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只要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华为-中兴需要的电子元件,一定会有上游厂商研制出来,即使中国企业研制不出来,难道欧洲的科学家和教授也研制不出来吗?某些国人即使对自己人不自信,难道对欧洲也不自信吗?华为5G编码的理论核心就是一位土耳其的大学教授提出的。
(2019-05-28 14:48)
技术引进也相当于一场商战。不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一切从头做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摆脱领跑者设立的许许多多专利陷阱。中国技术商战成功背后往往是具有市场寡头地位的大国企,比如中集(中国远洋海运集装箱)集团是通过自身的寡头竞争地位,打赢知识产权战争,从而实现从普通箱到高档箱的市场优势。中集是一个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但背后的大股东还是央企中远海运和招商局。
经过十几年的低成本扩张,90年代中期,中集已经在普通集装箱市场取得了霸主地位,但是进军冷藏箱、罐式集装箱、折叠箱等高档箱市场时候却遇到了许多专利壁垒,如果自己研发的话,不仅费钱费时间,而且在国际市场中还会遇到很多知识产权纠纷。当时在冷箱市场中主要有日式和德式两种技术,中集出于非常复杂和难以表述的商业原因,采用了当时非主流的德式“三明治”发泡钢箱技术,并改造了设备和升级了生产流程,一台德国产发泡机售价高达150万马克,中集最终降低到了40万人民币以下,同时,每台集装箱在生产线上的切换时间由20分钟减少到5分钟以内,效率提高3倍,成本大大降低。随着中集钢箱的成功,短短数年内铝箱和日韩生产厂都从冷箱市场消失了。当然,转让给中集技术的那家德国公司退场的更早,当已经意识到已经无法和中集竞争后,干脆转产了,并把专利打包卖给了中集。
折叠箱的关键技术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铰链,铰链专利主要掌握在一家英国公司手里面,为了在谈判中占有优势,就像铁道部研制中华之星一样,中集也花了很长时间自己开发了一种铰链;并且表示“或者你们卖给我技术,或者我就用自己的技术,虽然我的技术没有你的好,但是全生产链成本控制你肯定比不过我,所以最后市场上还是我的铰链”,最终那家英国公司把自己的大部分股份卖给了中集,成为了中集的子公司。
当实现了对集装箱领域大部分专利的控制以后,中集开始发动知识产权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把知识产权战争打成了和大股东之间的内战。中集和大股东中远海运旗下的中海集运控制了世界集装箱生产的80%。
当然更大的成功是依托三峡和金沙江水电项目,通过技术引进,上海电气、哈电和东电短期内掌握了70万-100万kW级的水电设备。铁道部利用客观上形成大买主的市场垄断地位,使日、德、加三家供应商相互竞争,因此货比三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引进,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最终使中车集团依靠国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师傅们的总和。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的水电和高铁市场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等等能不能生存到现在都很难说。
当然,胜利的基础是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铁道部还专门搞出了中华之星,如果你们不卖给我们技术,我们就自己继续搞,再搞个十年、八年、一二十年。250、350的动车组肯定可以搞出来,那时候你们在市场上更是一无所有。
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而不是被动的让海外资本从中国市场赚大钱。正如同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实际上,最近30几年来,中国不论引进的家电、电站还是高铁技术,主要是欧洲和日本技术,和美国公司真没有啥关系。西门子们如果后悔,只能怨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学习能力。
任建新领导的中国化工是央企并购大王。中国化工的并购也主要是着眼于产业链和先进技术,比如吞下了欧洲种业化工巨头先正达。当然,利用经济危机,中国资本也收购了欧洲很多机床厂、机械厂,包括吉利从美国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
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把国内市场让给国际资本赚大钱,这是新中国区别于过去的买办的根本不同。很多人其实对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饮料和日化行业美国两乐、法国达能、美国宝洁等占据了大半江山,以及杜蕾斯、冈本等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