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太明白為何本帖會歪樓到壯族身上,但既然談到了,我也來蹭兩句。當代定義的壯族屬侗台(台是「Tai」,「 Dai」,「 Tay」的音譯,與台灣無關)語民族裏的台語支。台語支民族從嶺南遷到中南半島的確是古代比較後期的事,民族語言學上也有所謂由嶺南經今越南北部、老撾到今泰國的「台語支走廊」,大致反映了歷史上的民族遷移路線。不過這條「台語支走廊」和台語民族遷到中南半島的準確時期在何時,至今沒有完全過硬的証據。目前學界多數認為大約在中國的宋朝至元初,這主要是根據蘭甘亨碑文的年期作推測的,即大約在13世紀中後期,中南半島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台語民族政權。其他考古發現也大約支持著這種猜想。至於台語民族是何時遷出的,學界傾向認為與北宋晚期的儂智高起事有密切關連。(不過也存在另一種意見,說是因蒙古南侵而導致族群遷移。)
如果把各種歷史記錄、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的線索拼湊起來,認為嶺南的台語民族因儂智高起事遭軍事鎮壓而大規模外遷至中南半島,沿著留今日被學界稱為「台語支走廊」的地帶,在中南半島南下,因軍事優勢而取得統治地位,再受到當時鄰近已經存在的高棉佛教文明影響而形成印度化的泰民族,至13世紀中出現了比較強盛的素可泰王朝。這種猜想,大抵根據目前已知線索最靠譜的。
「壯族」得名是有點不明不白的,因為「僮」本來只是廣西眾多台語支民系的其中一個,後來民族識別時成為了廣西各台語支民系的總體「僮族」或後來改稱的「壯族」,這命名都不太符合桂西的在地族群認知。如果問到今日稱為「壯族」的桂西的台語支族群是不是漢族,那很明顯不是的。不過由桂東漢民系地區至桂西壯民系地區之間有很廣濶的、不同程度的漢壯混合過渡地帶,很難「一刀切」地劃界把自然民族上的漢壯分得清楚。
反正,我的看法是,千萬不要以北方的民族觀看待嶺南的民族。否則會產生很多對號入不了座的槪念錯配問題。
[ 此帖被香港來的沛在2014-01-17 03: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