州府,属浙江分省(《太祖实录》卷7)。
洪武三年三月己亥(1370.4.6)裁庆元县(《太祖实录》卷50)。十三年十一月庚戌(1380.12.20)复置庆元县(《太祖实录》卷134)。
景泰三年五月(1452.6)析丽水县地置云和、宣平二县;析青田县地置景宁县(《英宗实录》卷216)。
至明末,处州府领县十:丽水(附郭)、青田、缙云、松阳、道昌、龙泉、庆元、云和、宣于、景宁。

温州府

元为温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二:永嘉(附郭)、乐清;州二:瑞安、平阳(《元史》卷62,页1498)。
洪武元年(1368)改温州路为温州府,属浙江分省。二年(1369)降瑞安州为瑞安县。三年(1370)降平阳州为平阳县(《明史》卷44,页1115~页1116)。
景泰三年五月(1452.6)析瑞安县地置泰顺县(《英宗实录》卷216)。
至明末,温州府领县五:永嘉(附郭)、乐清、瑞安、平阳、泰顺。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4-08-31

福建省

原为江浙行省一部地。
元至正十六年正月(1356.2)置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1)
吴元年十二月(1367)改福州、邵武二路为府(《明史》卷45)。
洪武元年(1368)改泉州、建宁、延平、汀州、兴化、漳州六路为府(《明史》卷45)。二年五月癸丑(1369.6.24)仍置福建行省,上述八府均属福建行省(《太祖实录》卷42)。
成化九年三月壬寅(1473.4.8)升福州府属福宁县为福宁直隶州(《宪宗实录》卷114)。
至明末,福建省领府八:福州(省会)、泉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兴化、漳州;直隶州一;福宁。

福州府

元为福州路,属江浙行省。直领县九:闽(附郭)、侯官(附郭)、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州二:福清、福宁(领宁德、福安二县)(《元史》卷62,页1503~页1504)。
吴元年(1367)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行省,定为省会(《明史》卷45,页1131)。
洪武二年三月庚子(1369.4.12)降福清州为县(《太祖实录》卷40)。八月庚寅(1369.9.29)降福宁州为县,与其原领之宁德、福安二县直隶于府(《太祖实录》卷44)。十二年(1379)徙怀安县治于府城,视为附郭县(《明史》卷45,页1132)。
成化九年三月壬寅(1473.4.8)升福宁县为福宁直隶州,分府属之宁德、福安二县往隶之(《宪宗实录》卷114)。
万历八年九月癸未(1580.10.24)裁怀安县,其地入侯官县(《神宗实录》卷104)。
至明末,福州府领县九:闽(附郭)、侯官(附郭)、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永福。

泉州府

元为泉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七:晋江(附郭)、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元史》卷62,页1505)。
洪武元年(1368)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8)。
至明末,泉州府仍领县七:晋江(附郭)、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

建宁府

元为建宁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七:建安(附郭)、瓯宁(附郭)、浦城、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元史》卷62,页1604)。
洪武元年(1368)改建宁路为建宁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4)。
景泰六年八月丁卯(1455.10.5)析府属政和与福州府属福安二县地置寿宁县(《英宗实录》卷257)。
至明末,建宁府领县八:建安(附郭)、瓯宁(附郭)、浦城、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

延平府
元为延干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五:南平(附郭)、尤溪、沙、顺昌、将乐(《元史》卷62,页1506)。
洪武元年(1368)改延平路为延平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5)。
景泰三年(1452)析尤溪县地置永安县(《明史》卷45,页1126)。
嘉靖十五年三月乙亥(1536.4.10)析尤溪县地置大田县(《世宗实录》卷185)。
至明末,延平府领县七:南平(附郭)、尤溪、沙、顺昌、将乐、永安、大田。

汀州府

元为汀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六:长汀(附郭)、宁化、清流、莲城、上杭、武平(《元史》卷62,页1506)。
洪武元年(1368)改汀州路为汀州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6)。十七年(1384)后,改莲城县名为连城县(《明史》卷45,页1127)。
成化七年三月乙亥(1471.3.23)析沙、清流、宁化、将乐四县地置归化县(《宪宗实录》卷89)。十四年(1478)析上杭县地置永定县(《明史》卷45,页1127)。
至明末,汀州府领县八:长汀(附郭)、宁化、清流、连城、上杭、武平、归化、永定。

邵武府

元为邵武路,属江浙行省。领县四:邵武(附郭)、光泽、泰宁、建宁(《元史》卷62,页1506)。
吴元年(1367)改邵武路为邵武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8)。
至明末,邵武府仍领县四:邵武(附郭)、光泽、泰宁、建宁。

兴化府

元为兴化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三:莆田(附郭)、仙游、兴化(《元史》卷62,页1505)。
洪武元年(1366)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23)。
正统十三年四月庚申(1448.5.7)裁兴化县,其地入莆田、仙游二县(《英宗实录》165)。
至明末,兴化府领县二:莆田(附郭)、仙游。

漳州府

元为漳州路,属江浙行省。领县五:龙溪(附郭)、漳浦、龙岩、长泰、南靖(《元史》卷62,页507)。
洪武元年(1368)改漳州路为漳州府,属福建行省(《明史》卷45,页1130)。
成化六年七月丁酉(1470 8.17)析龙岩县地置漳平县(《宪宗实录》卷81)。
正德十四年六月庚辰(1519.7.14)析南靖、漳浦二县地置平和县(《武宗实录》卷175)。
嘉靖九年十二月己卯(1531.1.11)改南诏所置诏安县(《世宗实录》卷120)。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1567.1.17)析龙溪、漳浦二县地置海澄县;析龙岩、大田、永安三县地置宁洋县(《世宗实录》卷566)。
至明末,漳州府领县十:龙溪(附郭)、漳浦、龙岩、长泰、南靖、漳平、平和、诏安、海澄、宁洋。

福宁直隶州

原为福宁散州,属福州府。
成化九年三月壬寅(1473 4.8)升为直隶州,分福州府属宁德、福安二县来属(《宪宗实录》卷114)。
至明末,福宁直隶州仍领县二:宁德、福安。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6-02-19

什么时候能看到完整版的?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6-03-09
明朝曾一度收复越南并设立了交趾行省,为什么以上资料没有反映?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6-03-17

他还没贴完啊,后面有。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6-03-17

都1年半了,大野叟是不是把这贴忘了

[em06][em01]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6-03-17
余读明史,未尝不叹惜明史地理志载“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云云, 满清治下,张廷玉不敢言“盛明之疆土”,唯言“明末之地”,窃以其畏惧权贵。然加“终明之世”,张廷玉不亦“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下。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6-03-17

张廷玉不敢言“盛明之疆土”,唯言“明末之地”,窃以其畏惧权贵。然加“终明之世”,张廷玉不亦“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下。

这话蹊跷。张廷玉卒于乾隆二十年,当时正好准噶尔汗国灭亡,清朝扩地数千里。

三代夏商周 春秋战国延
一统秦两汉 三国两晋传
南北朝分立 隋唐五代连
宋元明清后 古代至此完
民国乱纷纷 浊酒数从前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6-03-17

清朝不过是“故土新归”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6-04-22
有誰知道那本書有紀錄南明的歷史?
东南军政长官,兼行政院东部联合服务中心主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福建省金门军管区行政公署行政长、福建省马祖守备区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省梨山建设管理局局长、台北市阳明山管理局局长。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6-04-23

有本南明史,是一位姓顧的老先生的著作。

惜今生有缘无分,愿来世不再错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