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调研小组低调入深 深圳命运“三大猜想”
深港一体化?珠三角东岸整合?金融业出路?哪个将会是深圳定位改变的突破口﹖
南方网讯 7月31日到8月2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分别由市委书记黄丽满、副市长陈应春在不同场合向媒体证实:一个国务院调研组已经来到深圳,寻求为深圳重新定位。
其实早在7月15日左右,“一个国务院调研小组要来深圳”的消息就在深圳流传。
据一位人士透露,温家宝总理在港完成香港回归六周年的庆祝活动后,在深圳停留一天,听取了深圳市有关负责人的汇报。在听取汇报时,温家宝对将香港问题与深圳问题联系起来看待很有兴趣,并当即表示回京后即派一个调研小组到深圳,调查研究下一步深圳自身如何发展及深圳如何为维护香港繁荣起到独特作用。
一揽子解除港、深发展瓶颈?
“因特虎”——一个活跃在深圳民间、专门探讨深圳问题的网站于7月19日率先透露,这个“国务院调研小组”将于7月28日到达深圳,将在深圳活动10天左右,广泛听取深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对深圳问题没有任何成见,讨论不设禁区”。
记者了解到,在7月28日之前的一周时间内,深圳一些智囊机构,包括深圳市社科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深圳市体改办、深圳大学、广东省社科院等纷纷为深圳市政府献计献策,提交相关建议报告。
7月29日,以原国务院体改办综合试点司司长范恒山、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李海岩两人牵头的七人调研小组到达深圳,并于当晚与官民两个层面的深圳问题研究者们座谈。网文《深圳,你将被谁抛弃?》的作者“我为伊狂”、《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的作者“金心异”,也应邀参加了座谈会。7月30日,该小组又与包括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代市长李鸿忠在内的深圳领导层进行座谈。此后深港媒体就放出了“中央寻求重新为深圳定位”的消息。据相关人士透露,中央同样会从帮助解决香港困难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深圳问题,这与“七一”前后出台的CEPA如出一辙。
学术界普遍解读认为,CEPA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中央对香港“珠三角经济龙头”地位的再次确认,消弭了纷扰多时的所谓“珠三角龙头之争”;而此次重新研究深圳定位问题,则很可能采纳学术界一直以来的建议:将香港与深圳看作是一个一体化的组合城市(“一都两市”),而起到率领整个大珠三角经济区,共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发动机的作用,进而把“港深共同体”建设成为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提并论的世界大都市。
尽管国务院调研小组只是“带着耳朵和笔”来听取建议,之后将建议汇总报告给中央决策层,最终会出台什么样的操作方案仍需中央拍板。但如“老亨”——“因特虎”的创建者所说:“深圳的命运之门打开了一条缝。”
在这个门缝内,事关深圳命运的“三大猜想”也正成为大热门的“三大悬念”。
猜想一:深港一体化如何操作?
据了解,深港一体化在广东学术界虽然是“热门话题”,但却并未被提到操作层面上来讨论。而本周媒体所称的“大中小”三个方案,便是就“深港一体化”而言的,该方案由综合开发研究院(CDI)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罗力教授提出,其中“大方案”是,深港之间成立自由贸易区;中方案是,深圳二线管死,深港之间经济一体化;小方案是,深港之间在原有保税区的基础上,搞跨境工业区。在向国务院调研组提交的一份报告里,由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博士牵头的课题组认为,“香港和上海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共同担当龙头角色,但其各自城市定位应有不同。(按一般常识,国际化城市有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世界大都市,目前全球只有纽约、伦敦、东京三个;其次是区域性的国际化城市,目前包括巴黎、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再次是作为一国经济中心的国际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目前就属于这一层次。)香港在中国最有条件建设成为世界大都市,而上海则可以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化城市。”
包括乐正博士在内,深圳学术界普遍相信,“由于香港缺少发展空间,成本高企,影响到它不能独立成为世界大都市;而深圳给自己的定位是国际化城市,在已有一个香港在身边的前提下,深圳很难独立地成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深港一体化,共同建设成为世界大都市。
但是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如何推进深港一体化,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乐正博士指,中央应该在政治、法律两个层面“刚化”两制的因素,而在经济层面上尽量“弹性化”,使深港经济、城市生活完全融合成为可能。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深港“同城化”已拉开了序幕:两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在建的深圳地铁)全面对接,两地人民来往十分方便,港币和人民币事实上已成为深港两地共存的流通货币,港人大量深圳居住成为事实。CEPA的实施会加快这一步骤。但是两地要真正“同城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乐正博士牵头的课题组对此有如下建议:在广东居民可个人游港的基础上,允许深圳居民凭身份证自由进出香港;使深港人民币和港币事实的双币体制合法化;香港加快开发新界北区,首先启动深港边界“河套地区”的开发;珠三角东岸行政区划调整,为港深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地理空间。
猜想二:珠三角东岸整合有可能吗?
早在1999年,“珠三角东岸整合”的传言就在境内外流传甚广,本月内这个传言再次生起,据一位专家分析,起因可能是媒体一再强调香港和深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广东省社科院曾向省政府提交过一个“珠三角东岸空间整合”的研究报告,坊间流传的大中小三个方案正是由这个研究报告蜕化而来。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供选择的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将现东莞市的塘厦、凤岗、清溪三个镇(约300平方公里),以及惠州市的原惠阳市和惠东县(分别为2982和3398平方公里)划入深圳,这样新深圳的面积达到8793平方公里,比上海稍大一些;第二个方案,将东莞的三个镇和整个惠州市划进来,这样新深圳面积为1361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00万;第三个方案,将整个东莞和惠州都划入深圳。
据了解,对深圳扩容有支持和反对两派意见,具体到东莞和惠州两市,据说惠州反应较为正面,而东莞则有支持和反对两派意见,在强烈反对的意见中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反对深圳吞并东莞,而另一种则认为,要么就把东莞全部划入深圳,要么就完全不划,反对将东莞三镇切割给深圳——因为对东莞来说,无非是受广东省管辖或是受深圳管辖的问题而已。
而广东省社科院一位学者透露,广东省也曾认真考虑过对全省行政区划进行全盘大调整,将现在的21个地级(以上)市砍掉一半,变成10个左右,每个地区性的中心城市(诸如汕头、梅州、韶关、湛江、佛山、中山、广州、深圳等)合并周边的地级市。这10个城市中就包括将深圳、东莞和惠州合并为大深圳。
猜想三:深交所和深圳金融业的出路在哪里?
近两年许多看淡深圳的言论中,深交所停发新股是其中一个主要论据。而此次国务院调研小组来深,据透露,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深交所和深圳金融业未来的定位问题。
近半年来,深交所恢复发行新股的说法一直在投资界流传,而据说恢复发股后深交所将和上交所有所分工,专注于小盘股的IPO,以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为重点。
不过此间人士本月探讨最多的则是深圳和香港如何在金融业进行分工合作的课题。有人建议香港放弃创业板,主攻主板市场,而深交所则主攻二板市场。深圳市社科院提交的报告里提出一个建议:将深交所进行公司制股份化改造,之后引入香港联交所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市场手段对香港联交所和深交所进行整合(整合的计划中可以包括港交所将其创业板转移到深圳来开办的方案,也可包括港交所与深交所合办创业板的方案)。
据报道,香港联交所最近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可同时在深交所挂牌交易。据认为,如果打通了深圳和香港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那么香港和深圳两地的资本市场都会活起来,为香港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深圳市体改办主任杨进军建议,中央应该放手让深圳进行金融市场制度创新,诸如四大银行深圳分行的股份制改造、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探索、QDII试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试点等。
早在2001年,深圳市政府就将自己的金融业定位调整为区域性的产业金融中心,而香港可定位为综合性的全国乃至亚洲的金融中心。有学者认为,二者的差异化定位已建立了两地金融业合作分工的基础,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深圳金融业的前途就是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老亨”对记者所说,这三大猜想正是攸关深圳未来的三个重大政策取向,中央政府所可能采取的破局立局之举,也许正要从此寻找突破口。21世纪经济报道将严密关注珠三角相关事态变化的进一步迹象。(编辑: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