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冠头岭炮台的历史
冠头岭位于北海市西部沿海,山峰自西南向东北呈弓形走向,全长3公里,由主锋望楼岭(海拔120米)与风门岭丫髻岭、天马岭等山恋群体组成。因“山石皆墨,穹窿如冠”,故名冠头岭。作为北海的制高点,冠头岭西扼廉州东部进出南海的航运要道,东俯整个北海城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明初开始,因廉州的出海口——南流江口泥沙淤积,港口水道变浅,导致大型船舶不能入乾体港停泊。这时,位于乾体港东南约20里的冠头岭一带的沿海港湾,水面平静,港阔水深;来自南海外洋的商船常在此停泊、交易。
明代,整个北部湾海域是当时国际海上走私贸易的中心区域,巨额的贸易财富常引来海盗的觊觎。明廷曾设望子寨于冠头岭,增强海防。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在冠头岭主峰望楼岭西南麓山腰建冠头岭炮台。炮台坐东朝西,面向大海,用石块与石灰砌筑,内填夯土。据民国《合浦县志·兵制》记载:炮台 “台高一丈,周围八丈。门楼一座,兵房五间,火药局一间。一千斤炮一位,七百斤炮一位,五百斤炮三位。”炮台驻兵一十三名,隶属龙门协水师左营管辖,这样的火力、兵力配置在当时主要起缉私防盗的作用。
乾隆末至嘉庆初,由安南西山政权武装资助的海盗船队频频劫掠中国沿海,中国粤闽浙沿海治安再度恶化。其后海盗首领张保仔、乌石二屡屡率船队游弋冠头岭海面,劫掠来往商船,冠头岭炮台的存在,对于维护周围海域的航运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2月),中法战争镇南关战役打响,法国军舰频频威胁北海港口,曾炮击冠头岭。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原署廉、雷、高、罗四镇总兵官梁正源(名安真,出身于北海疍家)驻北海主持防务。梁正源改造包括冠头岭在内的各处炮台,新建多处军事防御工程,法国人见清军有备,撤走。
1906年,广东绿营兵裁撤,炮台废弃,但此地军事重要性依旧。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日寇飞机、军舰屡屡轰炸、炮击冠头岭。
1939年11月14日,日军声东击西,实打钦州却佯攻北海,向冠头岭发炮1000余发,造成驻防北海的国军175师官兵百余人伤亡。
1941年3月3日至8日,日军出动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五艘、登陆艇和汽艇二十余艘运载海军陆战队1000余人从冠头岭、岭底、龙王庙、外沙登陆,日寇占领北海6天,肆意烧杀淫掠,杀死我同胞数百人,劫走、焚毁的商船和渔船达400余艘,财产损失难以估算。此为抗战期间震惊中外的北海“三.三惨案”。
2013年实地行走冠头岭,炮台所在山上已被森林覆盖,通往炮台的小路早已掩映在密林荒草中,若非当地的护林员带路,我根本就找不到古炮台遗址。实际看到的古炮台只残存一座锥形土堆,剩下一段树包墙,旁边却挂得是“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冠头岭炮台旧址”的牌子。市级文物就给保护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