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71阅读
  • 8回复

[历史与人文景观]山西陶寺遗址确认宫城存在,系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宫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6-27
新华社6月25日消息,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获悉,2017年陶寺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发现宫城的两处门址,确认了陶寺遗址宫城的存在,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城。

陶寺遗址发掘现场。截屏图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可以追溯到1978年,考古工作者经过近40年、三大阶段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巨型城址,内部有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区和祭祀区、庶民居住区等,表明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其中宫殿区作为最核心的功能区,备受学术界关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支持下,自2013年3月31日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持续对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进行发掘,至2017年基本廓清了宫城城墙堆积、结构、年代、发展演变等问题,并重点发掘疑似宫城“南东门”和“东南角门”。

“连续做了5年,这是一个逐渐认识、确认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联合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说,目前明确了宫城位于陶寺遗址东北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北墙、东墙、南墙、西墙组成,城垣地上部分已不存在,仅剩余地下基础部分。南墙西段及西南拐角已被破坏。

其中,2017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自2月23日至6月21日结束,较为全面地揭露了疑似南东门址和东南拐角处的侧门,取得重大收获。

考古工作者全面揭露了宫城东南拐角,发现东南角门整体呈短“L”形,且带墩台基础,在形制结构上与石峁遗址年代稍晚些的外城东门址有些相近,陶寺城墙建筑形制对同期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而宫城南东门址位于宫城南墙东南段,正对宫城内最大宫殿基址,其形制特殊,结构复杂,具有较强的防御色彩,史前罕见,其功用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它与后世带有阙楼的门址如隋唐洛阳应天门等有些类似,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

高江涛表示,对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的发掘表明,陶寺宫城基本完整,自成体系,规模宏大,形制规整,结构严谨,并具有突出的防御性质,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此外,陶寺宫城的发现,使得陶寺“城郭之制”完备,陶寺很可能是作为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内涵的城郭之制的源头或最初形态。

“宫城的出现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王权国家形成,是华夏文明之源的重要物化标志之一。”高江涛说。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6-28
文明的各要素都具备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6-28
期待更进一步的重要发现!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7-01
对少数民族 不论如何都称作酋长大院
对中原民族的原始居所 就成了宫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7-01
光是城廓遗址,并不能证明当时社会就已经达到文明的高度,更不能证明已经进入王权国家阶段。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7-01
城郭是一个很复杂的制度体系,并非单单建造一堵墙那么简单,判定文明与否,亦非单凭一个城郭,而是综合性的,就目前陶寺遗址的发现总和来看,个人认为其正处在文明门槛上。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7-07-01
回 不生不灭 的帖子
不生不灭:城郭是一个很复杂的制度体系,并非单单建造一堵墙那么简单,判定文明与否,亦非单凭一个城郭,而是综合性的,就目前陶寺遗址的发现总和来看,个人认为其正处在文明门槛上。 (2017-07-01 13:03)

三皇五帝的传说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上还没有达到文明的标准程度而已,但已经处于文明的前夜,相当于学前班的水平。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看,也应该是介于氏族部落和国家之间的过度形态——部落联盟。
周武王灭纣、封建诸侯的年代离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距一千年,当时分封的诸侯中除了以姬姓宗亲为主外,还有一些它姓,比较著名的如陈国就是传说中的虞舜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三皇五帝传说当时就有,而且在当时基层社会组织还是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祖宗崇拜的宗族部落形式,这也不是临时造神就能树立起偶像崇拜的。
所谓的三代禅让不过是后人美化的传说而已,而实际上跟武王伐纣的套路一样: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之所以都平阳,是因为他自己的部落领地就在于此,把“都”城放在自己的实力大本营无疑是最安全稳妥的 。就像武王灭纣以后,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关中地区定都镐京一样,因为他虽然灭了纣,夺取了当时天下共主之位,但还无法对商朝的残余势力和同盟者们赶尽杀绝,只能采取怀柔分封的手段,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族故地以安集商朝遗民,即便在武庚叛乱被杀之后,依然不得不封商王族后裔微子启于宋以安集商朝遗民。
后来,来自南部运城盆地西部的“虞”部落坐大,其首领“舜”用武力夺取了“尧”的盟主地位,同样没有能力对尧部落遗民及其同盟者赶尽杀绝,只能按同样的套路,把“都”城定在自己的势力大本营蒲坂以保障安全。试想,如果“舜”真的是“尧”经过长期考察一手培养锻炼起来的革命接班人并主动传位于他的话,根本就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迁“都”。
话说,在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大规模杀戮的遗迹。
再后来,来自运城盆地东部的“夏”部落坐大,其首领“禹”有样学样,用武力夺取“舜”的盟主地位,并把“舜”贬窜至万里之外、两千年后还是荆棘蛮荒之地的苍梧地区,其用心很明显很险恶:去死去死吧。试想,如果“禹”真的是“舜”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革命接班人的话,“禹”接班后,正常的做法应该是,把“舜”安顿在疗养院或干休所之类的地方以颐养天年,而不是让他去挑战生存极限、“巡视”苍梧地区,同时也没有必要劳民伤财迁都安邑。
而且,以当时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的社会控制能力,以晋南临汾和运城盆地及周边地域范围作为演绎一出“三代禅让”大戏的舞台,不大不小刚刚好。
[ 此帖被荒州邈县在2017-07-01 16:18重新编辑 ]
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发展讲和谐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7-07-01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三皇五帝的传说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上还没有达到文明的标准程度而已,但已经处于文明的前夜,相当于学前班的水平。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看,也应该是介于氏族部落和国家之间的过度形态——部落联盟。
周武王灭纣、封建诸侯的年代离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距 .. (2017-07-01 15:04) 

说到武王伐纣,我想起倪德卫对〖遂分天之明〗的理解,个人认为是正确的,大意是武王伐纣亦未达到周代商命的目的,不得不与商人分受天命,而真正代商命要到周公东征後,此亦即〖诛一人〗而已。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7-07-18
回 荒州邈县 的帖子
荒州邈县:三皇五帝的传说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上还没有达到文明的标准程度而已,但已经处于文明的前夜,相当于学前班的水平。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看,也应该是介于氏族部落和国家之间的过度形态——部落联盟。
周武王灭纣、封建诸侯的年代离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距 .. (2017-07-01 15:04)

其实先生更执着于钻牛角尖。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说法,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史籍中,可有明确记载?
北魏之前,可有哪个朝代的官方在平阳、蒲坂、安邑分别祭祀尧、舜、禹?
荒唐传说的始作俑者是东汉的应劭,再有就是北魏的皇浦谧。
对于尧舜禹时期的历史认识如果以《帝王世纪》为基础,那太荒谬了。即便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把祭祀唐尧的地点改在了平阳,祭祀大禹的地点改在了安邑,但是祭祀虞舜的地点还是在广宁(治今涿鹿县)。
如果您是河南人,请注意贵省的“雒汭”这个古地名,它是否解释为泉?再请您想想山西省对妫汭的解释,河北涿鹿对妫汭的解释,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您否认虞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下;那怎么解释大禹渡江,死后就地葬于会稽山?不都在江南吗?
如果否认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历史,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 此帖被汉疆唐土在2017-07-18 23:04重新编辑 ]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