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而瑞研究中心 数洞老表哥
作为一张重要的经济“晴雨表”,全社会用电量是反映城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有专家认为,这项数据助于观察评估GDP数据的可靠性,能较客观地反映经济走势。因为电能是现代化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用电量是贴近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某一产业用电量增长,产值就也会随之增长。
01一线城市+直辖市包揽全国前六位 上海用电量首位度优势显著
在一、二线城市中,上、北、深位居前三,其中上海以1406亿千瓦时高居第一,比排名第二的北京高出47%,首位度优势显著。天津则凭借更高的工业用电量,超过广州排在第四。前六名恰好是四座一线城市加两座直辖市,而这六座城市也是全国用电量的前六位,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体量带来了更大用电量规模。
苏州用电量超过杭州、南京、武汉等一众省会城市,在一二线城市中排在第七位。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苏州GDP更大(市区全国第12,全市全国第7),对用电量需求更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州的产业结构更偏向于现代工业和制造业。按全市口径计算(加上县级市),苏州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82.6亿千瓦时,占到江苏省用电总量的1/4,是我国用电量第二大的城市。苏州新区与苏州园区集聚了大量的计算机、通信、化工等现代工业,居民从业的行业结构也是以工业为主,大约三分之二的城镇从业人员就业行业为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制造、化工等工业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交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则是苏州用电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四线城市方面,东莞、唐山、包头高居前三,这些城市均为第二产业大市,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吸引力,市区人口规模均居于全国前50。如东莞的电子、纺织、家具产业集聚度全国领先,唐山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利好仍在持续,包头的钢铁和稀土工业也是全国闻名。
从地域分布来看,可见用电量较高的三线城市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珠三角和长三角,山东半岛有7座城市跻身TOP30,高企的用电量指标,也在侧面佐证了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珠三角和长三角均有6座城市位列前30,而处于京津冀辐射圈的河北只有2座城市用电量进入TOP30,由此来看,京津冀的城市群发展还是不够均衡,范围内三线城市经济发展仍与长三角、珠三角有一定差距,如保定、廊坊、秦皇岛等市的市区用电量均不到100亿千瓦时。
02东莞工业用电量全国第四 深圳、广州、北京均位列其后
分用途来看,工业用电方面,上海依旧高居首位,化工、汽车制造等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让上海工业用电量稳居全国前列。天津、重庆两座直辖市跻身前三。在深圳产业转移的助推下,东莞工业用电量超过深圳排在第四,深圳则排在了第五的位置。北京在不断地“减压”高能耗产业后,工业用电量“如愿”排在了全国第11的位置,而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利好的唐山,则以450亿千瓦时的工业用电量排在了全国第6。
生活用电方面,凭借更高的消费水平以及更大的人口基数,四座一线城市位列全国前四位,顺序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其他位列TOP20的城市市区人口也大多超过了500万。市区人口相对较少(低于400万)而生活用电量较高的城市有长沙、福州和厦门,对夜生活的喜爱应当是这些城市用电量更多的主要原因,譬如在某网站发布的《网民失眠指数》中,长沙就以79%的比例高居全国第三,而平均入睡时间,也都达到了次日0点以后。
三产、公共服务及其他用电方面,北京超过上海位居第一,更多的中央机关、更多的古迹维护让北京承担了更多的电力支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指标中,淄博(第53)、包头(第76)、大庆(第137)等工业用电大市排名明显靠后,主因还是三产经济贡献占比较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03人均用电量:TOP20城市大多三产经济占比较低 资源型城市跻身前列
但用电量指标也不是完美的,尤其在“人均”指标上,它只是一个以“数量”为考量标准的指标,无法全面衡量经济运行的“质量”。 以人均用电量TOP20城市为例,没有任何省会城市进入TOP20,入选城市的第三产业经济占比中位数为39%,而全国的中位数为50%,这些城市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带动。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TOP50,可见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辽中南、河北-山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多是省会城市以外的经济强市,如苏南的苏锡常镇均在此列,而沪宁线首尾的上海和南京均未进入TOP50。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均用电量高的城市中,也有不少是资源型城市,如嘉峪关(铁)、攀枝花(铁)、黑河(金、铜)、抚顺(煤)、百色(铝)等城市。与煤、油相关的挖掘、化工,与矿产相关的冶金、铸造均会消耗大量电力,但就经济发展、就业率等方面的贡献而言,这些产业却没有明显优势,反而是各地调整经济结构、“压减”产能的工作重点。
注:拉萨、日喀则等部分地级市暂无统计数据
用电结构数据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以人均工业用电量为例,排名前三的乌海(煤)、石嘴山(煤)、中卫(石膏全国储量第二)均是资源型城市,在人均工业用电量TOP20城市中,87%用电量流向了工业用途,远高于72%的全国平均值。并且没有任何一座一二线城市人均工业用电量能够跻身全国前20,排名最高的苏州也不过排在了22位。人均生活用电方面,除了受到居民生活水平影响之外,更多的还会受到地域气候、生活作息、取暖方式等因素影响,如福州、长沙、珠海、三亚等气候炎热、夜生活相对丰富的城市生活用电量均居于前列,黑龙江的黑河、双鸭山人均用电量也均位居全国前十。而华北、华东区域用电量则相对较少一些,如北京、上海、南京、济南人均生活用电量均在800千瓦时左右。
至于三产、公共服务及其他用电方面,人口较少的资源型、旅游城市则往往会占优,如白银、张掖、石嘴山等资源型城市即居于全国前三,三亚排在了第四的位置,其后才是珠海、大连、北京等经济更加发的城市。
04苏州人均工业用电增量全国第一 深圳经济结构仍在持续转型
考虑到我国城市市区规划变化较大,尤其省会城市为了加速城市边界扩张和带动周边发展,常常会撤县设区,因此计算市区百分比增速数据会严重失真,老表哥使用的指标是人均工业用电量的实际增量。
由下表可见,人均工业用电量正增长的重点城市,其人均GDP增量也大多居于全国前列的位置,诸如苏州、常州、宁波等市人均GDP均居于全国TOP50以内。对于这些人口总量较高、具有经济发展示范性的重点城市而言,人均工业用电量的增长更会是“有质量“地增长,因此工业用电量的增长也更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至于东北的沈阳、哈尔滨,主要还是受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出拖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端人才外流和人口老龄化制约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用电量的增加仍不足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线城市人均工业用电量均为负增长,北上广人均GDP增量也都在全国50名开外,唯一例外的就是深圳。虽然近年来很多劳动力密集型的深圳企业将厂房搬去了人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较低的城市,但研发和销售部门大多还是留在了深圳,并且在信息软件、科研、金融等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下,产业结构变化成为了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年深圳市GDP增速达到9.0%,高居广东省第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首次突破六成。
注:城市筛选标准为市区人口大于300万。在全国GDP增量TOP10城市中,除深圳外工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排名前三的烟台、北海、镇江均增长超过1000千瓦时,非重点城市中增量最少的为廊坊,304千瓦时。
综上所述,我国用电量总量高的城市更多的是人口大市、人均用电量高的城市更多的是资源型城市或重工业城市,所以单单从用电量的规模和结构,并不能很好的比较城市间经济发展现况。但就增长指标而言,由于中短期内产业结构的改变大多相对有限,一座城市的用电量、尤其是工业用电量的增长(生活用电更多地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还是会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size=; font-size: inherit,inherit]因此对于同能级城市而言,工业用电的增长量,还是应当作为比较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