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466阅读
  • 16回复

[地名由来][原创]青海省各市州县地名由来(“超微星史地系列”21)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6-30

青海省各市州县地名由来


青海省
    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西汉称鲜水海,又称卑禾羌海(因属卑禾羌部落而得名),王莽改称西海(以为西方之海;与东海、南海、北海对应),北魏始称青海〔意为青色的海;注:后世蒙古语称之库库诺尔(“库克诺尔”的变音)——现代蒙古语读作呼和诺尔,藏语称之错温波,均为对汉语“青海”的对译,意为“青/蓝色的海”〕。今青海地区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青海办事大臣。1912年6月,改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1913年8月,增设青海蒙番宣慰使(职权与青海办事长官重叠),1915年10月,裁青海办事长官,蒙藏事务统归青海蒙番宣慰使,1927年2月,裁青海蒙番宣慰使,置青海护军使。1929年1月,设立青海省。

西宁市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西晋析置长宁县(治今大通县长宁镇),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1104年)置西宁州,取西陲安宁、西事底宁之意命名。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 1944年置西宁市。《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谓“因西都、长宁二县为名”,误。
城中区
    位于西宁市城区中部而得名。1956年由城东区析置城中区。1957年撤销,并入城区。1958年更名城中区。1960年撤销。1963年恢复城中区。
城东区
    位于西宁市城区东部而得名。1954年分别设立城东区和东关回族自治区,1956年撤销东关回族自治区并入城东区。1957年撤销,并入城区(1958年更名城中区)。1960年由城中区析置城东人民委员会。1963年恢复城东区。
城西区
    位于西宁市城区西部而得名。1954年设城西区。1957年撤销,并入城区(1958年更名城中区)。1960年由城中区析置城西人民委员会。1963年恢复城西区。
城北区
    位于西宁市城区北部而得名。1963年设郊区工委,1976年成立郊区办事处,1980年正式成立郊区,1986年更名城北区。
附:
通海区:因境内通海村而得名。通海村,原名镇海堡,寓意“镇守西海(即今青海湖)”;1950年代初改今名,意为“通往西海(即今青海湖)”。
平安区:因驻地平安镇而得名。平安镇,明洪武年间设平戎驿,清康熙时更名平安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达南城为大通城(今门源县浩门镇)。清雍正三年(1725)置大通卫(治今门源县浩门镇)。乾隆九年(1744)大通卫迁治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置大通县。1958年迁驻桥头镇。县以大通河(古名浩亹水,因宋大通城而改名)而得名。1985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湟中县
    1945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因地处湟水中游,古为“湟中地”,故名。
湟源县
    1913年改丹噶尔厅置湟源县,因地处湟水源头而得名(注:后由本县析置海晏县,湟水源头今位于海晏县)。别称丹噶尔。清雍正三年(1725)筑丹噶尔城,属西宁县。道光九年(1829年)析西宁县置丹噶尔厅,1913年改设湟源县。丹噶尔,系“东科尔”转音。因境内东科尔寺(一译东科寺,位于湟源县日月乡寺滩村东科河畔;清顺治初年西藏东科尔人来此建寺,故名)而得名。东科尔,部落名,其义不详;一说意为“白海螺”,或误。

海东市
    1978年设海东地区,驻平安县,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2013年改设海东市,驻乐都区。
乐都区
    后凉置乐都郡,北魏废乐都郡,置乐都县,后废。北宋置乐州,后废。明置碾北卫、碾伯所,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碾伯县,1929年改名乐都县,取历史上的乐都县一名命名,2013年改设乐都区。乐都,山谷名,系羌语,其义不详。汉时称落都、洛都谷(一作雒都谷),后雅化为“乐都”。藏语继承古羌语(藏语标准读音为“龙都”),意为“三条沟交会的地方”。按:伯,一作碾北,因境内碾伯沟(后称胜番沟,今名引胜沟)而得名。碾伯为藏语“年保/年宝”的同音异译,意为“山神”(或羊神),寓意吉祥、平安。
平安县
    1978年由湟中县析置平安县,因驻地平安镇而得名。西汉在此置安夷县,北魏废;明洪武年间设平戎驿,清康熙时更名平安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1930年析乐都县置民和县,因部族繁杂,取义民众和睦。1986年改设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1930年析西宁县置互助县,因部族繁杂,取义互助协作。1954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9月改称互助土族自治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西魏废帝三年(553年)置化隆县。因境内化隆谷(一作挖隆谷,藏语作哇隆)而得名。化隆,羌语,其义不详。藏语继承古羌语,意为“黄牛(沟)”。唐先天元年(712年),为避李隆基名讳,改化隆县为化成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威县,后陷于吐蕃。清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巴燕置巴燕戎格抚番厅,1913年改设巴戎县,1929年改名巴燕县,1931年改为化隆县,取历史上的化隆县一名命名。1954年设化隆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名化隆回族自治县。按:巴燕戎格,一作摆羊戎,简译为“巴戎”,蒙古语,其中“巴燕”意为富饶。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北宋筑循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循化营,取“遵循王化”之意命名。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改置循化厅,1913年设循化县。1954年设循化撒拉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1953年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专区级),因位于青海湖以北而得名。1955年改称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晏县
    1940年由祁连自治局析置海东设治局,旋改名海晏设治局,因邻近青海湖,取“海晏河清”之意命名。1943年改设海晏县,1949年设海晏区,由湟源县领导。1951年恢复海晏县,1952年改设海晏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复改海晏县。
祁连县
    1939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自治局,以境内祁连山为名。1950年由门源县领导,1951年改设祁连区(县级),省直辖。1952年设祁连自治区(县级),1953年改祁连县。
刚察县
    1950年设刚察区(县级),1954年改设刚察县,因当地藏族“刚察”部落(一译岗察、冈察、岗查,意为骨髓养育的后裔;该部落来自今贵德县常牧镇下冈查村,历史上部分北迁今刚察县,部分东迁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岗察藏族乡)为名。
门源回族自治县
    1929年析大通县置亹源县,因地处古浩亹水(即今大通河;古浩亹水,亦名阁门河,《晋书·音义上》:“亹者,水流夹山,岸若门”,孟康曰:浩亹读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水名也,亹者,水流峡中,岸深若门也。西汉曾置亹县,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北宋在浩亹河上筑大通城,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称大通河)源头而命名。1953年设亹源回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1959年,亹源简化为门源。

黄南藏族自治州
    1953年设立黄南藏族自治区(专区级),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1955年改称黄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县
    1929年析循化县置同仁设治局,旋改为同仁县,因部族繁杂,取“同登仁域”之意命名;一说取“一视同仁”之意为名。1952年改设同仁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复改同仁县。
泽库县
    1953年析同仁县南部地区置泽库县。泽库,藏语意为“多泽的山间盆地”,因四周有6座山峰,统称“泽周”,其间盆地称“泽库”;一说意为“泽曲(河)谷地”。
尖扎县
    1952年析贵德县东部置尖扎区(县级),因当地藏族尖扎部落(意为“野兽出没的地方”,一说意为“哥哥的后裔”)为名。1953年设尖扎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于黄河以南设和硕特前首旗、南左中旗、南右中旗、土尔扈特南前旗四个蒙旗,统称“河南四旗”。1954年设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称河南蒙族自治县,1964年改名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

海南藏族自治州
    1953年设立海南藏族自治区(专区级),因位于青海湖以南而得名。1955年改称海南藏族自治州。
共和县
    1929年析西宁县、湟源县置共和县,取“五族共和”之意故名。1952年改设共和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复改共和县。
同德县
    1935年析贵德县置同德县,取“(边民)同服(中央)德化”之意命名。1952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4年复改同德县。并赋予县名“同心同德”的新意。《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称“由同仁、贵德二县析置同德县,……由同仁、贵德各取一字为名”,误。笔者按:同德县并未从同仁县析地。
贵德县
    西汉筑归义城(在今贵德县尕让乡境内),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贵德州,取“以德为贵”之意。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贵德州为归德州(取番夷向化之意),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为归德守御千户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归德所为贵德所。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贵德所为贵德厅。1913年改设贵德县。
兴海县
    1939年置兴海设治局(一名大河坝设治局),取振兴青海之意。1943年改设兴海县。1952年改设兴海藏族自治区(县级),1953年复改兴海县。
贵南县
    1953年析贵德县南部地区设贵南藏族自治区(县级),因原为贵德县南部地区,故名贵南。同年改为贵南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相传过去有格龙巴部落反败为胜,打败其他部落,故名。明清之际,出现“郭罗克松”(意即“三郭罗克、三果洛”)的名称,清代通译“郭罗克”,清末,又译“俄洛”。民国以后,通译“果洛”。1950年设果洛区,1954年设立果洛藏族自治区(专区级),1955年改称果洛藏族自治州。
玛沁县
    1957年析甘德县置玛沁县。玛沁,藏语音译,系“阿尼玛卿山”一名的省译,意为“黄河上游最高大山”。
班玛县
    1955年设班玛县。班玛,藏语音译,意为莲花。
甘德县
    1954年设甘德县。因境内有甘德贡麻、甘德哇尔麻、甘德休麻三条沟,取其中的“甘德”(意为安乐、欢乐)而得名。《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甘德,因山为名”,误。
达日县
    1955年设达日县。因境内达日河(藏语达日曲、达日勒曲、达尔洛曲)得名,“达日”系藏语“兴旺发达”之意。
久治县
    1955年设久治县。县名系藏语译音,意为团结。
玛多县
1957年析甘德、达日两县置玛多县。“玛多”系藏语“黄河源头”之意。

玉树藏族自治州
    1951年设立玉树藏族自治区(专区级),1955年改称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又译作玉舒、优秀、优受),藏语意为“(宫殿)遗址”。相传过去有部落头人垦布那钦(一译肯布那钦)率领部众在通天河支流聂恰曲流域(在今治多县境内)、格萨尔王岳父嘉洛的宫殿遗址(格萨尔王妃珠姆/一译朱毛的诞生地)一带活动,其部落遂被称为“玉树(优秀)”族。一说,玉树族源于远古藏族董氏十八大骨系(注:董氏今已消亡),其后形成以“秀”(藏语意为遗址)为统一名称的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群体,玉树意为“玉氏遗址”(按:玉树县有地名拉秀,意为拉氏遗址)。另外,一说因原玉树县格吉地区(今属杂多县)产玉石,“玉美如树”;一说玉树因“树贵如玉”而得名,二说均误。
玉树市
    1917年设玉树理事,1929年改设玉树县,2013年改设县级玉树市。“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相传过去有部落头人垦布那钦(一译肯布那钦)率领部众在通天河支流聂恰曲流域(在今治多县境内)、格萨尔王岳父嘉洛的宫殿遗址(格萨尔王妃珠姆/一译朱毛的诞生地)一带活动,其部落遂被称为“玉树(优秀)”族。一说,玉树族源于远古藏族董氏十八大骨系(注:董氏今已消亡),其后形成以“秀”(藏语意为遗址)为统一名称的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群体,玉树意为“玉氏遗址”(按:玉树县有地名拉秀,意为拉氏遗址)。另外,一说因原玉树县格吉地区(今属杂多县)产玉石,“玉美如树”;一说玉树因“树贵如玉”而得名,二说均误。
杂多县
    1953年析玉树、囊谦二县置中格县(取境内“中格尔吉”简称命名),年内先后改称扎曲县、扎多县、扎朵县,1954年定名为杂多县。“杂多”为藏语“杂曲(现译扎曲,即澜沧江)上游”之意。
称多县
    1937年析玉树县置称多县。因境内藏族称多(标准读音“赤逗”,意为“万人聚集”)部落而得名。
治多县
    1953年析玉树、称多两县置优秀县(优秀,藏语,为“玉树”异译),年底更名直多县,1964年改译为治多县。“治多”系藏语“治曲(即长江)上游”之意。
囊谦县
    1933年析玉树县置囊谦县。因境内藏族囊谦(藏语“囊伦谦宝/囊伦钦布”的简译,意为内大相)部落而得名。
曲麻莱县
    1950年改星川设治局为曲麻莱设治局,1952年改曲麻莱区(县级),1954年改曲麻莱县。取境内“曲麻曲”(又称曲麻河、楚玛尔河,藏语意为红水河)、“莱央滩”(一译莱涌滩、莱央大滩、莱阳大滩,位于曲麻河与通天河汇合处)而得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954年设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专区级),因位于青海湖以西而得名。1955年改称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63年改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1985年改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格尔木市
    1956年设立噶尔穆工作委员会(县级),1960年改设格尔木市,1965年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复置格尔木市。“格尔木,蒙古语音译,标准读音应为“郭勒木德”,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因境内格尔木河而得名。民国时期译作“郭里峁”,1955年改译为“噶尔穆”,1960年将“噶尔穆”简化为“格尔木”。
德令哈市
    1956年设立德令哈工作委员会(县级),1958年改设德令哈县,1962年撤销,并入乌兰县。1988年析乌兰县置德令哈市。德令哈,蒙古语,源于柯鲁沟旗中心寺——“阿拉腾德令哈”寺(原址位于市郊宗务隆山,“文革”期间遭毁坏,2001年在市区重建)。“阿拉腾德令哈”意思是“金色的原野”,德令哈是“阿拉腾德令哈”的缩略。
都兰县
    1917年设都兰理事,1931年改设都兰县。1951年,改为都兰自治区(县级)。1952年,设立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县级)。1954年设立都兰蒙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复改为都兰县。都兰,蒙古语,意思是温暖”(一说意为“褡裢”),因都兰寺(在今乌兰县铜普镇)而得名。
乌兰县
    1958年设立茶卡工作委员会(县级),1959年改设乌兰县。乌兰,蒙古语音译,意思是“红色”。《乌兰县志》认为县名由来有两说:一说因县城(当时驻茶卡)东北有座“乌兰哈达”山(蒙古语,意为“红山”,位于今茶卡镇乌兰哈达牧委会),取“乌兰哈达”的前两个字而命名;一说为纪念1952年初牺牲于“乌兰布拉格”山(蒙古语,译成汉语为“红水泉山”,位于今柯科镇卜浪沟)的7烈士,取 “乌兰布拉格”山的前两个字“乌兰”命名新县。《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谓“因境内有乌兰诺尔(即茶卡盐池)而得名”纯属无稽之谈。按:茶卡盐池蒙古语称达布逊诺尔(意为盐湖)。
天峻县
    1954年析原都兰县地置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设天峻县。天峻,因境内“直尕天钦”山(简译天峻,俗称天峻山,意思是“阶梯状山”)而得名。藏语“直尕天钦”源于蒙古语“天沁察汗哈达”,意思是“陡峭的白山崖”。
茫崖行政委员会
    1956年设立茫崖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1964年改设茫崖镇, 1984年设立茫崖行政委员会(县级)。茫崖,蒙古语音译,标准读音应为“茫乃”,意思是“前额”,原指今“老茫崖”,位于茫崖湖以东,为雅丹地貌,土垅前端突出,酷似人的额头,故名。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
    1960年设立大柴旦市(县级),1964年7月改设大柴旦镇,1992年设立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县级)。大柴旦,由蒙古语“伊克柴达木”湖(意思是“大盐湖”。“伊克”,意为“大”;柴达木,谐音为“柴旦”)演变而来,因临近伊克柴达木湖而得名。
冷湖行政委员会
    1957年,设立冷湖办事处(县级),1959年改置冷湖临时工作委员会(县级),1960年10月改设冷湖市(县级),1964年改设冷湖镇, 1992年,设立冷湖行政委员会(县级)。冷湖,为蒙古语“奎屯诺尔”(一译“呼通诺尔”)的意译。因镇西北“奎屯诺尔” 湖(奎屯,意为“冷”;诺尔,即湖)而得名,该湖湖水冰冷异常,故名。一说,1955年6月,地质工作者在石油勘探中发现一无名小湖,因其不引人注目,便起名叫“冷湖”(笔者按:此说或属杜撰)。一说蒙古语称冷湖为“昆特依”,误(笔者按:昆特依干盐湖位于冷湖政区境内,蒙古语意为谷地;昆特依湖与奎屯诺尔湖不是一个湖)。


附:
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5年析海西州置柴达木工作委员会(专区级),1956年更名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57年更名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1958年更名柴达木行政委员会。1962年撤销,辖区并入海西州。柴达木,蒙古语音译,意为盐湖、盐泽。一说意为辽阔的地方(笔者按:此说或属杜撰)。
马海工作委员会
    1955年设立马海临时工作委员会,1964年撤销,并入冷湖镇。马海,盐泽名,蒙古语音译,意为鞋帽。一说由汉语方言“麻鞋”谐音“麻孩”转写而来。一说意为沙漠绿洲,误。
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
    1956年设立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1964年撤销,并入格尔木市。唐古拉山,藏语音译(标准读音“当拉”),意为“台阶形山”,一说意为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
茶卡工作委员会
    1958年设立茶卡工作委员会,1959年更名乌兰县。茶卡,藏语音译,意为盐池。蒙古语称达布逊诺尔,意为盐湖。
江南县
    1959年析玉树、囊谦、杂多、治多4县部分地置江南县(藏语称“曲洛”县),因位于长江上游(通天河)以南而命名。1962年撤销,辖区并入玉树县。
天河县
    1959年析称多、治多2县部分地置天河县(藏语称“治曲”县),因毗邻通天河(简称天河,为长江上游)而命名。1962年撤销,辖区分别并入称多县、曲麻莱县。
龙羊峡行政委员会
    1978年析共和县置龙羊峡办事处(县级),1989年更名龙羊峡行政委员会。2002年撤销,并入共和县。龙羊峡,峡谷名,藏、汉组合地名,藏语“龙羊”(音译)意为险峻。
李家峡行政委员会
    1987年析尖扎县置李家峡办事处(副县级),1990年更名李家峡行政委员会(1992年升格为县级)。2002年撤销,并入尖扎县。李家峡,峡谷名,因邻近李屯(明代归德千户所康、杨、李三屯之一)而得名。








参考资料: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史为乐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牛汝成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中国地名辞源》,贾文毓、李引主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中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5卷本),商务印书馆1998~2002年版
《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李德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西宁市志·地名志》:三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海北藏族自治州志》(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黄南州志》(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海南州志》(上下):民族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果洛藏族自治州志》(上下册),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玉树州志》(上下册),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海西州志》(5卷4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1999.12年版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志(1991-2002)》: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22-12-14 17:18重新编辑 ]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6-30
好东西,长知识。
im Tugendland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6-30
好资料,学习了
欢迎拍砖http://blog.sina.com.cn/yyxzwj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6-30
《中国地名语源词典》这本书这有用。
O(∩_∩)O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6-30
从顶楼的图省界来看,估计大约是30年前的画法,而且湟中、湟源还未划归西宁,更可看出这是一张开了闪光灯的照片。个人觉得一定有更合适的图片吧?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7-01
青海省其实就是地级市
西宁是市区
海东、海北、海南是近郊区县,近郊
海西、黄南、玉树、果洛是远郊区县,远郊

青海省的名称比较迷惑人,
一个和大海八竿子打不着的内陆省份
张口闭口有“海”,省名还叫“青海”
貌似和东海、黄海、南海一个序列
青海省改名叫海湖省或青湖省

西宁,一则在青海省东部,
二则青海省也不是全国的西端
西宁市应该改名叫湟宁市

海东地区改名叫海东市
没有改名为乐都市南凉区
这是化隆、循化反对凸显乐都

海北州,从门源搬迁到距离西宁较近的西海镇
公职人员奔波于西宁海北之间

海西州死死控制着格尔木,
格尔木何年何月才能升格为地级市?

玉树一震出名
玉树县,撤县设市已定
玉树县——玉树市

青海省整体发展失衡
把所有的一切砸在西宁
西宁还想吞并平安、互助
继续强化“省会独大,州县无能”
应该推进双核发展模式

和其他地广人稀的地区一样
存在着机关齐全,成本高消耗的问题
从地级到县级到乡级到村一个不能少
应该因地制宜,并县减层级
积极引导人口向条件较好的县城聚集

坤舆任我行:
古时候是不是把较大的咸水湖都叫“海”?

海子,蒙古语湖泊的意思
青海湖,青色的湖泊湖
[ 此帖被远行在2014-05-02 13:16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7-01
回 远行 的帖子
远行:青海省其实就是地级市
西宁是市区
海东、海北、海南是近郊区县,近郊
海西、黄南、玉树、果洛是远郊区县,远郊
....... (2013-07-01 10:27) 

古时候是不是把较大的咸水湖都叫“海”?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3-07-01
好贴!学习收藏了!我后来才反应过来我联系的原来是楼主的书摊,并推荐给了其他图友。
[ 此帖被扬歌海上在2013-07-01 13:3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3-07-01
回 扬歌海上 的帖子
扬歌海上:好贴!学习收藏了!我后来才反应过来CJX原来是楼主的书摊,并推荐给了其他图友。 (2013-07-01 13:25)

多谢扬歌海上老师!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07-01
那些废除了的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龙羊峡行政委员会等等,顺便也介绍一下吧,毕竟它们在青海省行政区划史上也存在过。
行者无疆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3-07-01
青海省就应该撤销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3-07-03
回 坤舆任我行 的帖子
坤舆任我行:古时候是不是把较大的咸水湖都叫“海”? (2013-07-01 11:17) 

洱海不是咸水湖
一个人在多大年纪上成名,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停留在那个年纪
http://weibo.com/u/1345017411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13-07-03
回 南京人 的帖子
南京人:青海省就应该撤销 (2013-07-01 14:22) 

青海省的存在主要是国防意义重大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13-07-03
迪化都改名了,循化为什么不改?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13-07-03
可惜没有巴颜喀拉这类……
方舆-D03.英雄本色(107232302)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3-07-03
回 小知 的帖子
小知:可惜没有巴颜喀拉这类…… (2013-07-03 22:32)

巴颜喀拉见于拙作《“巴彦”地名何其多》: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77019
本帖仅收录县级以上政区类地名,至于集镇聚落类地名、山川河流等自然实体类地名,限于篇幅,未予收录。

追本溯源,穷根究底;左图右史,兼收并蓄
欢迎浏览“超微星史地系列”帖子:http://xzqh.info/bbs/searcher.php(输入“超微星”)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3-07-04
回 亮晶晶 的帖子
亮晶晶:洱海不是咸水湖 (2013-07-03 08:32) 

我说咸水湖都叫海,没否认淡水湖也有叫海的。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