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215阅读
  • 52回复

[其他]乌拉圭东岸共和国详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02-03
你几岁了?
联系我们的可是因特网!
全世界都应该感谢美国!
不错!有些国家发明的东西为全人类造福!!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8-02-03
为“有的沒的”网友的风度、耐心赞叹的同时也为“有的沒的”感到同情
哎!一声叹息!!!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02-03
引用第25楼东亚第一精英于2008-02-03 02:41发表的  :
你几岁了?
联系我们的可是因特网!
全世界都应该感谢美国!
不错!有些国家发明的东西为全人类造福!!

联系我们的还有汉字,老祖宗发明的这个东西真叫强悍,穿越3000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眼前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8-02-03
我在乌拉圭拍了些照片送给大家。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8-02-03
继续贴图。。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8-02-03
继续贴图。。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8-02-03
接着贴图。。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8-02-03
继续我们的乌拉圭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8-02-03
最后回到埃斯特角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8-02-03
挺美的。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8-02-04
引用第26楼亮晶晶于2008-02-03 04:17发表的  :
为“有的沒的”网友的风度、耐心赞叹的同时也为“有的沒的”感到同情 [表情] [表情]
哎!一声叹息!!!


尔今死去奴收葬
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8-02-04
引用第28楼乐乐于2008-02-03 08:40发表的  :
我在乌拉圭拍了些照片送给大家。


很漂亮的國家

感覺也很進步

樂樂是住烏拉圭嗎?
尔今死去奴收葬
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8-02-04
撤老外的干什么啊?
中央直辖要谨慎,民族自治需调整;特别行政要改变,省县直辖是根本。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02-04
引用第36楼有的沒的于2008-02-04 01:26发表的  :
很漂亮的國家
感覺也很進步
.......

偶只是去年11月去过,不常住那里。
federico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8-02-04
乌拉圭也算是20世纪的失败国家
我是行政区划的保守派,但是是有革新精神的保守派!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8-02-04
发展情况和日照差不多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8-02-04
引用第39楼灰色的天空于2008-02-04 13:39发表的  :
乌拉圭也算是20世纪的失败国家


願聞其詳
尔今死去奴收葬
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奴知是谁?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8-02-07
阿根廷、乌拉圭在20世纪中期可是算发达国家了,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竟发展成了发展中国家了,被米国的学者称之为垮掉的国家,也算是个奇迹了。这里有篇关于阿根廷20世纪的经济发展的文章大家看看,虽然说的是阿根廷,但阿根廷和乌拉圭的人种相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基本一致,经济结构也很相似,从中也能看到乌拉圭的影子。
一  阿根廷经济的百年兴衰

  19世纪末,阿根廷经济的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因此,至20世纪初,南美洲国家阿根廷不仅以优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乔牛仔闻名于世,而且还因富庶而享誉全球。 当时,阿根廷因出口大量粮食和牛肉而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它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作"南美洲的巴黎"。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说"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1900年,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半,是日本的一倍,略高于芬兰和挪威,略低于于意大利和瑞典。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 甚至在1950年,阿根廷的富裕程度仍然领先于日本,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大致相等。

  然而,一个世纪以后,阿根廷的人均GDP 远不如上述国家(见下表 )。不仅如此,在人类行将告别2001年之际,阿根廷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出现在全球电视上的画面却是马背上的警察、催泪弹释放的烟雾、抗议者的呼叫和被抢商店店主的哭喊。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时间内,阿根廷居然换了5个总统,其中一位总统甚至公开宣布:阿根廷无力偿付其1500多亿美元的外债。阿根廷因此而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

  1998年阿根廷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

  阿根廷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日本  芬兰  挪威  意大利  瑞典

   8030  29240  21410  20640  32350  24280  34310  20090  2558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

  应该说,阿根廷拥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例如,阿根廷的人口只有印度的4%,但土地面积则相当于它的85%。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阿根廷人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 此外,阿根廷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

  阿根廷的其他条件也很适合于经济发展。例如,它拥有5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又如,阿根廷人主要是欧洲白色人种移民的后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因此,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民族矛盾。而且,总的说来,阿根廷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劳动力素质也比较好。

  阿根廷早在1816年就取得了民族独立。19世纪60年代初,阿根廷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内战,政局趋于稳定。这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然而1930年的发生的一次政变为近70年的政治稳定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内,政府更迭多达25次,具有左翼、中翼、右翼倾向的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政府都曾登台亮过相。可以想象,这些政府的政策是很难前后一致或互相照应的。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的军人政府为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派出4000名军人登陆该岛,但阿根廷终因不敌英国的武力而失败。这一战争进一步激化了阿根廷国内的矛盾,经济困难也更为严重。面对成堆的政治、经济问题和民众的抗议,军人终于答应尽快将政权交给文人。

  1983年12月阿方辛的上台象征着"还政于民"的民主化浪潮降临在阿根廷。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稳定就一劳永逸了。一方面,军人并不甘心留在军营里,而是多次发动未遂政变;另一方面,经济形势难以好转,党派斗争不断加剧。这一切终于迫使阿方辛于1989年提前5个月下台。他在辞职演说中说,他只能用他自己的牺牲来减轻人民的牺牲。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人们常常把阿根廷的政治动荡归咎于经常发动政变的军人,但文人政治家也应受到责备,因为他们没有使阿根廷的宪法体制合法化。 无论谁应该负责,阿根廷的发展道路表明,政治稳定是多么重要!只有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据说在阿根廷有这样一个笑话:造物主把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搭配起来,分给世界上不同的地区。造物主看到阿根廷有丰富的资源、清新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地,就说:"你们不能都拿好的东西,也应该拿点坏的东西。"于是,他就让阿根廷人得到了一个坏政府。

  这一笑话将阿根廷历届政府贬为"坏东西"显然是欠妥的。但是,在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确实阻碍了经济发展。例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阿根廷政府一直对经济生活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干预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国家资本的力量,通过国有化等手段,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但主要是在制造业、金融业、农业、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等主要领域。

  70年代末,国有企业在阿根廷国内总投资中的比重高达20%。可见,国有企业的地位不可或缺的。应该说,国有企业在阿根廷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更是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因为在国有化运动之前,外国资本控制了阿根廷的自然资源部门。此外,国有企业还提供大量廉价的商品和服务,并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为稳定社会和推动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然而,阿根廷的国有企业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许多企业长期亏损严重。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等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企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巧;政府给予的种种保护和优惠扼杀了企业的活力;企业离开政府的财政补贴后难以为自身的技术革新筹措足够的资金,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却被人为地压低定价。

  当然,将阿根廷经济走下坡路归咎于国有企业是有失公允的,但国有企业的亏损确实使阿根廷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沉重负担,从而影响了政府干预的效果。此外,在许多阿根廷人看来,庞大的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也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和出口农产品。19世纪80年代以前,畜牧业成为阿根廷的经济支柱,牛皮和牛肉是主要出口产品,形成了所谓"牛皮文明"。此后,阿根廷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对潘帕斯草原进行开发,使种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见,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都使阿根廷在历史上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出口农产品来获得外汇收入。

  不容否认,如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后,阿根廷开始重视工业化建设。至40年代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超过农业。但是,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无怪乎许多人认为,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二战期间又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还有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农牧业在20世纪初以前使阿根廷成为富国,但同时也使它在工业化道路上慢了一步。正如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从20世纪50年代起,除石油以外,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都不足于导致一个国家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 换言之,为了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一条必由之路。

  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向发展。为了扶持制造业,政府采取了高筑贸易壁垒的措施,使本国"幼稚工业"面临一个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然而,保护的成本是很高的。例如,由于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幼稚工业"不必为参与国际竞争而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许多经济学家曾计算过,阿根廷的汽车、化工产品和一些非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几倍。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通过政府的高度保护来发展本国工业的事例并不少见。例如,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曾对制成品进口征收高额关税,而日本则在20世纪70年代也仍然保持范围很广的进口控制。但是,保护必须适度。否则,在过度而无限期的保护下,"幼稚工业"根本就不可能成长。

  针对进口替代模式留下的种种弊端,梅内姆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一方面,他降低了贸易壁垒,使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另一方面,他对国有企业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私有化,以至于许多阿根廷人说,"整个国家都被卖了。"私有化使政府获得了大量收入,政府可以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继续可以给政府部门的官员和官员支付高薪和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

  20世纪阿根廷经济的兴衰与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美国学者L. 哈利森认为,历史上同为欧洲殖民地的北美洲和南美洲之所以今天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不同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文化传统不同。他认为,包括阿根廷在内的许多南美洲国家奉行的是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鼓励人们消费,因此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储蓄率很低,只得依赖外资。 还有人认为,阿根廷拥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结构,但其社会福利却是欧洲式的。

  且不论哈利森的"文化决定论"是否正确,可以肯定的是,阿根廷人的超前消费意识是很强烈的,因此其储蓄率难以提高。以1998年为例,阿根廷的储蓄率为17. 4%,不仅低于拉美的平均水平(19%),而且还低于巴西(18. 6%)、墨西哥(22.4%)和智利(25. 2),更是低于韩国(33. 8%)。事实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不及韩国,1998年分别为8030美元和8600美元。但同年阿根廷的私人人均消费为7818美元,而韩国仅为6695美元。 由于国内储蓄率低,阿根廷只得靠外部资金来扩大再生产。无怪乎80年代初阿根廷爆发债务危机后,时隔不到20年,它再度遇到债务危机。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储蓄率既是经济增长快的动力,也是经济增长快的结果。当经济发展加快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并在不减少消费的情况下增加储蓄。而储蓄的增加进而扩大了投资,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储蓄和增长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阿根廷的这种重消费、轻积累的特点,在庇隆当政时推行的民众主义政策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为了寻求更多的民众的支持,庇隆用国家的大量资金来提高工人的工资或实施社会福利计划。一位美国学者是这样描述庇隆的民众主义政策的:"工人无条件地忠诚庇隆及其夫人埃娃。作为回报,工人得到了工作、加薪和医疗、教育和福利等方面的大量好处。埃娃的使命是(为穷人)奉献一份爱心,向他们分发食品、衣服、玩具和其他日用品。" 1947年和1948年,工人的工资分别增长了25%和24%。 然而,当阿根廷经济因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陷入困境时,庇隆无法有效地推行其民众主义政策。1955年9月,在军队和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之下,庇隆终于交出了权力,到巴拉圭避难去了。

  1910年,尼加拉瓜诗人达里奥写过一首名叫《我为阿根廷歌唱》的诗,以赞美欧洲移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爱。然而,一个世纪后,在阿根廷,有钱人不断地将其资金转移到国外,而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则竞相移民到西班牙、意大利或美国。持旅游签证进入美国的阿根廷人中约有30%不再回国。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90年代期间阿根廷人的比重增加了一倍。

  2002年1月中旬,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不少与会者甚至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阿根廷是否已成为一个"跨掉的国家"(failed state)。"跨掉的国家"这一提法多年前就已出现在美国学术界。其含义是政府不能行使其基本职能,如不能有效地征税,不能维系社会秩序,等等。《迈阿密先驱报》的一篇文章说,国际上一些学者多年来一直将阿富汗、安哥拉、海地、莫桑比克、苏丹和刚果等国家视为"跨掉的国家"。而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却高达8000多美元。阿根廷人的受教育水平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且不论阿根廷是否已跻身于"跨掉的国家"之列,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阿根廷从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演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倒账国,其教训是十分深刻。我们至少可以从阿根廷经济的兴衰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必须适度和有效;在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工业;外向发展优于内向发展,尽管外向发展并非十全十美;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提高国内储蓄率,才能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二  阿根廷危机的根源

  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固有的缺陷与80年代初不利的外部环境结合在一起,终于使阿根廷在1982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在被称作"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阿根廷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0.7%,而通货膨胀率则居高不下,1989年高达4924%(见下表)。1989年梅内姆上台后,虽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通货膨胀问题依然很严重。  

  表: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

  1989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4924  84  17.6  7.4  3.9  1.6  0.1  0.3  0.7  -1.8 -0.7 -1.6

  资料来源:ECLAC: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1993, 2001.   

  1991年出任经济部长的卡瓦略发现了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 他认为,通货膨胀率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用开动印钞票机器的方法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因此,如能阻止政府随意增加货币发行量,那么通货膨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基于这一推理,卡瓦略制订了著名的"兑换计划"。1991年4月,国会通过了该计划,并使之成为法律。该计划的要点包括:(1)使汇率固定在1万奥斯特拉尔=1美元的水平上。(2)货币基础完全以中央银行的储备作保证。(3)中央银行不得弥补政府财政赤字。(4)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活动所需的比索可自由兑换。(5)允许美元成为合法支付工具。(6)禁止任何契约采用指数化。1992年1月,奥斯特拉尔被比索取代(1比索=1万奥斯特拉尔),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比1,外汇的买卖依然不受限制。

  可见,"兑换计划"的核心就是货币局汇率制度。事实表明,这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十分成功的。1994年,消费品价格仅增长了3. 9%,为40年来的最低点,90年代末有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无怪乎卡瓦略表示,货币局汇率制度在阿根廷至少可以存在60年,梅内姆也认为,"兑换计划"使阿根廷"这一节车厢搭上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确实,"兑换计划"如此成功,以致于国际社会将卡瓦略视为阿根廷的"经济能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后,叶利钦甚至请他赴莫斯科出谋划策。

  一方面,久治不愈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梅内姆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使阿根廷国民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进入阿根廷(1991-2000年期间共吸引了8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 外国银行也很愿意向阿根廷提供信贷。此外,1比索=1美元这一汇率使阿根廷人觉得到迈阿密或巴黎等欧美国家去旅游很便宜。他们无不自豪地认为,"我们是南方国家中的富人"。

  大量外资的流入、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和经济改革释放的能量,使阿根廷经济在进入90年代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91年和1992年的增长率分别高达10. 6%和9. 6%(见下表)。在1991-1998年的8年时间内,只有1995年为负增长,因此这一阶段的平均增长率仍然达5. 8%,高于拉美的平均水平(3. 5%)。 这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一度使阿根廷成了国际社会褒扬的对象,"阿根廷奇迹"之类的美称经常出现在西方媒体上。  

  表:90年代阿根廷经济的增长率

  1981-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0.7    10.6  9.6  5.7  5.8 -2.8  5.5  8.1  3.9  -3.4 0.6  -3.8

  资料来源:ECLAC: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00, 2001.

  但是,从1999年起,阿根廷经济却陷入了困境,财政收入每年减少20%,失业率高达18%,尽管通货膨胀率保持在1-2%的低水平。

  90年代末阿根廷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美国奉行强势美元政策,而阿根廷的货币局汇率制度却又十分僵硬,因此,比索的币值被大大高估,从而打击了阿根廷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沉重的债务负担削弱了阿根廷经济的活力。第三,1999年初爆发的巴西金融动荡使阿根廷经济受到了很大的不良影响。阿根廷与巴西是邻国,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巴西货币雷亚尔贬值后,阿根廷对巴西的出口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第四,国际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价格的疲软使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收入得不到大幅度的增长。

  一般情况下,在国民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在阿根廷,货币局汇率制度仿佛"砍掉了阿根廷的货币政策这一条胳膊", 政府无法有效地运用降低利率或放松银根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样,货币局汇率制度犹如一件"紧身衣",使阿根廷不能对东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产生的"冲击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还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国家能继续吸引大量外资,那么巨额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负担还不至于诱发危机。然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动荡,使阿根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不利的变化,吸引外资的成本越来越高。

  针对阿根廷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比索币值高估等问题,阿根廷国内就出现了多种看法。第一种争论是围绕美元化展开的。梅内姆总统要求中央银行提交一份实施美元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阿根廷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和外国银行也喜欢实施美元化,因为他们认为,美元化不仅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而且还可以通过废除比索而彻底排除了贬值的可能性。但反对美元化的人认为,美元化不会解决币值高估的问题,因此不会立即带来经济的复苏。此其一。其二,美元化将彻底剥夺中央银行手中为数不多的一点权力,从而无法对经济衰退作出必要的积极反应。第三,中央银行可能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来取代流通中的比索。第四,美元化会使阿根廷损失大量铸币税,国家主权也会受到损害。而且,阿根廷与欧洲的贸易多于它同美国的贸易,因此美元化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第二种争论的核心是货币局汇率制度。有人主张尽快放弃固定汇率制,以便使阿根廷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国民经济走出阴影。但反对者认为,固定汇率制使阿根廷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如果放弃固定汇率制,通货膨胀就会死灰复燃。因此,他们主张实施"爬行美元化"(creeping dollarisation),即逐步实施美元化。

  2000年10月6日,阿根廷副总统阿尔瓦雷斯因在反腐败问题上与德拉鲁阿总统不能达成共识而辞职。 此举使德拉鲁阿政府的威信大大下降,因此国际投资者越来越担忧阿根廷会不会公开宣布无力偿还1500多亿美元的外债或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幸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了一笔援助,使阿根廷避免了一场危机。

  进入2001年以后,德拉鲁阿政府为振兴阿根廷经济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1)鼓励企业提高效益,以增强国际竞争力。(2)通过振兴肉类加工业和汽车配件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来扩大出口。(3)努力减少公共开支,通过提高税收体系的效率来增加财政收入。为了继续获得IMF的援助,德拉鲁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衡财政收支。例如,

  政府要求3/4的军官轮流放假一段时间,其他军官则可以每周工作4天、每天工作6小时,以减少工资支出。又如,除外交部部长特批以外,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不得打国际长途。再如,政府禁止所有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因为加班工资比正常的工资高出很多倍。其结果是,由于电视台无人加班,电视信号无法传送,德拉鲁阿总统的一次电视讲话也难以在晚上进行实况转播,只能在次日播放录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政府停止购买用于制作护照的纸张。约8万人因无法及时更换护照而影响了出国。

  为了恢复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德拉鲁阿总统还于2001年2月任命数年前早已离任的卡瓦略为经济部长。卡瓦略上台后就立即要求国会通过一个名为《竞争力法》的经济调整计划。该计划不是采用不得人心的紧缩性措施,而是"三管齐下":增加税收、提高竞争力和发展生产。经过多天通宵达旦的辩论,国会终于在4月初通过了这个法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竞争力法》的实施,有利于阿根廷经济尽快走上复苏之路。

  此外,针对比索高估的问题,卡瓦略还表示提出要对汇率制度进行一些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一种双轨汇率制,即在欧元与美元的汇率为1:1时,比索同时与美元和欧元挂钩。一些经济学家指出, 欧盟是阿根廷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因此汇率双轨制有利于阿根廷扩大对欧盟的出口。但是双轨制也被看作是比索的变相贬值。许多人甚至认为,阿根廷的货币局汇率制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因此,政府宣布双轨制的决定后,阿根廷和巴西的金融市场一度出现较大的动荡。

  东山再起的卡瓦略一度不负众望,使阿根廷成功地避免了国际社会认为立刻就要爆发的经济危机。2001年6月,阿根廷与国际债权人对高达300亿美元的到期债券进行重新安排,其中一半债券的偿还期可推迟18个月,最长的可延迟到2005年。这一安排虽然减轻了压力,但阿根廷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因为在重新安排后,新债券的利率大大提高。无怪乎英国《金融时报》说,这是阿根廷在用金钱买时间。

  事实表明,德拉鲁阿政府的种种措施并没有使阿根廷经济走出困境。正如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所说的那样,卡瓦略或许是一个能使阿根廷经济走出困境的"魔术师",但这一次他却似乎"用尽了他的魔术技巧"。 而IMF和美国在是否愿意援助阿根廷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则使阿根廷在国内外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2001年11月,IMF以阿根廷政府未能实现将财政赤字降低到零的目标为由,决定推迟拨付一笔援助。这一决定进一步损害了国内外投资者对阿根廷克服经济困难的信心,同时也迫使公众争先恐后地到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仅在11月30日这一天,人们从银行中提出的存款总额就高达13亿美元, 从而使银行系统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

  使事态更为不利的是,一方面,政府必须在2001年年底以前支付120亿美元的外债本金和利息,另一方面,外汇储备正在不断减少。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外汇储备减少到130亿美元,固定汇率制就会面临严重的危险。

  为了阻止人们挤兑银行和资金外逃,德拉鲁阿总统于12月3日起开始实施金融管制措施。其核心是控制储蓄者从银行提款,即储蓄者每周只能从银行取出250比索。此外,政府还规定,许多种类的美元存款将被冻结到2003年。

  这些极端措施虽然使银行系统幸免于难,但在各党派和政府内部引起了很大的分歧,也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许多储蓄者说:"无能的政府把我们的国家拖入泥潭,而今却又禁止我们取出自己的钱。"2001年12月18日,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终于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骚乱,抗议政府的金融管制措施。 这一骚乱持续了2天。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近30人死亡。面对这一局面,德拉鲁阿总统只得辞职。

  萨阿总统上台后立即表示,阿根廷暂停支付中央政府的1320亿美元的债务。 这使得阿根廷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倒账国"。据估计,"倒账"能使阿根廷政府在2001年年底以前"节省"120多亿美元。换言之,如果阿根廷不"倒账",那么它必须用120多亿美元来还本付息。这对于竭力控制财政开支的阿根廷政府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可见,萨阿总统的决定是万不得已的举措。

  在宣布"倒账"的同时,萨阿总统却表示,他的政府不会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因为比索币值意味着工资下降和消费者的购买力减弱,因此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但他同时又宣布,政府将推出一种名叫"阿根廷元"(Argentino)的新货币,用它来支付政府雇员的工资和购买公共部门使用的各种商品。

  为了稳定金融体系,萨阿总统继续实施严厉的银行管制措施,限制储蓄者提款的数量。这一措施使民众大失所望,游行和抗议活动此伏彼起。与此同时,萨阿总统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其中包括他的任期时间)与其他党派有着重大的分歧。上台一周后,萨阿总统也宣布辞职。

  杜阿尔德总统在2002年元旦上台后不久, 就宣布放弃货币局汇率制度,使比索贬值29%。在阿根廷,80%的信贷以美元计值,而工资以比索计值。因此,政府为了安抚民心而同时规定,欠银行的数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可以按照1比索=1美元的汇率将美元转换成比索,用比索偿还。这种被称作"比索化"( pesification)的做法虽然有利于储蓄者,但不利于银行。例如,如果某人欠银行5万美元,它只要用5万比索就可偿还这笔贷款。如果它同时在银行中存有5万美元,它却可以按1美元=1.4比索的汇率得到7万比索。据一般的保守估计,政府的这一规定将使银行损失90亿美元。而银行自己的估计将在100-200美元之间。

  面对银行界的抱怨和不满,政府后来又作出了不利于储蓄者而有利于银行的决定:存在银行的美元存款,必须转换为比索。这无疑使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进一步降低。无怪乎阿根廷的一位政府部长说,政府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局面,因为照顾了这一方,必然会得罪另一方。

  不容否认,阿根廷政府的金融管制措施有效地避免了银行挤兑,但也引起了争议(见专栏)。此外,数百亿美元的银行存款被冻结在银行中,也是一种浪费。而且,阿根廷经济活动中的一半必须依靠现金交易。因此,对银行提款的限制无疑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对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因为他们的生活保障完全依赖于工资能否换来现金。由于缺乏现金,易货贸易活动变得十分普遍,各种各样的消费急剧减少。据统计,2002年1月是40年来阿根廷汽车市场最不景气的一个月。毋庸置疑,在国民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消费不振无疑会进一步制约经济的复苏。

  使杜阿尔德政府难堪的是,许多人甚至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政府取消这些管制措施。2月1日上午,最高法院作出了这样一个判决:私人财产必须得到保护,因此政府禁止储蓄者从银行提款是违法行为。这一裁决促使政府放弃了原定在是日下午公布经济振兴计划的安排。为了避免宪法危机,杜阿尔德总统发布了行政命令,禁止任何人再向最高法院提出此类诉讼。但许多人依然在最高法院门前排着长队,争先恐后地提交诉讼状。

  日益严峻的形势使阿根廷政府认识到,外部援助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得到IMF的援助,杜阿尔德总统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压缩政府财政开支,其中包括将公务员工资降低13%,并减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拨款。此外,杜阿尔德总统还要求地方政府大力削减开支。第二,增加对出口企业的课税。政府认为,这些出口企业(其中包括大量私有化企业)因比索贬值而受益匪浅,因此必须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此外,有关部门还力图完善税收体系,减少偷税漏税。第三,自2月3日起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

  除了求助IMF以外,阿根廷还积极寻求美国的援助。但美国政府的一些官员表示,由于阿根廷危机的根源在于"体制改革不力"和"政治腐败"等原因,美国不会提供大量援助,除非阿根廷能有效地消除自身的各种弊端。据报道,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曾说过,布什总统虽然"关心"阿根廷的形势,但她又指出,对阿根廷来说,"最好的行动方向就是由阿根廷自己采取一些措施"。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等高级官员也说,援助阿根廷的计划是一种"浪费"。奥尼尔甚至在2001年年中说过这样的话:"在过去的70多年中,他们(阿根廷人)经常遇到麻烦或摆脱麻烦。…… 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出口工业而言。他们自己喜欢这样搞,没有人逼迫他们到今天这个地步。" 毋庸赘述,奥尼尔的上述言论引起了许多阿根廷人的极大反感。

  三  阿根廷危机的教训启示

  作为拉美的第三大国,阿根廷历来对其他拉美国家的政策走向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出生在阿根廷一中产阶级家庭的格瓦拉在60年代曾以"游击中心论"为其指导思想,在一些拉美国家搞游击战,从而对整个拉美地区的政治发展进程和外交关系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的发展主义理论在拉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则更大。因此,人们对阿根廷危机是否会产生"探戈效应"十分关注。例如,如果阿根廷危机波及其邻国巴西,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放慢,因为巴西的经济总量占整个拉美地区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拉美经济受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会推迟。

  然而,阿根廷危机产生的"探戈效应"似乎并不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国际社会早就预料到阿根廷会爆发危机,因此在心理上有足够的准备。 第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已采用浮动汇率制,因而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回应。第三,在经历了90年代以来爆发的历次危机以后,国际资本所有者规避危机的能力似乎得到了增强。第四,东亚金融危机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英国的《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说,"虽然阿根廷的比索贬值没有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导致太大的'传染效应',但它在全球范围内诱发的'学术传染'却是不容忽视的。"诚然,阿根廷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经济学家都在问:阿根廷这个因在90年代按照所谓"华盛顿共识"进行了规模巨大、程度深远的经济改革而被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榜样"和"改革明星",为什么会陷入危机? 参加2002年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国大选的一些政治家和反全球化人士已开始把阿根廷危机视为"市场导向"经济改革失败的典型,是全球化在新兴市场"作怪"的必然结果。一个名为 www.zmag.org 的网站所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阿根廷危机是持续了近26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顺理顺章的结果。 美国《波士顿邮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也认为,美国输出的经济模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制执行。这一模式建议发展中国家向外国资本开放市场,将国有企业出售给出价最高的外国人,平衡预算,限制政府的作用,等等。该文章认为,阿根廷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忠实地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模式,这篇文章的结论是:"市场原教旨主义"是阿根廷经济崩溃的根源。

  将阿根廷危机的根源归咎于全球化或经济改革,无异于将除了地震或厄尔尼诺以外的一切坏东西都说成是全球化或经济改革,因而是有失公允的。然而,阿根廷危机的一些教训和启示,却是很值得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记取的。

  首先,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汇率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因此,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恰当的汇率政策,已成为经济开放条件下决策者必须要考虑的重要课题。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由汇率变动诱发的。阿根廷危机的原因之一也与货币局汇率制度有关。因此,采用一种适合本国国情、有利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毫无疑问,浮动汇率制不是十全十美,货币局汇率制也并非一无是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施某一种汇率制度的过程中,如何采取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便使这种汇率制度在有利的环境中运转。例如,香港和爱沙尼亚在实施货币局汇率制度时,很注意改善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基本要素。而在阿根廷,不仅企业效益增长缓慢,而且劳动力市场也具有很强的刚性。此外,国际经验还表明,为了使货币局制度顺利地运转,国内经济应该有较多的活力,金融体系健全,财政纪律严格,而且它所盯住的货币必须是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

  在阿根廷,由于流通领域中的现金在减少,政府遂允许省一级政府印制并发行自己命名的代用券,用于政府开支或支付公共部门雇员的工资。 例如,人口最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率先印制了10亿美元美元的一年期代用券。毫无疑问,这些"准货币"虽然一时解决了流动性不足的难题,但对货币局汇率制度的破坏作用是很大的。无怪乎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阿根廷的货币局汇率制度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货币局制度,因为政府允许1/3的货币基础(流通领域中的比索加上银行中的比索存款)可以用政府债券来支撑,以便使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次,必须注意利用外债的规模。阿根廷历史上曾遇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债务危机。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 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这两次危机都给阿根廷经济带来巨大的创伤,但是必须指出,举借外债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利用外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积极地举借外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决策者的一个明智选择。然而,外债的规模必须与本国的偿付能力相适应。遗憾的是,阿根廷没有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教训,而是在90年代初实现经济复苏后再次举借了大量外债。更为不利的是,相当多的一部分外债不是投入生产部门,而是被公共部门用于非生产性目的。

  阿根廷公共债务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50%。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这一比重似乎并不高。但公共债务相当于出口的比重却高达5倍。此其一。其二,阿根廷的债务结构不合理。一是还本付息集中在2001-2004年,二是大多数债务采用固定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从而使还本付息负担进一步加重。

  总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那样,除非一个国家的经济飞速增长,金融市场非常发达,否则不应该使债务负担达到如此重的地步。 无怪乎有人认为,阿根廷的"兑换计划"是"死在债务和经济衰退手里的"。 此外,阿根廷的教训还表明,在外资流入源源不断的时候,阿根廷早就应该努力提高国内储蓄率,并在经济改革之初,就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

  第三,提高财政部门的稳健度也是维系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之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都与金融部门中的各种问题有关,因此,人们在谈论经济安全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金融问题上。但阿根廷危机则表明,庞大的财政赤字同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不容否认,在90年代前期,除1991年以外,阿根廷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见表)。1993年的财政平衡甚至出现了盈余,其他年份虽然是赤字,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然而,从1996年起,一方面,90年代前期急风暴雨式的私有化结束后,私有化收入大幅度减少,而政府开支却得不到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前总统梅内姆为了谋求第三次连任,不惜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对地方政府财政开支的增加也听之任之。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那样,阿根廷的政治家具有随意开动印钞票机器来满足政治需要的传统。 其结果是,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曾经担任阿根廷经济部长的洛佩斯说过,在90年代,阿根廷的政府开支增长了150%,而经济仅增长了50%。 而《拉美财政》杂志的一篇文章则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阿根廷的公共开支增长了一倍,财政赤字增长了6倍。   

  表:阿根廷的财政平衡(相对于GDP的比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1.6 -0.1 1.5 -0.3 - 0.6 -1.9 -1.5 -1.4 -1.7 -2.4 -3.5

  资料来源:ECLAC: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the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1997, 2001.

  阿根廷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的根源在于财政开支负担过重。而财政开支得不到控制的原因与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密切相关。例如,阿根廷的总人口为3600万,而公务员人数则多达200万。这一比率不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又如,阿根廷的国会雇佣了1万人,是墨西哥国会的2倍多(而墨西哥的人口则比阿根廷多出1倍以上)。此外,阿根廷的省一级立法机关还雇佣了5万人。再如,阿根廷的参议院有72个席位(由23个省和联邦首都各选出3名),众议院有257个席位(每14. 4万人选出1人)。《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按照这一比率,美国的国会议员将多达2000人,而不是现在的535人。

  阿根廷的公务员不仅领取高薪,而且还可享受非常优厚的福利。因此,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占用了国家的大量资金。以国会图书馆为例,在它的3000万美元的预算中,98%的经费被用来支付其964个雇员的工资。

  阿根廷的财政失衡还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复杂的财政关系密切相关。在90年代后期开展的财政改革中,中央政府的财政权有所缩小,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则显著强化,财政开支也大幅度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监督或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例如,杜阿尔德总统曾于90年代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当过8年省长。在在此期间,该省的财政赤字增长了10倍多,而且还不断地向银行举债。对此,中央政府几乎是束手无策。据估计,90年代后期,在阿根廷公共开支的大幅度增长中,约三分之一与地方政府有关。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资本市场上筹措资本的成本居高不下,从而这使私人部门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向企业征收五花八门的税收。据统计,一般的企业要向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缴纳14种税。然而,由于偷税漏税司空见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90年代中期所作的统计表明,在阿根廷,只有50%的纳税人缴纳了增值税。因此,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阿根廷能将偷税漏税的比率减少12.5%,阿根廷的财政收支就不会是赤字了。

  总之,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鲁格夫所说的那样,不当的财政政策、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僵硬的汇率制度三者结合在一起,必然会导致危机。

  第四,政治稳定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之一。应该说,自80年代初阿根廷实现军政府"还政于民"后,政治民主化进程一直在稳步发展。但是,自1999年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后,"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向愈益严重。换言之,政府的任何经济政策的出台或付诸实施,都受到党派之争的影响。

  "经济问题政治化"甚至还与同一政党内的分歧与不和联系在一起。例如,现总统杜阿尔德与前总统梅内姆均属正义党,杜阿尔德而且还在梅内姆当政期间任副总统。按理说,在国家陷入危机后,这两人应该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但梅内姆在2002年1月9日接受智利《商报》的采访时说,杜阿尔德总统"不称职"。梅内姆还批评杜阿尔德的经济政策是"极其坏的",认为新政府放弃1比索=1美元的兑换计划将导致经济不稳定,"使阿根廷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迅速消失,使阿根廷自我封闭,也会使阿根廷倒退40年。"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阿根廷的政治制度中有一种党内"相互残杀"(cannibalism)的传统。梅内姆贬低杜阿尔德的目的无非是要使自己在2003年的大选中处于一种有利的地位。

  还应该指出的是,最近几年阿根廷政治民主制度中的最大问题是总统权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德拉鲁阿既没有控制议会,也没有控制全国23个省中的14个,而反对党手中的那些省,正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大省。在减少财政赤字的号召中,那些省采取了抵触的姿态。德拉鲁阿甚至没有得到推举他竞选的联合阵线的全力支持。事实上,德拉鲁阿上台后,联合阵线中的左翼派一直在批评他的经济政策,甚至激进公民联盟(联合阵线的主要组成部分)领导人、前总统阿方辛也对他的经济计划"敬而远之"。不仅如此,在许多问题上,政府内阁也经常不能达成共识。由于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政府在2000年和2001年实施的近10个经济计划接二连三地失败或半途而废。其结果是,国内外投资者对政府的信心危机也越来越明显,他们被迫停止投资或将资金转移到国外。

  第五,政府与公众应该在反危机措施和其他一些经济政策上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如前所述,为了避免危机的爆发,德拉鲁阿政府根据IMF的"药方",推出了一系列紧缩性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工资和削减养老金支出,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引起了低收入者的反对,而且还遭到了中产阶级的抵制,从而使政府与公众的对立不断强化。2001年7月所作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德拉鲁阿总统的支持率已下降到20%,是他1999年上台以来的最低点。 在德拉鲁阿总统当政的2年时间内,全国工人联合会共组织了9次大规模的罢工。而那种以敲打锅碗瓢盆为特征的示威、游行和抗议则更是司空见惯。一些西方媒体指出,不要小看"锅碗瓢盆的力量",它使德拉鲁阿总统和萨阿总统交出了权力。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和韩国等国的民众踊跃向国家捐献金银珠宝,尽管也有人竭力反对政府的紧缩政策。民众对反危机政策的理解和主持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就政府而言,每一项政策或措施的出台都应该考虑到民众的忍受程度,否则会事与愿违。而德拉鲁阿政府的紧缩性措施如此严厉,产生了如此大的不良影响,以至于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德拉鲁阿政府的药是否比它要治疗的病更加难以被接受忍受。

  还应该注意到,阿根廷"锅碗瓢盆的力量"攻击的目标之一是政府的腐败。在游行队伍中,人们高呼的口号就是"把那些官僚赶下台"。不容否认,长期以来,腐败一直是困扰阿根廷政治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例如,不少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安排一些有名无实的工作岗位。有幸获得这种被叫作"庇护主工作"(patronage job)的美差的人,不必天天上班,只需每月露面一次取工资即可。据估计,阿根廷全国共有10万人享受这种待遇,2001年用于这方面的"政治开支"高达20-40亿美元。 杜阿尔德总统上台后,表示要惩治腐败,为大幅度削减"政治开支"而取消"庇护主工作"。

  第六,私有化不是抵御经济危机的"防火墙"。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梅内姆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以至于许多阿根廷人说,"整个国家都被卖了。"

  梅内姆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长期亏损,只有将其私有化,才能减少政府干预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调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

  不容否认,大规模的私有化一度使阿根廷与墨西哥"肩并肩",走在90年代拉美经济改革的前列。使梅内姆政府更为得意的是,私有化使政府获得了大量收入。据美洲开发银行统计,在1990-1995年的私有化高潮期,共有123家国有企业被私有化,政府获得了184. 5亿美元。 这笔巨大的收入可以使政府继续大手大脚地花钱,可以继续给政府部门的官员支付高薪和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然而,90年代后期,即在轰轰烈烈的私有化过去之后,私有化收入不断减少,而政府开支并没有得到控制。可见,私有化不仅没有使阿根廷幸免于难,而且还对其财政状况留下了"后遗症"。

  第七,必须通过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提升产业结构来扩大出口。英国《拉美经济与商业》的一篇文章认为,"阿根廷缺少的是一个能够使阿根廷经济走出衰退的出口部门"。 这一论断固然低估了阿根廷的出口业,但不容否认,90年代后期以来,阿根廷的许多出口产品确实在世界市场上失去了优势。阿根廷的出口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0%。这一比重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国家中来说是比较低的。这既与实施了十年的货币局汇率制度有关,也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90年代以来阿根廷大幅度地降低了贸易壁垒,但二战后长期形成的那种内向发展模式,导致资源配置严重扭曲,而这种扭曲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的。(2)虽然20世纪下半叶阿根廷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它的产业结构还是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有人甚至认为,今天阿根廷的主要出口商品依然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出口商品。 如在90年代末,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其余均为初级产品。 阿根廷的这种出口贸易结构不仅会减弱比索贬值带来的优势,而且还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初级产品价格不振和进口国保护主义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3)美国和欧盟国家一直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加以多方面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阿根廷的出口。

  第八,IMF应该在避免新兴市场经济危机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解决墨西哥危机和东亚危机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出,外部援助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IMF的援助是有条件的。例如,受援国必须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实施削减政府开支等一系列紧缩措施,必须进行更为深刻的改革。无怪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不少示威者在游行队伍中打出了这样的标语:I.M.F. = I'm fired, 意思是"IMF意味着'我被解雇'"。

  一方面,如果IMF继续提供援助,有人可能会指责它助长了"道德危害"。另一方面,如果IMF停止提供援助或提出苛刻的条件,有人可能会将危机归咎于该机构的"冷酷无情"。 这似乎使IMF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不容否认,许多阿根廷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立场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见死不救"。 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克鲁格批评阿根廷政府奉行利率双轨制的言论,阿根廷经济部副部长托戴斯卡甚至在电台上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应该对阿根廷的政策取向指手划脚。他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离阿根廷有1万公里远,它根本不知道这里的形势。…… 如果它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最好还是少说几句。"

  无论如何,阿根廷危机的爆发进一步说明,IMF应该在监督其成员国的风险和预防危机等方面发挥更加透明、更有权威的作用。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8-02-07
好长 好长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8-02-10
阿根廷人均10000美元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8-03-14
有没有地图啊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种瓜得瓜,瓜熟蒂落;上善若水,水到渠成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8-03-18
乌拉圭!同志们
中央行政区划委员会是行政区划改革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主要职责:1.编制规划地方管理体制。2.审核批准各级政区的设立标准和规模,地名和边界标准化。3.组织建立指导各个政区的官员级别套改工作。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9-03-29
没有与我们建交
希望客家首府长汀脱离龙岩管辖
希望厦门更美好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9-03-31
感觉在那边放牧应该是很浪漫的
[url=http://ip.WoTuLa.com][img]http://i.WoTuLa.com/msn.png[/img][/url]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9-07-04
认识乌拉圭的雷科巴,切万顿,萨拉耶塔,罗梅罗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